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西班牙光復運動
A. 二戰唯一沒參戰的世界強國,國土曾覆蓋3大洲,當時它在幹嘛呢
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受苦受難。在二戰中,有近20億的人口被卷了進來,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自願或非自願的被扯進戰爭。作戰面積更是達到2200萬平方千米,這場戰爭幾乎集齊了當時世界上的所有強國與大國,美、英、意、德、中、法、日等等。
最盛的時候在五大洲皆有被它統領的國家,歐洲、美洲、亞洲、非洲、亞洲都有它的殖民地,那時的西班牙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刻。囂張到1494年跟葡萄牙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他們試圖將世界瓜分為二,這野心夠大的吧。日不落這個名號也曾經在它的頭上,但它並不是能一直所向披靡的,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
日不落帝國走向了衰敗,衰敗只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1936年爆發的內戰。這一年的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了長達三年的西班牙內戰,主要是分成兩派。佛朗哥有德國、義大利、葡萄牙支持,反法西斯派則是有蘇聯、墨西哥、國際縱隊,這向來被認為是二戰爆發的前奏。
B. 西班牙的國光復運動
簡史: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國家。
西班牙位於西南歐伊比利亞半島上。西南部臨大西洋,西北鄰靠比斯開灣,西鄰葡萄牙,東北部與法國和安道爾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臨地中海,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它佔有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大部分,面積504748平方公里,人口3719萬。天主教為國教。當葡萄牙成為獨立王國,開始進行探險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其他地方在為光復西班牙而努力。當葡萄牙人開始從探險中得到收益時,西班牙人心情復雜地看著葡萄牙人不斷地向南開拓,卻只能在幾個群島上與之展開爭奪。但在偉大的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憑借殖民美洲所獲得的財富,很快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
一、光復伊比利亞
光復運動迅猛發展
在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斗爭中,基督徒逐漸形成了幾個小王國,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們逐漸聯合起來,形成幾個較大的天主教國家。11世紀至13世紀是收復運動大發展的時期。11世紀前半期,形成的國家有雷翁、卡斯提、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1076年~1134年,納瓦拉並入阿拉貢;1134年阿拉貢與加泰羅尼亞合並為統一的阿拉貢王國;1230年雷翁王國合並於卡斯提王國。這種聯合過程的發展,使卡斯提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從12世紀前期起,就成為西班牙光復運動斗爭中心。天主教國家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統治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的分裂和大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在基督徒的進攻下,節節敗退的穆斯林向北非摩爾人求援。約兩萬北非的摩爾人在伊本·優素福的率領下於1086年來到伊比利亞半島。在這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阿方索六世大敗,只帶了300人死裡逃生。伊本·優素福則把4萬多個首級作為戰利品帶回北非,壘成一個金字塔以誇耀戰功。到了1090年,伊本·優素福一度佔領西班牙大部,只有幾個城市還在基督徒手中。在重大失敗面前,基督徒不屈不撓,13世紀初,基督教諸王國(雷翁、卡斯提、阿拉貢、納瓦爾)聯軍在西歐各國十字軍的支援下,在托洛薩的那瓦斯戰役中(1212年7月16日)使穆瓦希德王朝的軍隊遭到決定性的失敗。摩爾人被殺的至少有16萬人。此後,斗爭形勢發展迅速。到13世紀,半島上形成三個較大的基督教國家納瓦拉繼12世紀並入阿拉貢後,後來又分裂出來,13世紀時成為法國的一個省,到了14世紀中葉又獨立,1512年歸並於西班牙。:卡斯提、阿拉貢和葡萄牙,阿拉伯人僅剩下格拉納達一個小王國偏居一隅。
光復運動的混亂時期
在光復運動的大好形勢面前,各個基督教王國內卻為爭權奪利混亂不堪。納瓦爾王國在查理三世死後就陷入了分裂。雄心勃勃的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十世在晚年陷入兒子桑什為保證繼承王位而發動的叛亂中。1350年逝世的阿方索十一世留下了一個兒子佩德羅和五個私生子。在佩德羅統治時期,阿拉貢向卡斯提宣戰,佩德羅決定在討伐阿拉貢之前把那五個私生子都除掉。軍事行動為殘忍的報復提供了借口。亨利要把佩德羅的老婆和女兒拿來取樂,佩德羅則處死了所有與亨利接觸過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阿拉貢和卡斯提媾和後,亨利始終沒有放棄向佩德羅復仇的念頭。他攛掇阿拉貢國王再起戰端,並從法國搬來雇傭兵,佩德羅則與格拉納達的穆斯林結成聯盟。支持阿拉貢和亨利的法國與支持卡斯提和佩德羅的英國的干預使戰爭越發激烈起來。法國派遣的僱傭軍輕易地攻佔了卡斯提,亨利加冕為卡斯提國王,佩德羅逃到了托萊多。但後來,亨利和迪·吉斯蓋克蘭進入西班牙的法國僱傭軍的指揮官。的軍隊與英軍遭遇,亨利戰敗,迪·吉斯蓋克蘭被俘,但不久在付出了巨額贖金後被釋放。迪·吉斯蓋克蘭發誓要報仇,他與亨利會合後,圍攻托萊多,佩德羅被捉。亨利和他進行了一場肉搏,真正的肉搏,佩德羅最後被亨利殺死。私生子亨利成為了亨利二世,他與法國合作,對葡萄牙人作戰。很快他就死了,據傳是被納瓦拉人毒死的。其子胡安一世被葡萄牙人打敗,1390年墜馬身亡。其後王位相繼由亨利三世和胡安二世繼承。
胡安二世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阿拉貢王國的瑪麗亞,她於1425年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亨利四世。第二任妻子是葡萄牙的伊莎貝拉,她於1451年生下了女兒伊莎貝拉,1452年生下兒子阿方索。亨利四世是個平庸無能的人。面對全國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他對此一籌莫展。在與格拉納達的戰爭中也屢戰屢敗,平時對其下屬又賞罰失衡,用人不當,國內各貴族都抱反抗之心。亨利四世也有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納瓦拉的布蘭卡,因為沒有生育被休。第二任妻子是葡萄牙的胡安娜,生下了一個女兒貝爾特拉尼婭。由於亨利四世太過無能,一部分貴族宣布廢黜亨利四世,擁立未成年的阿方索為王。但阿方索很快死亡,年僅15歲,據說是被亨利四世派人殺死的,於是這部分貴族轉而支持伊莎貝拉。兩方勢力展開內戰,1468年7月,亨利四世雖鎮壓了貴族們的反叛,但考慮到反對者們仍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仍與他們簽訂了《托洛斯·德·基桑多和約》。根據和約,亨利四世承認伊莎貝拉公主為其合法王位繼承人;國王不得強迫伊莎貝拉公主與某人結婚,但伊莎貝拉公主的婚事須經由國王恩准;所有阿方索派貴族必須向亨利四世宣誓效忠;雙方應停止內戰,共同為卡斯提王國強盛而努力。
1276年,阿拉貢國王雅各一世死後,留下遺囑將王國平分給兩個兒子,這帶來了災難。兄弟、堂兄弟之間時常相互打仗。1410年,由於沒有繼承人,阿拉貢國王的王冠落到了卡斯提王子斐迪南頭上,史稱斐迪南一世。斐迪南死後,其子阿方索五世繼位,他於1442年征服那不勒斯王國,把版圖擴大到義大利半島。阿方索五世把王位留給了弟弟胡安二世(與卡斯提的胡安二世不是同一人),他由於其父而為卡斯提人,由於其兄而成為阿拉貢國王,由於其妻而成為納瓦拉國王他的妻子是納瓦拉女王布蘭卡一世,也就是亨利四世第一任妻子的母親。妻子死後,胡安二世成為納瓦拉國王。。胡安二世懷有統一西班牙的野心。由於他與第一個妻子生的兒子卡洛斯不承認繼母的納瓦拉王後的稱號,胡安二世把他投入監獄,剝奪了其王位繼承權,把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兒子斐迪南立為王位繼承人,實際上就是王子。胡安二世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法國伯爵加斯頓·福阿,並向他表示了支持法王的意思。此舉引發了各國大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怕法國勢力加強而危及自身利益,從而選擇支持卡洛斯。因為加泰羅西亞支持卡洛斯,胡安二世與之作戰,納瓦拉因為內戰四分五裂。形勢在對卡洛斯極為有利的情況下,他卻突然死去,據推測很可能是被毒殺。
伊莎貝拉女王
17歲的卡斯提王位繼承人,漂亮的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伊莎貝拉,未來的卡斯提女王成了歐洲眾多王孫貴族眼中的香餑餑。圍繞她的婚事,各方勢力展開激烈角逐。亨利四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決定將妹妹嫁給與卡斯提王室有血緣關系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此舉得到了大貴族的支持,因為他們怕卡斯提與阿拉貢合並後王權會得到加強,他們的獨立地位得不到保障,封地也有可能會被沒收。支持西班牙統一的貴族則支持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結合,希望用阿拉貢的勢力保住伊莎貝拉的繼承權,進而實現兩國的合並。阿拉貢的胡安二世全力支持兩人成婚。伊莎貝拉具有十分清醒的頭腦,中意於精明強乾的阿拉貢王子斐迪南,她要權力更多於愛情。1468年秋,她派人秘密地與斐迪南談判,隨後於1469年1月7日簽訂了婚約。亨利四世得知妹妹不經他允許私訂終身,十分氣憤,決定在結婚以前把她囚禁起來。但伊莎貝拉機警地逃脫了,並且寫信向斐迪南求援,要他立即前來完婚。1469年10月19日,兩人在巴利亞多利德完婚。根據當時的法律,堂姐弟結婚必須得到教皇的許可,顯然這是來不及的,於是阿拉貢的大主教只好偽造了一紙許可,這日後又成為內亂的一個緣由。
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結合,適應了西班牙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統一進程起了加速作用。但這一違反和約的行為使亨利四世極為惱怒,他剝奪了伊莎貝拉的王位繼承權,把貝爾特拉尼婭確立為自己的繼承人,還派出軍隊逮捕伊莎貝拉。逮捕行動遭到了渴望統一安定的卡斯提和阿拉貢人民的反對,他們走上街頭,揮舞兩國的旗幟,高喊「卡斯提—阿拉貢」的口號阻擋國王的軍隊,伊莎貝拉趁機逃脫。為了藉助法國抗衡阿拉貢,亨利四世又把女兒貝爾特拉尼婭許配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的弟弟吉恩斯基公爵。1470年兩個人訂婚,就在要舉行婚禮的前夕,公爵突然死去。公爵之死是因為路易十一深恐公爵娶了卡斯提的王位繼承人之後勢力強大,因此派人將他毒死的。1474年12月11日,亨利四世逝世,第三天,伊莎貝拉宣布繼承王位。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真正的王位繼承人究竟是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從法律上講,王位應該屬於貝爾特拉尼婭,但她的血統卻遭到了懷疑,認為不是國王所生。而且一些大貴族為保住自己的特權,讓年僅15歲的貝爾特拉尼婭與年過半百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訂婚,借重葡萄牙的勢力對抗伊莎貝拉。讓一個葡萄牙人來統治卡斯提是讓人不能接受的。在此情況下,伊莎貝拉純粹的血統、良好的道德和顯而易見的能力讓她得到了廣泛的擁護。為了得到卡斯提王位,阿方索五世率兵兩萬跨過邊境,並且宣布自己為卡斯提國王。伊莎貝拉麵臨嚴峻挑戰,這時的她既缺少軍隊也缺少金錢。但在保衛家國的號召下,40000人的隊伍很快組織起來,雙方開始了激烈爭奪。戰爭持續了四年,直到1479年,斐迪南繼承阿拉貢王位後,卡斯提和阿拉貢的聯軍才把葡萄牙軍隊打敗。貝爾特拉尼婭後來在一個修道院中度過了她的五十年餘生,直到68歲時死去。
1479年斐迪南繼承王位,使兩國實現合並,但這並不是統一,兩國仍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獨立,沒有通用的貨幣,沒有通用的法律和稅收制度。使西班牙聯合起來的是共同利益而不是政府和法律,只不過是西班牙王國擁戴這一對夫婦共主而已。當時的卡斯提和阿拉貢之間還互征關稅,所有的阿拉貢的海外領土,伊莎貝拉無權過問,同樣,卡斯提發現的新大陸,阿拉貢也不得染指。但是這樁婚姻仍然標志著「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的形成」。
伊莎貝拉是一個充滿活力,很有才乾的統治者,在兩人的聯合統治中,她是主角。伊莎貝拉嚴厲打擊割據分裂的大貴族,西班牙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伊莎貝拉和斐迪南被稱為「天主教國王」,王權和神權得到充分結合,西班牙也從專制王權和教會的雙重利益出發,強化了對「異端」指的是猶太人、已皈依天主教的摩爾人(被叫做摩里斯科人)、反對國王和教會的人。的鎮壓和破壞。從1477年開始,在全國遍設宗教法庭,任何人一旦成為被告,輕則查抄財產,重則處以火刑,由於原告同時也是證人,所以沒人敢為被告辯護,被告若是不認罪名就會遭到嚴刑拷打,直到承認為止。從1483年起的15年間,有8000多異教徒和異端分子被處以火刑。這個政策雖有利於政權的鞏固,但消極面也非常大,1492年以後的幾個世紀里,西歐思想文化界群星燦爛,而西班牙卻一片沉寂, 因為在審判制度下, 任何一種與官方不一致的學說都會被視為異端, 並且會招致殺身之禍。在這樣一個社會里, 不可能有思想家出現。
攻佔格拉納達
經過250多年的內部混亂後,光復運動終於又走上了正軌。作為正統的天主教徒,在實現兩國合並後,伊莎貝拉立即著手實現夙願:打敗阿拉伯人,徹底光復伊比利亞。在加強國內統治的同時, 於1482 年開始同格拉納達的阿拉伯人進行戰爭。在戰爭中,伊莎貝拉表現出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大無畏勇氣。她聯絡西歐各基督教國家以取得支持, 同時分化瓦解敵人陣營而屢屢得手, 她動員全國的力量投入戰爭, 典押自己的金銀首飾以籌集軍費, 並經常親臨前線鼓舞士氣。1485 年她建立了歐洲第一所軍事醫院——女王醫院, 以加強軍事後勤工作。這些措施都激發了西班牙軍隊的鬥志。
另一方面,格拉納達這時陷入內亂之中。蘇丹寵信外室索拉雅,一個皈依了穆斯林的基督徒,把王後愛恰趕走。愛恰逃到瓜迪斯,把自己的兒子保布迪爾加冕為格拉納達國王,並組成一支軍隊同她的丈夫作戰,把他逐出格拉納達,讓兒子登基為王。局勢非常混亂。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看到了這個極好的機會,他們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從議會中得到了100萬銀杜卡托的支持。教皇西克塔斯四世授予他們教皇諭旨,組織了十字軍進軍,還給他們送來一個銀十字架。在重重圍困下,最終經過談判穆斯林投降了。1492 年1 月2日,西班牙軍隊進入格拉納達——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王國, 從此結束了穆斯林在西歐的統治, 長達七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宣告結束。為了共同慶祝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光輝勝利, 當時整個歐洲幾乎所有的天主教堂都鍾樂齊鳴。
C. 500年間葡萄牙西班牙迅速崛起,對比於中國,其原因是什麼
大國崛起之一--海洋時代(葡萄牙、西班牙)
【導 語】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
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台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大國,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
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 序 】
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500年前後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各自獨立的幾塊陸地上,沒有哪一塊大陸上的人能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而幾乎每一塊陸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與歐、亞、非大陸繼續著商業往來,但他們的活動范圍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這是當時歐洲人筆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塊大陸——歐洲、亞洲和非洲,分別由三個信奉基督教的國王統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開。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後的兩百年間,歐洲繪圖人筆下的幾大塊陸地宛如正在成長的胚胎,逐漸由模糊的團狀,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見的模樣。
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競爭,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聯系、相互注視,同時也相互對抗和爭斗的歷史大幕。
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范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小小的伊比利亞半島征服海洋、進而主宰世界長達一個多世紀呢?
第一集 海洋時代
征服是從被征服開始的。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1世紀的兩千多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上戰火連綿不斷,這塊土地曾先後被羅馬人、日耳曼人和摩爾人征服。正如一個個奮不顧身的鬥牛士,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爭,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彷彿根植於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歡冒險的豪情。
漫長的兩千多年,眼淚、創痛和犧牲終於換來了寶貴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12和13世紀葡萄牙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家,而是人民的王國,葡萄牙的國王不僅受到貴族、也就是他的臣屬的支持,而且得到百姓的擁戴。
強大的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但實現國家的強盛卻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資源十分匱乏,東面近鄰的綿綿戰火,又不斷侵擾著這塊貧瘠的土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在經歷了兩個世紀之後,也依然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這個率先建立的民族國家究竟能夠持續多久?強大的君主制將會給它帶來什麼?葡萄牙民族的未來在哪裡?一直靠近海捕撈謀生的人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被稱作「死亡綠海」的大西洋。
這個船型的紀念碑,是1960年葡萄牙政府為紀念「航海家恩里克」逝世五百周年而建的,碑的正面寫著:「獻給恩里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後的境遇,正是在恩里克的帶領下,葡萄牙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恩里克出生在1394年,是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的第三個兒子。
當時的歐洲正從蒙昧的中世紀走出,發軔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學和人文的思想一點、一點地照亮了歐洲的天空。
就在恩里克王子12歲的時候,1406年,一本塵封了一千兩百多年的書籍的出版,引發了一場地理知識和觀念的革命,這就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
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若爾金·麥哲倫:
這本書和希臘其他學者的許多作品一樣,在當時一度被世人遺忘。其間,在亞洲,這本書並沒有被遺忘。而在西歐,一直到1406年才在義大利被關注,從15世紀末期開始被印刷出版,才得到較為廣泛的流傳。
盡管從今天看,托勒密繪制的世界地圖謬誤百出,比如,非洲和南極緊緊相連,除歐洲、亞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無邊際的海洋,赤道沒有動植物生存等等,但在當時,它比起那些虛無縹緲的神話和道聽途說的游記,仍然提供了許多較為可靠的地理信息。
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繪的這個樣子嗎?大西洋真的無法航行嗎?巨大的問號折磨著歐洲大陸,也燃燒著痴迷於地理學和航海戰略的恩里克王子。
與此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變故又把葡萄牙推向了歷史的前台,撬動歷史的主角就是這些今天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胡椒粒。
今天,連歐洲人自己也很難理解,他們的祖先為什麼會對香料如此依賴!
西班牙皇家國際戰略研究所 研究員 卡洛斯·馬拉穆德:
在當時,14、15世紀的時候,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賴香料,因為當時沒有冰箱。所以歐洲人對於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歐洲市場的價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壟斷,接著,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歐洲急於擺脫困境,不論是神聖的宗教,還是世俗的商業,都希望能找到強有力的措施來扭轉這種局面。在陸地上的軍事突圍失敗之後,焦躁不安的歐洲人開始到海洋尋求出路。
歐洲人如何才能成功呢?
薩格里什,葡萄牙最南端的一個小漁村,直到今天,這里仍然荒涼無比。
根據葡萄牙編年史的記載,15世紀時,在恩里克王子的主持下,這里曾經建立過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曾經有過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和圖書館,這座建於15世紀的燈塔,經歷了近六百年的風霜雪雨,依然驕傲地矗立著。
葡萄牙宗教學 教授 娜塔麗亞·科雷雅·格德斯:
根據當時史料的記載,尤其是傳記作家費爾南·洛佩斯的記載,堂·恩里克王子是一個非常慎重、果斷的人,他非常清楚他需要什麼,善於同其身邊的出色幕僚相處。
我們無從知道看起來面容古板的恩里克王子是因為具有雄才大略而包容,還是因為包容而具有了雄才大略。義大利人、阿拉伯人、猶太人、摩爾人,不同種族、甚至不同信仰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他的麾下。他們改進了中國指南針,把只配備一幅四角風帆的傳統歐洲海船,改造成配備兩幅或三幅大三角帆的多桅快速帆船,正是這些20多米長、60到80噸重的三角帆船最終成就了葡萄牙探險者的雄心;他們還成立了一個由數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把數學、天文學的理論應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航海發現是首先在葡萄牙作為國家計劃的,是一個全國計劃,是一個由一個王子主持的計劃。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像那些商人為貿易所進行的孤立探險,而是一個兩百年來有規劃、有系統組織的任務和策略。
通過二十多年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原來神秘莫測、令人望而生畏的大西洋逐漸顯露出一些規律。葡萄牙人終於向南出發了。
每個到葡萄牙游覽的客人,羅卡角是必然的選擇,這里是歐洲的「天涯海角」,是遠航的水手們對陸地的最後記憶。
剛剛進入秋天,冰冷的海風已經吹打得遊人無法立足!
千百年來,這塊伸入海水的巨石就像一個孤獨的老人,無奈地守望著波濤洶涌的大西洋,守望著歐洲的夢魘。直到16世紀,葡萄牙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卡蒙斯在搏擊大海的征程中創作了史詩《葡萄牙人之歌》,羅卡角才一掃往日荒涼、失落的陰霾,一躍而成為歐洲人開拓新世界的支點。
「陸地在這里結束,海洋從這里開始。」
一天天,一年年,有的人回來了,有的人消失了。
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里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為了這一天,恩里克王子和他的船隊已經奮鬥了21年。
與中國鄭和的混合艦隊相比,葡萄牙人的兩三條帆船微不足道,但是,憑著愛冒險的天性、對財富的渴望以及強大的宗教熱情,葡萄牙人終於沖破了中世紀歐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極限。
葡萄牙波爾圖大學 副校長 路易斯·亞當·達·豐塞卡:
隨著海外擴張的繼續推進,人們到達了越來越多的海域,於是形成了對「大海洋」、即今天的大西洋的全新認識,過去人們認為,「大海洋」僅僅是一個沿海狹長的海域,現在他們發現,這個大海洋比他們想像的大得多,它同時向南、向西無限地延伸。
隨著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斷的黃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湧入里斯本,充滿了葡萄牙的國庫。
幸運的是,就在葡萄牙大張旗鼓地進行海洋探索並從中獲利的近一個世紀里,歐洲的其他地區還在中世紀的封閉中明爭暗鬥:
英格蘭和法蘭西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貴族之間戰爭不斷;
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幾百個邦國在進行著遠交近攻的游戲;
義大利的城邦正享受著傳統貿易帶來的最後一段美好時光;
而葡萄牙的鄰國西班牙還在為光復國土而戰。
到1460年,被葡萄牙繪在地圖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了4000公里。就在這一年,恩里克去世了,這個終生未婚、在薩格里什苦修了45年的聖徒又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雖然恩里克一生從未親自出海遠航,卻無愧於「航海家」的稱謂,因為歐洲航海界所有載入史冊的偉大發現,都是以他傾一生之力組織實施的航海計劃作為起點的。
公元1487年7月,恩里克去世27年之後,葡萄牙航海事業的繼承者若昂二世國王,派迪亞士率三艘帆船繼續沿大西洋南下。
航行半年後,船隊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見的風暴,在被風暴裹挾、被動地向東南方漂泊了13個晝夜之後,迪亞士命令船隊掉頭北上,這時,他意外地發現: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的最南端。為紀念這次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迪亞士給這個海角取名「風暴角」。
但若昂二世卻鄭重地將這個名字改為「好望角」。現在,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人就能到達夢寐以求的東方。商路即將打通,意味著財富的香料貿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的手中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葡萄牙遭遇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剛剛統一的鄰國西班牙。那麼,西班牙人將憑借什麼和葡萄牙競爭呢?
格拉納達是今天西班牙境內最具有伊斯蘭風情的城市,伊斯蘭建築的經典之作阿爾漢布拉宮,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火災兵難,仍然優雅端莊。
五百多年前,西班牙光復運動的最後一仗就在這里進行。1490年春天,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率領十萬大軍包圍了格拉納達。
西班牙軍事史學家 胡利奧·佩尼亞蘭達·阿爾瓦爾:
西班牙王國的重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收復失地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個世紀。到15世紀,格拉納達王國還處於穆斯林信徒摩爾人的統治之下。
在格拉納達對面的這座石頭城堡里,伊莎貝爾女王親自督戰。這位女王平素一身潔白,每天要沐浴更衣四次,美貌曾驚艷歐洲王室。但此次她發下重誓:不奪取格拉納達決不脫下自己的戰袍。
1492年1月2日,在西班牙軍隊的猛烈攻擊下,摩爾人棄城投降。長達八個世紀的戰爭宣告結束。伊莎貝爾女王親吻了格拉納達的土地,與她的丈夫費爾南德國王一起進入阿爾漢布拉宮。
而就在西班牙的統一剛剛完成的時候,歷史給西班牙送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隨著女王進入格拉納達的隊伍中,有一位等待女王召見的熱那亞人,他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克里斯托夫·哥倫布。
從當時已經普遍傳播的地圓學說中,哥倫布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達東方。哥倫布相信,他的航海計劃能很快將歐洲人帶到東方,但是,在此前的六年中,哥倫布在葡萄牙卻一直遭受冷遇。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副院長 費爾南德·阿梅利戈·古埃爾沃阿蘭戈:
若昂二世沒有接受哥倫布的建議,是因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主要是越過好望角,經過非洲再向東,尋求新的航路到達亞洲,從而和印度進行貿易。
航海知識豐富的葡萄牙專家們認為:向西航行到達東方的實際距離,將遠遠超過哥倫布的預測。但正是葡萄牙專家這個正確的判斷,使葡萄牙王國喪失了一次歷史的機遇。
1492年1月,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伊莎貝爾女王第三次召見了哥倫布。
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讓整個歐洲嫉妒得紅了眼,但財力、物力和人才的缺乏使所有的國王、貴族、商人們望而卻步。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用23年的時間締造了統一的西班牙,現在,她開始成為西班牙遠洋探險的總贊助人。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教授 索尼亞·阿爾達·梅西亞斯:
只有統一的國家才有足夠的實力和決心,來資助哥倫布這樣一場偉大的航行,這也充分展示了當時歐洲封建強國的力量和決心。
哥倫布與西班牙王室的談判進行了三個月。
出生在布商家庭的哥倫布,從小就耳濡目染討價還價的商業行為,在葡萄牙的八年航海經歷又給了他提高價碼的理由,哥倫布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爭取足夠的權益。
而女王也並不認為與一個普通百姓坐下來討論利益分配的問題有什麼不妥。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 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對於殖民地的佔領,雖然是由探險者完成的,但是其基礎在於同王室簽訂的合同和條約,這就好像在合唱中當頭的是領唱一樣,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險者進行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主權還是屬於王室的。
1492年4月17日,雙方簽訂協議,國家的意志同航海家的願望最終結合在了一起。
哥倫布被任命為發現地的統帥,可以獲得發現地所得一切財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並一概免稅;對於以後駛往這一屬地的船隻,哥倫布可以收取其利潤的八分之一。
8月3日,帶著女王授予的海軍大元帥的任命狀,哥倫布登上甲板,對女王資助給他的三艘帆船下達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駛入了大西洋的腹地。
為了減少船員們因離開陸地太遠而產生的恐懼,哥倫布偷偷調整計程工具,每天都少報一些航行里數。但即便如此,兩個月後,一無所獲的船隊依然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10月10日,不安和激憤的船員們聲稱繼續西行就將叛亂。激烈爭論後,哥倫布提議:再走三天,三天後如果還看不見陸地,船隊就返航。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他這么做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因為僅僅在這次騷亂三天之後,曾經反對他的水手就在桅桿上高喊:「陸地!」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這一刻誕生了!
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看到的陸地,就是今天位於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從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
雖然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到達了印度,但事實上,他到達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歐洲人從來都不知曉的新大陸。
因為哥倫布的誤判,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擁有了一個同他們毫不相乾的名字——印第安人,直到今天,我們還感覺他們彷彿是亞洲的遠方親戚。
就在哥倫布出發的這一年,人類最早的地球儀製作完成了,在這個地球儀上,屬於美洲大陸的這個位置還是一片大海。
西班牙人成功的消息震動了整個歐洲。這一天——10月12日,後來被定為西班牙的國慶日。
歡迎儀式十分熱烈,伊莎貝爾女王兌現了向哥倫布允諾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獎勵,哥倫布在六個印第安人的簇擁下,舉著五彩斑斕的鸚鵡招搖過市。
但最早看到哥倫布凱旋的並不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而是曾經拒絕了哥倫布的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哥倫布返航時首先到達里斯本,若昂二世專門接見了他。
半信半疑的若昂二世拿來一碗干豆子,讓哥倫布帶來的印第安人在桌子上擺出新世界的模樣。這個地理游戲後來讓他暗自捶胸頓足:「見識短淺的人啊,我為什麼讓這樣重要的大事溜走了呢?」
一切已經無可挽回,未知世界才剛剛浮出海平面,競爭就已經擺在兩個毗鄰的航海大國面前,誰將擁有未來世界的發現權呢?
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在那個時代,關於大海的理論認為,大海不是開放的,人們都認為大海屬於它的發現者,毫無疑問,是葡萄牙人發現了它。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談判,1494年6月7日,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這個小鎮簽署條約:在地球上劃一條線,然後像切西瓜一樣把地球一分兩半。葡萄牙拿走了東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懷里。
從當時繪制的這幅油畫上看,討價還價的過程異常激烈,但事實上,精確的計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西班牙人,與歐洲以外的大陸才剛剛有了一點點接觸,還沒有人准確地知道這個地球究竟有多大。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院長 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這個條約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意義在於確立了大國瓜分殖民地的先例,這一趨勢在後來的柏林條約中達到了頂峰,歐洲各國坐在一起將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當今世界格局的雛形。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開始全球擴張始於這個條約。
游戲規則已經制定,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看誰的行動更迅速了。
1498年5月,經過四年的生死考驗,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這也正是七十年前鄭和下西洋時,展示天國德威的地方。
與鄭和不同,葡萄牙人這次帶來的不只是友好的問候,當印度人問他們到來的目的時,達·伽馬很簡練地回答說:「基督徒,香料」。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艱難探索,恩里克王子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歐洲航海家幾十年知識和勇氣的積累開始轉化為耀眼的財富。
面對葡萄牙在東方的成功,西班牙再次出發。
1519年9月20日,又一個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麥哲倫,帶著5艘船和265名船員,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
這無疑是一次劃時代的壯舉,它的意義甚至可以和人類離開地球登上月球相比,所不同的是,當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邁出那一步的時候,他知道全世界至少有七億人正在為他喝彩。
但450年前的麥哲倫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歷經1080個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後,1521年9月5日,就在這個宏偉的教堂里,18位環繞地球的倖存者手擎點亮的蠟燭,為在這次史詩般的偉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禱,其中包括他們在菲律賓被殺的船長麥哲倫。
18盞燭光是那麼微弱,但它照亮的卻是人類文明的進程!
現在展現在西歐人眼前的,已不是一個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個地球了。
地球飛快地旋轉,制圖員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仍然滿足不了人們對修訂版地圖的需求,地圖在潮濕和未著色的時候就被取走,航海家開辟的新航線成為了歐洲控制世界的鐵鏈。
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一個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相繼成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在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
與葡萄牙在東方的收獲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上的掠奪更加直接。
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佔有。
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區的人口從2500萬下降到265萬,秘魯的人口由900萬下降到了130萬。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後急劇減少了90%。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 教授 安東尼奧·曼努埃爾·埃斯帕尼亞·歐西門:
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聯合起來時,就是在葡萄牙的菲利普一世或者是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統治期間,據說菲利普王國的太陽從來不降落,因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國王的版圖到達了整個世界,從墨西哥到菲律賓、中國、印度和非洲。
在歐洲,西班牙統治著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亞洲,它征服了菲律賓;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歸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伊比利亞半島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奇跡會不會也像神話故事那樣,見首不見尾,縹緲不定,來去匆匆呢?
這是馬德里惟一一個以國家名字命名的廣場,西班牙的驕傲——作家塞萬提斯的紀念碑赫然矗立在正中央,每一個走近塞萬提斯的人,都忍不住要用手摸一下騎著瘦馬的堂·吉訶德和緊隨其後的僕人桑丘。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院長 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塞萬提斯生前出版了許多書,他的戲劇作品在當時也大受歡迎,但是,他年老時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他所認識的那些大人物都沒有給他足夠的生活資助,以至於他死的時候仍然十分貧困。
塞萬提斯的命運,在有意無意間折射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榮辱興衰。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 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西班牙漸漸習慣了,不去投資本國的工業,而轉身購買國外昂貴的商品,久而久之,國內的工業極度萎縮,而貨幣又急劇貶值,人們卻還沉迷於消費。
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若爾金·麥哲倫:
我們知道,一個機構極有可能因為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能做出改變而衰落。
羅卡角的太陽緩緩落下,這是歐洲大陸的最後一抹陽光。
到16世紀下半葉,曾經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無比強大的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世界性的演出中開始謝幕。流水一般湧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
或許,沉醉於中世紀英雄夢想的堂·吉訶德至死都不明白,他的盾牌掩護的是一個舊世界,他的長矛刺向的是一個新世界,其結局只能是不斷重復的無奈和失敗!
世界歷史舞台上的第一場大戲悲劇性地落幕了。下一場,將會是哪一個國家,身披新世界的霞光登場演出呢?
---------------------------------------------------------------------------
還有個問題得明確一下,這段時間中國又幹了些什麼?
中國歷史重要大事年表摘抄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
未完。網址上還有。
D. 西班牙光復運動的背景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逐漸興起並愈演愈烈。公元80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公元100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
E. 誰講下西班牙光復運動時期萊昂、納瓦拉、卡斯蒂利亞三國聯軍於公元939年大敗後倭馬亞蘇丹國的錫曼卡斯戰役
首先,糾正一下樓主的一些誤讀,當時的卡斯蒂利亞還是隸屬於萊昂王國東部地區的伯國(分封制的情況),而萊昂王國的前身是阿斯圖里亞斯王國(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因之前增加土地獲得萊昂而改名為萊昂王國)。
戰役爆發時間:公元939年夏。
伊斯蘭教的後倭馬亞國由哈里發 拉赫曼三世 親自率領,於該年6月28日的科爾多瓦城(位於現西班牙南部,屬於中世紀穆斯林勢力在伊比利亞半島統治的中心)集結了10萬人組成的軍隊(當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洲柏柏爾人和巴爾干斯拉夫人組成的僱傭軍)。目的是重新奪回10世紀早期由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阿方索三世(866-910在位)奪得的領土。
而基督教方面,兵力總數要少很多,只有2萬人左右,最主要的領導人是萊昂國王拉米羅二世(931-951在位)。
日食插曲:
該年的7月19日,西南歐發生了日食,讓剛在錫曼卡斯相遇了的雙方軍隊和將領非常恐懼。
8月1日戰役才正式開始,盡管拉赫曼三世的兵力要多很多,而且錫曼卡斯城市受到了嚴重損壞,但由於穆斯林軍隊的雇傭兵來自多個民族,相互的溝通是個大問題,所以戰斗配合很差,戰斗造成的損失比基督教軍隊要高很多,導致拉赫曼三世在戰斗8月6日退兵。就在退兵進行過程中的8月21日,拉赫曼三世的軍隊被基督教軍隊引入了一個峽谷,造成20000人死亡,被俘的300人後來也被全部處死。但拉赫曼三世卻僥幸逃過這一劫難。之前的937年被穆斯林佔領的薩拉戈薩重新被基督徒奪回。
戰後:後倭立馬的拉赫曼三世不再敢親自出征,退守伊比利亞南部,而把主要注意力轉向和北非摩洛哥的屬於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作戰,北非戰場的結果是先勝後敗。
本是萊昂王朝屬國的卡斯蒂利亞人逐步不滿自身的地位,最終於951年對萊昂王國用兵,導致後者和後倭立馬王朝結盟。此次導致的後果是回教徒在伊比利亞半島再次獲得優勢。
真正西班牙基督徒在伊比利亞的收復失地運動獲得持續多次勝利,是在阿方索六世(1040.-1109)時代和以後。
F. 「先發後至」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到底是因何落後於世界
在以「地理大發現」為主導的拓殖時代,西班牙、葡萄牙以「先發」的姿態空前出擊,但這兩個國家隨後為何陷入了停滯呢?
一、西葡兩國早熟的民族國家之路眾所周知,葡萄牙和西班牙都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宗教和文化上來看,伊比利亞人都熱衷於崇拜天主。8世紀初,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侵佔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方。但他們沒有將當地的土著居民視為威脅,以至於伊比利亞人的反抗和復國運動一直沒有停歇。
這種為民族復興而不斷進行的戰斗,被當地人稱之為「光復運動」。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也正是在復國戰爭中不斷形成的。861 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兩個國家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三百年之久的內戰。1143年,西班牙國王萊昂承認葡萄牙是一個獨立的國家。1179年,羅馬教皇正式認可葡萄牙的合法地位。
宗教裁判所的陰森恐怖
文史君說1578年,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在討伐摩洛哥的戰役中陣亡。西班牙趁機以葡萄牙王位空懸為理由,提出西、葡兩國合並的事宜。兩國合並之後,國王的目光便開始從「海上」轉移到對「陸地霸權」的追求。
西、葡兩國的殖民地壟斷地位不斷受到新興國家的挑戰。17世紀以後,隨著荷蘭商人的崛起,西、葡兩國遂喪失了他們在海外貿易上的優勢地位。率先力主進行「地理大發現」的西、葡,因為一系列政策和經濟手段的失敗,喪失了在「現代化」競賽中的優勢,導致現代化事業中「後至」的悲慘結局。
G. 二戰時期,沒參戰的西班牙,當時它到底在忙什麼
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保持中立,只在1941年到1943年間派遣了由志願者組成的“青師”協助德國對戰,但內戰中也飽受戰火的折磨。佛朗哥政權期間,西班牙在經濟和文化上與外部世界幾乎隔絕,但隨著經濟的復甦,西班牙開始追趕鄰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德國、義大利、日本發動的戰爭。61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
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內戰,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和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方濟各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人民陣線和共和國政府得到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隊得到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以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取得勝利,在西班牙恢復了帝政。佛朗哥和希特勒有著分不開的關系。佛朗哥能夠登上舞台,和希特勒有很大的關系。由於希特勒支持佛朗哥在西班牙的任期,佛朗哥受到知遇之恩,上台後佛朗哥非常感謝希特勒。但是,希特勒發動二戰時,佛朗哥沒有實施實際行動,只是口頭上支持德國。
H. 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崛起方式有何不同
西班牙——西班牙光復運動。1492年1月2日,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光復運動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終實現統一。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由西班牙加迪斯出發,10月12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登上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然後帶了幾個土著人及一些物品返回西班牙。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佔領,將疆土擴展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 1516年,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納瓦拉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1519年,赫南·科爾特斯等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征服了阿茲特克部落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 1530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人從巴拿馬出發,幾個月後到達印加帝國,征服了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許多部落被消滅、印第安人文明被毀滅。 1588年,菲利佩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班牙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的海盜德雷克擊潰,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開始衰落。 1648年,西班牙對法國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與荷蘭的領土,西班牙逐漸走向衰落。 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其姐瑪麗亞·特雷莎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世的孫子菲利佩繼位,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手中。盡管菲利佩當上了西班牙國王,但為爭奪西班牙王位,法西與奧地利(英、荷支持)開始了一場戰爭,並於1713年簽訂了烏特雷奇條約,奧地利得到了佛蘭德、米蘭、撒丁島和那不勒斯,英國得到直布羅陀等地,荷蘭得到佛蘭德的許多要塞,西班牙只剩下本土,換取的是各國對菲利佩五世的承認。19世紀,拿破崙篡取法國政權後,將擴張的目標對准西班牙。以借路攻打葡萄牙為借口,派軍隊佔領了西班牙並安排自己的兄弟任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奮起抗法。1808年5月2日,獨立戰爭爆發,西班牙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西班牙喪失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葡萄牙——最初遷入今日的葡萄牙一帶的是尼安德特人,後來被智人所替代。葡萄牙早在公元前1千年,已有凱爾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定居下來。羅馬人於公元前219年初次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140年前後,羅馬人征服了葡萄牙,將其劃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稱為琉息太尼亞省,並一直統治到公元5世紀。公元5世紀日耳曼部落(包括斯維比人、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後來這些部落都被西哥特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之外。711年北非穆斯林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王朝滅亡了,僅葡萄牙北部的阿斯圖里亞斯高地還在信奉天主教的哥特貴族的手裡。哥特人在阿斯圖里亞斯便開始發起「收復失地運動」,旨在跟南部穆斯林政權作戰,重新統治伊比利亞半島。1179年該地區成為葡萄牙王國,隨著重新取得穆斯林所佔據的部分而擴張起來。現代歐陸的葡萄牙疆界是在1270年國王阿方索三世手中完成的。15、16世紀乃葡萄牙的全盛時代,在非、亞、美擁有大量殖民地,為海上強國。這時代期間,不論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葡萄牙都已遠遠超越歐洲其他國家。葡萄牙的殖民帝國成立於1415年8月21日,當航海家亨利率領葡萄牙艦隊征服北非的伊斯蘭貿易中心休達。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與探險家陸續發現了亞速爾群島、維德角、比奧科島、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和安諾本島等無人居住的島嶼。1471年,長期與西班牙爭奪的北摩洛哥城市坦幾亞終於被葡萄牙人占據。1488年春天,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498年5月20日達·伽馬終於到達離印度城鎮科澤科德不遠的海灘。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初次看到巴西的海岸。1501年,卡布拉爾發現了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1507年也到了模里西斯。1510年,阿爾布克爾克征服了印度的果阿地區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1511年)。1514年以後,葡萄牙的航海家到了遠東的中國和日本。1517年,葡萄牙商人及官員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到了廣州,而其與明朝朝廷的交涉被稱為近代中國與歐洲接觸的開端。葡萄牙人於1542年意外發現了日本,後來很多歐洲商人和傳教士被吸引到日本(參見南蠻貿易)。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門,並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1522年,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所率領的西班牙船隊首次環航地球。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租借澳門,這也成為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以1553年算起)。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但隨著其他歐洲國家繼取得海上霸權後,葡萄牙實力有所下降。1580年因皇室姻親繼承關系,曾被西班牙侵佔,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葡萄牙的殖民地同時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攻擊。17世紀間,大量葡萄牙人移民到巴西,直至1709年為了防止人口流失約翰五世下令禁止葡萄牙人移民。1755年11月1日早晨,里斯本發生9級地震,地震所造成的損失加上接踵而至的海嘯和火災將整個里斯本夷為平地。這場災難是當時葡萄牙經濟無法承受的沖擊。但此時的葡萄牙帝國仍然強大,隨著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的崛起,葡萄牙帝國逐漸沒落,到1999年葡萄牙將澳門交給中國後,葡萄牙帝國500多年的歷史結束。1807年拿破崙進攻葡萄牙,同年12月1日佔領里斯本。直到1812年因得到英國相助才擺脫法國的統治。1808年葡萄牙王室與大部份里斯本貴族逃亡到巴西里約熱內盧,從1808年到1821年把這個城市當作葡萄牙的首都,是當時歐洲僅有的不在歐洲本土的首都。1820年8月,葡萄牙發生了自由黨人的革命,新政府的頭項措施是請流亡到巴西的國王若昂六世回國。若昂六世最終決定帶著幾乎所有的王室成員和大臣們回國,1821年7月在里斯本登陸。若昂六世回國後,葡萄牙的第一屆立憲議會企圖取消若昂六世受給巴西的各種特權,使巴西重新陷入殖民地的境地。巴西人民早已習慣有一個自己的國王和政府,這種做法進一步刺激了巴西人民要有自己的國王和政府的情緒。巴西不能接受對其特權的取消和再次淪為殖民地。若昂六世的兒子佩德羅決定留下來反對葡政府的這項決議,若昂六世也默許了兒子的做法。1821年12月,葡議會以完成政治教育為由,敦促佩德羅回國,並規定巴西各省直接受里斯本管轄。在巴西獨立派的推動下,佩德羅拒絕了葡議會的命令,建立了以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為首的新政府,並與1822年5月自立為「巴西永久的保護者」。葡議會因此廢黜了其巴西攝政王的職務。1822年9月7日,剛到達聖保羅的佩德羅獲悉了此決議,於是在依皮朗加河畔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葡萄牙語: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布了巴西的獨立。1822年10月12日,佩德羅稱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於1822年12月1日舉行了加冕儀式。1910年10月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成立第一共和國。
荷蘭——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的商船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成為17世紀海上殖民強國,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1656年,荷蘭使團到達北京。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有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1688年9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阿姆斯特丹港拔錨起航,這些船上載著荷蘭的最高執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荷蘭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國議會的邀請,前去保護英國國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I. 大國崛起中第一集西班牙光復運動最後一站在視頻中哪個地方進行這個地方有什麼文化特點
在格蘭納達,那裡以前是摩爾人統治的,阿爾漢布拉宮這樣的景點體現了阿拉伯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