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真理報是什麼報紙
① 關於托洛斯基的生平。
1932年2月20日,蘇聯政府宣布剝奪一個猶太人的蘇聯公民權,取消他的蘇聯國籍。根據這一通令,他的妻子、兒子和女兒的蘇聯公民權也被剝奪。於是,這一家人開始了流浪,從土耳其、西歐到墨西哥,生活動盪不安,時時處於被襲擊、殺害的處境中。他就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擔任過蘇維埃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托洛茨基。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Leon Trotsky 1879-1940),1879年10月26日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原是一個小農,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善於理財治家,很快便成為富農。母親是一個受過文化教育的城市姑娘,喜歡閱讀書籍。
托洛茨基7歲開始上學,中學時喜歡寫作,羨慕作家、編輯和新聞記者的職業,對戲劇也很感興趣,學習成績優良,但卻不能很好地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托洛茨基的這種愛好和性格對他以後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96年,17歲的托洛茨基開始接觸秘密性的政治讀物,參加工人活動。在列寧創建的「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的影響下,托洛茨基建立了以青年為主體的「南俄工人同盟」,為同盟起草章程,制定了社會民主主義的路線。托洛茨基的政治活動引起了當局的注意。1898年1月,托洛茨基被捕,流放西伯利亞。流放期間,對農村與社會問題做了調查研究,並發表了很多文藝評論。他經常同無政府主義者和民粹主義者爭論,對其理論持否定態度。他參加了西伯利亞社會民主黨的活動。用托洛茨基自己的話說:「馬克思主義無疑成了我的哲學基礎。」
1902年秋,托洛茨基逃離西伯利亞。在列寧領導的《火星報》的影響下,他正式參加火星派組織,做一些聯絡工作。爾後,列寧要求他立即出國工作。托洛茨基經維也納、蘇黎世、巴黎來到倫敦。這次西歐之行,使他有機會結識僑居西歐的俄國著名人物,大大提高了他的政治知名度。在倫敦,列寧與夫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初次見面,托洛茨基給列寧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認為他是「一個年輕的、很有干勁和能力的同志」。托洛茨基對列寧也非常尊重和崇敬,認為列寧是一位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政治家。
托洛茨基開初為《火星報》寫些小短文,後來寫些政治性文章和社論。他的文章文體華麗,帶有雜文腔,不願接受別人的修改。後來,《火星報》編輯部決定讓他在西歐的一些大城市公開露面,發表演講,進行鼓動宣傳。
鑒於托洛茨基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才能,《火星報》決定派他回國從事地下活動。他不願回國,列寧便決定讓他參加編委會工作。年輕的托洛茨基感到了列寧對他寄予的厚望。
1903年春,《火星報》從倫敦遷往日內瓦。托洛茨基的思想和觀點逐漸發生變化,由一名激進的火星派分子變為溫和的調和派,在很多問題上持折衷主義的立場。托洛茨基的思想之所以生產變化並持續很長時間(至1917年),一是因為他年輕,有革命熱情,而缺乏實際政治斗爭經驗;二是因為深受馬爾托夫等人的影響,在觀點上與他們日益接近,後來托洛茨基參加了孟什維克,成為其核心成員;三是因為他此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深厚,對革命的理解是抽象的,特別是沒有完全理解列寧的集中制思想在革命中的作用。因此,在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托洛茨基支持了以馬爾托夫為代表的「溫和的」火星派。認為只有工人階級占居民多數時,無產階級政治統治才有可能,否認農民的同盟軍作用。他反對政黨應有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認為每個罷工的工人都可以宣布自己是黨員,只要統一在「一定的政治口號」下就行了,後來,托洛茨基發表小冊子,認為列寧的「立場是沒有出路的」。
1905年革命爆發後,托洛茨基回到彼得堡,開始,他不願同布爾什維克積極合作,便參與孟什維克的報紙編輯工作,後主編工人代表蘇維埃的機關報。由於托洛茨基的政治影響和傑出的政治活動才能,他很快當選為彼得堡蘇維埃主席,領導了彼得堡11月工人總罷工。托洛茨基的當選及其活動,使他在國內贏得了很高的政治聲望。雖然托洛茨基等人未能使總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革命態度和功績。
1907年,托洛茨基被第二次流放西伯利亞。一月,他逃回彼得堡,與妻子一起移居芬蘭,受到列寧的關懷和照顧。為了宣傳自己的觀點,1908年10月,托洛茨基創辦了《真理報》,試圖把他辦成「工人的報紙」,繼續堅持中派立場,鼓吹調和。1910年,托洛茨基在「非派別性」的口號下,組織了一個維也納俱樂部,要求各派互相合作。為此列寧批評他試圖取代中央委員會。之後,托洛茨基又組織召開伯爾尼會議,建立「八月聯盟」,再次試圖把各派聯合起來,結果未能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就如何看待戰爭的問題,托洛茨基提出了「不敗不勝」的口號,認為交戰國一方勝利,必須導致對方失敗,勝利者會加強國家權力,對革命來說是不利的。因此,不能把革命勝利的希望寄託於沙皇在軍事上的失敗。認為列寧的「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使本國政府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失敗」的理論是一種政治投機。托洛茨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錯誤地理解了列寧的辯證理論。
1915年9月,由國際社會黨人召開的齊美爾瓦爾德代表會議,通過了由托洛茨基起草的大會宣言。他標志著托洛茨基在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定的聲望和影響。托洛茨基認為,在這次會議上,他對所有重大問題的看法基本上和列寧是相近的。實際上列寧並不全部同意宣言的內容。
會後,由於托洛茨基的活動引起了法國當局的注意,他主辦的報紙被迫停刊,他也被驅逐到西班牙。同年,離開西班牙來到美國。托洛茨基認為自己是作為「革命的國際主義者」被驅逐的。在這一段時間里,雖然托洛茨基持「中派立場」,組織上長期與布爾什維克處於不和狀態,在觀點為上與列寧有重大分歧,但他作為一個革命者從事的政治活動,還是應該肯定的。
二月革命爆發後,托洛茨基立即回國,並由於他的政治威望很快被選為蘇維埃的領導人。1917年5月,托洛茨基加入了左派組織「區聯派」,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此時的托洛茨基已脫離孟什維克,提出「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贊成布希維的路線,並表示願意加入布爾什維克黨。於是,經列寧提議,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區聯派同意派代表參加布爾什維克代表大會,成立組織局,加入布爾什維克黨。托洛茨基的這次行為,壯大了革命力量,為黨輸送一批重要領導人物,也奠定了托洛茨基在黨內的政治領袖地位。在隨後舉行的中央委員選舉中,所得票數列第三位,說明他在黨內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十月革命前夕,托洛茨基利用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的身份,為十月革命武裝起義作了大量准備工作,特別是軍事方面的准備工作。他建立了軍事革命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實際上是布爾什維克的最高軍事領導機構),擔負了十月革命的軍事組織和指揮工作。托洛茨基指揮了整個起義,是實際上的軍事總指揮。對於十月革命的勝利,托洛茨基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月革命勝利後,在復雜的政治斗爭面前,托洛茨基在重大問題上是支持列寧的。在以列寧為首的政府中,托洛茨基擔任外交委員,主管外交工作,對敵視新聞政府的國家採取了強硬的態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鐵總執委」以罷工相威脅,要求以聯合政府取代新政府時,黨內一些重要領導人採取妥協態度,欲把列寧排除在外,在此關鍵時刻,托洛茨基和受他影響的一些重要領導人支持列寧,保住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關於是否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問題上,盡管他本人不同意列寧的主張,但最後表決時,他還是投了棄權票,使列寧獲得了穩定的多數,實現了不惜代價與德國簽訂和約的主張。
1918年3月,托洛茨基擔任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擔負起紅軍的組織和領導工作。他設立了新的軍區指揮體制,吸收一些舊專家參加軍隊工作,在部隊實行政治委員制。當外國干涉時,托洛茨基又親臨東部前線指揮戰斗,採取嚴厲措施,下令槍斃了一名想逃跑的團長和一名政委,對整頓軍紀、鼓舞士氣、重振軍威起了重要作用。
托洛茨基在新政權的建設和軍隊領導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但其所犯錯誤,也是嚴重的。在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時,托洛茨基堅持自己的「不戰不和」的主張,沒有按照列寧的指示簽訂和約,造成了重大損失。在軍事領導工和中,輕視政治委員會的權利,以老爺式的行政命令對待下屬,重用舊專家,對他們缺乏警惕性等,結果引起了很多軍隊領導人的不滿,最後使他們結成了「軍事反對派」。內戰結束後,托洛茨基就工會問題挑起與列寧的激烈爭論,試圖以軍事方法組織生產,把工會變成國家行政機關。這次爭論對托洛茨基的政治地位生產了很大的影響。
1922年3月,斯大林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兼管中央組織局工作,這使本來就與斯大林有矛盾的托洛茨基的政治作用越來越小。重大事項都是由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決定。列寧病情轉好後,准備多發揮托洛茨基的作用,把很多重要問題委託他處理,並建議任命他但任人民委員會副主席,托洛茨基拒絕了。認為這一職務是有職無權,處處受到斯大林的限制。在列寧晚年,托洛茨基得到了列寧的信任,在很多問題上觀點是一致的。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由於托洛茨基正在高加索療養,未能趕回參加列寧的葬禮,這是一個重大的失策。在托洛茨基缺席的情況下,推選出列寧兩個重要職務的繼任人,托洛茨基落選。不僅如此,還對他領導的革命軍事委員會進行調查,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
在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宣讀了列寧的《遺囑》。列寧認為,黨面臨著分裂的危險,這種危險主要來自於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這樣的中央委員。認為他們二人是「中央兩位卓越領袖」。托洛茨基「不僅具有卓越才能,也許他還是現在中央里最能乾的人,但他過於自負,過分熱衷於事情的純粹行政方面」。托洛茨基認為,列寧本意是讓他做列寧的接班人,接任人民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從列寧生前曾提議他擔任人民委員會副主席,並在《遺囑》中把他與斯大林並列第一位來看,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為了紀念列寧的逝世,托洛茨基發表了《十月的教訓》一文,對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以前所犯錯誤提出批評,並影射斯大林也有錯誤,結果遭到其他人的反擊。1925年1月,斯大林採用清除政策,解除了托洛茨基的軍事職務,保留了黨內職務。
隨著托洛茨基的失勢,季諾維也夫等人便把斗爭矛頭指向斯大林,形成了新反對派。由於新反對派斗爭失敗,其成員不是被解職,便是被貶職,力量大大削弱。於是,新反對派便與托洛茨基反對派聯合起來,在各地進行一些公開或秘密的派別活動。特別是托洛茨基的同情者在美國公開發表了列寧的《遺囑》,激怒了斯大林。於是,1926年10月,托洛茨基被解除政治局委員的職務。此後,反對派又發表了《反對派政綱》,批評中央在中國革命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並在慶祝十月革命10周年之際,組織示威和遊行。於是,1927年11月,中央決定把托洛茨基開除出黨。
鑒於托洛茨基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經布哈林提議,托洛茨基被遣送到阿拉木圖。由於他繼續從事政治活動,斯大林不顧一些人的反對,決定把他驅除出境。1919年2月,托洛茨基被驅除到土耳其。1932年2月,蘇聯政府宣布,剝奪他的公民權。
托洛茨基被驅除出境後,便著手組建第四國際,並把它看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甚至認為為比參加十月革命更為重要。托洛茨基原是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對各國共產黨有廣泛的影響。經過幾年的准備,1938年,在巴黎成立了第四國際。托洛茨基在未出席會議的情況下被選為秘密名譽書記。會議通過了由托洛茨基主持起草的「過渡綱領」。試圖以此綱領取代第三國際的最代綱領。托洛茨基的活動,對他的政治處境越來越不利。
1933年,托洛茨基來到法國,後來又到挪威。由於1936年的莫斯科大審判,他被缺席判處死刑,挪威當局不願因此而影響與蘇聯的關系,他又被迫離開挪威來到流浪生活的最後一站——墨西哥。在這里,他繼續開展第四國際活動和寫作。1938年,蘇聯對托洛茨基分子進行審判,他被指控暗殺基洛夫,試圖謀殺斯大林等,這些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1940年5月,托洛茨基的住宅遭到武裝襲擊,同年8月20日,一位名叫拉蒙·梅爾卡德的西班牙人借口要托洛茨基修改文章進入他的辦公室,乘其不備,用藏在雨衣里的小冰斧猛擊他的頭部,因傷勢過重,於第二天在醫院去世,終年60歲。托洛茨基在彌留之際,認為自己是「死於政治謀殺」。至於托洛茨基的被害是否與蘇聯當局有關,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托洛茨基被害前,已經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危險,提前寫下了遺書。他寫道:「在我那有意識的生活的43年中,我始終是一個革命家,其中42年我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進行戰斗的。如果我必須一切從頭做起的話,當然我將力圖避免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是我生活的主要道路將是不會變的。我要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因而也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無神論者而死亡。今天,我對於人類共產主義前途的信念,與青年時代相比,不是淡薄了,實際上是更加堅定了……」
雖然托洛茨基的遺書中有自誇的成分,但他對自己的評價基本上是切合實際的。他不僅是一個革命家,馬克思主義者,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他對文學和藝術也有很深的造詣。雖然他一生中犯過多次錯誤,並與列寧發生過爭論,但列寧對他的態度一向是批評和說服,對他的才能和政治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的坎坷一生中,功績是主要的。歷史必將撥開重重迷霧,恢復這個復雜人物的本來面貌。
② 蘇聯報業體制形成的原因
一、 西方國家報團的出現和報業壟斷的發展 TV\C4^x_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西方國家陸續出現了報業集團。美國的斯克里普斯報團在19世紀80年代已見雛形,20世紀初擁有的報紙達20多家。英國的北岩報團形成於本世紀初, |9AFU7[0
當時控有包括《泰晤士報》在內的幾家全國性報刊和多種地方性報刊。隨著報團數量的增多、實力的擴展,歐美各國先後開始了報業壟斷化進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基本形成了報業壟斷的格局。二次大戰以後,報業壟斷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至20世紀末,美國的日報80%以上為報團控制,英國的報業為10來家報團所左右,日本五大報系控制的日報發行量佔全國日報發行量的52%,其他西方國家情況與此相類似。經過一個世紀的兼並集中,西方國家多數城市只剩下一家日報或一個報業主辦的日報,獨立於報團之外的報紙已很難創辦或立足。 +p+lM
二、 蘇聯社會主義報業的誕生、發展和解體 {~}>l &
1917年十月革命後,以《真理報》(創辦於1912年)為代表的俄國無產階級報紙公開出版,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府又陸續創辦了一批中央和地方報紙,形成了社會主義報業體系。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報業體系,是同資本主義報業完全不同的新型報業。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蘇聯報業為社會主義建設、為奪取衛國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當時的體制也存在著過於集權、過於封閉的弊端,給社會生活帶來許多負面影響。1985年起,蘇聯新聞界試圖進行改革,但終因政治經濟改革的失敗而失敗,以後這個報業體系也隨著蘇聯的解體而解體。如今原蘇聯的幾家大報(包括《真理報》、《消息報》、《勞動報》、《共青團真理報》、《紅星報》等)經過改換體制後依然在出版,許多進步記者仍在為探索社會改革的新途徑而努力。 - 9g7f
三、 廣播事業的誕生和發展 .@BGOifq
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正式運行的電台、美國匹茲堡的KDKA電台開播,這標志著世界廣播事業的誕生。廣播的問世,是許多科學家和無線電愛好者經過幾十年探索和實驗的結果。繼美國之後,1922年蘇聯、法國、英國也辦了廣播,1923年德國、1924年義大利、1925年日本也建立了電台。至20年代末,歐美各國大多有了自己的廣播。三、四十年代,隨著第二次大戰的臨近和爆發,廣播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二次大戰後,廣播事業逐步普及到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80年代以後,各國紛紛通過衛星傳送廣播信號,廣播的接收設備也在不斷優化、輕便化、多樣化。90年代,傳統的模擬廣播逐步向效率和質量更高的數字音頻廣播過渡,而且逐步同電腦網路相結合,把地面傳送、衛星傳送和網路傳送結合起來。 DIe #L2y!*
四、 電視事業的誕生和發展 7|/.:-hEW
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建立了電視發射台,11月起定時播送電視節目,這標志著世界電視事業的正式問世。在此之前,許多科學家曾對電視傳播的原理和技術作出過貢獻。英國科學家貝爾德曾同英國廣播公司合作,多次進行實驗性電視播映。1935年德國柏林的實驗電視台也曾播放過節目,第二年還播送過幾小時奧運會的實況,但不久即告中斷。繼英國之後,蘇聯1938年建立了電視台,並於次年正式播送節目。1941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分別獲准開辦電視。第二次大戰打斷了電視業的發展,戰爭結束後,歐美各國相繼恢復或興辦電視,世界其他地區也紛紛跟上,到20世紀末,世界各國基本上都開辦了電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20世紀下半葉電視傳播的樣式不斷發展,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地面傳播到衛星傳播,從無線電視到有線電視,從模擬電視走向數字電視。90年代以後,隨著電腦網路的發展,各國電視台紛紛上網建站,在網上傳送節目,傳統的電視正在向電腦網路電視、多媒體電視方向邁進。 ?E/a?PB
五、 新聞通訊事業有了新發展、形成新格局 \R qQq
誕生於19世紀中期的新聞通訊事業,在20世紀經歷了重要的興衰演變。第一批問世的國際通訊社中,路透社、美聯社繼續發展壯大;而哈瓦斯社則在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時瓦解,沃爾夫社則在30年代經希特勒的改組而消失。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法國成立了法國新聞社、聯邦德國成立了德意志新聞社。在美國,1907年建立了合眾社、1909年出現了國際新聞社,這兩家通訊社在1958年合並為合眾國際社。在蘇聯,十月革命之後先是組建了俄羅斯電訊社,1925年改建為塔斯社,1991年蘇聯解體後,塔斯社又被改組為俄羅斯通訊社。 {bLwhc
當今世界主要的國際通訊社有美聯社、路透社、合眾國際社、法新社、德新社、俄羅斯通訊社、我國的新華社,還有義大利的安莎社(1945年成立)、西班牙的埃菲社(1938年成立)、日本的共同社(1945年成立)等。它們同其他地區性通訊社、眾多的國內通訊社一起,組成了20世紀世界通訊業的龐大網路。 X<+kx`R
六、 新聞期刊的興起和發展 B*X+/^
1923年美國報人亨利·盧斯和布里頓·哈登創辦了新聞性雜志《時代》周刊,對每周時事進行綜合分析,補充背景材料,配以照片,使之比報紙報道更有條理、更具深度,此舉頗受讀者歡迎,從而開創了新聞期刊的先河。以後各國報界紛紛仿效,先後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新聞期刊,如美國的《新聞周刊》(1933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1948年), RyuS -Fwn
英國的《新政治家》(1934年)、《經濟學家》(1974年改版),法國的《快報》(1953年),德國的《明鏡》(1947年),蘇聯的《新時代》(1943年),以及日本的《周刊朝日》、《周刊讀賣》、《周刊每日》等等。這些新聞周刊同其他有關政治時事的刊物一起,構成了20世紀世界新聞業的一個重要分支。 #c: ?o_{x
七、 傳播學的形成,提升和擴展了新聞理論研究 x}p<M+F
隨著新聞事業和大眾傳播事業日趨興旺發達,從20年代起,一些美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的傳播活動、特別是大眾傳播活動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其中有政治學家拉斯韋爾、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社會心理學家勒溫、心理學家霍夫蘭等。至40年代,美國學者韋爾伯·施拉姆匯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構建了傳播學的理論框架,從此傳播學便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各國流傳開來,並且出現了種種不同的學派。傳播學的出現,把延續了一個多世紀的新聞學研究,置於更加寬闊的視野之中,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20世紀後期世界許多國家新聞學的教學和研究已納入傳播學的體系,同更為寬泛的人類傳播規律特別是大眾傳播規律的教學和研究結合起來。 ]a>bSyr
八、 社會責任理論的出現,推動了西方新聞自由思想的演變 |2 |u}c:m
1904年美國報人普利策在《北美評論》雜志上撰文,提倡新聞記者的「道德責任感」。1908年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威廉制訂《記者信條》,強調新聞記者要為公眾服務、對公眾盡責。該信條後來被世界報業大會確定為新聞界的職業規范。以後各國新聞界陸續訂立了類似的行業規范或守則。1946年美國民間研究機構新聞自由委員會在經過三年調查研究以後寫成的題為《自由而負責的新聞事業》的總報告以及六份分報告中,廣泛披露了美國新聞媒介的種種弊端,對前人倡導的社會責任理念作了深入的闡述和概括,從而形成了社會責任新聞理論。這種理論在肯定傳統的新聞自由思想、肯定新聞媒介私有制的同時,強調自由應同責任相對應、公眾的自由應該高於媒介的自由、新聞媒介應該重視職業道德以保證公眾傳播和接收新聞或意見的自由權利的實現。20世紀後期社會責任論已成為西方新聞思潮的主要代表,而且對世界各國新聞界都有廣泛的影響。 SM2+|-qhv
九、 國際廣播電視的出現,使國際新聞傳播出現新局面 f!mZ\ %
國際廣播誕生於20年代後期。1927年荷蘭政府開辦了對海外殖民地的廣播,1929年蘇聯設立了專事對外廣播的「莫斯科廣播電台」,以後德(1929年)、法(1931年)、英(1932年)、日(1934年)、美(1941年)也相繼開辦對外廣播。二次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競相利用國際廣播進行政治軍事宣傳。戰後不論是東西方冷戰時期和冷戰後時期,國際間的「電波戰」始終十分激烈。20世紀末共有80多個國家辦了官方的國際廣播電台,對外報道新聞,宣傳各自對國內外時事的觀點、態度和主張。 TaO&<\C
1980年美國特納廣播公司創辦的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通過衛星向鄰近國家定時傳播電視新聞,這是國際電視的正式發端。此後國際電視發展迅速,至20世紀末商業性的國際電視台已有上百個,有30多個國家開辦了官方、半官方的國際電視台。國際電視的發展,極大地推進了信息全球化的步伐,也增添了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和磨擦。 r J=3)3{
十、 電腦網路的誕生,開創了新聞傳播的新時代 zP45wPZ5t
20世紀後期,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通過電子計算機網路進行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活動,這便是電腦網路傳播。80年代末,跨越國界的網際網路逐步形成。1993年網際網路正式對公眾開放,此後它便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至1994年就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同網際網路相連,1999年上網人數達到1.5億人。由於電腦網路傳播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將文字、口語、圖片、圖像等各種傳播形式匯於一體,將人際、群體、組織、大眾等各種傳播形態集於一身)、高度的交互性(傳受雙方可以方便地頻繁地互換位置)、高度的靈活性(傳受雙方可以隨時隨地傳送或收取信息)、高度的滲透性(信息可以方便地越界滲透擴散)等特點,它的問世將把新聞傳播、特別是國際新聞傳播推向全新的階段、開創全新的時代。 ZV?QrC9/(
十一、發展中國家新聞事業的崛起,正改變著世界新聞事業的總體格局 HdiuC"a>I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發展中國家,大多是在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大戰後獲得獨立的。這些國家獨立後大力興辦新聞事業,其中報業、廣播事業的發展更為顯著。例如亞洲的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非洲的埃及、南非,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它們的新聞事業都有相當的規模,並有一些具有國際影響的報刊和廣播電視台。其中印度有日報2300多種,巴西有廣播電台2600多家,均居世界前列。20世紀前期那種少數發達國家在新聞領域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大為改觀,發展中國家新聞事業已經成為世界全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r ?9_b44
十二、國際進步新聞界為建立世界新聞傳播新秩序而斗爭,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4Y "Cd
20世紀世界新聞事業的發展很不平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新聞傳播的實力相當懸殊。新聞信息大多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新聞傳播內容大多反映發達國家的觀點、傾向甚至偏見。發展中國家和國際進步新聞界一貫主張改變這種發展不平衡、流向不合理、內容不公正的狀況,從70年代開始通過各種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不結盟國家部長會議等)為建立世界新聞傳播新秩序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並且把這一斗爭同爭取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斗爭結合起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國際社會基本接受了建立世界新聞新秩序的原則;發展中國家已經行動起來,採取措施,切實維護新聞傳播領域的主權,積極發展本國的新聞事業,並且加強雙邊或多邊合作,相互支持,以抵制發達國家的新聞壟斷和控制。目前這場斗爭還在持續,人們期待在新的世紀里,一個公正、合理、健康的世界新聞傳播新秩序終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謝謝,希望給分!!!!!!!!!
③ 蘇聯時期的真理報有多離譜
《真理報》,是1918年至1991年間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1991年被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葉利欽下令關閉,但同名的報紙不久就開始發行。
早期的《真理報》為避免沙皇政府的新聞管制,全部在國外刊印,再偷運入俄;編輯人員除托洛茨基本人外,在不同時期還曾包括維克托·考普、阿道爾夫·越飛和馬特維·斯科別列夫;其中越飛和斯科別列夫家境富有,是報紙的主要財政來源《真理報》建報之初,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而托洛茨基本人則自稱「非派系黨員」,所以他領導下的《真理報》致力於團結黨內各派,編輯審稿時總是竭力迴避那些容易在俄國流亡國外人士中引起分裂的話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俄國工人感興趣的問題上。這一時期的《真理報》接近工人,內容生動通俗,在俄國國內相當受歡迎。在親共的希臘實業家資助下和久加諾夫的率領下,《真理報》再度成為今天俄羅斯杜馬成員之一的俄共黨報。而「《真理報》在線」則完全是一份與之風馬牛不相及的通俗娛樂報紙。兩家《真理報》還曾經因爭奪冠名權而鬧上法庭,但不了了之。今天市場上仍然可以見到的《真理報》,列寧頭像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又赫然出現在刊頭,是一份具有傾向性的俄共黨報,是左派思想發展的公開討論陣地。
④ 真理報的解體後
1991年8月22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共產黨解散,包括《真理報》報社在內的所有共產黨資產收歸聯邦政府。葉利欽的命令並未受到來自《真理報》編輯、記者們的反抗,這些人在幾個星期後就注冊開辦了一份新的報紙,名字仍叫《真理報》。
幾個月後,報紙的主編謝列茲尼奧夫(Gennady Seleznyov,後來的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將報社賣給了希臘Yannikoses集團,繼任的總編亞歷山大·伊利因(Alexander Ilyin)將報紙的注冊商標、獲得的列寧勛章和注冊證書交給了新主人。
然而之後編輯部卻發生了嚴重分裂,造成在1991年以前就加入《真理報》的記者90%辭職。這些記者另外創建了一份同名報紙,但不久就迫於政府壓力關閉。1999年,在原編輯瓦迪姆·戈爾謝寧(Vadim Gorshenin)和維克托·林尼克(Viktor Linnik)帶領下,在上次報社分裂中辭職的記者們創建了真理報在線,這是網上第一家俄文報紙,「真理報在線」同時提供英文、義大利文和葡萄牙文版本。
如今發行的《真理報》與「真理報在線」沒有任何聯系,但雙方記者常有來往。《真理報》分析事件持左翼立場,而「真理報在線」則持民族主義立場。
⑤ 被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權威性報紙包括什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久前按照影響大小,評定出當前世界十大報紙,依次是:《紐約時報》(美國),《蘇黎世報》(瑞士),《世界報》(法國),《泰晤士報》(英國),《衛報》(英國),《人民日報》(中國),《世界報》(德國),《阿貝塞報》(西班牙),《華盛頓郵報》(美國),《真理報》(俄國)。
⑥ 世界上的十大報紙是哪些
通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它們能夠覆蓋一個較大的人口稠密的地區,應當是強勢媒體。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日本的《讀賣新聞》(1300多萬份),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評選世界十大報紙時,卻把發行量在日本居第二位的《朝日新聞》推到十大報紙的行列,因為該報被視為代表知識分子的報紙,代表知識分子的報紙,理所當然地應當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性報紙。英國《太陽報》是整個英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日報(400萬份),被列入世界十大報紙的英國報紙卻是當時發行量跌到40多萬份的《泰晤士報》。德國的《圖片報》是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500萬份),而被視為德國代表性報紙的,是只有30萬份發行量的高級報紙《世界報》。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唯一的全國性報紙《今日美國》(200多萬份),而被列入世界十大報紙的美國報紙卻是發行量100萬份的地方報紙《紐約時報》。被列入世界十大報紙最後一位的是瑞士的《新蘇黎世報》,發行量只有13萬份。我原來也難以理解,這么小發行量的報紙為什麼會被列入世界十大報紙的行列?在我看到這份德文報紙以後,我服了。這份報紙的新聞覆蓋全世界,而不是瑞士這個很小的區域,時效性強,報道有深度,文字好看,可以充分滿足想獲得世界各地新聞信息的讀者,雖然它沒有美女圖片,沒有特大照片的視覺沖擊,連廣告都是頗為嚴肅的。
⑦ 共青團真理報的概況
發行量約為20,354,000份,是僅次於《勞動報》(Tpyд,英文字譯 Trud)的俄羅斯第二大報紙。該報與《真理報》是互不隸屬的兩份報紙。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東北部的共青團真理報群島以《共青團真理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