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鬼節什麼服裝

西班牙鬼節什麼服裝

發布時間: 2022-07-12 07:37:17

❶ 吸血鬼是穿什麼衣服的

電影里一般吸血鬼都是有爵位的穿的都是文藝復興時期 和巴洛克時期 的宮廷式貴族禮服,並披著外面黑色裡面血紅色的高領斗篷。 總的來說就是黑白紅 高領的披風外黑內紅 搭配黑色禮服 白襯衫或者黑色小馬甲 白襯衫。 手腕有大花的那個是英國、法國、葡萄牙的貴族。傳統東歐民間傳說也有女巫啊 罪犯啊之類的 服裝自然就沒那麼正統了。

❷ 西洋鬼節什麼意思

萬聖夜(英語:Halloween,意為「萬聖節(諸聖節)的前夜」),中文常直接稱為萬聖節,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主要流行於撒克遜人後裔雲集的美國、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等西方國家。

起源

在公元800年,基督教會也創建了一個新的節日,這個節日叫做All Saint's Day,也有人把這一天叫做All Hallow's Day,而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有慶典聚會,萬聖節前夜就叫做Hallow's Eve。最終慢慢的縮寫跟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翻譯成了萬聖節之夜。它如果分開成兩個單詞,便是「Hallow」和「e'en」。
萬聖節萬聖節的服裝起源於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駕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trick or treat)。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許打擾。另外討糖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給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白衣鬼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曝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製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摳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活動

萬聖節南瓜燈
萬聖節「傑克燈」(南瓜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也極為簡單。將南瓜掏空,然後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這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物了。
然而萬聖夜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了你哦!
這天夜裡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盪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盡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萬聖節前夕,孩子們會提著南瓜燈,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不給糖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裡等等的方法,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為止)。
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Halloween)就是「聖夜」的意思。由於種種原因,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已變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許多西方玩家都以極大的熱情來慶祝這一節日。
萬聖節(11月1日)其實是贊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朔節是贊美春天的節日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贊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午夜開始,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的了。於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並嚴密監視這些惡鬼。

萬聖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古羅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個節日,那是用來向他們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們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堅果和蘋果。我們自己的萬聖節前夜似乎就是由古羅馬人的節日與德魯伊德的節日揉合而成的。萬聖節前夜的活動原來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進行的。但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於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用來贊美秋光,卻讓它變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節日。
節日傳統
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葯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不過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本世紀初,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傳統的慶祝儀式在愛爾蘭幾乎被完全保留。在那裡10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公眾假日,所有學校停課,准備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舉行期中考試。這個假日通常叫做萬聖節假期。因此愛爾蘭是在萬聖節給學生們放假的唯一一個國家,所以可以自由地慶祝,保留了古老相傳的傳統。
節日習俗
10月31日是西洋萬聖節前夕,美國的街上四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台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游屍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
這場嘉年華盛會的由來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以及法國西北部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為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

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
萬聖節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節日巡遊
據說其由來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當時居住於愛爾蘭的凱爾特人(Celtic)將這天定為夏末,亦象徵一年的結束,他們相信在新舊歲次交替的前夕,所有時空的規律也會暫時停頓,靈界大門在這晚會打開,令所有鬼魂趁機遊走於人間,到處找尋適合的替身,藉此得以重生的機會。所以,凱爾特人為怕成為
鬼魂的目標,便於當晚熄滅家中爐火,裝成沒有人在家,同時,戴上猙獰可怕的面具,並打扮成鬼怪模樣一起走到街上巡遊,營造喧嘩吵鬧的氣氛,以驅趕那些遊魂野鬼。
漸漸地,這些傳統習俗已演變成今天年輕人的慶祝活動,大家盡情在這晚扮鬼扮馬,過一個開開心心的節日。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群吸血鬼,僵屍,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

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准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里,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萬聖節巡遊﹝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於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員Mr Ralph Lee發起,據說最初他帶著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鄰居處遊行,後來漸漸演變成整個村的大型活動,而活動中當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時,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即使人們只是抱著想看熱鬧的心態,當你踏進村子裡,很快便會被邀請參與巡行,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紐約市的萬聖節巡遊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紐約人和遊客參加,而巡遊會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舉行,各隊伍約在夜晚上七時從第六大道與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遊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 Street﹞為止,全程大概多個小時。

無論是來自亞洲,南美,非洲,歐洲,以至中東地區的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亦可帶備簡單樂器,即時演奏本土的獨特音樂,融合無疆界的風土文化。可能我以前從未參加過萬聖節的活動,更莫說這么精彩的巡遊,所以特別覺得有新鮮感。
早於十月中,曼哈頓市已開始「鬧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見四處懸掛起萬聖節的鬼怪裝飾,很多百貨公司也忙著把應節禮品及衣物堆放在櫥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而超級市場及街市亦擺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賣,供市民買回家布置家園或製作南瓜燈之用,當然嘛,也有主婦烹煮南瓜作菜餚或糕餅,完全依足節慶傳統。
明星潮裝萬聖節
明星們萬聖節怎樣過呢?對於這那些大明星們自然不會放過一次放鬆狂歡的節日,平時都是讓自已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看,然後今天可以卸下所以有的矜持,化妝成各種妖魔鬼怪與朋友一起同歡。對於大眾來說是一場化妝舞會,但明星們卻暗暗較爭拼自已的時尚力,不論是妝容還是服飾都圍繞著萬聖節的主題將自已從頭到腳精心包裝好,不只是為了娛樂大家,更是提升自已的另類時尚

節日形象
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因此萬聖節的象徵物許多都來自鬼怪、魔怪的主題,不過當中也有南瓜燈、稻草人這樣惹人喜愛的象徵物。無論是手裡提的「傑克燈」或者餐桌、餐廳里的擺設,都以南瓜為主要形象。
試著為這個節日花上一點心思吧。你可以選擇一些「南瓜頭」形狀的儲物罐、小擺設,或者動手製作一些大南瓜形狀的餐巾、餐墊,將餐桌布置得獨特、有氣氛,這對於成功搞好一次派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精緻的燭台很容易就給我們增添了萬聖節陳設的情趣,而且選擇用燭台做為裝飾,也是十分節約的裝飾辦法。花少量的錢,購買各種款式新奇的燭台裝點節日的餐桌,利用它奇妙的造型和香氣,往往更能突出主人的品位。哪怕只是陳列在餐桌旁邊的餐台上,同樣是幸福生活的高雅點綴。鐵藝燭台的底座給燭台帶來品質的重量感,搭配純色的長蠟能折射出炫目的光芒。簡單的結構也是這類燭台的設計亮點,用它們來點綴萬聖節的餐桌別有一番味道。也可以選用小燭台,用淺色玫瑰調烘托歡樂的氣氛,增添一份溫馨。為這個節日增添美好的記憶。在家居陳設的過程中,花永遠是給我們帶來美和歡樂的重要因素,在萬聖節的餐桌上自然也離不開它。你可以選擇一個骨瓷花瓶,插上幾株野菊花,或者購買一些帶有橙色元素的乾花,這些都是非常應景應時的陳設方法。無論在萬聖節選擇什麼配飾品來陳設家居,相信都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帶來享受。即使你從未去過國外,沒有真正的感受過這個節日,但我們相信,只要掌握了家居生活中陳設的技巧,只要我們更用心的去積累更多生活與家居、陳設的知識,相信你一定是最懂得生活,懂得時尚的人。

❸ 萬聖節的由來和習俗

一、節日來源: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版本繁多,流傳較廣的是: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聖節原本其實是贊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月節是贊美春天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贊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

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了。於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並嚴密監視這些惡鬼。萬聖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二、節日習俗:

1、南瓜燈

南瓜燈又稱Jack-O'-Lantern。這個習俗來源於愛爾蘭,傳說有一位名叫傑克的人,性格狡詐、作惡多端。

有一天,傑克請魔鬼喝酒,喝完酒沒有錢付帳,他就讓魔鬼變成六便士來付酒錢,但是傑克並沒有用這六便士付錢,而是用銀紙封住惡魔。最後惡魔和傑克達成約定:惡魔不能嚇傑克,傑克才將惡魔放出來。傑克去世後,因作惡多端,天堂不收他;但是曾經戲弄魔鬼,地獄也不留他。

最後他只好不停的走著,手提著白蘿卜,裡面放著魔鬼給他的炭火來照亮路面。後來愛爾蘭人就用馬鈴薯或是大頭菜做成燈籠,在1840年代隨著新移民來到美洲大陸,他們發現比白蘿卜更好的材料,那就是南瓜;因此現在所看到的傑克燈通常是南瓜做的了。

2、不給糖就搗蛋

愛琳.波克曾經是一個巫婆,據她說,在愛爾蘭的塞爾特祭司,會在萬聖節前夜挨家挨戶收集食物給撒旦,他們每到一家就會要求那家人上繳特定數量的錢或食物,如果那家人拒絕上繳,就會被施魔法。於是在那一天,穿戴面具的塞爾特祭司邊唱邊跳,從一家到另一家給撒旦收集食物。

演變到如今,孩子們可以在萬聖節敲開陌生人家的大門要糖果。"Treat or Tricks"就是他們的敲門磚。來要糖果的孩子也會穿著各式的服裝,好像從前的巫婆和祭司一樣, "嚇到"住戶,拿到想要的糖果。「不給糖就搗蛋」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有的沒有得到糖果的孩子會給這家人一些惡作劇。

3、裝扮鬼怪

萬聖節其實是西方的鬼節,是群鬼出沒的日子,人們就想著扮成鬼的樣子好把鬼給嚇走,所以這天很多人會奇裝異服,裝扮成各種各樣的鬼怪在街上游盪,所以膽小的人出門千萬要注意了,一定要做好心裡防備,不然你沒被鬼嚇死,就被扮成鬼的人嚇死了。

4、咬蘋果

這是萬聖節最流行的一種游戲,就是把蘋果放在裝滿水的盆子里,讓孩子們不動手不動腳只動嘴巴去咬,若是咬中蘋果,那麼這個蘋果就是你的了。

❹ 西方人過萬聖節是穿怎樣的衣服的呢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

1、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還想多知道一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萬聖節的由來與習俗。

2、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3、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製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❺ 誰能提供些西班牙鬼節的資料

你是指 萬聖節罷 ?
這個節日在西方 是一樣得. ..
跟美國差不多得

就是小孩 都會打扮成 魔女 鬼 之類得 然後去鄰居家 要糖
也就相當於 美國得 TRICK OR TREAT
一般來講
這1天 西班牙得 學校是不會放假得
但是 每個人 都會 慶祝下得
這個節日還是蠻好玩得
有特別得活動 之類得

我以前在西班牙, 記得是這樣 差不多
不過如果伱覺得不夠得話, 你可以查下美國是怎麼國萬聖節得
反正西方 過萬聖節 都差不多得

❻ 異國風情資料

法國風土人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 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西班牙風土人情
西班牙基本概況
西班牙是一個集浪漫與激情於一身的國度,它的歷史,它的藝術,還有它的氣質不斷地吸引著好奇的人們。鬥牛、舞蹈、吉它。
① 地理環境: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大西洋(Mar Cantabrico)和地中海(Mar Mediterraneo)航道的咽喉處的多山(坎塔布、利牛斯、戈列多和瓜達拉馬等山脈)、 多河流(埃布羅河R.Ebro、杜羅河R.Duero、塔霍河R.Taje、瓜達爾基維爾河R.Gualguivir)、高源國家。中部梅塞塔高源區約佔全國面積的60%,為大陸性氣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地帶為海洋性溫帶氣候。南部和東南部為地中海式亞熱帶氣候。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為500~1500毫米之間。南部幾乎全年無霜凍。西班牙總面積為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為3871萬多。大部分是卡斯蒂利亞人Castilla,少數民族加泰羅尼亞人Cataluña、巴斯克人Valencia和加利西亞人Galicia。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94%居民信封天主教。
② 政治經濟環境:
西班牙實行議會君主制,王位由胡安-卡洛斯及其直系後代世襲。國王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政府為工社黨一黨政府,由議會監督政府工作。馬德里為西班牙首都。 西班牙是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因缺乏動力和工業原料,經濟對外依賴性較大,
所需的石油、鐵礦、煉焦煤等均靠進口。出口有小汽車、鋼材、水泥、船舶、紡織品、水銀、肥料、酒類、橄欖油等。歐洲共同體和美國是西班牙的主要貿易夥伴。
西班牙城市與名勝古跡
① 馬德里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是歐洲著名古城。馬德里坐落在伊比里亞半島的中心,瓜達拉馬山聳立於它北面,地處梅塞塔高源,海撥670米,是歐洲地勢最高的首都。曼薩內羅斯河R.Manzanalis繞城流過。交通發達,四郊湖泊眾多,樹木成陰,氣候宜人。馬德里中心由「太陽門廣場、中心廣場、西班牙廣場」形成三角地帶。「太陽門廣場」—是馬德里的中央廣場,從這里向四面輻射出條條大道,形成它密如蛛網的城市結構。在廣場中間的花壇,豎立頭著一隻攀依在莓樹上粗壯雄健的棕熊雕塑,這是馬德里的城微。這只粗壯雄健的棕熊顯示著馬德里人民不屈不撓的倔強性格。從太陽門通向四面八方的大街上可以看到許多古代和中世紀的宮殿、教堂、雕塑,這些建築和藝術作品有哥特式的、阿拉伯式的、還許多形式匯集於一體的。特別是用各種石子和玻璃鑲嵌的壁畫,鮮艷奪目,十分美觀。
「哥倫布廣場」—航海家哥倫布塑像坐落在廣場中央,手指南美方向,似乎象他1492年月日10月發現巴哈馬郡島時的精神,圓形噴水池圍護著塑像,噴射幾米高的水柱,夜晚映射出紅、綠紫各色燈光,格外迷人。在地下建有哥倫布博物館,供人們參觀。
「西班牙廣場」—西班牙廣場有西班牙17世紀著名作家塞萬提斯(Cervantes)的塑像和他的著名小說《唐.吉訶德》中的兩個主人公——拉曼騎士唐.吉訶德和他的忠實於他的僕人桑科.潘沙銅像。
「中心廣場」—市中心大廣場是16、17世紀文藝復興式建築,於1619年完工。科米拉斯廣場附近的基督教主教堂也是文藝復興式建築(建於1535年)。現在的市立博物館、圖書館、普羅溫西亞廣場附近的外交部大廈以及橫跨曼薩內羅斯河的塞戈維亞大橋均為17世紀晚期的巴羅克式建築。建於是1907~1917年的郵政總局大樓是20世紀以來第一座豪華建築。
「普拉多博物館」——馬德里共有30多座博物館,其中世界聞名的繪畫展覽館——普拉多博物館有「歐洲古典美術寶庫」之譽。館內設有30個展廳,收集了15世紀~19世紀全世界最珍貴的西班牙美術作品和義大利著名畫家的3000多幅作品。另外,還有許多史前時代的資料及羅馬人、摩爾人和中古時代的遺物。
「東方之宮」—坐落在馬德里西部、曼薩內羅斯河左岸一座山崗上的西班牙古代王宮「東方之宮」,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完整、最精美的宮殿之一。其雄偉在英首府國的白金漢宮之上,可以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媲美。它是按著18世紀最流行的建築風格建成的。它外形具有典型的法國風格,雄偉壯觀;內部裝飾卻是地道的義大利情調,豪華絕論。它是西班牙旅遊業的一顆明珠,宮殿內寬大華麗的廳堂,陳設精美,使來訪者嘆為觀止。壁毯展館內珍藏著世界上最罕見的、最有價值的大形壁毯。另外,東方之宮還收藏著45座各國鍾表,至今還走的很准。
② 巴塞羅那
位於在西班牙東北部地中海岸的巴塞羅那,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有「伊比利亞半島的明玫瑰珠」之稱。1833年以前西班牙最富裕的地區加泰羅尼亞的府。海灘平坦寬闊、氣候適宜人。在老區有古羅馬城牆和6世紀宮殿遺跡。哥特式天主教堂矗立在老城中央,內有巴塞羅那守護神聖歐拉利亞的地下墓室,裡面安放白大理石棺。還有王家廣場(14~16世紀)、和平廣場(靠近港灣)。在港口有一艘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的帆船復製品,廣場上的哥倫布紀念碑俯臨港口。
「花市大街」,由和平廣場和市中心卡塔盧尼亞廣場的蘭布拉斯大街連接成為最大的鮮花市場。卡塔盧尼亞廣場上有女神石像還有噴泉。城區西面西班牙廣場上的「光明泉」、蒙特會奇公園的層層階梯瀑布,入夜水光交映。14世紀遺留下來的市內西班牙最大的「神聖家族教堂」,每逢星期日中午有民俗舞蹈表演。
巴塞羅那是西班牙文化中心。有巴塞羅那大學(1430年創辦)、利塞奧大劇院和各種博物館(畢加索博物館、加泰羅尼亞大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館、酒類博物館、西班牙村)20餘處。每年四份的玫瑰花展覽和鬥牛及最大的國際貿易展覽十分吸引人。
郊區的布拉瓦海岸,是地中海沿岸著名的避署勝地。
③ 塞維利亞;
位於西班牙西南部,是一座二千多年歷史的著名文化古城。優美的吉普賽音樂、弗拉門科舞和鬥牛著稱全歐。金子塔(12邊形、30米高弧形塔頂),坐落在格蘭德河畔。因格蘭德河是在西班牙境內唯一能通行的內陸河,當年哥倫布從這里揚帆入海的。哥德式 塞維利亞大教堂(建於15世紀),是西班牙最漂亮的教堂,據稱僅次於羅馬聖彼得和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在世界基督教教堂中位居第三(細長的尖塔、五個教堂中殿和十個側面小教堂及古圍牆)。
④ 巴利阿里群島(La.Baleares);
Lansalote島(La.Baleares最北端)地熱水煮羊肉,Las.parmas港小飛機去50分鍾到Lansalote島。全島很小下雨,但到處香蕉綠地,誨邊游泳,遠洋捕魚船隊。
西班牙風土人情
① 西班牙的民俗節
西班牙人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待遇12點教堂鍾聲敲響起吃下12顆葡萄,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
西班牙的「梅里達」,每年10月上旬,是吉普賽族婦女節(族內通婚、自由尋找,但須父母允諾、婚禮由族長主持、割破新娘新郎的背部)。
「法耶節」,是西班牙規模最盛大的節日之一,每年3月12~19日,在西班牙東部瀕臨地中海的古城巴倫西亞舉行火燒形象逼真的紙形(當地人稱之為法耶),以揭露社會丑惡現象。這期間從西班牙各地和世界各地來觀光的人很多,到19日活動達到高潮,從早到晚,街上人潮起伏,載歌載舞,下午,在市府廣場上舉行評選發獎,人們跳舞狂歡,午夜12點開始燃燒全市紙形,一個個巨大的紙形在熊熊烈火燃燒下,逐漸化為灰燼。
西班牙可稱之為「橄欖王國」,橄欖林漫山遍野,連綿不斷。橄欖果、橄欖油(Aceite de olivo)為世界最多。除了食用外,塗抹於全身的古老保健美容術一直沿用至今(健美運動員也用)。
「西班牙鬥牛」,起源於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供神祭品)。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這種祭神活動演變為賽牛表演(真正鬥牛表演則18世紀中葉)。現在西班牙300多鬥牛場(最大的是馬德里的文塔斯鬥牛場,可容納2.5萬人)。每年3月~11月是西班牙鬥牛節,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為鬥牛日(使用體重4千公斤的非洲純種公牛)。
「西班牙斗雞」更為奇特,一個3平方米的圓籠子內,放入兩只公雞互斗。公雞分量不得相差1兩,每場斗30分鍾。籠外則圍著200多賭客各下賭注在一頭雞身上訓練一隻雞,需要一年時間,一年可斗8場,訓練有素的斗雞售價可達500美元,還大量出口。
②西班牙人的生活與禮節
西班牙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講文明、禮貌。熱情、好客、善良的民族
生活,住房(農場別墅、游泳池),母系社會(婦女持家,孩子多,講衛生,姑娘變為家庭主婦性格差異-男人固守的錢夾、晚10點鍾回家的故事),生日、成人節請柬故事,掙一元錢要花兩塊錢,沒有紅眼病。酒巴,身上味、食品中的橄欖油(Aceite de olivo)味。時間觀念很差(Asta mañan),來晚了,也沒人說對不起/No hay importa
北靠鴛鴦島、南臨休閑島,佔地一萬三千平方米,投資一千三百多萬元。是一個集高空達瓦孜表演、泰拳搏擊表演、泰國民間歌舞、歐洲女子摔跤、鱷魚表演、非洲獅子獵捕、神秘小屋水倒流、攀岩彈跳於一體的娛樂性、參與性極強的風情娛樂園。
異國風情園位於國家5A級景區--白洋淀內,佔地1.3萬平方米,投資2000多萬元。是一個極富異域風情、參與性強的的休閑娛樂景點,在這里您可親眼目睹頭入鱷口,獅子獵捕,看心驚膽戰的高空無保護走鋼絲,體驗毛骨聳立的次聲波視聽室、還可欣賞泰國民間歌舞表演,歐洲女子泥跤、神秘小屋、攀岩、高空彈跳等。
2007年 ,異國風情園改造升級,新增 碰碰車 、 海盜船 、 激光射擊 、 水上步行球 、 宇宙大翻轉 等十餘個娛樂項目,「異國嘉年華」也更加豐富多彩,30多個好玩的游戲邀你參與,體驗前所未有的樂趣

.一天在超市裡買東西,看見一個黑人,我就對旁邊的朋友說:「看,老黑,真黑。」結果他看了看我說:「就你白!」

2.大學時,一次我們同學幾個去上選修課,做好之後,前排來了一個非洲哥哥,劇黑。我一同學順口而出:「真他媽黑」,不想老外回頭就是一句:「真他媽黃!」 我們當場暴倒!
鬼節(萬聖節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萬聖節(11月1日)------------------------HALLOWMAS
感恩節(美國,11月最後一個星期4)--------THANKSGIVING
護士節(12月12日)-----------------------NRUSE DAY
聖誕除夕(12月24日)---------------------CHRISTMAS EVE
聖誕節(12月25日)-----------------------CHRISTMAS DAD
節禮日(12月26日)-----------------------BOXING DAY
新年除夕(12月31日)------------NEW YEAR'S EVE(a bank holiday
春節(陰歷一月一日)-------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世界消費者權益日(3月15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世界水日(3月22日)-------------WORLD WATER DAY
世界衛生日(4月7日)------------WORLD HEALTH DAY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WORLD EARTH DAY
世界住房日(十月第一個星期一)--WORLD HOUSING DAY
國際秘書節(4月25日)-----------INTERNATIONAL SECRETARY DAY
國際紅十字日(5月8日)----------INTERNATIONAL RED-CROSS DAY
國際護士節(5月12日)-----------INTERNATIONAL NURSE DAY
世界電信日(5月17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世界無煙日(5月31日)-----------WORLD NO-SMOKING DAY
世界環境日(6月5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WORLD POPULATION DAY
世界旅遊日(9月27日)-----------WORLD TOURISM DAY
世界郵政日(10月9日)-----------WORLD POST DAY
世界糧食日(10月16日)----------WORLD GRAIN DAY
世界愛滋病日(12月1日)---------WORLD AIDS DAY
世界殘疾日(12月3日)-----------WORLD DISABLED DAY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成人節(日本,1月15日)------------------ADULTS DAY
情人節(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元宵節(陰歷1月15日)--------------------LANTERN FESTIVAL
狂歡節(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節(日本女孩節,3月3日)-----------PEACH FLOWER FESTIVAL
國際婦女節(3月8日)---------------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聖帕特里克節(愛爾蘭,3月17日)----------ST. PATRICK'S DAY
楓糖節(加拿大,3-4月)------------------MAPLE SUGAR FESTIVAL
愚人節(4月1日)-------------------------FOOL'S DAY
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EASTER
宋干節(泰國新年4月13日)----------------SONGKRAN FESTIVAL DAY
食品節(新加坡,4月17日)----------------FOOD FESTIVAL
國際勞動節(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男孩節(日本,5月5日)-------------------BOY'S DAY
母親節(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MOTHER'S DAY
把齋節---------------------------------BAMADAN
開齋節(4月或5月,回歷十月一日)---------LESSER BAIRAM
銀行休假日(英國, 5月31日)--------------BANK HOLIDAY
國際兒童節(6月1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父親節(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FATHER'S DAY
端午節(陰歷5月5日)---------------------DRAGON BOAT FESTIVAL
仲夏節(北歐6月)------------------------MID-SUMMER DAY
古爾邦節(伊斯蘭節,7月下旬)------------CORBAN
筷子節(日本,8月4日)-------------------CHOPSTICKS DAY
中秋節(陰歷8月15日)--------------------MOON FESTIVAL
教師節(中國,9月10日)------------------TEACHER'S DAY
敬老節(日本,9月15日)------------------OLD PEOPLE'S DAY
啤酒節(德國十月節,10月10日)-----------OKTOBERFEST
南瓜節(北美10月31日)-------------------PUMPKIN DAY

❼ 西方國家的鬼節叫什麼節啊,他們是怎麼過呢

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萬聖節的習俗——不請吃就搗亂

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❽ 萬聖節的服裝除了清朝僵屍服,還有什麼服裝包含中國元素

旗袍、只要有中國古代服裝元素的都可以呀
不一定要僵屍呀,多恐怖

萬聖節(HALLOWEEN)為每年的11月1日,源自古代塞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現在,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一輩,也開始傾向於過「洋節」,到了萬聖節前夕,一些大型外資超市都會擺出專櫃賣萬聖節的玩具,小商販也會出售一些跟萬聖節相關的玩偶或模型,吸引了年輕人的眼光。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萬聖節
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翻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❾ 中國的鬼節燒紙錢,外國的鬼節卻到處搞怪,為什麼外國的鬼節這么High

節日定義不同:

古代凱爾特民族的新年節慶。為了祭祀亡魂,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鬼也是有好的、有感情的。

VS

「祭祖節」。怕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在這一天燒一些東西,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對故人的懷念,承載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嚴冬到來!鬼是邪惡的,恐怖的。

題外話:

現在流行把這些叫做「儀式感」。(所以我們會覺得他們的萬聖節有意思)

這些「儀式感」裡麵包含著我們的想法和構思,包含著我們一點一滴的付出。或者是對生活的熱愛,或者是「工匠精神」,或者是「手做感」。總之,是不一樣的,獨一無二的。

我們關注外國人的萬聖節的時候,在看些什麼?不就是看他們的「儀式感」嗎?那時更好的用戶體驗,包含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手做感」。

就像過年的時候,媽媽准備很多吃了,所以她覺得過年很有意思。孩子們吃喝玩樂,覺得和平常一樣,所以孩子們認為過年沒什麼意思。

所以,「崇洋媚外」這個詞是不足以表達國人對萬聖節的關注的。

現在我終於相信「儀式感」的重要性和所承載的美好了。那是一種自我創造、自我放鬆。比如聖誕節的聖誕老人,農歷新年的家庭聚會。

我們的認知里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從自己的文化里延伸出的「儀式感」都是值得稱贊的。我們所能做的是更好的豐富儀式感,而不是評價某一種文化。

祭祖是我們的儀式感。化妝舞會是他們的儀式感。我不評價哪一種更好,但我知道儀式感會讓生活更有趣。

至少萬聖節的儀式感被國人關注和喜歡,被很多人嚮往。

「看看人家的鬼節,多有意思!」

一個「儀式感」,讓人嚮往,被吸引,渴望同樣的生活。

❿ 西班牙鬼節是怎麼到來的

西班牙鬼節是 應該是萬聖節 。
活動特色: 西班牙人習慣去墓地祭掃已故的親人,獻上一個花圈,點上幾盞燈,寄託哀思。晚上,各村鎮喪鍾齊鳴。按西班牙傳統,這一天各個劇院上演何塞·索里雅的名劇《堂璜·提諾里奧》。第二天是萬靈節,教徒們當天三次去教堂望彌撒。
活動地點: 全國
節慶日期: 11月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4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7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8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9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0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