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麼變成小國
① 歐洲的那些小國都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形成的
歐洲現在的版圖,在歷史上也是經過長期的兼並和重組而形成的。
至於像盧森堡、列支敦斯登這種,屬於邊邊角角被人遺忘的地方,才能延續從一個城堡公國到現在的狀況。聖馬利諾是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安道爾是西班牙和法國爭奪後妥協的結果;瑞士是屬於山區貧瘠之地,依靠長期的中立政策和不方便在太陽底下說的各種金融服務才存活至今。
其他的,各有各的歷史。
② 西班牙為什麼不可能解體
一個國家沒有你那麼容易的解體的,現在不像以前的國家的,現在的社會比較穩定了,所以不可能這么容易階級的。
③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中世紀時期很強大,曾佔領過非洲、歐洲、亞洲國土面積很大。但是後來為何又變成小國了
這兩個國家應區別看待。葡萄牙實在是國力所不及,當時期全國人口不過百萬,卻要看守非洲,亞洲的大片人口稠密的土地,還要不斷向前開拓探索新的領土。雖然其成功的建立的多個商站,如阿爾金島和澳門。但終究是實力不足,在經歷本土被西班牙佔領,海外商業殖民對手競爭加劇,殖民地人民激烈反抗等眾多事件後終於衰落。其實後來荷蘭的衰落與此也有幾分相像。
西班牙則是故步自封的典型。在贏得美洲大片土地和如山的金銀後,西班牙的貴族統治階級急劇腐敗。而隨著貴金屬的大量流入歐洲出現了商品短缺,貨幣貶值的現象。英法荷通過貨幣革命和實行重商主義成功地發展了本國經濟。而西班牙採取的措施竟然是下令禁止本國商品出口到殖民地,直接扼殺了本國的製造業。再加上政治上的專制腐敗使得金銀大量流入西歐。
隨著美洲貴金屬流入減少,這兩個為他人做嫁衣的國家終於慢慢衰落。
④ 歐洲為什麼分裂成那麼多的小國的
讀世界歷史,覺得最過癮的有兩段,一是中國春秋戰國史,一是歐洲近代史(從15世紀到20世紀上半段),一樣是強國林立,局勢紛紛擾擾,留下了無數經典的外交、戰爭;一樣是名君、名臣不斷涌現,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樣是新思潮、新技術不斷涌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里順便說明一下,我不贊同中國歷史教科書將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歐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的說法,認為歐洲近代史應該從1500前後算起)。
我認為這兩段歷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國的面積與整個歐洲大致相等。中華文明的發展水平在三代時要落後於古埃及、古巴比侖、古希臘,與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經過春秋戰國的大發展,躍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樣,歐洲中世紀的愚昧、落後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經過近代五百餘年大發展之後,成了整個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這兩段歷史也有不同之處,除了歐洲近代史由於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顯著之外,春秋戰國時代經過幾百年的強弱分化,最後演化出一個超強個體—-秦國,來統一六合四海;而歐洲近代史同樣經過幾百年的演化,卻一直維持著某種程度的平衡,始終沒有超強個體的出現。其原因何在呢?我認為,不是因為阿爾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為萊茵河、多瑙河的壯闊,而是因為歐洲固有的「勢力均衡」的思想和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勢力均衡」和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所謂「勢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衡制約,宗教與世俗勢力的平衡制約,國家內部各階層(包括國王、教士、貴族、市民、農民等之間)的平衡制約,以及同一階層內部的分權制約等等,不讓其中一方的勢力獨大,大家互相牽制,這已成為西方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表現在歐洲史上的國際關繫上,哪一個國家力量過大,哪一個國家表現出過強的慾望,就會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歐洲史上,多次發生過國家集團之間的大混戰,從17世紀的德意志30年戰爭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止,參戰國家在五個以上,甚至十多個、幾十個的大型國家集團大混戰至少有六七次,在這些戰爭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兩個國家集團的力量總是差不多相等,換句話說,如果出現一方明顯壓倒另一方的情況時,通常就會有其他國家加入到較弱的一方。還有一些戰爭,本身就是為了制約某個力量過強的國家,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克里木戰爭等。而一旦戰爭分出勝負之後,戰勝國集團中某個有可能撈取最大利益的國家,又會遭到戰勝國集團其它國家的聯合抵制,這也決定了每一次大型國際戰爭之後的和平會議,都是錯綜復雜的。
歐洲的小國向來有極強的生命力,這與西方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關系,在一次次戰爭過後,先後有一些夾縫中的小國獲得公認的中立地位,從17世紀的荷蘭、瑞士,到二戰後的芬蘭、奧地利等。所謂公認的「中立」,就是說如果有大國膽敢入侵它們的話,這個大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之所以加入到協約國集團作戰,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德國公然入侵中立小國比利時,這直接造就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結局。
在歐洲,有些袖珍國家,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摩納哥、安道爾等,這些微小的國家歷經幾百年仍然在頑強地生存著,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難以見到的。
相比之下,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就缺乏這種平衡制約的思想,通常是一個國家成為霸主,馬上就會有一班尾巴國追隨。春秋戰國時代國際間的平衡只會是幾個霸主之間力量的平衡,這與歐洲扶助弱國打擊強國的平衡是不同的。
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西北部是一個島國——英國,東部是深不可測的東歐大平原,由一隻雄壯的北極熊——俄國占據著這個地帶。正是這兩個國家的存在,造成了歐洲不能夠統一。
英國是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最積極維護者,長期扮演著鋤強扶弱的光榮角色,誰力量過大就打擊誰。而俄國有著遼闊的大後方,敗了可以不斷後退,可以花費比對手多出數倍的代價來打一場消耗戰。
在歐洲歷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經扮演過爭霸者的角色,但他們偏於一隅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更多的作為。曾經強大的奧地利帝國雖然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但他只是一個內部分崩離析的雜和體,經過打擊終於土崩瓦解了。在歐洲大陸的中心真正有稱霸實力的國家只有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確也產生過有志於統一歐洲的野心家——拿破崙和希特勒,他們也的確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但這兩個霸王的共同特點是,首先是海上英國的存在使他們無可奈何,然後當他們對俄國(蘇聯)發動最沉重一擊的時候,他們自己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既然英國和俄國的存在使其他國家不可能統一歐洲,那麼這兩個國家本身呢?英國的島國身份決定了它的島國文化特徵,盡管它的海軍勢力曾長期雄霸於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陸軍勢力在19世紀之前一直只是歐洲二流水平。那麼俄國呢?說實話,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美洲新大陸的存在,讓歐洲歷史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下去的話,那俄國是最有可能統一歐洲的國家。俄國與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非常相似,都是從落後的「蠻夷之地」崛起,都通過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強國之路,都有著廣闊的大後方,都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但軍事超前發展等,更為關鍵的一點,俄國不受歐洲文化中固有的「勢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遠填不了的領土慾望。實際上,彼得一世和葉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訂過雄心勃勃的吞並全歐的計劃,只是因為時間所限,還來不及實施。二戰過後,如果不是因為來自新大陸的美國的制約,從蘇聯產生出一個「秦始皇」來已經為期不遠了。
還有兩點,我認為也和歐洲不能統一成一個國家有很大關系:
一是新大陸的存在,將歐洲各國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慾望引導到新大陸去冒險了,從而減輕了歐洲國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點,自從1789法國大革命以後,歐洲各國民眾的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到1848革命以後,歐洲各國先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權力轉移到議會手裡,民眾的意向對國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說,民眾不像君主那樣具有不斷征服和擴張的野心,他們更關心的是國內的建設。
中國歷史,是一個從分裂到統一,到統一程度不斷增強、范圍不斷擴大,中央集權不斷加深的幾乎「單向發展」的歷史(中間雖有反復,但總的趨勢不變)。而與中國面積大致相同的歐洲的歷史,則是統一與分離兩種趨勢此消彼長,時而統一的趨勢占上風,國家數量減少,時而分離的趨勢占上風,國家數量增加,兩種趨勢長期共存,誰也吞滅不了誰。這是中國歷史與歐洲歷史的顯著不同之處。唯物主義哲學的「矛盾的兩個方面」、中國「合久必離、離久必合」的樸素觀念在歐洲歷史的演變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證。
當然,二戰後歐盟的出現和不斷發展,使和平統一歐洲成為可能。也許,好多年後,當「歐洲聯邦」將出現在世人面前,那時侯,歐洲人民的集體意志,就成了統一全歐的「秦始皇」了。
⑤ 西班牙殖民帝國迅速衰落的原因
西班牙 海上的強盛 是有兩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是國內的 在科技上 因為西班牙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遠洋航海能力 所以哥倫布才能發現美洲 並且在美洲佔有大量的殖民地 在政治上 西班牙是一個於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國家 這就保證了它權利的集中 其次是在國外 在同時期其他的歐洲國家還在為本國的統一尋找這出路 所以他們的目光還在本國中 沒向外看 而傳統的歐亞經濟走廊(從中國經中亞到義大利)還為衰落 所以導致歐洲各大國還未注意到海上
西班牙的 海上衰落 也是由來那個方面 導致的 1 由於西將大量的從殖民地掠奪來的黃金白銀換成了精美奢侈品 未將它轉化成原是資本 並且本國當政的是封建皇族 所以西的上層人士安於現狀 為進一步的發展
2 主要來自英國 英國當時是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 她提出的政策得到了本國貴族和大商人的認同
並初步的提高了英國的工業 使英國的國力迅速提升 並逐步的走上了海外的殖民道路 當英國開始海外殖民的時候 必定要與老牌的殖民帝國 發生猛烈的碰撞 新的必定戰勝舊的 所以在那場海戰中西被英打敗
而那場海戰的意義 在於 新的統一的歐洲國家開始關注 海外 並且開始將利益由路上移向海上(傳統的歐亞經濟走廊已經完全衰退) 而西也因為這次的戰敗導致了國內的矛盾激烈 西班牙國王的權利受到挑戰 導致
權利視野由外轉移到了內。隨後的就是強國的侵略 內戰 由此海上霸權國家一路衰退。
⑥ 西班牙與葡萄牙為什麼分為倆個國家
公元861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宣布葡萄牙脫離獨立,但西班牙卻不予承認,為此兩個國家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戰爭。
1031年半島的後倭瑪亞王朝瓦解了,西班牙進入一盤散沙的時代,北方的基督教國家卡斯提爾和阿拉貢掀起的再征服運動在教皇和歐洲各國的支持下旋即進入高潮。1143年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王國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並建立了君主制的國家,並得到了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同時在再征服運動中不斷壯大的卡斯提爾和阿拉貢兩國也在1469年通過聯姻實現統一,構成了今天西班牙的主體。女王伊薩貝爾和費迪南在得到騎士和教會的支持後迅速鏟平了貴族、領主的勢力形成了傳統的君主專制統治,1492年在攻佔了南部穆斯林小國格拉納達之後,西班牙實現了統一,成為最強大的天主教國家。
⑦ 歐洲大國都捲入了二戰,西班牙憑什麼能保持中立
西班牙內戰自顧不暇,已經無法在進行侵略,但因為地理原因左右逢源,不明確自己的立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讓整個歐洲遭遇了生靈塗炭之苦,英法德意蘇等歐洲大國幾乎都被捲入其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國內局勢不穩定。中立政策為西班牙爭取了全身而退的資本,讓西班牙免於戰火。
由於西班牙和蘇聯矛盾太深,面對蘇聯的威脅,所以西班牙才向美國靠攏,拚命的抱美國的大腿,向美國妥協,加入北約,做了美國的小弟。歐洲各國開放投資移民之後賺的讓人眼紅,在其中,西班牙的黃金簽證項目一直獨占鰲頭。有許許多多的移民客戶,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很多人獲得了在西班牙工作生活的權利。
⑧ 為什麼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獨立後成立了諸多小國
從歷史來看,這不難理
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是由四個總督區組成的,同時又設立五個都督區,而葡萄牙在南美則是一個統一的葡屬美洲殖民地(巴西).
由於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行政分開而且相互獨立,因此在美洲獨立風潮期間,各個政治實體依照原本的行政管轄范圍分裂成各個國家;而葡萄牙巴西作為一個完整的殖民地,加之葡萄牙王室曾逃至美洲(拜拿破崙所賜),進一步加強了殖民地的集權,因此巴西獨立也是團結在一個政權之下的,最終形成的是一個巴西.
⑨ 西班牙是在哪些條件下,成為早期殖民統治者的
西班牙要作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個小國,從公元7世紀開始就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殖民地,先後經過了700多年的宗教聖戰,1492年終於將穆斯林在該半島的最後一個據點格蘭納達佔領,將穆斯林等異教徒統統攆下海。西班牙在進行聖戰的過程中,打造了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軍隊,所向披靡。西班牙境內原先眾多的基督教王國在相互斗爭中,最後有兩個王國勝出,一個是阿拉貢王國,一個是卡斯蒂利亞王國,他們的國王分別是費迪南和伊莎貝拉,二者通過聯姻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將西班牙打造成一個獨立統一的強大的封建王權。
西班牙軍隊在美洲大陸無惡不作,殘酷無比,對印第安部落大肆的進行種族屠殺。倖存下來的印第安人充當勞力,為其開礦、種植經濟作物,西班牙在美洲大陸掠取了大量的金銀,成為了其資本主義崛起的早期資本。從16世紀初開始,西班牙大肆在拉丁美洲拓展領土,先後征服了墨西哥、瓜地馬拉、尼加拉瓜、秘魯等地,幾乎整個美洲都成為了西班牙的美洲,之後西班牙又佔領了菲律賓。西班牙無疑是小國稱霸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