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15世紀發生多少次戰爭

西班牙15世紀發生多少次戰爭

發布時間: 2022-06-23 17:40:49

『壹』 誰可以告訴我西班牙15世紀總共發生了幾次戰爭分別是

六!

『貳』 西班牙在15世紀時發生了多少次戰爭

6次

求採納!!

『叄』 西班牙再各次戰爭中的勝負情況

西班牙內戰是本世紀30年代西班牙人民為抗擊國內外反動勢力、捍衛革命成果、捍
衛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革命戰爭。
西班牙在16世紀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獨立
革命戰爭風起雲涌,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使它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美洲殖民
地。
1898年重新瓜分殖民領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又以西班牙的慘敗而
告終。從此西班牙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
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落後的西班牙,引起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陷於紊亂,人
民群眾非常不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1931年4月,西班牙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可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真正解決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
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異常尖銳,共和國的社會基礎很薄弱。1935年歐洲政局風雲
變幻,戰爭的威脅逐漸逼近。面對法西斯日益猖獗的狀況,共產國際提出了建立人民陣
線,團結無產階級以及其他一切進步力量,以抗擊法西斯勢力的號召。西班牙共產黨經
過努力使西班牙各左派政黨聯合組成了人民陣線,並在1935年2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獲
勝,組成了新的共和政府。新政府在人民支持下實施了一系列進步的社會改革。這些初
步的社會改革引起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極端仇視,迅速激化了原有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幾乎所有反共和的右翼黨派和反動軍官都在積極尋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幫助和支持,
陰謀策劃叛亂,以顛覆共和政府。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駐西屬摩洛哥梅利里亞的軍隊首先發動叛亂,次日,駐摩
洛哥殖民軍司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飛往摩洛哥的德土安指揮叛軍,另一反動將領莫拉
則在西班牙北方發動反叛。叛亂在西班牙各大城市蔓延,這時共和國軍隊的80%官兵被
叛亂者所控制。叛亂因為早有預謀,而且是在國際反動勢力支持下進行的,所以一開始
進展頗為順利。佛朗哥統率的摩洛哥軍團由南向北,莫拉率領的正統派和保皇黨軍隊由
北向南,企圖南北夾擊首都馬德里,迅速奪取政權。然而,廣大人民群眾痛恨君主制度
和法西斯主義,珍惜革命的初步成果,積極響應人民陣線的號召,紛紛自動起來保衛共
和國,民警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軍隊同叛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戰斗。愛國軍民的浴血奮
戰,使得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等中心城市的叛亂先後被迅速平定,叛軍的速勝
計劃破產。
正當叛亂幾乎失敗之時,德、意法西斯眼看西班牙反動派的叛亂難以獲勝,便不惜
撕下偽裝,於1936年8月公然支持叛亂,並武裝干涉西班牙。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
班牙有其險惡的用意。一是想控制住成為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咽喉的西班牙這塊戰略要地,
以便在未來對英法作戰時能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二是想以西班牙作為新武器的試驗場,
以便為未來發動世界大戰做准備。德、意法西斯公開的武裝干涉開始時,首先用飛機、
船隻把佛朗哥的叛軍主力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本土。與此同時,大批坦克、
飛機、大炮等武器彈葯源源不斷地送給叛軍,並出動轟炸機闖進西班牙的領空,對和平
城市和居民實施狂轟濫炸。接著法西斯正規軍也踏上了西班牙國土,與叛軍一起進攻西
班牙政府。由此西班牙民主主義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國內戰爭就演變為一場具有國際性的
反法西斯戰爭了。
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進行大規模武裝干涉,是世界法西斯勢力對民主勢力的又一
次猖狂進攻。這場戰爭對於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可
是,這時英、法、美政府卻採取縱容侵略的「不幹涉」政策,表面上禁止各國向西班牙
輸送武器和軍用物資,實際上是封鎖西班牙共和國,聽任德、意援助叛軍,夥同德、意
共同扼殺民主的西班牙共和國。因此德、意法西斯更加肆無忌憚地擴大武裝干涉的規模,

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有5萬德軍、15萬意軍在西班牙直接參戰。叛軍在得到德、意公開支
持,取得了大量軍事裝備和人力補充後,於8月13日攻佔了西南重鎮巴達霍斯,南北兩
支叛軍會合,然後揮兵直指馬德里。共和國處境逐漸惡化。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合
勢力的戰爭,贏得了全世界進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援,世界各地紛紛舉行集會,譴責德、
意的武裝干涉,要求英、美、法放棄「不幹涉」政策。
為了反法西斯斗爭的共同目的,來自54個國家的4.2萬名志願者組成「國際縱隊」,
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9月,馬德里開始遭到轟炸。11月初叛軍進至馬德里城郊,馬德里保衛戰進入緊張
階段。7日,叛軍開始全線展開進攻。共和軍頑強抵抗,狠狠打擊叛軍,使叛軍每前進
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叛軍進入馬德里市區的企圖未能得逞。1937年2月和3
月,叛軍和德、意侵略軍又先後發動了兩次強大的攻勢,都遭到失敗。其中在著名的瓜
達拉哈達阻擊戰中,共和軍和國際縱隊的戰士給意軍和叛軍以迎頭痛擊,經數小時的激
戰,意軍損失慘重,潰不成軍,死傷近萬人,被俘達數千人。經過幾番較量後,法西斯
侵略軍和叛軍被迫暫時放棄佔領馬德里的企圖,將其主要攻勢轉向北方。
1937年夏,叛軍和侵略軍在集聚兵力後轉入進攻。參加這次進攻的兵力有15萬人,
佛朗哥叛軍主力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作戰。共和軍僅能集結6萬軍隊分散抗擊敵人。6月
20日,巴斯克地區的首府畢爾巴鄂失守。10月22日,共和軍在重工業區阿斯圖里亞斯的
最後一個據點希洪城陷落。隨後,法西斯指揮部把作戰重點轉向了東線。1938年3月,
叛軍轉入進攻,突破共和軍防禦,推進到地中海沿岸,切斷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中部
以及南部地區的聯系。接著叛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共和國處於
多方受敵的危急局面。這時英、法政府卻封鎖法西邊界,扣留共和國從國外購買的大批
軍火。12月法西斯聯軍集中30萬重兵進攻加泰羅尼亞。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
府巴塞羅那失陷。
2月11日,法西斯聯軍在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後佔領加泰羅尼亞全境。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公開支持下,脅迫共和國政府投降來迅速結束西班牙戰爭。
2月27日,英、法兩國政府相繼宣布承認佛朗哥政權並斷絕同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
此時共和國政府處境非常困難,盡管決心作戰到底,但共和國內部的反革命武裝叛亂打
斷了政府繼續抗戰的意圖。3月5日在英、法指使下,共和國內部的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
會黨首領貝斯太羅與叛軍相勾結,在馬德里發動反革命政變,奪取了共和國政權,實行
白色恐怖,到處搜捕屠殺共產黨員和愛國者。為了配合這一叛亂,佛朗哥的軍隊全線出
擊,牽制在前線的共產黨作戰部隊不能回師援救馬德里。28日,經歷了兩年八個月戰斗
洗禮的英雄城市馬德里終於在內外敵人夾攻下陷落。4月初叛軍控制西班牙全境,共和
國被扼殺,法西斯獨裁政權開始了在西班牙的統治。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
意的武裝干涉以及英、法的所謂「不幹涉」政策。內部諸因素中,西班牙共產黨始終沒
有掌握人民陣線的領導權問題則是最主要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這場戰爭牽制了德、
意法西斯對其他國家的侵略行動,為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它
的意義遠遠超出西班牙本身,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侵略勢力的
一個重大事件,是30年代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肆』 西班牙戰爭是怎麼一回事

[戰爭]西班牙戰爭

西班牙內戰是本世紀30年代西班牙人民為抗擊國內外反動勢力、捍衛革命成果、捍
衛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革命戰爭。
西班牙在16世紀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獨立
革命戰爭風起雲涌,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使它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美洲殖民
地。
1898年重新瓜分殖民領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又以西班牙的慘敗而
告終。從此西班牙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
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落後的西班牙,引起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陷於紊亂,人
民群眾非常不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1931年4月,西班牙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可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真正解決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
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異常尖銳,共和國的社會基礎很薄弱。1935年歐洲政局風雲
變幻,戰爭的威脅逐漸逼近。面對法西斯日益猖獗的狀況,共產國際提出了建立人民陣
線,團結無產階級以及其他一切進步力量,以抗擊法西斯勢力的號召。西班牙共產黨經
過努力使西班牙各左派政黨聯合組成了人民陣線,並在1935年2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獲
勝,組成了新的共和政府。新政府在人民支持下實施了一系列進步的社會改革。這些初
步的社會改革引起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極端仇視,迅速激化了原有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幾乎所有反共和的右翼黨派和反動軍官都在積極尋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幫助和支持,
陰謀策劃叛亂,以顛覆共和政府。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駐西屬摩洛哥梅利里亞的軍隊首先發動叛亂,次日,駐摩
洛哥殖民軍司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飛往摩洛哥的德土安指揮叛軍,另一反動將領莫拉
則在西班牙北方發動反叛。叛亂在西班牙各大城市蔓延,這時共和國軍隊的80%官兵被
叛亂者所控制。叛亂因為早有預謀,而且是在國際反動勢力支持下進行的,所以一開始
進展頗為順利。佛朗哥統率的摩洛哥軍團由南向北,莫拉率領的正統派和保皇黨軍隊由
北向南,企圖南北夾擊首都馬德里,迅速奪取政權。然而,廣大人民群眾痛恨君主制度
和法西斯主義,珍惜革命的初步成果,積極響應人民陣線的號召,紛紛自動起來保衛共
和國,民警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軍隊同叛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戰斗。愛國軍民的浴血奮
戰,使得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等中心城市的叛亂先後被迅速平定,叛軍的速勝
計劃破產。
正當叛亂幾乎失敗之時,德、意法西斯眼看西班牙反動派的叛亂難以獲勝,便不惜
撕下偽裝,於1936年8月公然支持叛亂,並武裝干涉西班牙。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
班牙有其險惡的用意。一是想控制住成為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咽喉的西班牙這塊戰略要地,
以便在未來對英法作戰時能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二是想以西班牙作為新武器的試驗場,
以便為未來發動世界大戰做准備。德、意法西斯公開的武裝干涉開始時,首先用飛機、
船隻把佛朗哥的叛軍主力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本土。與此同時,大批坦克、
飛機、大炮等武器彈葯源源不斷地送給叛軍,並出動轟炸機闖進西班牙的領空,對和平
城市和居民實施狂轟濫炸。接著法西斯正規軍也踏上了西班牙國土,與叛軍一起進攻西
班牙政府。由此西班牙民主主義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國內戰爭就演變為一場具有國際性的
反法西斯戰爭了。
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進行大規模武裝干涉,是世界法西斯勢力對民主勢力的又一
次猖狂進攻。這場戰爭對於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可
是,這時英、法、美政府卻採取縱容侵略的「不幹涉」政策,表面上禁止各國向西班牙
輸送武器和軍用物資,實際上是封鎖西班牙共和國,聽任德、意援助叛軍,夥同德、意
共同扼殺民主的西班牙共和國。因此德、意法西斯更加肆無忌憚地擴大武裝干涉的規模,

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有5萬德軍、15萬意軍在西班牙直接參戰。叛軍在得到德、意公開支
持,取得了大量軍事裝備和人力補充後,於8月13日攻佔了西南重鎮巴達霍斯,南北兩
支叛軍會合,然後揮兵直指馬德里。共和國處境逐漸惡化。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合
勢力的戰爭,贏得了全世界進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援,世界各地紛紛舉行集會,譴責德、
意的武裝干涉,要求英、美、法放棄「不幹涉」政策。
為了反法西斯斗爭的共同目的,來自54個國家的4.2萬名志願者組成「國際縱隊」,
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9月,馬德里開始遭到轟炸。11月初叛軍進至馬德里城郊,馬德里保衛戰進入緊張
階段。7日,叛軍開始全線展開進攻。共和軍頑強抵抗,狠狠打擊叛軍,使叛軍每前進
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叛軍進入馬德里市區的企圖未能得逞。1937年2月和3
月,叛軍和德、意侵略軍又先後發動了兩次強大的攻勢,都遭到失敗。其中在著名的瓜
達拉哈達阻擊戰中,共和軍和國際縱隊的戰士給意軍和叛軍以迎頭痛擊,經數小時的激
戰,意軍損失慘重,潰不成軍,死傷近萬人,被俘達數千人。經過幾番較量後,法西斯
侵略軍和叛軍被迫暫時放棄佔領馬德里的企圖,將其主要攻勢轉向北方。
1937年夏,叛軍和侵略軍在集聚兵力後轉入進攻。參加這次進攻的兵力有15萬人,
佛朗哥叛軍主力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作戰。共和軍僅能集結6萬軍隊分散抗擊敵人。6月
20日,巴斯克地區的首府畢爾巴鄂失守。10月22日,共和軍在重工業區阿斯圖里亞斯的
最後一個據點希洪城陷落。隨後,法西斯指揮部把作戰重點轉向了東線。1938年3月,
叛軍轉入進攻,突破共和軍防禦,推進到地中海沿岸,切斷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中部
以及南部地區的聯系。接著叛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共和國處於
多方受敵的危急局面。這時英、法政府卻封鎖法西邊界,扣留共和國從國外購買的大批
軍火。12月法西斯聯軍集中30萬重兵進攻加泰羅尼亞。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
府巴塞羅那失陷。
2月11日,法西斯聯軍在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後佔領加泰羅尼亞全境。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公開支持下,脅迫共和國政府投降來迅速結束西班牙戰爭。
2月27日,英、法兩國政府相繼宣布承認佛朗哥政權並斷絕同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
此時共和國政府處境非常困難,盡管決心作戰到底,但共和國內部的反革命武裝叛亂打
斷了政府繼續抗戰的意圖。3月5日在英、法指使下,共和國內部的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
會黨首領貝斯太羅與叛軍相勾結,在馬德里發動反革命政變,奪取了共和國政權,實行
白色恐怖,到處搜捕屠殺共產黨員和愛國者。為了配合這一叛亂,佛朗哥的軍隊全線出
擊,牽制在前線的共產黨作戰部隊不能回師援救馬德里。28日,經歷了兩年八個月戰斗
洗禮的英雄城市馬德里終於在內外敵人夾攻下陷落。4月初叛軍控制西班牙全境,共和
國被扼殺,法西斯獨裁政權開始了在西班牙的統治。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
意的武裝干涉以及英、法的所謂「不幹涉」政策。內部諸因素中,西班牙共產黨始終沒
有掌握人民陣線的領導權問題則是最主要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這場戰爭牽制了德、
意法西斯對其他國家的侵略行動,為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它
的意義遠遠超出西班牙本身,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侵略勢力的
一個重大事件,是30年代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伍』 西班牙歷史大事年表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5)西班牙15世紀發生多少次戰爭擴展閱讀

西班牙主要城市:

1、巴塞羅那

巴塞羅那(Barcelona)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瀕臨地中海,巴塞羅那1137年成為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王國的首府,並於15世紀初期巴塞羅那及其所轄地區並入西班牙國。

2、瓦倫西亞

瓦倫西亞位於西班牙東南部,東瀕大海,背靠廣闊的平原,四季常青,氣候宜人,被譽為「地中海西岸的一顆明珠」。

『陸』 簡述15世紀的西班牙歷史

15世紀末,西班牙已經成為一個殖民大國,逐漸成為西班牙帝國。16世紀,西班牙通過在美洲獲得的巨大財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土著居民進行了種族滅絕似的屠殺,但是然而由此引發的持續反抗斗爭最終使得西班牙的國力衰退下來。18世紀的君主王位繼承戰爭使得西班牙陷入了毀滅的災難,西班牙先後失去了比利時、盧森堡、米蘭等地。隨著19世紀法國拿破崙的入侵,西班牙在整個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反抗斗爭。這時期西班牙開始失去她在美洲的殖民地,並最終導致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

『柒』 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西方重大歷史事件

1400年:帖木兒率軍擊敗鄂圖曼,救援東羅馬。
1404年:帖木兒率軍東征明,但於路途中病死。
1405年:帖木兒死,鄂圖曼復國。
1405年-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1415年:波西米亞宗教改革家胡斯慘遭教會火刑。
1429年:法國少女聖女貞德率領人民攻擊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
1446年:朝鮮政府頒布韓文,但上層階級仍使用漢字。
1452年-1519年:達芬奇在世。
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的首都兼最後據地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1454年:日耳曼人古騰堡印出第一本活字版聖經。
1455年-1485年:英國爆發玫瑰戰爭,為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間的斗爭。
1461年: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1475年-1564年: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在世。
1483年-1520年:畫家拉斐爾在世。
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日本進入戰國時代。
1485年:亨利七世成為英王,為都鐸王朝之始,玫瑰戰爭結束。
1488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仍以為所到之地為亞洲。
1494年: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經教宗協調,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劃分海外勢力范圍。
1498年:葡人達伽馬到達印度,開辟西歐到東方的新航路。
1500年:葡萄牙船隊到巴西,將巴西納為殖民地。
公元16-----19世紀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並入西班牙版圖。
1505年:西班牙征服那不勒斯。
1513年:馬基雅維利出版君主論。
1520年:馬丁·路德於維騰堡教堂門口貼上九十五條論綱,開啟了宗教改革。
1519年:麥哲倫率西班牙船隊出發。西班牙人滅阿茲提克。
1521年:麥哲倫為菲律賓土著所殺。
1522年:麥哲倫剩餘船隊返回西班牙,完成航行世界一周的壯舉。
1524年-1525年:德意志農民戰爭,為農民反抗封建主的起義。
1525年:巴布爾建莫卧兒帝國,首都德里。
1533年:西班牙人滅印加帝國。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自組英國國教。西班牙人羅耀拉創耶穌會。
1536年:加爾文發表基督教原理。
1543年:波蘭神父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
1545年-1563年:義大利特倫托宗教會議
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的簽定。
1558年-1603年 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
1562年-1598年:法國宗教戰爭。
1563年:英國國會通過三十九款教規,確定英國國教派。
1564-1616:莎士比亞在世
1566年:西班牙欲推行異端裁判政策於尼德蘭,爆發當地人民起義。
1571年:鄂圖曼土耳其於利本多戰敗。
1572年:張居正執政,推行改革。
1580年:西班牙與葡萄牙合並。
1581年:尼德蘭人民宣布成立尼德蘭聯省國,仍與西班牙征戰。
1588年:英西海戰,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從此西班牙海勢力大減。
1589年:法亨利四世即位,為法國波旁王朝之始。
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攻朝鮮。朝鮮向明求援,明派軍至朝鮮對抗日本,史稱中日朝鮮之役。
1598年:法亨利四世頒南特詔令,行宗教寬容,法國宗教戰爭結束。
1600年:英國創立東印度公司。
1602年:荷蘭創東印度公司。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死,英格蘭王位由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兼任,為英國斯圖亞特王朝之始。從此英格蘭與蘇格蘭共載一君。
1604年:法國創東印度公司。
1609年:西班牙與尼德蘭訂立十二年休戰條約,承認尼德蘭獨立。
1610年:法亨利四世遇刺而死,路易十三繼位。
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被選為俄國沙皇,為羅曼諾夫王朝之始,結束了俄國長達15年的混亂時代。
1614年:法國大革命前最後一次三級會議之召開。
1618年:發生擲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戰爭爆發。
1620年:五月花號出航,歐洲人自此大批移居美國。
1624年:英人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維吉尼亞。
1628年:英國會向查理一世上權利請願書。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1629年:英王查理一世解散國會。
1639年,英國蘇格蘭人民起義爆發。
1640年,英國召開「長期議會」,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1642年:英國清教徒革命爆發。
1643年-1715年:法路易十四在位。
1644年:流寇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崇楨皇帝弔死煤山,明朝滅亡。滿清入關,是為清朝。
1648年:簽訂西發利亞條約,三十年戰爭結束。
1649年:查理一世被國會判決處死,英國改為共和,克倫威爾任護國主。克倫威爾遠征愛爾蘭。
1659年:法國、西班牙簽定比利牛斯和約。
1660年:英國改回君主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72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5年:法國取消南特詔令,使大批胡格諾派教徒逃往外國。
1687年:牛頓數學與自然哲學原理出版。
1688年:英王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國,其女瑪利與夫婿威廉受國會之邀入主英國,尊為共主,史稱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俄沙皇彼得一世親政。清朝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
1689年-1755年:孟德斯鳩在世。
1694年-1778年:伏爾泰在世。
1694年:英吉利銀行設立。
1700年:俄和丹麥ˋ波蘭組反瑞典的聯盟,發動大北方戰爭。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卒,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亡。法蘭西王子腓力五世繼為西班牙國王,建立西班牙波旁王朝。
1701年:英格蘭發明播種機。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三世改稱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將勃蘭登堡並歸普魯士,史稱勃蘭登堡-普魯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1713年:英西條約將直布羅陀割讓給英國。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
1721年:瑞典與俄羅斯簽訂尼斯塔特條約,瑞典割讓立窩尼亞、愛沙尼亞、卡累利亞等地予俄羅斯。自此瑞典昔日在北歐的霸權為俄國所取代。
1733年:波蘭繼承戰爭爆發。約翰·凱發明飛梭。
1735年:簽訂維也納條約,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結束。
1740年:奧地利大公卡爾三世死,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1741年:為俄國服務的丹麥探險家白令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灣。
1748年:孟德斯鳩出版論法的精神。
1752年:網路全書開始出版。
1756年-1763年:七年戰爭
1762年:盧梭出版社會契約論。
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1765年:英國向北美十三州徵收印花稅。哈格里弗士發明珍妮紡織機。
1768年:法國取科西嘉島。
1769年:瓦特改良紐昆門的蒸汽機成功。理查·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織機。
1770年:英國將澳大利亞ˋ紐西蘭收為殖民地。
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利紡紗廠。標志著現在工廠的誕生。
1772年: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第一次瓜分波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4年:北美十三州代表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
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
1777年,美國通過《邦聯條例》。
1782年,瓦特研製「萬能蒸汽機」。開辟嶄新「蒸汽時代」。
1783年:巴黎和會,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英人柯特發明以煤煉鐵的方法。
1787年:費城的制憲會議制定美國憲法。
1788年:英國建造世上第一座鐵橋。
1789年:法召開三級會議,6月17日第三等級自行宣布成立國民議會。20日路易十六世下令解散國民議會,國民議會代表發表《網球場誓言》,表示決不解散。7月9日國民議會改稱制憲議會。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事,攻陷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爆發。8月27日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美國第一屆國會召開,選華盛頓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1793年:俄羅斯和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波蘭,俄羅斯取得西烏克蘭和立陶宛大部分,普魯士取得大波蘭和但澤。
1795年:法國發生熱月政變,羅伯斯比爾被處死,法國的恐怖政治結束。
1796年:拿破崙任法國征義大利軍總司令,擊敗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
1798年:拿破崙征埃及,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摧毀。琴納發明牛痘接種術
1799年:拿破崙返國,發動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成立執政府,自任為第一執政。

『捌』 14、15世紀的西歐經歷了哪些運動和戰爭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14、15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進入了後期階段。在這一階段,觸發了其自封建制度確立以來的第一次經濟結構大調整,以農奴制、庄園制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系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在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下,人民大眾的反抗浪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如義大利的多里奇諾起義、法國的「扎克」起義、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等等)。統治階級為了適應社會變化,也不斷地強化了王權統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成為英法王權統治的社會基礎之一。等級代表會議的確立,使得國家政權出現了新的形式。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場慘烈而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傳奇式的法國女英雄貞德即在1429年英軍圍困重鎮奧爾良時脫穎而出,後被英軍活活燒死)。但與此同時,德國和義大利卻日益分裂,曾君臨一切、不可一世的羅馬教皇時代也告終結。中古時期的歐洲首富之地西班牙曾被阿拉伯帝國統治了800年之久,直到15世紀末。在西班牙出現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封建文明的交會與碰撞,引發了「再征服運動」——基督教國家的反攻,最終於1492年,費迪南國王攻陷穆斯林最後的一個據點格拉納達城,而使「再征服運動」宣告結束,完成西班牙的統一。

14世紀前後始,處於中世紀的西歐逐漸進入一個新舊時代轉換的變革時期,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萌動之中,為歐洲資本主義得以戰勝封建主義、為近代工業化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與條件,奠定了近代資本主義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石。其重大歷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生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發現導致全球航行的溝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開辟了從遠東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歐的漫長海上商路。此後,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船隊西進時,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20年西班牙人麥哲倫率船隊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海峽,由此駛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再繼續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海外擴張(早期殖民),經濟結構由農本經濟向重商經濟的轉變,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和實證方法的出現,以及國家政治權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體化聚合等等。

『玖』 15世紀末葉西班牙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歷程獲得了勝利

阿拉伯—摩爾人自拉斯•那瓦斯•德•陶羅薩戰役遭到慘敗後,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收復失地運動的歷史進程大大地加快了。到了13世紀末年,阿拉伯人只剩下南部彈丸之地——格蘭那大,這是半島上最富庶的地區,阿拉伯人憑借內部雄厚實力,依靠外部非洲穆斯林的支援,負隅頑抗。基督教國家的收復失地運動最後再一次經歷著艱難曲折的道路。

15世紀末葉,西班牙王國佔領格蘭那大,奪取反侵略斗爭的最後勝利。

『拾』 西班牙重大歷史事件越多越好

1、原始時期

8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據考古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里並定居下來,被稱為伊比利亞人。

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

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

2、異族統治時期:布匿戰爭

公元前264~前146年,兩國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

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這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於是奮起作戰。可惜最後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3、穆斯林統治

公元376年,在北方匈人的軍事壓力下,約一萬五千名西哥特人經羅馬皇帝的允許下,渡過多瑙河,向巴爾干半島遷移,定居於羅馬境內,作為同盟者為羅馬帝國御邊。

418年西哥特人在圖盧茲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從418年到507年,其疆域包括了西班牙和高盧的大部分領土。他們於511年在武耶戰役被法蘭克人打敗,退到西班牙。

其間,公元476年,哥特人一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

自此,長期的、反復的、綿延不斷的奴隸、隸農起義和外族入侵,推翻了西羅馬的奴隸制統治,從此,西歐各族開始了封建社會階段。

4、海洋強國時期:收復失地運動

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語:Reconquista),又稱再征服運動、列康吉斯達運動,是公元718至1492年間,西班牙人反對阿拉伯人佔領,收復失地的運動。從 718年的科法敦加戰役開始,到1492年格拉納達戰役結束,共經歷了8個世紀。

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中,「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711年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亞半島,原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逃到半島的北部。

以後在北部地區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納瓦爾、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等王國,這些王國時有分合,並從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夫里亞山區及比利牛斯山區向南推進,開展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的運動。718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國王佩拉約在科法敦加與入侵的阿拉伯人發生戰斗。

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也進行了收復失地的斗爭。

5、共和國時期: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指1898年美國為了奪取西班牙的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

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19世紀末,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

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政府,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

要求懲罰西班牙,4月24日西班牙首先對美國宣戰,次日4月25日美國對西班牙宣戰。最終西班牙請求停戰,美國獲勝。

這次戰爭使美國獲取了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的古巴和菲律賓群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0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7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5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2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3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8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3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4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5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