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15世紀處在什麼社會

西班牙15世紀處在什麼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6-23 00:44:09

1. 西班牙歷史及其簡介

西班牙歷史概況

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公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公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費迪南德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
費迪南德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V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 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
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
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2. 15世紀西班牙成為殖民霸主,為何後期被英國取代

說起最早開啟殖民時代的國家當屬西班牙。早在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便率先開辟了大航海時代,隨後兩個國家便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尤其是亞洲,非洲等地區建立了殖民地,甚至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最早的“日不落帝國”便是用來形容西班牙的。眾所周知,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被英國所取代。原因其一是因為其並沒有促進本國國內的發展,爆發了多場戰役,直接促使了其地位的隕落;其二是因為其地理環境的特殊,以及英國在國家體制方面的優越強於西班牙。所以西班牙衰落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其國家內部的問題,還在於它整個國家的基因,其中就包括了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國家體制。

3. 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根本原因是什麼主要表現有哪些方面

阿爾巴尼1578~1660年Albani, Francesco亦作Francesco Albano義大利波隆那派繪畫大師。與洛多維科卡拉齊(L Carracci)一起在波隆那習畫,1601年前往羅馬,與安尼巴萊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裝飾法爾內塞府邸(Farnese Palace)。同時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為許多教堂和宮殿作過壁畫。1617年返回波隆那,繪制祭壇畫、寓言式的繪畫和田園風景畫。最有名的是以神話和詩為題材的繪畫。
阿爾巴尼亞Albania正式名稱阿爾巴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Albania)巴爾干半島西部濱亞得里亞海的國家。面積28,748平方公里。人口約3,091,000(2001)。首都︰地拉那。居民多為蓋格人(Gheg)和圖斯克人(Tosk)。語言︰阿爾巴尼亞語(官方語)。宗教:伊斯蘭教;少數為基督教(希臘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貨幣︰列克(lek)。地形可劃分為兩大區:多山高地區和西部沿海低地區(全國耕地和大部分人口多集中於此)。1991年以前實施國有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開發中經濟國家。1992年政府開始經濟改革,鼓勵自由市場經濟。阿爾巴尼亞人是古代印歐民族伊利里亞人的後裔,他們居於歐洲中部,鐵器時期開始他們向南遷移(參閱Illyria)。有兩組主要的伊利里亞遷移群,其中蓋格人定居在北部,圖斯克人與希臘殖民者一起定居在南部。西元前1世紀該地區受羅馬人統治;西元395年以後,行政上它與君士坦丁堡連在一起。14世紀時土耳其人開始入侵,並持續到15世紀;雖然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抵抗了他們一段時間,但在他死後(1468),土耳其人就鞏固了他們的統治。1912年該國獲得獨立,1920年被國際聯盟承認。經過短暫的共和國(1925~1928)後成為索古一世統治下的君主國。他最初與墨索里尼結盟卻引來了1939年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戰後,在霍查(E Hoxha)領導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府,阿爾巴尼亞逐漸地與非社會主義的國際社會脫離了關系,最終它與所有國家都斷絕了關系,包括它最後一個政治盟友中國。到了1990年,經濟困難導致了多次反政府示威,1992年建立了非共產主義的政府,結束了阿爾巴尼亞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1997年因金字塔式的投資計畫崩潰,使它陷入了混亂。1999年掀起一股阿爾巴尼亞人逃出南斯拉夫尋求庇護的熱潮(參閱Kosovo conflict)。
阿爾巴尼亞語Albanian language一種印歐語系語言(Indo-European Language),操該種語言的大約有五百~六百萬人,主要居住在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科索沃(Kosovo)、馬其頓西部等地區,另有人散居在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以及希臘南部的一些村莊。阿爾巴尼亞語有兩種主要方言:通行於北部的蓋格(Gheg)方言(包括科索沃和馬其頓)和通行於南部的托斯克(Tosk)方言。阿爾巴尼亞語言為唯一現存的印歐語系分支,其根據古羅馬巴爾干語已不可考。最早文獻可溯至西元15世紀。確定阿爾巴尼亞語為印歐諸語言的獨立語族。其語法范疇跟其他歐洲語言很相似。阿爾巴尼亞語於1909年採用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其核心字匯是本土性的,但在歷史演進過程中有許多借詞來自希臘語、拉丁語、巴爾干羅曼語、斯拉夫語(Slavic language)和土耳其語。
阿爾巴斯1923~1971年Arbus, Diane原名Diane Nemerov美國攝影家,生於紐約市。是詩人暨評論家霍華德內梅羅夫(Howard Nemerov)之妹。她和丈夫艾倫阿爾巴斯(Allian Arbus)在1950年代以時尚攝影師的身分工作。1960年為《君子》(Esquire)雜志拍攝個人最早的攝影報導。她以拍攝不尋常、怪異、奇特人物的懾人照片而聞名,包括裸體主義者、插科打諢的畸形人、異性裝扮者--有明顯的親近關系,所造成的影像使觀者產生同情與共鳴,且每每激發強烈的回響。後因長期憂郁而自殺身亡。
阿爾班山Monte Albán古代薩波特克人的文化中心遺址的最高山脊,位於墨西哥瓦哈卡州附近。該遺址約建於在西元前8世紀,西元250~700年達到鼎盛時期。包括大型的廣場、平頂金字塔、球場、地下過道和170餘座墳墓,是新大陸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精緻的遺址。在最高峰發現的廣場有四個平台,南面的平台上有兩座廟宇。它在最後的存在時期有米斯特克人在此生活。
阿爾卑斯山脈Alps歐洲中南部山系,起自西南地中海,呈弧形向東北綿亘約750哩(1,200公里),由法國、義大利至維也納,面積逾80,000平方哩(207,000平方公里)。許多山峰高達10,000尺(3,000公尺),白朗峰(Mont Blanc)為最高峰,海拔4,807公尺。阿爾卑斯山是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的分水嶺,也是隆河(Rh?ne)、萊茵河、多瑙河(Danube)和波河等歐洲大河的發源地。在海拔10,000尺(3,000公尺)以上處有總面積約為1,500平方哩(3,900平方公里)的冰川覆蓋地區。瑞士南部聖哥達山口(St Gotthard Pass)為世界最長的公路隧道。山區主要城市有格勒諾布爾(Grenoble)、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和義大利的波札諾。
阿爾卑斯山南共和國Cisalpine Republic義大利北部的前共和國,為1797年拿破崙征服此地而建立。此共和國以波河河谷為中心,包括米蘭和波隆那附近的土地。1805年並入義大利王國。
阿爾卑斯式滑雪Alpine skiing滑雪競賽,分曲道和滑降兩類。滑降賽包含了競速項目,每人出賽一次,其下滑路線跟技術性的曲道賽相比,較長、較陡、較快,彎道也較少。1936年高山滑雪被列入奧運會(Olympic Games)項目。亦請參閱cross-country skiing、Nordic skiing。
阿爾卑斯造山幕Alpine orogeny第三紀(tertiary period)中期影響歐洲南部廣大地段和地中海區的造山事件。使先期存在的岩層發生強烈變質作用(metamorphism),岩層破碎、隆起並伴有正斷層和逆斷層,是造成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上升的原因,該幕即由此得名,同時也是造成巴爾干半島、科西嘉島和薩丁尼亞島等處高原隆起的原因。該幕活動期間在英、法、冰島及義大利等地都發生過火山活動。
阿爾貝蒂1404~1472年Alberti, Leon Battista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建築師和理論家。在接任羅馬教廷秘書後,1438年受人鼓勵將他的天分轉向建築領域。其所設計的佛羅倫斯盧徹來府邸(The Palazzo Rucellai, 1445~1451?)和新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Novella, 1456~1470)的正立面以比例和諧著稱於世。曼圖亞聖安德烈亞教堂(1472年動工)的凱旋拱門樣式是文藝復興初期的經典作品。阿爾貝蒂不注重建築物的實用方面,是走在文藝復興建築和藝術前端的理論家,以整理直線透視原理而聞名(《論繪畫》〔On Painting, 1435〕)。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型人物,也致力於道德哲學、制圖學和密碼學方面的研究。
阿爾貝尼斯1860~1909年Albéniz, Isaac (Manuel Francisco)西班牙作曲家。四歲即以演奏鋼琴聞名,後來到萊比錫(Leipzig)和布魯塞(Brussels)學音樂。1883年返回西班牙,在巴塞隆納(Barcelona)和馬德里(Madrid)教書。1893年遷往法國巴黎。以鋼琴作品出名,受到佩德雷爾(Felipe Pedrell)的影響,多採用西班牙民間音樂的旋律風格、節奏與和聲。以《伊比利亞》組曲(Iberia, 1906~1909)最著名,共包括十二首技巧難度極大的鋼琴曲;其他鋼琴作品還有《西班牙組曲》(Suite espa?ola)、《西班牙旋律》(Cantos de Espa?a)以及五首奏鳴曲。他還寫有一些歌劇。
阿爾貝特一世1875~1934年Albert I比利時國王(1909~1934)。1909年繼承叔父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II)的王位。他加強軍隊戰力,1914年8月2日重申比利時的中立立場,拒絕德皇威廉二世(UilliamII)要求允許德軍自由通過比境。同年8月5日德國入侵比利時,他隨即領導陸軍在這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進行抗戰,之後為期十五年,領導國家的重建工作。
阿爾比諾尼1671~1751年Albinoni, Tomaso (Giovanni)義大利作曲家,為威尼斯富商之子,終生不愁生計,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1694~1741年間有五十餘部歌劇在威尼斯演出,但作品很少留存下來。所作的六十多首協奏曲非常受人歡迎。還寫過八十多種各式樂器的奏鳴組曲,以及四十多部獨幕清唱劇。著名的G小調慢板實際上是由吉亞索托(Remo Giazotto)所譜。
阿爾比派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教宗英諾森三世(InnocentIII)徵召的十字軍,用來討伐法國南部的清潔派(Cathari)異端。此戰爭使法國南、北方的貴族互相爭斗,最後根除了阿爾比派異端,但也付出慘痛和不公的代價,英諾森三世為此十分悔恨。1229年簽訂「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南方諸侯喪失獨立,也大致毀了普羅旺斯的文化。但異端並未完全被消滅,拖至13和14世紀,成為異端裁判所(Inquisition)的打擊目標。
阿爾伯1929年~Arber, Werner瑞士微生物學家。主要在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任教。因發現並使用限制性內切打破DNA巨大分子,使之分裂成小片單個物質足供個別研究,但還大到足夠保存原有物質別具含意的大量基因資訊,1978年與內森斯(Dariel Nathons)和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共獲諾貝爾獎。此外,阿爾伯還發現噬菌體在它們的細菌宿主中引起突變,且自身也進行遺傳性突變。
阿爾伯馬爾灣Albemarle Sound美國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東北部沿海小灣。灣外有沙洲與大西洋隔開。東西延伸約80公里,寬8~22公里。透過迪斯默爾沼澤(Dismal Swamp)和阿爾伯馬爾-乞沙比克運河(Albemarle and Chesapeake Canal)連接乞沙比克灣。(Chesapeake Bay)大西洋沿岸水道經過海灣,伊莉莎白城(Elizabeth City)為主要港口。1585年雷恩(Ralph Lane)發現此地,後來以阿爾伯馬爾公爵(Duke of Albemarle)的名字命名。
阿爾布克爾克1453~1515年Albuquerque, Afonso de亦稱Afonso the Great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總督,卧亞(Goa 1510)和麻六甲(Melaka,1511)的征服者。早年曾在北非服軍役十年,軍事經驗因而豐富,但他的名聲主要是在南亞和東南亞打響的。他努力控制所有通往東方的主要海上貿易路線,建立永久性的要塞並殖民,為葡萄牙人主宰東南亞鋪路。他受到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JohnII)和其他人的十字軍精神鼓舞,即使考慮到商業利益有限,也無法改變他的計畫。
阿爾代亞Ardea義大利古鎮,位於羅馬城南,盧都利人(Rutuli)曾統治此鎮,是古代崇祀朱諾(Juno)女神的重要中心。西元前444年此鎮與羅馬人簽下合約,以此地為對抗沃爾西人(Volsci)的一道屏障。西元前1世紀羅馬內亂後衰落。
阿爾蒂普拉諾Altiplano秘魯東南部和玻利維亞西部高原。自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西北延伸至玻利維亞西南隅。主要植被為灌木叢,野生動物有原產該地的羊駝和美洲駝,現已馴養來製取羊毛。的的喀喀盆地自古為人口較集中的地區,現有秘魯的普諾(Puno)、胡拉卡(Julaca)和玻利維亞的拉巴斯(La Paz)等大城市。
阿爾法西1013~1103年Alfasi, Isaac ben Jacob摩洛哥籍猶太學者。阿爾法西一生大部分時間居於摩洛哥境內非斯(Fez)。1088年被人向政府告發,罪名不詳。於是他逃往西班牙。成立塔木德(Talmud)學院,所撰《律法之書》(Sefer ha-Halakhot,英譯名Book of Laws)與邁蒙尼德(Maimonides)和卡洛(Karo)分別所編的律法匯編齊名。使其中心從東方移到西方。

4. 簡述15世紀的西班牙歷史

15世紀末,西班牙已經成為一個殖民大國,逐漸成為西班牙帝國。16世紀,西班牙通過在美洲獲得的巨大財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土著居民進行了種族滅絕似的屠殺,但是然而由此引發的持續反抗斗爭最終使得西班牙的國力衰退下來。18世紀的君主王位繼承戰爭使得西班牙陷入了毀滅的災難,西班牙先後失去了比利時、盧森堡、米蘭等地。隨著19世紀法國拿破崙的入侵,西班牙在整個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反抗斗爭。這時期西班牙開始失去她在美洲的殖民地,並最終導致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

5. 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是如何興起的

卡洛斯·馬拉穆德

西班牙皇家國際戰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員

14世紀歐洲開始擴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地中海存在土耳其的勢力。對於歐洲人來說當時的地中海是一個可怕的海,一個封閉的海。因為土耳其人而中斷的貿易路線,主要有兩

條,一條從北非進口黃金、白銀、奴隸和象牙,另一條是馬可·波羅所描述的絲綢之路。因此歐洲人尋找新航路的願望格外強烈,他們希望能夠越過非洲到達亞洲,主要的方向是沿非洲向南通過好望角繼續向亞洲探測。

當時進行航海探索的大國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進行探索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掠取非洲的奴隸和黃金、象牙,另一方面是尋找亞洲的香料。因為在14世紀、15世紀,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賴香料,歐洲人對於香料的需求十分迫切,香料在歐洲市場的價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歐洲人做夢都想開辟前往傳說中的香料群島的航路,進一步鞏固和探索到非洲的航路,以及到美洲的航路,使許多以前沒有的貿易興盛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歐洲許多財團,比如義大利的財團願意出資贊助哥倫布航行的原因,他們期望能夠迅速得到利益,收回成本。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主講教授

哥倫布的航行主要有兩個基礎,其一是他竭盡全力說服了當時所有的人,包括國王,讓他們相信他所選擇的航路是到達亞洲最好的航路,遠比葡萄牙人當時繞過非洲的那條航路快捷得多。雙王針對哥倫布的計劃召集了很多專家進行探討,但是結果都對哥倫布不利。專家們並不相信哥倫布所做的計算,來自撒拉曼卡大學的專家則堅決反對他的計劃。但是1492年攻陷格拉納達之後,天主教雙王認為他們已經有足夠的實力來資助這次遠航,開始對海外進行探索。這是哥倫布得以遠航的第二個基礎,對哥倫布的成功遠航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提供給了哥倫布政治、經濟方面的許多幫助,包括許給他總督的封號,授予他代錶王室進行探索的權利。天主教雙王與哥倫布之間通過簽署合同來對彼此的義務進行規范。這是因為在西班牙的傳統里有著依靠合同並依據法律來規范簽署合同雙方行為的做法。因此,對殖民地的佔領雖然是由探險者完成,但是基礎在於同王室簽訂的合同、條約,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險者進行殖民,但主權屬於王室。王室始終牢牢把握著海外征服活動的主動權。

在經濟上,雙王還授意當時的一些財團給哥倫布以資金上的幫助,讓他有實力組建艦隊。此外還給他提供當時最先進的船隻和一批航海經驗豐富的水手。帶著這些航海老手,哥倫布的艦隊開始向大西洋深處航行。在航行的最初階段,艦隊里的氣氛是十分緊張的,每一個船員都憂心忡忡,因為他們在駛向一片未知的海洋。但是哥倫布戰勝了這種悲觀情緒,並且否決了船員們返回到加那利群島的建議。他這么做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在平息一次叛亂的3天之後,曾經反對他的水手就在桅桿上高喊:「陸地!」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哥倫布的航行以及後來葡萄牙人進行的一系列航海活動,帶來了重大的成果,那就是人們得到了整個世界的完整概念,自此開始了所謂的世界歷史。 因此,哥倫布的航行便有了深遠的意義。這次航行,使得世界上各大洲之間開始逐漸相互認識,各個國家開始有了更多的交往貿易和文化交流。因此在今天這個全球交流達到新高度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促成這一交流的哥倫布遠航的意義。

若爾金·麥哲倫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教授

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6. 西班牙的歷史概況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這時期被稱為原始時期。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總的來說,可分為:原始時期、羅馬時代、西哥特統治、穆斯林佔領期、帝國時代、共和時代、民主過渡期、近現歷史八個歷史階段。

(6)西班牙15世紀處在什麼社會擴展閱讀: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繼荷蘭和比利時後,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這表明了西班牙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走向自由化。

現今的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蒂利亞-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巴倫西亞自治區和納瓦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和梅利利亞。

7. 14、15世紀的西歐經歷了哪些運動和戰爭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14、15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進入了後期階段。在這一階段,觸發了其自封建制度確立以來的第一次經濟結構大調整,以農奴制、庄園制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系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在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下,人民大眾的反抗浪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如義大利的多里奇諾起義、法國的「扎克」起義、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等等)。統治階級為了適應社會變化,也不斷地強化了王權統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成為英法王權統治的社會基礎之一。等級代表會議的確立,使得國家政權出現了新的形式。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場慘烈而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傳奇式的法國女英雄貞德即在1429年英軍圍困重鎮奧爾良時脫穎而出,後被英軍活活燒死)。但與此同時,德國和義大利卻日益分裂,曾君臨一切、不可一世的羅馬教皇時代也告終結。中古時期的歐洲首富之地西班牙曾被阿拉伯帝國統治了800年之久,直到15世紀末。在西班牙出現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封建文明的交會與碰撞,引發了「再征服運動」——基督教國家的反攻,最終於1492年,費迪南國王攻陷穆斯林最後的一個據點格拉納達城,而使「再征服運動」宣告結束,完成西班牙的統一。

14世紀前後始,處於中世紀的西歐逐漸進入一個新舊時代轉換的變革時期,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萌動之中,為歐洲資本主義得以戰勝封建主義、為近代工業化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與條件,奠定了近代資本主義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石。其重大歷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生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發現導致全球航行的溝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開辟了從遠東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歐的漫長海上商路。此後,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船隊西進時,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20年西班牙人麥哲倫率船隊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海峽,由此駛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再繼續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海外擴張(早期殖民),經濟結構由農本經濟向重商經濟的轉變,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和實證方法的出現,以及國家政治權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體化聚合等等。

8. 西班牙歷史大事年表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8)西班牙15世紀處在什麼社會擴展閱讀

西班牙主要城市:

1、巴塞羅那

巴塞羅那(Barcelona)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瀕臨地中海,巴塞羅那1137年成為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王國的首府,並於15世紀初期巴塞羅那及其所轄地區並入西班牙國。

2、瓦倫西亞

瓦倫西亞位於西班牙東南部,東瀕大海,背靠廣闊的平原,四季常青,氣候宜人,被譽為「地中海西岸的一顆明珠」。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0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7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5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2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3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8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4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4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5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