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魯瓦為什麼打不過西班牙
1. 羅克魯瓦戰役的背景
羅克魯瓦戰役屬於三十年戰爭的一次會戰。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諸侯以及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國、瑞典、丹麥、聯合省共和國(荷蘭)以及英國和俄國組成,並得到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捷克、特蘭西瓦尼亞,義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運動的支持。
三十年戰爭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開始的,後來則失去宗教性質。它是資本主義產生和資產階級民族形成的深遠過程的反映,是和一些歐洲國家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1566~1609年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1640~166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密切相連的。當時,哈布斯堡王朝已成為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它竭力謀求歐洲霸權,但遭到了德意志新教諸侯國的反抗。這些諸侯國形式上加入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但實際上是獨立的。1576年魯道夫二世即位,德意志開始迫害新教徒。天主教徒與新教徒沖突過程中,形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治軍事聯盟:以普法爾茨侯爵腓特烈五世為首的新教聯盟(1608)和以巴伐利亞馬克西米利安公爵為首的天主教聯盟(1609)。德意志的國內矛盾給歐洲列強以可乘之機。
法國支持新教聯盟,以便對周圍各國建立霸權,並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邊界諸侯國地位的加強。丹麥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州後,又力圖佔領德意志北部各諸侯國。瑞典則想把波羅的海變成本國的「內湖」。荷蘭極力削弱西班牙和奧地利,並使本國商船隊在古老的漢薩同盟商路(見漢薩同盟)上獲得控制權。英國既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區加強勢力,同時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國強大;它在歐洲和近東的利益,其中包括同奧斯曼帝國的關系,與法國的利益發生了沖突。奧斯曼帝國雖然未參加三十年戰爭,但卻指望利用這次戰爭來鞏固自己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鋒」的奧地利如若戰敗,可使奧斯曼帝國擺脫其在巴爾乾地區的主要敵人。俄國與波蘭立陶宛王國進行戰爭,是為收復在波蘭瑞典對俄國的武裝干涉(十七世紀)期間被波蘭立陶宛王國侵佔的領土。
法國因為自身是天主教國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國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實力,但當丹麥、瑞典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諸侯均告失敗後,法國終於直接出兵,與瑞典聯合對哈布斯堡王朝作戰。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出兵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由南北兩路夾攻,並且一度進逼至法國首都巴黎,但最後為法軍所敗。1638年8月法國海軍打敗舉世聞名的西班牙海軍,1639年10月西班牙海軍的主力更被原來籍籍無名的荷蘭海軍殲滅。
2. 為什麼說三十年戰爭讓西班牙從此衰落讓法國逐漸成為歐陸霸主呢
三十年戰爭發生是從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來的歐洲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混戰。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歐洲戰爭。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歐洲國家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並且建立霸權統治以及宗教爭端。也是在這場戰爭之後,羅馬帝國逐漸衰落,內部矛盾尖銳。此外,宗教改革運動後,反對天主教的新教派發展起來,羅馬帝國的統治陷入僵局。此外,羅馬帝國周邊的小國紛紛崛起。為了謀求更多的利益,他們不得不不斷地發動戰爭。
羅克魯瓦戰役確實影響了三十年戰爭的結果,並為歐洲未來帶來了一種均勢。西班牙軍隊未能組建一支新的骨幹作戰部隊,而且從未恢復。在羅克魯瓦戰役之前,西班牙軍隊可以被視為歐洲最強大的戰鬥力量。戰爭結束後,法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主宰歐洲的大國,法國軍隊也將在未來半個世紀內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3. 三十年戰爭是一個「宗教」戰爭嗎
三十年戰爭是德意志新教同盟與天主教聯盟之間進行的戰爭。同時,丹麥、瑞典、法國、英國、荷蘭、俄國和奧地利、西班牙、羅馬教皇、波蘭等國懷著不同的目的分別介入雙方,發展成國際性戰爭。歷時30年,大的會戰近20次。如1620年11月,德皇派兵於布拉格附近的白山,將反對新教的捷克起義軍鎮壓下去。1631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率軍於布賴膝菲爾德(萊比錫北)應用線式戰術打敗奧地利的軍隊。1632年,古斯塔夫再次率軍進攻防守呂岑的帝國軍隊,乘夜突襲,大敗之。1643年,法軍在羅克魯瓦(法國東北部)打敗西班牙軍隊;1645年,於訥德林根(德境)又敗德皇軍隊。至此,天主教聯盟一方戰敗,於1648年被迫締結和約。
4. 徹底打碎西班牙霸業夢的戰爭,究竟帶來了哪些影響
戰爭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總是那麼巨大,戰爭對歐洲歷史的影響更是巨大。宗教戰爭是近代第一場波及整個西歐的國家的戰爭,經歷了整整30年,因此也稱為「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的內容十分復雜,包含民族獨立、宗教改革、霸業對決等,如此多的復雜因此集中在一起,讓這場戰爭對歐洲形成了全方面的影響。
一,披著宗教外衣的爭霸這場戰爭之所以叫做「宗教戰爭」,就是因為和宗教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5世紀到16世紀,西歐各國進行了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建立國家控制的民族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的控制;二是建立「廉價教會」「平民教會」,打破教會對文化的壟斷。各個國家在改革方面的側重點不同,其中英法兩國已經形成了民族國家,王權強盛,因此兩國的改革主要是建立了民族教會,並沒有改變宗教內部的本質。波西米亞、德意志、瑞士、荷蘭的改革就比較徹底,建立了「廉價教會」。
5. 羅克魯瓦戰役
羅克魯瓦戰役(Battle of Rocroi) 爆發於1643年5月18—19日,法西兩國軍隊在羅克魯瓦( 法國阿登省的城市,十六至十九世紀為要塞)附近進行的一次交戰。戰爭中法國軍隊擊潰了西班牙軍隊,終結了西班牙在歐洲歷史上的大陸戰術優勢,宣告了法國陸軍稱霸歐洲大陸的時代到來。
法軍擊潰了西軍,解了羅克魯瓦城之圍。西軍死8000人,被俘6000人,損失火炮24門;法軍死2000人,傷近6000人。此次壓倒性的勝利之後,大孔代作為法國名將的聲譽鵲起,立刻就成了宮廷的戰爭明星。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因為大孔代面對的是長期稱霸歐洲的西班牙陸軍,而且他的對手都是有經驗的將領,而他只是個23歲的青年指揮官。在這次戰斗當中,雖然說西班牙人失敗了但是因為是附庸國部隊率先出現失敗,最後才是西班牙直轄的軍隊的失敗所以並不能夠稱為戰術體系的失敗,本質性上當時不論是西班牙人的大方陣還是荷蘭人的方陣都是從西班牙方陣裡面派生出來的,用長槍方陣對抗騎兵沖擊的體系。不論如何,作為歐洲第一人口大國,在經歷了百年戰爭以及西班牙人富裕壓制之後,法國人用長時間的嘗試得到了一個不亞於西班牙人的戰術體系而在雙方戰術思想上拉近之後,人口和財富就成為了勝利的關鍵——於是,法國人崛起了。
在戰斗當中西班牙方陣體現出了相當強大的穩定性以及戰鬥力,但是在機動性上略顯不足,於是在中路騎兵沖擊的時候沒能夠成功跟進,而法國人在大孔代的帶領下的進攻相當兇猛仍然未能快速攻破西班牙人的方陣也體現出了他們戰鬥力的強大。
6. 羅克魯瓦戰役的影響
法軍擊潰了西軍,解了羅克魯瓦城之圍。西軍死8000人,被俘6000人,損失火炮24門;法軍死2000人,傷近6000人。此次壓倒性的勝利之後,大孔代作為法國名將的聲譽鵲起,立刻就成了宮廷的戰爭明星。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因為大孔代面對的是長期稱霸歐洲的西班牙陸軍,而且他的對手都是有經驗的將領,而他只是個23歲的青年指揮官。在這次戰斗當中,雖然說西班牙人失敗了但是因為是附庸國部隊率先出現失敗,最後才是西班牙直轄的軍隊的失敗所以並不能夠稱為戰術體系的失敗,本質性上當時不論是西班牙人的大方陣還是荷蘭人的方陣都是從西班牙方陣裡面派生出來的,用長槍方陣對抗騎兵沖擊的體系。不論如何,作為歐洲第一人口大國,在經歷了百年戰爭以及西班牙人富裕壓制之後,法國人用長時間的嘗試得到了一個不亞於西班牙人的戰術體系而在雙方戰術思想上拉近之後,人口和財富就成為了勝利的關鍵——於是,法國人崛起了。
在戰斗當中西班牙方陣體現出了相當強大的穩定性以及戰鬥力,但是在機動性上略顯不足,於是在中路騎兵沖擊的時候沒能夠成功跟進,而法國人在大孔代的帶領下的進攻相當兇猛仍然未能快速攻破西班牙人的方陣也體現出了他們戰鬥力的強大。
7. 傭兵傳奇最後結局什麼意思
旁白解釋的是最後戰役以後,迪亞哥沒死 只是失去了年輕時尚武精神和血性,推測就是安度晚年。羅克魯瓦戰役西班牙人最終還是投降了,迪亞哥應該是倖存者之一,隨著軍隊回到了西班牙。但是經歷了西班牙由盛轉衰的過程之後變得心灰意冷,苟且偷生了。
《傭兵傳奇》講述發生在17世紀的西班牙,30年戰爭席捲歐洲(1618年至1648年),與法荷交戰的西班牙喪失了一等強國的地位。值此國事由盛轉衰之際,傭兵出身的英雄,開始書寫其傳奇人生的故事。
相關信息
玩家扮演的主人公,在戰斗中集結傭兵夥伴一起,共同在亞特蘭大陸中展開冒險。傭兵傳奇也是一款魔幻風格的戰略角色扮演手機游戲, 繁榮的亞特蘭大陸上忽然發生了未曾預料的災難。擁有可怕野心的魔王即將復活,大陸又將再次陷入危機之中,各處充斥著鮮血與絕望。
殘存不多的魔法師與生存者揭竿而起,為此主人公在與魔王的戰斗中,結識了眾多傭兵,並最終組成了強大的雇傭兵團。在一次次的戰斗和任務中強化眾傭兵的實力,召喚精靈之力和擁有特技的寵物。再藉助守護龍之力量最終封印了魔王。大陸上再次迎來雀躍的歡聲。
8. 路易二世·德·波旁是怎樣在羅克魯瓦戰勝西班牙的
在羅克魯瓦戰勝西班牙的孔代親王
路易二世·德·波旁,1621年9月8日生於巴黎。1640年至1641年,年僅20歲的路易參加了法國北部的戰役,在戰斗中表現勇敢。
1643年,在三十年戰爭後期,路易指揮法軍在法國北部與西班牙軍隊作戰。1643年5月19日,他在羅克魯瓦戰役中獲勝。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23歲的孔代親王作為青年指揮官,終結了西班牙在歷史上的陸上優勢,標志著法國地面霸權的到來。
1646年,路易的父親去世,他繼承了親王稱號,被稱為孔代親王。他的赫赫軍功使他成為法國貴族的首領,這些貴族對首相馬薩林削弱貴族權力的政策十分不滿。在馬薩林執政時期,孔代又參加了在低地國家的一些戰役。
之後不久,孔代親乇參與了著名的投石黨事件被政府逮捕。1651年1月,奧地利的安娜釋放了被關押的孔代親王。孔代獲釋後即與西班牙結盟向法國挑戰。
1652年7月2日在巴黎聖安托萬區,孔代與杜倫尼這兩位當時最偉大的將領展開決戰。孔代被杜倫尼所壓制,幾乎陷入絕境;只是因為他的同黨、奧爾良公爵的女兒說服巴士底獄的大炮倒戈向杜倫尼開火,孔代才得以重新發動攻勢。1652年9月,勢單力孤的孔代逃亡西班牙。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授權孔代指揮西班牙軍隊與法國作戰,並把盧森堡賜封給他。他取得了很多勝利,但不久就被杜倫尼阻止。在1659年比利牛斯和約中,孔代獲得了已經親政的堂弟路易十四的寬恕,於是他又開始為法國效力。孔代在1667年—1668年的遺產爭奪戰爭中表現耀眼,他與杜倫尼的再度組合令人望而生畏。
1674年,孔代親王在塞納夫戰役中擊敗奧蘭治親王威廉,完成了他最後一次偉大勝利。1686年12月11日,他病逝於楓丹白露。
9. 羅克魯瓦戰役的簡介
在尼德蘭境內的羅克魯瓦戰役中,代表西班牙最強軍力和領導力的佛蘭德軍被法國大孔代的軍隊所擊破。人們曾對西班牙最精銳的佛蘭德軍的步兵團-西班牙步兵長槍大方陣(Tercio)評價高,稱其為「步兵之花」。1643年5月間,西班牙的德梅洛將軍率領兩萬七千人(近2.8萬人,30門火炮),由西屬尼德蘭向巴黎進軍,中途停下圍攻羅克魯瓦的要塞,並且等待一支為數六千人的援軍。這支由弗朗西斯科·德梅洛(Francisco de Melo)率領的軍隊遭遇潰敗,大部分士兵被法國騎兵或殺或擒。佛蘭德軍名譽毀於羅克魯瓦,而西班牙從此開始走向中衰。 於是法軍由路易二世·德·波旁(後來的大孔代)率軍兩萬三千人(近2.3萬人,12門火炮)迎戰。趕來解圍,抵近羅克魯瓦。法軍採用二線式戰斗隊形,並留有預備隊。戰斗隊形的中央為15個步兵營,左右兩翼為23個騎兵連。預備隊為3個步兵營和4個騎兵連,另有5個騎兵連(右3,左2)成梯階配置在前面保障兩翼的安全,炮連(12門火炮)配置在中央,步兵部署於前面。
西軍也採用二線式戰斗隊形,但未留預備隊。西班牙最精銳的佛蘭德軍采西班牙步兵大方陣(Tercio):中央為5個步兵大營,4500名西班牙士兵組成5個方陣,每個方陣900人,右翼為14個騎兵連,左翼為15個騎兵連,炮連(18門火炮)配置在步兵前面,另有1隊火槍兵(1000人)隱蔽在左翼前方的樹林里。 羅克魯瓦地形險要,外圍都是森林沼澤,只有一條可以通行的狹道。但是德梅洛將軍以己方佔有優勢位置,不肯趁機攻擊通過狹道的法軍,只在原地排成迎擊的陣式。沒想到大孔代卻找到一處居高臨下的山脊,並且在上面完成布陣。那個時代的歐洲軍事有一條不成文的禁律,就是不能在林間作戰。其實山林地帶作戰在戰爭史上並不新鮮,古羅馬時代有,後來的拿破崙戰爭、美國南北戰爭時代也有,更不用說兩次世界大戰了。但是在17和18世紀,火槍不發達,只能靠集火齊射才能發揮威力,因此保持線式戰術隊形非常重要,穿越林地,就意味著一線式隊形被打亂。因此,大孔代的最關鍵選擇是:會戰之前怎麼樣才能穿越林地開到中間的平原上?
西班牙元帥德梅洛,恰恰是一個經驗豐富,但有點循規蹈矩的將軍。一方面,他的確有點措手不及,他的一部分兵力(六千人)還遠在森林外圍征糧沒有歸隊,另一方面,德梅洛有自己的算計:他正確地估計到大孔代兵力比自己的總兵力少,而且兵員素質不如自己身經百戰的西班牙軍團,如果把對方放進這塊四面森林的絕地,對方一旦戰敗,不可能有秩序地撤退,自己可以一戰成功。因此,德梅洛一邊召回己方兵力,一邊故意不去截擊法軍,讓孔代毫無困難地越過森林,在平原上扎營。雙方對峙了一夜。 交戰於5月18日以雙方炮兵互射開始。法國騎兵對羅克魯瓦方向的突破雖未成功,但卻殲滅了埋伏在樹林里的西班牙火槍兵。5月18日夜,法軍突然向西軍發起沖擊,擊退並驅散了西軍左翼第一線部隊,隨後又擊潰了左翼第二線部隊。與此同時,西軍騎兵和步兵逼退法軍戰斗隊形的中央部分。西班牙騎兵因此全遭擊潰,但是其步兵方陣仍然在原地屹立不搖。且以靈巧隊形展開,使位於它正中的18門大炮得以進行齊射。不論大孔代的步兵或者騎兵如何攻擊,就是無法加以擊潰。到黃昏的時候,雙方因為陷入僵局,不得不談判給西班牙軍光榮投降(不繳械撤離)的機會。但是大孔代在前往談判會場的時候卻遭到西班牙步兵的火繩槍射擊,這一偶發的失控行為使雙方又開始交戰。在這種情況下,大孔代大膽決定:派幾個騎兵連實施突擊,以鞏固右翼取得的戰果,派騎兵主力從後方攻擊敵人。同時,得到退下來的步兵(將近8個營)補充的法軍預備隊成功地對敵步兵實施了反沖擊。由於夜幕的降臨,法軍遂以火炮不斷轟擊西班牙軍的方陣,把他們的陣形擊潰打爛。
最終,在法軍步騎兵的重重包圍下,這支精銳的西班牙主力軍團被全殲,德梅洛主帥陣亡。而且,德梅洛為大孔代准備的陷阱最終害了西班牙軍隊:因為這像牢籠一樣的地形,戰敗的西班牙軍團無處可退,除了逃散的騎兵,被圍的方陣步兵幾乎被紅了眼睛的法軍屠殺。大孔代立即下令制止,遂使西班牙軍隊的官兵紛紛撲倒在他的膝下,尋求庇護,以免死於勝利的法國士兵的狂怒之下。
10. 羅克魯瓦戰役中,擁有前後夾擊優勢的西班牙,為何輸給了法國呢
三十年戰爭進入1640年代後,西班牙已經大勢已去,不甘失敗的西班牙人將國家最後的賭注壓在了自己的王牌之師——駐扎西屬尼德蘭縱橫歐陸數十年的佛蘭德爾軍之上。
紅衣主教親王費迪南鬱郁而終後,西屬尼德蘭總督換成了弗朗西斯科·梅洛元帥,一位久經戰場的老將。他曾做過西班牙西西里總督,也指揮過義大利方面軍與法國作戰,還曾出使維也納做皇帝的軍事顧問。這位元帥率領佛蘭德爾軍在一年前的赫尼考特之戰中重創法軍,以損失500人微小代價擊斃、擊傷、俘虜法軍7000餘人。現在他又率領27000人的西班牙軍主力直撲羅克魯瓦。
西班牙元帥梅洛,恰恰是一個經驗豐富,但有點循規蹈矩的將軍。
一方面,他的確有點措手不及,他的一部分兵力(六千人)還遠在森林外圍征糧沒有歸隊,另一方面,梅洛有自己的算計,他正確地估計到昂吉安率領的法軍兵力比自己的總兵力少,(西軍27000人,法軍23000人)而且兵員素質不如自己身經百戰的西班牙佛蘭德爾軍團,如果把對方放進這塊四面森林的絕地,對方一旦戰敗,不可能有秩序地撤退,自己可以一戰成功。此外梅洛元帥還輕視了自己的對手,在他看來這個年齡只有自己一半的法國小將軍在指揮能力上肯定不是自己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