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風暴是什麼
1. 墨西哥遭颶風襲擊,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美國當地媒體表示今年的颶風季可能非同尋常,將有多達19場熱帶風暴襲擊美國,總共可能會形成6到10個颶風,其中3到6個颶風的風速將達到每小時111英里(約合每小時100公里)或更高。墨西哥遭遇襲擊會造成什麼影響
美國墨西哥灣北部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也是美國的煉油之都,美國將近一半的煉油產能都在這里,該地區也是美國最大的成品油供應來源。如果美國的石油基礎設施受到颶風的影響,石油包括成品油市場將會受到較大的沖擊。並且由於疫情導致原油庫存大增,若美國墨西哥灣地區的石油基礎設施因颶風受損,導致個別煉油廠或其他設施被迫關閉,高企的庫存可能會對供應鏈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同時也將導致庫存下降。
希望美國能過渡過難關。
2. 地中海海灣和墨西哥海灣分別以什麼類型的風暴潮為主
地中海以溫帶風暴潮為主,它由溫帶氣旋引起,出現於春秋季節,增水過程相對平緩。
墨西哥灣以颶風風暴潮(台風風暴潮)為主,由颶風引起,多發於夏秋季節,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
希望對你有幫助~~
3. 「風暴海嘯」——風暴潮的成因和影響是怎麼樣的
風暴潮是一種災害性的氣象現象。由於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台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使受其影響的海區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稱為風暴潮。又可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
風暴潮根據風暴的性質,通常分為由台風引起的台風風暴潮、由溫帶氣旋引起的溫帶風暴潮2大類。
「風暴海嘯」——風暴潮(1)台風風暴潮,多見於夏秋季節。其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有台風影響的海洋國家、沿海地區均有台風風暴潮發生。
(2)溫帶風暴潮,多發生於春秋季節,夏季也時有發生。其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於台風風暴潮。主要發生在中緯度沿海地區,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我國北方海區沿岸為多。
風暴潮成災因素
風暴潮能否成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最大風暴潮位是否與天文潮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疊。當然,也決定於受災地區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狀、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濱海地區的社會及經濟(承災體)情況。如果最大風暴潮位恰與天文大潮的高潮相疊,則會導致發生特大潮災,如8923和9216號台風風暴潮。199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受第16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響,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1949年以來影響范圍最廣、損失非常嚴重的一次風暴潮災害。潮災先後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天津、河北和遼寧等省、市。風暴潮、巨浪、大風、大雨的綜合影響,使南自福建東山島,北到遼寧省沿海的近萬千米的海岸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襲擊。受災人口達2000多萬,死亡194人,毀壞海堤1170千米,受災農田193.3萬公頃,成災33.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0多億元。
當然,如果風暴潮位非常高,雖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會造成嚴重潮災。8007號台風風暴潮就屬於這種情況。當時正逢天文潮平潮,由於出現了5.94米的特高風暴潮位,仍造成了嚴重風暴潮災害。依國內外風暴潮專家的意見,一般把風暴潮災害劃分為4個等級,即特大潮災、嚴重潮災、較大潮災和輕度潮災。
風暴潮歷史災害
風暴潮災害居海洋災害之首位,世界上絕大多數因強風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災害都是由風暴潮造成的。
風暴潮形成的災害
在孟加拉灣沿岸,1970年11月13日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熱帶氣旋風暴潮災害。這次風暴增水超過6米的風暴潮奪去了恆河三角洲一帶30萬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萬頭,使100多萬人無家可歸。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風暴潮,在有了熱帶氣旋及風暴潮警報的情況下,仍然奪去了13萬人的生命。
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勢灣頂的名古屋一帶地區,遭受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最大風暴增水曾達3.45米,最高潮位達5.81米。當時,伊勢灣一帶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層浪,洶涌地撲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時間內即被沖毀。造成了5180人死亡,傷亡合計7萬餘人,受災人口達150萬,直接經濟損失852億日元(1959年價)。
美國也是一個頻繁遭受風暴潮襲擊的國家,並且和我國一樣,既有颶(台)風風暴潮又有溫帶大風風暴潮。1969年登陸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卡米爾-Camille」颶風風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風暴潮,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第一位的風暴潮記錄。歷史上,荷蘭曾不止一次被海水淹沒,又不止一次地從海洋里奪回被淹沒的土地。這些被防潮大堤保護的土地約占荷蘭全部國土的3/4。荷蘭、英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美國東北部海岸和中國的渤海,都是溫帶風暴潮的易發區域。
中國歷史上,由於風暴潮災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觸目驚心。1782年清代的一次強溫帶風暴潮,曾使山東無棣至濰縣等7個縣受害。1895年4月28、29日,渤海灣發生風暴潮,毀掉了大沽口幾乎全部建築物,整個地區變成一片「澤國」,「海防各營死者2000餘人」。
1922年8月2日一次強台風風暴潮襲擊了汕頭地區,造成特大風暴潮災。據史料記載和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考證,有7萬餘人喪生,更多的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這是20世紀以來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風暴潮災害。據《潮州志》載,台風「震山撼岳,拔木發屋,加以海汐驟至,暴雨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數丈,鄉村多被捲入海濤中」。「受災尤烈者,如澄海之外沙,竟有全村人命財產化為烏有。」該縣有一個1萬多人的村莊,死於這次風暴潮災的竟達7000多人。當地政府對此不聞不問,結果疫病橫行,又死了2000多人。記錄到的這次風暴潮值為3.65米,台風風力超過了12級。
據統計,漢代至公元1946年的2000年間,我國沿海共發生特大潮災576次,一次潮災的死亡人數少則成百上千,多則上萬及至10萬之多。
在近幾十年中,我國曾多次遭到風暴潮的襲擊,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1956年第12號強台風引起的特大風暴潮,使浙江省淹沒農田40萬畝,死亡人數4629人;1969年第三號強台風登陸廣東惠來,造成汕頭地區特大風暴潮災,汕頭市進水,街道漫水1.5~2米,牛田洋大堤被沖垮。在當地政府及軍隊奮力搶救下,仍有1554人喪生,但較1922年同一地區相同強度的風暴潮,死亡人數減少了98%。1964年4月5日發生在渤海的溫帶氣旋風暴潮,使海水湧入陸地20~30千米,造成了1949年以來渤海沿岸最嚴重的風暴潮災。黃河入海口受潮水頂托,浸溢為患,加重了災情,萊州灣地區及黃河口一帶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另一次是1969年4月23日,同一地區的溫帶風暴潮使無棣至昌邑、萊州的沿海一帶海水內侵達30~40千米。
進入21世紀以來,風暴潮仍舊沒有「放過」我國,致使近些年我國沿海地區遭受莫大損失。
4. 颶風「漢娜」登陸墨西哥,它是怎樣形成的
它只是一個典型的高聳的雷暴雲,發展成了颶風。也許同一地區還會有其他幾場雷暴。也許所有這些黑色的高聳的雷暴雲開始圍繞一個叫做熱帶低壓的低氣壓區域旋轉。從熱帶海水的溫暖中汲取足夠的能量,這些環繞的雷暴可能會發展成一個風速超過每小時39英里的熱帶風暴。如果它變得更大,風速以每小時74英里的速度旋轉,就稱為颶風。
5. 海底「風暴」的形成是怎麼樣的
幾年前,科學家們在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諾瓦斯科特亞南部海域考察時,有2件事使他們大為吃驚:①從5000米深的海底採集上來的海水,竟混濁得漆黑一團,其混濁程度比一般大洋高出100倍;②從海底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在平坦的海底沉積物表面出現了一道道有規則的波紋,猶如一陣大風剛剛刮過,水面留下了一片漣漪。在通常是非常平靜的深海世界裡,出現這種奇異的現象,實在令人費解。
莫非在深海下也出現了「風暴」?為了查明原因,美國的海洋學家和地質學家在諾瓦斯科特亞南部海進行了一次名為「赫伯爾實驗」的科學考察。這次考察採集了海底水樣,拍攝了海底照片,測量了海水透明度,並在海底設置了一連串的自記海流計,對底層海流進了長時間地連續測量。
科學家在「赫伯爾實驗」期間又採到了混濁的水樣,再次表明實驗地區底層海水的擾動確實異常強烈。科學家還發現,這裏海水的混濁程度隨地點、時間變化很大,越靠近海底,海水混濁度越大;有一個地點海水非常混濁,可是一個星期後又突然變清了。
實驗中還發現,這里的海水透明度的變化也很大。有一架透明度儀觀察到3次極端黑暗期,每次持續3~5天,黑暗程度達到伸手不見五指,比世界上任何河口、港灣的海水都混、都臟。
科學家們認為,這是由於有一股1千米長的沉積物「雲霧」狀潛流在海底滾滾奔騰的結果。它猶如颳起的一股海底「風暴」,非常地猛烈,將海底沉積物颳起,使海水變得異常混濁。但是,這股深海潛流為什麼如此激烈呢?
有的海洋學家認為,這是從附近流來的一支強大的海流——墨西哥灣流左右擺動的結果;另一些海洋學家認為,該海區有一南一北走向的海底隆起,這種上下起伏的地方,使深海水激烈地擾動;還有一些科學家指出,在「赫伯爾實驗」區域的南部有水下死火山山脈,這種海底起伏也能夠改變海流方向,形成劇烈的渦旋。科學家們的說法不一,有關這支深海潛流產生的原因,仍是一個有待揭示的自然之謎。
6. 太平洋的叫台風,大西洋的叫颶風,印度洋上的叫什麼風
因發生的地域不同,印度洋上的風暴稱為熱帶氣旋。
7. 風暴潮歷史災害是什麼
風暴潮災害居海洋災害之首位,世界上絕大多數因強風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災害都是由風暴潮造成的。
在孟加拉灣沿岸,1970年11月13日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熱帶氣旋風暴潮災害。這次風暴增水超過6米的風暴潮奪去了恆河三角洲一帶30萬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萬頭,使100多萬人無家可歸。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風暴潮,在有了熱帶氣旋及風暴潮警報的情況下,仍然奪去了13萬人的生命。
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勢灣頂的名古屋一帶地區,遭受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最大風暴增水曾達3.45米,最高潮位達5.81米。當時,伊勢灣一帶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層浪,洶涌地撲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時間內即被沖毀。造成了5180人死亡,傷亡合計7萬餘人,受災人口達15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852億日元(1959年價)。
美國也是一個頻繁遭受風暴潮襲擊的國家,並且和我國一樣,既有颶(台)風風暴潮又有溫帶大風風暴潮。1969年登陸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卡米爾(Camille)」颶風風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風暴潮,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第一位的風暴潮記錄。歷史上,荷蘭曾不止一次被海水淹沒,又不止一次地從海洋里奪回被淹沒的土地。這些被防潮大堤保護的土地約占荷蘭全部國土的3/4。荷蘭、英國、前蘇聯的波羅的海沿岸、美國東北部海岸和中國的渤海,都是溫帶風暴潮的易發區域。
在近40年中,我國曾多次遭到風暴潮的襲擊,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1956年第12號強台風引起的特大風暴潮,使浙江省淹沒農田40萬畝,死亡人數4629人。1969年第3號強台風登陸廣東惠來,造成汕頭地區特大風暴潮災,汕頭市進水,街道漫水1.5~2米,牛田洋大堤被沖垮。在當地政府及軍隊奮力搶救下,仍有1554人喪生,但較1922年同一地區相同強度的風暴潮,死亡人數減少了98%。1964年4月5日發生在渤海的溫帶氣旋風暴潮,使海水湧入陸地20~30千米,造成了1949年以來渤海沿岸最嚴重的風暴潮災。黃河入海口受潮水頂托,浸溢為患,加重了災情,萊州灣地區及黃河口一帶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另一次是1969年4月23日,同一地區的溫帶風暴潮使無棣至昌邑、萊州的沿海一帶海水內侵達30~40千米。
據統計,1949~1993年的45年中,我國共發生過程最大增水超過1米的台風風暴潮269次,其中風暴潮位超過2米的49次,超過3米的10次。共造成了特大潮災14次,嚴重潮災33次,較大潮災17次和輕度潮災36次。另外,我國渤、黃海沿岸1950~1993年共發生最大增水超過1米的溫帶風暴潮547次,其中風暴潮位超過2米的57次,超過3米的3次。造成嚴重潮災4次,較大潮災6次和輕度潮災61次。
盡管沿海人口急劇增加,但死於潮災的人數已明顯減少,這不能不歸功於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和風暴潮預報警報的成功。但隨著瀕海城鄉工農業的發展和沿海基礎設施的增加,承災體的日趨龐大,每次風暴潮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卻正在加重。據統計,中國風暴潮的年均經濟損失已由50年代的1億元左右,增至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平均每年約20億元,20世紀90年代前期的每年平均76億元,1992年和1994年分別達到93.2億元和157.9億元,風暴潮正成為沿海對外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8. 全世界發生過的著名颶風事件
全世界發生過的著名颶風事件有:
1、雨果颶風(Hugo):雨果被列為第四類颶風,是最可怕的風暴之一。1989年9月底從波多黎各接近查爾斯頓,在美國和加勒比地區造成50人死亡和約80億美元的損失。
9. 台風、颶風、風暴,各自都有什麼特點又該如何區別它們
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並進行分類:12級以上的通稱為台風;10-11級的是強熱帶風暴;8-9級的是熱帶風暴;小於8級的是熱帶低壓。強烈的熱帶氣旋伴有狂風暴雨、掀起巨浪、引發風暴潮。隨著它的移動和登陸,給所經洋面上的船隻和陸地上的農田、房屋等造成極大的破壞。 台風和颶風都是發生的熱帶海洋上空的強烈空氣旋渦,因發生的地域不同,名稱各異。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稱為"台風";發生的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稱為"颶風";在印度洋、孟加拉灣的叫"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則稱為"威力o威力"。根據中國氣象局的規定,人們所慣稱的台風,現改稱為熱帶氣旋。全球每年出現的熱帶風暴(含台風的和颶風)大致有約80個,其中大約76%發生在北半球。我國沿海、中美洲、加勒比海,是經常受台風和颶風襲擊的地帶。台風是最強烈的災害性天氣系統。它常常帶來狂風暴雨,海潮侵襲造成大范圍的洪澇災害和局部地區風暴潮、海嘯、山崩、泥石流和滑坡等嚴重的自然災害。
10. 墨西哥灣的成因
墨西哥灣颶風是熱帶風暴 而熱帶風暴的成因在下邊
熱帶風暴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是指中心最大風力達8-9級(17.2-24.4米/秒)的熱帶氣旋。產生基本條件:
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 形成.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台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台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
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台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台風文字中心向四周圍翻騰。台風里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台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