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共和黨怎麼戰勝
A.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怎麼回事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與反對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爭交織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聯合成為人民陣線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共和國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動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劃了反對共和國的軍事陰謀。1936年7月17日駐扎在西屬摩洛哥的部隊發生叛亂,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發了叛亂。法西斯陰謀家們把大部分軍隊拉到了自己一方。叛軍利用叛亂的突然性和共和國政府的猶豫不決,佔領了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群島和巴利阿里群島,並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築了防禦工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西班牙共產黨的號召下起來保衛共和國。民軍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部隊經過頑強戰斗,粉碎了在馬德里、巴塞羅娜、巴倫西亞、卡塔黑納、馬拉加、畢爾巴鄂以及在國內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亂的守備部隊。
叛亂者處於危機之中,他們只控制了幾個經濟落後的省: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利亞。而國內所有大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線和最重要的農業區都在共和國控制區內。然而西班牙政府沒有抓緊時機徹底粉碎叛軍。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國、義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強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英、法、美三國政府也對西班牙共和國採取敵視立場。他們宣布了「不幹涉」西班牙內部事務的政策,而實質上是為扼殺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瀾。西班牙共和國處在經濟封鎖之中。
叛軍依靠法西斯大國的援助於1936年8月初開始沿葡萄牙邊界向卡塞雷斯和巴達霍斯方向發動進攻。1936年9月中旬起馬德里成了緊張爭奪的目標。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遠近接近地上展開的激烈戰斗表明,共和國方面不僅有可能擊退叛軍,而且能夠徹底粉碎他們。法西斯大國擔心叛軍遭致失敗,決定公開插手西班牙的國內戰爭。1936年11月18日德國和義大利斷絕了與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並且承認佛朗哥為西班牙政府首腦。在短期內調往西班牙的外國部隊竟達5方多人,其中包括義大利常規軍2.5萬人和德國「鷹」軍團編成內的近1萬人。隨後干涉軍的力量又迅速增長。1936~1939年共有30多萬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戰,其中德國5萬、義大利15萬、葡萄牙2萬、摩洛哥約9萬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集群。戰爭頭兩年內德國和義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飛機、1150輛坦克和裝甲車、2700門火炮、數十萬支步槍、750萬發炮彈、1.7萬枚航空炸彈、7600多輛汽車和大量軍需品。義大利和德國的武裝干涉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軍事優勢轉到佛朗哥分子一邊。
1937年1~2月叛亂者和武裝干涉者兩次試圖奪取馬德里都沒有成功。在中部戰線、南部戰線、特別在馬德里附近,未經嚴格訓練的民軍部隊在激戰過程中改編為正規的人民軍。這支軍隊不僅堅守了馬德里,在哈拉馬河使敵人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在瓜達拉哈拉粉碎了義大利遠征軍。這些勝利證明了西班牙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政策是正確的。
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軍的戰爭贏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支持和竭盡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個國家的4.2萬名國際主義志願者抵達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國際縱隊和3個國際營。為了有效地幫助西班牙人民,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把一些積極的反法西斯戰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亞蒂、達列姆、柯都維亞、隆哥、布克、拜姆勒、科爾、孔特魯拉斯、施泰恩、賴謝爾、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喬皮奇、帕羅維奇、季米特洛夫、扎爾卡、蓋爾、雷恩、福克斯等。蘇聯人民忠實地遵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保衛者的最前列。蘇聯把反對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體進步人類的共同事業。
僅在1936年蘇聯人民就募集了6160萬盧布作為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資金,而蘇聯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了8500萬美元的貸款。在近3年期間內蘇聯沖破法西斯強國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封鎖,除了向共和國提供糧食、葯品和工廠設備以外,還提供了648架飛機、407輛坦克和裝甲車、1186門火炮、2萬余挺機槍和近50萬支步槍。大約3000名蘇聯志願者——軍事顧問、飛行員、坦克手、水手和其他專業人員曾在共和國軍隊中英勇奮戰。蘇聯軍事專家在創建正規的人民軍以及准備並實施反對干涉軍和叛軍的最重要戰役方面給共和國以巨大的幫助。
佛朗哥在馬德里附近遭到反擊後,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指示把爭奪的重心轉向西班牙北部,以便佔領與共和國分隔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在戰線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轉入防禦。1937年年中叛軍和干涉軍集中兵力轉入進攻。有15萬名士兵和軍官參加了進攻,其中包括10萬名義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上。共和國軍僅能以臨時湊集的6萬人的部隊對抗進攻之敵,然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干涉軍向未設防的城市和鄉村猛烈實施密集空中突擊。1937年4月26日在沒有任何軍事必要的情況下完全炸毀了格爾尼卡。叛軍和干涉軍利用無政府主義者的背叛行為而得以突破北線的防禦,於6月20日奪取了畢爾巴鄂城,並由此向桑坦德,進而向希洪進攻。
為了援助阿斯圖里亞斯的保衛者,共和國軍指揮部更加積極地組織中部戰線和東部戰線的戰斗行動。1937年6~9月實施了兩次重大的進攻戰役,一次在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薩拉戈薩東部。佛朗哥被迫從北方抽調部分兵力投入到馬德里和薩拉戈薩附近的戰斗。北線得到了一個月的喘息機會,但是這一機會未能適當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個月之後共和國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支撐點——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國軍在東線左翼成功地實施了攻克敵之主要支撐點——特魯埃耳的戰役。為了恢復這里的態勢,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斷進攻馬德里的准備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調往特魯埃耳。共和國軍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擊支援,重新被擊退到原出發地。在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某些政黨的隊伍中和陸軍部的機關里出現了投降情緒。特別是陸軍部長普里托阻撓人民軍隊的加強,其行動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揮部利用在特魯埃耳取得的勝利,把主要力量調往東部戰線。干涉軍和叛軍在埃布羅河河谷地區集中了西班牙5個軍,以及義大利遠征軍,德國「鷹」軍團,幾乎全部空軍和大量坦克兵團;而共和軍在這個方向上作戰的只有11個師,這些師在不久前的戰斗中已經遭到削弱,也沒有預備隊。
1938年3月9日叛軍部隊轉入進攻,突破了共和國軍的防禦並重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38年4月8日共和國政府進行了改組,普里托被免職,奈格林總理親自擔任軍事領導。政府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倡議,提出了內容廣泛的綱領: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陣線的范圍擴大到全民族統一的程度。這項綱領開辟了在西班牙恢復民主和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的道路。
共和國指揮部力圖削弱法西斯的攻勢,在加泰羅尼亞發動了進攻。7月25日共和國軍突然強渡埃布羅河並在寬闊地段上沖破了敵人正面,奪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積登陸場。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國軍扭轉政治軍事形勢和使戰爭進程朝著於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的一次重要嘗試。
但是,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加緊鎮壓、歐洲許多小國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國邊界的封閉,使西班牙共和國處於嚴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武裝干涉中不僅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國統治集團的直接支持。叛軍和干涉軍獲得增援後決定奪取加泰羅尼亞。他們集中了大約26個師,而共和國軍方面只能以總數為17.6萬人的21個師相抵抗。這些師在以前的惡戰中已喪失了元氣,僅裝備有240輛坦克和裝甲車、225門火炮和134架飛機。
1938年12月23日敵人開始在加泰羅尼亞戰線發動進攻。共和國為數60萬人的五個集團軍均在其他戰線上,在這里戰斗的共和國部隊得不到他們積極行動的支援,而處於困境。經過1個月的激烈戰斗,共和國軍於1939年1月26日放棄了巴塞羅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傷亡為代價開進到法西邊界。2月9日英國巡洋艦「德文郡」號迫使梅諾卡島的保衛者投降。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的公開支持下逼迫共和國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並斷絕同共和國奈格林政府的外交關系。以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會黨人貝斯太羅為首的叛變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兩國政府的指使於3月3日在卡塔黑納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叛亂,這次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共和國的艦隊卻在海軍上將布伊薩率領下離開基地,開赴賓澤特,後在那裡被法國當局拘留。3月5日晚卡薩多組織了反革命政變並奪取了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們把戰線讓開,3月30日共和國的全部領土被法西斯軍隊佔領。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最高峰。在這一戰爭過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徵的新型民主共和國。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流血最多的戰爭之一。戰爭期間,在軍事行動、空戰、轟炸和佛朗哥分子佔領區的鎮壓中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這場戰爭中武裝斗爭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實施進攻配之以在戰線其餘地段的陣地防禦。與空軍和海軍協同動作的步兵部隊在武裝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戰爭證明:戰斗和戰役的成功要靠武裝力量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戰爭過程表明,空軍的戰斗能力很強,它能夠在掌握制空權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況下達到可觀的效果。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僅能防槍彈的輕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擊下會遭受嚴重損失。同時,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擊的支持下集中實施坦克沖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佔領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軍具有重要意義,干涉者利用它封鎖西班牙共和國的海岸,轟擊港口和基地並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國海軍主要被用於護送地中海的運輸船和掩護海岸。
B. 西班牙共產黨能否守住首都
1936年11月6日,佛朗哥叛軍和干涉軍戰爭矛頭直指馬德里。至1937年3月,叛軍先後向馬德里發動4次大規模進攻。在西班牙共產黨等領導下,馬德里守軍和人民擊退了叛軍的進攻,守住了首都。
C. 西班牙共產黨的西共過去
1975年11月20日,統治西班牙將近40年的佛朗哥終於去世。幾天後,由佛朗哥一手培養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加冕成為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在西班牙民主改革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可是,國王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大家都欠了卡里略的人情。卡里略是當時西班牙共產黨的總書記。這個說法指點了所有向民主制度過渡國家的一個關鍵,從單一政黨走向容許反對派存在的多黨派民主政體的過程中,原來長期主導著政府的大黨與反對派之間如何互動,有可能成為政治體制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 西班牙共產黨成立於1920年,是由工人社會黨的一個青年組織形成的激進左翼政黨。直到1936年內戰爆發,西班牙共產黨還不是具有執政力量的大黨。內戰的險惡局勢使得西班牙共產黨迅速崛起,成為西班牙左翼政治力量中首屈一指的大黨。
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中,西班牙共產黨最出名的是一位女領袖,伊巴露麗1895年出生於西班牙北方山區巴斯克的一個貧窮礦工家庭。在風雲突變的年代裡,伊巴露麗以極富宣傳鼓動的魅力而出名。她以「熱情之花」的筆名發表文章,此後就被人稱為熱情之花。在西班牙內戰中,她經常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她提出的口號,立即就會廣為流傳。在著名的馬德里保衛戰中,她提出的口號「不讓他們通過」威名赫赫。她的另一句口號「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也在左翼民眾中傳頌一時,極大地鼓舞了共和國軍民的士氣。
內戰時期的西班牙共產黨,一方面主張不惜一切犧牲打贏戰爭,另一方面接受斯大林和第三國際的指令,捲入了各路左派力量之間的殘酷清洗和自相殘殺。很多人因政治原因、或者僅僅因為是中間階層而被捕,被左派民兵組織以「兜風」的名義隨意殺害。
西班牙內戰以共和國政府一方的失敗告終,開始了長達近四十年的佛朗哥獨裁時期。熱情之花和共產黨的其他領袖們,被迫流亡國外。佛朗哥上台後鎮壓左翼民眾,堅決杜絕一切反對派政黨。在這種極其嚴峻的政治形勢下,只有西班牙共產黨仍然堅持活動。領導這些活動的,是流亡法國的西班牙共產黨另一位著名領導人,這就是卡里略。
進入五十年代以後,世界格局和政治分野起了重要的變化。就在這個時候,1956年,蘇共二十大和赫魯曉夫報告,觸動了西班牙共產黨領導層,他們開始反省本黨內部對熱情之花的個人崇拜風氣。西班牙共產黨領導重新估計了國內的局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年後,佛朗哥領導下的西班牙國內局勢漸趨穩定,經濟逐漸得到恢復。更重要的是,國內新的一代成長起來了,對於新一代來說,內戰的仇恨和是非,遠沒有皇家馬德里足球隊在歐洲杯比賽的戰績更值得關心。就在這次馬拉松式的中央會議上,西班牙共產黨提出了「民族和解」的新方針。年輕的卡里略趁此機會替代熱情之花,正式執掌了西班牙共產黨的實權,並且決定放棄在國內發動武裝革命的策略,改變為宣傳民族和解。
但西班牙共產黨的這一轉變,並沒有在敵友兩個陣營引起呼應。佛朗哥政權對共產黨的取締和鎮壓絲毫沒有放鬆。 胡安·卡洛斯一世就在這樣很不安也很不穩定的狀態下,被佛朗哥宣布為未來的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認為,未來政治改革的關鍵,是怎樣促成多黨合作。而最困難的,是怎樣讓最為對立的共產黨參與到和平的政治改革中來。為此,必須和共產黨溝通。但是,到哪裡去找共產黨呢?
胡安·卡洛斯一世想起,他在1975年出席伊朗的一個慶典活動,曾經和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齊奧賽斯庫有過一面之交。齊奧塞斯庫在得知他是西班牙王子時,順便告訴他說,我還認識貴國的共產黨總書記卡利約。胡安·卡洛斯一世決定派一個絕對可靠的朋友,帶著他的舉薦信,去羅馬尼亞請求齊奧塞斯庫幫忙,給流亡中的西班牙共產黨領袖卡里略傳個話。
這位信使通過巴黎前往羅馬尼亞。盡管他帶著未來西班牙國王給齊奧塞斯庫的介紹信,還是在一個黑暗地下室里給關了兩天。此刻,胡安·卡洛斯一世在西班牙也憂心如焚,苦苦等了兩個星期,音訊全無。最後,信使終於平安回來。他帶的口信總算傳出去了。
口信的意思大致是這樣:請求齊奧塞斯庫仁慈地向他的朋友卡里略傳達一個信息,波旁王朝的唐·胡安·卡洛斯一世,未來的西班牙國王,打算在他登基之後,讓西班牙共產黨同其他政黨一樣獲得合法地位。同時請求齊奧塞斯庫,勸告卡里略信任唐·胡安·卡洛斯一世。假如卡里略順此去做,事情將往最好方向發展。
此後沒有任何迴音。大約在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戴上王冠的一個月前,羅馬尼亞的一位部長抵達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求見未來的西班牙國王。這是一次秘密出訪。他帶來齊奧塞斯庫的口信:「直到你當上國王,卡里略連個小指頭都不會動一下。然後,在一段時期里(不能太長),你必須實現你的承諾,讓共產黨合法化。」
胡安·卡洛斯一世知道,雖然前途仍然充滿凶險。卡里略總算承諾,不會在佛朗哥咽氣以後,西班牙開始民主轉型的當口,就把民眾帶上街頭,發動暴力革命。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政府宣布,領袖佛朗哥逝世。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加冕以後,並不能立即開始他期望的民主轉型。一方面,佛朗哥的舊人馬根深蒂固力量強大。另一方面,按照現代歐洲君主制的規矩,國王只能是一個虛位君主。國王選誰來出任首相,成為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
最後,國王選擇了一位年僅42歲的人,這就是在西班牙民主轉型過程中具有傳奇色彩的蘇亞雷斯。國王和蘇亞雷斯有一個共識:西班牙民主轉型必須從允許多黨政治開始,只有在多黨政治下,民眾才有可能參與政治民主。可是在佛朗哥留下的西班牙,開始多黨政治非常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共產黨。在舊體制內的保守老人們看來,共產黨就像惡魔一樣,是西班牙不共戴天的敵人。他們不能原諒內戰期間共和國一方的暴力。馬德里保衛戰期間,共和國戰線內以防範「第五縱隊」的名義,發生過對模範監獄數千囚犯的大屠殺,這一事件的真相一直沒有走出歷史迷霧,而卡里略當時恰恰是共產黨負責馬德里治安的人。
1977年2月27日,首相蘇亞雷斯和共產黨總書記舉行了長達八小時的馬拉松密談。蘇亞雷斯提出的條件是,共產黨將宣布承認西班牙君主,在共產黨改變了自己在民眾中的形象以後,蘇亞雷斯將宣布共產黨合法化。
這種改革前寬松而不確定的狀態,是最有失控危險的時期,特別容易失控的是左右兩邊的激進分子。共產黨內分裂出一個小團體,他們依然信奉暴力革命。他們綁架了兩個政府官員。這種做法激怒了極端右翼分子,他們在馬德里殺了五個人,其中四人是共產黨的勞工律師。他們想用這種方法來激怒左翼,挑起左翼的報復,從而令和平的改革進程中途夭折。
這一次,卡里略領導的共產黨,其表現令人刮目相待。卡里略呼籲所有人面對仇殺保持理智和冷靜。在馬德里舉行的受害者葬禮上,共產黨組織了一個聲勢極其浩大的群眾集會,左派群眾表現鎮靜,秩序良好,舉行了令人震驚的沉默致哀。這令首相蘇亞雷斯深為感動。
1977年4月,西班牙首相蘇亞雷斯宣布,西班牙共產黨合法化,將參加於6月舉行的第一次大選。 在以後的幾年裡,西班牙民主轉型在首相蘇亞雷斯的領導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包括空前的經濟危機和軍人政變。這些危險都在多黨合作對話的過程中一一安然度過。在改革的困難過程中,卡里略領導的共產黨,以合作的反對黨身份,配合和推動了民主進程。卡里略多次對黨內外群眾回顧以往的歷史教訓,回顧內戰前和內戰期間共和國政府和左派群眾一方的錯誤,勸告人們不畏艱難,通過左右溝通,把政治改革進行下去。在民主改革面臨危險的時刻,當民眾對民主產生失望和懷疑的時候,卡里略在群眾集會上的呼籲:「今日西班牙的民主,盡管仍然醜陋,卻比已經被我們埋葬了的過去,好一千倍!」
那被埋葬的,是雙方共同的過去。
D. 有關於西班牙內戰的問題
1,西班牙在戰爭初期是猶豫不決的,但是最後保持了中立,作為盟軍來說,一個中立國比一個敵對國好得多,所以,盟軍並沒有進攻西班牙。西班牙中立的意義尤其重大,因為正是有了它的中立,盟軍在直布羅陀的要塞才能保住。若非如此的話,軸心國可以輕易控制北非,甚至封鎖地中海,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所以,對盟軍來說,西班牙是一定要保持中立的。
2,「法西斯政權」這個概念是戰後才形成的,按照最狹義的觀念,只有墨索里尼政府才使法西斯政權,希特勒政府是納粹。到很久以後,獨裁政府才被稱為法西斯政府,所以盟軍當時並不認為西班牙政府是需要和希特勒/墨索里尼一樣被打倒的。
3,戰後,國際局勢急轉直下,華沙條約/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是冷戰雙方的集團得以形成,但是西班牙在戰後並沒有加入華沙條約,所以西方也沒有理由去對付這個政權。
E. 西班牙內戰是如何爆發的
西班牙內戰是西班牙人民反對國內法西斯軍人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的民族民主革命戰爭。1936年2月16日,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組成由共和黨、社會黨、共產黨等參加的聯合政府。君主派、大地主、資本家、高級僧侶、長槍黨人和反動軍官等勢力仇視新政府。1936年7月18日,在德意志法西斯的支持下,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10月1日,西班牙內戰開始。內戰初期,西班牙共和軍在人民支持下阻止了叛軍在南部的進軍,控制了國內所有大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交通干線。叛軍處境十分危急。但此刻德、意法西斯開始插手,不但幫助將叛軍從摩洛哥運抵西班牙,還分別派遣5萬和15萬軍隊去西班牙協助叛軍作戰。英、法等國在「不幹涉」政策的名義下,對西班牙政府進行封鎖。國際進步力量積極支持西班牙聯合政府,來自54個國家的大約3.5萬名志願人員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戰斗。1936年11月6日,佛朗哥叛軍和干涉軍戰爭矛頭直指馬德里。至1937年3月,叛軍先後向馬德里發動4次大規模進攻。在西班牙共產黨等領導下,馬德里守軍和人民擊退了叛軍的進攻,守住了首都。之後,叛軍把作戰重點轉向西班牙北部。1937年4月,叛軍主力推向畢爾巴鄂方向,對未加設防的城鎮和鄉村實施空襲,6月20日佔領畢爾巴鄂。繼而向桑坦德、希洪進軍。盡管此間共和軍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戰略進攻,但未能挽救北部危局。接著,叛軍轉向東線,1938年3月,突破共和軍防線,奪得東線戰略主動權。7月25日,共和軍在埃布羅河戰役中獲勝;部分扭轉了軍事形勢。但《幕尼黑協議》的簽訂助長了德意法西斯支持佛朗哥對共和國的進攻。12月23日,叛軍和干涉軍開始全面進攻。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共和國內部又出現黨派分爭,力量削弱。1939年3月28日馬德里陷落,共和國傾覆,佛朗哥建立獨裁統治。內戰中有100餘萬人死亡,成千上萬的群眾逃往法國。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最大的流血戰爭之一,給西班牙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