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帕萊斯有什麼用
1. 請問有什麼書是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大發現」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特色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德式建築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
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文藝復興的重要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
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關於文藝復興的不同意見
「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為法國歷史學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紀時「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自此以後歷史學家們就對它的解釋有很多不同意見。
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然後向整個歐洲擴展。文藝復興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紀以前)的古典文化連接,是對阿拉伯人的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吸收。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專注於現世生活質量(如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同時也是知識由於印刷和在藝術,詩歌,建築等領域新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知識爆炸。這些新技術引起了藝術和文學在格式和內容上根本的變化。這個時期,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交流和探索的興起,文藝復興代表了歐洲從很長時期的一潭死水轉變成了洶涌的江河。因此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也常常認為是現代開端。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在藝術,文學還有哲學等方面的「類革命」(pseudo-revolution )。這些變化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富有的少數人,而歐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他們不承認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不是物質上的巨大變化。或許,對於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觀點是那些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個與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時代。
Johan Huizinga (1872–1945)承認文藝復興,但是質疑它是否帶來有益的變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從中世紀衰落的時代,並且毀壞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那時在教會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語,從古典時代以來獲得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活著的語言。但是,文藝復興中痴迷於古典純潔性的人們認為拉丁語與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觸,於是拉丁語的自然進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蕭條時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認為文藝復興使科學的進步速度放緩。
文藝中興時代之義大利。—— 蔡元培《圖畫》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里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
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
人文主義作為歷史概念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里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ät,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umanista。
而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
定義
人文主義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在自由民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學派中都有人文主義的派別。甚至古羅馬的時候就已經有今天可以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想流式。那時的人文主義當然與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非常不一樣。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為歷史主義,而威廉·馮·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2. 什麼是歐洲文化
1. 475年至1450年--中世紀
中世紀(即從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封建社會建立開始,至文藝復興以前的一段"黑暗"時代)歐洲意識形態領域和一切藝術的是基督教。那時唯一合法的、正統的音樂形式是起源於四、五世紀的聖詠(chant),包括佔主導地位的格里高利聖詠和更古老的安布羅西聖詠(後者至今仍在米蘭的教堂中使用)。這種純粹宗教用途的音樂只限於在教堂中由唱詩班演唱,沒有樂器伴奏,是純粹的單音音樂(不分聲部,大家都唱一樣的旋律),分為利底亞、弗里幾亞等四種調式及其變格調式。一開始歐洲還沒有合適的記譜法,只能採取口耳相傳的方法記錄流傳音樂文獻。後來最早的記譜法"紐姆譜"發展出來,但只能用簡單的線條暗示音的長短高低。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音樂除了宗教音樂與其它藝術一樣遭到壓制,但在虔誠的宗教信仰激勵下音樂家們(那時都是教士)創造了不少優秀的聖詠精品,難怪前幾年有一張聖詠唱片(由西班牙一個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數月之久。單聲的聲詠後來開始在旋律線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線,形成了最早的和聲。
2. 1450年至1600年--文藝復興
十四、十五世紀羅馬教庭在與世俗君主的政治斗爭中多次被挫敗,威信與勢開始衰落;同時歐洲一些地區如義大利日益繁榮的貿易和手工業造就了最早的產階級和金融貴族,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批的市民。他們迫切要求有為自服務的藝術形式,反對教會的束縛,宣揚以人而不是以神為本的人文主義,在文學、建築、美術也包括音樂 域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
音樂史上的文藝復興起始於1450年左右。那時一批有才華的音樂家雲集在勃艮第(相當於今天法國北部、比利時一代)宮廷,顯示出一派歌樂昇平的氣象,被稱為「法蘭德斯樂派」。此時音樂家們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進的弦樂器如詩琴,音樂內容開始涉及世俗生活,記譜已經使用點線組合的形式,稱的上是今天五線譜的鼻祖,到十六世紀中後期開始使用四線、五線譜記譜,教會調式逐步解體,大-小調體系逐漸形成。
宗教音樂也繼續發展。一個重大事件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揚人人皆可憑借虔誠信仰與上帝相通。路德創造了眾贊歌這一群眾化的音樂形式,由教徒在禮拜儀式上自行演唱。同時,羅馬教庭為了對抗宗教改革,力圖強化聖詠在宗教音樂中的統治地位。帕萊斯特里那發展了織體復雜的多聲部聖詠,把這一體裁推向了發展的高峰。
在16世紀後期,中世紀的調式音樂逐漸進化成以大小調為基礎的調性音樂;人文主義者也發出了「與對位法戰斗」的呼喊,單聲音樂隨著古希臘和羅馬衰亡而消失1000年後再次回到了歷史舞台上。
3. 1600年至1750年--巴羅克時代
巴羅克時代是歐洲音樂大發展的時代。在這150年的歷程中,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精華區在下的拙作《巴羅克實況》,在此不加贅述。
4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時期
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即由多個並行發展的旋律線交織成復雜的織體作曲手法)後繼無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歐洲樂風就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這個時代大顯身手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海頓(交響樂之父)、莫 扎特(音樂神童)、貝多芬(樂聖)。在歐洲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中,歐洲音樂的主題從延續近千年對神的虔誠轉移到對理性的崇尚上來,使得古典時期的作品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
5. 1827年至19世紀末--浪漫主義時期
1827年貝多芬的逝世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此時的歐洲文化正經受浪主義潮流的洗禮。這一時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為抒發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現出他們內心中豐富復雜的感情。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輝煌的炫技手法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沖擊。十九世紀中後期隨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抬頭,一些民族國家開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的音樂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強力集團等,可稱之為族樂派。
6.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象主義潮流
音樂上的印象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處--都十分注重色彩(盡管音色彩和顏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藝術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爾此派的代表人物。
7. 20世紀--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方向多元化。影響較大的有本世紀初勛伯格的十二音體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等。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徹底廢棄了統治歐洲 音樂近400年的調性體系,十二個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體系為他的弟子貝爾格所繼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在調性方面採用多調,並不象勛伯格的無調性走的那樣遠。
20世紀特別是戰後西方音樂發展流派眾多,如無聲音樂、雜訊音樂、微分音樂等,電子合成器等新的技術手段更為標新立異的音樂家們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樂發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時代」。
也許敘述過去的一千年音樂的發展容易,預測這一千年音樂的發展趨勢確實困難。人類的聽覺藝術--音樂將何去何從?我們所能做的,不僅只有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也許我們的某種思潮,會將音樂的潮流引向一個新的地方……
3. 文藝復興建築的歷史意義
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如果說地理大發現是人類向未知的物質世界的進軍的話,那麼文藝復興則是人類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進軍,是在精神世界中進行的探索。這個探索在文學、藝術、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學領域內創造了豐碩的成果。
文藝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在於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在於喚起人的覺醒,使人們把關注的重點從來世轉移到現世。它喚醒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
必須看到,文藝復興之所以發揮這樣重大的作用,也是與歐洲印刷術的進步分不開的。大約在1450年左右,德意志的美因茲人約翰·古騰堡開始用活字版印刷書籍。1465年,另外兩個德意志人瑞因海姆和帕納茲在義大利創辦一家活字版印刷廠。1470年還有三個德意志人在法國的索爾本建成一個活字版印刷廠。活字版印刷術在1477年傳到倫敦,在1499年又傳到馬德里。在歐洲最早使用活字印刷術的是德意志人。但是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權應該屬於中國。據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在宋代慶歷年間發明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既經濟,又方便。顯而易見,德意志的活字版印刷術是從中國傳去的,盡管西方書刊一般對此避而不談。採用活字版印刷術,既可以大量印書,又可以降低書價,對於普及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起了巨大作用。
文藝復興在歐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它在歐洲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第一,它把人們主要是有教養的人們從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發揚了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
第二,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這就為17、18及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三,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來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無價瑰寶,永放光芒。
第四,文藝復興為以後的思想進步掃清了道路。它打破經院哲學的統一局面,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為後來的「自然權利學說」、「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學說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淵源。
然而,文藝復興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這個時期的藝術家、文人和學者們雖然大力表現和發揚人文主義精神,認識和揭露天主教會和教皇的腐朽、罪惡,但是他們還是樂於接受教皇及教會的保護和豢養,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度,而不願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數人文主義者把在古代受到維護的那些迷信落後的東西保留下來,如魔法、巫術和占星術等等。
4.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誰
文藝復興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5.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成就有:
一、文學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文學三傑」。但丁一生寫下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
二、美術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畫家主要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保羅·烏切洛、多米尼哥·基蘭達奧、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桑齊奧、提香·維切利和米開朗琪羅。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義大利畫家與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畫作有《猶大之吻》、《最後審判》和《哀悼基督》。
三、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音樂作品主要在西元1400年到1600年產生。這個時期的結束比開始有更為明確的定義,不像其他的藝術類別。在15世紀初的音樂表現上沒有明顯變革,因此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特點是逐漸變化的。
可以確定的是,早期文藝復興音樂作品主要是對第三間隔的依靠作為和音。從12世紀開始的復調音樂在整個14世紀變得更為細致而不依靠聲音的表述。15世紀初的音樂趨向簡單,聲音致力於平滑。
到15世紀末,復調宗教音樂又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和當時發展極致的繪畫有所關連;接下來到16世紀早期,音樂又開始簡單化了。
在16世紀晚期的音樂,尤其是小曲,趨向於更加復雜和半音音階的趨奉。此時在佛羅倫斯,音樂家也開始轉向古典流派,他們試圖通過輓詩的形式恢復古希臘的夢幻化的音樂形式。
四、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五、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塔利亞。
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
六、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七、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
八、地理學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九、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
十、心理學
文藝復興時期過後,17世紀,原本被遺忘的心理學繼續發展。19世紀(1879年),「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創立心理學。從此,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
(5)西班牙帕萊斯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三傑」:
一、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生物學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
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美術只不過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並沒有占據他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但他在這一領域內卻獲得了驚人成就。
把自然科學知識引人美術,是15世紀義大利人的重大貢獻,達·芬奇繼承了這種傳統並大大完善了它。
二、米開朗琪羅
西方最偉大的雕刻家。在致力於領悟古人成就時,也致力於解剖人體,研究人體的結構和運動,這使他成為量充分發揮人體.表現力的美術家之一。
不同於充滿深遂智慧之美的達·芬奇的藝術,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以力量和氣勢見長,具有一種雄渾壯偉的英雄精神。或許,他是一位最接近貝多芬境界的美術家。
三、拉斐爾
作品一直被人們視為古典美術精神最完美的體現。安格爾稱他是繪畫之神。拉斐爾是西方美術史上最擅長塑造聖母形象的大師。他那一系列聖母像,把感性美與精神美和諧無間地統一起來,從而傳達出人類的美好願望和永恆感情。
平易近人、親切自然是拉斐爾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筆下,深刻的知識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線條構成的輕松自如的藝術世界中,一切都彷彿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籟之聲。純真優美、莊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諧簡潔,這些古典美術最推重的品質,在拉斐爾身上獲得了最鮮明的體現。
拉斐爾的藝術被後世稱為 「 古典主義 」 ,不僅啟發了巴羅克風格,也對 17 世紀法國的古典學派產生深遠影響。就美術史的角度而言,拉斐爾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更為後世開啟一扇創作黃范的新窗。
三巨匠的繪畫有其共同特點,不僅重視形似,而且重視傳神,在肖像畫,壁畫,紀念畫,雕塑中取得了很高成就。
6. 文藝復興後,西方音樂大致分為幾個時期
巴洛克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時期
民族主義時期
印象主義時期
現代主義時期
後現代主義時期
文藝復興,歐洲歷史時期,是指十三世紀末葉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中世紀末期,隨著奧斯曼對東羅馬帝國的不斷侵略,東羅馬人民在逃難的同時,將大量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典籍和藝術珍品帶到了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來宣傳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音樂作品主要在西元1400年到1600年產生。這個時期的結束比開始有更為明確的定義,不像其他的藝術類別。在15世紀初的音樂表現上沒有明顯變革,因此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特點是逐漸變化的。
可以確定的是,早期文藝復興音樂作品主要是對第三間隔的依靠作為和音。從12世紀開始的復調音樂在整個14世紀變得更為細致而不依靠聲音的表述。15世紀初的音樂趨向簡單,聲音致力於平滑。
到15世紀末,復調宗教音樂又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和當時發展極致的繪畫有所關連;接下來到16世紀早期,音樂又開始簡單化了。
在16世紀晚期的音樂,尤其是小曲,趨向於更加復雜和半音音階的趨奉。此時在佛羅倫斯,音樂家也開始轉向古典流派,他們試圖通過輓詩的形式恢復古希臘的夢幻化的音樂形式。
7. 歐洲的文藝復興,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文藝復興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8. 1文藝復興後,西方音樂大致分為幾個時期說出每個時期作品的特點,舉出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從14世紀開始,中世紀的封建主義社會政治制度,騎士制度,教皇統治的權威都逐漸地衰落,哥特藝術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一個新的文明的時代被稱為文藝復興(西方音樂史上的文藝復興約指1430年——1600年的時期)。
文藝復興一詞原意為再生,通常是指14世紀人們對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重新發生興趣,或是指漫長的中世紀之後的文化繁榮運動。1393年君士坦丁堡的一位著名學者曼紐爾.克萊索洛拉斯出使威尼斯,請求西方支援拜占庭帝國對土�淙說惱秸�W魑�@骯糯�幕�氖拐擼��⒓詞艿揭獯罄�說某撲蹋�煌熗粼詵鷳蘼茲�笱Ы淌詮諾湮幕�?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佔後,大批希臘學者逃往義大利。然而文藝復興人的對古典文化的熱情並非突然產生,早在中世紀後期,西塞羅、維吉爾、塞內加和亞里士多德就已是文學家,甚至大教堂寺院學校中的崇敬的對象。文藝復興很大程度上是對古典文化長期嚮往而達到的高潮。
古典著作中對人的重視,古典雕塑對人各部分比例和面貌的忠實表現,古典悲劇中人與命運的斗爭,這些都啟發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者不接受專門研究神學和邏輯學的經院哲學,他們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在藝術中以優美流暢的風格表現人性中的美感。
然而宗教的統治並不是很快消退的,文藝復興的大量藝術作品仍然是宗教題材。但是藝術家們在宗教作品中融入了世俗的形象和情感。他們同時也創作出許多世俗內容的作品。在他們看來,人生與來世同樣是吸引人的,表達情感享受歡樂不再被認為是邪惡。他們力圖使作品為人所理解,也為上帝所接受。
文藝復興精神在音樂中的表現,與直接受到古典作品啟發的文學、繪畫和雕塑相比,要來得遲緩。音樂家仍然要在教堂中受到訓練,並服務於教會或宮廷。但是世俗音樂的價值已為人們所認識。音樂不再僅僅作為宗教儀式的附屬品,它同時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
一、 勃艮弟樂派和法國佛蘭芒樂派
從15世紀早期到16世紀中葉,歐洲大陸北部的低地區形成了一個對歐洲文藝復興音樂風格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音樂流派。他們由勃艮第樂派和兩代法國——佛蘭芒樂派延續發展而成。
勃艮弟樂派在包括比利時、荷蘭和法國東北部的勃艮第公爵領地內興起,位於第戍的宮廷是當時西歐的文化中心,這一樂派的主要音樂家是杜費(Guillanme Dufay,1400—1474)和班舒瓦(Gilles Binchois,1400—1460)。
勃艮第樂派拋棄了中世紀後期巴黎音樂家刻板僵硬的復調音樂風格。他們吸取了英國鄧斯泰伯爾和義大利音樂的因素,與法國復調傳統結合起來,創作出一種自然、柔和、明亮的音樂。三度音程成為主要的旋律音程,作品有明確的旋律和鮮明的節奏而不是過去那種漫無中心的狀態。彌撒曲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大型的復調聲樂套曲,它既具有宗教儀式的功能,又體現了作曲家的創作智慧。瑪受是對彌撒曲早期發展作出貢獻的重要作曲家。他有的彌撒曲以世俗歌曲為主旋律,並以世俗歌名命名。杜費的經文歌各聲部不再是各唱各的詞,而是上兩聲部統一的拉丁語詞,下聲部為樂器而不再用定旋律。班舒瓦創作的世俗歌謠曲旋律優美清晰、色彩明亮。
繼勃艮第樂派之後,15世紀下半葉活躍於歐洲的是法國佛蘭芒樂派。他們活動的地區是當時尼德蘭南部的省份佛蘭芒和法國北部。
奧克岡(Johannes Ockeghem, 1430—1495)是男低音歌唱家、作曲家和著名音樂教師。他的彌撒曲和經文歌重視低音聲部,音響豐滿而各聲部連綿不斷,使音樂氣質更接近格里高利聖詠。同一代人的奧布雷赫特(Jacob Obrecht, 1452—1505)的音樂卻是不同的另一種風格。他的創作明顯受到義大利和西班牙世俗音樂的影響,音樂主題較鮮明,樂曲結構較清晰。
奧克岡的學生若斯坎(Josquin des Pres,1450—1521)是第二代佛蘭芒樂派的代表。他的音樂中明顯地表現出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創作有18首彌撒曲、87首經文歌、72首世俗歌曲。馬丁.路德稱「他是音符的主人。他能隨心所欲地運用音符;而別的作曲家只能聽憑音符指使」。他的前輩們多關註解決對位法的技巧問題,而若斯埃則在歌詞內容表現的更高層次上運用技巧。以一種自由的連續不斷的主題模仿的手法,使樂思得到富於想像力的發展。他被認為是「在迷濛的歷史中顯現出來的第一位個性完滿的作曲家」。
二、 宗教改革與音樂
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後期發生的一場宗教運動。1517年發生的新教革命,結果使歐洲北部大多數國家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與前者相對應的是大約於1560年達到高峰的天主教改革。由於新舊雙方對於教儀音樂的重視,改革推動了歐洲宗教音樂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羅馬天主教會腐敗的日益嚴重,教皇利奧十世竟出售兩千多個教會職務,教會還出售宗教特許和赦罪券,因而激起人民的不滿。此外歐洲民族精神的增長和對中世紀後期形成的神學體系的反叛都促成這場改革運動。1517年德國維騰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起草的95條論綱,張貼在城堡教堂的大門上,並印送其他城市,攻擊販賣赦罪券的行為,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路德1520年被羅馬教廷逐出教會。但是他被日耳曼人擁戴為領袖,致力於建立一個獨立的日耳曼教會。
路德是一個十分有修養的音樂愛好者,能歌唱,懂得些作曲技巧。他還是若斯坎音樂的崇拜者。他深信音樂的教育和道德作用。他把《聖經》譯成德文,認為人人有權閱讀和理解《聖經》。同樣,他認為教儀音樂應感染信徒,或由信徒直接參與。他在新教音樂中部分地保留了天主教的音樂和其中的拉丁詞,同時他又主持創造出有時代特點和民族氣息的德語詞的眾贊歌(又譯新教聖詠),新教眾贊歌最初只是單聲部的,被作曲家按文藝復興的流行方式寫成復調音樂。16世紀下半葉,演變旋律置於高聲部的四部和聲的眾贊歌,它符合了路德的音樂要易於被人們理解的原則。路德打破音樂在宗教與世俗之間的絕對界限,將大量優秀的世俗曲調融入宗教音樂,使新教音樂在以後很長時間的發展中,保持著與民眾的聯系,因而具有生命力。他的所提倡的普遍音樂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為德意志後幾個世紀音樂文化的繁榮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新教改革時期,天主教為了純潔教會,遏止新教的發展,也進行了改革,這一運動也稱為「反宗教改革」。羅馬天主教會整頓教廷,鏟除弊端,恢復早已廢棄的宗教裁判所,制定「禁書索引」,檢查書籍,防止異端思想侵蝕。1545年至1563年間教皇保羅三世於特蘭托城召開過幾次會議,重申天主教信仰的教義。會上批評了許多音樂家對宗教音樂採取不虔誠的態度,過多採用了世俗音樂,破壞了教堂音樂的純潔性。復雜的復調對位使歌詞難以聽清,彌撒曲達不到真正的宗教目的。極端的意見甚至要廢除復調,恢復格里高利聖詠式的單聲音樂。
三、 帕萊斯特里納和拉絮斯
帕萊斯特里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是宗教改革時期的一位重要的音樂家。他在羅馬天主教音樂原則的限制下,繼承吸收佛蘭德樂派的復調技巧,創作出一種具有獨特美學意義的復調合唱風格。作為一位宗教音樂作曲家,他一生服務於教堂,寫了大量彌撒曲和經文歌,其中的《馬賽路斯彌撒》等作品得到教會的承認,成為羅馬天主教音樂的典範。作品多為四至六個聲部的無伴奏合唱。其中清晰的聲部緩緩而動,主調與復調相結合。聽來和諧、莊重、虔誠,成為宗教無伴奏合唱音樂的典範。帕萊斯特里納的學生和他的音樂風格的追隨者,後來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羅馬樂派。
拉絮斯(Orlande de Lassus,1532—1594)是16世紀後半葉與帕勒斯特里納齊名的另一位重要作曲家,法國——佛蘭芒樂派的傳統在他的音樂中達到了頂峰。他生於佛蘭芒的蒙斯城,足跡遍及義大利、法國、英國,1556年後的大部分生涯服務於慕尼黑巴伐利亞公爵的宮廷。他的兩千多首作品廣泛包容了歐洲各國、各地區的音樂體裁風格。宗教體裁的作品中,大量的經文歌內容豐富,《懺悔詩篇》也是名作。世俗作品中,法國歌謠、德國歌曲和義大利的維拉內拉為各國音樂家所嘆服。與帕萊斯特里納音樂的靜穆和超脫相比,拉絮斯的音樂更為生動和富於情感,更帶有動態的氣質。
四、法國歌謠和義大利牧歌
16世紀法國——佛蘭芒作曲家遍布歐洲各地的教堂和宮廷,他們的音樂風格在歐洲廣泛流行。與此同時,各國獨具民族風格的音樂也獲得了發展。
作者: 黑絲帶 2006-5-31 17:02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西方音樂簡史:文藝復興時期
法國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國歌謠曲(France Chanson)。這是一種四或五個聲部的無伴奏世俗合唱,音樂輕快、節奏鮮明。它不僅受到新興市民的喜愛,在貴族中也很流行。雅內坎(Clement Janequin,1485—1560)以創作描繪性的歌謠聞名。模仿鳥鳴的,如《雲雀》、《鳥之歌》;描繪街頭景象的,如:《巴黎的鬧市》;《馬里尼戰役》則是戰爭題材作品的先驅。
義大利牧歌(madrigal)是16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世俗音樂形式。無論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作曲家,無論是佛蘭芒、義大利還是法國的作曲家幾乎都要涉獵這一體裁。16世紀的義大利牧歌與14世紀牧歌沒有直接的聯系。它的歌詞多是感傷或愛情內容的田園詩,室內復調音樂的風格。義大利牧歌早期發展受義大利民間抒情歌弗羅托拉的影響,16世紀中葉以後,音樂與詩歌貼近,描繪性和情感表達有所發展,半音化的風格在傑蘇阿爾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的牧歌中達到頂點。 16世紀後期蒙泰韋爾迪(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創作使牧歌從多聲部模仿轉為獨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運用宣敘性的旋律,追求戲劇性的表現,為17世紀歌劇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五、威尼斯樂派
威尼斯是義大利半島上僅次於羅馬的一個重要城市,是西歐與東方貿易的主要口岸。威尼斯在16世紀初以音樂出版著名,16世紀中葉,以聖.馬可大教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威尼斯樂派,給歐洲音樂發展注入了活力。
威尼斯優美的水城景色,色彩鮮艷的宮殿,五光十色的儀式和威尼斯人較少禁慾主義的宗教觀念,使威尼斯的繪畫和音樂藝術充滿著豐富的色彩性。
佛蘭德音樂家維拉爾特(A.Willaert,1490—1562)擔任聖馬可教堂樂長後,採用了兩組合唱分立教堂兩側的復合唱形式,配以兩架管風琴產生出宏大的立體音響,場面也十分堂皇。義大利音樂家安德烈亞•;加布里埃利(AndreaGabrieli,1510—1586)和喬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Gabrieli,1553—1612)進一步探索了合唱高低聲部之間,聲樂與器樂之間的音響對比和色彩變化。並將復合唱的原則用於器樂合奏的創作。喬瓦尼.加布里埃利的《弱—強奏鳴曲》是西方音樂史上第一個使用力度標記的音樂作品。
六、器樂的發展
文藝復興的16世紀器樂音樂開始獲得了獨立的發展。器樂逐漸從單純為聲樂伴奏的從屬地位中擺脫出來。當然,早期的器樂曲多數是從聲樂曲移植過來的,然而它們逐漸培養起人們不依附任何歌詞的純音樂的想像。文藝復興時期許多器樂音樂仍然是即興的,也開始有一些器樂音樂被記錄成樂譜保存下來。
文藝復興,一些樂器已形成由低音至高音的樂器族,管樂器的種類已比較豐富。主要樂器如:豎笛(recorder)、肖姆雙簧管(shawm)、克魯姆雙簧管(Drumhorn)、橫笛、木管號(cornett)、維奧爾琴(Viol),小號(trumpet)和古長號(sackbut)等。運用最廣泛的樂器是琉特琴(lute),它已形成較豐富的演奏技法,採用品位記譜的方法。
歐洲鍵盤樂器的前身是中世紀的撥弦揚琴(psaltery)。產生於14世紀的兩種古鋼琴,在文世復興時期已發展成熟。一種是以金屬槌擊弦的擊弦古鋼琴(clavichord),雖聲音纖細,但演奏可用觸鍵的力度控制音量。另一種是以羽管撥弦的撥弦古鋼琴(Harpsichord),聲音比前者大但指觸無法控制聲音的變化。
當時主要的器樂體裁有從經文歌和歌謠曲改編過來的「利切卡爾」(ricercar,義大利語尋求或探索之意),採用連續模仿手法的復調樂曲,後發展成為賦曲(Fugue)。另一種是受法國歌謠曲風格影響的坎佐納(canzona),合奏的坎佐納後來發展為教堂奏鳴曲。
16世紀社交的舞蹈已很流行,出現了一些成對的舞曲。帕凡舞曲(pavane,2/2拍)與加亞爾德舞曲(galliard,3/4),它們在德國被稱為舞曲(Tanz)和後續舞曲(Nachtanz),在義大利稱為帕薩梅佐(passamezzo)和薩爾塔雷洛(saltarello)。後來又出現了與此相似的一對舞曲,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和庫朗舞曲(courante)。這些成對的舞曲之間一般有節拍和速度的對比,前者為慢速,後者快而跳躍。
變奏曲(variation)是另一種重要器樂體裁。16世紀末,英國的維吉那古鋼琴樂派(Virginal School)的伯德(WilliamByrd,1543—1623)、布爾(John Bull, 1562—1628)和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1625)寫了大量這種體裁的作品。
9. 歐洲音樂發展的歷史時期的劃分(具體起止時間和名稱)是什麼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是誰
歐洲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希臘神話時代。從那個時代到巴洛克時期之間,大致可劃分為: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三個階段。
第一節 古希臘羅馬時期
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文明的哲學、美學及各種藝術形式從這里開始,西方的音樂文化也是從這里開始。這個時期最早出現過基於口頭傳唱的希臘長詩,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揭示了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公元前4世紀前後,古希臘悲劇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著名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戲劇家也是音樂家,在他們的戲劇中,音樂發揮了奇妙的作用。此時期音樂的特點是:第一,音樂的含義比現在的更為寬廣;第二,音樂與其他藝術尚未分離,並且音樂被認為是與其他科學門類如:天文、數學等有密切聯系;第三,音樂是單音音樂,且音域較狹窄;第四,已經出現多樣的音樂體裁及音階調式。古羅馬的音樂是從古希臘借鑒過來的,羅馬人在古希臘音樂的原有基礎上擴大了音樂的演奏規模,使音樂在古羅馬時期又有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節 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的音樂文化是指公元5世紀至13世紀這段歷史時期內的歐洲音樂文化。在中世紀最大的音樂文化中心羅馬出現了以羅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哥利聖詠。在這之後出現了帶花腔的「散文詩」,「填詞」聖詠調。從11世紀開始,西歐文化發展重心轉移到了城市,教會音樂因此有了新發展——產生了復調音樂。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至16世紀發生在歐洲各國的一場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實際上反映了資產階級新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即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博愛等要求。這些主張主要反映在建築、雕塑、繪畫及文學中,並擴展到了這兩百年間的音樂文化中。於是,復調音樂迎來了第三個發展高峰,世俗音樂中更多的反映了現實生活,音樂文化呈現出越來越世俗、明朗和感情化的傾向。
10.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文化藝術的復興。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系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市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松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文藝復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還保留古羅馬帝國精神的人才逃往義大利,帶回許多新鮮思想和藝術,在羅馬開辦教授希臘語的學校,促使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形成。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不同范疇中的文藝復興:
自然科學 :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大發現」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特色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德式建築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
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文藝復興的重要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
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關於文藝復興的不同意見
「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為法國歷史學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紀時「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自此以後歷史學家們就對它的解釋有很多不同意見。
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然後向整個歐洲擴展。文藝復興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紀以前)的古典文化連接,是對阿拉伯人的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吸收。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專注於現世生活質量(如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同時也是知識由於印刷和在藝術,詩歌,建築等領域新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知識爆炸。這些新技術引起了藝術和文學在格式和內容上根本的變化。這個時期,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交流和探索的興起,文藝復興代表了歐洲從很長時期的一潭死水轉變成了洶涌的江河。因此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也常常認為是現代開端。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在藝術,文學還有哲學等方面的「類革命」(pseudo-revolution )。這些變化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富有的少數人,而歐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他們不承認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不是物質上的巨大變化。或許,對於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觀點是那些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個與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時代。
Johan Huizinga (1872–1945)承認文藝復興,但是質疑它是否帶來有益的變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從中世紀衰落的時代,並且毀壞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那時在教會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語,從古典時代以來獲得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活著的語言。但是,文藝復興中痴迷於古典純潔性的人們認為拉丁語與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觸,於是拉丁語的自然進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蕭條時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認為文藝復興使科學的進步速度放緩。
================================================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