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騎士小說為什麼會盛行
❶ 歐洲騎士文學的分類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騎士文學的內容。
騎士文學是以描寫騎士生活、事跡為主的世俗文學,歌頌了騎士精神,宣揚騎士制度。產生於11到13世紀,繁盛於法國和西班牙。其作品是忠君護教,冒險行俠,忠於愛情的騎士精神的集中反映;同城市文學一起打破了教會文學的壟斷地位,為文壇增添了活潑色彩。
騎士文學中一般騎士是主角,他們是英雄的化身。例如法國的《羅蘭之歌》、法國的《特利斯當與伊瑟》就屬於騎士文學。
二、騎士文學的分類。
法國是騎士文學最興盛的地方。主要體裁分有抒情詩和敘事詩(詩體傳奇)。騎士抒情詩的中心地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騎士,也有少數是社會下層出身的人。法國北方騎士文學的主要成就是騎士敘事詩。騎士文學也表現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1)西班牙的騎士小說為什麼會盛行擴展閱讀:
騎士文學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和史詩,其基本主題大都是封建騎士的建功立志、俠義冒險、崇拜貴婦人及愛情至上等。大致可分兩類:一類以騎士和貴婦人的愛情波折為主要內容,常用抒情詩來表示。
法國南部普洛旺斯的「特魯巴杜爾」(即行吟詩人)的情歌即是最有代表性的騎士抒情詩。其中《破曉歌》描寫天將破曉,騎士與貴婦人離別時兩情依依、難舍難分的場面最為精彩。
《破曉歌》堪稱普羅旺斯情歌曲精粹,在包辦婚姻的中世紀,「至高無上」的騎士之愛是歷史上第一砍出現的個人之愛。
另一類以騎士征戰冒險、建功立業為主要內容,常用騎士傳奇的形式來表示。中古西歐主要國家都有關於亞瑟王傳奇的故事,其它騎士傳奇大多以亞瑟王和他的一百五十個「圓桌騎士」的故事、「聖杯的故事」為基本內容整理改編。
所以,不列顛系統的《亞瑟王傳奇》是中古西方騎士傳奇文學中影響最廣、最有代表性的系統。屬於這個系統的騎士傳奇,在英國最傑出的是《高文爵士和緣衣騎士》;法國最典型的騎士傳奇是《郎斯洛》,還有韻文傳奇《布魯特傳奇》。
德國的《特里丹和綺瑟》是以後加進不列顛系統的。第二系統是法蘭西系統。法國西部是騎士文學的中心,這兒的行吟詩人稱「特魯維爾」。
這個系統的騎士傳奇多取材於查理大帝和他的騎士們的征戰故事,如《羅蘭之歌》等。它與英雄史詩不同之處在於,騎士傳奇並不拘泥於史實,「特魯維爾們」為突出騎士文學冒險、愛情、宗教三大主題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虛構。
第三系統為古代系統,它以古希臘、羅馬的特洛伊戰爭、亞歷山大征戰等古代史詩為題材。騎士文學在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表現在,現代長篇小說的種子已經在這種作品中成熟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方騎士文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騎士文學
❷ 有關騎士小說
西班牙15、16世紀流行的描寫游俠騎士的小說,它
是在西班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中世紀西班
牙人民在反抗摩爾人統治的解放斗爭中涌現出了一個騎
士小貴族的特殊集團,成為光復運動的主力軍。以後西
班牙復興,稱霸歐美,這種騎士就成為西班牙人理想中
的英雄。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是騎士小說盛行。它的
前身,是英國的騎士故事和法國北部的英雄史詩。但不
同之處在於史詩的主人公有崇高的目的,為祖國或宗教
而獻身,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只為個人事業孤軍奮戰,
有時則純粹為了冒險;史詩的情節是依據真實的歷史和
地理環境敘述,而騎士小說的故事則是在純屬臆造的境
界中展開;在史詩中,婦女居次要地位,主人公幾乎與
愛情隔絕,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為美人赴湯蹈火;史
詩中的英雄形象常常粗獷豪放,而騎士小說的英雄往往
溫文爾雅。
騎士小說的主題反映封建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即
為捍衛愛情、榮譽或宗教而顯示出的冒險的游俠精神。
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軍的冒險精神,虔誠的宗教
信念,在騎士小說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說中的主人公
游俠騎士,往往被寫成見義勇為,助強扶弱,英勇善戰,
舉世無敵。而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動力均來源於
愛情,故事情節不外乎是:為取得貴婦人的歡心,騎士
歷盡神奇的各種驚險遭遇,贏得騎士最高榮譽之後,凱
旋而歸,成為國君、領主或朝廷里的顯赫人物,然後分封
他的朋友和侍從,並與一貴婦人或一遠方公主成親。這
時,一切宿敵,包括那些善於施用魔法妖術的敵人,均
被掃盪殆盡。
西班牙最早的騎士小說在1321年左右出現,但具有
本國特色的騎士文學形成高潮, 則在15世紀末 16世紀
初。當時最為流行的騎士小說有《阿馬迪斯·德·高拉》
(1508)、《埃斯普蘭迪安的英雄業績》(1510)、《希臘
的堂利蘇阿爾特》(1514)、《帕爾梅林·德·奧利瓦》
(1511)、《騎士西法爾》(1512)等。
《阿馬迪斯·德·高拉》插圖
西班牙耶穌會創始人聖伊格納西奧·德·洛約拉在
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談到「耶穌的最初的騎士事業」,
當時也出現不少小說,將耶穌、天使、聖徒的事跡也作
為游俠騎士來描寫,如佩德羅·埃爾南德斯·德·比利
溫布拉萊斯的《太陽騎士》(1552)。據統計,從1508至
1550年間,幾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騎士小說問世,共
出版60餘部,印了 300版。15世紀末16世紀初,上自王
公貴族,下至平民,無人不讀騎士小說,可見其流傳之
廣。
騎士小說行文冗長,敘事繁復,語言拖沓,人物的
性格和外貌雷同,中心思想與內容大同小異,藝術價值
不高。隨著騎士制度的衰落,騎士小說也就逐漸銷聲匿
跡。
❸ 騎士文學的騎士小說
騎士小說的主題反映封建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即為捍衛愛情、榮譽或宗教而顯示出的冒險的游俠精神。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軍的冒險精神,虔誠的宗教信念,在騎士小說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說中的主人公游俠騎士,往往被寫成見義勇為,助強扶弱,英勇善戰,舉世無敵。而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動力均來源於愛情,故事情節不外乎是:為取得貴婦人的歡心,騎士歷盡神奇的各種驚險遭遇,贏得騎士最高榮譽之後,凱旋而歸,成為國君、領主或朝廷里的顯赫人物,然後分封他的朋友和侍從,並與一貴婦人或一遠方公主成親。這時,一切宿敵,包括那些善於施用魔法妖術的敵人,均被掃盪殆盡。
西班牙最早的騎士小說在1321年左右出現,但具有本國特色的騎士文學形成高潮, 則在15世紀末 16世紀
初。當時最為流行的騎士小說有《阿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蘭迪安的英雄業績》(1510)、《希臘的堂利蘇阿爾特》(1514)、《帕爾梅林·德·奧利瓦》(1511)、《騎士西法爾》(1512)等。
西班牙耶穌會創始人聖伊格納西奧·德·洛約拉在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談到「耶穌的最初的騎士事業」,
當時也出現不少小說,將耶穌、天使、聖徒的事跡也作為游俠騎士來描寫,如佩德羅·埃爾南德斯·德·比利溫布拉萊斯的《太陽騎士》(1552)。據統計,從1508至1550年間,幾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騎士小說問世,共出版60餘部,印了 300版。15世紀末16世紀初,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無人不讀騎士小說,可見其流傳之廣。 一直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塞萬提斯親身體會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給西班牙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因為他憎恨騎士制度和美化這一制度的騎士文學。他要喚醒人們不再吸食這種麻醉人們的鴉片,從脫離現實的夢幻中解脫出來,他在《堂吉訶德》自序里斬釘截鐵地宣稱,這部書的創作意圖就是「要把騎士文學的萬惡地盤完全搗毀」,「要世人厭惡荒誕的騎士小說。」
塞萬提斯在小說中故意模仿騎士傳奇式的寫法,描寫了堂吉訶德帶著他的侍從桑丘·潘沙的「游俠史」。《堂吉訶德》是一部辛辣的諷刺作品。它以其犀利的語言,亦庄亦諧的情節,鞭笞了苟延殘喘的封建制度與迎合統治者需要的騎士文學,嘲笑了企圖用打抱不平的方式來改造社會的空想,歷史發展就如塞萬提斯預期的那樣,《堂吉訶德》的出版給了騎士文學以致命的重擊,從此,西班牙再也沒有出現過一部新的騎士傳奇,當然,騎士文學的消亡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趨崩潰,作為其觀念形態的封建文學必然衰落的結果。 《堂吉訶德》同時又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巨著,它通過堂吉訶德主僕在西班牙大地游俠的經歷,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宏大的社會生活畫面,真實地反映了16、17世紀西班牙的社會生活現實。在這部將近一百萬字的作品中,共描寫了近七百個形形色芭從事各種職業的人物,他們有貴族、僧侶、地主、市民、農民、士兵、演員、商人、理發師、牧羊人、強盜,等等。作者揭露了封建貴族的傲慢、自私、偽善、惡毒、殘忍,以鄙視的口吻描寫了封建上層社會的窮奢極欲、空虛無聊和庸俗自私。
小說第二部中關於公爵與公爵夫人的情節,集中地揭露了封建貴族的丑惡本質:他們表面上慷慨好客、溫文爾雅,實際上百無聊賴、無所事事、陰險狠毒。在彬彬有禮、慷慨仁慈的假面具下,為尋求新的刺激,他們想出種種花樣捉弄堂吉訶德主僕,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與不幸上。
在抨擊侈奢專制的統治階級的同時,書中還為我們展示了西班牙普通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描繪了他們遭受的苦難與壓迫。在主人公漫長的游俠途中,所見所聞的是:凶惡的地主阿爾杜多不僅剋扣牧童的工錢,還找借口把他綁在樹上打得死去活來;老使女堂娜羅德利蓋斯的丈夫因為一點小事被公爵夫人用別針活活戳死;少年因生活困苦被迫去當兵;大地上到處是貧窮與飢謹,妓女與盜賊;念念有詞的教士散布著愚昧;強娶美貌貧窮女人的富豪正在大擺婚宴。
一個曾經威震世界的王國正在衰落,用堂吉訶德的話說這是「多災多難的時世」,「可惡的時代」,「現在這年頭,懶惰壓倒了勤快,閑散壓倒了美德,傲慢壓倒了勇敢。」
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是個矛盾、復雜的人物。當時的西班牙社會上黑暗重重,魯迅先生曾指出:「堂吉訶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不自量力也並非錯誤,錯誤的是他的打法。」堂吉訶德一心要匡正這個社會,但卻一廂情願地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他無視已經發生變化的時代,企圖以自己的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單槍匹馬打抱不平當做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他在聲疾呼:「不恢復騎士道的盛士是個大錯。」
雖然他懷著滿腔真誠,卻總是四處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在他眼裡,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對著臆想出來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 其實堂吉訶德所做的那些荒唐可笑的蠢事,大都出自他善良的動機:他攻打風車,自以為是與殘害人類的巨魔作戰;他釋放了苦役犯,是為了反對奴役,給人自由;他攻擊抬著聖母像求雨的遊行隊伍,是把他們當做搶劫美女的強盜……但由於他無法對現實事物作出正確判斷,往往是事與願違。他放走了苦役犯,苦役犯不但不感謝,反而恩將仇報,把他揶揄一番,毒打一頓,並搶走了他和桑丘的衣服。他從地主手中救下牧童安德列斯,剛一轉身走開,地主又把牧童綁起,打得更狠,以致使牧童詛咒「天底下所有的游俠騎士」。盡管現實無情地嘲弄了堂吉訶德,但他卻執迷不悟,不自量力,做事從不考慮方式方法,一味憑幻想蠻幹下去,一次又一次落得可悲的結局,成了一個「最講道德、最有理性的瘋子」,一個既可笑又可嘆的人物。
然而,作者筆下的堂吉訶德又是一個為了維護正義,拯救世人,甘願犧牲自身生命的無畏勇士。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消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見義勇為,從不膽怯退縮。他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張「一切東西都平等」,社會地位的尊卑是暫時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貴。他尊敬婦女,主張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他心地善良、幽默可親,學識淵博。作者實際上把自己的愛憎與希望寄託在了這個人物身上。
堂吉訶德又是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執著於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與打擊,雖然四處碰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麼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不愧為真理與正義的捍衛者。這個隻身向舊世界挑戰的孤單的騎士,雖然屢戰屢敗,卻越戰越勇,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在堂吉訶德表面的喜劇因素之下,實際隱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蘊。他對社會正義和人人平等的要求,在扼殺人的一切美好願望的強大的封建黑暗勢力下,是不可能得以實現的,他以過時的、虛幻的騎士道來改造現實社會,更是一個時代的誤會,完全不足為訓。但他的進步思想,閃耀著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輝,他的失敗,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小說中的桑丘·潘沙則是塞萬提斯刻意安排的與堂吉訶德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的角色。作者在描寫他們的游俠生涯中,廣泛地採用對比與誇張的手法,反復強調他們從外形到性格上的某些特徵,形成鮮明的對照。桑丘的表面愚鈍配合與堂吉訶德的瘋顛,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故事主角堂吉訶德是一個西班牙曼卻地區的小地主或破落貴族,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異想天開地想要撇下家人事業去做游俠騎士。他說服了他的一個農夫街坊桑丘·潘沙做他的侍從,兩個人就這樣出門闖盪,一路上做下無數荒唐傻事,最後堂吉訶德一事無成地回到家鄉,鬱郁而終,臨死前幡然悔悟,立下遺囑他的外甥女繼承人不能嫁給喜愛騎士小說的人,不然不能繼承他的遺產。
堂吉訶德雖然發瘋要做游俠騎士,卻不是做著玩玩,他是真豁出性命去做,但他又與騎士小說里那些主角騎士們大相徑庭:小說里的騎士都是武力超人的大英雄,堂吉訶德只是個乾枯瘦弱的小老頭兒;小說里的騎士都有精美的鎧甲、帶有魔法的武器、神駿的良駒這類東西,堂吉訶德只有一套發霉生銹的破盔甲、斷成兩截無數次的破槍、一匹「看起來像是生了嚴重的癆病」的駑馬;小說里騎士們的情人都是天姿國色的公主貴婦,堂吉訶德自許的「心上人」卻是個比莊稼漢還健壯的農家村姑。
但堂吉訶德並不以這些為意,他一門心思地做游俠騎士,他和他的侍從也因此受辱倒霉不計其數,卻還是沒有叫他清醒過來。他一直堅持他的騎士夢想,從他做的傻事中,卻很容易看出堂吉訶德的高貴人品。他善良、正直、執著、忠貞、有同情心、也有和惡勢力正面對抗的勇氣。
堂吉訶德最後的結局也說明了他的故事是一個悲劇,從一開始他的夢就是只是一個夢,但當他的形象被人們細細解讀之後,人們才會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個悲劇,也是一部關於一個人為了夢想與自己的命運、整個時代對抗的,真正的英雄故事。 《堂吉訶德》採用了西班牙獨特的流浪漢小說的寫法,幽默、諷刺、滑稽、誇張手法的廣泛運用,是這部小說的重要藝術特色。塞萬提斯善於把悲劇與喜劇、嚴肅與滑稽巧妙地結合起來,提示出堂吉訶德這一形象的錯綜復雜的品質:堂吉訶德越是把自己認做救世的英雄,就越落得個丑角的下場;他為人處世越嚴肅認真,就愈加顯得滑稽荒唐;他的行為以喜劇情節開始,卻往往以悲劇告終,令讀者忍俊不禁,而在笑中又含著感慨、辛酸--這其中也蘊含著對封建專制的深刻批判。
塞萬提斯還大量借用了騎士小說的描寫敘述手段和那種裝腔作勢的語言,加以模擬、誇張並與現實社會做對比,形成了極不協調的可笑對照。如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受封典禮本是非常神聖庄嚴的宗教儀式,但在這部小說中,受封儀式不是在任何重要的集會場所,卻是在一個破旅店的馬棚里進行。主持人不是有威望的神孫人員,卻是一位退隱下來的走江湖的流氓與騙子--旅店老闆,而且他手裡高擎的不是《聖經》,而是供給騾夫草料的賬簿,而為堂吉訶德掛寶劍的竟然是旅店中的妓女!
在堂吉訶德眼裡,意中人杜爾西內亞是絕代佳人,美麗的公主,她的「眼睛是太陽,臉頰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齒是珍珠」,但其實她不過是一個與他從無來往的鄉下姑娘,而且長得酷似男人,「身子粗粗壯壯,胸口還長著毛呢」。作家對騎士小說的諷刺可謂辛辣之極。
《堂吉訶德》是歐洲較早出現的長篇小說之一,藝術上還略微顯得粗糙不足,如情節不夠連貫,結構不夠嚴密,一些細節前後有些出入等,但總體上是瑕不掩瑜,它對歐洲長篇小說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堂吉訶德這一形象已成為歐洲文學中一個著名的典型。
❹ 為什麼西班牙在16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文學發展的高潮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一度繁榮,西班牙在16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文學發展的高潮。在16世紀前期,由於反動教會百般阻撓先進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人文主義文學不可能順利發展。當時貴族騎士文學在全國廣泛流行,而市民們所喜愛的是流浪漢小說。到16世紀後期,西班牙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人文主義作家,使西班牙文學進入「黃金時代」。
❺ 騎士文學的特點
1、游俠精神。
騎士小說的主題反映封建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即為捍衛愛情、榮譽或宗教而顯示出的冒險的游俠精神。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軍的冒險精神,虔誠的宗教信念,在騎士小說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2、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雷同。
騎士小說行文冗長,敘事繁復,語言拖沓,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雷同,中心思想與內容大同小異,藝術價值不高。隨著騎士制度的衰落,騎士小說也就逐漸銷聲匿跡。
(5)西班牙的騎士小說為什麼會盛行擴展閱讀:
背景
西班牙15、16世紀流行的描寫游俠騎士的小說,它是在西班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中世紀西班牙人民在反抗摩爾人統治的解放斗爭中涌現出了一個騎士小貴族的特殊集團,成為光復運動的主力軍。
以後西班牙復興,稱霸歐美,這種騎士就成為西班牙人理想中的英雄。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是騎士小說盛行。它的前身,是英國的騎士故事和法國北部的英雄史詩。
但不同之處在於史詩的主人公有崇高的目的,為祖國或宗教而獻身,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只為個人事業孤軍奮戰,有時則純粹為了冒險。
❻ 堂吉訶德中提到的騎士小說是真實存在的嗎
西班牙15、16世紀流行的描寫游俠騎士的小說,它是在西班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中世紀西班牙人民在反抗摩爾人統治的解放斗爭中涌現出了一個騎士小貴族的特殊集團,成為光復運動的主力軍。以後西班牙復興,稱霸歐美,這種騎士就成為西班牙人理想中的英雄。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是騎士小說盛行。它的前身,是英國的騎士故事和法國北部的英雄史詩。但不同之處在於史詩的主人公有崇高的目的,為祖國或宗教而獻身,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只為個人事業孤軍奮戰,有時則純粹為了冒險;史詩的情節是依據真實的歷史和地理環境敘述,而騎士小說的故事則是在純屬臆造的境界中展開;在史詩中,婦女居次要地位,主人公幾乎與愛情隔絕,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為美人赴湯蹈火;史詩中的英雄形象常常粗獷豪放,而騎士小說的英雄往往溫文爾雅。 騎士小說的主題反映封建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即為捍衛愛情、榮譽或宗教而顯示出的冒險的游俠精神。
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軍的冒險精神,虔誠的宗教信念,在騎士小說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說中的主人公游俠騎士,往往被寫成見義勇為,助強扶弱,英勇善戰,舉世無敵。而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動力均來源於愛情,故事情節不外乎是:為取得貴婦人的歡心,騎士歷盡神奇的各種驚險遭遇,贏得騎士最高榮譽之後,凱旋而歸,成為國君、領主或朝廷里的顯赫人物,然後分封他的朋友和侍從,並與一貴婦人或一遠方公主成親。這時,一切宿敵,包括那些善於施用魔法妖術的敵人,均被掃盪殆盡。
西班牙最早的騎士小說在1321年左右出現,但具有本國特色的騎士文學形成高潮, 則在15世紀末 16世紀初。當時最為流行的騎士小說有《阿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蘭迪安的英雄業績》(1510)、《希臘的堂利蘇阿爾特》(1514)、《帕爾梅林·德·奧利瓦》(1511)、《騎士西法爾》(1512)等。
《阿馬迪斯·德·高拉》插圖西班牙耶穌會創始人聖伊格納西奧·德·洛約拉在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談到「耶穌的最初的騎士事業」,當時也出現不少小說,將耶穌、天使、聖徒的事跡也作為游俠騎士來描寫,如佩德羅·埃爾南德斯·德·比利溫布拉萊斯的《太陽騎士》(1552)。據統計,從1508至1550年間,幾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騎士小說問世,共出版60餘部,印了 300版。15世紀末16世紀初,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無人不讀騎士小說,可見其流傳之廣。
騎士小說行文冗長,敘事繁復,語言拖沓,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雷同,中心思想與內容大同小異,藝術價值不高。隨著騎士制度的衰落,騎士小說也就逐漸銷聲匿跡。
❼ 《堂吉訶德》裡面提到的騎士小說,例如《太陽騎士》
騎士小說
西班牙15、16世紀流行的描寫游俠騎士的小說,它是在西班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中世紀西班牙人民在反抗摩爾人統治的解放斗爭中涌現出了一個騎士小貴族的特殊集團,成為光復運動的主力軍。以後西班牙復興,稱霸歐美,這種騎士就成為西班牙人理想中的英雄。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是騎士小說盛行。它的前身,是英國的騎士故事和法國北部的英雄史詩。但不同之處在於史詩的主人公有崇高的目的,為祖國或宗教而獻身,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只為個人事業孤軍奮戰,有時則純粹為了冒險;史詩的情節是依據真實的歷史和地理環境敘述,而騎士小說的故事則是在純屬臆造的境界中展開;在史詩中,婦女居次要地位,主人公幾乎與愛情隔絕,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為美人赴湯蹈火;史詩中的英雄形象常常粗獷豪放,而騎士小說的英雄往往溫文爾雅。
騎士小說的主題反映封建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即為捍衛愛情、榮譽或宗教而顯示出的冒險的游俠精神。
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軍的冒險精神,虔誠的宗教信念,在騎士小說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說中的主人公游俠騎士,往往被寫成見義勇為,助強扶弱,英勇善戰,舉世無敵。而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動力均來源於愛情,故事情節不外乎是:為取得貴婦人的歡心,騎士歷盡神奇的各種驚險遭遇,贏得騎士最高榮譽之後,凱旋而歸,成為國君、領主或朝廷里的顯赫人物,然後分封他的朋友和侍從,並與一貴婦人或一遠方公主成親。這時,一切宿敵,包括那些善於施用魔法妖術的敵人,均被掃盪殆盡
西班牙最早的騎士小說在1321年左右出現,但具有本國特色的騎士文學形成高潮, 則在15世紀末 16世紀初。當時最為流行的騎士小說有《阿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蘭迪安的英雄業績》(1510)、《希臘的堂利蘇阿爾特》(1514)、《帕爾梅林.德.奧利瓦》(1511)、《騎士西法爾》(1512)等。
-------------------------------------
很抱歉,上述這些小說由於年代太過久遠(16世紀),以及文學價值遠不及同時期其他的文學作品大(比如更早的《神曲》),所以國內是不可能有譯本的,更不要說下載了。
現在國內的所謂「騎士小說」都是些魔幻文學,純憑作者的主觀想像,缺乏現實中的歷史依據和文化積淀,想了解歷史的話不推薦閱讀。
想看騎士小說的話不妨看看《亞瑟王與圓桌騎士》這本書,該書基於英格蘭民族關於亞瑟王的古老傳說而撰寫,比較具有觀賞性,對於你了解騎士制度應該有所幫助
該書的介紹:http://www.amazon.cn/dp/bkbk829843# (英文版)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DT_SMV&uid=168-6256926-2098657&prodid=zjbk560968 (英漢對照)
下載依然沒有。喜歡的話有時間買一本吧,反正也沒多貴
❽ 生於矛盾中的騎士階層:為什麼騎士文學中的美學能夠流傳至今
他們願意冒著風險愛著多情的貴婦,將倫理、階層甚至是信仰顛覆。這般的離經叛道與當時人們對黑暗時代的反抗意志暗合,是以中世紀的騎士文學中的美學才會無處不在。
即便歷經多年,騎士精神里的忠誠與堅守也依舊令世人著迷。
參考文獻:
《歐洲簡史》
《法蘭克人史》
《歐洲中世紀簡史》
❾ 中世紀騎士文學是什麼
在中世紀,騎士文學曾盛行於西歐。騎士文學是世俗的、非教會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文學。在11世紀和12世紀初,西歐封建制度已確立和鞏固,這時封建貴族階級除了教會文學外,還要求有更直接具體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文化,騎士文學就是這樣出現的。
騎士制度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封建領主、貴族為了進行戰爭和鎮壓人民,豢養了許多騎士,他們把自己的子弟及中小地主訓練成享有特權的騎士階層,後來領主的家臣和富裕農民也有成為騎士的。由於幾次十字軍東征中戰爭的需要,也由於在東征中受到較高的東方文化的影響,騎士的地位大為提高。騎士的信條就是忠君(忠於領主)、護教、行俠、尚武。他們參加各種冒險事業,不僅要保護貴族領主和城堡、國土,而且要效忠和保衛女主人——貴夫人。女主人在騎士心目中像聖母一樣神聖,這一點後來發展為對貴婦人的崇拜和愛慕。能為自己「心愛的貴夫人」去冒險取勝,博得貴婦人的歡心,成了騎士最大的榮譽。這一切就構成所謂「騎士精神」。騎士文學就是描寫騎士冒險事跡的作品,以及後來大為流行的描寫騎士與貴婦人之間英雄美人的熱烈愛情的作品。
騎士文學是為維護封建制度服務的,其基本主題只有兩個:歌贊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對領主的忠誠,而其英雄美人故事也有明顯的封建性和矯揉造作的特點。但其中如保衛國家、濟困扶危、鋤強扶弱、保護婦女、尊敬老人等道德信條,也有符合人民願望的一面。同時,騎士文學肯定世俗的愛情,歌贊現世生活和愛情的歡樂,這畢竟突破了禁慾主義的束縛,是對宗教教義的背離。因此有些騎士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人民性。
騎士文學的主要體裁是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
騎士抒情詩最早是在法國南方普羅旺斯盛行起來的,俗稱「普羅旺斯抒情詩」。抒情詩的內容多為歌唱騎士的英勇事跡及其與戀人的悲歡離合,不寫愛情的極為少見。普羅旺斯抒情詩有寫騎士在鄉村苦苦追求牧羊女的「牧歌」,有寫騎士與貴夫人幽會及惜別的「破曉歌」,有寫關於「典雅的愛情」的對話和爭論的「辯論詩」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破曉歌》。它用熱烈的筆調描寫騎士與貴夫人幽會,以及破曉時依依惜別的情景。
恩格斯曾說:「破曉歌,成了普羅旺斯愛情詩的精華。」這種抒情詩打破了教會禁慾主義的桎梏,用極美的、精選的語言來描寫愛情和情人,用贊美宗教、上帝及聖母的語句來贊美女性,這就有著與封建教會的道德和禁錮對立的一面。恩格斯把這種騎士愛視為「第一個出現在歷史上的性愛形式」,他在談到德意志詩人也學到了這種抒情詩及其主題的時候說:「我們的老沃爾弗拉姆·馮·埃申巴赫也以這種挑逗性的主題留下了3首美妙的詩歌,我覺得這些詩歌比他的3篇很長的英雄詩更好。」
普羅旺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細膩纖巧的特色,語言也極精練,馬克思恩格斯都對此有很高評價,恩格斯認為這種抒情詩「在新時代的一切民族中第一個創造了標准語言。它的詩當時對拉丁語系各民族甚至對德國人和英國人都是望塵莫及的範例」。法國北部、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但丁的抒情詩都受到了普羅旺斯抒情詩的影響。
騎士文學的另一種形式是騎士傳奇,多為詩體敘事詩,一般較長。這些傳奇大都寫騎士為博得貴夫人的青睞和獲得榮譽而除妖驅魔、降龍伏虎,進行各種冒險的故事,有時也寫他們為了護教而征討異教徒。這種故事大多脫離生活,帶有很大的虛幻性。
騎士傳奇詩中描寫不列顛王亞瑟和他的圓桌騎士的作品數量很多,在英法德等國都產生了這一題材的作品。亞瑟王是公元6世紀的一個歷史人物,但騎士傳奇詩把他寫成了傳奇英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故事講亞瑟王屢建奇功,征服蘇格蘭、英格蘭等地。他和美麗的妻子桂內維爾住在一個城堡中,堡中宴會廳里設了一張大圓桌,可坐150個騎士。但圓桌上經常空著一個座位,留待找到那個盛耶穌受難時所流的血的「聖杯」的騎士。在騎士中,有一個顯赫的人物蘭斯洛特,他與亞瑟王的妻子桂內維爾相愛並幽會。亞瑟發現了這一秘密,與蘭斯洛特發生沖突。後來,蘭斯洛特離開亞瑟,亞瑟死後他才回來,這時桂內維爾已當了尼姑。這一傳奇中關於聖杯的故事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其他故事則肯定了人們享受愛情和幸福的權利,否定禁慾主義道德,同時,力求把人(騎士)描寫為有人性的道德高尚的人物。
騎士傳奇中流傳很廣的還有《愁斯丹和綺瑟》的故事。這一題材的復製品很多,法德意等國都寫過這一題材的敘事詩,13世紀時還出現了散文體的傳奇。法國文學史家約瑟夫·貝迪埃(1864~1938)曾作了重寫。
這個故事敘述英王馬爾克派外甥愁斯丹替他去向愛爾蘭公主綺瑟求婚,求婚被接受了。但航行歸途中,綺瑟卻和愁斯丹相愛。綺瑟和英王馬爾克結婚後,仍一心愛著愁斯丹。馬爾克對他們進行種種迫害,仍不能制止他們相愛,最後一對情人雙雙死去。
這一作品熱烈歌頌真摯的愛情,在忠於封建領主和忠於愛情的矛盾中,愁斯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作品是對封建道德和教會禁慾主義的一個抗議。13世紀流傳的《奧卡森和尼柯萊特》,也是著名的作品,以詩和散文交錯寫成。故事敘述一公爵的兒子奧卡森違背父意,不顧騎士職責,同一個女俘尼柯萊特戀愛,後經過許多磨難、斗爭而終成眷屬。這些後期的騎士文學,已明顯地表現出中世紀騎士精神的衰落和近代反封建反教會思想的萌芽。
騎士文學對後世歐洲文學有一定影響。其中一些作品的浪漫主義因素,在後世的作品中得到繼承和發展。騎士文學曲折豐富的情節和細致的心理描寫,也為後來的長篇小說提供了借鑒。但其中宣揚封建愚忠,渲染色情和享樂主義的成分,應加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