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西班牙如何煉鋼
Ⅰ 鋼鐵工業的產量
煉鐵和煉鋼的大工業生產分別於17世紀2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最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以後在聯邦德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陸續得到發展。1875年全世界生鐵產量為1400萬噸,鋼產量190萬噸。1875~1913年,西歐各國和美國等的工業化需要大量的鋼鐵,又相繼大力發展了轉爐和平爐,因此,生鐵產量和鋼產量都迅速增長,1913年分別達8000萬噸和7650萬噸。1914~1950年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和多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鋼鐵生產發展緩慢。1950年生鐵產量和鋼產量分別只增長到1.30億噸和1.89億噸。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和連續鑄鋼技術的發展,帶鋼熱連軋機和冷連軋機的發展,使鋼鐵生產能力大為提高,各國恢復和發展經濟又需要大量的鋼鐵,於是鋼鐵生產又以較快的速度發展。1974年生鐵產量增至5.05億噸,而鋼產量更高達7.10億噸。隨後因1973年開始的石油調價和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鋼鐵生產發展轉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鐵和鋼的產量才創造了新的紀錄,分別達5.29億噸和7.47億噸。但是,以後幾年又下降了。總的來看,鋼鐵工業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1919年美國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高達59.2%。從50年代中期起,日本、蘇聯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鋼鐵工業發展較快,在世界范圍內鋼鐵生產集中在某一國家的程度大為削弱了。20世紀70年代後幾年,最大產鋼國蘇聯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為20%左右。發展中國家鋼總產量增長比發達國家快,因此,雖然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還很小,但所佔比重不斷增大1982年全世界產鐵的國家和地區已增至50個左右,產鋼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00個左右。年產鋼量曾達到500萬噸以上的共有24個。其中年產鋼曾達 1億噸以上的有蘇聯、美國和日本;2000~6000萬噸的有中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英國和法國;1000~2000萬噸的有波蘭、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西班牙、比利時、印度和南朝鮮。
英國的鋼產量在1885年以前、生鐵產量在1889年以前的長時期內,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國的鋼產量和生鐵產量分別於1886和1890年躍居世界第一位,並保持了八十多年之久。蘇聯生鐵產量從1970年起居世界首位,鋼產量1971年首次超過美國,1974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一。1980年日本鋼產量占第二位,以下依次為美國、聯邦德國、中國、義大利、法國、英國。在主要產鋼國中,日本鋼產量增長速度最快。日本年產鋼量從2000萬噸增加到1億噸只用了13年,蘇聯花了18年,而美國經歷了48年。在相應期間內,鋼產量年平均增長率,日本高達13.8%,蘇聯為8.6%,而美國僅為3.4%。近十幾年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鋼鐵工業發展最快的是南朝鮮,其鋼產量1970年僅為48萬噸,1980年即達860萬噸,十年間平均每年遞增33.4%其次是巴西,1980年鋼產量達1534萬噸,1971~1980年期間年平均增長率為11%。
Ⅱ 關於西班牙十六和十七世紀的歷史
是同一個人,卡洛斯一世又名查理五世。但是之前在法國曾經也有過一個國王叫查理五世。
Ⅲ 牛煉鐵是什麼東西
胰臟。也叫連田,雲南叫連鐵。連鐵指肝臟,肝臟生理位置是位於右上腹,隱藏在右側膈下和肋骨深面,肝右葉位於右肺底,肝臟作為代謝器官,擁有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作用;作為最大消化腺,肝臟分泌膽汁,參與消化作用。
牛胰臟。也叫連田,雲南這邊還叫連鐵。宰牛的時候,連鐵是不上桌的邊角料,長長的一條,用刀剖成兩半撒上鹽放火上烤給小孩吃,動物的內臟含血豐富,濕潤的連鐵烤得滋滋作響,烤完中間部分鮮嫩多汁,如同沒有纖維的嫩牛排,帶著點腥味,邊上烤焦的地方也香脆可口,現在想來依舊令人垂涎。連鐵就是指肝臟,肝臟的生理位置是位於右上腹,隱藏在右側膈下和肋骨深面,肝右葉位於右肺底,肝臟作為代謝器官,擁有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的作用;作為最大的消化腺,肝臟分泌膽汁,參與消化作用。
豬身上最便宜的部位,9塊錢3個,鐵是豬肝3倍,入鍋一炸又香又脆
說起豬肉我想大家都並不陌生,豬肉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食材,快過年了,聽說現在的豬肉又漲價了,我們這邊的豬肉由原來的22塊錢漲到25元一斤了。按照所處的部位不同,豬肉可以分為好幾種,有豬頸肉,豬腳,五花肉,豬肝,豬連鐵,等等很多種部位都是可以吃的,其中豬身上有一種部位是便宜的,9塊錢能買3個,鐵是豬肝3倍,是豬肉的20倍,那就是豬連鐵,豬連鐵大家都喜歡吃嗎?今天我就來跟大家用豬連鐵分享一道好吃的美食,這是豬身上營養最高的部位,鐵是豬肝3倍,豬肉的20倍,9塊錢能買3個。
蒜苗炒豬連鐵
一說到豬連鐵,我想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豬連鐵是什麼,豬連鐵就是是豬橫脷,是豬的脾臟,形狀和豬舌頭差不多,顏色是深紅色,長又窄,豬連鐵只是一個方言,豬連鐵的營養是非常豐富的,是補血食品中最常用的一種食物,其中鐵是豬肝3倍,豬肉的20倍,可以調節和改善缺鐵性貧血。價格也是豬身上最便宜的部位,我們這邊的豬連體是3元一斤,花9塊錢能買3個,人人吃得起,做法也是非常多的,但是我家經常將它炸著吃,炸好的豬連鐵又香又脆,好吃極了,豬身上最便宜的部位,9塊錢3個,鐵是豬肝3倍,入鍋一炸又香又脆。
【食材】:豬連鐵,料酒,生薑,蒜苗,青紅椒,食用油,蚝油,生抽,食用鹽等
【具體做法】
准備3個豬連鐵,將上面的肥油部分給切下來不用,用清水清洗干凈之後放在案板上切成薄片。
鍋中倒入水,將豬連鐵下鍋焯水,焯水的時候加點料酒,適量的薑片去腥,大約焯水2分鍾左右,撈出裡面的浮沫,然後再將豬連鐵撈出來用清水清洗干凈控水備用。
准備2個蒜苗,清洗干凈之後切成小段裝在碗中,生薑切成薑末,准備青紅椒各一個,洗凈之後切成辣椒圈,裝在盤中備用。
鍋中倒入適量的食用油,將豬連鐵下鍋炸一下,炸的時候輕輕的翻動幾下,使其受熱均勻,然後撈出來控油備用。
另起一鍋,將薑末辣椒下鍋炒出香味,炒香之後再放入豬連鐵翻炒均勻,再淋上適量的料酒,一勺生抽,一勺蚝油,翻炒均勻,豬連鐵炒至入味下入准備好的蒜苗,將蒜苗炒至斷生,最後加入一勺食用鹽,翻炒均勻,就可以裝在盤中上桌食用了,一道營養又美味的蒜苗炒豬連鐵就做好了。
豬身上最便宜的部位,9塊錢3個,鐵是豬肝3倍,入鍋一炸又香又脆,以上就是我帶給大家的豬連鐵最好吃的做法。這樣做出來的豬連鐵又香又脆又好吃,豬連鐵經過油炸之後吃起來一點腥味也沒有。快過年了,大家可以學一下,學會了做給家人吃,保證大家都很喜歡,這是豬身上營養最高的部位,鐵是豬肝3倍,豬肉的20倍,9塊錢能買3個。
Ⅳ 求助!西班牙歷史(十六、十七世紀)
西歐政治經濟的變革浪潮和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也猛烈地沖擊著西
班牙王國,到15世紀中葉,西班牙的資本主義也獲得一定的發展,但由於西
班牙歷史形成的特殊原因,使得資本主義在西班牙的成長遠不如它在英國,
法國,尼德蘭和義大利那樣順利,因而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斗爭在西班牙
就表現得更為痛苦與悲哀.
摩爾人的長期佔領和西班牙人民收復失地斗爭的階段性,使得西班牙各
地區形成了許多"獨立的王國",這些王國都有它們各自特殊的法律和風俗
習慣.馬克思在論述西班牙革命時說:"西班牙地方性的生活,各省和城市
公社的獨立性,社會的復雜情況,起初是由這個國家的地理特點造成的,而
後來歷史的發展則是依各省擺脫摩爾人統治所採用的各自不同的方式."這
一狀況對西班牙社會政治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農民和新興的城市居民為了
保衛他們已有的權利,常常與當時體現國家統一的王權發生沖突,甚至和封
建貴族結成聯盟與王權對抗.結果是,王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對
城市和封建貴族兩種勢力同時進行削弱,從而導致了極端專制的君主統治,
形成了西班牙歷史上極為殘暴的"黑鐵時代".
1469年,阿拉岡王子斐迪南和卡斯提王位繼承人伊莎貝耳聯姻,此後他
們分別成為該國的國王和女王,於是1479年兩國正式合並,西班牙統一王國
至此形成.但是部分大封建諸侯不肯放棄割據勢力,反對統一.伊莎貝耳和
斐迪南依靠城市,小貴族和教會的支持,與大封建主進行斗爭.城市勢力在
斗爭中起了首要作用,卡斯提城市於1480年結成同盟,阿拉岡城市於1488
年參加.城市同盟組織民軍,幫助國王摧毀大封建主的城堡,沒收他們侵吞
的土地,剝奪他們享有的特權等等,使西班牙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一的西
班牙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國王擁有四萬人的常備軍,於1492年收復了阿拉
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據點格拉納達城,從此長達七個多世紀的收復失地運
動,以西班牙人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然而王權的建立並沒有給城市勢力帶來多少好處,斐迪南為鞏固其統治
開始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城市自治權被削弱,國會越來越少召集會議.國王
以宗教裁判所為加強專制統治的工具,對一切反抗國王和教會的人都加以異
端的罪名.宗教裁判所羅織人罪,籍沒財產,濫施酷刑.從1483年起,十五
年內被處火刑的約有九千人,判處其他刑罰的達九萬人,充分暴露了專制統
治的野蠻殘暴.1516年,斐迪南死後無嗣,外孫查理繼承西班牙王位,稱查
理一世(1516—1556年).查理從母系方面繼承西班牙及其領地那不勒斯王
國,西西里,撒丁尼亞和美洲的殖民地;從父系方面繼承奧地利和所謂"勃
日第遺產",包括尼德蘭,盧森堡和佛朗士——康泰.1519年,查理當選為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他在義大利戰爭中打敗法國,奪取米蘭和
其他地區.在十六世紀的20至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又侵佔美洲的墨西哥,
秘魯,智利,哥倫比亞等地.1535年,北非的突尼西亞,歐蘭和其他一些地方
也被西班牙佔領.這樣,西班牙成為一個地跨三洲的殖民大帝國.但國內的
橫征暴斂和對外的窮奢贖武,激發了各階層人民反對專制主義的斗爭,1520
年爆發了卡斯提城市起義,然而不久就被國王依靠大貴族的勢力而殘暴鎮壓
了.起義失敗後,城市的自由被取消,等級議會制日趨衰落,中世紀的封建
殘余始終保持了它強大的勢力,使得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資本主義因素難
以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正如馬克思在《革命的西班牙》一文中分析西班牙
君主專制和其他西歐國家不同之點時所說的:"在西班牙則恰恰相反,貴族
政治雖趨於衰落,卻保持了自己的最惡劣的特權,而城市雖已喪失自己的中
世紀的權力,卻沒有得到現代城市所具有的意義."
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他的弟弟斐迪南繼任神聖羅馬皇帝,西班牙王
位由他的兒子腓力普二世(1556—1598年)繼承,領土包括西班牙本土,尼
德蘭,義大利境內屬地和美洲殖民地.這一時期是塞萬提斯生活的主要時期,
其社會現實對塞萬提斯的人生與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腓力普二世更加狂妄專暴,他利用宗教裁判所壓制反對者,大肆沒收富
裕商人和工業企業家的財產.從1565年起,又制訂了一系列迫害摩里斯哥人
(西班牙統一後被迫改信基督教的摩爾人)的法令.如:摩里斯哥人不準攜
帶武器和穿著民族服裝,也不準說阿拉伯語和做伊斯蘭教禮拜,違者處以火
刑.遭受迫害的摩里斯哥人於1568——1570年舉行起義.起義被鎮壓後,整
個安達魯西亞變成了一片廢墟.1585年,阿拉岡也發生了農民起義,起義者
殺死封建領主,拒絕履行封建義務,但不久也被鎮壓.
好大喜功的腓力普二世對外實行瘋狂的擴張政策,不斷進行戰爭. 1571
年,西班牙與威尼斯的聯合艦隊在勒邦多海戰中,擊潰土耳其艦隊.1580年,
西班牙攻陷里斯本,次年兼並葡萄牙及其全部殖民地.但在對英,法和尼德
蘭的戰爭中,西班牙卻連遭失敗.1588年,腓力普二世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
國,在英吉利海峽幾乎全軍覆沒,從此海上霸權落入英國之手.1589年,他
又出兵干涉法國胡格諾戰爭,於1598年被逐出法國.對尼德蘭的戰爭,自
1567年即已開始,戰爭綿延幾十年,但終不能鎮壓尼德蘭的革命.尼德蘭北
部七省的獨立,使西班牙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遭到嚴重打擊.無休止的戰爭
耗盡國力,國家財政陷入紊亂.1573年到1598年間,國債由三千七百萬杜
卡特增加到一億杜卡特.腓力普二世雖然一再增加賦稅,但在1575年和1596
年,仍兩度無力償付國債.至此,西班牙不斷衰落,經濟發展日益落後於西
歐其他國家.國內經濟狀況的惡化,工商業的凋敝,使人民生活窮困萬狀,
不少人逃到海外謀生,有的為了逃避賦稅而進入修道院.這一時期,西班牙
的人口減少達到驚人的程度,許多大城市的人口減少一半,有的減少四分之
三,有些小鎮和村莊甚至消失.到17世紀中,西班牙的修道院竟多至九千所,
神甫,修女,修士達到一百二十萬人.貧民和乞丐約占人口的三分之一.1598
年,腓力普三世繼位,在政治和經濟上毫無革興之意,並於1609—1610年實
現其父遺志,將數十萬摩里斯哥人(大部分是勤勞優秀的手工業者和農民)
驅逐出境,這就使西班牙本來已經衰落的工農業更加一蹶不振.整個國家此
時籠罩在一片絕望的情緒之中.正如塞萬提斯借堂吉訶德之口多次譴責的那
樣,這是一個"黑鐵時代".
------------------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
西班牙鼎盛時期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並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1492年西班牙人徹底打敗了摩爾人。天主教雙王共有一子四女,分別與歐洲一些王室聯姻,王儲胡安娶了德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女兒瑪加麗達,葡萄牙王子先後娶了長女伊薩貝爾和三女兒瑪麗亞,二女兒胡安娜嫁給馬克西米連的兒子菲利佩,四女兒與英國亨利八世結婚。聯姻不但鞏固了他們在西班牙的統治地位,也意味著領土的兼並和擴張。天主教雙王的統治使西班牙在歐洲率先實現國土統一,使西班牙結束了中世紀並進入文藝復興時期。1506年胡安娜的長子卡洛斯成為尼德蘭君主。1516年費爾南多去世,卡洛斯成為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國王,稱為卡洛斯一世(歐洲其他國家稱之為查理五世)。1519年馬克西米連去世後,卡洛斯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年正式被加冕為皇帝。卡洛斯一世統治的范圍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佛朗士—康泰、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北非的突尼西亞和奧蘭等地,成為一個橫跨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國。至此,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從美洲掠奪來的金銀財寶,西班牙在卡洛斯一世時期達到鼎盛時期。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從卡洛斯一世開始起先後有五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菲利佩二世、菲利佩三世、菲利佩四世、卡洛斯二世。由於卡洛斯一世和菲利佩二世在歐洲連年征戰,四處樹敵,造成國庫空虛,負債累累。為彌補財政赤字,稅收負擔不斷加重,人民群眾的不滿和離心主義情緒日增。西從拉美運回的黃金白銀被海盜掠奪或通過貿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西班牙卻因工農業競爭力低而日趨衰落。由於經濟和宗教沖突,1588年菲利佩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1648年,西對法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和荷蘭的領土,西逐漸走向衰落。
-----------------------
無敵艦隊
無敵艦隊(古西班牙語:la Felicissima Armada即最幸運的艦隊;現代西班牙語: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擊敗的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圖征服英格蘭卻失敗的龐大艦隊。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最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時期。在格瑞福蘭海戰(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艦被弗朗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沖散,英軍用的秘密武器稱為地獄燃燒者,即八艘起火燃燒並且滿載火葯的商船。
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被英軍擊敗時本想南退,卻因颳起強大的南風而不可行,殘存的艦隊只好隨風北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蘭則成為海上強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於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托爾德西里亞斯簽訂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特別將位於維德角群島以西300里格(約合1770公里或1100英里),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西、葡兩國分別於該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該條約。由於麥哲倫的環球航行,1529年兩國又重新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Saragossa)用以明確這一分割在太平洋上的位置。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Wikipedia,自由的網路全書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成員。而在1700年後繼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Template:西班牙歷史
目錄 [隱藏]
1 起源
2 美洲殖民地
3 短暫吞並葡萄牙
4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5 參看
[編輯]起源
Image:Battle of Pavia.jpg
發生於1525年的巴瓦之戰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西班牙兼奧地利王子卡爾(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譯查理)以特拉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上任後贊助了麥哲倫的環球旅行。1519年查理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1535年,查理佔領突尼西亞等地。西班牙的統治地區包括德意志、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突尼西亞和美洲殖民地。16世紀時的西班牙成為了西歐強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和艦隊。
其後於1556年查理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編輯]美洲殖民地
1571年10月,西班牙打敗奧斯曼土耳其的艦隊,取得地中海的軍事優勢。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包括4個總督區:
西班牙總督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
新格瑞那達總督區(包括哥倫比亞、巴拿馬、委內瑞拉、厄瓜多爾)
秘魯總督區(包括秘魯、智利)
拉普拉塔總督區(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
總督由西班牙國王任命。每年有兩支艦隊從每周運送各種貨物回西班牙,壟斷了世界可可豆市場長達1個世紀。16世紀中葉,每年從美洲運回的黃金達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歸西班牙所有。
[編輯]短暫吞並葡萄牙
在西班牙統一後,哈布斯堡王室漸漸向葡萄牙滲透。通過互相通婚,使哈布斯堡的血統混入葡萄牙的阿維士王室。
菲利浦二世繼西班牙王位後,葡萄牙出現王位繼承危機。1578年,菲利浦的表弟,葡萄牙王斯巴斯蒂安(Sebastian)發動對北非穆斯林的聖戰,但不幸戰敗被俘後處決(葡國民的說法是失蹤)。已成為紅衣主教的王叔亨利企圖還俗繼承王位,但遭教宗國瑞十三世/格高里十三世拒絕,最後於1580年無嗣而亡,由另一位侄子安東尼奧暫繼王位。但安東尼奧的繼承並不獲教宗承認,教宗反而傾向由亨利的外甥,西班牙王菲利浦承繼葡萄牙王位。
同年11月,菲利浦派艾爾巴公爵帶領軍隊開進葡萄牙,很快攻陷里斯本,安東尼奧被迫流亡巴黎和葡萄牙若干個外島。
葡萄牙疏密院迫於軍事和教宗的壓力,容許菲利浦有條件地繼承葡萄牙王位,成為葡萄牙王菲利浦一世。而條件便是:
葡萄牙維持由一獨立政府管治,不受西班牙政府管轄
葡萄牙王國及其海外領地不得被國王擅自收編為西班牙領土或行省
維持葡萄牙語的國語地位
在西班牙吞並葡萄牙的同時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使西班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葡萄牙的名聲一向不好,而且無敵艦隊和三十年戰爭的戰敗,更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瀕臨破產邊緣,如菲利浦二世在去世前兩年的1596年宣布破產。1609年尼德蘭也發生革命從西班牙獨立出去。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歐洲一片反哈布斯堡的浪潮中,葡萄牙終於在1640年發動恢復獨立活動。同年12月1日,葡萄牙疏密院立先王曼鈕一世的玄孫,布拉干薩公爵約翰為葡萄牙王約翰四世。葡萄牙恢復獨立,哈布斯堡王室也結束了對葡萄牙達60年,歷3代君主的管治。
[編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主條目: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可能礙於他曾祖卡洛斯一世的遺詔)。由於與奧地利王室的近親關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親奧地利的,而路易十四決心在西班牙建立一個親法的政權。他為了他的孫子得以繼承西班牙王位,他執意廢除與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的《1700倫敦條約》。神聖羅馬皇帝,卡洛斯的表親利奧波德一世為支持其子卡爾大公競爭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毀約為由,於1702年對法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法國的宿敵英國和荷蘭,初期曾一度承認菲利普的繼位,但菲利普宣布切斷西班牙和英荷兩國的貿易關系,將兩國推向奧地利的一邊,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廢英王查理二世的兒子,信奉天主教的占姆士王子奪回他姐姐瑪麗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蘭護國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場更為堅定。英國,荷蘭聯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漢諾威和普魯士都站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邊。巴伐利亞和科隆選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國和薩伏依公國就站在法國波旁王室的一邊。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現了反波旁的武裝,而阿拉貢、華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地區更宣布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軍元帥,法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孫帶領奧軍於1702年進佔法國勢力范圍米蘭公國,揭開了戰爭的序幕。而英軍統帥,前首相邱吉爾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亦帶領英軍,進入西屬尼德蘭,支援荷蘭。而奧地利軍隊也在阿拉貢、華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等西班牙領土站穩了腳跟,英軍更乘機佔領了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尼德蘭低地和北美洲成為此戰的主要戰場。這場戰爭爆發時,英王威廉三世剛駕崩不久,因此戰爭主要戰事都發生在安妮女王在位時,因此在北美又稱為安妮女王之役。
1711年,經過多年交戰,歐洲各國的緊張關系因為各種因素緩和下來。在英國,親法的扥利黨獲得政權,而波旁王朝也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因此三國於1713年簽定烏得勒支和約。而1714年,哈布斯堡王軍在西班牙最後一個據點巴塞隆納的陷落,促成了奧法拉施塔特和約和巴登和約。而奧西之間的領土紛爭直至1720年,四國同盟之役後的議和才得以最終解決。
Ⅳ 十七世紀的西班牙
西班牙在1512年完成統一,也就是16世紀,你說被誰統治呢?西班牙國王唄
美國獨立抗擊西班牙是在19世紀
Ⅵ 歷史選擇
答案是A 1 2 4
順便給你些資料:
人類的物質文化在過去2O0年中發生的變化遠甚於前50O0年。18世紀時,人類的生活方式實質上與古代的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人類仍在用同樣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樣的牲畜馱運自己和行李,用同樣的帆和槳推動船,用同樣的紡織品製作衣服,用同樣的蠟燭和火炬照明。然而今天,金屬和塑料補充了石塊和木頭,鐵路、汽車和飛機取代了牛、馬和驢,蒸汽機、內燃機和原子動力代替風和人力來推動船,大量合成纖維織物與傳統的棉布、毛織品和亞麻織物競爭,電使蠟燭黯然失色,並已成為只要按一下開關,便可做大量功的動力之源。
這一劃時代的變化的起因一方面見於前章提到的科學革命,一方面見於所謂的工業革命。人們之所以要修飾以「所謂的」,是因為對使用工業革命一詞感到很不自在。我們已指出過,在某些方面,工業革命早在18世紀以前已開始進行,並由於各種實際的目的而繼續到現在。顯然,在一個突然地開始和結束的驚人變化的意義上說,這不是一場革命。
一、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時間開始
考察工業革命時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和其時間的選擇有關。為什麼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後期而不是在1OO年或1,O00年時發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海外大擴張之後歐洲驚人的經濟發展中找到,這一發展我們前面已提到過,是如此顯著,以致現在通常被稱為商業革命。
商業革命的首要特點在於世界貿易的商品起了變化。16世紀以前,最重要的項目是由東方運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運的金銀。但漸漸地,新的海外產品成為歐洲的主要消費品,其商業價值增長。這些產品包括新的飲料(可可、茶和咖啡)、新的染料(靛藍、胭脂紅和巴西蘇水)、新的香料(多香果和香子蘭)和新的食物(珍珠雞、吐綬雞以及其供應量已大大增長的紐芬蘭的鱈)。商業革命的另一重要特點是貿易量顯著增長。1715至1787年間,法國從海外地區輸入的進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國的貿易也有了幾乎同樣驚人的增長——從1698至1775年的這一時期中,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至600%之間。歐洲的總的貿易在增長,但是,殖民地貿易正在其中佔一個愈來愈大的部分。例如,1698年,英國約15%的海運貿易是與其殖民地進行,但是,到1775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33%。此外,由於殖民地商品的再出口,法、英兩園與歐洲其他國家的貿易也大大增長。
商業革命在好幾個重要方面有助於工業革命。首先,它為歐洲的工業、尤其是為製造紡織品、火器、金屬器具、船舶以及包括制材、繩索、帆、錨、滑輪和航海儀器在內的船舶附件的工業提供了很大的、不斷擴展的市場。英國偉大的工業中心伯明翰之所以變得重要,就因為它為殖民地提供了種種產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戰斧,銷往古巴和巴西、適用於貧窮的奴隸的枷鎖、手銬和鐵頸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裡,伯明翰的斧子欣倒了古老的樹木;在澳大利亞放牛的牧場上,回響著伯明翰的鈴擋的聲音;在東印度和西印度,人們用伯明翰的鋤頭照料甘蔗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為了滿泛這些新市場的需宴,工業必須改善其組織和技術。英格蘭中部地區的釘子製造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為了適應殖民地對釘子的不斷增長的需要,研製出機械化的、提高了產量的軋制機和縱切機。它還發展起一種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生產釘子的鐵器商即鐵工廠老闆將一堆難針條分發給制釘工人,由他們在家裡加工,然後再運回去銷售。到1775年,釘子製造業每年用去10,000噸鐵,僱用約10,000名工人。當時有觀察者評論說,凡是「知道美洲對釘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沒見到過美洲極大量的用木頭建造的房屋,是會感到驚異的;然後,他又會對建造這么許多木頭房屋所必需的釘子是在哪裡製成的這一點感到詫異。」
釘子製造業為使自己適應美洲市場而採取的步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獲得了技術上的進步2這些進步和其他工業所取得的進步一起,為工業革命提供了一個穩固的機械基礎。因而,工業革命的先驅者是在許多新研製出來的機械發明物的幫助下開始前進的;這些發明物包括印刷機。手搖織機、紡車、捻絲機、采礦設備、冶鐵爐、自動織帶機和織襪機。釘子製造業和其他工業所採用的那種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根本不同於傳統的手藝行會制度;在手藝行會中,同一個人生產一件商品,然後將它賣給消費者而獲取固定的利潤。現在,一個中間人即有資本的中間商介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他用自己的資本購買原料,將原料「分發」給不是行會成員的工匠,由他們在計件工價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然後,他撿起成品,賣給消費者,以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於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為新的中間商所分隔;中間商的目的——與行會的固定價格和固定利潤大不相同——是廉價買進,高價賣出,以獲取最大利潤。可以補充說一下,這種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有時也被稱為家庭包工制;其原因在於,工匠全然不同於在僱主的工場里幹活的行會會員,通常是在自己家裡做計件工作。
無論如何,這種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的意義是,它不受到無數的行會限制的約束,從而使工業產量的大幅度增長成為可能。有些中間商發現,如果將他們的工匠集合在一個屋頂下,向他們提供原料和工具,那麼既方便又有利可圖。有一首詩講到了紐伯里的傑克;他在16世紀初建造起自己的房屋,安裝上200多台織機,僱用了大約600個男子、婦女和兒童來進行操作。
要為工業革命建造工廠和製造機器,就得籌措資金商業革命也提供了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資本。資本以利潤的形式從世界各地源源流入歐洲。在西伯利亞,俄羅斯人把鐵罐賣給土著,以換取足以裝淄鐵罐的毛皮。在北美洲,哈得孫灣公司的商人向印第安人每出售一支步槍,索取的價錢是一支步槍那麼高的一堆海狸皮。在墨西哥和秘魯,西班牙人利用土著勞動力挖掘出許許多多的銀子。德雷克在對西班牙人的一次私掠巡航中,獲得了等於其遠航投資額的4,700%的利潤。伊麗莎白女王為他提供了幾條船,也分得一些股份,凈賺250,000英鎊。她將其中一部分投資於黎凡特公司,該公司的利潤後又用於創辦為英國贏得印度帝國的東印度公司。「確實」,約翰·梅納德·凱因斯說,「德雷克用『金鹿號』船帶回來的掠奪物完全可以看作是英國對外投資的源泉和起源。」非洲也以有幾十萬奴隸被掠去充當美洲種植園的勞動力的形式為歐洲冒險家提供了巨大利潤。實際上,布里斯托爾因為是奴隸貿易和蔗糖貿易的中心,才在18世紀的前75年中成為英國的二等城市。當地有位善於分析者寫道,「這城市中沒有一塊磚不是用奴隸的血凝成的。豪華的宅第、奢侈的生活、穿特殊制服的僕人都是財富的產物,而這種財富是用被布里斯托爾商人們買賣的奴隸的苦難和呻吟製成的。」比奴隸貿易本身更有利可圖的是由奴隸勞動力經營的甘蔗種植園。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園主是當時的巨頭,只有以往在印度發了財的「大富翁」能與他們相比。這些人揮霍無度、開銷驚人,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來,更值得注意的是幾個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公司如莫斯科公司、哈得孫灣公司以及南北美洲的種種陸上殖民地公司的生利的收益。
正是這一商業革命引起了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生氣勃勃的、擴張型的社會。在這社會中,「要求利潤的慾望成了起推動作用的動機……人們通過各種復雜的、往往是間接的方法,將大筆大筆積聚起來的資本用於謀取利潤。」以往在中世紀期間,一個人若試圖去賺得比保持在他生來就有的生活地位中舒適地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錢,會被認為是邪惡的。但是,隨著商業革命的到來,渴望得到財富的精神出現於經濟事業的各個方面。在商業上,有著固定價格和固定利潤的商業公會被試圖為其股東獲得可能的最高收益的合股公司所取代。在工業上,對質量、生產方式和利潤有著許多規定的手藝行會被實行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的中間商所掃除。在金融上,中世紀教會對高利貸的種種禁令被提供貸款、出售匯票和提供其他許多金融服務的大銀行所忽視。
所有這些現象在中世紀後期是新生的,但是,商業革命大大地促進了它們。1500年以後,資本主義的各種制度和精神迅速地發展起來。當然,那些世紀中的資本主義完全不同於今天的資本主義。由於商業事業比工業或農業更加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組織起來,這種較早的資本主義形式通常稱為商業資本主義。然而,不管給16至17世紀期間盛行於歐洲的經濟制度以什麼名稱,重要的一點是,它是生氣勃勃的、富有擴張性的。資本家在其不斷的、要求利潤的運動中,將其活動范圍擴展到整個世界。這樣做時,資本家多方面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到來,也促進了歐洲的世界經濟霸權的建立。
二、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
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這是個極重要的歷史事實,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19世紀時英國對世界事務起首要作用的原因。因此,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這一問題遠不僅僅具有學術上的探討價值。
如果排除那些由於某種原因而未能引起工業革命的國家,這問題也許可簡單化。義大利曾在經濟上居營位,但是,隨著地理大發現、隨著主要的商船航線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它落後了。西班牙16世紀時在經濟上占優勢,但是,由於前面已提到的種種原因,它後來敗給了西北部國家。荷蘭在17世紀時享有其黃金時代,但是,它缺乏機器生產所必需的原料、勞動力資源和水力。中歐和東歐各國沒受到商業革命的什麼影響,因而未發展起工業化所必需的專門技術、貿易市場和資本儲備。
於是,僅剩下法國和英國為可能的領導者;這兩者中,英國具有使它能遠選領先於其對手的某些有利條件。例如,在商業方面,1763年時這兩個國家大致不相上下,或者,如果有區別的話,法國稍微領先些。但是,法國擁有三倍於英國的人口。法國還因1763年時被逐出加拿大和印度而在對外貿易中失利。此外,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艦隊的封鎖使法國的貿易值下降到1788年時的一半左右,這一降低直到1825年才恢復到原有水平。
英國享有的另一重要的有利條件是,它早已在基本的採煤工業和煉鐵工業中領先。由於英國的保存林正被耗盡,它很早就開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煉鐵。到1789年法國革命時,英國每年大約生產1,00O萬噸煤,而法國僅生產70萬噸煤。當時有位詩人已意識到這種無限的動力之源對英國工業的意義,他寫道:
英國還率先發展起高爐;這種高爐迥然不同於舊時的熔鐵爐,能成批生產鐵。1780年,英國的鐵產量是法國的三分之一,到184O年,卻是法國的三倍多。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英國正在生產被大規模消費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穩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進,而法國則更專門地生產其需求量有限且不穩定的奢侈品。可能伏爾泰已想到了這一點,他在1735年寫道,「事實上,我們是歐洲的摜奶油。」
英國還在勞動力供應方面占優勢;由於行會較早瓦解,由於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佔,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行會及其多方面的限制的消失,使採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擁有動力機械的工廠更為容易。圈地於16世紀開始,繼續了三個世紀,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潮。自耕農時常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因為對公地和荒地的圈佔使他們沒有土地放牧,也得不到燃料。較早時期的圈地是由羊毛價格的上漲促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於放牧。在較後的時期中,為迅速發展的城市生產糧食的需要變得更為重要,因此,被圈佔的土地由人們用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加以耕種。這些方法包括用輪作制代替讓田地休閑這種浪費土地的舊方法、選育優良種無用科學培育法改良牛的品種以及研製某些農業機械如馬拉的耕耘機和自動的播種機。
如果處於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條塊農田的耕種制之下,這些改革本不可能實現。然而,由於圈地,人們有可能完成這些改革,而且,這樣做是很有利的。當時,農產品市場正在擴大,種種新技術使產量的顯著增長成為可能。湯森子爵曾園致力於用蕪菁進行輪作而被稱為「蕪菁湯森」,他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小麥每英畝的產量從10蒲式耳增至24蒲式耳。1710至1795年間,羅伯特·貝克韋爾的科學培育法有可能使小牛的平均重量從50磅增至148磅,使菜牛的平均重量從370磅增至800磅,使綿羊的平均重量從28磅增至80磅,使羔羊的平均重量從18磅增至50磅。因而,從經濟觀點看,因地顯然使人們能向前邁進一大步。
但是,從社會觀點看,情況究全不同。1714至1820年間,英國有6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被圈佔。這意味著嚴重的混亂和苦難。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裡尋找工作。英國自耕農被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把關心社會的個別人嚇壞了,他們直言不諱地起來反對。雖然圈佔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因此,因地可以看作是英因工業在19世紀居首位的一種先決條件。圈地確也在歐洲一些別的國家發生過,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國,法國革命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他們不願意收拾行李上別處。
三、工業革命:第一階段,1770—1870年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例如,蒸汽動力的情況就是如此。蒸汽動力在希臘化時代的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於開關廟宇大門。不過,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裡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
這種由需要導致發明的模式從棉紡織工業的發展中可清楚地覺察出來。棉紡織工業最先實現機械化,因為英國公眾已愈來愈喜愛最初是從印度進口的棉織品。事實上,對棉織品的使用已非常廣泛,因此,強大的舊毛紡行業在1700年設法通過了禁上進口棉布或棉織品的法律。不過,這條法律並未禁止棉布的製造。這就為當地工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機會,有魄力的中間人很快就完全利用了這一機會。當時的問題在於如何充分地加速紡紗和織布,以滿足巨大的、受保護的國內市場的需要。那時所採用的工具基本上和羅馬人所使用的工具相同。唯一的例外是約翰·凱發明的、於1733年取得其專利權的「飛梭」——一種能使緯紗來回穿越經紗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簡單的彈跳裝置。但是,僅有「飛梭」是不夠的,於是,人們為鼓勵那些促進了生產的發明,謹慎地開展了一場協調一致的運動。1754年,「技藝、製造業及商業獎勵會」成立,該會為已被確定的成就提供金錢、獎章和其他報酬。例如,176O年,它為一台紡紗機提供了一筆獎金,並解釋道,「毛織品、亞麻織物和棉布的製造商發現,要在夏季即紡紗工人忙於收割莊稼時獲得足夠數量的人手,是極其困難的。」
這些有利條件導致一系列發明,使棉紡織工業有可能到1830年時完全實現機械化。新發明中,理查德·阿克賴特的水力紡紗機(1769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軸紡紗機(177O年)和塞繆爾·克朗普頓的走錠紡紗機(1779年)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紡紗機能在皮輥之間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紗;用多軸紡紗機,一個人能同時紡8根紗線,後來是16根紗線,最後為100多根紗線;走錠紡紗機也稱為「繆爾」(騾子)紡紗機,因為它結合了水力紡紗機和多軸紡紗機的優點。所有這些新紡紗機很快就在生產出比織布工所能處理的多得多的紗線。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賴特的牧師試圖矯正這種不平衡狀態,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種最初由馬驅動、1789年以後由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的專利權。這種新發明物製作粗陋,在商業上無利可圖。但是,經過ZO年的改進之後,其最嚴重的缺點得到了糾正。到19世紀2O年代,這種動力織機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織織布工。
正如紡紗方面的發明導致織布方面相應的發明一樣,某一工業中的發明促進了其他工業中相應的發明。新的棉紡機引趄對動力的需要,這種動力較傳統的水車和馬所能提供的動力更充裕、更可靠。約1702年前後,一台原始的蒸汽機已由托馬斯·紐科門製成,並被廣泛地用於從煤礦里抽水。但是,比起它所提供的動力來,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經濟上僅適用於煤田本身。1763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機。他同製造商馬修·博爾頓結成事業上的夥伴關系,博爾頓為相當昂貴的實驗和初始的模型籌措資金。這一事業證明是極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專利權期滿終止時,已有500台左右的博爾頓-瓦特蒸汽機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機用於抽水,剩下的用於為紡織廠、煉鐵爐、麵粉廠和其他工業提供旋轉式動力。
新的棉紡機和蒸汽機需要鐵、鋼和煤的供應量增加——這一需要通過采礦和冶金術方面的一系列改進得到滿足。原先,鐵礦石是放在填滿木炭的小熔爐里熔煉。森林的耗損迫使製造人求助於煤;正是在此時即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發現,煤能夠變為焦炭,正則木頭可以變成木炭一樣。焦炭證明是和木炭一樣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達比的兒子研製出一個由水車驅動的巨大風箱,從而製成第一台由機械操縱的鼓風爐,大大降低了鐵的成本。1760年,約翰·斯米頓作了進一步的改進;他拋棄達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頭製成的風箱,用一個泵來代替,這泵由四個裝有活塞和閥門的金屬氣缸組成,並由水車驅動。更重要的是亨利·科特作出的改進,他於1784年發明了除去熔融生鐵中的雜質的「攪煉」法。利特把熔融生鐵放在一個反射爐里,加以攪動或「攪煉」。這樣,通過在熔融體中環流的空氣中的氧,除去熔融體中的碳。除去碳和其他雜質後,就生產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鐵或生鐵更有韌性的熱鐵。當時,為了跟上制鐵工業的不斷上升的需要,採煤技術也有了改善。極為重要的是蒸汽機用於礦井排水,還有,就是1815年漢弗萊·戴維爵士發明了安全燈;安全燈大大減少了開礦中的危險。
由於這種種發展的結果,英國到1800年時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其餘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更明確地說,英國的煤產量從1770年的600萬噸上升到1800年的1200萬噸,進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萬噸。同樣,英國的鐵產量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00年的13萬噸,進而增長到1861年的380萬噸。鐵已豐富和便宜到足以用於一般的建設,因而,人類不僅進入了蒸汽時代,也跨入了鋼鐵時代。
與運河時代櫥平行的是偉大的築路時期。道路起初非常原始,人們只能步行或騎馬旅行;逢上雨季,裝載貨物的運貨車在這種道路上幾乎無法用馬拉動。1750年以後,一批築路工程師——約翰·梅特卡夫、托馬斯·特爾福德和約翰·麥克亞當——發明了修築鋪有硬質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術。乘四輪大馬車行進的速度從每小時4哩增至6哩、8哩甚至10哩。夜間旅行也成為可能,因此,從愛丁堡到倫敦的旅行,以往要花費14天,這時僅需44小時。 蒸汽機還被應用於水上運輸。從1770年起,蘇格蘭、法國和美國的發明者就在船上試驗蒸汽機。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建造的;他曾前往英國學習繪畫、但是,與詹姆斯·瓦特相識後,轉而研究工程學。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萊蒙脫號」汽船在哈得孫河下水。這艘船配備著一台驅動明輪的瓦特式蒸汽機,它溯哈得孫河面上,行駛150哩,抵達奧爾巴尼。其他發明者也以富爾頓為榜樣,其中著名的有格拉斯哥的亨利·貝爾,他在克萊德河兩岸為蘇格蘭的造船業打下了基礎。早期的汽船僅用於江河和沿海的航行,但是,1833年,「皇家威廉號」汽船從新斯科舍行駛到英國。5年後。「天狼星號」和「大西方號」汽船分別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時間朝相反方向越過大西洋,行駛時間為最快的帆船所需時間的一半左右。1840年,塞繆爾·肯納德建立了一條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航運線,預先宣布輪船到達和出發的日期。肯納德宣揚他的航線是已經取代「與帆船時代不可分離的、令人惱火的不規則」的一條「海洋鐵路」。到1850年,汽船已在運送旅客和郵件方面勝過帆船,並開始成功地爭奪貨運。
如此,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自遠古起,人類一直以坐馬車、騎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時數來表示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但現在,人類穿著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過了地球。人類能夠憑借汽船和鐵路越過海洋和大陸,能夠用電報與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訊。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類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業革命這第一階段的影響和意義。這一階段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極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並且,使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成為可能,這種支配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擴散到其他地區為止。
四、工業革命:第二階段,1870—1914年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現在。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我們在前章中曾提到,科學開始時對工業沒什麼影響。我們迄今所握到的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冶金工業和運輸業方面的種種發明,極少是由科學家們作出的。相反,它們多半是由響應非凡的經濟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過,1870年以後,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它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早先,發明是個人對機會作出響應的結果,而如今,發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實際上是定製的。沃爾特·李普曼已恰當地將這種新形勢描述如下:
1870年以後,所有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例如,在冶金術方面,許多工藝方法(貝塞麥煉鋼法、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和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給發明出來,使有可能從低品位的鐵礦中大量地煉出高級鋼。由於利用了電並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內燃機,動力工業被徹底改革。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機器,不過,他的成果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和德國物理學家亨利希·赫茲的研究為基礎的。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因為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質學家以非凡的准確性探出油田,化學家發明了從原油中提煉出石腦油、汽油、煤油和輕、重潤滑油的種種方法。科學對工業的影響的最驚人的例子之一可見於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寶貴的煤氣外,還給予一種液體即煤焦油。化學家在這種物質中發現了真正的寶物——種種衍生物,其中包括數百種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產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劑、輕瀉劑、香水、攝影用的化學製品、烈性炸葯及香橙花精等。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美國在這一方面領先,就象德國在科學領域中領先一樣。美國擁有的某些明顯的有利條件可說明它在大量生產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寶庫;土著和歐洲人的充分的資本供應;廉價的移民勞動力的不斷流入;大陸規模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迅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不斷提高的生活標准。
大量生產的兩種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種方法是製造標準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後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就是在19世紀開始時用這種方法為政府大量製造滑膛槍。他的工廠因建立在這一新原理的基礎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受到了許多旅行者的訪問。其中有位訪問者對惠特尼的這種革命性技術的基本特點作了恰當的描述:「他為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製作了一個模子;據說,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確,以致任何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可適用於其他任何清膛槍。」在惠特尼之後的數十年間,機器被製造得愈來愈精確,因此,有可能生產出不是幾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樣的零件。第二種方法出現於20世紀初,是設計出裝配線。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產。有人對這種傳送帶方式的發展作了如下生動的描繪:
Ⅶ 現代煉鋼技術如何發明的
直到19世紀中期,歐洲煉鋼仍然採用攪拌法,即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半熔後,放進熔池中進行攪拌。它藉助攪拌時空氣中的氧氣將生鐵中的碳氧化掉,這正是1 600多年前我國漢朝時代出現的炒鋼法。1860年在英國大約有3 400多座攪拌煉鋼池,每12小時一般攪煉一池,每池250千克。
在攪拌池中煉鋼很難控制鋼中碳的含量,而且要耗費很大的人力。到1856年,英國人貝塞麥(H.Bessemer,1813~1898)創造了一種轉爐煉鋼法,解決了這個難題。
貝塞麥是一位法國大革命時逃亡到英國的機械工程師的兒子,少年在離開鄉村學校後當上鉛字澆鑄工,17歲開始經營生產金屬合金和青銅粉,在參加英、法與俄羅斯對抗的克里米亞(Crimea)戰爭(1853~1856)中,親眼目睹用生鐵或熟鐵製造的炮身經受不住火葯的爆炸力,常常產生爆裂,遂促使他尋找一種生產鋼的方便方法。
貝塞麥曾經注意到一些固態的鑄鐵塊在熔化前由於暴露在空氣中而脫碳了,當然這種氧化作用就是攪拌法煉鋼的原理,他沒有學過化學,不了解這個原理,但卻使他考慮到把空氣鼓入鐵水中煉鋼。於是在1856年的一天,他在倫敦聖潘克拉斯(St.Pancras)建成一座煉鋼爐。
這是一座固定式容器。可盛放350千克鑄鐵,把空氣加壓鼓入容器中後,反應的猛烈程度使貝塞麥大吃一驚,因為他沒有估計到鑄鐵中碳與空氣中氧氣的反應以及其他雜質與氧氣的反應會放熱。幸好,10分鍾後,當雜質已除去後,火焰平息了,可以走近容器,切斷加壓的空氣流。金屬被注入錠模中,經測定是低碳鋼。1856年8月11日,貝塞麥在切爾特南(Cheltenham)不列顛協會的會議上公布了這一創造發明。很快,貝塞麥製成一種可轉動的可傾倒式轉爐,每爐可容納5噸生鐵,熔煉時間為1小時,包括補爐和鑄錠的時間在內,大大縮短了攪拌煉鋼的時間,更減少了攪拌熔煉操作所費的力氣。於是,國內外煉鋼廠紛紛購買此法的生產許可證。
貝塞麥在宣布他的創造發明後受到各界人士的熱情贊揚,但是很快就遭受到批評和嘲諷,原因是用他創造的轉爐煉出的鋼錠由於氧化過度,生成的氧化鐵存在鋼中,同時生鐵中的磷未能除去,使鋼的質量很差,不是疏鬆,就是硬脆,在鍛打時發生斷裂。
關於鋼中存在過量氧化鐵的問題,後來由英國一位富有煉鋼實踐經驗的馬希特(R.F.Mushet)解決了,他在熔化了的金屬中添加稱為鏡鐵的鐵、錳和碳的合金,因為錳能將生成的氧化鐵還原。
除去鐵礦石中的磷是煉鋼中長期未解決的問題。貝塞麥和其他所有煉鋼爐的建造者一樣,用含硅的材料作為爐的襯里。這種爐襯不會和磷被氧化生成的氧化物結合,不能把這種穩定的化合物從鋼中除去。貝塞麥只能選用含磷低於0.05%(質量分數)的礦石煉成鐵後再煉鋼。
除磷的問題後來卻由英國一位法院的書記員托馬斯(S.G.Thomas,1850~1885)經試驗後解決了,在1878年獲得成功。
托馬斯雖然是一位法庭書記員,卻熱愛化學。他利用業余時間進倫敦大學伯克培克(Birkbeck)學院進修化學課程,並通過英國皇家礦業學院冶金學和化學的考試。他在得知貝塞麥煉鋼中需要解決除磷的問題後,用各種化學物質,包括氧化鎂和石灰等進行試驗,在他的表弟吉爾克里斯特(P.C.Gilchrist)協助下,在布萊納封(Blaenavon)的煉鋼廠用一個轉爐進行試驗,他的表弟正是這個煉鋼廠的化學師。他們兩人在1877~1878年進行了9個月的試驗,證明經焙燒過的白雲石用石灰黏結作為轉爐襯里能滿意地除去磷,而且還同時生產出寶貴的磷肥,後人為紀念他,至今把這種磷肥稱為托馬斯磷肥。
白雲石是含有碳酸鎂、碳酸鈣的岩石,焙燒後生成氧化鎂、氧化鈣等,能與磷的氧化物化合生成鎂和鈣的磷酸鹽,是很好的磷肥。
1883年托馬斯獲得貝塞麥獎章,可惜因患肺結核病,35歲即逝世。貝塞麥發明創造的轉爐煉鋼法在得到托馬斯等人的改進後一直沿用至今。現今使用的轉爐可以繞水平軸旋轉,便於加料和卸料。爐底有氣孔,從氣孔鼓入空氣。用它煉一爐鋼約需十幾分鍾,容量從一噸到數十噸不等。
隨著工業的發展,在生產建設和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大量的廢鋼、廢鐵。這些廢料在轉爐中不能利用,於是在出現轉爐煉鋼的同時,出現了平爐煉鋼。
在轉爐煉鋼中,使金屬保持液態所需的熱量是由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熱提供的,但在平爐煉鋼中,化學反應產生的熱量不足以使金屬保持熔融狀態,所以必須由外部熱源供應熱量。
1856年,德國人西門子·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Siemens)利用熱再生原理創建一種交流換熱爐。這是在燃燒爐兩側各建一蓄熱格子磚室,從燃燒爐中出來的熾熱的燃燒廢氣通過一邊的格子磚室,將熱量傳給格子磚,隨後將燃燒用的空氣通過被加熱的磚室,提高溫度後進入燃燒室燃燒,從而提高了爐溫。每隔一定時間,交換空氣和廢氣的流動方向,使兩邊的蓄熱室交替使用。這種爐子最初被用來燒制玻璃,後來被用來煉鋼,這就是平爐。
最初,在平爐中燃燒固體燃料。1861年西門子·弗雷德里克的兄弟西門子·威廉(William Siemens,1823~1883)創造一種煤氣發生爐,生產發生爐煤氣。這是將定量的空氣和少量水蒸氣通過燃燒的煤或赤熱的焦炭,使之生成的二氧化碳盡可能轉變成可燃的一氧化碳。水蒸氣與碳反應後生成可燃的一氧化碳和氫氣。
西門子·威廉是一位工程師,在德國接受正規的技術教育後來到英國;西門子·弗雷德里克在德國得累斯頓(Dresden)經營電氣公司,也曾到英國。他們兄弟二人認為英國鼓勵工程技術人員和發明創造者,在英國申請專利比較方便。他們於1866年在英國伯明翰(Birmingham)共同建立西門子鋼廠,利用平爐進行煉鋼。
西門子兄弟共四人,都是出色的發明家。威廉是老二,弗雷德里克是老三。老大西門子·維勒(Werner Siemens,1816~1892)是一位電化學家,發明發電機原理,創建德國西門子公司。最小的弟弟西門子·卡爾(Carl Siemens)在俄羅斯創辦企業。這樣,維勒被稱為「柏林的西門子」;威廉被稱為「倫敦的西門子」;弗里德里克被稱為「德累斯頓的西門子」;卡爾被稱為「俄羅斯的西門子」。
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法國冶金學家馬丁(P.Martin,1824~1915)和他的兄弟(B.Martin)同樣利用熱再生原理,建立平爐,在法國錫雷(Sireuil)建廠生產。他們生產的鋼在1867年巴黎博覽會上展出獲金質獎章。馬丁在1915年獲英國鋼鐵學會授予的貝塞麥獎章。
Ⅷ 灌鋼法的介紹
灌鋼法,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母懷文發明。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Ⅸ 常用的煉鋼方法有哪些請具體點,謝謝!
1 爐外精煉的產生
半世紀以來迅速發展的鋼鐵冶金重要技術; 半世紀以來迅速發展的鋼鐵冶金重要技術; 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代替電爐還原期、緩沖、 代替電爐還原期、緩沖、溫度調整
提高鋼質量; 提高鋼質量;
去除鋼種的有害元素及氣體, 、 、 、 、 成分調整;去除鋼種的有害元素及氣體,S、O、N、H、C 等;成分調整;夾雜物去除 及控制
滿足不同鋼種的特殊要求,擴大品種(轉爐)。 滿足不同鋼種的特殊要求,擴大品種(轉爐)。
爐外精煉發展歷程
20世紀30-40年代,合成渣洗、 20世紀30-40年代,合成渣洗、真空模鑄 世紀30年代
1933年 法國佩蘭(R.Perrin)應用高鹼度合成渣, 1933年,法國佩蘭(R.Perrin)應用高鹼度合成渣,對鋼液 應用高鹼度合成渣 進行「渣洗脫硫」 現代爐外精練技術的萌芽 現代爐外精練技術的萌芽; 進行「渣洗脫硫」—現代爐外精練技術的萌芽;
50年代,大功率蒸汽噴射泵技術的突破, 50年代,大功率蒸汽噴射泵技術的突破,發明 年代 了鋼包提升脫氣法(DH)及循環脫氣法(RH) (DH)及循環脫氣法 了鋼包提升脫氣法(DH)及循環脫氣法(RH)
1935年 確定大型鋼鍛件中的白點缺陷是由氫引起的-氫脆。 1935年H.Schenck 確定大型鋼鍛件中的白點缺陷是由氫引起的-氫脆。 1950年 德國Bochumer (伯施莫爾 威林)真空鑄錠。 伯施莫爾1950年,德國Bochumer Verein (伯施莫爾-威林)真空鑄錠。 1953年以來,美國的1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廠中, 1953年以來,美國的1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廠中,都發現了電機軸或葉 年以來1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廠中 片折損的事故。 片折損的事故。 1954年 鋼包真空脫氣。 1954年,鋼包真空脫氣。 1956年 真空循環脫氣(DH、RH)。 1956年,真空循環脫氣(DH、RH)。
爐外精煉發展歷程
60-70年代,高質量鋼種的要求, 60-70年代,高質量鋼種的要求,產生了各種 年代 精煉方法
60、70年代是爐外精煉多種方法分明的繁榮時期 60、70年代是爐外精煉多種方法分明的繁榮時期 60年代起純凈鋼生產概念的提出 年代起純凈鋼生產概念的提出、 與60年代起純凈鋼生產概念的提出、連鑄生產工藝 穩定和連鑄品種擴大的強烈要求密切相關 此時, 此時,爐外精煉正式形成了真空和非真空兩大系列 不同功能的系統技術, 不同功能的系統技術,同時鐵水預處理技術也得到迅 速發展,它和鋼水精煉技術前後呼應,經濟分工, 速發展,它和鋼水精煉技術前後呼應,經濟分工,形 成系統的爐外處理技術體系, 成系統的爐外處理技術體系,使鋼鐵生產流程的優化 重組基本完成
爐外精煉發展歷程
這個時期, 這個時期,還基本奠定了吹氬技術作為各種爐外精 煉技術基礎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時期發展的技術:VOD-VAD、ASEA-SKF、 這一時期發展的技術:VOD-VAD、ASEA-SKF、RH OB、LF、噴射冶金技術(SL、TN、KTS、KIP)、 )、合金 -OB、LF、噴射冶金技術(SL、TN、KTS、KIP)、合金 包芯線技術、加蓋和加浸漬罩的吹氬技術(SAB、CAB、 包芯線技術、加蓋和加浸漬罩的吹氬技術(SAB、CAB、 CAS) CAS)
80-90年代,連鑄的發展,80-90年代,連鑄的發展,連鑄坯對質量的要 年代 求及煉鋼爐與連鑄的銜接
RH-KTB、RH-MFP、RH-OB;RH-IJ( RH-KTB、RH-MFP、RH-OB;RH-IJ(真空深脫),RH PB、WPB(真空深脫硫)、 RH- )、V KIP、SRP脫磷 磷),RH-PB、WPB(真空深脫硫)、V-KIP、SRP脫磷
21世紀,更高節奏及超級鋼的生產。 21世紀,更高節奏及超級鋼的生產。 世紀
我國90年代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我國 年代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我國90年代四項突出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我國90年代四項突出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90 (1)鋼水真空處理綜合精煉技術開發與應用 鎂質鐵水脫硫技術和轉爐鐵水預處理技術 (2)鎂質鐵水脫硫技術和轉爐鐵水預處理技術 開發與應用 適於中小鋼包 中小鋼包鋼水精煉技術的開發與生產 (3)適於中小鋼包鋼水精煉技術的開發與生產 應用的發展 中間包以鎂 鋯系材料及流場優化為 (4)中間包以鎂-鈣-鋯系材料及流場優化為 中心的中間包冶金技術的開發應用 再與鋼包精煉爐吹氬、 再與鋼包精煉爐吹氬、喂絲等基本技術相結合
近幾年內爐外處理技術的重 點發展方向
(1)以轉爐作為主要手段的全量鐵水預處理 不僅會大大提高鐵水預處理的生產效率, 不僅會大大提高鐵水預處理的生產效率, 還將為現有冶金設備的功能優化重組開辟新的 方向 (2)中間包冶金及鋼水凝固過程的精煉技術將 逐漸顯示其對最終鋼鐵產品質量優化的重要意 義(3)電磁冶金技術對爐外處理技術的發展將起 到積極推動作用 (4)鋼鐵生產固體原料預處理技術研究
近幾年內爐外處理技術的重 點發展方向
(5)我國中小型鋼廠爐外處理技術將會有重大 突破性進展 (6)配套同步發展輔助技術,包括冶煉爐、精 配套同步發展輔助技術,包括冶煉爐、 煉爐准確的終點控制技術和工序銜接技術智能 化
爐外精煉的內容
脫氧、脫硫、 脫氧、脫硫、脫H、脫N 、 去氣、去除夾雜、 去氣、去除夾雜、夾雜物改性 調整鋼液成分及溫度
爐外精煉作用和地位
提高冶金產品質量, 提高冶金產品質量,擴大鋼鐵生產品種不可缺 少的手段; 少的手段; 是優化冶金生產工藝流程,進一步提高生產效 是優化冶金生產工藝流程, 節能強耗、 率、節能強耗、降低生產成本的有力手段 保證煉鋼-連鑄- 保證煉鋼-連鑄-連鑄坯熱送熱裝和直接軋制 高溫連接優化的必要工藝手段 優化重組的鋼鐵生產工藝流程中獨立的, 優化重組的鋼鐵生產工藝流程中獨立的,不可 替代的生產工序
2 爐外精煉的手段
渣洗 真空 攪拌 噴吹 調溫 最簡單的精煉手段; 最簡單的精煉手段; 目前應用的高質量鋼的精煉手段; 目前應用的高質量鋼的精煉手段; 最基本的精煉手段; 最基本的精煉手段; 將反應劑直接加入熔體的手段; 將反應劑直接加入熔體的手段; 加熱是調節溫度的一項常用手段。 加熱是調節溫度的一項常用手段。
合成渣洗
根據要求將各種渣料配置成滿足某種冶金功能的合成爐 渣; 通過在專門的煉渣爐中熔煉,出鋼時鋼液與爐渣混合, 通過在專門的煉渣爐中熔煉,出鋼時鋼液與爐渣混合, 實現脫硫及脫氧去夾雜功能; 實現脫硫及脫氧去夾雜功能; 使渣和鋼充分接觸,通過渣-鋼之間的反應,使渣和鋼充分接觸,通過渣-鋼之間的反應,有效去除 鋼中的硫和氧(夾雜物); 鋼中的硫和氧(夾雜物); 不能去除鋼中氣體; 不能去除鋼中氣體; 必須將原爐渣去除; 必須將原爐渣去除; 同爐渣洗、異爐渣洗。 同爐渣洗、異爐渣洗。
真空處理
脫氣的主要方法 提高真空度可將鋼中C 降低; 提高真空度可將鋼中C、H、O降低;
真空處理
日本真空技術,真空度到1 torr; 日本真空技術,真空度到1 torr; C<10ppm,H<1ppm,O<5ppm 中國真空技術,真空度到3 torr; 中國真空技術,真空度到3 torr; C<20ppm,H<2ppm,O<15ppm。 C<20ppm,H<2ppm,O<15ppm。 新開發了脫硫功能:KTB 新開發了脫硫功能: 代表性裝置:RH、VD、VOD。 代表性裝置:RH、VD、VOD。
攪拌
目的: 目的:
加速反應的進行 均勻成分、均勻成分、溫度
手段: 手段:
電磁攪拌 吹氣攪拌
噴吹技術
噴吹實現脫碳、脫硫、脫氧、合金化、控制夾 噴吹實現脫碳、脫硫、脫氧、合金化、 雜物形態; 雜物形態; VOD; 單一氣體噴吹 VOD; AOD; 混合氣體噴吹 AOD; TN; 粉氣流的噴吹 TN; 喂線。 固體物加入 喂線。
升溫工藝
提高生產率的需要; 提高生產率的需要; 保證連鑄的順利進行; 保證連鑄的順利進行; 加熱方法: 加熱方法:
電加熱:電弧加熱、 電加熱:電弧加熱、感應 加熱、加熱、等離子加熱等 化學熱升溫裝置:
LF加熱 LF加熱 CAS化學加熱 CAS化學加熱 OB
3 主要的精煉工藝
LF(Ladle Furnace process);; AOD(Argon-oxygen decaburizition process ); VOD (Vacuum oxygen decrease process) ; RH (Ruhrstahl Heraeus process); CAS-OB( Composition adjustments by sealed argon -oxygen blowing process) ; 喂線 (Insert thread) ; 鋼包吹氬攪拌(Ladle argon stirring);鋼包吹氬攪拌 ; 噴粉( 噴粉 powder injection )。 。
LF爐 3.1 LF爐
最常用的精煉方法 取代電爐還原期 解決了轉爐冶煉優鋼問題 具有加熱及攪拌功能 脫氧、脫硫、 脫氧、脫硫、合金化
工藝優點
精煉功能強, 精煉功能強,適宜生產超 低硫、超低氧鋼; 低硫、超低氧鋼; 具備電弧加熱功能, 具備電弧加熱功能,熱效 率高, 升溫幅度大, 率高 , 升溫幅度大 , 溫度 控制精度高; 控制精度高; 具備攪拌和合金化功能, 具備攪拌和合金化功能 , 易於實現窄成分控制, 易於實現窄成分控制, 提 高產品的穩定性; 高產品的穩定性; 採用渣鋼精煉工藝, 採用渣鋼精煉工藝, 精 煉成本較低; 煉成本較低; 設備簡單,投資較少。 設備簡單,投資較少。
1-電極;2-合金料斗;3-透氣磚;4LF爐精煉原理 滑動水口 1-電極;2-合金料斗;3-透氣磚;4滑動水口
LF爐生產流程 LF爐生產流程
LF爐工藝操作 常規 LF爐工藝操作
電爐EBT出鋼,出鋼過程加合金、加渣料(石灰、 電爐EBT出鋼,出鋼過程加合金、加渣料(石灰、 EBT出鋼 螢石等2%) 底吹氬、通電升溫、化渣,10分鍾 2%), 螢石等2%),底吹氬、通電升溫、化渣,10分鍾 取樣分析,加渣料(1 (1% 測溫取樣, 取樣分析,加渣料(1%),測溫取樣,加合金看脫氧,准備出鋼。 脫氧,准備出鋼。 一般30-50分鍾 電耗50 80kwh/t; 分鍾, 50- 一般30-50分鍾,電耗50-80kwh/t; 30 現代轉爐、電爐與連鑄聯系的紐帶。 現代轉爐、電爐與連鑄聯系的紐帶。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1)加熱與溫度控制
LF爐採用電弧加熱,加熱效率一般≥60%,高於電爐升溫熱 LF爐採用電弧加熱,加熱效率一般≥60%,高於電爐升溫熱 爐採用電弧加熱%, 效率。噸鋼水平均升溫1℃耗電0.5 0.8kWh。 1℃耗電0.5~ 效率。噸鋼水平均升溫1℃耗電0.5~0.8kWh。升溫速度決定於供電比功率(kVA/t),供電比功率的大小又 升溫速度決定於供電比功率(kVA/t),供電比功率的大小又 ), 決定於鋼包耐材的熔損指數。通常LF爐的供電比功率為150~ 決定於鋼包耐材的熔損指數。通常LF爐的供電比功率為150~ LF爐的供電比功率為150 200kVA/t,升溫速度可達3 5℃/min, 200kVA/t,升溫速度可達3~5℃/min,採用埋弧泡沫技術可提高 加熱效率10%~15 10%~15%。 加熱效率10%~15%。 採用計算機動態控制終點溫度可保證控制精度≤±5℃。 採用計算機動態控制終點溫度可保證控制精度≤±5℃。 ≤±5℃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2)白渣精煉工藝
利用白渣進行精煉,實現脫硫、脫氧、生產超低硫和低氧鋼。 利用白渣進行精煉,實現脫硫、脫氧、生產超低硫和低氧鋼。 白渣精煉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