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為什麼叫西班牙麵包

為什麼叫西班牙麵包

發布時間: 2022-06-25 15:17:29

⑴ 西班牙美食Tapas的由來

西班牙詞彙中的「Tapas」如今已成為世界性的外來語,英語也好、德語也罷,
如今這個小小的「Tapas」的詞義有所擴展,寓意各種小吃。
其實在西班牙語中「Tapa」的意思是「蓋子」,可以猜到這種食物的來歷——放在酒杯蓋子上的小吃。
在Tapas之中幾乎囊括了地中海風格的元素,各種元素可以說是百無禁忌地搭配在一起。
其中伊比利亞火腿、八爪魚、馬德里的西班牙煎蛋、燴牛肚和巴塞羅那的碎番茄麵包、煎小墨魚絕對是其中的經典。
地中海區域的小吃有著明顯的【克里奧爾(Creole)風格】。「Tapas」這個詞在加勒比海地區不單是適用於菜品,
更包括人種甚至語言,其中的精髓就是混搭與融合。
(西門網為您解答)

⑵ 這面明明是西班牙產的,為什麼卻叫義大利面

馬可波羅在中國發現了中國面,帶回義大利後義大利人開始製作自己的面
西班牙的面是義大利人發明的,所以叫義大利面

⑶ 麵包 這個名詞怎麼來

麵包 這個名詞是由外語翻譯而來:主要是有:日耳曼語族麵包的說法均很近似,英語為「Bread」,德語為「Brot」。歐洲各國的麵包,無論是「Brot」還是「Bread」,都是藉助埃及人發現的酵母菌製作而成的,無論它有多少變化,但源頭可以說只有一個。拉丁語族拉丁語的還有西班牙語的「Pan」,葡萄牙語的「pã;o」,義大利語的「Pane」,以及法語的「Pain」。斯拉夫語族俄語和白俄羅斯語都是хлеб,烏克蘭語хліб,保加利亞語хляб日本日語在明治初年(1868年)之前,以「蒸餅」、「麥餅」、「麥面」、「麵包」來表記。現代日本語則使用「パン」(pan)之片假名表記。「パン」(pan)源自於葡萄牙語的「pã;o」。大約是在17世紀,到日本的葡萄牙人把麵包及其名稱帶入日本。另,「pã;o」又源自拉丁語的「Panis」。西亞西亞各國的麵包,使用酵母菌,但並不等到充分發酵,就做成薄薄的面餅燒烤。印度以印度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在(麵包叫作Naan)製作麵包時,並不使用酵母菌。基督教的聖餐(東正教除外)用不發酵的面團烤制麵包。中國中國的羌餅和饅頭,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作麵包。中國傳統食品之一的包子,價格便宜、實惠,為南北人民所喜愛。包子通常是帶餡的,不帶餡的可稱作饅頭,在江南和河北的有些地區,饅頭與包子是不分的,他們將帶餡的包子稱作肉饅頭。南翔饅頭和門釘饅頭就是有肉餡的。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為肉、芝麻、豆沙、乾菜肉等。台灣自日治時代,傳入麵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百姓少有吃過麵包,而名稱則是經由日語的「パン」(pan)再流傳成為台灣話「pháng」並沿用至今。台語的吐司發音為「食パン」(發音似修胖)。俄羅斯麵包是俄羅斯重要的主食,俄國人吃湯習慣配麵包,因此,點湯後服務生常問要不要麵包(一般而言不會太貴)。語中麵包既是指食品,又是指好客。俄羅斯民間有這樣的信仰,即「善待客人,客人便不會愧對主人」。也許正是基於此,俄羅斯人自古以來都保持著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他們將俄羅斯麵包和鹽作為迎接客人的最高禮儀,以表示自己的善良慷概。作為迎客的象徵,他們將麵包和鹽放在餐桌最顯著的位置上,以此表示對來客的歡迎。這一風俗習慣,在俄羅斯人的迎賓禮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隨便拜訪哪一位俄羅斯人家,只要一進門,主人便邀請你去廚房吃點兒什麼,而幾乎每家的餐桌上總要放些麵包。最有趣的是,這種傳統待客的風俗已經作為俄羅斯國家的迎賓禮。每當外國首腦來訪,俄羅斯姑娘便端著新出爐的麵包和鹽款款走上前,請客人品嘗。俄羅斯麵包分黑麵包(ржаной)與白麵包(белый)兩種。麵包種類不僅很多,且風味俱全。形狀有長的、扁的、方的、圓的各式各樣,最普通的麵包被稱為「巴頓」,銷售量最大,其次是黑麵包。

⑷ 西班牙tapa有什麼來歷么

談到歐洲國家的吃,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會條件反射般地想起法國大餐,而與法國僅一山之隔的西班牙菜如何?估計沒幾個人說得出個所以然。唉,我只能說,西班牙人的宣傳意識淡泊了點,其實西班牙的美食和佳釀都十分豐富和出色,一點也不會輸給法國!走一趟西班牙,你會發現氣候、地理、文化各方面的多元性,成就了西班牙菜美味多變的特點。

例如Tapa這個玩藝,是西班牙的一類小吃,份量僅僅相當於雞尾酒會上的FingerFood,可以是飯前開胃的小菜,或者兩頓正餐之間的點心,可是你很難想像這個小東西在西班牙的飲食文化中佔有多重要的位置。

西班牙的午、晚餐時間和別國大為不同,通常下午2—4點才正式吃午餐,晚上9—11點正式用晚餐,這樣大跨度的就餐時間自然為tapa的流行創造了條件,人們一般在上午11—1點、下午6—8點的這兩段長長的時間里到酒館喝酒,這個時候,tapa是絕對少不了的主角。

Tapa的種類繁多,而且變化多樣,隨時有創新花色出現,通常,任何一家店都可以提供數十上百種之多。不過有一點,肯定是不包括甜品,清一色都是鹹的,其中又分為涼食和熱食,肉類、海鮮和蔬菜等等。涼食部分,主要是麵包夾餡,各種餡料淋上橄欖油,灑上洋蔥末、蛋黃層等,十分美味。熱食的tapa多數是油炸的,像炸烏賊、炸小章魚、炸雞翅等,還有香烤咸酥蝦、香蒜蝦、蒜泥蘑菇等。西紅柿青椒拌章魚是一道老少皆愛的tapa。肉類tapa,有烤小羊排、烤豬肉串、煎肉片、燉牛肚、烤豬耳朵等。

也有些酒館因為自家的某一種tapa做出名了,就乾脆專賣那一樣,連店名也都直接用「蘑菇酒館」、「煎蛋餅酒館」,客人上門,只需點個飲料,tapa就跟著上來了。在巴塞羅那,還有一家著名的CerveseriaTapaTapa餐廳,簡直已經成了當地的地標,隨手翻開一本不論哪國出版的旅遊指南,都可以找到它。

說起這tapa的起源,目前比較公認是說法是,源於19世紀的安達魯西亞地區,最早是酒吧老闆在賣酒的時候,為了驅趕蒼蠅,順手用小碟或蓋子蓋在杯口,後來改成放一片麵包,再後來聰明人出現了,放片麵包也是放,不如再在上面放上一片芝士、一片腌肉或者幾顆橄欖,供客人用來下酒……當然,酒吧也就不著痕跡地「搭車銷售」,賣掉了許多東西。難得的是,酒客們也十分買賬,這當然激發了別的老闆競相效仿,於是這種經典的小吃漸漸在整個國家裡走紅開來。對了,tapa這個詞在西班牙語里最初的含義就是「蓋子」的意思,這可是關於它身世的鐵證了。
走遍西班牙全國,tapa隨處可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節都有不同的招牌tapa,即使是在最偏僻的小山村,一樣可以尋得到它的蹤影。你可能會發出感嘆:就連tapa這樣非正式的小吃都吃不過來,正餐還吃什麼呀?回答是———只管把tapa當正餐吃好了!

⑸ 速度:西班牙麵包(紅味賣的或是其他)怎麼做

身為專業烘焙師給你解答吧,做麵包這種得需要拿稱最好,勺子這種除非勺子有刻度。而且 發酵根據室溫不同時間也不同。然後 你做軟包還是硬包?

⑹ 哪國麵包最好吃

以一般市民和小姑娘的口味來說,日本麵包好吃,日式麵包也叫味多美風格,漂亮,品種多,但是缺點是:油多,糖多,添加劑和味劑多。。。。另外,社交網路上的宣傳圖片也特別多,比較有時尚感,目標客戶為女人和孩子。。。(台灣麵包絕大多數也是日式味多美風格,尤其是台南廠家,另外,新加坡的麵包牌子其實也是日本投資的日式麵包)
以健康角度來說,歐式的原麥山丘風格的好,其中以法國麵包為佳,烘焙有真功夫的話,原麥山丘風格的麵包是很香的,而且滋味悠長,腦中難忘的味道,其實還是歐式的。如果麵包加牛奶的話,歐式更是明顯好吃,滋味純凈天然,有舒適感。

⑺ 麵包起源於哪一個國家

麵包是由埃及人在公元前6000年發明的,麵包由埃及人發明通過希臘傳入羅馬,經過改良後傳到歐洲大陸;而歐洲各國藉助科技之力,將麵包製作技術不斷精進,如今世界各國的麵包,都揉合了當地的精華。
麵包起源於一種粗糙、沙礫般的扁餅,最早烘製這種扁餅的人,可能是石器時代瑞士的湖濱居民,這些人在八千多年前就知道把穀物舂碎,羼水,在燒熱的石頭上烘烤。歷史學家把發酵麵包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前到三千年之間的埃及,當時大概是野生酵母侵入生面團,便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面餅。埃及人後來又發明了烘爐,把烘製麵包變成了一種手藝,創制了五十多種不同的形狀圓的、立方的、麻花形的、動物形狀的。
1936年,紐約大都會美術博物院一個遠征隊在埃及阿塞西夫谷發現了幾個3500年前的麵包。令遠征隊里的科學家吃驚的是,其中有些幾乎像現代的裸麥麵包!
摩西把希伯來人帶出埃及,他們把古代制麵包的秘方也帶出來了。到了耶穌的時代,巴勒斯坦所有城市都有出售麵包的作坊。
羅馬人進一步改進制麵包的方法,發明了圓頂厚壁長柄木杓爐,這個名稱來自烘製麵包時用以推動麵包的長柄鏟形木杓。他們還發展了水推磨和最早的麵粉攪拌機,用馬和驢推動。羅馬人重視麵包,用來作為福利計劃的一部分。
中世紀的歐洲人一般都吃粗糙的黑麵包,最初白麵包只用於教堂儀式。原先只有修道院和寺院中才有烘爐,後來領主宅邸中也有了這種設備,富人開始用烘爐製造白麵包供自己食用,因此白麵包成了特權階級的食品,地位越高的人,吃的麵包越白。今天情況倒過來,一般認為白麵包是普通麵包,深色的「雜樣」麵包價錢要貴得多。
關於麵包最富有靈感的創新,大概出現於十八世紀時的英國,那時有個放盪不羈名叫約翰·蒙塔古的貴族,三明治四世伯爵,叫人在兩片麵包之間夾點肉,使他能一面吃一面賭博。那種粗製的三明治就此改變了世人的飲食習慣。

⑻ 小籠包在西班牙為啥叫李小龍

自50多年前有中國移民在西班牙經營中國餐館開始,中國的小籠包也開始在西班牙食客中享有盛譽。西班牙語菜單上的解釋是:「中心加肉的中國麵包」。由於美味可口,有的西班牙餐館或酒吧也出售類似中國小籠包的食物,但被叫做「西班牙產中式夾肉麵包」。 自從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移民大量進入西班牙,中國飯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小籠包是每家飯店必備的主力食品之一。不過那時的小籠已經不再寫成「小籠」,而是被寫成「小龍」。有的寫「中國小龍」,有的寫「上海小龍」。對於這個「小龍包」,西班牙語的注釋更絕:「加中國龍肉的小麵包」。 至於是誰把「小籠」改成了「小龍」,記者一時無法考證,由於龍是中國的象徵,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小龍」、「巨龍」反正說的都是中國人、中國物。有的西班牙餐館隨之進行大膽改革,乾脆將「小龍包」解釋成:「中國的龍麵包」。於是「龍麵包」這一名稱也就在中西飯店裡迅速走紅,「龍麵包」既好吃又易記,不像其他的中餐名字不易說更不易記。 2000年之後,「小龍包」又發生了變化。為紀念武打巨星李小龍對武打電影的傑出貢獻,各國電視台紛紛開辟李小龍電影專題。在西班牙,印有李小龍的彩色招貼畫大街小巷都能看見,西班牙小孩更是一口一個Bruce lee(李小龍),一口一個中國功夫。也就在此時,「小龍包」的含義又發生變化,有的飯店將「小龍包」解釋成「武打巨星李小龍最喜歡吃的中國肉麵包」。「小龍包」的西班牙名就叫「Bruce lee」,人們點菜時對跑堂說,「我要Bruce lee」,跑堂就知道食客要的是中國的小籠包了。
希望採納

⑼ 西班牙的麵包店賣什麼樣的麵包呢

麵包店裡出售的大麵包 在中國的麵包店裡面很多糕點都做得小巧而精緻,而在西班牙的麵包店裡很多麵包外形都比較粗狂,就像上圖所展示的麵包很大,給人感覺就象是一個展覽品一樣,有時候看著不象是真的麵包。麵包店裡也出售由麵包和巧克力、果仁做成的小糕點,以及生日蛋糕等。 西班牙麵包店裡出售的小糕點 從口味上來講,西班牙人喜歡吃的麵包都是有點硬硬的,嚼起來有點小費勁。而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是很習慣,因為很多中國人更喜歡軟軟的甜甜的小麵包,畢竟從小在國內就吃習慣了軟軟的奶油夾心麵包、肉鬆麵包等,喜歡酥酥軟軟的感覺。 西班牙人吃麵包時喜歡蘸著番茄醬或是沙拉汁一起吃,比如一盤蔬菜沙拉快吃完時,盤子裡面會有很多沙拉汁,他們就會用手扳下一小塊麵包,然後蘸著沙拉汁一起吃,味道不錯。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9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4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0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2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6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2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1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4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