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如何去西班牙阿爾梅尼亞

如何去西班牙阿爾梅尼亞

發布時間: 2022-07-05 10:42:08

⑴ 咖啡豆的原產地是在哪裡啊

由來
傳說一:
於公元六世紀時,位在依索比亞有一位牧羊人,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所飼養的羊群瘋狂般的處蹦跳個不停,在驚異之於,牧羊人仔細的去觀察羊群,他發現到原來羊只是在吃到了一種紅色的果實之後,才會如此的瘋狂興奮的反應,後來它將這些紅色的果實拿到鎮上,分給修道院里的僧侶們吃,每位僧侶們吃過後都覺得感到神清氣爽,而精神方面則感到振奮,
因此所有的人便把這種果實拿來做為神提用的葯,然而這個紅色的果實便是咖啡的前身....

傳說二:
公元一二五八年,在摩卡有位酋長雪克.歐瑪爾,在當時因為犯了罪而被它的族人放逐出境,此後它便一路流浪。當它流浪至阿拉伯境內的瓦薩巴時,已經是又累又餓的了,它找了一顆樹在樹下休息,就在此時有一隻鳥飛在來停在樹枝上,並啄食了樹上的果實,那隻鳥吃了果實後,發出了悅耳的啼叫聲,好奇的雪克.歐瑪爾便仔細的觀察了一陣子,它發現到來鳥兒是在啄食樹上的果實後才發出悅身的聲音。於是它便把樹上的果實採下,並將果實與水放入鍋中熬煮,沒想到竟散發出香濃誘人的味道。它將其拿起試飲,發現原本疲憊的感覺隨之消除,且精神為之一振。於是它便采了許多這神奇的果實,在它流浪的旅途中,見有人生病便將果實熬成湯汁讓它們服下,救助了許多人,由於它的善行,族人原諒了它,且讓它回到村中並推崇它為聖者。據說當時的果實便是咖啡....
發展
話說咖啡這植物的起源可追溯至百萬年以前,事實上它被發現的真正年代已不可考,僅相傳咖啡是衣索比亞高地一位名叫柯迪 ( Kaldi ) 的牧羊人,當他發覺他的羊兒在無意中吃了一種植物的果實後,變得神采非常活潑充滿活力,從此發現了咖啡。所有的歷史學家似乎都同意咖啡的誕生地為衣索比亞的咖發 ( Kaffa ) 地區。但最早有計劃栽培及食用咖啡的民族則是阿拉伯人,且咖啡這個名稱被認為源自於阿拉伯語 " Qahwah " -意即植物飲料。

最早期阿拉伯人食用咖啡的方式是將整顆果實 ( Coffee Cherry ) 咀嚼,以吸取其汁液。其後他們將磨碎的咖啡豆與動物的脂肪混合,來當成長途旅行的體力補充劑,一直到約公元 1,000 年,綠色的咖啡豆,才被拿來在滾水中煮沸成為芳香的飲料。又過了三個世紀,阿拉伯人開始烘焙及研磨咖啡豆,由於可蘭經中嚴禁喝酒,使得阿拉伯人消費大量的咖啡,因而宗教其實也是促使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廣泛流行的一個很大的因素。

16 世紀,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義,經由威尼斯及馬賽港逐漸的傳入歐洲。歐洲人喝咖啡的風氣,是 17 世紀由義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在各地經商中漸次傳開,在威尼斯出現了歐洲第一家的咖啡店-波的葛 ( Bottegadel Caffe )。四百年來,咖啡的飲用習慣不僅由西方傳至東方,甚至儼然成為銳不可當的流行風潮。

咖啡供作飲用,據說是開始於十一世紀初,阿拉伯的古文獻上便可看到該項記錄。在那之前,阿拉伯地區是將咖啡生豆曬幹了再煎煮後當胃葯喝的,但後來得知咖啡還具有提神效果,再加上回教誡律嚴苛,禁止教徒們喝酒,教徒們便用烘培後熬出來的咖啡汁液,作為取代酒類的興奮性飲料飲用,據說當地人懂得烘培生豆來使用,則是十三世紀以後的事。

咖啡在十二、三世紀的時候被阿拉伯人大量有計劃種植,十六世紀中東的大馬士革(1530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館。短短數年間,從古老的君士坦丁堡到高加索,從波斯灣到布達佩斯,再整個帝國的兩百多個城市都擁有不同數量的咖啡鋪,而連接這些城市的穿過沙漠荒野的道路沿途也到處都是可以移動的咖啡帳篷,為絡繹不絕的商旅和軍隊服務。同一世紀咖啡也傳到了歐洲,當時咖啡隨著土耳其人西征奧地利,被帶往西方國家,沒想到很快就擄獲歐洲人的心。據記載,1596年從威尼斯寄往荷蘭的一包樣品,曾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人見到最早的咖啡豆。有傳說,因為當時咖啡在西歐十分罕見,最初竟還有德國家庭主婦用雞湯來作咖啡的笑話。據學者推測,在十六世紀末繁榮的調味原料進出口貿易中,有不少來自東方的咖啡豆開始經貿發達的威尼斯源源不斷地進入歐陸。
不過歐洲第一家咖啡館,卻一直到一六八三年才在奧地利維也納,由一個波蘭人開設。以精悍出眾的亞美尼亞商人約翰迪奧達(Johannes Diodato)為首的通曉東歐和土耳其語言的商人,在戰時不光為奧地利均度擔任翻譯和向導,而且也在火線兩邊從事獲利驚人的咖啡貿易,在滿足他們自己經營的咖啡館的需要的同時,還為許多貴族和富有市民家庭沙龍的咖啡聚會解決了原料短缺的燃眉之急,
深得上層人士的青睬。幾年後,大街小巷隨處都可見到的咖啡業飛速發展,這些咖啡館大都是由他的同鄉,或來自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其它地區的土耳其人所開設,自然而然地帶有相當濃厚的中東風味,許多街頭拐角飄出咖啡熱香的狹窄的店堂里,還可以看見伊斯坦堡咖啡鋪里特有的靠牆的常板凳,敞開燒柴的咖啡爐,裡面的客人也大部分來自附近有市集的攤販、工匠和異鄉謀生的手藝人。
嚴格地說還只能算是個小小的簡易咖啡鋪子。那時,中上層社會的人們還陶醉在自己家裡封閉的私人咖啡圈子裡,熱衷於最初經濟成功的自由市民階級還為成為左右社會政治社會的力量。
今天人們所熟悉的,或者想像衷的高雅、舒適、具有開放的社交沙龍氣氛的純歐洲風格的咖啡館,
還要等待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直到市民意識普遍覺醒的啟蒙主義時代,才真正開始登上維也納和其它西方城市生活的舞台中心。
咖啡產區
咖啡三大產地

要了解生產咖啡的國家,最理智實用之法,是將它們分類為世界三大主要咖啡栽培生長地區:非洲、印度尼西亞及中南美洲。一般來說,鄰近生長的咖啡都有相似的特色。如果一個特定的豆子缺貨,製造綜合品的廠商買家,一般就會找附近的國家。做綜合品的會說:我想用一個「中「的。這表示要清淡可口、充滿活力的中美洲豆子。又或許加個「非洲「更有滋味。非洲是長滿野味豆子的土地;又譬如用「印度尼西亞「作為基礎。因為沒有其它的豆子有如此富威力、飽滿的口感。
豆子依生長地區的不同而有味道差異。影響味道的因素是咖啡樹的品種類別、生長的土壤性質、栽培園的氣候及海拔、採摘成果的謹慎、以及豆子處理的過程等。這些要素依地區而異,而烘培商及綜合廠商尋找各區域的特性,使綜合品有其獨特的典型風味。你可以嘗試追求自己夢想的咖啡。

非洲
象牙海岸
有人說它是僅次於巴西、哥倫比亞的世界第三大咖啡生產國,但有人卻說是印度尼西亞。但可以確定的是其 Robusta原種生產量是佔全世界第一的。
主要產地是在南部地方,生產Robusta原種的中型咖啡豆。

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是擁有堪稱咖啡原產地的歷史和傳統的農產國。被視為「咖啡「這個名稱由來的所在地是西南部的卡法,南部的希塔摩地方則是主要產地。東部高地哈拉,也和「哈拉「這個咖啡名稱一樣有名。

葉門
有一個說法認為咖啡是被人由衣索比亞帶到葉門來,才以此為據點,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因是Arabica原種名的發祥地,又曾因所生產的摩卡咖啡而聲噪一時,但如今以不再見得到當年的盛況了。

亞洲
印度
西南部的卡爾納塔卡州是主要產地,咖啡豆顆粒屬於大粒形。東南部塔米爾納得州產的咖啡豆,顆粒雖小,卻是印度的高級品。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的咖啡產地主要限於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三個小島。Robusta原種占其咖啡產量的九成。
爪哇島上生產的少量Arabica原種咖啡豆,顆粒小,是一種具酸味的良質咖啡豆。此島上的Arabicam原種,曾是世界級的優良品,但1920年因受到大規模病蟲害,而改種Robusta原種,到如今它所產的Robusta原種咖啡豆,堪稱世界首屈一指,具個性化苦味的「爪哇「,被廣泛用來供混合使用。
蘇門答臘島上產的「曼特寧「,是極少數的Arabica種,顆粒頗大,但生產管理不理想及烘培的好壞都馬上反應到咖啡豆上,所以會受到一些批評,但是來自東洋的豐富醇厚,如糖漿般潤滑的口感,使它在藍山未出現前,曾被視為極品,至今仍有很多人喜愛它,並且愛不釋手。「安卡拉「是一種小粒又帶點圓的咖啡豆,是代表印度尼西亞的咖啡。

中南美洲
墨西哥
咖啡生產地集中在較靠近瓜地馬拉的南部地方,東西側都有山脈貫穿,使它的山嶽傾斜地,成為咖啡理想栽培地形,咖啡栽種情形尚稱普遍。
由高地其依序分類為阿爾德拉、普利瑪,拉巴德、巴恩拉巴德三種標高產咖啡。咖啡豆大小由中粒到大粒都有,外觀、香味都大致良好。

牙買加
因咖啡而聲名大噪,成為世人話題的牙買加島,是位於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共和國。貫穿此島的山脈斜坡,是牙買加咖啡主要產地,最有名的是:藍山Blue Mountain,位於首都京斯敦東北方,秀麗的藍山連峰是絕佳的咖啡栽培地,以最高峰2256公尺藍山山系來命名是號稱咖啡中的極品「藍山咖啡「。顆粒大質量佳、味道調和,同時兼具適當的酸、苦、香、醇、甜味,是全世界公認的極品,通常都附上精緻工廠別的標志和保證書,然後裝入類似大型啤酒木桶的大桶內出口。有NO.1、NO.2、NO.3、圓豆等等級。

巴西
一個可將其譽為「咖啡大陸「的世界最大咖啡生產輸出國家。由於廣大國土中約有十州采大量生產,所以為了禰補地域差距和質量差距,巴西設定自成一格的分級基準,以求品質的安定化。
所生產的質量都很良好,自古便視為混合時不可或缺的咖啡豆,加工處理也較容易進行,廣泛地受到世人接受。尤其是以滿足巴西、山多士、質量類似NO.2、Screen18、Screen19、味道柔和和這四個條件的咖啡豆,最受到好評,並且被使用得最為廣泛。

哥倫比亞
僅次於巴西的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國。是生產「哥倫比亞mild「的國家中的龍頭老大。產地名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咖啡名稱,像是美得寧、馬尼薩雷斯、波哥塔、阿爾梅尼亞等都有各有各的風評。咖啡豆是淡綠色的大粒型,據特有的厚重味,不管是當純咖啡,或是混合都是非常適合。
咖啡的種類
咖啡豆的植物學分類
咖啡樹屬茜草科的常綠喬木,茜草科植物自古以來便以含特殊葯效的植物居多,被視為瘧疾特效葯的奎寧樹,及治療阿米八痢疾的杜根便是。而咖啡定位為最獨特的生物鹼飲用植物群。
一般在播種二到三年,咖啡樹可長至樹高五到十公尺左右,但為防咖啡豆失去香氣、味道變差,以及採收方便,農民多會將其修到一點五到兩公尺左右。播種後三到五年變開始結果。第五年以後的二十年內均為採收期。
咖啡樹常綠的葉片,葉端較尖,而且是兩片相對呈組。葉片表面呈現深綠色,背面呈淺綠色,開的花則成純白色,花內有雄蕊五根,雌蕊一根,花瓣一般是五瓣,但有的則為六瓣,甚至八瓣,開的花會發出茉莉般的香味,但快的約三、四天便會凋謝。結的果剛開始和葉片表面相同的深綠色,待越來越成熟後,便會變成黃色,再變成紅色,最後轉為深紅色。
咖啡的果實是由外皮、果肉、內果皮、銀皮,和被上述幾層包在最裡面的種子(咖啡豆)所形成,種子位於果實中心部份,種子以外的部份幾乎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一般果實內有兩雙成對的種子,但偶爾有果實內只有一個種子的,稱之為果豆。而為表示對稱,我們便稱果實有兩雙成對種子者為女豆。咖啡屬植物至少也有四十多個「種「,其中較實用的栽培種是三原種:高原栽培、低地栽培、最低栽培。
南北回歸線尖的環狀地帶,我們稱之為Coffee Zone或Coffee Belt。因為該區內較多富含肥沃有機質,還有火山灰質土壤,平均氣溫又在二十度左右,平均年雨量又在1000至2000mm之間,年內無較大溫差,故而成為理想的咖啡升產地。栽種咖啡得嚴防寒氣、乾熱風、降霜的侵害。
咖啡豆的味覺分類表
酸味 摩卡、夏威夷酸咖啡、墨西哥、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高地產、吉利馬札羅、哥倫比亞、辛巴威、薩爾瓦多、西半球水洗式高級新豆。
苦味 爪哇、曼特寧、波哥大、安哥拉、剛果、烏干達的各種舊豆 。
甜味 哥倫比亞美特寧、委內瑞拉的舊豆、藍山、吉利馬札羅、摩卡、瓜地馬拉、墨西哥、肯亞、山多士、海地 。
中性味 巴西、薩爾瓦多、低地哥斯大黎加、委內瑞拉、宏都拉斯、古巴 。
香醇 哥倫比亞美特寧、摩卡、藍山、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 。

一般來說,酸味系的咖啡豆,尤其以高質量的新豆居多,烘培程度最好淺些,而苦味系則烘培程度要淺些,然後甜味細則多屬高地產水洗式精選豆,烘培往往構成它能否融入柔和的苦味中後,被人品嘗出來的關鍵。中性味則就算不是高地產的咖啡豆,也得要有要安定質量的安定處理。演出香、醇效果的咖啡豆,
如何選擇咖啡豆
選用新鮮的咖啡豆。在購買時注意豆的顏色和顆粒的大小是否一致,好的咖啡豆外表光鮮有光澤,並帶有濃郁的香氣而沒有混入異味。不論是哪一種咖啡豆,新鮮度都是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選購時,抓一兩顆咖啡豆在嘴中嚼一下,要清脆有聲(表示咖啡未受潮)、齒頰留香才是上品,但最好還是用手捏捏,感覺一下是否實心,而不是買到脆殼的咖啡。如咖啡豆已失去香味或聞起來有陳味,就表示這咖啡豆已不再新鮮,不適合購買。
剛炒好的咖啡豆並不適合馬上飲用,應該存放一周以便將豆內的氣體完全釋放出來。
一般來說,咖啡的最佳飲用期為炒後一周後,此時的咖啡豆最新鮮,香味(Aroma)口感的表現最佳。
另外,咖啡豆的純度也是另一個考慮因素,內行人選咖啡,倒不見得是看顆粒的大小,而是抓一把單品咖啡豆(Regional Coffee),大約數十顆的份量,看一看每顆單豆的顏色是否一致,顆粒大小、形狀是否相仿,以免買到以混豆偽裝的劣質品。但如果是綜合豆(Blended Coffee),大小、色澤不同是正常的現象。另外重火和中深的焙炒法會造成咖啡豆出油,可是較淺焙炒的豆子如果出油,則表示已經變質,不但香醇度降低,而且會出現澀味和酸味。總之在選購咖啡時應注意其新鮮度、香味和有無陳味,而理想的購買數量是以半個月能喝完為宜。

外形的判斷
美味的咖啡,從其煎焙後咖啡豆的形狀即可知曉,如下圖所示。當然不能有不良的咖啡豆混入,更要注意的是正常的豆也會摻雜入優質的咖啡豆而造成妨礙。一顆可沖泡出美味咖啡的煎焙豆,首先必須是豆大肥美,而且縐折均勻,其次是大小一致且無色無斑。這些是視覺判別的要點,如果細心去看,應不難分辦。

不良豆種類
發酵豆 採收前掉落土中發酵的咖啡豆。發霉的異味,會對咖啡美味造成莫大的影響。
死豆 又稱未熟豆,或受氣侯因赤的影響,發育不健全。煎焙後會產生煎斑,使咖啡有股青澀味。
黑豆 發酵豆,已腐敗、變黑的咖啡豆。因為是黑色,一眼即可與正常的咖啡豆區分出來。 蛀蟲豆 受蟲侵害的咖啡豆。 殘缺豆 可能是作業時卡到,或是搬運中處理不慎,造成咖啡豆的殘缺。會造成煎焙時有煎斑,且會產生苦味及澀味。 其它 殘留薄皮的豆、發育不良的豆、乾燥不完全產生霉味的豆、只有外殼的(貝殼豆)

⑵ 為什麼西班牙佛郎哥政府未直接參加二戰

1939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西班牙在二戰是中立的。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與義大利要求佛朗哥回報,讓德軍取道西班牙攻打英屬直布羅陀,並逼迫西班牙加入軸心國的陣營。但佛朗哥鑒於國內飢荒問題,亟需美國及同盟國的穀物與石油援助,以及不看好軸心國會贏得最後勝利,於是擺盪於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盡量不捲入沖突中,讓西班牙於二次大戰期間的傷害降至最低。

了解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的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隨時都有放棄中立、投入納粹———法西斯聯盟懷抱的可能,但直到二戰結束,西班牙政府都保持了中立。這是為什麼呢?歷史學家們在研究這一現象時也難以取得一致意見。1997年,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戴維·斯塔福德在研究丘吉爾二戰時期的信件時,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是丘吉爾的「金錢外交」「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1940年5月,丘吉爾就任英國首相。當時的國際形勢非常嚴峻: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大陸節節勝利,而居於重要戰略位置的西班牙,其政府隨時都可能投降納粹。對於英國來說,德國如果控制了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那將是一場災難———地中海的戰略運輸線將被封鎖。

丘吉爾在分析了佛朗哥政府的內部勢力之後,決定收買一些對佛朗哥有影響力的西班牙高級指揮官。他專門撥出一筆資金用於這項絕密行動:由英國國庫在一家瑞士銀行的紐約分行存入1000萬美元。戴維·斯塔福德教授說:「這筆錢很可觀,但是,鑒於涉及的事情重大,用於收買西班牙軍人就顯得不是很多了。」 他在研究丘吉爾當年的信件時發現了這個收買事件。戴維·斯塔福德說:「西班牙同德國聯合在一起可能會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實現收買計劃,丘吉爾靠的是英國駐馬德里大使館武官艾倫·希爾加思。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過傷的海員曾在玻利維亞勘探過金礦,之後在北非執行過使命。當時他在西班牙的任務是,監視納粹德國潛艇的活動情況,同時為防範希特勒入侵西班牙作準備。在接到丘吉爾首相關於向一些西班牙軍人賬戶轉錢的命令之後,這位英國軍官便同銀行家胡安·馬奇進行了接觸。馬奇在一戰中曾幫助過英國的情報機構,並在西班牙內戰時期資助過佛朗哥。馬奇的任務是,向那些表明准備抵制佛朗哥同希特勒聯合意願的西班牙軍官送錢。丘吉爾的助手們曾對起用馬奇有非議,但丘吉爾認為:「馬奇利用邪惡的方法賺錢這個事實目前絕不會損害他對我們的價值。」

馬奇根據每個西班牙軍官的業績送錢。1940年底,幾乎所有的錢都進了西班牙軍官的腰包。比如,安東尼奧·阿蘭達將軍當時是西班牙軍事學院院長,被認為是佛朗哥的繼承人之一。他得到了200萬美元。

一直到戰爭結束時,西班牙都保持著中立,雖然弄不清楚丘吉爾的「金錢外交」是否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確實起到了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wjsms.net/home/web/jiaoyanzuzhuye/hj/ReadNews.asp?NewsID=618

http://spaces.msn.com/valyang/
西班牙內戰和佛朗哥時代

戰爭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產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 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 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 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產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復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內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內戰爆發。

叛亂軍隊在塞維利亞、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納瓦拉、潘普洛納、薩拉戈薩取得勝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改組,創立了人民軍隊並武裝民兵。 1936年9月右翼勢力----國防委員會任命佛朗哥為政府首相和軍隊元帥。內戰雙方均得到了國際支持,著名的國際縱隊支持共和派,意、德兩國支持右派叛亂軍隊。到1936年底叛亂軍隊控制了安達盧西亞大部分、厄斯特拉馬杜拉、托萊多、阿維拉、塞哥維亞、瓦利阿多里德、布爾戈斯、萊昂、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的一部分、維多利亞、聖塞巴斯蒂安、納瓦拉、阿拉貢、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著馬德里、新卡斯蒂利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爾梅利亞、希洪、畢爾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亂軍隊攻佔馬德里,4月1日內戰宣告結束。

內戰結束後,佛哥朗政權殘酷鎮壓左派努力,對外與德意結盟。二戰爆發後,西班牙改變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由於佛朗哥政權以前與德意等國的關系,二戰後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國家召開駐西使節,西班牙加入聯合國的要求多次被拒絕,法西邊界被關閉,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歐洲戰後重建計劃之外。由於西班牙資源(如石油)缺乏,經濟閉關自守,因此造成物質匱乏,不得不實行配給制。冷戰的開始給佛朗哥政權帶來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與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西班牙與美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西班牙被孤立的情況有所緩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聯合國。1956年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出去。

佛朗哥統治中期,西班牙開始出現社會動盪。1951年巴塞羅那爆發大罷工。1956年又爆發全國性罷工,同時出現了學生運動。內戰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軍人、長槍黨等)逐漸被技術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對佛朗哥政權的活動進一步加強。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議會指定為國家元首繼承人。後來,西班牙共產黨提出民族和解和通過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權的主張,社會黨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樣提出恢復民主、融入歐洲的主張。到了70年代初期,教會與佛朗哥政權也逐漸疏遠,一些地區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級神職人員公開批評佛朗哥政權。與此同時,西班牙民族主義勢力抬頭,埃塔恐怖主義活動(如暗殺、爆炸等)開始出現,1973年埃塔分子暗殺了卡雷洛-布蘭克首相。由於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臨時擔任國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過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後,西班牙開始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實現了從法西斯獨裁向議會君主制的過渡。國王將國家的領導權交給了年輕的改革家蘇亞雷斯。1976年7月3日蘇亞雷斯就任首相,肩負起從獨裁向民主的過渡重任。許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結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戲規則,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氣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的第一次民主選舉,由蘇亞雷斯領導的民主中央聯盟取得了相對多數(165票),由岡薩雷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工社黨)贏得了118席,成為第二大政黨。共產黨、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的民族主義政黨也在議會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聞界、政治團體、工會組織等在民主過渡進程中均採取了負責任的態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黨簽訂的《蒙克洛亞協定》確保了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蘇亞雷斯在民主過渡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執政時期將西班牙轉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確保廣泛的自由,建立了多黨議會制,政黨和工會的社會角色得以確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權力,在所有地區建立了自治區。這些變化是在各政黨、各階層通過協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難能可貴的。民主過渡最重要的遺產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決(87.87%的支持率)通過的新《憲法》。隨著西班牙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西班牙開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八、新《憲法》通過之後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舉行新《憲法》通過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民主中央聯盟獲得34.3%的選票,工社黨為30%,共產黨為10.6%,蘇亞雷斯再次受命組閣。在1979年4月19日舉行的市政選舉中,左翼政黨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達77%,表明民主中央聯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蘇亞雷斯辭去首相職務,2月10日卡爾沃-索特羅受命組閣。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極右翼勢力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國民警衛隊人員闖入議會,發動政變。在國王的干預下,政變最後未獲得成功,民主進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舉行大選,由岡薩雷斯領導的工社黨獲得絕對多數(202席),人民聯盟(現人民黨前身)獲106席,民主中央聯盟只得到7.2%的選票,共產黨為3.8%。1982年12月3日岡薩雷斯就任首相。工社黨放棄了過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轉變為溫和的、改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黨。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選中工社黨再次以絕對多數和在1993年6月的大選中以相對多數分別獲勝,繼續執政。由於工社黨長時間的執政,一些腐敗現象和丑聞削弱了工社黨的執政地位。人民黨經過幾次選舉失敗,進行了認真反思;在黨主席阿斯納爾的領導下,人民黨逐漸轉變為改革的中右派政黨。在1996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人民黨聯合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義黨執政,阿斯納爾出任首相。人民黨在2000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獨立執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黨在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重新執政。

與此同時,西班牙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81年10月西班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約,並於1986年3月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加入了北約。1985 年6月12日西班牙簽訂了加入歐共體的條約,並於1986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擔任了歐盟輪值主席,為歐盟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92年西班牙成功舉辦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從 1991年開始西班牙積極推動舉辦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推動西班牙、葡萄牙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歐盟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同時,西班牙積極參與國家維和行動,1991年成功舉辦了有關中東問題的馬德里峰會。

這一時期,西班牙國內政局穩定,為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社黨和人民黨政府積極推行教育、衛生、稅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加快工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隊職業化,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社會福利,西班牙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⑶ 西班牙內戰後的西班牙

西班牙內戰和佛朗哥時代

戰爭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產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產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復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內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內戰爆發。

叛亂軍隊在塞維利亞、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納瓦拉、潘普洛納、薩拉戈薩取得勝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改組,創立了人民軍隊並武裝民兵。1936年9月右翼勢力----國防委員會任命佛朗哥為政府首相和軍隊元帥。內戰雙方均得到了國際支持,著名的國際縱隊支持共和派,意、德兩國支持右派叛亂軍隊。到1936年底叛亂軍隊控制了安達盧西亞大部分、厄斯特拉馬杜拉、托萊多、阿維拉、塞哥維亞、瓦利阿多里德、布爾戈斯、萊昂、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的一部分、維多利亞、聖塞巴斯蒂安、納瓦拉、阿拉貢、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著馬德里、新卡斯蒂利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爾梅利亞、希洪、畢爾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亂軍隊攻佔馬德里,4月1日內戰宣告結束。

內戰結束後,佛哥朗政權殘酷鎮壓左派努力,對外與德意結盟。二戰爆發後,西班牙改變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由於佛朗哥政權以前與德意等國的關系,二戰後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國家召開駐西使節,西班牙加入聯合國的要求多次被拒絕,法西邊界被關閉,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歐洲戰後重建計劃之外。由於西班牙資源(如石油)缺乏,經濟閉關自守,因此造成物質匱乏,不得不實行配給制。冷戰的開始給佛朗哥政權帶來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與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西班牙與美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西班牙被孤立的情況有所緩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聯合國。1956年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出去。

佛朗哥統治中期,西班牙開始出現社會動盪。1951年巴塞羅那爆發大罷工。1956年又爆發全國性罷工,同時出現了學生運動。內戰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軍人、長槍黨等)逐漸被技術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對佛朗哥政權的活動進一步加強。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議會指定為國家元首繼承人。後來,西班牙共產黨提出民族和解和通過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權的主張,社會黨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樣提出恢復民主、融入歐洲的主張。到了70年代初期,教會與佛朗哥政權也逐漸疏遠,一些地區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級神職人員公開批評佛朗哥政權。與此同時,西班牙民族主義勢力抬頭,埃塔恐怖主義活動(如暗殺、爆炸等)開始出現,1973年埃塔分子暗殺了卡雷洛-布蘭克首相。由於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臨時擔任國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過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後,西班牙開始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實現了從法西斯獨裁向議會君主制的過渡。國王將國家的領導權交給了年輕的改革家蘇亞雷斯。1976年7月3日蘇亞雷斯就任首相,肩負起從獨裁向民主的過渡重任。許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結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戲規則,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氣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的第一次民主選舉,由蘇亞雷斯領導的民主中央聯盟取得了相對多數(165票),由岡薩雷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工社黨)贏得了118席,成為第二大政黨。共產黨、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的民族主義政黨也在議會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聞界、政治團體、工會組織等在民主過渡進程中均採取了負責任的態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黨簽訂的《蒙克洛亞協定》確保了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蘇亞雷斯在民主過渡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執政時期將西班牙轉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確保廣泛的自由,建立了多黨議會制,政黨和工會的社會角色得以確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權力,在所有地區建立了自治區。這些變化是在各政黨、各階層通過協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難能可貴的。民主過渡最重要的遺產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決(87.87%的支持率)通過的新《憲法》。隨著西班牙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西班牙開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八、新《憲法》通過之後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舉行新《憲法》通過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民主中央聯盟獲得34.3%的選票,工社黨為30%,共產黨為10.6%,蘇亞雷斯再次受命組閣。在1979年4月19日舉行的市政選舉中,左翼政黨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達77%,表明民主中央聯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蘇亞雷斯辭去首相職務,2月10日卡爾沃-索特羅受命組閣。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極右翼勢力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國民警衛隊人員闖入議會,發動政變。在國王的干預下,政變最後未獲得成功,民主進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舉行大選,由岡薩雷斯領導的工社黨獲得絕對多數(202席),人民聯盟(現人民黨前身)獲106席,民主中央聯盟只得到7.2%的選票,共產黨為3.8%。1982年12月3日岡薩雷斯就任首相。工社黨放棄了過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轉變為溫和的、改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黨。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選中工社黨再次以絕對多數和在1993年6月的大選中以相對多數分別獲勝,繼續執政。由於工社黨長時間的執政,一些腐敗現象和丑聞削弱了工社黨的執政地位。人民黨經過幾次選舉失敗,進行了認真反思;在黨主席阿斯納爾的領導下,人民黨逐漸轉變為改革的中右派政黨。在1996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人民黨聯合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義黨執政,阿斯納爾出任首相。人民黨在2000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獨立執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黨在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重新執政。

與此同時,西班牙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81年10月西班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約,並於1986年3月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加入了北約。1985年6月12日西班牙簽訂了加入歐共體的條約,並於1986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擔任了歐盟輪值主席,為歐盟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92年西班牙成功舉辦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從1991年開始西班牙積極推動舉辦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推動西班牙、葡萄牙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歐盟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同時,西班牙積極參與國家維和行動,1991年成功舉辦了有關中東問題的馬德里峰會。

這一時期,西班牙國內政局穩定,為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社黨和人民黨政府積極推行教育、衛生、稅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加快工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隊職業化,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社會福利,西班牙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⑷ 博揚·科爾基奇·佩雷斯

詳細資料簡介姓名Bojan Krkic Pérez

生日:1990年8月28日

出生地:西班牙林約拉(加泰羅尼亞)

身高:170cm/體重:65kg

國籍:西班牙

位置:前鋒

科爾基奇1990年8月28日出生於加泰羅尼亞大區的利爾達。他的父親是塞爾維亞人,母親是西班牙人。
博揚·科爾基奇
老科爾基奇在塞爾維亞名頭也不小,上世紀80年代曾效力於貝爾格萊德紅星隊,之後輾轉來到西班牙在一家西乙球隊效力,並與西班牙姑娘建立了家庭。1989年,老科爾基奇掛靴,在利爾達開辦了足球學校。一年後,博揚出生了。老科爾基奇在巴薩擔任球探,主要負責在法國和義大利尋找少年天才。

讓老科爾基奇最驕傲的莫過於已經貼上「新梅西」標簽的兒子博揚了。西班牙媒體更願意呼科爾基奇為「博揚-科爾基奇-佩雷斯」,原因是佩雷斯是科爾基奇加泰羅尼亞母親的姓,可能這樣聽起來更西班牙化吧。但喜歡博揚的球迷更願意用一個德語外來詞來稱呼科爾基奇:Wunderkind-神童。
博揚·科爾基奇
在巴薩技術總監貝基里斯坦親自的安排下,科爾基奇9歲時進入巴薩青訓營,並在拉馬西亞接受正規的足球訓練。7年時間里,伺職前鋒的科爾基奇幾乎橫掃了所有巴薩青少年球隊的進球紀錄。截至今年夏天,科爾基奇已經在巴薩青年隊和西班牙少年隊打進了889個球,平均每場進球3.5個!他所在的巴薩青年隊獲得了聯賽和國王杯賽的雙料冠軍。

不僅如此,科爾基奇15歲時就入選西班牙U17國家隊。西班牙和俄羅斯的比賽。半場比賽結束,比分還是0比0。下半時,科爾基奇出場。他先是自己打進一球,接著貢獻兩個助攻,幫助球隊3比0完勝。其中邊路狂奔20餘米助攻隊友的一球尤其精彩,幾乎就是他的個人表演。

科爾基奇擁有西班牙和塞爾維亞雙重國籍。隨著神童名氣越來越大,西班牙足協和塞爾維亞足協還為此「打了一架」。老科爾基奇的意思是讓博揚自己選擇,小傢伙自己還沒有表態,他更願意談的是巴薩。他說:「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進入巴薩一隊,但這需要慢慢來。我進球多的原因是我效力於一支強大的球隊,沒有隊友支持我會一無所獲。我知道,自己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俱樂部履歷賽季 俱樂部 聯賽進球/出場
博揚·科爾基奇
2006-07 巴塞羅那B 9球/15場

2007-08 巴塞羅那 4球/19場

註:數據截至2008年2月17日

博揚的「金豬」日歷

2007年2月 以巴薩B隊球員的身份,博揚開始「豬年」大運。

2007年3月1日 在「地中海杯」決賽中表現出色。

2007年4月24日 在巴塞羅那與埃及阿爾阿赫利的友誼賽中第一次代表巴薩一線隊出場並打入1球。

2007年5月16日 西班牙奪得比利時U17歐青賽冠軍的關鍵先生,他在半決賽與東道主比利時和決賽與英格蘭比賽中都有進球。 2007年6月5日 在西班牙與喬治亞的比賽中成為西班牙U21國家隊歷史上最年輕的出場球員。

2007年7月 隨同巴薩一線隊前往蘇格蘭參加賽季前集訓。

2007年8月 西班牙在韓國U17世青賽決賽中失利作為頭號球星博揚在半決賽中吃到紅牌,未能參加決賽。

2007年9月16、19日 聯賽與奧薩蘇納比賽第78分鍾冠軍杯與里昂第88分鍾,博揚分別替換多斯桑托斯和梅西,完成了兩項賽事的處子秀。

2007年10月20日 與比利亞雷亞爾的聯賽中首次聯賽首發出場並在第24分鍾打入個人首粒聯賽進球。

2007年11月24日 與韋爾瓦比賽中打入在諾坎普的第一粒進球。

2007年12月23、29日 參加第一場世紀大戰和首次代表加泰羅尼亞聯隊出賽。

2008年1月 媒體相繼確認博揚已經被阿拉貢內斯選入2月7日西班牙國家隊與法國比賽的大名單。

2008年4月 歐冠對陣沙爾克04的比賽中打入個人歐冠首球,幫助球隊取勝. 同樣也是「90後」的首粒歐冠進球

2008年4月 被召入西班牙歐洲杯備戰31人大名單

個人榮譽

西班牙青年隊

2007歐洲U17錦標賽冠軍

2010年10月,在與亞特蘭大的比賽上在羅馬主場奧林匹克球場上打入了個人意甲第一球。職業生涯博揚1999年加入巴塞羅那,在巴薩梯隊的7年間總共攻入了889球。平均下來幾乎是一場比賽進3球。

2006/07賽季博揚加入巴薩B隊,雖然B隊最終降級,但是博揚表現出色,15場比賽進9球3助攻的表現堪
博揚·科爾基奇
稱高效,同時他也在低級聯賽磨練了自己的對抗能力,為加入一隊作最後的准備。博揚於2007-08賽季初,同多斯·桑托斯一起被主帥里傑卡爾德擢升入巴塞羅那A隊,並於2007年9月16日完成在巴塞羅那A隊的處子秀,對手為奧薩蘇納。三天後,博揚又在歐冠對里昂的比賽中以17歲零22天的年齡成為了冠軍杯歷史上出場的年齡最小的球員。同年10月20日,博揚在對比利亞雷亞爾的比賽中完成了首次西甲首發,並在第25分鍾攻入他升入A隊以來的第1球,同時亦創造了巴塞羅那歷史上年齡最小的聯賽進球者記錄,前紀錄保持者梅西創造的進球紀錄是17歲10個月零7天,而博揚的新紀錄是17歲零52天。

博揚於2008年4月1日對沙爾克04的比賽中攻入了個人的冠軍杯處子球,助球隊以1-0獲勝。同時他也以17歲零216天的年齡成為冠軍杯第二年輕進球者。

博揚以十個進球結束了2007-2008賽季,同時也打破了勞爾保持的處子賽季進球紀錄。

由於不能獲得更穩定的出場時間,博揚在2011年夏天遠走義大利,與羅馬俱樂部走到了一起,完成了這筆轉會。 當地時間2011年7月22日,巴塞羅那俱樂部對外宣布,20歲的西班牙前鋒博揚已經正式加盟羅馬,後者支付了1200萬歐元的轉會費。

據悉,巴塞羅那在未來2個賽季內擁有回購權,回購金額為1300萬歐元。如果羅馬試圖阻止巴薩回購博揚,那羅馬將不得不再支付2800萬歐元,也就是說將達到4000萬歐元。國家隊經歷博揚擁有塞爾維亞血統,他仍然選擇代表西班牙,他曾代表西班牙U17參加世界少年足球錦標賽及歐洲少
博揚·科爾基奇
年足球錦標賽。並於2008年2月7日被選入西班牙國家隊與法國隊比賽的大名單,但未獲出場機會。隨後缺席了2008年歐洲杯。
2008年9月10日,博揚首次代表西班牙國家隊出場。在對阿爾梅尼亞隊的友誼賽最後十分鍾替補隊友桑蒂·卡佐拉上場,司職右中場。

⑸ 評價咖啡豆的風味,可以參考哪些指標

風味:有動物味、灰渣味、焦味/煙味、化學味/葯味、巧克力味、焦糖味/麥芽糖味、土味、果味、穀物味、堅果味、奶油味、橡膠味、辛辣味、煙草味、酒味、木味
評估咖啡的風味,首先記下他們的外觀和香味,嗅聞它們的味道,大約三分鍾後,正式開始品嘗。
指標因素:干凈:咖啡沒有土味,不狂野,也沒有缺陷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特色。平衡:有著狗復雜而令人感興趣的特色,但沒有某一特色特別突出。質感、口感:質感是指咖啡在口中濃稠黏滑的觸感,約和咖啡中的膠質懸浮量成正比。復雜感:不同的咖啡有不同層次的特色,復雜度高表示可以感受到的感官刺激種類較多。深度:指超越感官刺激的共鳴與感染力,可能是一些細致的感覺,或是不同感覺間的復雜交互作用造成的。平順:指酸味與苦味微弱,加一點點糖而且不用加牛奶就可以舒服飲用的甘甜義大利咖啡。

⑹ 求助!西班牙歷史(十六、十七世紀)

西歐政治經濟的變革浪潮和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也猛烈地沖擊著西
班牙王國,到15世紀中葉,西班牙的資本主義也獲得一定的發展,但由於西
班牙歷史形成的特殊原因,使得資本主義在西班牙的成長遠不如它在英國,
法國,尼德蘭和義大利那樣順利,因而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斗爭在西班牙
就表現得更為痛苦與悲哀.
摩爾人的長期佔領和西班牙人民收復失地斗爭的階段性,使得西班牙各
地區形成了許多"獨立的王國",這些王國都有它們各自特殊的法律和風俗
習慣.馬克思在論述西班牙革命時說:"西班牙地方性的生活,各省和城市
公社的獨立性,社會的復雜情況,起初是由這個國家的地理特點造成的,而
後來歷史的發展則是依各省擺脫摩爾人統治所採用的各自不同的方式."這
一狀況對西班牙社會政治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農民和新興的城市居民為了
保衛他們已有的權利,常常與當時體現國家統一的王權發生沖突,甚至和封
建貴族結成聯盟與王權對抗.結果是,王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對
城市和封建貴族兩種勢力同時進行削弱,從而導致了極端專制的君主統治,
形成了西班牙歷史上極為殘暴的"黑鐵時代".
1469年,阿拉岡王子斐迪南和卡斯提王位繼承人伊莎貝耳聯姻,此後他
們分別成為該國的國王和女王,於是1479年兩國正式合並,西班牙統一王國
至此形成.但是部分大封建諸侯不肯放棄割據勢力,反對統一.伊莎貝耳和
斐迪南依靠城市,小貴族和教會的支持,與大封建主進行斗爭.城市勢力在
斗爭中起了首要作用,卡斯提城市於1480年結成同盟,阿拉岡城市於1488
年參加.城市同盟組織民軍,幫助國王摧毀大封建主的城堡,沒收他們侵吞
的土地,剝奪他們享有的特權等等,使西班牙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一的西
班牙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國王擁有四萬人的常備軍,於1492年收復了阿拉
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據點格拉納達城,從此長達七個多世紀的收復失地運
動,以西班牙人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然而王權的建立並沒有給城市勢力帶來多少好處,斐迪南為鞏固其統治
開始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城市自治權被削弱,國會越來越少召集會議.國王
以宗教裁判所為加強專制統治的工具,對一切反抗國王和教會的人都加以異
端的罪名.宗教裁判所羅織人罪,籍沒財產,濫施酷刑.從1483年起,十五
年內被處火刑的約有九千人,判處其他刑罰的達九萬人,充分暴露了專制統
治的野蠻殘暴.1516年,斐迪南死後無嗣,外孫查理繼承西班牙王位,稱查
理一世(1516—1556年).查理從母系方面繼承西班牙及其領地那不勒斯王
國,西西里,撒丁尼亞和美洲的殖民地;從父系方面繼承奧地利和所謂"勃
日第遺產",包括尼德蘭,盧森堡和佛朗士——康泰.1519年,查理當選為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他在義大利戰爭中打敗法國,奪取米蘭和
其他地區.在十六世紀的20至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又侵佔美洲的墨西哥,
秘魯,智利,哥倫比亞等地.1535年,北非的突尼西亞,歐蘭和其他一些地方
也被西班牙佔領.這樣,西班牙成為一個地跨三洲的殖民大帝國.但國內的
橫征暴斂和對外的窮奢贖武,激發了各階層人民反對專制主義的斗爭,1520
年爆發了卡斯提城市起義,然而不久就被國王依靠大貴族的勢力而殘暴鎮壓
了.起義失敗後,城市的自由被取消,等級議會制日趨衰落,中世紀的封建
殘余始終保持了它強大的勢力,使得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資本主義因素難
以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正如馬克思在《革命的西班牙》一文中分析西班牙
君主專制和其他西歐國家不同之點時所說的:"在西班牙則恰恰相反,貴族
政治雖趨於衰落,卻保持了自己的最惡劣的特權,而城市雖已喪失自己的中
世紀的權力,卻沒有得到現代城市所具有的意義."
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他的弟弟斐迪南繼任神聖羅馬皇帝,西班牙王
位由他的兒子腓力普二世(1556—1598年)繼承,領土包括西班牙本土,尼
德蘭,義大利境內屬地和美洲殖民地.這一時期是塞萬提斯生活的主要時期,
其社會現實對塞萬提斯的人生與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腓力普二世更加狂妄專暴,他利用宗教裁判所壓制反對者,大肆沒收富
裕商人和工業企業家的財產.從1565年起,又制訂了一系列迫害摩里斯哥人
(西班牙統一後被迫改信基督教的摩爾人)的法令.如:摩里斯哥人不準攜
帶武器和穿著民族服裝,也不準說阿拉伯語和做伊斯蘭教禮拜,違者處以火
刑.遭受迫害的摩里斯哥人於1568——1570年舉行起義.起義被鎮壓後,整
個安達魯西亞變成了一片廢墟.1585年,阿拉岡也發生了農民起義,起義者
殺死封建領主,拒絕履行封建義務,但不久也被鎮壓.
好大喜功的腓力普二世對外實行瘋狂的擴張政策,不斷進行戰爭. 1571
年,西班牙與威尼斯的聯合艦隊在勒邦多海戰中,擊潰土耳其艦隊.1580年,
西班牙攻陷里斯本,次年兼並葡萄牙及其全部殖民地.但在對英,法和尼德
蘭的戰爭中,西班牙卻連遭失敗.1588年,腓力普二世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
國,在英吉利海峽幾乎全軍覆沒,從此海上霸權落入英國之手.1589年,他
又出兵干涉法國胡格諾戰爭,於1598年被逐出法國.對尼德蘭的戰爭,自
1567年即已開始,戰爭綿延幾十年,但終不能鎮壓尼德蘭的革命.尼德蘭北
部七省的獨立,使西班牙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遭到嚴重打擊.無休止的戰爭
耗盡國力,國家財政陷入紊亂.1573年到1598年間,國債由三千七百萬杜
卡特增加到一億杜卡特.腓力普二世雖然一再增加賦稅,但在1575年和1596
年,仍兩度無力償付國債.至此,西班牙不斷衰落,經濟發展日益落後於西
歐其他國家.國內經濟狀況的惡化,工商業的凋敝,使人民生活窮困萬狀,
不少人逃到海外謀生,有的為了逃避賦稅而進入修道院.這一時期,西班牙
的人口減少達到驚人的程度,許多大城市的人口減少一半,有的減少四分之
三,有些小鎮和村莊甚至消失.到17世紀中,西班牙的修道院竟多至九千所,
神甫,修女,修士達到一百二十萬人.貧民和乞丐約占人口的三分之一.1598
年,腓力普三世繼位,在政治和經濟上毫無革興之意,並於1609—1610年實
現其父遺志,將數十萬摩里斯哥人(大部分是勤勞優秀的手工業者和農民)
驅逐出境,這就使西班牙本來已經衰落的工農業更加一蹶不振.整個國家此
時籠罩在一片絕望的情緒之中.正如塞萬提斯借堂吉訶德之口多次譴責的那
樣,這是一個"黑鐵時代".
------------------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
西班牙鼎盛時期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並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1492年西班牙人徹底打敗了摩爾人。天主教雙王共有一子四女,分別與歐洲一些王室聯姻,王儲胡安娶了德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女兒瑪加麗達,葡萄牙王子先後娶了長女伊薩貝爾和三女兒瑪麗亞,二女兒胡安娜嫁給馬克西米連的兒子菲利佩,四女兒與英國亨利八世結婚。聯姻不但鞏固了他們在西班牙的統治地位,也意味著領土的兼並和擴張。天主教雙王的統治使西班牙在歐洲率先實現國土統一,使西班牙結束了中世紀並進入文藝復興時期。1506年胡安娜的長子卡洛斯成為尼德蘭君主。1516年費爾南多去世,卡洛斯成為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國王,稱為卡洛斯一世(歐洲其他國家稱之為查理五世)。1519年馬克西米連去世後,卡洛斯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年正式被加冕為皇帝。卡洛斯一世統治的范圍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佛朗士—康泰、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北非的突尼西亞和奧蘭等地,成為一個橫跨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國。至此,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從美洲掠奪來的金銀財寶,西班牙在卡洛斯一世時期達到鼎盛時期。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從卡洛斯一世開始起先後有五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菲利佩二世、菲利佩三世、菲利佩四世、卡洛斯二世。由於卡洛斯一世和菲利佩二世在歐洲連年征戰,四處樹敵,造成國庫空虛,負債累累。為彌補財政赤字,稅收負擔不斷加重,人民群眾的不滿和離心主義情緒日增。西從拉美運回的黃金白銀被海盜掠奪或通過貿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西班牙卻因工農業競爭力低而日趨衰落。由於經濟和宗教沖突,1588年菲利佩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1648年,西對法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和荷蘭的領土,西逐漸走向衰落。
-----------------------

無敵艦隊
無敵艦隊(古西班牙語:la Felicissima Armada即最幸運的艦隊;現代西班牙語: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擊敗的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圖征服英格蘭卻失敗的龐大艦隊。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最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時期。在格瑞福蘭海戰(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艦被弗朗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沖散,英軍用的秘密武器稱為地獄燃燒者,即八艘起火燃燒並且滿載火葯的商船。

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被英軍擊敗時本想南退,卻因颳起強大的南風而不可行,殘存的艦隊只好隨風北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蘭則成為海上強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於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托爾德西里亞斯簽訂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特別將位於維德角群島以西300里格(約合1770公里或1100英里),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西、葡兩國分別於該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該條約。由於麥哲倫的環球航行,1529年兩國又重新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Saragossa)用以明確這一分割在太平洋上的位置。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Wikipedia,自由的網路全書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成員。而在1700年後繼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Template:西班牙歷史

目錄 [隱藏]
1 起源
2 美洲殖民地
3 短暫吞並葡萄牙
4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5 參看

[編輯]起源
Image:Battle of Pavia.jpg
發生於1525年的巴瓦之戰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西班牙兼奧地利王子卡爾(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譯查理)以特拉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上任後贊助了麥哲倫的環球旅行。1519年查理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1535年,查理佔領突尼西亞等地。西班牙的統治地區包括德意志、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突尼西亞和美洲殖民地。16世紀時的西班牙成為了西歐強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和艦隊。

其後於1556年查理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編輯]美洲殖民地
1571年10月,西班牙打敗奧斯曼土耳其的艦隊,取得地中海的軍事優勢。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包括4個總督區:

西班牙總督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
新格瑞那達總督區(包括哥倫比亞、巴拿馬、委內瑞拉、厄瓜多爾)
秘魯總督區(包括秘魯、智利)
拉普拉塔總督區(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
總督由西班牙國王任命。每年有兩支艦隊從每周運送各種貨物回西班牙,壟斷了世界可可豆市場長達1個世紀。16世紀中葉,每年從美洲運回的黃金達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歸西班牙所有。

[編輯]短暫吞並葡萄牙
在西班牙統一後,哈布斯堡王室漸漸向葡萄牙滲透。通過互相通婚,使哈布斯堡的血統混入葡萄牙的阿維士王室。

菲利浦二世繼西班牙王位後,葡萄牙出現王位繼承危機。1578年,菲利浦的表弟,葡萄牙王斯巴斯蒂安(Sebastian)發動對北非穆斯林的聖戰,但不幸戰敗被俘後處決(葡國民的說法是失蹤)。已成為紅衣主教的王叔亨利企圖還俗繼承王位,但遭教宗國瑞十三世/格高里十三世拒絕,最後於1580年無嗣而亡,由另一位侄子安東尼奧暫繼王位。但安東尼奧的繼承並不獲教宗承認,教宗反而傾向由亨利的外甥,西班牙王菲利浦承繼葡萄牙王位。

同年11月,菲利浦派艾爾巴公爵帶領軍隊開進葡萄牙,很快攻陷里斯本,安東尼奧被迫流亡巴黎和葡萄牙若干個外島。

葡萄牙疏密院迫於軍事和教宗的壓力,容許菲利浦有條件地繼承葡萄牙王位,成為葡萄牙王菲利浦一世。而條件便是:

葡萄牙維持由一獨立政府管治,不受西班牙政府管轄
葡萄牙王國及其海外領地不得被國王擅自收編為西班牙領土或行省
維持葡萄牙語的國語地位
在西班牙吞並葡萄牙的同時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使西班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葡萄牙的名聲一向不好,而且無敵艦隊和三十年戰爭的戰敗,更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瀕臨破產邊緣,如菲利浦二世在去世前兩年的1596年宣布破產。1609年尼德蘭也發生革命從西班牙獨立出去。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歐洲一片反哈布斯堡的浪潮中,葡萄牙終於在1640年發動恢復獨立活動。同年12月1日,葡萄牙疏密院立先王曼鈕一世的玄孫,布拉干薩公爵約翰為葡萄牙王約翰四世。葡萄牙恢復獨立,哈布斯堡王室也結束了對葡萄牙達60年,歷3代君主的管治。

[編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主條目: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可能礙於他曾祖卡洛斯一世的遺詔)。由於與奧地利王室的近親關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親奧地利的,而路易十四決心在西班牙建立一個親法的政權。他為了他的孫子得以繼承西班牙王位,他執意廢除與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的《1700倫敦條約》。神聖羅馬皇帝,卡洛斯的表親利奧波德一世為支持其子卡爾大公競爭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毀約為由,於1702年對法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法國的宿敵英國和荷蘭,初期曾一度承認菲利普的繼位,但菲利普宣布切斷西班牙和英荷兩國的貿易關系,將兩國推向奧地利的一邊,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廢英王查理二世的兒子,信奉天主教的占姆士王子奪回他姐姐瑪麗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蘭護國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場更為堅定。英國,荷蘭聯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漢諾威和普魯士都站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邊。巴伐利亞和科隆選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國和薩伏依公國就站在法國波旁王室的一邊。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現了反波旁的武裝,而阿拉貢、華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地區更宣布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軍元帥,法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孫帶領奧軍於1702年進佔法國勢力范圍米蘭公國,揭開了戰爭的序幕。而英軍統帥,前首相邱吉爾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亦帶領英軍,進入西屬尼德蘭,支援荷蘭。而奧地利軍隊也在阿拉貢、華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等西班牙領土站穩了腳跟,英軍更乘機佔領了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尼德蘭低地和北美洲成為此戰的主要戰場。這場戰爭爆發時,英王威廉三世剛駕崩不久,因此戰爭主要戰事都發生在安妮女王在位時,因此在北美又稱為安妮女王之役。

1711年,經過多年交戰,歐洲各國的緊張關系因為各種因素緩和下來。在英國,親法的扥利黨獲得政權,而波旁王朝也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因此三國於1713年簽定烏得勒支和約。而1714年,哈布斯堡王軍在西班牙最後一個據點巴塞隆納的陷落,促成了奧法拉施塔特和約和巴登和約。而奧西之間的領土紛爭直至1720年,四國同盟之役後的議和才得以最終解決。

⑺ 巴薩23號是誰

給你一份巴薩09-10年的球員陣容 (這上面沒有23號呀,如果有的話可能是剛加盟的馬克斯維爾吧) 號碼 姓名(英文) 國籍(護照) 出生日期
門將
1 巴爾德斯(victor Baldes) 西班牙 82.01.14
25 霍爾克拉(Jorquera) 西班牙 79.03.03
13 平托(José Manuel PINTO) 西班牙 79.03.03

後衛
馬克斯維爾(Maxwell)巴西 81.8.27
2 卡塞雷斯(Martín CáCERES) 烏拉圭 87.04.07
3 皮克(Gerard PIQUé) 西班牙 87.02.02
4 馬克斯(Maquez) 墨西哥 79.02.13
5 普約爾(Puyol) 西班牙 78.04.13
16 西爾維尼奧(Sylvinho) 巴西 74.04.12
18 加比-米利托(Milito) 阿根廷 80.09.07
20 阿爾維斯(Daniel ALVES) 巴西 83.05.06
22 阿比達爾(éric Abidal) 法國 79.07.11
26 維克多-桑切斯(VíCTOR SáNCHEZ) 西班牙 87.09.08

中場
6 哈維(Xavi) 西班牙 80.01.25
7 古德約翰森(Gudjohnsen) 冰島 78.09.15
8 伊涅斯塔(Iniesta) 西班牙 84.05.11
15 凱塔(Seydou KEITA) 馬里 80.01.16
24 亞亞-圖雷(Yaya Touré) 象牙海岸 83.05.13

前鋒
9 伊布拉希莫維奇(Ibrahimovic) 瑞典 81.10.3
10 梅西(Messi) 阿根廷 87.06.24
11 博揚-科爾基奇(Bojan Krkic) 西班牙90.08.28
14 亨利(Thierry Henry) 法國 77.08.17
27 佩德羅(PEDRO Rodríguez) 西班牙 87.07.28

⑻ 西班牙在1939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權,但為什麼沒有加入軸心國和參加二戰

1939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西班牙在二戰是中立的。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與義大利要求佛朗哥回報,讓德軍取道西班牙攻打英屬直布羅陀,並逼迫西班牙加入軸心國的陣營。但佛朗哥鑒於國內飢荒問題,亟需美國及同盟國的穀物與石油援助,以及不看好軸心國會贏得最後勝利,於是擺盪於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盡量不捲入沖突中,讓西班牙於二次大戰期間的傷害降至最低。

了解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的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隨時都有放棄中立、投入納粹———法西斯聯盟懷抱的可能,但直到二戰結束,西班牙政府都保持了中立。這是為什麼呢?歷史學家們在研究這一現象時也難以取得一致意見。1997年,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戴維·斯塔福德在研究丘吉爾二戰時期的信件時,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是丘吉爾的「金錢外交」「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1940年5月,丘吉爾就任英國首相。當時的國際形勢非常嚴峻: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大陸節節勝利,而居於重要戰略位置的西班牙,其政府隨時都可能投降納粹。對於英國來說,德國如果控制了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那將是一場災難———地中海的戰略運輸線將被封鎖。

丘吉爾在分析了佛朗哥政府的內部勢力之後,決定收買一些對佛朗哥有影響力的西班牙高級指揮官。他專門撥出一筆資金用於這項絕密行動:由英國國庫在一家瑞士銀行的紐約分行存入1000萬美元。戴維·斯塔福德教授說:「這筆錢很可觀,但是,鑒於涉及的事情重大,用於收買西班牙軍人就顯得不是很多了。」 他在研究丘吉爾當年的信件時發現了這個收買事件。戴維·斯塔福德說:「西班牙同德國聯合在一起可能會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實現收買計劃,丘吉爾靠的是英國駐馬德里大使館武官艾倫·希爾加思。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過傷的海員曾在玻利維亞勘探過金礦,之後在北非執行過使命。當時他在西班牙的任務是,監視納粹德國潛艇的活動情況,同時為防範希特勒入侵西班牙作準備。在接到丘吉爾首相關於向一些西班牙軍人賬戶轉錢的命令之後,這位英國軍官便同銀行家胡安·馬奇進行了接觸。馬奇在一戰中曾幫助過英國的情報機構,並在西班牙內戰時期資助過佛朗哥。馬奇的任務是,向那些表明准備抵制佛朗哥同希特勒聯合意願的西班牙軍官送錢。丘吉爾的助手們曾對起用馬奇有非議,但丘吉爾認為:「馬奇利用邪惡的方法賺錢這個事實目前絕不會損害他對我們的價值。」

馬奇根據每個西班牙軍官的業績送錢。1940年底,幾乎所有的錢都進了西班牙軍官的腰包。比如,安東尼奧·阿蘭達將軍當時是西班牙軍事學院院長,被認為是佛朗哥的繼承人之一。他得到了200萬美元。

一直到戰爭結束時,西班牙都保持著中立,雖然弄不清楚丘吉爾的「金錢外交」是否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確實起到了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wjsms.net/home/web/jiaoyanzuzhuye/hj/ReadNews.asp?NewsID=618

http://spaces.msn.com/valyang/
西班牙內戰和佛朗哥時代

戰爭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產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 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 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 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產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復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內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內戰爆發。

叛亂軍隊在塞維利亞、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納瓦拉、潘普洛納、薩拉戈薩取得勝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改組,創立了人民軍隊並武裝民兵。 1936年9月右翼勢力----國防委員會任命佛朗哥為政府首相和軍隊元帥。內戰雙方均得到了國際支持,著名的國際縱隊支持共和派,意、德兩國支持右派叛亂軍隊。到1936年底叛亂軍隊控制了安達盧西亞大部分、厄斯特拉馬杜拉、托萊多、阿維拉、塞哥維亞、瓦利阿多里德、布爾戈斯、萊昂、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的一部分、維多利亞、聖塞巴斯蒂安、納瓦拉、阿拉貢、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著馬德里、新卡斯蒂利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爾梅利亞、希洪、畢爾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亂軍隊攻佔馬德里,4月1日內戰宣告結束。

內戰結束後,佛哥朗政權殘酷鎮壓左派努力,對外與德意結盟。二戰爆發後,西班牙改變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由於佛朗哥政權以前與德意等國的關系,二戰後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國家召開駐西使節,西班牙加入聯合國的要求多次被拒絕,法西邊界被關閉,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歐洲戰後重建計劃之外。由於西班牙資源(如石油)缺乏,經濟閉關自守,因此造成物質匱乏,不得不實行配給制。冷戰的開始給佛朗哥政權帶來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與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西班牙與美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西班牙被孤立的情況有所緩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聯合國。1956年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出去。

佛朗哥統治中期,西班牙開始出現社會動盪。1951年巴塞羅那爆發大罷工。1956年又爆發全國性罷工,同時出現了學生運動。內戰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軍人、長槍黨等)逐漸被技術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對佛朗哥政權的活動進一步加強。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議會指定為國家元首繼承人。後來,西班牙共產黨提出民族和解和通過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權的主張,社會黨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樣提出恢復民主、融入歐洲的主張。到了70年代初期,教會與佛朗哥政權也逐漸疏遠,一些地區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級神職人員公開批評佛朗哥政權。與此同時,西班牙民族主義勢力抬頭,埃塔恐怖主義活動(如暗殺、爆炸等)開始出現,1973年埃塔分子暗殺了卡雷洛-布蘭克首相。由於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臨時擔任國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過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後,西班牙開始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實現了從法西斯獨裁向議會君主制的過渡。國王將國家的領導權交給了年輕的改革家蘇亞雷斯。1976年7月3日蘇亞雷斯就任首相,肩負起從獨裁向民主的過渡重任。許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結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戲規則,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氣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的第一次民主選舉,由蘇亞雷斯領導的民主中央聯盟取得了相對多數(165票),由岡薩雷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工社黨)贏得了118席,成為第二大政黨。共產黨、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的民族主義政黨也在議會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聞界、政治團體、工會組織等在民主過渡進程中均採取了負責任的態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黨簽訂的《蒙克洛亞協定》確保了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蘇亞雷斯在民主過渡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執政時期將西班牙轉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確保廣泛的自由,建立了多黨議會制,政黨和工會的社會角色得以確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權力,在所有地區建立了自治區。這些變化是在各政黨、各階層通過協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難能可貴的。民主過渡最重要的遺產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決(87.87%的支持率)通過的新《憲法》。隨著西班牙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西班牙開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八、新《憲法》通過之後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舉行新《憲法》通過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民主中央聯盟獲得34.3%的選票,工社黨為30%,共產黨為10.6%,蘇亞雷斯再次受命組閣。在1979年4月19日舉行的市政選舉中,左翼政黨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達77%,表明民主中央聯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蘇亞雷斯辭去首相職務,2月10日卡爾沃-索特羅受命組閣。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極右翼勢力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國民警衛隊人員闖入議會,發動政變。在國王的干預下,政變最後未獲得成功,民主進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舉行大選,由岡薩雷斯領導的工社黨獲得絕對多數(202席),人民聯盟(現人民黨前身)獲106席,民主中央聯盟只得到7.2%的選票,共產黨為3.8%。1982年12月3日岡薩雷斯就任首相。工社黨放棄了過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轉變為溫和的、改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黨。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選中工社黨再次以絕對多數和在1993年6月的大選中以相對多數分別獲勝,繼續執政。由於工社黨長時間的執政,一些腐敗現象和丑聞削弱了工社黨的執政地位。人民黨經過幾次選舉失敗,進行了認真反思;在黨主席阿斯納爾的領導下,人民黨逐漸轉變為改革的中右派政黨。在1996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人民黨聯合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義黨執政,阿斯納爾出任首相。人民黨在2000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獨立執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黨在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重新執政。

與此同時,西班牙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81年10月西班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約,並於1986年3月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加入了北約。1985 年6月12日西班牙簽訂了加入歐共體的條約,並於1986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擔任了歐盟輪值主席,為歐盟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92年西班牙成功舉辦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從 1991年開始西班牙積極推動舉辦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推動西班牙、葡萄牙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歐盟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同時,西班牙積極參與國家維和行動,1991年成功舉辦了有關中東問題的馬德里峰會。

這一時期,西班牙國內政局穩定,為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社黨和人民黨政府積極推行教育、衛生、稅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加快工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隊職業化,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社會福利,西班牙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8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5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9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0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5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1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2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