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造船為什麼火

西班牙造船為什麼火

發布時間: 2022-07-11 02:24:03

『壹』 西班牙是怎麼成為海上霸主歷程

14世紀末改良卡拉維爾式帆船,成為歐洲第一個普及三桅桿帆船的天主教國家
15世紀,先後擴建塞維利亞,馬拉加,阿爾梅里亞,巴倫西亞等港口,港口吞吐量逐漸超過地中海昔日霸主馬賽和熱那亞,僅次於地中海寶盒威尼斯。
15世紀中葉征服摩洛哥,完全控制直布羅陀海峽,成為地中海西側的海上門戶。
16世紀學習土耳其海軍的技術,改良了拉丁帆蓋倫,增加第三層甲板,大量使用甲板炮,和熱那亞人一起打敗威尼斯土耳其聯合海軍。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時期,兩次征服突尼西亞,遏制北非海盜和伊斯蘭教勢力。北方控制荷蘭等低地國家。北方貿易爭奪戰中,利用海軍海上封鎖奧斯陸半年之久,成為第一個使用海上封鎖戰術的國家。
1580年吞並葡萄牙,重組帝國船隻,以阿方索干船塢為生產基地,開建無敵艦隊。8年後與英國的海戰慘敗,海上霸主易主。
1595年加拉加斯港落成成為新大陸第一大港,僅僅8年後被擴建的哈瓦那港代替。
17世紀第一個引入海軍護航體系的國家,保護西班牙往返歐洲與新大陸之間的運金船。
1769年聖特里尼達號在哈瓦那下水,是世界上唯一一艘四甲板超級戰艦。西班牙決心再次恢復海洋霸主的地位。
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敗給納爾遜,聖特里尼達號被俘虜。之後殖民地喪失,直布羅陀省被英國劃走,西班牙徹底失去海洋爭霸的能力。

『貳』 西班牙知名的造船廠有哪些

FREIRE造船廠:由Paulino Freire於1895年在西班牙維戈市創立,最初的目的是維修自有漁船。1910年起生產自主產權的蒸汽機。1958年建造了第一艘鋼鐵輪船。1999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漁船「Willem van der Zwan號」。2006年將一艘海底電纜鋪設及維護船隻改造為地震船(使用地震勘測設備勘測海底石油的船隻)。
BARRERAS造船廠:1892年創立於西班牙維戈市。成立以來建造的船隻超過1500艘,目前建造船隻主要包括游輪、滾裝船以及遠洋船舶(Buques Offshore)。
VULCANO造船廠:1900年由Domingo Juliana Albert在希洪市(Gijon)創立,1911年起建造商船,1956年被Euskalna船隻維造廠控股。1993年成為首家通過ISO9001認證的私人造船廠。2010年為塞普勒斯建造了一艘地震船,目前還有3艘地震船在建。
NAVANTIA造船廠:西班牙最大的軍艦建造廠,2005年起使用目前的名字,但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30年西班牙建造三家兵工廠時期,其前身承擔船艦的建造和維修。1983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家為非本國政府建造航空母艦的造船廠。2005年設計了西班牙最大的軍艦,排水量達2.6萬噸。

『叄』 沒有不受傷的船 在有著悠久造船歷史的西班牙港口城市巴塞羅那,有一家著名的造船廠,這個造船廠已經

西班牙沒有強大的海軍,只有強大的海上步兵,是兩船相接步兵交戰,所以沒有不受傷的船。
獲取的精神力量是西班牙人的冒險(探索)精神,也不知道遙遠的東方和西方有多遠就敢遠航。
教訓是落後就要挨打,大炮改良後,西班牙一蹶不振。

『肆』 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是如何興起的

卡洛斯·馬拉穆德

西班牙皇家國際戰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員

14世紀歐洲開始擴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地中海存在土耳其的勢力。對於歐洲人來說當時的地中海是一個可怕的海,一個封閉的海。因為土耳其人而中斷的貿易路線,主要有兩

條,一條從北非進口黃金、白銀、奴隸和象牙,另一條是馬可·波羅所描述的絲綢之路。因此歐洲人尋找新航路的願望格外強烈,他們希望能夠越過非洲到達亞洲,主要的方向是沿非洲向南通過好望角繼續向亞洲探測。

當時進行航海探索的大國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進行探索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掠取非洲的奴隸和黃金、象牙,另一方面是尋找亞洲的香料。因為在14世紀、15世紀,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賴香料,歐洲人對於香料的需求十分迫切,香料在歐洲市場的價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歐洲人做夢都想開辟前往傳說中的香料群島的航路,進一步鞏固和探索到非洲的航路,以及到美洲的航路,使許多以前沒有的貿易興盛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歐洲許多財團,比如義大利的財團願意出資贊助哥倫布航行的原因,他們期望能夠迅速得到利益,收回成本。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主講教授

哥倫布的航行主要有兩個基礎,其一是他竭盡全力說服了當時所有的人,包括國王,讓他們相信他所選擇的航路是到達亞洲最好的航路,遠比葡萄牙人當時繞過非洲的那條航路快捷得多。雙王針對哥倫布的計劃召集了很多專家進行探討,但是結果都對哥倫布不利。專家們並不相信哥倫布所做的計算,來自撒拉曼卡大學的專家則堅決反對他的計劃。但是1492年攻陷格拉納達之後,天主教雙王認為他們已經有足夠的實力來資助這次遠航,開始對海外進行探索。這是哥倫布得以遠航的第二個基礎,對哥倫布的成功遠航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提供給了哥倫布政治、經濟方面的許多幫助,包括許給他總督的封號,授予他代錶王室進行探索的權利。天主教雙王與哥倫布之間通過簽署合同來對彼此的義務進行規范。這是因為在西班牙的傳統里有著依靠合同並依據法律來規范簽署合同雙方行為的做法。因此,對殖民地的佔領雖然是由探險者完成,但是基礎在於同王室簽訂的合同、條約,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險者進行殖民,但主權屬於王室。王室始終牢牢把握著海外征服活動的主動權。

在經濟上,雙王還授意當時的一些財團給哥倫布以資金上的幫助,讓他有實力組建艦隊。此外還給他提供當時最先進的船隻和一批航海經驗豐富的水手。帶著這些航海老手,哥倫布的艦隊開始向大西洋深處航行。在航行的最初階段,艦隊里的氣氛是十分緊張的,每一個船員都憂心忡忡,因為他們在駛向一片未知的海洋。但是哥倫布戰勝了這種悲觀情緒,並且否決了船員們返回到加那利群島的建議。他這么做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在平息一次叛亂的3天之後,曾經反對他的水手就在桅桿上高喊:「陸地!」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哥倫布的航行以及後來葡萄牙人進行的一系列航海活動,帶來了重大的成果,那就是人們得到了整個世界的完整概念,自此開始了所謂的世界歷史。 因此,哥倫布的航行便有了深遠的意義。這次航行,使得世界上各大洲之間開始逐漸相互認識,各個國家開始有了更多的交往貿易和文化交流。因此在今天這個全球交流達到新高度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促成這一交流的哥倫布遠航的意義。

若爾金·麥哲倫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教授

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伍』 西班牙「無敵艦隊」是如何形成的

西班牙無敵艦隊 Invincible Armada
掠奪金銀財寶,致使西班牙很快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
據統計,公元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公斤,白銀達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線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擁有100多艘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那時,英國的資本主義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
對於西班牙來說,自然不允許其他國家分佔它來自殖民地的利益。英國的海上搶劫以及對美洲的掠奪嚴重地威脅著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壟斷地位,引起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仇視。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訴諸武力,他勾結英國天主教勢力,企圖把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扶上英國王位。為此,他在英國開始進行顛覆活動。
瑪麗早在1568年就因蘇格蘭政變而逃到英國,被伊麗莎白所囚禁。當英國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慫恿下謀刺伊麗莎白而另立瑪麗時,伊麗莎白乘機處死了瑪麗。腓力二世謀殺不成,就決心用武力征服英國。
當時,英國的海上實力並不強大,難以與西班牙海上艦隊相匹敵,只能靠海盜頭子德雷克、霍金斯和雷利等人組織的海盜集團在海上襲擊、攔劫西班牙運載金銀的船隻,進行海盜活動。而腓力二世卻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無敵艦隊」。 [編輯本段]簡介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編輯本段]詳細經過 在1558年喪失加萊前,從理論上說,英國人為了安全,是要在歐洲大陸上作戰來保護其海岸的,換言之,歐陸變成了英國防禦的外圍。自從加萊喪失之後,所依賴的就變成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了。可是當1586年危機爆發,雖然伊麗莎白女王有一支私人的艦隊,共有戰船三十四艘,但卻並沒有國家性海軍的存在。不過一到戰時,有許多武裝商船都可以臨時拼湊成軍,一直到國協時代為止,都還是這樣的情形。此外,也沒有常備性的陸軍——封建時代的民兵是早已不存在了——雖然依照撒克遜的古例,政府仍有權召集民兵,但除了倫敦地區的以外,都只能算是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在戰場上,是絕對不能對抗西班牙高度組織的精兵的。
最大的困難,是誠如弗爾特斯糾(Fortescue)對於伊麗莎白的評價:「因為它的簡單性,她痛恨直接的行動;因為它的必然性,她痛恨確信;因為它的費用,她更痛恨戰爭。」(註:若無議會的幫助,她的歲入根本不夠負擔戰爭。)因為思想上有這三種主觀,而尤其是最末一種,更使她寧願依賴外交手段;又因為她缺乏必要的實力,來使其有效化,所以在鬥智的戰爭中,就經常會受到帕爾馬公爵的欺騙。直到無敵艦隊(Armada)都已經出發時,他還在不斷地提出和平建議,以掩護其在日德蘭的一切准備,可是伊麗莎白對此卻大多深信不疑。
雖然如此,因為巴賓頓陰謀的暴露,顯示危機已經到來,1586年12月25日,伊麗莎白接受了群臣的勸告,命令留在朴茲茅斯的艦隊動員,在1586-1587年的冬季,在英吉利海峽內保持一個支隊,以防備蓋斯人拯救瑪麗女王的企圖。1587年3月,瑪麗已死,當主力艦隊正在朴茲茅斯動員時,德雷克爵士在普利茅斯也准備就緒了。他的任務,是打算阻止西班牙艦隊從各港口中駛出集中,當它們向英格蘭或愛爾蘭前進時,應盡量地加以截擊,並阻止它們登陸。像往常一樣,這些命令下達之後,由於伊麗莎白害怕這有挑起戰爭的危險,馬上就想進行極大的修正。但是德雷克深知女王的老脾氣,所以在4月2日就立刻出發,在新的命令到達之前,他就早已在4月19日到達了卡地茲。他自己這樣記載著:我們在這里留到21日,在此期間,擊沉了一艘比斯開船隻(Biscayan),重一千二百噸,焚毀了克魯茲的船一艘,重一千五百噸,另外還有三十一艘,其重量為一千噸、八百噸、六百噸、四百噸、二百噸不等。此外還帶走了四艘裝補給的船隻。此後,在補充了必要的補給後,他又向里斯本進發。在那裡,他於4月27日這樣寫道:「西班牙國王對於侵入戰的准備,其規模之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
里斯本是西班牙艦隊的指定集中地,雖然克魯茲已經在那裡建立他的司令部,可是他還沒有集中一個人。這是一個有堅固防禦的港口。在港口之外,向北去為卡斯卡斯堡壘(Cascaes Castle)所控制的投錨地,它的緊鄰又有聖裘利安要塞。5月10日,德雷克在卡斯卡斯灣中投錨。這個港口產生了極大的恐怖,所有的船隻都紛紛砍斷纜索,向最近的避難所逃去。被毀的船隻噸位數以千計算,損失的物資更是巨大。後來據西班牙方面的統計,共損失船24艘,貨物總值172,000「達克特」。德雷克並未攜帶陸上兵力,所以不能據守這個港口,於是他又轉往聖文森特角(Cape St. Vincent)——里斯本與地中海之間的戰略要點。他們守住了這個要點,使敵人處於極大的不利。因為所有的船隻都是分別地向里斯本集合的。
在這里,他又使葡萄牙的漁船受到了重大損失,此外還毀滅了許多噸數的制桶材料。(註:因為所有鹽腌的食物,酒和水都要用桶裝,所以這個損失是很重要的。)假使德雷克能留在這里不走,則甚至於可能完全阻止西班牙艦隊的集合,但除非他能獲得增援,否則是不可能的。5月17日,德雷克寫信給英國大臣華爾新漢爵士(Sir Francis Wolshingham)說:假使在這里再多六艘船,我們就可以留得更久。由於下個月就是西班牙艦隊從各地回國的主要時期,所以一定可以使他們蒙受更大的損失。
最終他無法久留,於是又轉往阿左里斯。離開聖文森特十六天之後,6月8日,他在聖米恰爾(St. Michael)的附近發現了一艘大船,到了第二天就追上了。這是「聖腓力」(San Felipe)號,是西班牙國王本人的一艘東印度船隻,上面所裝的貨物價值114,000鎊,還有許多文件,都是記載有關東印度貿易的秘密的。(註:這些文件使倫敦的商人大感興奮,後來他們組成了東印度公司,是為不列顛帝國在印度的基礎。)6月26日,德雷克回到了普利茅斯。他已經使西班牙艦隊在這一年之內,不再有出發的可能性。這對於英格蘭而言,實在是太幸運了,假使真能如腓力的設想,無敵艦隊能在9月底以前出海,那麼帕爾馬公爵就可能已經渡過英吉利海峽了。誠如他在致西班牙國王信中說的:假使侯爵能准時到達,則登陸將不會有任何困難。英國人和荷蘭人都無力抵抗你的艦隊。
此時,克魯茲已經在加緊補充他的損失,到了1588年2月底,也就一切都准備就緒了。然而他本人卻在1月30日突然地死了。於是遠征行動再度擱淺。他的死亡對於西班牙而言,是一個可與德雷克的突襲相提並論的大禍,因為他是西班牙能力最強的海軍宿將。腓力現在派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Duke of Medina Sidonia)去接替他的任務。這位公爵雖然出身高貴,可是對於陸海軍卻從來沒有經驗。他上書國王請求辭職,但是腓力不準,只是另派了一位合格的海員,堂迭戈(Don Diego de Valde),充當他的海軍顧問。此外當梅迪納公爵的艦隊到達海峽之後,就將任命帕爾馬公爵為遠征軍總司令,率師進發。
當梅迪納正在准備的時候,帕爾馬公爵的主要准備有如下述:從安特衛普和根特開一條運河到布魯吉斯,在華吞(Waten)河上建造七十艘登陸艇,每艘可載三十匹馬,並裝有上下起卸的跳板。在新港(Nieuport)建造二百艘平底船,在敦刻爾克集中二十八艘戰船,在漢堡、布里門、艾姆登等地招募海員,在格南費里尼斯(Gravelines)製造二萬個木桶,在新港和狄克斯莫德(Dixmude)等地為步兵二萬六百人、騎兵四千九百人製造營幕。
最先應分析這個時代中海軍發現,然後對於下述的作戰才可以有較好的了解。
十六世紀的戰船,與以前各世紀不同的一個主要因素,即為重炮;盡管這種殺人的利器,從十四世紀起即已開始裝在船上,可是一直到十五世紀,這種火炮的才有足夠的威力,能夠一炮擊毀當時的船隻。這種兵器有明顯不同的兩種形式,一為前膛(Muzzle-Loader),一為後膛(Breech-Loader)。後膛炮的原始形式是一種「組合式」的火炮(Built-up Gun)——即由若干根鐵棒所組成,在上卷中已有詳述。它的葯室與炮管是分開的,在發射之前,用螺旋裝上去。
一共有兩種主要類型的前膛炮——加農和寇非林(Culverin),都裝在炮車上。前者發射一噸重 [ 註:校制者按:原文如此,需核對英文版。 ] 的鐵彈,只有中等的射程。後者炮身較長,炮彈較輕,而射程也較遠。這兩種火炮的性質有如下表:
型式 膛 彈重 口徑 最小射程 最大射程
加農 7.25吋 50磅(約) 18 340步 2000步
寇非林 5.25吋 17磅 32 400步 2500步
此外還有半加農(Semi-Cannon),彈重32磅;以及半寇非林,彈重九到十磅。(寇非林亦可稱之為長炮)長炮中還有許多較小型的,例如「Saker」,彈重五磅;「Minion」,彈重四磅;還有「Faleon」,彈重兩磅半到三磅,不過這些火炮全部只有對人員的殺傷力。另外還有一種叫作「Plrier」的,射程較短,發射的是二十磅的石彈,到這時已經變得落伍了。
在十六世紀開始時,在海上航行共有兩種主要形式的船隻。一為圓船(Hulk),另一為長船(Galley)。前者用以載運商品,後者則為標準的戰船。但是不久,大洋的航行和火炮的進步又開始使船隻的構造有了新的改變。在洋面上,風帆要比槳更重要,而用風帆的船隻又更適於使用船舷上的火力。
第一個轉變期是在十五世紀,此時小型殺人性的海軍火炮開始被採用。它們裝在兩個炮台上面,一在船頭,一在船尾——在過去未有火炮時,這種平台上是裝置弓弩的——,其目的是為了擊毀登船的敵軍。亨利七世的大船,「攝政」(Regent)號上即裝有這樣的火炮二二五門——主要都是旋轉式的火炮。
亨利八世帶來了第二個轉變期。他採用了前膛式的毀船火炮。因為這種兵器太重了,不能放在炮台之內,而且也不宜於對付登船敵人之用。它必須裝在上層甲板上,最好是在主甲板上,必須在船隻兩側開辟炮孔。第一艘裝備重炮的船為「瑪麗玫瑰」(Mary Rose)號,建造於1513年。
在最後一個轉變期,船上的炮台逐漸變得不再需要了,而舷側火炮重量的增加,則要求甲板空間的增加。圓船逐漸發展成為正規的軍艦,這種船的長度比寬度要大三倍以上,而不像一般的圓船隻相當於寬度的兩倍。在十六世紀,這一類船隻中最著名的,是德雷克的「復仇」(Revenge)號,這是一艘純粹英國式設計的船隻。這種船隻是為「競賽」用的,又可以稱為「平甲板」(Flush-decked)式。雖然它的船尾和船頭並不與腰部完全看齊,可是比起西班牙的戰船,卻要低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五。這個事實使多數的英國船隻,都顯得比西班牙的要小,雖然雙方海軍中的最大船隻,其噸位是大致相等的。所謂的「大帆船」(Galleon),並非西班牙獨有,通常為四桅的帆船,具有當時一般船隻所有的索具,但是其船殼的構造卻比較接近長船,與寬度之比較大,也較為平直,船頭低下,與長船相似,而不像圓船的船頭拱起。這個時代中的英國戰船,大約是兩個船員攤一噸,而在西班牙戰船上,則是三個多人攤一噸。
火炮對於海軍戰術的影響,要比對於海軍造船術的影響還大。在長船(快船)時代,主要的兵器為船頭的撞角(Beak),而主要的戰術行動即為硬撞。雖然在接近敵人時,快船是可以採取縱隊形式的,可是攻擊的隊形卻成橫線,正像陸戰一樣,戰斗就是突襲或沖鋒。在裝有火炮的戰船上,其主要的兵器——重型的毀船加農——不是裝在船頭上,而是在兩舷。當它們接近敵人時,一定要調動位置,使其側面對著敵船——對於舊時代的快船而言,這是一種自殺的行為。所以在攻擊時,其位置是與原有前進路線成直角的,為了使這種調動有秩序,並集中打擊力量對付敵人,在接近敵人時應採取縱隊的陣形。
這個徹底的改變在當時尚未被人認清,艦隊進入戰斗時還是蜂擁而上,其主要目的還是攀登敵船。可是在英吉利海峽中,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一經交手,縱隊戰術即開始成形了,這個理由可以從雙方艦隊在軍備方面的差異上獲得解釋。根據劉易士教授(Prof. Lewis)的記載,可以表列如次:
艦隊 船數 加農 皮里爾 寇非林 總計
英吉利 172 55 43 1874 1972
西班牙 124 163 326 635 1124 [ 注 ]
可見英國人所有的長程火炮,要比西班牙人多了三倍,反之在重炮彈中程火炮方面,則西班牙人也比英國人多了三倍。這種在射程和彈重上的差異,也就可以說明雙方在戰術思想上的不同。英國人是在長程戰斗方面集中全力,而西班牙人則注重中程和短程戰斗。西班牙的戰術目標是先使敵船喪失戰斗能力,然後再攀登它。英國人的目標卻是在遠距離擊沉敵船,或迫使它易幟投降。雖然英國人的火炮具有較大的射程,但是在長射程中,其威力卻並不足以發生決定性作用。同樣重要的,是這種火力並不準確,在遠距離時能擊中目標的彈丸並不太多。火力的不準確使海戰也和陸戰一樣,變成了纏斗不休的狀態,直到有膛線的槍炮發明之後,這種情形才有所改變。所以在理論上,西班牙人寧願依賴接近射程的打擊力量,這樣可以較易命中。
腓力對於英國人將要採用的戰術,早已有所認識,所以當梅迪納公爵出航前,他曾經給予下述的警告:「你應特別注意,敵人的目的是想作遠距離的戰斗,因為(他們)火炮的射程較大;反之,我們的目的卻是要接近敵船,鉤住它們並登船進行肉搏戰。」可是很明顯的,他卻並未充分認清英國人的真正優勢並不在於較長程的火力上面,而在於他們的海員技術較為優秀,事實上,他們的船隻也比西班牙的更為輕便,易於操縱。西班牙人是慣於在良好天氣中航行的海員,而英國人卻慣於與惡劣天氣搏鬥。西班牙的船隻在外形上與其說像一艘船,還不如說像一座堡壘,上面擠滿了陸軍的士兵,而真正的海員卻感覺不夠,其地位也只比劃槳的奴隸略勝一籌而已。在英國人的戰船上,水手不僅駕船而且也打仗,雖然也是強迫服役的,但每天還有四個便士的酬報。最大的區別,也是(英國)最大的優勢,是西班牙人仍繼續使用快船時代的舊戰船,船隻分成集團,以橫隊迎敵;而德雷克或霍華德(Howard)卻推出了一種新戰術,大致以縱隊的形式接戰,這也是海戰革命的先聲。
對於英國海軍將領而言,在西班牙艦隊駛出之前的幾個月當中,他們所遭遇到的極大的困難卻是伊麗莎白本人。這個女人雖然具有很堅強的性格,可是在英國的歷代君主中,她也許要算是最吝嗇的一個。況且她也真的害怕西班牙,這並非沒有理由,因為西班牙在當時,本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國家。她一直都只想和平,可是她卻不了解,只要她仍然鼓勵私掠的行為,和支援日德蘭的叛亂,那麼和平就將永無可能性。
到了秋季,一個小型的英國海軍支隊,在巴爾麥爵士(Sir Henry Palmer)的統率之下,與一個荷蘭的支隊聯合到一起,一共只有九十艘小船(只適於內河與淺海使用),開始封鎖佛蘭德的港口;但是直到11月27日,英國女王才召集了一個戰爭會議,討論下述的問題:可能的登陸地點,陸上兵力的使用,所使用的兵器,和國內的安全。12月21日,她任命霍華德勛爵(Lord Howard of Effingham)為「陸軍中將、總司令、海上艦隊和陸軍的總管」。盡管德雷克在她的海軍將領中是能力最強的一個,但她卻寧願選擇霍華德,這不僅是為了提高其艦隊的威望,而且也是因為霍華德的地位較高,容易獲得部下的服從。德雷克後來被任命為海軍中將,在技術方面做霍華德的顧問。關於霍華德,托馬斯·富勒(Thomas Fuller)曾這樣評價:「誠然,他並非一個內行的海員,但是他卻知人善任,而且從善如流。」
自卡地茲和里斯本回來之後,德雷克就一直要求再作他那種冒險的突襲——在出發港口內攻擊西班牙艦隊。假使當時他真獲得了准許,去再作一次這樣的攻擊,那麼西班牙艦隊可能將永遠都不能出海了。最後,在霍華德已受命為統帥的第三天,他才奉命率領三十艘船隻向西班牙海岸進襲。然後接著,女王又害怕觸怒西班牙人,收回了這個命令,並將艦隊的員額減少了一半。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使得霍金斯在1588年2月15日,曾經上書華爾新漢,表示嚴重的抗議。
他說:「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是接受一個不光榮和不可靠的和平?還是決心一戰,以求得一個安靜的和平?照我看,最可靠和最有利的途徑,就是決心一戰,這也是全國人民的公意。」
霍金斯的意見,正與德雷克一樣,認為攻擊即為最可靠的防禦。但當他這封信發出後不久,英國女王又獲得了克魯茲侯爵逝世的消息。於是她相信西班牙艦隊現在又出發不成了,而且她也認為帕爾馬公爵正處在困難之中(註:大約一個月後,帕爾馬曾報告腓力說,他的三萬人中,只剩下一萬七千人的有效兵力了),所以她就陷入了後者所布置的和平陷阱,並派遣和談代表團前往日德蘭。關於這一點,霍華德在3月10日,也向華爾新漢提出警告,說請女王小心,不要陷入敵人的圈套。此時,也不斷地有情報傳來,說西班牙的艦隊馬上就要出海了。
假使伊麗莎白在天性上不是那樣傾向於外交,則她應該能認清帕爾馬的建議其實是一個詭計,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因為腓力相信他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他認為這是十字軍的行動,其目的是要把英格蘭再收入天主教的懷抱。每一天,五萬個教堂中都在做彌撒,腓力的海軍船隻,都是以宗教聖哲命名的;他們的乘員禁止發誓、爭吵、賭博和與不正當婦女交遊。船上都掛著帝國的旗幟,上面綉有基督和聖母的神像。
腓力對梅迪納下達了下述命令:「當你接到我的命令之後,就應率領全部艦隊出海,直向英吉利海峽進發,一直駛到馬格特點(Margate)為止。然後再與帕爾馬公爵取得聯絡,並保護他渡海。」他又警告他應該避免與英國艦隊接觸,並且說假使德雷克在海峽中出現,那麼除了後衛行動以外,應該對他不予理會。他也給梅迪納一個密封命令,那是留交給帕爾馬的,告訴他假使這個遠征失敗了,他應該採取何種行動。
腓力交給梅迪納指揮的艦隊一共有船隻130艘:20艘四桅大帆船,44艘武裝商船,23艘圓形船,22艘差船,13艘輕快帆船(Pinnaces),4艘中型帆船和4艘長船(註:其中實際可用的戰船數字在六七十艘之間)。這些船隻的總噸位為57,868噸,火炮總計為2431門,駕駛的海員為8050人,所載陸軍為18,973人。加上劃船的奴隸和其他人員,共計60,493人。
全部艦隊分為十個支隊,其番號如次:
(一)葡萄牙支隊,由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指揮,10艘四桅船和2艘輕快船。
(二)卡斯提爾支隊,由瓦爾德茲(Diego Fbores de Valdez)指揮,10艘四桅船,4艘武裝商船和2艘輕快船(註:伐爾德茲本人與梅迪納在一起,同乘他的旗艦「聖馬丁」(San Martin)號)。
(三)安達魯西亞(Andalusia)支隊,由皮德羅(Pedrode Valdez)指揮,10艘武裝商船,和1艘輕快船。
(四)比斯開支隊,由李卡爾德(Juan Martinez de Recalde)指揮,10艘武裝商船和4艘輕快船。
(五)古普茲可(Guipuzcoa)支隊,由阿昆多(Miguel de Dquendo)指揮,10艘武裝商船,2艘輕快船。
(六)義大利支隊,由布爾吞多拉(Martin de Berteudora)指揮,10艘武船商船,2艘輕快船。
(七)圓船(Urcas)支隊,由余安哥米茲(Juan Gomez de Medina)指揮,共23艘。
(八)差船(Pataches)支隊,由安托尼阿(Antonio Hurtado de Mendoza)指揮,共22艘。
(九)中型帆船(Galleasses)支隊,由雨果(Hugo de Moncada)指揮,共4艘。
(十)長船支隊,由迭戈(Diego de Medrado)指揮,共4艘(註:這個支隊根本沒有出發)。

『陸』 西班牙黃金船隊原本的目的地是哪裡為啥會沉船

十八世紀,西班牙的造船技術發展迅速,成為一個向外不斷擴張的霸主。西班牙的海上侵略也讓這個國家在當時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同時也招來了各個國家的敵對和仇視。但是,也不是所有掠奪而來的財寶都成功運回了西班牙本土,有很多財寶都因為一些原因沉沒在歸國的路途中。這些沉沒於海底的寶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瞬間,維哥灣成為火海,大部分黃金船隊的財寶都沉入海底。據當時被俘虜的一位西班牙將領描述,至少有四千到五千輛馬車的財寶沉入海底。龐大的財寶數量引得無數尋寶者瘋狂尋找,有很多人也撈到了紫水晶、珍珠等珠寶。直到現在,黃金船隊的寶藏還沒有完全被人發現。

『柒』 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歷程

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說起來顯得有些含糊,所能確定的是它出現在16世紀初,公認的最早的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建造於1517年,它是用來對付地中海巴巴利海盜的。和15世紀的威尼斯帆船一樣,那時的西班牙大帆船還是帆槳混合型的帆船。16世紀20年代葡萄牙人也使用著一種類似的更加小巧的帆船游弋在印度洋,到1525年,西班牙大帆船的在冊數量已經達到了21艘。一份文獻保有著在以後年份里的西班牙艦隊中這些一流帆船記錄,不過並沒有更詳細的情況描述。到了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已經逐步明朗化,當法國人首次看到它們時會根據其外表稱其為西班牙戰艦,於是作為戰艦的一種它們被世人所接受。到了這個時期,西班牙大帆船已經不再稱之為槳船了,盡管船槳作為它們的次要動力來源又持續30年。它們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帆船,擁有著與同時代的克拉克帆船不同的獨特外型。
16世紀初,正值海事革新的大航海時代,設計者們努力嘗試著將大炮搬到甲板上,新式的航海設備也不斷涌現。在地中海,有一種又小又輕的裝著三角帆的商船,正是兩艘這樣的地中海式帆船伴隨著更大一點的「聖母瑪利亞」號(哥倫布的旗艦)於1492年完成了大西洋彼岸的發現之旅,它們遂成為最常見的冒險用船。在北歐地區,大量的經過武裝的克拉克帆船被製造出來用於彰顯國力,英格蘭的「大亨利」號和蘇格蘭的「偉大的邁克爾」號便是這他們的代表。和中世紀北歐的船一樣,它們顯得巨大而笨重,不過它們的主桅上掛起了地中海風格的大三角帆,而將北歐風格的方型帆掛在前桅上。兩種式樣帆船的另一個區別是地中海式帆船趨向於使用厚木版平鋪,外板平接的建造方法,而克拉克帆船的建造方法則是厚木版重疊,鱗狀搭造。在西班牙大帆船還沒有出現以前,這兩種是在西班牙最為常見的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可能是由地中海式帆船演變而來的,二者有著很多相似的特徵,例如,早期大帆船的前甲板都不高,船身看起來也都比較小巧。而事實上,從圖片資料上也能發現16世紀中葉的西班牙大帆船和克拉克帆船的共同之處,比如說類似索具和同樣巨大的船樓。這樣說可能會更好一些,西班牙大帆船是在繼承了地中海的造船工藝和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帆船。 到了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在位)統治期間,西班牙已經將連接本土和新大陸的護航體系推行了30年,最初的護航艦隊僅僅包含一艘經過武裝的克拉克帆船,西班牙大帆船出現後,小型的大帆船便成了護航艦隊新的選擇。隨著由於私掠者增多而導致的印度群島護航任務的不斷增加,它們的數量不停的在增長。1536年和1543年的法令中明確規定了西班牙大帆船將如何進行武裝,以及它們所應扮演的角色。對1554年沉沒在今天美國德州海岸的「聖艾斯塔班」號帆船的調查,提供了關於船隻結構和武裝的有利證據,同時,相關圖片證據的不斷增多,也證實了這種新式帆船的發展軌跡。
在菲利普二世執政前的十年裡,大部分的西班牙大帆船都沒有克拉克帆船那麼大,它們的平均噸位大約只有120噸,這使得它們可以象當時描述的那樣帆槳混用。大型的帆船是很難藉助於劃槳前行的,很顯然,槳船的活動范圍就只能局限於沿海地區、地中海或者是其他風平浪靜時候的海洋上。到了1556年,在冊的西班牙大帆船的平均噸位已經上升到了334噸,這大約是十年以前的3倍,在1558年派往法蘭德斯的船中,這個數字達到了367噸。盡管當時的西班牙ZF傾向於將一些其他的武裝船隻也當作西班牙大帆船進行統計,不過經過努力,這些船隻的數量已經能夠被剔除出來了。
西班牙大帆船的理念也同樣為其他列強所接受。英國的亨利八世就曾在1545年誇耀過他的「恐嚇」號(其實只是艘帶著槳的小型巡邏艇),葡萄牙、法國和法蘭德所擁有的大帆船在16世紀中葉的歷史上也都有所記載。一般情況下大帆船在西班牙被視為戰船,在葡萄牙也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戰船,它們不時出現在歐洲的其他地方。

『捌』 英國造船行業的艱難發展,取經於西班牙,成就於海上貿易,如今怎樣

歐洲的造船工藝很大程度上源於阿拉伯帝國的技術輸入,並且在中世紀,歐洲的造船行業甚至不如一些內陸國家。當然這些都是曾經在蒙古帝國統治下的國家,造船工業在歐洲一直是取經於希臘的,可是希臘畢竟是小國並且國力有限。

同一時期的東亞,中國的造船工業卻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這主要還是因為周朝的基礎非常不錯,給予了中國一個非常完善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同樣也保存完好,直到明代中葉中國的造船工業依舊保持世界第一。可作為近代先驅的歐洲一直到18世紀中葉才有突破性的進展,除了改造帆船以外利用蒸汽機成了取勝的關鍵。

雖然蒸汽機的發明有利於商業發展,並有助於造船業,可是英國在主導貿易的過程中一直屬於世界工廠,即產品輸出國。所以英國通常都生產一些大噸位的商船,而在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貿易第一輸出國時,英國開始逐漸將造船工業轉向軍事上,例如大型軍艦以及旅遊業用的輪船等,這些後來的鐵甲型軍艦的衍生品都是英國造船業進步的標志,這也是英國長期保持世界第一海軍的理由之一。

雖然在發展潛艇上英國稍有落後,可是在船舶的製造上,英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直到今天英國也是為數不多能獨立生產船隻螺旋槳的國家。

『玖』 西班牙的造船技術世界排名多少

單從技術上講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世界造船技術應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韓國、中國。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應該在10名左右吧。

『拾』 西班牙的經濟主要靠什麼為什麼很發達

首先是服務業 ,其次是工業里的造船、鋼鐵、汽車、水泥、采礦、建築、紡織、化工、皮革、電力等 但是工業里以建築為主。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4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7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8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9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0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