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海中海是怎麼形成的

墨西哥海中海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2-06-28 13:09:50

㈠ 墨西哥灣的成因

http://roll.sohu.com/20120806/n349934893.shtml

㈡ 墨西哥灣暖流是如何形成的

1.信風所引起的赤道海流在大西洋西側積聚海水,使加勒比海、墨西哥灣水位抬高所致;
2.注入墨西哥灣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將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所致;
3.高緯度海域與低緯度海域的巨大水團的密度差引起。

㈢ 地球的五大西洋怎麼形成的 簡單解答

地球研究學家鍾關村在研究中發現:遠古地球的地質地貌演變成後來這個樣子,完全是由於月球撞擊地球產生極其強大的沖擊能量,爆炸能量和引發地球的膨脹能量使地球地殼的板塊產生爆炸,分裂,破碎,並通過強烈的沖擊能量把板塊、山脈、岩石、石礫、石沙、泥土等,經不同程度的搬移、堆積、覆蓋、堆壘後。徹底的改變了原來地球的地質地貌而變成今天的樣子。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並非經過幾億年的大陸漂移慢慢演變而來。

關鍵詞;月球撞擊地球 ;板塊爆裂分離;島嶼山脈沙漠;地球演變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認為:遠古地球各大洲板塊是連接在一起的整體大陸。後來,原來的大陸分裂成幾大塊。慢慢的漂移分離,經過幾億年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1

鍾關村在研究地球中確認:地球板塊和七大洋四大洲的形成並不是經過幾億年的漂移慢慢形成的。而是在月球撞擊地球之後快速形成的。並有大量的科學證據來證明這一觀點。

我們都知道;遠古地球在沒有大西洋,沒有墨西哥灣,沒有加勒比海,沒有紅海時,地殼長度從南到北長達約20000千米,從東到西近7000餘千米。地殼厚度達6000餘米。面積如此廣大,線路如此遠長,板塊如此巨厚,要使它垂直交叉斷裂並同時分開形成寬闊的大西洋及相應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地中海、紅海等僅憑地球自身的能量是無法做到的。既使地震力、火山噴發能量也是無法做到。更不用說太平洋兩萬個島嶼的形成,南極半島的產生,羅斯海的出現了。

所以,很多事實證明 :《大陸漂移學說》根本無法滿足地球的演變學說。是無法成立的。

地球研究學家鍾關村經全面研究後認為:地球在遠古的某個時間里,有一顆火星般大小的月球突然撞擊地球,在極其強大的沖擊能量,爆炸能量,和引發的極其巨大的膨脹能量的作用下,迫使南北美洲板塊與非(洲)歐(洲)板塊相互分離。同時使南美洲板塊脫離北美板塊向南向西移去。使非洲板塊脫離歐洲板塊向南向東移去。使格陵蘭板塊直接移至北方。這時大西洋、地中海、墨西哥灣的雛形基本形成。與此同時:亞洲板塊的東、南、北面、及美國與俄羅斯交界的薄弱地帶在地球的膨脹能量的作用下,爆裂後飛天而起落入太平洋之中。這時太平洋島嶼和白令海峽相繼而生。

地球受撞擊、產生了南極半島,羅斯海,威德爾海及南極大陸周圍的所有島嶼。

地球受到撞擊,板塊爆炸破碎,山脈岩石碰撞摩擦擠壓,產生非常多的石礫細沙,塵埃等在各種氣流與水的沖擊下,在地球上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搬移、堆積、覆蓋、堆壘現象,以致於出現了千奇百怪的山脈,低陷地,斷裂帶,喀斯特地貌,石林地貌,丘陵地貌,亂石堆地貌,高原地貌,平原地貌,沙漠地貌,湖海地貌等等。

南北美洲板塊與非歐(洲)板塊分裂後產生的石硝石沙形成了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並堆積了世界最大的非洲高原。

西歐搬移成了很多低陷地,北美的低陷地形成了現在著名的五大湖。

中國有搬移而來的沙漠,戈壁,黃土高原,等等。

地球受撞擊同時產生了: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半島、韓朝半島、日本列島、台灣島、海南島,菲律賓群島等大大小小的島嶼及大洋洲兩萬個島嶼。

產生兩萬個島嶼的同時、出現大量的石沙、塵土卻成為後來著名的維多利亞大沙漠。

地球受撞擊,非洲板塊向南向東落下後產生了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同時又分裂出了馬達加斯加島。

地球受撞擊產生的膨脹能量也是澳大利亞板塊拋起向南向東挪去,並同時產生塔斯尼亞島、紐西蘭島等。

在引發的地球膨脹力的作用下產生了紅海,裏海,鹹海,黑海。同時產生了斯里蘭卡島。

著名的貝加爾湖也是因此一次性形成。地球經此一擊,千瘡百孔,面目全非,有的裸露於地表,有的深藏於地下。更有甚者影藏於浩瀚的海洋之底······

我們感慨萬千!不僅要問;太空之闊,宇宙之大,怎麼會有這么精絕的巧合。真是太神奇了。這巧妙的一擊,卻把我們人類認為幾億年的演變史,濃縮在短短的一瞬間。

㈣ 七大洲四大洋是怎麼形成的,從地圖上能發現什麼呢

球形成已經有了46億年的歷史,在幾十億年的演化中,地球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板塊的運動,伴隨著地球生命的產生和進化。那麼在這幾十億年中,地球的海陸狀態是如何變化的呢?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地圖來看看。

雖然地球早在46億之前就形成了,但是最初的地球還是熔爐狀的。在經過了4億年的演變後,地球的溫度才逐漸降了下來。然後在經過了長期的演變,形成了海洋。最早的地球幾乎是沒有陸地的,是名副其實的“水球”。大約在38億年前,海洋中開始出現了最早的生物。

一,古生代時期

寒武紀和奧陶紀:大約在6億年前,地球被太陽的引力俘獲,成為了太陽由內往外的第三顆行星。從此,太陽開始為冷卻的地表提供熱量。進入太陽系之後,地球有了規則的公轉和自傳,有了寒暑和四季,有了白天和黑夜。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地球自傳,導致地殼自東向西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溝谷和平原。這為大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個時代的陸地十分分散,主要位於南半球。

生物:這個時代三葉蟲十分繁盛,魚類開始出現。奧陶紀末發生了生物滅絕事件。

冰川之後的大陸

㈤ 墨西哥灣暖流是怎樣形成的

首先從北赤道暖流和蓋亞那暖流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處匯聚,又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隨後和東南的安的列斯暖流匯合而成,稱為墨西哥灣暖流。在北緯40度,西經30度之處,墨西哥灣暖流又被分支成兩股,北導入歐洲海域,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南經西非回歸赤道。北美洲和西歐等地本來比較冰冷的地區也被這股暖流變得溫暖而適於居住了,北美東岸和西歐的氣候也因此而被影響。

墨西哥灣暖流規模宏大,總流量是所有河流徑流量的40倍,其灣流水溫高,尤其在冬天時,其水溫比周圍海水高出8℃。剛出海灣時的水溫達27℃~28℃,散發的熱量是北大西洋所獲得的太陽光熱的1/5。它如同巨大的「暖水管」一樣永不停息,攜帶著充足的熱量,對所經地區的空氣帶去了溫暖,在西風的吹送下,又把熱量傳帶到西歐和北歐沿海地區,讓這些地區也變成了溫暖潮濕的海洋性氣候。

暖流成因

1.信風引起的赤道海流在大西洋西側積聚海水,使加勒比海、墨西哥灣水位抬高;

2.注入墨西哥灣的大河流將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

3.高緯度海域與低緯度海域的巨大水團的密度差引起。灣流系統包括佛羅里達洋流、灣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狹義灣流指從美國東岸哈特勒斯角向東北至紐芬蘭淺灘的一段洋流,由佛羅里達暖流和安的列斯暖流匯合而成。灣流流量大,流速急、流幅窄,並有高溫高鹽、透明度大等特徵。灣流長約3700公里,表層寬100~150公里,深800米,最大流速2.5米/秒,表水年均溫和鹽度分別為25℃~26℃,36.2~36.5‰,流量高達每秒8200萬立方米,約等於世界河流流量總和的20倍。灣流在北緯45°紐芬蘭的東洋面折向東流、為北大西洋暖流。

㈥ 墨西哥灣海底地形

水覆蓋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由於海水的掩蓋,海底地形起伏難以直接觀察。早期的鉛錘測深法,費時多,精度低。20世紀20年代以來,船艦在航行途中運用了回聲測深儀,能夠快速地測出海底深度,結合精確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形真相。1925~1927年期間,德國「流星」號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亞於陸地。1953年以來,使用精密的回聲測深儀獲得越來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至1967~1969年期間,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體地貌圖相繼問世。(見彩圖)洋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長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盪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8萬公里,寬數百至數千公里,總面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其長度和廣度為陸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點深11034米,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這一深度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島上的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而島嶼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納羅亞火山實際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約萬米的山體。基本單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陸和洋底呈現為兩個不同的台階面,陸地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區深度在4~6公里。整個海底可分為三大基本地形單元: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語有兩種含義:廣義的泛指大陸架和大陸坡以外的整個大洋;狹義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陸邊緣之間的深洋底。這里所用為後一種含義。三大地形單元又可進一步劃出一些次一級的海底地形單元(圖1)。大陸邊緣為大陸與洋底兩大台階面之間廣闊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將大陸邊緣劃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也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也稱活動大陸邊緣)。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三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極洲的大部分周緣地帶;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兩類: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大陸架是濱臨海岸、向海緩斜的淺海地帶。陸架外緣水深多為100~200米,這里坡度發生明顯轉折,下延為陡斜的大陸坡。大陸坡是地球上最綿長、壯觀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峽谷,主要由濁流沖刷而成,為陸源沉積物輸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峽谷口外常有沉積物堆積成的海底扇。大陸坡向下或過渡為大陸隆(在大西洋型大陸邊緣),或陡降至深海溝(在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隆是大陸坡麓部,由沉積物堆積成的和緩坡地,向洋側,過渡為坡度更緩的深海平原。海溝約比相鄰的大洋盆地深2~4公里,橫剖面呈不對稱的V字形,其陸側斜坡較陡,洋側斜坡較緩。洋側坡過渡為大洋盆地處,有時發育與海溝平行延伸的寬緩的外緣隆起,高出深海平原約500米。島弧陸側為弧後盆地(也稱邊緣盆地),水深淺於大洋盆地,與相鄰的島弧和海溝組成統一的溝-弧-盆體系。另有些大陸邊緣地形復雜,為交替出現的盆地和嶺脊,稱大陸邊緣地,如南加利福尼亞岸外。陸架以外水深較大的台階,稱邊緣海台,如美國東南岸外的布萊克海台。大洋盆地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它的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大西洋型大陸邊緣)或海溝(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相鄰。約占海洋總面積的45%。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所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做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深海平原是起伏的玄武岩基底被厚沉積物披蓋而成,坡度小於千分之一。除赤道生物高產帶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與源自大陸或島嶼的濁流沉積物的大面積鋪蓋有關。通常分布於鄰接大陸隆處。若盆底沉積物無幾,則為熔岩流或岩蓋組成的深海丘陵,有的個體呈小型盾狀火山,起伏為幾十至幾百米。深海丘陵常分布於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一側。太平洋邊緣展布著海溝,濁流沉積等陸源的物質難以越過海溝輸送到洋盆區,來自上覆水層的遠洋沉積一般為量有限,不足以鋪覆成深海平原,故太平洋中深海丘陵約占洋底面積的80~85%。而大西洋中深海平原卻十分發育。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洋盆中的海嶺幾乎沒有地震活動,叫無震海嶺。海山多屬火山成因,有些海山孤立地散布於洋盆中,規模巨大露出水面的構成火山島。還有些海山出現平坦的頂面,稱平頂海山,頂面水深數百米至2000餘米不等,是火山島被海蝕作用削平後沉沒而成。三大洋內還散布著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如百慕大海隆。一些頂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台(也稱海底高原),或由熔岩堆積形成,或具有花崗岩基底,後者亦稱微型陸塊,如印度洋中塞席爾群島所在的馬斯卡林海台。海台在印度洋中最為發育。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總面積的33%。太平洋內,山系位置偏東,起伏程度小於大西洋中脊,稱東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呈S形,與兩岸輪廓平行(圖2)。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入字形。三大洋的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連接,北端分別經淺海或海灣潛伏進大陸。大洋中脊軸部高出兩側洋盆底部約1~3公里,脊頂水深一般為2~3公里,有的甚至露出海面,如冰島。中脊被一系列與山系走向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斷裂錯開,沿斷裂帶出現狹長的溝槽、海脊和崖壁,斷裂帶兩側海底被分割成深度不同的台階。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軸部,一般有深約1~3公里的裂谷夾峙於兩側裂谷山脊之間。至脊翼區,隨著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呈台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形成機制海底地形與陸地地形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不過,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宏偉的中脊地形實際上是上涌的熱膨脹地幔物質的反映。海底在向兩側擴張的過程中伴隨著冷卻下沉。海底擴張慢,有充分時間冷卻沉陷,中脊兩坡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擴張快,則兩坡較緩,如東太平洋海隆。自中脊軸帶向兩側,隨著海底年齡變老,水深加大,沉積層加厚;相應地大洋中脊過渡為大洋盆地,中脊頂部崎嶇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和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自大洋盆地向大陸一側,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未發生板塊俯沖活動,形成寬緩的大西洋型大陸邊緣;二是板塊的俯沖形成深邃的海溝與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地形高差懸殊,火山弧陸側可因弧後擴張作用形成邊緣盆地。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異實際上取決於沉積厚度的大小。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會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

㈦ 墨西哥灣的地理概況

簡介 墨西哥灣衛星地圖大西洋伸入北美大陸東南部的一個海灣。部分為陸地環繞。透過佛羅里達半島和古巴島之間的佛羅里達海峽與大西洋相連,並經由尤卡坦半島和古巴之間的尤卡坦海峽與加勒比海相通。這兩個海峽均寬約160公里(100哩)。墨西哥灣呈半圓形,東西長約1609千米,南北寬約1287千米,面積154.3萬平方千米,是僅次於孟加拉灣的世界第二大海灣。平均深度1512米,最大水深5203米。海灣的東部與北部是美國,西岸與南岸是墨西哥,東南方的海上是古巴。墨西哥灣經過佛羅里達海峽進入大西洋;經過尤卡旦海峽與加勒比海相連接。 海灣地貌海灣沿岸曲折多灣,岸邊多沼澤、淺灘和紅樹林。海底有大陸架、大陸坡和深海平原。北岸有著名的密西西比河流入,把大量泥沙帶進海灣,形成了巨大的河口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外還有水下沖積扇。沿海多沙質海岸,有沙嘴、沙洲、沙堤,沙堤與海岸間還形成一系列潟湖和小灣。在尤卡旦海峽,有一條海檻,位於海面下約1600米深,作為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的分界。 氣候概況墨西哥灣位於熱帶和亞熱帶,高溫多雨,降水量多。灣內暖水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成為墨西哥暖流的重要源地。墨西哥灣的潮汐,是每天一漲一落的全日潮;潮差一般很小,只有在台風季節,潮水受台風的驅趕,引起海水陡升,成為風暴潮,水位有時高達5米,會對沿岸窪地造成威脅,特別是灣北岸的風暴潮較多。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和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環抱海灣灣口,古巴島伸居灣口中部,把灣口分為佛羅里達海峽和尤卡坦海峽,成為墨西哥灣連接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水道,在航運貿易、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海灣大陸架較寬,除西側較窄外,一般都在200~280千米。北部和西北部大陸架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業已開采。海灣表層水溫較高,比同緯度大西洋的水溫高2~3℃,海水鹽度為36~36.9。加勒比海暖流穿過尤卡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中形成順時針洋流,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進入大西洋,成為灣流的起始段。墨西哥灣沿岸有休斯敦、新奧爾良、坦帕、坦皮科、哈瓦那等重要港口。 編輯本段地質墨西哥灣由幾個生態與地質區組成,其中主要為海岸地帶、大陸棚、大陸坡和深海平原。海岸地帶有潮沼、沙灘、紅樹 墨西哥灣地形圖林地區,以及許多海灣、三角灣和潟湖。大陸棚在墨西哥灣邊緣的周圍形成一系列幾乎連續不斷的階地;寬度由最寬的320公里(200里)以上到最窄的約40公里(25里)不等。佛羅里達西海岸和猶加敦半島外面的大陸棚為主要由碳酸鹽類物質構成的一個廣闊區域。大陸棚的其餘部分則為砂礫、泥沙和黏土的沈積物。在大陸棚和向下延伸直到深海平原的大陸坡上,在不同的深度埋藏著許多鹽丘;而在經濟上十分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與這些鹽丘有關。構成海灣底部的深海平原的中部為一大三角形地區,其面對佛羅里達和猶加敦半島的邊緣是陡峭的斷層,而北部和西部則是較為平緩的斜坡。該海盆異常平坦,其傾斜度每2,440公尺(8,000尺)只有約0.3公尺(1尺)。墨西哥灣最深處位於墨西哥海盆(錫格斯比海溝〔Sigsbee Deep〕),在海平面以下5,203公尺(17,070遲)。從海盆的底部升起許多錫格斯比海丘,其中有些高達400公尺(1,300尺),這些海丘是埋藏著鹽丘的地表顯示方式。 編輯本段水文墨西哥灣的東南部有像河一樣的海流流過,是北大西洋灣流的主要來源;也是使海洋的水流經海灣的主要洋流。加勒比海的水經由猶加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海峽的海底形成一個在水面下1.6公里(1哩)的海底山脊(兩個海盆之間的水下脊),這股水流然後沿順時針方向經由佛羅里達海峽流出。被稱作環流(loop kulrents)的曲流水體從主流中脫離出來,也按順時針方向流動,流至灣的東北部。這些環流有著季節性變化和年度變化。墨西哥灣西部的海流模式則輪廓不太分明。那裡的海流都相對較弱,其強度隨季節和地點之不同而變化。灣內大陸棚上和沿海的海水在流向和速度上有著極端的變化,此處海流的季節性變化和年度變化不但受制於主要的環流模式,而且受盛行風向變化的影響。 墨西哥灣精準衛星地圖流入墨西哥灣各河流的陸地流域總面積約為海灣面積的兩倍。灣內各處海水的鹽度差別很大。灣內廣闊水域的鹽度與北大西洋類似,約為36。不過,沿岸海水的鹽度比率,在一年內各個時期變化極大,尤其是在密西西比河口廣大的三角洲附近。每當密西西比河的流量最大之時,遠至離岸30~50公里(20~30哩)的范圍內,其鹽度低達14~20。 海灣表層水溫較高,夏季最熱月為29℃,冬季最冷月為20~24℃,比同緯度大西洋的水溫高2~3℃,這是海灣地處熱帶和副熱帶、深居內陸以及赤道暖流流入的結果。2月海面溫度由北部的18℃(64℉)到猶加敦岸外的24℃(76℉)不等。在夏季,海面溫度曾被測到32℃(90℉)左右,但通常有著和2月幾乎一樣的差異。猶加敦海峽北部附近的水底溫度約為6℃(43℉)。等溫層(恆溫的海水表層)的厚度,隨季節和當地環境以及地點之不同,由1~150公尺(3~500呎)不等。潮差很小,在大多數地方小於2呎;一般說來,只產生全日潮──即每個潮汐日(24小時又50分)為一個高潮期和一個低潮期。

㈧ 最強、最大的暖流——墨西哥灣流怎樣形成的

墨西哥灣暖流簡稱灣流,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暖流。沿北美大陸東岸向東北流擊,至北緯40°附近進入西風帶開始折向東流,並呈扇形展開,稱北方西洋暖。南赤道暖流因受巴西大陸之阻而分出的北支——蓋亞那暖流,經墨西哥灣流出變為佛羅里達暖流,與北赤道暖流北上的安的列斯暖流匯合,組成強勁的灣流。該暖流因繞經炎熱的墨西哥灣後流出,因此規模很大,水溫很高。

在佛羅里達出口處寬約60~80千米,出口後加寬到160千米,深度達800米,流速130~150千米/日,表層水溫度27~28℃。灣流及北大西洋暖流所經之地水溫和氣溫大幅度升高,在強大西風吹送下向東北可直達北極圈以北的巴倫支海,使歐洲西北部也成為溫暖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亞洲東岸和北美東岸氣溫要高出15~20℃,位於北極圈以北的俄羅斯北冰洋沿岸港口摩爾曼斯克港成為不凍港。

墨西哥灣暖流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暖流,除上述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加上南赤道暖流北上的蓋亞那暖流外,還有墨西哥灣接受了由信風不斷趕入的暖水,使墨西哥灣成了巨大的「熱蓄水庫」。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的強大而高溫、高速的佛羅里達洋流,與從東南來的安的列斯暖流匯合後,聲勢更大。

墨西哥灣暖流沿途,世界上許多地區的氣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說,當這股暖流流經北歐時,來自暖流的風給挪威、瑞典、丹麥、荷蘭和比利時等地區帶來溫暖的空氣,使這些地區冬季的氣候比其他同緯度的地帶溫暖得多,也使挪威海岸的港口成為不凍港。

墨西哥灣流也為倫敦和巴黎帶來不甚嚴寒的冬天,而同樣緯度的拉布雪多,冬天卻極為酷寒。每當風吹過墨西哥灣流的時候,就會夾帶著溫熱的濕氣,這種帶著熱濕氣的風遇到冷空氣,就會形成濃霧。

但墨西哥灣流對於北美的冬季影響不大,因為吹往內陸的風並不經過此海流。

㈨ 墨西哥灣是如何形成的

因小行星撞擊而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9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5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2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0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1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5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2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0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3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