西班牙國王為什麼耶酥會
① 西班牙 皇室 軍權
細讀西班牙王國的歷史,略為思考便不難明白,西班牙在16世紀時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躋身世界列強的。在西班牙的發跡過程中,一位航海家兼冒險家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位不但在西班牙歷史上,在世界歷史上也可大書一筆的人物便是哥倫布。西班牙阿拉貢地區出生的「天主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看中了哥倫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們也想藉助哥倫布,讓他為西班牙在海外尋找一個新世界。於是,他們於1492年資助哥倫布探險。哥倫布不負重託發現了美洲,新世界幾乎無窮無盡的金銀使西班牙暴富起來。擁有了玻利維亞波托西銀礦等巨額財富,西班牙也幾乎擁有了整個世界。
遺憾的是,飛來的橫財卻沒有使西班牙的經濟飛躍。王公貴族們不是將財富揮霍掉,便是用它重整軍備。因此,西班牙雖然擁有了一支令對手敬畏的無敵艦隊,但它的經濟實力卻遠遠滯後於其軍事實力,更不能與其強勁對手大英帝國相提並論。而且,無敵艦隊並非無敵,就如同常勝將軍並非沒有過失敗一樣。西班牙王公貴族生活上的驕奢淫逸與政治上的短視無能,為日後西班牙帝國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當時在歐洲大陸君臨天下的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王朝只是它的一個分支。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因為沒有子嗣,便立下遺囑,確認法國王儲的次子安茹公爵為其繼承人。1701年,安茹公爵即菲力浦五世加冕成為西班牙國王,波旁王朝正式入主西班牙。此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為奪回在西班牙的王位發動了所謂的王位繼承戰爭,雙方在歐洲大陸廝殺、征伐達12年之久,歐洲列強均被牽涉其中。1713年簽訂的《烏得勒支和約》確認菲力浦五世為西班牙合法的國王。
菲力浦五世去世後,其子費迪南德六世於1746年即位;1759年費迪南德六世夭折,其弟查理三世即位,並統治西班牙達29年之久。
在波旁王朝眾多的西班牙君主中,查理三世是最受歷史學家們青睞的一位。查理三世痛感教會干政造成的諸多流弊,以空前的鐵腕在帝國內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下令驅逐耶穌會會士,禁止僧侶團活動,把他們解散並沒收其財產。查理三世最受人民歡迎、最遭教會痛恨的著名行動,結束了宗教法庭和殘酷刑訊帶來的恐怖。
與其父相比,查理三世之子查理四世遭到歷史學家眾口一詞的批評。查理四世重用弄臣曼努埃爾·戈多伊,此人擔任王朝的首席國務部長和首相,把持朝政長達25年之久。在戈多伊的唆使下,查理四世與歐洲新貴拿破崙結盟,這次決策的失誤導致西班牙歷史最大的失敗之一。1805年在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率領的英國艦隊幾乎將法西聯合艦隊徹底殲滅,「無敵艦隊」從此蛻化為一個頗有諷刺意味的歷史名詞。
1801年西班牙民眾暴動反對戈多伊的專制統治,戈多伊在最後關頭倉皇逃遁,尋求法國的庇護。拿破崙則以一間陰暗潮濕的牢房接待這位昔日的盟友。
查理四世愧對蒼生,引咎退位,讓位於其子費迪南德七世。拿破崙見勢不妙,引兵攻入西班牙,費迪南德尚未當上國王,先淪為俘虜。拿破崙任命其哥哥約瑟夫·波拿巴為新國王。西班牙人奮起反抗,開展了所謂的「游擊戰」抵禦法軍的入侵。1812年西班牙各路人民代表齊聚加的斯,通過了新憲法,確定了王權和教會權力的界限。這一刻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因為它標志著西班牙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拿破崙兵敗大陸,被流放海外,費迪南德也於1814年重新掌權。他雖然接納了1812年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新憲法,但與此同時,這位生性多變、易為他人左右的君主又把其前任查理三世的許多改革措施予以推翻,僧侶團、宗教法庭和刑訊又回到了西班牙。這一不得人心的舉措遭到自由黨人的反對。費迪南德又順從了他們的要求,他對1812年的憲法重新發誓,劃分他和教會的權力,宗教法庭隨之又被取締。
三年之後,費迪南德七世又在西班牙建立了專制的君主制。直到19世紀以後很長時間,君主專制和自由政體交替主導著西班牙的政局,內亂頻仍、世事跌宕是19世紀西班牙的真實寫照。
1833年,費迪南德七世去世引發了一場內戰。費迪南德七世死時,其女兒伊莎貝拉公主尚未成年,因此暫由他的第四個妻子瑪麗亞·克里斯蒂娜攝政。對此,費迪南德的小弟卡洛斯堅決反對。他在巴斯克地區、納瓦拉、阿拉貢及加泰羅尼亞等地呼籲反對王後攝政,為此導致了歐洲歷史上著名的1833年~1840年及1872年~1876年間兩度禍害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戰爭。
伊莎貝拉女王統治西班牙直至1868年。同年,她被軍人推翻流亡國外。第二年西班牙被自由派統治,短期內甚至成為共和國。之後,阿方索十二很快在西班牙恢復君主統治,西班牙又回到了保守狀態。阿方索重新給予教會過去的權力地位。在其後任阿方索十三統治期內(1886年登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相繼獲得獨立。1898年,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也交給了美國,至此,查理五世開創的龐大的西班牙帝國分崩離析……
而保守派和自由派的爭斗在世紀之交之後依然沒有停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1931年4月14日,共和黨人在選舉中獲勝後,國王退位,這標志著波旁王朝的終結,共和黨人為此歡呼雀躍。然而隨後的1936年便爆發了內戰。陸軍參謀長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在內戰中漁利,建立了獨裁統治。與西班牙頗有勢力的君主主義者相比,工於心計的佛朗哥更像一個老練的權術家。他一步步向對方妥協,1945年他答應恢復君主制,1947年又頒布一部法律,確定在他死後由一位經他確認的王室成員出任國家元首。佛朗哥在多方尋覓之後,終於確定阿方索十三的孫子、波旁王朝的直系後裔胡安·卡洛斯為其繼承人。
胡安·卡洛斯1938年1月5日出生於義大利羅馬,是巴塞羅那公爵、西班牙王子胡安·卡洛斯的兒子。他生長在義大利和瑞士,10歲時才第一次踏上西班牙的國土。
胡安·卡洛斯和弟弟阿方索一塊兒在聖塞巴斯蒂安上學,1955年入薩拉戈薩軍事學院,隨後又進馬林海軍學院、聖哈維爾空軍學院就讀。在軍事學院就讀期間發生了一場悲劇,胡安·卡洛斯的弟弟死於非命:當時兄弟倆正擦槍准備一起去打獵。阿方索的槍意外走火,阿方索當即身亡。
胡安·卡洛斯在三個兵種中均被任命為中尉。作為未來的武裝力量總司令,他對西班牙的軍隊知之甚詳。此外,他還在馬德里大學修讀了企業經濟學和管理學。在父親同意下,他接受了佛朗哥的建議,成為這位大獨裁者的繼承人。1969年7月23日,佛朗哥的繼任人選正式公布。
1962年5月,胡安·卡洛斯與一位歐洲王室的公主結婚,她便是希臘公主索菲,西班牙人按自己的習慣稱她為索菲亞。這起婚姻符合傳統的觀念,結婚儀式在教堂舉行。所有人都相信,王子將是未來西班牙稱職的國王。他由佛朗哥任命避免了國內局勢的動盪。
1975年11月,佛朗哥死後僅幾天,胡安·卡洛斯宣布成為西班牙國王。1976年11月17日通過了關於政治改革的法律,佛朗哥的獨裁政體被徹底結束,重新在西班牙實行兩院制。1978年在對政治犯進行大赦後,君主立憲制憲法被人民所認可。現在西班牙是一個根據現代議會制原則進行統治的王國。為了能從現行的君主專制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制,胡安·卡洛斯主動剝奪自己的權力。為此,他在世界范圍內達到廣泛的認可和贊賞。如今,他同其他歐洲君主一樣享有類似的權力和義務。
1981年2月23日下午,以國民衛隊軍官特赫羅斯為首的一批對改革不滿的軍人突然襲擊議會,發動了政變。大批支持政變者的軍隊和坦克開往首都,佔領了馬德里的國家電台,要求恢復佛朗哥的獨裁製度,新生的西班牙君主立憲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胡安·卡洛斯國王在得知政變的消息後,立即於當天夜裡親自向各省的軍區司令打電話,警告他們同叛亂分子保持距離。各軍區司令知道國王對政變的態度之後,明確表示不支持政變者。胡安·卡洛斯國王還親自說服軍隊的高級領導人站在自己一邊,他們中有許多是國王軍校時的同學。國王甚至披掛上陣,身穿軍隊總司令的戎裝在電視台發表講話,呼籲人民反對政變,支持國王和政府。氣勢洶洶的政變分子內心其實很虛弱。他們眼見國王的態度如此堅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君主立憲制,於是俯首就擒,參加政變的部隊也紛紛投誠。在1981年2月23日這個決定性的夜晚,胡安·卡洛斯真正成為西班牙的國王,他也因此贏得了西班牙乃至全世界的敬佩。
胡安·卡洛斯一家住在薩蘇埃拉王宮里。這座別墅式王宮坐落在馬德里城邊上,外表看上去像一個庄園。胡安·卡洛斯喜歡書籍和古典音樂,也愛收集歷史上著名的帆船模型,他曾被牛津、劍橋、巴黎大學文理學院、博洛尼亞、斯特拉斯堡、哈佛、利馬和曼谷等世界名校均授予過名譽博士學位。國王大多數時間都在家裡工作,每天4小時的午休時間用來長距離散步或騎馬。總理定期來到王宮向國王通報近期國務。當然,國王在馬德里皇宮里也有工作間。正式的會面,如國王夫婦接見國賓和大使等都在這里的豪華房間里進行。每逢節日,國王夫婦還在此舉行宴會。這里的大餐廳約有400平方米,設145個座位,而在薩蘇埃拉宮則只能款待20名左右的客人。加冕廳內設有國王夫婦的加冕椅,四級鋪著紅地毯的台階通向加冕椅前。國王夫婦很少坐在加冕椅上,接待客人時他們總是站在客人中間。
胡安·卡洛斯和王後索菲亞都熱心於運動。夏季,國王一家喜歡在馬約卡島附近的海面上駕駛帆船;冬季,則在比利牛斯山滑雪。國王還喜歡飛行、高速駕駛摩托車和汽車飛馳。國王為人非常隨和,據說有一次國王騎摩托車旅行,途中碰到一個摩托車手因缺油而拋錨,國王駕駛摩托車疾馳,帶這位車手買來了汽油。在國王摘下頭盔擦汗時,那個摩托車手才認出眼前的熱心人原來是國王陛下。
在西班牙,人們不稱王後索菲亞為「殿下」,而是平民色彩較重的「夫人」。國王夫婦共有三個孩子:公主伊蕾娜、克里斯蒂娜和王儲菲力浦。孩子們上學、放學,都是王後親自接送。王後愛好考古和音樂,她還是名出色的護士。王後在馬德里的慈善機構工作,她支持紅十字會,是一家精神障礙者救助組織的成員。
國王一家一般都在馬約卡島的馬里溫特宮度假。1995年夏季,警方在馬約卡島上破獲了一起針對國王的刺殺事件。這起事件是西班牙巴斯克地下組織埃塔(ETA)所為。幸虧馬約卡島上的警察在行動開始前便將殺手抓獲。
國王的兩個女兒均受過高等教育。伊蕾娜公主當了老師,1995年3月18日與一位同齡銀行家海梅·馬里夏拉爾結婚。克里斯蒂娜公主先是學社會學,後又在美國進修語言。因為早在兒時父親便帶她出海航行,她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帆船手。
王儲菲力浦中學畢業後到加拿大萊克菲爾德學院深造。像父親一樣,他接著讀軍事學院,三年後完成了在三個兵種軍事學院的巡迴。1988年開始攻讀法學和經濟學。身高1.97米的王儲自少年時起就跟隨在父親的左右,9歲時被確認為亞斯都里阿斯王子(西班牙西北部地區,歷史上曾是王國)。在一次歡慶儀式上,父親授予他勝利十字勛章,接著意味深長地告誡兒子:「這枚十字勛章既是頒給現在的你,同時也是頒給作為未來國王的你。你必須像王冠所要求的那樣,以自豪和尊嚴來佩帶它。你必須勤奮、勇敢、知人善任。這枚十字勛章要求你和所有西班牙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永遠去做西班牙要求和期待你去做的事情。」
② 伊莎貝爾二世的爭位
在伊莎貝拉二世繼承王位之後,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唐·卡洛斯親王立刻發動了叛亂,即所謂第一次卡洛斯戰爭(1833年10月4日。唐·卡洛斯認為他自己是最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伊莎貝拉二世作為女人無權成為國王。唐·卡洛斯自稱為「卡洛斯五世」,其支持者不在少數。支持唐·卡洛斯及其後代成為西班牙國王的人被稱為卡洛斯派,主要由舊貴族和天主教教會中的保守分子(如耶穌會)組成。他們的活動成為19世紀西班牙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伊莎貝拉二世的支持者包括軍隊和國會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些人希望從沒收耶穌會和宗教騎士團財產的行動中獲利,並在西班牙通過一部限制國王權力的憲法。西班牙的資產階級也抱著削弱封建貴族勢力的願望支持女王。10月17日,得到葡萄牙、法國、英國等國支持的攝政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宣布對叛亂者進行討伐。戰事延續了7年,其間唐·卡洛斯曾於1837年進攻西班牙首都馬德里。1839年卡洛斯派的主力才被粉碎,唐·卡洛斯被迫逃亡法國。1840年7月,在西班牙作戰的卡洛斯派分子被全部消滅,伊莎貝拉二世的王位終於獲得穩固。
③ 求歷史大神解答西班牙不詳十年是怎麼回事
歷史上,沒有稱為「西班牙不詳十年」的事件。歷史上,與西班牙有關的有十年戰爭的史實--古巴十年戰爭。
古巴獨立戰爭。1868~1898年,古巴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亦稱古巴三十年解放戰爭。先後經過第一次獨立戰爭(又稱十年戰爭)和第二次獨立戰爭。
古巴十年戰爭(第一次獨立戰爭,1868~1878年)
19世紀20年代,西班牙在美洲大陸的殖民統治崩潰後,進一步加強對古巴的控制和奴役。古巴人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1868年9月,西班牙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古巴人民乘機掀起爭取獨立的斗爭。10月10日,以種植園主、律師C.M.de塞斯佩德斯-博爾哈·德爾卡斯蒂略為首的愛國人士在古巴東部奧連特省亞拉附近發動起義,發表「亞拉號召書」,號召人民為自由、平等和獨立而戰,得到各階層人民包括契約華工的響應。1869年4月10日,起義軍在卡馬圭省瓜伊馬羅召開制憲會議,通過憲法並選舉塞斯佩德斯-博爾哈·德爾卡斯蒂略為總統。
為摧毀殖民軍佔領區的經濟與軍事潛力,1874年1月,M.戈麥斯-巴埃斯和A.馬塞奧-格拉哈萊斯率起義軍向西挺進,在拉斯瓜西馬斯之戰中以1300人擊敗殖民軍3000人。起義軍進入拉斯維利亞斯省後,西進計劃因保守派阻撓而失敗,陷入消極防禦的被動地位。1877年初,西班牙派A.M.de坎波斯率2.5萬名援軍前往古巴,在當地保王勢力支持下對起義軍發起強大攻勢,並以政治收買等手段分化革命隊伍。起義軍接連受挫,1878年2月同坎波斯簽訂《桑洪條約》,第一次獨立戰爭失敗。戰爭中,殖民軍共死傷14萬人,耗資7億比索。戰後,殖民當局被迫承認參加獨立戰爭的黑奴和契約華工享有自由,並宣布廢除奴隸制,進行政治改革。
十年戰爭,是古巴30年解放戰爭為爭取自由的第一仗,其他兩個戰爭是The Small War(La Guerra
Chiquita;1879年-1880年)和古巴獨立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1895-1898年)。1898年最後3個月的沖突升級,成為西班牙—美國戰爭(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1898年12月10日,美西雙方於巴黎簽訂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實際上淪為美國的保護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轉讓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交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
西班牙殖民帝國的暮年(1808-1898年),是從1808年就開始了。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西班牙在19世紀第一次失去的主要海外領地,就是遼闊的路易斯安那領地。它一直向北方延伸至加拿大,是在1763年由法國割讓而得來的。1800年,法國皇帝拿破崙按照秘密簽訂的聖伊爾德豐索第三條約奪回其統治權,並把它賣給美國(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1805年特拉法加海戰中,西班牙主力艦隊被法軍下令擊毀。1808年,拿破崙大軍入侵西班牙,被拿破崙吞並。後來,西班牙出現權力真空近十年,動盪持續數十年,又因繼位問題引起內戰,後來共和國誕生,以至最後發展出自由民主。19世紀,西班牙失去很多殖民地,只剩下古巴、波多黎各,以及偏遠地區的諸如菲律賓、關島及鄰近的太平洋島嶼,還有西屬撒哈拉、摩洛哥部份地區和西屬幾內亞。
④ 1556年,西班牙國王是誰
1556年,查理五世之子腓力繼位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二世,他作為歐洲第一強國的統治者,自命為執行上帝意志的衛教士,出動海陸軍連年征討攻殺於外,遍豎宗教裁判所火刑柱於內,操縱耶穌會的間諜兇手們作亂於敵後,充當了16世紀下半葉天主教勢力向宗教改革運動猖狂反撲的元兇。
⑤ 75年,西班牙的佛朗哥為什麼讓皇室繼承西班牙的統治權
他作為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他意識到了民主化是大勢所趨,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也是西班牙以正面形象溶入國際社會的前提。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具有西班牙皇室正統並且必定會推行民主化的繼承人來繼承統治權。
1936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並於1939年取得勝利,建立獨裁政權。
(5)西班牙國王為什麼耶酥會擴展閱讀:
對佛朗哥的負面評價:
佛朗哥自認國家元首後,取消其他一切政黨,法西斯長槍黨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逮捕、槍殺共產黨以及進步人士,大批西班牙人流亡到歐洲以及拉美各國。
佛朗哥是法西斯勢力喂養長大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為德、意法西斯做了許多事,最突出的,就是他曾派出「藍色師團」參與了希特勒的反蘇戰爭。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英等帝國主義的包庇下,他依然統治著西班牙。一切進步的力量繼續遭到殘酷的迫害,人民繼續遭到沉重的剝削和壓榨。
佛朗哥領導的右翼法西斯勢力在西班牙內戰中殺害大約20萬名支持共和政府和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民眾,這些遇難者被隨意埋在亂葬崗內。
當他死後,西班牙當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阿爾維蒂說:「西班牙史上最大的劊子手死了,地獄的烈火燒他,也不足解恨」。
⑥ 1566年,西班牙尼得蘭獨立運動的始末
尼德蘭 荷蘭語意為「低地」。
①即「荷蘭,比利時」。
②尼德蘭(The Netherlands, 荷: Nederland)。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帶,相當於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1516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死後,他的外孫查理一世即位。查理已經在1506年從他父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子)方面繼承了尼德蘭,這時又以西班牙國王的身份領有這片土地。從此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屬地。即十六世紀初葉後,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566年,北方各省掀起反西班牙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1579年北方八個省和南方部分城市成立「烏特勒支同盟」,1581年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1795年後,成為法國統治下的荷蘭王國。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原南部各省和荷蘭合並為尼德蘭王國。1830年南部脫離尼德蘭獨立,成立比利時王國。
尼德蘭瀕臨北海,地勢低平,耳德河的深水便於大船出入,因此海外交通十分便利。尼德蘭的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很快,外國商人紛紛來到這里經商。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商業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尼德蘭的經濟又有進一步的增長。十六世紀前半期,尼德蘭已經有三百多個城市。南部城市安特衛普是歐洲貿易的一個中心。這里,每日往來的外商有五、六千人,港口同時可以停泊大小船隻二千多艘。商人們運來美洲的金銀、東方的香料等奢侈品,運走西歐、北歐的紡織品、金屬製品、船舶用具,等等。安特衛普有發達的紡織、玻璃製造、製糖、印刷等業;銀行、匯兌、信貸業務應運而生。北部農業發達,荷蘭、西蘭兩省漁業、造船業、麻織業、毛織業都很興旺。北部各省與英國、波羅的海諸國和俄羅斯都有貿易往來。阿姆斯特丹是北部各省的經濟中心,是穀物貿易的重要市場。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安特衛普
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早在十四世紀就開始出現於尼德蘭,十六世紀得到迅速發展。最重要的是北部荷蘭、西蘭兩省經營紡織和造船業的手工工場,南部佛蘭德爾、布拉奔兩省經營紡織、冶金、製糖、印刷業的手工工場。其中發展最快的是毛、麻紡織手工工場。但是南部毛織業的原料和產品銷售主要依靠西班牙和英國市場。這里的大資產階級同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尼德蘭農村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
西班牙在尼德蘭的專制統治
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路德、慈溫利、卡爾文等教派先後傳入尼德蘭。卡爾文教派的影響最為廣泛,接受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有勞動人民,它成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強大力量。舊貴族力圖保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各種既得利益。他們仿效德意志路德派諸侯的做法,沒收教會的土地財產來擴大勢力。
查理是君臨經濟發達、城市富庶、資本主義因素正在迅速增長的尼德蘭的專制統治者。他在這里派駐總督,設立財政、行政機構和宗教裁判所,在政治、經濟和宗教問題上推行專制政策。原來尼德蘭的各個省和城市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和傳統的權利。查理為了維持神聖羅馬帝國的龐大的行政、軍隊、戰爭開支,到處征款。尼德蘭最富庶,查理在這里的勒索也最瘋狂。他還利用天主教會作為統治工具。1550年的敕令(被稱為血腥敕令)規定,禁止傳抄、保藏、散發、買賣路德或卡爾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凡散布「異端」學說者,男的殺頭,女的活埋。查理統治期間,有五萬到十萬尼德蘭人死於宗教迫害。尼德蘭爆發了幾次起義反對查理的專制統治。
奧倫治親王威廉
1556年,腓力二世繼承了查理的西班牙王位,也繼承了他的四百五十萬鋰的債務,對尼德蘭的高壓政策變本加厲。他排擠尼德蘭貴族的勢力,廢除商人直接與西班牙殖民地通商的特權,拒絕償付國債,使尼德蘭的銀行家蒙受巨大損失;接著他又提高在西班牙收購羊毛的稅額,使尼德蘭的羊毛輸入減少百分之四十。尼德蘭的資產階級受到很大的打擊,許多手工工場倒閉,工人失業。他無情地迫害新教徒,推行耶穌會的活動。他企圖改組尼德蘭教會,增設十四個主教區,由國王直接任命主教,從而加緊控制人民。他的政策激起教俗各階層的反對。尼德蘭各城市的卡爾文教派組織起數以千計的武裝隊伍,以傳道集會的形式宣傳反對西班牙的統治,並且舉行暴動。與資產階級利益有聯系的大貴族組成以奧倫治親王威廉為首的「貴族同盟」。1565年,他們派代表到西班牙去面見腓力二世,要求改變專制政策。第二年,在威廉的贊許下,由大約二百名中小貴族組成的代表團(其中包括威廉的弟弟路易)到布魯塞爾去向西班牙總督請願,反對西班牙的政治壓迫和宗教迫害,同時表示效忠國王。這些要求毫無結果。當貴族企圖用溫和方式取得和解的時候,群眾卻採取了積極行動。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西班牙王室的發展
當時在歐洲大陸君臨天下的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王朝只是它的一個分支。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因為沒有子嗣,便立下遺囑,確認法國王儲的次子安茹公爵為其繼承人。1701年,安茹公爵即菲力浦五世加冕成為西班牙國王,波旁王朝正式入主西班牙。此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為奪回在西班牙的王位發動了所謂的王位繼承戰爭,雙方在歐洲大陸廝殺、征伐達12年之久,歐洲列強均被牽涉其中。1713年簽訂的《烏得勒支和約》確認菲力浦五世為西班牙合法的國王。
菲力浦五世去世後,其子費迪南德六世於1746年即位;1759年費迪南德六世夭折,其弟查理三世即位,並統治西班牙達29年之久。
在波旁王朝眾多的西班牙君主中,查理三世是最受歷史學家們青睞的一位。查理三世痛感教會干政造成的諸多流弊,以空前的鐵腕在帝國內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下令驅逐耶穌會會士,禁止僧侶團活動,把他們解散並沒收其財產。查理三世最受人民歡迎、最遭教會痛恨的著名行動,結束了宗教法庭和殘酷刑訊帶來的恐怖。 與其父相比,查理三世之子查理四世遭到歷史學家眾口一詞的批評。查理四世重用弄臣曼努埃爾·戈多伊,此人擔任王朝的首席國務部長和首相,把持朝政長達25年之久。在戈多伊的唆使下,查理四世與歐洲新貴拿破崙結盟,這次決策的失誤導致西班牙歷史最大的失敗之一。1805年在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率領的英國艦隊幾乎將法西聯合艦隊徹底殲滅,「無敵艦隊」從此蛻化為一個頗有諷刺意味的歷史名詞。
1801年西班牙民眾暴動反對戈多伊的專制統治,戈多伊在最後關頭倉皇逃遁,尋求法國的庇護。拿破崙則以一間陰暗潮濕的牢房接待這位昔日的盟友。 拿破崙兵敗大陸,被流放海外,費迪南德也於1814年重新掌權。他雖然接納了1812年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新憲法,但與此同時,這位生性多變、易為他人左右的君主又把其前任查理三世的許多改革措施予以推翻,僧侶團、宗教法庭和刑訊又回到了西班牙。這一不得人心的舉措遭到自由黨人的反對。費迪南德又順從了他們的要求,他對1812年
的憲法重新發誓,劃分他和教會的權力,宗教法庭隨之又被取締。 而保守派和自由派的爭斗在世紀之交之後依然沒有停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1931年4月14日,共和黨人在選舉中獲勝後,國王退位,這標志著波旁王朝的終結,共和黨人為此歡呼雀躍。然而隨後的1936年便爆發了內戰。陸軍參謀長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在內戰中漁利,建立了獨裁統治。與西班牙頗有勢力的君主主義者相比,工於心計的佛朗哥更像一個老練的權術家。他一步步向對方妥協,1945年他答應恢復君主制,1947年又頒布一部法律,確定在他死後由一位經他確認的王室成員出任國家元首。佛朗哥在多方尋覓之後,終於確定阿方索十三的孫子、波旁王朝的直系後裔胡安·卡洛斯為其繼承人。
胡安·卡洛斯1938年1月5日出生於義大利羅馬,是巴塞羅那公爵、西班牙王子胡安·卡洛斯的兒子。他生長在義大利和瑞士,10歲時才第一次踏上西班牙的國土。
胡安·卡洛斯和弟弟阿方索一塊兒在聖塞巴斯蒂安上學,1955年入薩拉戈薩軍事學院,隨後又進馬林海軍學院、聖哈維爾空軍學院就讀。在軍事學院就讀期間發生了一場悲劇,胡安·卡洛斯的弟弟死於非命:當時兄弟倆正擦槍准備一起去打獵。阿方索的槍意外走火,阿方索當即身亡。 胡安·卡洛斯在三個兵種中均被任命為中尉。作為未來的武裝力量總司令,他對西班牙的軍隊知之甚詳。此外,他還在馬德里大學修讀了企業經濟學和管理學。在父親同意下,他接受了佛朗哥的建議,成為這位大獨裁者的繼承人。1969年7月23日,佛朗哥的繼任人選正式公布。
1962年5月,胡安·卡洛斯與一位歐洲王室的公主結婚,她便是希臘公主索菲,西班牙人按自己的習慣稱她為索菲亞。這起婚姻符合傳統的觀念,結婚儀式在教堂舉行。所有人都相信,王子將是未來西班牙稱職的國王。他由佛朗哥任命避免了國內局勢的動盪。
1975年11月,佛朗哥死後僅幾天,胡安·卡洛斯宣布成為西班牙國王。1976年11月17日通過了關於政治改革的法律,佛朗哥的獨裁政體被徹底結束,重新在西班牙實行兩院制。1978年在對政治犯進行大赦後,君主立憲制憲法被人民所認可。西班牙是一個根據現代議會制原則進行統治的王國。為了能從現行的君主專制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制,胡安·卡洛斯主動剝奪自己的權力。為此,他在世界范圍內達到廣泛的認可和贊賞。如今,他同其他歐洲君主一樣享有類似的權力和義務。 1981年2月23日下午,以國民衛隊軍官特赫羅斯為首的一批對改革不滿的軍人突然襲擊議會,發動了政變。大批支持政變者的軍隊和坦克開往首都,佔領了馬德里的國家電台,要求恢復佛朗哥的獨裁製度,新生的西班牙君主立憲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胡安·卡洛斯國王在得知政變的消息後,立即於當天夜裡親自向各省的軍區司令打電話,警告他們同叛亂分子保持距離。各軍區司令知道國王對政變的態度之後,明確表示不支持政變者。胡安·卡洛斯國王還親自說服軍隊的高級領導人站在自己一邊,他們中有許多是國王軍校時的同學。國王甚至披掛上陣,身穿軍隊總司令的戎裝在電視台發表講話,呼籲人民反對政變,支持國王和政府。氣勢洶洶的政變分子內心其實很虛弱。他們眼見國王的態度如此堅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君主立憲制,於是俯首就擒,參加政變的部隊也紛紛投誠。在1981年2月23日這個決定性的夜晚,胡安·卡洛斯真正成為西班牙的國王,他也因此贏得了西班牙乃至全世界的敬佩。
⑧ 若昂四世的光榮的獨立
由於西班牙在葡萄牙的統治越來越不得人心,葡萄牙的所有人都開始流傳著塞巴斯蒂昂一世沒有死,有朝一日將重返葡萄牙奪回王位。17世紀20年代,許多人把塞巴斯蒂昂的合法繼承人布拉干薩公爵當成未亡的塞巴斯蒂昂。隨著貧困的加劇,葡萄牙國內起義不斷:1637年,埃武拉和阿爾加爾維發生暴動;1640年6月卡塔盧尼亞起義。最終在1640年11月,葡萄牙貴族們策劃了一場陰謀並得到了布拉干薩公爵若昂的正式支持。12月1日清晨,貴族們佔領了里斯本王宮,處死國務大臣,迫令西班牙駐軍投降,廢黜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立布拉干薩公爵若昂為新國王,稱若昂四世。葡萄牙本土和除休達之外的所有海外領地都宣布效忠新王若昂四世。並與英國、法國、尼德蘭等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獨立後的葡萄牙人民仍未團結一致,下層民眾堅決支持新王,很多貴族由於與西班牙有家庭關系(連若昂四世的母親和妻子都是西班牙貴族)而猶豫不決,只有一部分貴族堅定得站在若昂四世一邊。大部門官僚擁護若昂四世,而資產階級多保持中立。耶穌會支持若昂四世,宗教裁判所則站在西班牙一邊。
1640年若奧由公爵變成國王之後,立即於第二年召開宮廷會議,決定為了將獨立戰爭進行到底,向全國增收賦稅;得來的稅款用於組建一支常備邊防軍、在邊境修築要塞、重建海軍、建設一批兵工廠和造船廠等等。同樣是增收賦稅,這次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尊嚴,老百姓們都沒有表示反對。不僅如此,葡萄牙人民還在戰爭中表現出了無比的愛國熱忱。1641年東北地區山後省的一個邊境小村遭到西班牙人的進攻,村民們躲進教堂進行戰斗,但最終失敗。70多名村民被侵略者砍掉了頭顱。在西班牙方面的軍方報告中這樣寫道:「這些叛逆者是如此頑固,除一名老年婦女之外,沒有一個人要求憐憫或者同意呼喊『菲利普國王萬歲』的口號。」在第二年的另外一次軍事沖突中,西班牙人在報告中說:「葡萄牙士兵力量虛弱,也不機警,但是反抗精神十分頑強。」
幸虧當時處在三十年戰爭的最後階段,西班牙忙於在比利牛斯、比利時、阿爾薩斯、義大利等地與法國作戰,無暇顧及葡萄牙,所以在若昂四世時期所謂的「光復戰爭」除了1644年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役之外,基本上都維持在邊境沖突的水平上;雙方互有勝負。在海外也逐漸開始了收復失地的行動。丹吉爾、安哥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巴西的伯南布哥等地相繼被葡萄牙從荷蘭人手中奪了回來。但是印度洋的錫蘭島(斯里蘭卡)、馬六甲等地依然鞭長莫及。
⑨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日不落帝王
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其女胡安娜(即「瘋女胡安娜」)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即卡斯蒂利亞的菲利浦一世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份,和岳父斐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斐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西班牙王子兼奧地利大公卡爾(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譯查理)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
作為德意志南部哈布斯堡家族的繼承人,卡洛斯是一個不具吸引力,缺乏經驗又不會講西班牙語的人,這樣一個外國人統治下的西班牙,前景實在令人擔憂。他在1517年到達桑坦德,他初到所表現的姿態並未減輕人們的恐懼,尤令西班牙貴族氣憤的是國王只聽他的弗蘭德斯顧問的意見,而不願與他們磋商,例如任命他的外甥擔當聲名顯赫並擁有財政大權的托萊多大主教,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決定。更糟的是,卡洛斯試圖向教會和貴族徵收新稅,以及提高買賣稅。
當他的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1519年離世後,卡洛斯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查理五世。但當他准備前往德國時,因賦稅過重,備受冷落的卡斯蒂利亞人發起了叛亂,這就是名噪一時的平民大暴動,在托萊多城鎮的帶領下,人們希望推翻卡洛斯,由瘋女胡安娜重新領導他們,他們還宣稱只有卡斯蒂利亞人才能擁有行政職位,是議會而不是國王才有權對外宣戰。他們驕傲地向國王宣告:「你不過是議會領工資的僕人」。貴族們開始猶豫動搖,但當他們最終與宮廷站在一起時,軍隊於1522年維亞拉戰役中擊潰了反叛,平民暴動領導人被處決,君主的權利得以恢復,為答謝貴族在平定叛亂中給予的支持,卡洛斯一世國王取消了某些賦稅的征繳。
卡洛斯一世統治時期,也是美洲得以開發的時期,他上任後贊助了麥哲倫的環球旅行。荷南多·科爾特斯征服了用活人祭祀的阿茲特克帝國,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了印加帝國,西班牙人將基督教帶到了美洲的偏遠地區,將荒涼的土地發展成為擁有城鎮、教堂、大學的地方。而征服者又席捲了大量的財富,並在墨西哥、玻利維亞開設大型金銀礦。塞維利亞成為金銀貿易初始的中心,在幾年後,該城規模增長了一倍。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包括4個總督區:◆西班牙總督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新格瑞那達總督區(包括哥倫比亞、巴拿馬、委內瑞拉、厄瓜多)◆秘魯總督區(包括秘魯、智利) ◆拉普拉塔總督區(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 總督由西班牙國王任命。每年有兩支艦隊從每周運送各種貨物回西班牙,壟斷了世界可可豆市場長達1個世紀。16世紀中葉,每年從美洲運回的黃金達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歸西班牙所有。
在國內和平安定,黃金穿越大西洋源源不斷流入的同時,當時成為歐洲最大強國的西班牙不斷陷入幾場漫長而且代價昂貴的海外戰爭,當查理五世皇帝出兵保護南部義大利不受土耳其人入侵時,他捲入了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還與法國發生了幾次義大利戰爭,在他統治末期,幾乎同歐洲每個國家都有過交戰。
西班牙被迫利用美洲的金銀做抵押,以確保外國銀行家貸款資助戰爭。當物價上漲時,西班牙王室就徵收高額賦稅並控制物價。但當貴族將他們新獲得的財富投資於土地、珠寶和裝飾品而不是工業和農業時,西班牙的經濟開始衰退,並缺乏競爭力。在西班牙的債務越來越深時,它的歐洲對手卻在發展自己的工業。
查理五世的另一場斗爭與新教運動有關,當馬丁·路德的思想在德國、瑞士、英國生根後,教皇利奧十世求助皇帝查理消滅異教,該教宣稱「教皇不能付出一筆費用,使靈魂從煉獄中釋放出來。」並允許基督徒不經過中間媒介直接與上帝交流,查理同意支持天主教的軍事武裝,包括為維護教皇權威而戰的羅耀拉的耶穌會。在西班牙出現的反宗教改革的運動中,某些書籍被查禁,連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倍受歡迎的人道主義理念也被認為是異端邪說。
1556年查理為德意志的混亂而傷透腦筋,決定退位,隱居到埃斯特雷馬杜拉修道院。將從父系繼承而來的德意志領地和皇位讓給弟弟斐迪南一世,開創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將從母系繼承而來的西班牙王位、弗蘭德斯和自己打下的義大利領地和廣闊的美洲殖民地留給其子菲利浦二世(英譯腓力二世),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⑩ 關於Carlos 三世……
卡洛斯三世
開放分類: 西班牙國王
卡洛斯三世 Carlos III (英語文獻中常寫作:查理三世 Charles III;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國王(1759年—1788年在位),即位前封號為帕爾馬公爵(稱卡洛斯一世,1731年—1735年)。他也是那不勒斯國王(稱卡洛七世,1735年—1759年)和西西里國王(稱卡洛四世,1735年—1759年)。
一、早年事跡
卡洛斯三世是西班牙波旁王室的第一位國王腓力五世第二次婚姻所生的兒子,母親是帕爾馬公主伊莎貝拉。1716年出生於馬德里。1731年,卡洛斯得到帕爾馬公國作為自己的封地。他在1734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趁哈布斯堡王室無暇南顧,從奧地利奪取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並以帕爾馬公爵身份兼任兩國君主。1759年異母兄長斐迪南六世國王去世後,卡洛斯三世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
二、國內政治
卡洛斯三世起用岡波斯、洛里達布蘭卡等大臣整頓國政,執行一種開明專制政策。他還設立一個國務會議以協調各大臣的工作。在軍事方面,卡洛斯三世把雇傭兵制度改為徵兵制,並學習陸軍強國普魯士的訓練方法。一時間,西班牙的國勢頗有起色。卡洛斯三世採取的另一件有影響的大舉措是:將耶穌會會士從西班牙及西班牙的海外領地驅逐出境。長期以來,耶穌會捲入一系列的政治陰謀之中,已經令許多國家,包括最重要的天主教國家西班牙和法國感到不滿。卡洛斯三世的舉動可能直接影響了教皇後來解散耶穌會。
三、對外行動
卡洛斯三世的對外政策相比之下顯得有些冒進。他的主要方針是,聯合同為波旁家族統治的法國反對英國。1761年,卡洛斯三世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簽訂波旁家族條約,約定共同遏制英國。但這個條約卻使西班牙捲入了與英國直接對抗的、極不明智的七年戰爭之中。由於在戰爭中失敗,西班牙失去了在北美洲的重要殖民地佛羅里達。1770年,卡洛斯三世又險些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與英國發生沖突。
在北美獨立戰爭中,卡洛斯三世又站在殖民地人民一邊反對宿敵英國,雖然有些勉強。1779年,卡洛斯三世正式對英宣戰,並為北美殖民地提供援助。這次他找對了陣營:隨著美國的勝利與獨立,西班牙又收回了佛羅里達並獲得米諾爾卡島(巴黎和約)。
生活中的卡洛斯三世酷愛打獵,以致他整天穿著獵裝。
四、婚姻家庭
1738年娶薩克森選帝侯的長女瑪麗·阿梅麗(1724-1760),育有13名子女當中7名長大成人。
1.瑪麗亞·伊莎貝[大](1740-1742),2歲夭折。
2.瑪麗亞·約瑟琺[大](1742年1月20日-1742年4月3日),2個半月大夭折。
3.瑪麗亞·伊莎貝[小](1743-1749),未滿6歲夭折。
4.瑪麗亞·約瑟琺[小](1744-1801),未婚,終年57歲。
5.瑪麗亞路易莎(1745-1792)1765年嫁利奧波德二世 (1747-1792),終年未滿47歲。
6.菲利佩(1747-1777)因智障而被取消繼承權,未婚,終年30歲。
7.西班亞卡洛斯四世(1748-1819)1765年娶堂妹帕馬公國的瑪麗亞·路易莎郡主(1751-1819),享年70歲。
8.瑪麗亞·特麗莎(1749-1750),5個月大夭折。
9.兩西西里國王斐迪南一世(1751-1825),1768年娶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卡羅蓮(1752-1814),享年74歲。
10.蓋布列爾(1752-1788),1785年娶葡萄牙的瑪麗亞·安娜·維多利亞公主(1768-1788),終年36歲。
11.瑪麗亞·安娜(1754-1755),10個月大夭折。
12.安東尼奧(1755-1817),1795年娶侄女阿瑪利亞公主(1779-1798),享年61歲。
13.弗朗西斯科(1757-1771),14歲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