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歷史上西班牙如何發現中國

歷史上西班牙如何發現中國

發布時間: 2022-07-14 08:23:14

『壹』 西班牙是否佔領過我國,如有,是在幾幾年

沒有。

西班牙也算歐洲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國家,在歷史上似乎沒有直接侵略過中國(好象曾經佔領過台灣),一直在對華問題上顯得比較低調,這也使得它成了近代史上唯一一個與中國關系較好的歐洲強國.
至今兩國沒有出現過較大的摩擦,這個國家基本沒有比較突出的反華行為.

但西班牙可不是不想染指中國,當菲律賓在它手中的時侯,它就開始想著組織侵略軍對中華搞侵略,但是後來因為在與英國的1588年海戰中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以及荷蘭對西班牙在遠東勢力的挑戰,從而使得侵略中國的計劃流產。

1580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以葡萄牙國王曼諾爾外甥的身份兼任葡萄牙國王,組建「無敵艦隊」,使西班牙成為歐洲第一海上強國。在亞洲,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據點,佔領了馬六甲,並征服了菲律賓群島。這時的西班牙殖民者打算利用菲律賓為基地來征服中國。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爾上書國王說:「如果陛下樂意調度,只要不到60名優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夠征服和鎮壓他們(指中國人)。」1576年6月2日,西班牙駐菲總督桑德在給國王的信中說:「這項事業(指征服中國)容易實行,費用也少。」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是西班牙要侵略中國最重要的原因。16世紀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賓之後,即開始積極考察、分析中國國情、民情,並對福建沿海進行偵察,熟悉航道並繪制地圖。1576年,桑德在給腓力二世的一份報告中詳細闡述了他的侵華計劃:「這項遠征需要4000到6000人,配備矛、槍、船、炮和所需要的彈葯」;「有2000到3000人,便足以佔領所要佔領的省份,用那裡的港口和艦隊,組成海上最大的強國,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後,便足以征服全國。」

計劃書內容詳盡,面面俱到

1586年4月,西班牙駐馬尼拉殖民政府首領、教會顯要、高級軍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開馬尼拉大會,專門討論征服中國的問題。與會者草擬了一份包含有十一款九十七條內容的備忘錄,由菲律賓總督和主教領銜,糾集51個顯貴聯名簽署上報西班牙國王。

計劃書首先強調作好戰爭動員。由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派代表前往西班牙向國王詳細介紹中國的情況,力促腓力二世對侵略中國一事作出決定。

對國王游說成功後就准備好充足的兵力。侵華遠征軍計劃由1萬到1.2萬名西班牙士兵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遠征軍總司令由菲律賓群島的總督擔任。軍隊由槍手、甲胄兵和毛瑟槍手等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員,以及三四名鑄炮者,還有12名武器和拋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瀝青的手工藝匠以及能造高舷側大帆船的船匠。此外,腓力二世命令印度總督送來500名奴隸,並派1名軍官到日本,通過日本的神甫招募軍隊。遠征中國最好有葡萄牙人參加,因為葡萄牙人在這一地區有經驗。對葡萄牙軍官委以重任,雙方協同作戰,互相配合。

進攻中國以菲律賓群島為軍事基地,西班牙遠征軍尋找了四條進攻中國的路線,並認為最佳航線應取道麥哲倫海峽。

計劃書還提到戰爭中應注意的問題。西、葡兩軍的數量不能太少,否則會被包圍。同時謹慎地選擇遠征的人選,改變以往的侵略方式———不能使中國人口減少,人口消失意味著財富的消失。侵佔中國後,保留中國政府,以保持它的繁榮和富裕。讓參加遠征的人知道這次遠征並不是去對付敵人,而是為了能在中國自由傳教。侵入中國應採取謹慎和溫和的方式,不能對中國人民犯下太多罪行。

計劃書強調侵略成功後,西班牙可利用在中國獲得的物資打擊自己的敵人。中國還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員,西班牙可獲得金、生絲、綢緞、精美的手工藝品。西班牙國王可以從中國獲得大量租稅和利潤。征服中國後,西班牙官兵可得到升遷,許多西班牙人可定居中國並得到封爵。

計劃書最核心的部分是戰後西班牙如何統治中國。計劃書首先強調建立大量學校,對中國人灌輸西班牙文化;建立大量教堂和寺院,傳播天主教,並引入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要安撫農民,使他們皈依基督教,阻止回教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建立58個大主教、主教和一個總主教;建立一個新的有關稅賦的軍事制度;建立一系列爵位,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在中國委任4到6名總督,如同十五省的巡撫,擁有與其他殖民地總督一樣的權力;與北方蒙古族和解,打擊土耳其。在陸上建立自中國到西班牙的郵傳路線。腓力二世成為中國的主人後,他將成為柬埔寨、暹羅等中國屬國的君主。征服中國後,可保障印度從來自中國的商品獲得利潤,這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很重要。在中國的附屬國中建立統治權,以建立聯盟和通商,傳播基督教。中國人屆時可航行至秘魯及西班牙等殖民地,中國人和西班牙人的關系將進一步鞏固。西班牙可利用中國人作為他們的殖民勞力進入菲律賓,開發菲島。佔領中國還可防止法國、英國及不同宗教和北方國家前來中國。

計劃書還建議西班牙公民與中國婦女結婚,培養混血後代,執掌中國的統治權。西班牙人和中國婦女結合,便會有適宜作神甫和傳教士的人以及擔任政府官員和擔任軍事職位的人。這些人組成的親屬集團和利益集團將會鞏固西班牙在中國的統治。

侵華計劃流產

1587年,殖民主義者讓桑切斯到西班牙向國王面呈計劃書。腓力二世對該計劃大加贊賞,並積極准備採取行動。

16世紀中葉,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血腥立法和海外掠奪,獲得迅速發展,同時強烈希望向外擴張。這種擴張與西班牙的利益發生激烈沖突,導致雙方兵戎相見。

1588年5月末,西班牙「無敵艦隊」從里斯本揚帆出航,遠征英國。這時「無敵艦隊」共有艦船134艘,船員和水手8000多人,搖槳奴隸2000多人,船上滿載2.1萬名步兵。8月8日,兩軍在法國加萊東北海上進行了激戰。由於西軍組織不力,「無敵艦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到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隻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慘敗。

「無敵艦隊」的慘敗是西班牙國力衰敗的轉折點。更為嚴重的是,荷蘭從西班牙統治下獲得獨立後,國力不斷上升,與西班牙在各領域進行較量。它來到亞洲後,成為西班牙的第二大競爭對手,從而牽制了西班牙的力量。荷蘭殖民者斯佩伊貝格在描繪荷蘭在亞洲的戰略輪廓時談到:「依我的看法,建立我們在東印度的事業和成為摩鹿加群島(今印尼)主人的最好和惟一方法,就是派遣一支艦隊和武裝力量,直接到菲律賓,進攻在那裡的西班牙人。」與英荷的戰爭使西班牙自顧不暇,腓力二世不願意再在亞洲陷入與中國的長期戰爭中。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侵華計劃只得一擱再擱,直至最後流產。
參考資料:http://club.xhistory.net/read.php?tid=15367

『貳』 西班牙歷史上第一次和中國接觸

西班牙人是西方世界裡的中國人。」這是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加塞特的一句名言。很多人不知道,16世紀時,中國曾與西班牙共同引領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後來,兩國皆從巔峰步入衰微,而今,兩國又都在重新崛起。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在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志撰寫長篇文章,回顧中國與西班牙的歷史淵源,並展望兩國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中的合作前景。以下為文章節選。中西交往由來已久中國和西班牙都經歷過歷史的衰榮,並同樣一次又一次地在興衰沉浮中挺起脊樑,創造輝煌。引領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先驅,正是這兩個古老的國家。「馬尼拉大帆船」的出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指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航行於菲律賓與墨西哥之間的貨運船隻,由於帆船上的貨物主要來自中國,以當時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這種帆船叫做「中國船」)。「馬尼拉大帆船」是全球經濟中最大的兩個地緣政治實體——中國王朝和西班牙帝國——之間的紐帶,它建起歷史上首個全球經濟網路,這個網路包含了當今這一輪全球化浪潮中的三大支柱:北美、亞洲和歐洲。「全球化」不限於貨物和貨幣的交易,文化交流也是重要方面。早在14世紀,中國和西班牙的接觸就遠遠超越了純粹的經濟領域。一本由西班牙作者寫的有關中國的書,早在1585年就已風靡歐洲,成為暢銷書(註:指1585年羅馬出版的西班牙文著作《大中華帝國史》。作者是西班牙歷史學家岡察雷斯·門多薩)。第一本由中文翻譯成西班牙語的書在1592年已經面世。藝術和文化的交流,在兩國的交流史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至今仍舊如此。西班牙在16世紀征服了印加帝國之後,把在殖民地找到的大量黃金和白銀投入市場流通,這給當時的全球經濟帶來一場革命。誰也沒想到,西班牙帝國的崛起以及其在新興金融系統內的重要角色,竟給當時明朝的中國帶來了「意外之財」。紙幣從宋朝開始就在中國流通,但在經歷多次財政危機之後,人們對紙幣的信任度日趨降低。到了明代,中國仍然維持著巨大的生產力,只有找到替代貨幣,才能避免經濟崩潰。美洲的白銀,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1500至1800年,西班牙統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魯生產了大約佔世界85%的白銀,其中超過40%流入中國。充足的貨幣流通,使中國經濟穩定。面對挑戰一度衰微「馬尼拉大帆船」在19世紀初完成了它的使命。此後,中國和西班牙同樣從巔峰步入衰微。19世紀,成功爭取獨立的拉丁美洲進入政治不穩定的循環期,經濟方面則向英美霸權靠攏。曾經一度輝煌的「世界中心」西班牙,從一個大帝國一下變成一個被邊緣化的國家。面對這種巨大落差,西班牙經歷了很長一段痛苦的時期,才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也有著同樣的悲慘遭遇。中國被迫在最不利的條件下,對外國開放其領土和市場。面對嚴峻挑戰,中國和西班牙同樣無所適從。兩國正在重新崛起如今,中國和西班牙正在重新崛起。兩國都在經濟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這次時來運轉,不僅因為他們在經濟發展上選擇了正確道路,更因為他們都努力建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中國與西班牙重溫昔日友誼,再續前緣。2007年是中國的「西班牙年」,與此同時,西班牙海外最大的塞萬提斯學院(類似中國的孔子學院)同年在北京成立。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西班牙都在向美洲進軍。打開任何西班牙著名智庫的網站,您都能找到很多關於中國在拉丁美洲投資的資料和文章。美國輿論常常渲染稱,美國如何把拉丁美洲「輸給了」中國。然而西班牙卻不這么認為,它把中國在拉丁美洲的蓬勃發展,視為一個機遇,認為可以趁此建立對各方皆有利的「三角合作關系」。「全球化」早在英美崛起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馬尼拉大帆船」就是早期全球化的最佳象徵。雖然全球化乃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美國的霸權卻只是歷史中的一頁而已。也許,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全球化將會實現。在那個世界裡,沒有勝利者和受害者,沒有領導者和追隨者。世界各國將會百花齊放,一同譜寫輝煌

『叄』 急!急!急!急!急!急!中國與西班牙有關的歷史事件

明朝政權是在異族統治後光復中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正統性最強的朝代之一,與漢朝相匹敵,唐宋皆有所不及,而我們所說的王朝的正統性,實際上就是政權來源的合法性。這種立國基礎既給明朝打上了鮮明的漢族民族主義烙印,同時也使這個朝代更具有國家民族責任感。明朝建國之初的政治綱領就是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是將漢族民族主義,重建中華傳統道德、民本主義結合在一起做為立國之本的,在明太祖時代,這些綱領基本得到了全面的實行。儒家思想,特別是提倡民族大義和民本思想的程朱理學,在明朝是做為憲法性意義的存在,是政權合法性的源泉。而儒家核心的「華夷之辨」和「仁」的思想,都要求是否維護漢族廣大人民的利益,是關乎這個政權是否屬於合法政權的重要標准。同時,科舉制度在當時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公平化和廣泛化的社會階層流動,使政權中樞能向認同中華的各階層人士敞開,使基層民意最少阻礙的進入上層。而明朝政治的公開性,在中國也可能是空前絕後的,這加強了政權與民間輿論的互動性,明朝社會輿論對國家決策的影響同樣是以後很難達到的。同時也有很重要的一點,按照儒家思想,明朝最高統治者是不可以將國家的、漢族的利益與自身利益視為對立面,而且明朝內閣權力的增加和制度的完善,也使在大多數情況下,皇帝的能力不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而且在重大決策上是很難做出明顯違背基本民族利益、道德和意願的行為。尤其不可能做出站在外族和外國立場上損害漢族和中國利益的決策。 對於萬曆年間西班牙人和菲律賓土著屠殺華人的事件,我要對背景進行一番介紹。最初對華人的屠殺發生在1603年,此時中國在同一時期內進行了三場大規模戰爭,即萬曆三大征。在西北的寧夏,西南的播州,特別是從萬曆二十年(1592)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長達七年,與日本在朝鮮進行的戰爭。雖然這三場大戰明朝都取得了全勝,體現了明朝政府和萬曆皇帝的傑出決策能力。但戰爭對國家軍事和財政能力的損耗也是極大的。建州通古斯酋長奴兒哈赤正是利用這時機擴展自己勢力的。因此,在明朝處於財政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萬曆皇帝決定允許平民開礦,通過徵收礦稅來緩解財政危機。但由於工商業階層的抵制,以及代表工商業利益的官僚們的反對,同時也有執行方面的問題,使這一措施收效甚微。而此時,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白銀通過菲律賓的大量流入,使明朝誤以為菲律賓有銀山可采,再加上一些人的誘導,明朝派官員來呂宋調查,試圖在此開辟財源。這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恐懼,擔心這是明朝征服的前兆,他們將失去菲律賓。西班牙人通過詭計先高價收購華人的武器,然後夥同土著人幫凶對華人進入了大規模屠殺。 我必須說明:無論明朝當時有沒有進攻菲律賓的打算,西班牙人屠殺華人都是不可饒恕的的。國家和民族的正義就是維護本國和本民族的利益,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民族尊嚴和立場問題。 這一次屠殺的消息傳到中國,萬曆皇帝的第一反應是「帝曰:『嶷等欺誑朝廷,生釁海外,致二萬商民盡膏鋒刃,損威辱國,死有餘辜,即梟首傳示海上。呂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既懲罰了導致事態惡化的責任人,同時准備對西班牙人興師問罪。但是此時,中國剛剛結束與日本在朝鮮的戰爭,實在無力真正執行這一命令。所以明政府官員只能以發文的方式責問西班牙人。 下面是徐學聚《報取回呂宋囚商疏》的原文: 「議照呂宋通商一節,原因漳、泉濱海居民鮮有可耕之地,航海商、漁乃其生業;往往多至越販諸番,以窺厚利。一行嚴禁,輒便勾倭內訌;嘉靖季年,地方曾受蹂躪之慘。維時當事議以呂宋素不為中國患者,題奉欽依許販東、西二洋;華夷相安,亦有年矣。顧一旦屠戮逋商至萬計者,變出異常,法應討罪。但究其禍端,良由張嶷妄奏采榷,為之歷階;及奸商前年殺其酋長,積怨蓄憾,有以激之:情似可原。擬提師渡海遠征,勝負難料!國體攸關,何敢輕率啟釁,以廑皇上南顧之憂!(這一段是徐學聚說給萬曆皇帝聽的,緩解皇帝的情緒,說明出征的困難。) 臣隨會檄傳諭佛郎機國酋長呂宋部落知道:(下面的才是說給西班牙人的)『我高皇帝統一方夏,表則千古;禮樂威信,世守如一。迄我今上皇帝陛下,允奮天綱,該覽八紘;北極沙漠、南及爾等東南諸夷所有之海,日照月臨,共成正朔。如日本諸島犯我屬國,朝廷三遣吏兵屠釜山,恢復朝鮮,還直其王,以守宗廟;鬼方楊酋不畏王章,奪父、賊弟、棄妻,擅殺其民,南檄吏士驅兵進縛,千里之國夷宗翦土,鞠為茂草:非爾等所耳而目之者乎?(用三大征的勝利來顯示國威,恐嚇西班牙人) 去年海外奸民張嶷,妄稱爾呂宋機易山有礦金可采,有司覆聞;皇帝以為驚擾海邦、貽爾憂戚,遂付法曹斬之西市,傳首海上以告姦宄。乃聞張嶷去後,爾呂宋部落無故賊殺我漳、泉商賈者至萬餘人。有司各愛其民,憤怒上請,欲假沿海將士加兵盪滅如播州例;且謂「呂宋本一荒島、魑魅龍蛇之區,徒以我海邦小民行貨轉販,外通各洋、市易諸夷,十數年來致成大會;亦由我壓冬之民教其耕藝、治其城舍,遂為隩區,甲諸海國。此輩何負於爾!有何深仇,遂至戕殺萬人!蠻夷無行,負義如此,曷逭天誅」!堅乞再三。(說明事件的來由,顯示中國無征服之意,指西班牙人所為理屈。同時表達明朝政府對此事的憤怒,仍然是一種威脅。) 皇帝以呂宋久相商賈,不殊吾民;不忍加誅!又海外爭斗,未知禍首;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又商賈中棄家游海、壓冬不回,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終不聽有司言。(為了不顯示此時明朝無力出兵的困境,給自己找了個台階,拿皇帝當借口,看來明朝皇帝素來被用來背黑鍋,當時也如此。) 爰降旨特行令所在遣使傳諭爾等酋長部落,令咸改悔,畏天守善;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爾等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張嶷一誑口,輒不憚梟示,以謝爾等;爾等非木石,獨不思灑濯其心,以報中國乎?若前事訛傳,未有兵革,投款效順;商舶往來,交易如故。若果有嫌恨、已相讎殺,可將該島所有漳、泉遺民子孫追歛各夷。」(對中止通商的暗示,其實質也是對西班牙人的威脅,也是防止西班牙人進一步屠殺華人,最後則要求西班牙人將倖存者送回,也是帶有斷絕與西班牙關系的意味。) 雖然力有不逮,但明朝也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所表示,雖然做的並非完善,但至少是負責任,有擔當的。而1639年菲律賓西班牙人第二次屠殺華人距離崇禎皇帝殉國只有五年了,明朝政府已經內憂外患,無力聲討了。可見中國之強弱,與海外華人也關系菲淺。 而鄭成功在收復台灣後,屢受西班牙人屠殺和迫害的菲律賓華人請求鄭成功維護在菲華人的利益,也提出為鄭氏進攻菲律賓提供幫助。但鄭成功錯誤的在給西班牙人的警告中,不慎表露了自己的意圖,使的西班牙人提前警覺,第三次對菲律賓華人進行屠殺。此事讓鄭成功憤怒悔恨,一心欲發兵復仇,但因為連受內外部精神打擊造成其英年早逝而中止。但明鄭政權對此並未忘懷,直至滿清滅亡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前夕,很多明鄭人士仍然力主雖然台灣守不住,但可以用主力攻擊菲律賓,占據呂宋以為後圖,只是鄭克爽輩喪志,終未被採納。 還要說明的一點,在明朝,由於海關稅少,走私盛行,海商對明朝政府並無太多經濟上的貢獻,也就是說明朝這種反應更多是出於民族責任感。而鄭氏集團本身就是海商出身,與海外商人關系密切,彼此利益關系緊密。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中央政府更多的是從民族大義考慮,而鄭氏更多的具有商業利益考慮。但無論,無論哪一個漢族政權,對海外華人的態度都有血濃於水的感情 。

『肆』 哥倫布怎麼發現的新大陸

哥倫布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一個紡織工人家庭。青年時代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嚮往東方的富庶。1474~1475年在熱那亞的船隊工作。1476年移居葡萄牙里斯本,後到馬德拉群島和聖港島,從事航海生涯,先後航行至英國、冰島和幾內亞等地。他刻苦學習天文、地理,受P.德埃利地理著作《世界圖志》和義大利地理學者P.托斯卡內利影響,深信「地圓說」,想尋找一條從西方通向印度、中國和日本的新航線,並草擬了從歐洲西行至東方的航海計劃。

約在1484年,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提出他的航海計劃,尋求財政支持,未成功。1485年移居西班牙,向伊莎貝拉一世女王求助。1492年4月,他的計劃終為西班牙國王所接受,同他簽訂航海協議,授予海上大將稱號,任命他為所發現的島嶼和陸地的總督,准其從這些地方的產品和投資所得中抽取一定收入,並答應給予必要的財政和物質支持。

第一次航行(1492~1493)1492年8月3日,哥倫布攜帶西班牙王室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聖瑪麗亞」號、「平塔」號和「尼尼亞」號3艘船、船員90人,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啟航,經加那利群島西駛,歷盡艱險,終於在10月12日發現巴哈馬群島中的瓜納阿尼島(即今華特林島。當時哥倫布把這個島定名為聖薩瓦爾多,即基督教「救世主」之意)。接著發現古巴的東北海岸。繼轉東航,又發現海地島,並稱之為「埃斯帕尼奧拉」意為「小西班牙」。他在海地島尋找黃金,築納維達德堡,派人駐守,旋即返航。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第二次航行(1493~1496)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國王資助下,懷著在新發現地區殖民和尋找黃金的目的,率領約1500人分乘17艘船隻,滿載牲畜、農具、種子和糧食,從加的斯出發,第二次前往美洲。11月3日發現多米尼加島,接著又發現瓜德羅普島和波多黎各等島,然後駛抵海地島。因納維達德堡已為當地印第安人夷平,於是另築伊莎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塊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課以黃金重稅,或被驅使到金礦從事奴隸勞動,有的被捕捉運回歐洲販賣。1496年,哥倫布返回西班牙,其弟B.哥倫布留在海地島,另建聖多明各城作為西班牙新的殖民據點。

第三次航行(1498~1500)1498年5月30日,哥倫布率領由6艘船隻和200人組成的船隊,分兩組從聖盧卡爾啟錨,3隻船直駛海地島,另3隻船由哥倫布率領,經維德角群島向西航行,於8月1日發現特立尼達島。8月5日在委內瑞拉帕里亞半島登陸,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陸。8月31日返回聖多明各。海地島西班牙人互相傾軋,爭權奪利,他實行委託監護制進行安撫,仍不能穩定局勢。1500年9月,哥倫布連同他的兩個弟弟被強行押回西班牙。哥倫布後雖獲釋,卻失去統轄其所發現土地的權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1502年5月9日,哥倫布率領4艘船隻和約150人從加的斯出發,企圖在古巴和帕里亞半島之間的海面上盡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發現馬提尼克島,然後沿海地島南海岸西行,過牙買加向中美洲進發,再沿宏都拉斯南駛,越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最後抵巴拿馬的達連灣。因無西行航道,只得於1503年6月折回牙買加島,經聖多明各於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聖盧卡爾。他請求西班牙國王給予他應得的財富和統治新大陸權力,未能如願。

『伍』 重大的地理發現,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如何被發現的

提到地理大發現,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幾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以及與之相關的幾個名字,葡萄牙恩里克王子、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

關於他們的具體成就,我就不細說了,大家也都比較清楚。

這里有一個國家被刻意忽略了,那就是俄國。

就像俄國在科學和藝術方面的成就一樣,俄國在地理大發現方面也不遜色於西歐各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俄國從東歐一路向東,穿過西伯利亞,發現了楚科奇半島,然後又發現了千島群島以及阿拉斯加,俄國人甚至到達了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

俄國在地理大發現方面的成就如此之大,為啥被忽略了呢?

因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都不喜歡俄國,抹黑不遺餘力,怎麼會把地理大發現的成就與俄國分享呢?

說完了西方列強在地理大發現方面的成就,下面隆重介紹另一個在地理大發現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國家,那就是中國。

其實上古時期的中國人在地理方面的知識就非常豐富了。

比如大禹的足跡就遍布整個神州,一會在浙江會稽山開會,殺掉防風氏立威,一會在黃河流域治理洪水。《尚書》中的《禹貢》就把全國分為九州,對各州的地理情況都有介紹。

《山海經》也是一本地理學著作。

如果說上面的含有傳說成分的話,下面幾件事可就是真實的史實了。

一,西漢張騫出使西域。



法顯從陸上去天竺,從海上乘坐商船帶了大批佛經回國,途中還在獅子國(斯里蘭卡)停留,途經東南亞各國,最後回到東晉控制下的山東青島。

法顯西行足以說明,當時在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到中國之間就有成熟的海上貿易線路了。

法顯回國後,著有《佛國記》,記錄了自己的沿途所見所聞。

四,唐玄奘去天竺取經。

玄奘(唐僧)西遊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玄奘所寫的《大唐西域記》也更為有名。

因為印度人從不記錄歷史,《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兩本游記就成了研究印度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資料。

五,元朝周達觀出使東南亞。

1295年,浙江溫州人周達觀奉命隨使團前往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逗留約一年後於1296年7月回中國。回國後以游記形式創作了《真臘風土記》。

六,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明仁宗時期,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去過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最遠到達非洲中部。

『陸』 中國與西班牙的歷史淵源

和他們有點貿易關系好像是明朝,還有西班牙曾在明朝時密謀入侵中國,這是西班牙人記錄的政治:征服中國,成立全球帝國,為萬王之王。
軍事:征服中國,以中國為基地,向亞洲其他部分發展。繼而以中國人力及戰爭資源支援歐洲本土軍力攻略北歐敵人,控制世界島。
宗教:征服中國,由中國推進,進占巴力斯坦大主教聖地。
經濟:征服中國,開發中國富源,並移植中國人力發展殖民事業,挽救西班牙帝國經濟危機。

二、作戰方針:
——以帝國海軍艦隊控制日本、台灣、列古繳士(Lequios)及相對大陸各島嶼(登陸跳板)。
——以菲律賓呂宋北端之加各焉港戰略基地之海陸軍分向靖州和澳門兩處攻擊登陸。前者為攻擊主力。
——於中國和鄂多曼帝國(Qtomano)攜手前攻佔大陸,繼而進軍聖地。

三、兵力組織:
最高指揮官:西陸軍上將。陸軍:菲律賓總督:西加斯的加海軍指揮官。
——西班牙陸軍一軍一萬至一萬二干入(包括義大利及盟國土兵)。
——日本兵五千至六干。
——畢薩牙人(菲律賓土人)
——囚犯四船。
——奴隸五百人。
——共:二萬五幹人。
——葡軍任將軍一人,率其適當之兵力。
海軍:指揮官駐菲總督。
弗拉加達級戰船十至十二艘。運輸船若干。

四、聯合勤務:

四、聯合勤務:
——戰費:二十萬比索(Peso)。
——武器:除西軍攜帶武器裝備外五百個頭盔 相當的干銃。大炮若干(以能適用各種彈葯為上)
——彈葯補給:設立軍火廠於菲律賓。就地取材,製造攻擊登陸時所需火葯,向中國商人購取硝石及黃銅。
——食物補給:就非律賓囤積大米八萬斤及肉類魚類和酒,足夠維持海陸軍完成登陸行動。
——被服補給:購集中美洲的尼絨為士兵成制大衣,並為傷病淮備軍毯。

五、心理作戰:重點:以殖民政策和天主教義替天行道。
宣傳:
對內:以戰士封爵制度鼓勵西人參與征服事業。
對外:以西國天主教在大陸的傳教士使之為向導傳教。並向中國人廣宣天主教義及和平意旨,使中因人了解征服行動是解救中國人民於殘酷統治之桎梏,幫助中國人民謀求解放,使中國不戰而降。
——工具:西班牙徵集大批玻璃器皿、念珠、織綉、地球儀、葡萄酒等新奇事物,以賺取中國各級官吏及人民之好感及親善,緩沖中國人之敵意。

六、作戰指導:
——陸軍由海軍協助,以輕型船艦快速行動登陸。
——西班牙軍自靖州登陸。
——葡萄牙軍自澳門攻擊前進。
——日本兵分編於各攻擊部隊。
——西軍登陸部隊以短銃長矛為主要武器,在炮兵和海軍艦隊掩護支援下深入。
——葡軍同時在征服最高指揮官指揮之下攻擊前進,第一目標為廣州。
——征服部隊應密切協同宣傳人員以宣揚西班牙國王之德威,盡量避免犧牲,以解救中國人民桎梏。
——征服中國後沿馬可波羅舊路西進。

計劃中不僅有對征服中國的時機、兵力、武器、出擊基地和宣傳策略等詳盡方案,乃至佔領後須保留中國政府機構和法律的必要性均提出了明確的建議。此外,還特別強調了聯合葡萄牙人發動戰爭的必要性,認為「讓葡萄牙人參與這次征服有重要作用。因為他們對中國海岸、陸地和人民的經驗是大有幫助的」

當然,後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人重創,從此失去了盛極一時的海上霸權,西班牙的殖民帝國地位被英國替代,這份龐大的征服計劃也就無從實施了。

提及這份很少為國人所知的資料,心裡多少還是有些荒誕感的,我是無法相信小小的西班牙有能力經中國而遠東,實現全球霸權。不過這份堂吉柯德式的計劃至少讓我們解讀了殖民時代西方勢力東漸的野心和目的,將廣袤的中國市場和資源納入西方的世界戰略的藍圖,始終是其魂牽夢縈的一個主題

『柒』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中國是那朝代

當時中國是大明朝,孝宗敬皇帝 朱祐樘

『捌』 歷史上除了日本之外,還有一國曾想吞並我國,你知道是誰嗎

中國在全球歷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漢唐時期中國作為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曾經向亞洲多個地區輸送了中華文化,影響了很多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產生,中國逐漸開始落後於西方,曾經的古老帝國也變得搖搖欲墜,並最終於鴉片戰爭打開了緊閉著的國門,自此之後中國迎來了一段黑暗的時期,各國列強紛紛入侵,其目的無非是為了撈取更多的油水。然而日本與他們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日本想要徹底吞並我國。




因此我國當時雖然沿海地區經常遇到倭寇,但大多數都為日本人,遙遠的西方正在為了爭奪霸權與殖民地作斗爭,自然無心顧及中國。

『玖』 明朝時西班牙曾想用2萬人征服中國,為何還沒到中國,便全軍覆沒

因為西班牙在來征服中國之前,他們先去征討了英國,但是卻被英國打得很慘,由原本的「無敵艦隊」變成了43艘破船,慘敗的西班牙回到國內後實力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並且在戰敗後他們也調不出多餘的兵力,沒有多餘兵力他們就來不了中國,所以征服中國只能是一次空想了。

他們的准備已經差不多了,但是在來侵略中國前,西班牙先去征討了英國,可是沒有想到,由於他們的輕敵被英國打得非常慘,由原來2.1萬組成的「無敵艦隊」變成43艘破船而歸,這次的戰爭對他們的打擊非常大,並且在他們被英國大敗後,他們統治的一些殖民地也開始慢慢的崛起,他們的大部分兵力都被這些殖民地牽制著,所以當時西班牙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來侵略中國了,最後計劃失敗。

『拾』 .當十六世紀上半葉西班牙開始瘋狂的殖民掠奪時,中國當時的處境是什麼樣的

這個時間段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正是我國的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趁勢崛起,1364年,建立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開創洪武之治。 [1-2]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此間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發生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10)歷史上西班牙如何發現中國擴展閱讀

明憲宗與明孝宗相繼與民休息,政局平穩。明武宗因死後無子使明孝宗一脈絕嗣,引發大禮議之爭。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

明世宗駕崩後十數年,經歷隆慶新政和萬曆中興,國力得到恢復。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神宗中期,完成萬曆三大征。然而因國本之爭,逐漸疏於朝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政治混亂,史稱萬曆怠政。明熹宗時,魏忠賢禍亂朝綱,到明思宗即位後由於政策失誤和天災不斷,明朝最終亡於農民軍建立的大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3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8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8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3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0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4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