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歷史文化名城托萊多距今多少年的歷史
A. 西班牙歷史上做過其國都的城市有哪些
太多了
托雷多是卡斯蒂利亞王國首都和全國主教中心
托雷多(toledo),西班牙最強盛時的首都,托雷多位於馬德里以南70公里處,是卡斯蒂利亞-拉曼恰自治區首府和托萊多省會,人口約5萬。塔霍河環抱著半個城市。托雷多為歐洲歷史名城,公元前192年被羅馬人佔領。公元527年西哥特人統治西班牙,並在該城定都。公元711年被阿拉伯人攻陷。1085年阿方索六世收復托萊多,成為卡斯蒂利亞王國首府和全國主教中心。1561年費利佩二世遷都馬德里,托雷多從此衰弱。
馬德里
11世紀前為摩爾人的軍事要塞和小集鎮。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從封建割據逐漸走向統一,並於1560年將位於國土正中央的馬德里定為首都,城市開始繁榮。殖民擴張初期,馬德里隨西班牙的財富掠奪而發展較快。後海外擴張衰落,梅塞塔高原農牧業衰敗,城市經濟陷於停滯狀態。17世紀初曾一度遷都巴利亞多利德。不久,復為首都,自此逐漸成為中部地區工業和貿易中心。19世紀末發展為全國鐵路和公路網樞紐。城市集中於城堡周圍達數百年,20世紀逐漸向東擴展,20世紀初,人口增長迅速。
巴利亞多利德(Valladolid)
西班牙西部的城市,巴利亞多利德省首府。在皮蘇埃加河和埃斯格瓦河匯口。人口連郊區33萬(1981)。1074年首見記載,國王阿方索七世、腓力二世、腓力三世在位期間曾為都城,經濟和文化繁盛。1808-1814年戰爭時損失嚴重,古建築大量被毀,現城市多現代化建築。工業有食品加工、紡織、機器製造等。巴利亞多利德大學成立於1346年,為全國歷史最久大學之一。有十五世紀教堂、舊王宮等遺跡。1506年哥倫布在此逝世,建有紀念碑。
其他
薩拉戈薩曾經是阿拉貢王國的首都.
布爾戈斯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上重要的文化中心,曾是卡斯蒂利亞王國的都城。
巴倫西亞十一世紀曾為巴倫西亞王國都城。
巴塞羅那曾經是加泰羅尼亞都城
B. 西班牙的歷史概況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這時期被稱為原始時期。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總的來說,可分為:原始時期、羅馬時代、西哥特統治、穆斯林佔領期、帝國時代、共和時代、民主過渡期、近現歷史八個歷史階段。
(2)西班牙歷史文化名城托萊多距今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繼荷蘭和比利時後,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這表明了西班牙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走向自由化。
現今的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蒂利亞-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巴倫西亞自治區和納瓦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和梅利利亞。
C. 托萊多大教堂是怎樣的
從城中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托萊多大教堂,它至今仍是羅馬教皇派駐西班牙的紅衣主教駐節地。歷經200年的修建歷史和天主教堂——清真寺——天主教堂的多次轉換。教堂高90米,寬75米,進深113米,規模空前。聳立的大教堂是托萊多最耀眼的地標,無論從城裡哪個角度,都會一眼看到這座象徵天主教在西班牙無邊權勢的建築物,至今西班牙的宗教領袖——首席紅衣大主教還住在這里,是該國深厚宗教傳統的起源之地。
6世紀時,這里就有天主教堂的前身,摩爾人時代被改成回教清真寺。天主教徒收復托萊多後,又大興土木重建。現在大教堂的結構是從13世紀開始動工修建的,一直到15世紀才完工。在這期間,穆迪札爾、巴洛克及新古典主義風格,漸漸加進這個原來以哥特式為主的建築。大教堂內藏有無數珍寶,堪稱伊比利半島之最,代表著前所未有的財富與繁榮。
大教堂內部裝飾完成於18世紀,主體建築為哥特式風格,內部裝潢吸收了穆德哈爾等藝術特點,可以說是一座集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龐大建築群,是西班牙最大的教堂之一。
教堂正門側面鍾樓高90米,上掛一口重17.5噸的大鍾。主堂長112米,寬56米,高45米,由88根大石柱支撐。主堂周圍有22個小祠堂。唱詩室位於主堂中央,唱詩班的兩排座椅是西班牙木雕藝術的瑰寶,上排為文藝復興式,下排為哥特式,兩種風格水乳交融。上排座椅上方刻著聖人像,下排座椅上方的雕刻則表現了光復戰爭中收復格拉納達的歷史場面。聖器室原為教堂聖器室,現為繪畫珍品陳列處。頂棚上的巨大油畫由盧卡斯·霍爾丹所作。
D. 托萊多古城,為什麼被稱作西班牙宗教藝術的巔峰
因為自托萊多建城以來,便一直在西班牙歷史上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有多重要呢?有點像西安之於中國的感覺。它同西安一樣,都曾是多個古代王朝的國都及許多宗教的立教基地。所以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跟宗教意義,都是其它城市所無法輕易企及的。
如果去到托萊多大教堂遊玩,那麼一定不要錯過唱詩班的表演。這是被全世界公認為最壯觀、正宗的基督教唱詩班。如果仔細觀察教堂內的座椅,還可以看到許多精心的細節,上面有布滿了很多富有宗教含義的雕刻,體現著文藝復興藝術跟哥特風格的碰撞,堪稱西班牙木雕藝術的瑰寶。
E. 歐洲的千古之都是哪
有羅馬、雅典、伊斯坦布爾、大馬士革、耶路撒冷等。
1、羅馬
羅馬(Rome),是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
城市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
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雅典
雅典(希臘語:Αθήνα)是希臘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截至2008年,雅典人口為745514人。城市總面積為412km²,是歐洲第八大城市,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
雅典記載於冊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被譽為「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也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對歐洲以及世界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一大批歷史偉人,被稱為民主的起源地。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雅典是現代奧運會起源地,曾先後在1896年和2004年舉辦過第一屆夏季奧運會和第28屆夏季奧運會。
3、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位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面積5343平方公里。
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遷都至此,起初稱為新羅馬,不過很快就以其創建者君士坦丁的名字而著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又譯康斯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首都。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
伊斯坦布爾之名在奧斯曼帝國征服之前至少存在百餘年歷史了,如1403年西班牙國王遣使覲見帖木兒大帝,使臣途經君士坦丁堡,在回憶錄中提到,希臘人也稱此地為伊斯坦布爾(見《克拉維約東使記》商務印書館漢譯本)。
但西方國家認為奧斯曼帝國是此地的侵略者,所以依然堅持稱此地為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初建時為首都(獨立戰爭期間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才成為國際上的正式名稱。
市區已擴大到金角灣以北,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也劃入市區,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
伊斯坦布爾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4、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阿拉伯語: دمشق ,英語:Damascus),敘利亞首都、敘境內第二大城市,是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大馬士革在歷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首都,號稱「人間的花園」、「地上的天堂」。
幾千年來,大馬士革既是征服者,也曾被征服,是東西方強國角逐的中心,命運往往與遙遠的都市相關,地中海東岸和內陸的人民在各時期哺育它成長,這里的人民既貧窮又富裕,在勝利和災難面前不屈不撓。現在是中東的大城市。
5、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的聖地。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耶路撒冷麵積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壞,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矚目也是命運多舛的城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雅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斯坦布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馬士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耶路撒冷
F. 托萊多是由哪些結構組成的
托萊多是座山城,城市東、南、西三面環水,自古帝王憑此天塹安都立國,直至1608年西班牙國王才決定遷都馬德里。托萊多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城內兼容並蓄的建築藝術。不論莫札拉布式或者穆迪札爾式建築物,都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所衍生出的獨有風格。
曾經作為羅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及西班牙人的首都,世界上恐怕沒有什麼城市能像托萊多那樣凝聚著那麼多的宗教信仰。兩千多年來,托萊多一直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佈道戰場。它們或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或是成者英雄敗者寇,恩恩怨怨,無止無休。後來,還是至高無上的王權顯示威嚴,勒令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三種文化形態並存,和平共處、相互包涵。於是我們今天才可以看到七十多處保存完好的教堂、寺院、修道院,宮殿,還有堡壘與城門、石頭橋梁……城中13世紀以前的建築多呈阿拉伯風格:紐索式的柱子、圓頂、阿拉伯紋飾。接著便是哥特式,文藝復興式、羅馬式、巴洛克式、新古典式。雖然愈加強大的天主教把羅馬寺廟、猶太教堂、伊斯蘭天主教堂統統改造成天主教堂,但現存的托萊多大教堂、聖土字教堂、猶太教會堂、聖胡安教堂等卻是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們中也許柱子是阿拉伯式,尖塔是哥特式;也許門是羅馬式,小教堂是文藝復興式。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百感交匯的歷史化石是托萊多城一筆巨大的人文財富。雖然仍可看到最早由西哥特人修建的城防系統的殘跡,但今天環繞托萊多古城的是由阿拉伯人建造的第二道城牆。城防系統的不規則布局以及雜密的、由小路和死巷組成的道路網,其歷史可追溯到穆斯林統治時期。
托萊多經歷了許多藝術大發展時期,許多藝術風格在建築景觀以及各歷史遺跡構圖方面都有所體現。建造於1514~1544年間的聖十字博物館是兩班牙最早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之一:其圓形屋頂和內部結構是從哥特式藝術中借鑒而來的。其結構外形體現了穆德哈爾式建築風格,其門廊則是華麗裝飾藝術風格盛行初期的典範。托萊多有許多教堂,從西哥特式風格教堂到18世紀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建築。整個托萊多古城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體現了重大藝術成就的連續繼承性。無論在西哥特人統治時期成為擴張至納博斯地區的一個王國的首府,還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成為西班牙最重要的藝術中心之一,托萊多城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托萊多為那些已經消失了的文明提供的見證,包括羅馬時期、西哥特時期、科爾多瓦埃米爾統治時期、猶太人文化以及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托萊多還保存了許多代表西班牙黃金時期的15世紀和16世紀建築的傑出作品。
G. 托萊多的歷史是怎樣的
托萊多位於新卡斯蒂利亞的中心地帶,在馬德里以南67千米處。古城的東、南、西皆被塔霍河環繞。除了古城及其城牆,世界性歷史遺跡還包括建有橋梁和大門的塔霍河河岸、羅馬角斗場以及聖塞爾旺多的城防系統。
托萊多曾是羅馬統治下的城市,也曾是西哥特王國的首都,還是科爾多瓦酋長國的要塞地,基督教王國和摩爾人戰斗的前沿地區。16世紀是查爾斯五世領導的最高權力機構的臨時所在地。托萊多成功地保持多種風貌長達兩千多年之久。它的傑出之處是在同一環境中產生了差異不同的文明,而產生多種文明的主要因素是因為三種主要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塊土地上的共存。公元前193年,蒂特里夫首次稱之為「托萊多」,然而其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時期。
歷史上的托萊多是帝國首府、宗教城市,現為托萊多省的重要城市。西哥特人於公元418年控制了托萊多,公元513年,托萊多成為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首府。公元7世紀,在此修建了西班牙大教堂。公元717年是托萊多進入穆斯林統治時期的開始,這一時期延續了三個世紀。在這個時期里,阿拉伯人、猶太人和基督教徒比鄰而居。西班牙與摩爾風格的藝術在這一文化盛行時期都獲得發展。托萊多在公元10世紀成為一個獨立王國的首府後,於1083年又受到亞方索六世的統治。它成為了西班牙宮廷的所在地之一,並發揮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在1485年西班牙宗教法庭成立以前,猶人人和穆斯林在這座城市共同生活。從12世紀到16世紀,藝術在托萊多得到重大發展。在16世紀查斯·奎特的統治下,它獲得了「帝國皇冠城市」的美稱,並在許多方面繁榮發展。
H. 托萊多省的簡介
托萊多省為西班牙中部的一個省份,位於卡斯蒂利亞-拉曼卻自治區的西部。它的周圍有馬德里省、昆卡省、雷亞爾城省、巴達霍斯省、卡塞雷斯省以及阿維拉省。首府為托萊多,也是整個自治區的首府。
托萊多省人口有 546,538(2002年),僅九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首府。總共有 204 個自治市。
I. 有關公元717年托萊多進入穆斯林統治時期的文字記載內容是什麼
公元717年是托萊多進入穆斯林統治時期的開始,這一時期延續了三個世紀。在這個時期里,阿拉伯人、猶太人和基督教徒比鄰而居。西班牙與摩爾風格的藝術在這一文化盛行時期都獲得發展。
J. 求西班牙的歷史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二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請參考http://ke..com/link?url=jhmY9eSmtLcaIh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