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中國為什麼有西班牙古錢幣

中國為什麼有西班牙古錢幣

發布時間: 2022-06-20 20:56:58

❶ 中國古幣

先秦時代
我國古代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是以物易物。 從商代開始,人們為了方便和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開始用貝殼來進行商品交換。因為海貝產於海洋、來之不易。貝殼小巧玲瓏、色澤光潔,是古人喜愛的裝飾品。它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體小價高,所以,被人們當作貨幣使用。這也是很多同價值有關的文字,如財、貨、貧、賤、買、賣等,多從「貝」的來歷。貝的計算單位為朋,五個貝穿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即十貝。《詩經?小雅》「菁菁者莪」篇中就有「賜我十朋」的記載。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真貝漸漸地供不應求了。
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交換商品是用真刀、真鏟等工具來進行。既不方便,也不能滿足雙方的需求。後來,改為小的刀、小的鏟,開始流行銅鑄的刀幣、布幣,這樣就有了「錢」。錢,其實就是鏟,貨幣的俗稱。本為一種農具,類似現代的鏟。作為交易的媒介物,人們仿鑄成鏟狀的銅幣。錢也由工具轉為貨幣義。銅鑄的刀幣、布幣流行,貝幣漸漸失去了貨幣的資格。 戰國時期的初級錢幣有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四大體系:布幣,是指銅鑄的鎛形幣。鎛形狀如鏟,也就是錢,鎛和布同音假借,故名布幣。布幣的發展分為原始布(空首布)、中期布(平首布)和晚期布(初行錢)三個階段。初行錢就是公元前336年秦惠王發行的秦幣,也就是環錢和半兩銅錢的前身。刀幣,銅鑄的刀形幣,由實用的刀演化而成。原是齊國各地所用的貨幣,按形狀分有大刀、小刀兩類。大刀製作精緻,刀面鑄有文字,也稱齊刀,重約50克;小刀重量輕、種類多,流通於燕、趙等國。環錢,是一種圓形、中間有方孔或圓孔的古銅幣。主要流通於魏、秦等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環線,是在河南輝縣固周村戰國墓出土的垣字錢。蟻鼻錢,是一種橢圓狀的古銅幣,流通於楚國各地。幣正面凸起、背面平,正面鑄有貝、晉、齋、行、君、金等古字,重約5克。由於狀如人面,俗稱「鬼臉錢」,錢上字形筆畫像螞蟻,乃稱蟻鼻錢。此外,戰國時期還有一種以黃金為材料的鑄幣,叫「爰金」,它是我國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金幣,流通於楚國等地。幣上鑄有陽文。文字書寫狀如印章,故又稱「印子金」。今發現的有郢爰、陳爰、專爰等幾種,都是楚國的金幣。爰金在今皖、豫、魯、蘇、陝、鄂等地都有出土。現發現最大郢爰共54塊,在江蘇盱眙出土。爰是古代貨幣單位,也是重量單位。爰金零星使用時,要將其切成小塊,量稱支付。
秦朝統一後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漢代所鑄的方孔錢仍稱「半兩」,但重量不斷減輕。如呂後二年(前186年)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年)減到一銖以下,稱為「莢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銖錢。並於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銖錢,鑄文「五銖」。這種五銖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幣值較穩定,成為我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錢幣。
王莽稱帝期間,實行寶貨制,時稱錢為「泉」,又增加了「泉貨六品」和「布貨十品」兩套錢幣。泉貨六品又稱「六泉」,是王莽寶貨制中六種圓形錢幣的總稱。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壯泉和大泉。小泉直徑六分、重一銖,值錢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幣的直徑、重量、價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錢幣,但小泉和大泉兩種錢幣流通甚廣。布貨十品又稱「十布」,也是王莽寶貨制中的十種布幣的總稱,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壯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銖,長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遞增一銖,長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銖,長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較大。其他各布難以辨認、極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國古代錢幣還經常以皇帝年號來命名,亦稱「年號錢」。由五胡十六國的成漢國率先鑄造。338年,李壽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為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年號漢興。開始鑄「漢興錢」。不久,南朝宋於孝建年間(454年)鑄「孝建五銖」,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495年)鑄「太和五銖」。年號錢成為定製自宋代開始。宋代年號更改頻繁,鑄的年號錢也特別多。元以後,歷代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以年號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寶」、明代的「洪武通寶」、清代的「乾隆通寶」等。 通寶,是中國唐以後錢幣的一種名稱,因鑄文中有「通寶」字樣而得名。在錢幣上鑄「通寶」字樣,起源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而鑄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重二銖四壘,十枚重一兩。從此,銅錢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來鑄名了,改稱「通寶」流通。錢幣也真正開始成為貨幣符號,不再以貨幣自身價值來交換了。以後歷代都沿用通寶,並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如後梁的「開平通寶」、南唐的「大唐通寶」、北宋的「太平通寶」,遼的「重熙通寶」、金的「大定通寶」、元的「至正通寶」、明的「洪武通寶」。而辛亥革命後廣東、福建等地的「民國通寶」則是我國最晚的通寶錢幣。
原料介紹
古代鑄錢除普遍用銅質做為錢幣主要材料外,還使用過鐵、鉛、銀、金等質料,後來又發展到紙幣。 先說鐵錢,即以鐵為幣材的古錢幣。鐵錢鑄幣始於漢代的公孫述,傳世有鐵半兩、鐵五銖等。當時鐵錢和銅錢的比價是二文當一文,任肪詩中有「鐵錢兩當一」之句。唐代開元錢幣中也有鐵質的。五代十國中鐵錢較多,如後梁的「開元通寶」大鐵線、後唐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後晉的「天德通寶」大鐵錢。鐵錢使用最多的是兩宋時期,主要流行於四川地區。清咸豐四年(1854年)也曾鑄造鐵錢,其面額有當五、當十、當千幾種,由於鐵錢價低質劣,造成了嚴重的物價上漲。咸豐七年,北京商人罷市,拒用鐵鐵,九年,朝廷停止鑄造,鐵錢壽終正寢。 鉛錢,也就是以鉛為幣材的古錢幣。這是在國力不足的情況下鑄造的,與銅、鐵幣同時流通。史書記載,最早的鉛錢是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閩王王審知所鑄的「開元通寶」。其後,南漢乾亨二年(918年)等「乾亨重寶」,以十枚當銅線一枚。清咸豐四年(1854年)曾鑄有大小鉛錢,有制錢、當十、當五十、當百、當千等幾種,引起嚴重的物價上漲。七年停鑄。 銀元,又稱洋錢、大洋等,大型銀幣的通稱。銀幣的鑄造,始於九世紀的歐洲。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屬地墨西哥大量鑄造,後很多資本主義國家效仿。明萬曆年間流入到中國,故稱之為洋錢,又叫鷹圓。我國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開始自己鑄造,稱之為「乾隆寶藏」,光緒十年(1884年),吉林機器局首先用機器製造,鑄文「光緒元寶」,背面鑄蟠龍文,俗稱「龍洋」,其後各省相繼仿造。宣統二年(1910年)頒布《幣制則例》,宣布採用銀本位制,定國幣單位為圓。鑄造的銀幣名「大清銀幣」,後因清朝被推翻而未實行。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開鑄有孫中山半身側像的開國紀念幣:1914年又鑄造袁世凱頭像的銀幣,俗稱「袁大頭」,重七錢二分,成色為890‰。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鑄有帆船圖案的銀元,俗稱「船洋」,重26.6971克。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抗戰後,因通貨膨脹,銀元又開始流通。 金銀錠,我國早在殷商後期就使用黃金,主要作為貯藏和支付。戰國時期就鑄有方餅狀的「爰金」。以後的朝代,黃金被鑄成方形、圓形、條形、馬蹄形等。此時金錠多做寶藏,作為宮廷賞賜之用,成語中就有「千金一笑」的典故。流通主要靠銀錠,先秦時就有銀布幣,今已出土發現18枚。元朝稱50兩重的銀錠為「元寶」。元寶又稱「寶銀」,始於元代,有些銀錠上記有銀匠姓名、鑄造年份、重量等。清代,銀錠種類分為寶銀、中錠、錁子三種。寶銀就是馬蹄形的元寶,重50兩,成色不等;中錠有稱錘形、馬蹄形之分,稱小元寶,重10兩;錁子則為鏝頭形的小錠,重1至5兩。清中葉後,鑄造元寶要經公估局鑒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元寶」還是古代自唐代以後對錢幣的一種通稱。因唐武德四年(621年)鑄的「開元通寶」,亦稱「開通元寶」而得名。使用時一般在元寶前冠以年號或朝代。唐大歷年間的「大歷元寶」、宋太宗時的「諄化元寶」、元代的「中統元寶」、清末的「光緒元寶」。這一點,和通寶雷同。
古代紙幣
除此之外,古代還流行一種紙幣,如交子、錢引、關子、會子、交鈔、寶鈔、和銀票等。 交子,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初,四川使用鐵錢,體重值小,流通不便,民間商人開始以紙幣代替錢幣,名為「交子」。上面有圖案、密碼、花押、圖章等。交子可流通,也可兌現。開始是分散發行,形制不一。後由十六戶富商聯合發行,其形制統一,面額也可隨時填寫。後來,由於兌現不暢、爭訟不息,遂為禁止。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由官府接管,改為朝廷辦理,在四川設益州交子務,發行官交子。面額可臨時填寫,有一緡(一千文)至十緡,交子以鐵錢為現金准備,分三年兌換一次,稱為一界。從四川流通擴大到其他地區。開始幣值還穩定,後因供應軍餉,彌補財政虧空,超額發行,招致貶值,後改為錢引。 錢引,宋代的另一種紙幣,也稱川引。就是領錢的憑證,如兌換券。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因交子貶值,而以錢引代之。朝廷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錢引形制比較美觀,用六顆飾有花紋的印來印製,分紅藍黑三色,並印有界分、年號和面額。後也因為不能兌換而貶值,從一貫貶到十餘文或數十文不等。 關子,南宋的一種紙幣。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開始發行,當時婺州(今浙江金華)屯兵,不通水路,鐵錢運輸不便,朝廷造關子,號召商人在當地用現錢換關子,再到杭州、紹興官府的榷貨務領取現錢。因此,關子相當於今天的匯票。此後,關子擴展到兩淮、湖廣等地。後也因為不能及時全部兌現,商人不願用。紹興十六年改發會子。 會子,也稱「行在會子」、「東南會子」,南宋的主要紙幣。最初由商人發行,叫便錢會子,後歸地方政府發行,戶部辦理。幣面印有發行機關名稱、界數、面額、舉報賞格及圖案花紋,還印有「敕偽造會子犯人處斬,賞錢一千貫」等字樣。面額初為一貫,後增發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種,流通於兩淮、湖北、京西等地。後也因為發行過濫而貶值。 交鈔,金元兩代發行的紙幣。金人建國初期因國內銅少、幣不足,而沿用宋遼舊錢。海陵王貞雲二年(1154年)仿效宋朝交子發行紙幣,名為「交鈔」,也稱鈔引。與宋、遼銅錢通用。交鈔分大小兩種,大鈔有一、二、三、五、十貫五種,小鈔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文等五種。大小交鈔均以七年為界,到期換取新鈔,後改為永久流通。交鈔四周有花欄圖案,印有金額、發行機關、日期、告捕賞格、流通區域及換新手續費等,後也貶值。 寶鈔,是中國元至清的紙幣名稱。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發行「至元通行寶鈔」,面額從五文到二貫不等,共11種。明初洪武八年(1375年)發行「大明通行寶鈔」,禁止使用金銀、面額為一百文至五百文和一貫等六種,成為明代唯一的國家紙幣,發行後即貶值。英宗以後開始使用銀。清咸豐三年(1853年),為籌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軍費發行以銅錢為單位的「大清寶鈔」,也稱「錢票」,咸豐十年(1861年)因貶值而清理停用。 銀票,即南宋以後用來代替銀兩通行的紙幣。最初為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發行,面額有一錢和半錢兩種(當時四錢摺合一千文)。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發行的「至大銀鈔」和清咸豐三年(1853年)發行的「戶部官票」,都是一種銀票。清代,銀票是由錢庄、官銀錢號局、當鋪和少數銀行發行。 以上各種紙票的發行,在歷史上是個進步。它便於攜帶和交換,方便了人民群眾的商品交換需求,使貨幣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但是紙幣的弊端也很明顯,它發行混亂、管理不力、難以兌現,常引起通貨膨脹,也可以說是歷史上一種不完善的錢幣。
總結
綜如上述,我國古代錢幣經歷了一個漫長演變的過程,在貝幣、金屬幣和紙幣交替發展中,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先秦的貝幣、秦朝的半兩、漢代的五銖、唐代的通寶、宋代的交子、元代的元寶、清代的銀元等具體錢幣形式。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錢幣做為特殊的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來進行商品交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每一步發展,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息息相關。考察古代錢幣,就要從經濟的角度去看歷史的發展變化。用經濟來詮釋歷史,能夠客觀准確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相比之下,看我們今天的社會經濟制度和錢幣發行流通,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和諧進步、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和最好驗證。

❷ 有關錢幣的知識

年號錢 面文鑄帝王年號的錢。東晉十六國成漢李壽漢興年間所鑄「漢興」錢為我國最早之年號錢。其後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通寶」等,均系「年號錢」 國號錢 面文鑄有國號的錢。自戰國時期「東周」布、「齊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國的「大齊通寶」、「唐國通寶」,以及此後南宋的「大宋元寶」、蒙文「大元通寶」、南明的「大明通寶」等,均為「國號錢」。國號年號錢 集國號、年號於一體的錢。如東晉十六國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所鑄「大夏真興」錢,其後遼天祚帝天慶年間鑄「大遼天慶」,及至清咸豐年間寶福局所鑄「大清咸豐通寶」,均為國號年號並鑄錢。 記重錢 面文標明錢體自身重要的錢。如戰國後期的「重一兩十二珠」,秦「半兩」、「兩甾」,漢及六朝「五銖」、「三銖」等,均屬「記重錢」。然此類錢鑄行未久即多為省銅而減重,更有始鑄即不足稱量者,私鑄錢尤甚,故錢文所記重往往與實稱重要不符。 記值錢 錢文標明自身當值的錢。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黃 ( 當 ) 千」,三國劉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銖」等,均為記值錢。 記年錢 錢背銘文標明鑄行年代的錢。如南宋「淳熙元寶」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錢系從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間所鑄。南宋各錢以背文記年者多見。 記地錢 背文銘記鑄地簡稱之錢。自唐「會昌開元」背鑄「京」、「洛」、「荊」、「越」等 22 地始,至宋「宣和通寶」背「陝」錢、明「洪武通寶」背「漸」、「豫」、「北平」等,莫不為記地錢。 記監錢 錢背銘記鑄錢監察司署簡稱的錢。如南宋「乾道元寶」鐵錢背「同」字即記舒州同安監,淳熙元寶背「春」字為記蘄州蘄春監,「紹熙通寶」背「漢」字系記湖北漢陽監等。亦有記監兼記年的,如「慶元通寶」背「春三」,即為蘄春監、慶元三年鑄。 合背錢 面背鑄有同樣錢文的錢。如「崇寧通寶」錢背亦鑄「崇寧通寶」四字,看來彷彿兩枚崇寧錢的背貼合在一起,故稱「合背錢」有時背文會出現倒書、橫書現象,均系澆鑄時合范有誤所致。另有兩面錢文年號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寶」、背「天啟通寶」,稱「異號合背錢」。 合面錢 錢的兩面都是背文,彷彿兩枚錢的正面貼合在一起,故稱「合面錢」,亦系製作有誤所致。如「乾隆通寶」中有面、背均鑄滿文「寶泉」者即為合面錢。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貨泉」中,即有兩面光板之無文合面錢。 合號錢 面文無「通寶」二字而出現兩個交叉的年號,如「泰昌天啟」四字,此等集兩個年號於一錢者,謂之「合號錢」。 剪邊錢 亦稱「剪輪錢」。為盜銅而剪去邊廓的小錢。傳世以東漢「五銖」為多見,故稱「剪邊五銖」。 磨廓錢 亦稱「磨邊錢」。指邊廓經磨銼取銅的窄邊或無廓錢。以西漢「五銖」為多見,故稱「磨邊五銖」。 延環錢 以專用圓鑿鏨去錢心後留下的圓環,叫「延 ( 音延 ) 環錢」以東漢五銖為多。新莽「貨泉」及六朝「五銖」中亦有 環錢。 環鏨下後主要用於回爐重新鑄錢而不作市場流通用,故存世頗少。漢至六朝官私爐均營此道。 對文錢 被鏨去延環後留下的錢心叫「對文錢」。因其僅剩一半之錢文可與對環對接,故稱「對文」。傳世可見「對文五銖」、「對文貨泉」。對文錢多混雜於惡劣小錢中在市場流通,今不難見。 對錢 又稱「對子錢」,日本泉譜謂「符合泉」。對錢中一枚多為篆書錢文,可與另一枚異體文 ( 真、草、行、隸均可 ) 配為對子;除面文書體不同,余大小厚薄、內穿外廓以至銅質漿色、製作風格均基本一致,故謂「對錢」。最早自南唐「開元通寶」始,為一篆一隸;至北宋形成「對錢」製作高潮,如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宣和等,計有小平、折二等數十百種配匹之對錢。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種以上,蔚為大觀。 平錢 俗稱「小平錢」、「小平」。即為一枚當一文使用的基礎小錢。一般徑 2.4 ~ 2.6 厘米,重 2.8 ~ 3.6 克。系歷代古錢中鑄量最大、傳世最多的品種。常見的如開元、熙寧、大定、康熙等通寶錢均為平錢。 折二錢 一枚當二文即兩個平錢使用的錢。形體稍大於平錢。一般徑 2.7 ~ 2.9 厘米,重5 ~ 8克。折二錢總量不少於小平,以北宋所出為最多,常見有元豐、政和等折二錢。 折三錢 一枚當三文、摺合三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品種及數量均少,如北宋慶元、 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錢中,均有折三錢。 折五錢 指一枚值五文、摺合五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3.2 ~ 3.6 厘米,輕重不一。如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錢中, 均有折五錢。亦有稱「當五錢」者。 大錢 泛指「當十」以上、包括「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在內形體較大的高額錢。此類錢之大小輕重無一定規律,且時有大小錯出、輕重倒置現象,多系經濟困頓、通貨膨脹的產物。自唐代當十開元到清朝當千咸豐,歷代大錢層出不窮,名類繁多。至於新莽的「大布黃 ( 當 ) 千」、「一刀平五千」,三國孫吳的「大泉當千」以及五代劉守光的「應天元寶」背「萬」即當萬錢,更是徒有虛名、變相榨取民間財富的虛值大錢。 榆莢錢 又稱「莢錢」,指錢體輕薄如榆樹之莢 ( 榆錢 ) 的小錢。如西漢初年所鑄薄小「半兩」,民間即呼為「榆莢錢」。 鵝眼錢 或稱「雞目錢」。錢體輕小如鵝眼、雞目之類的劣錢。如從東漢末年至六朝間所出劣質特小「五銖」錢,一般被統稱為鵝眼錢或雞目錢。 男錢 舊時傳說婦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錢。如十六國後趙石勒所鑄「豐貨」,因錢文壯實豐滿,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稱為「男錢」。 女錢 南朝梁武帝所鑄「五銖」,因其輕薄弱小而被稱為「女錢」又謂系對「男錢」而言,婦女佩之可以生女。然均傳說,不足信。 稚錢 三國蜀漢「五銖」 ( 一說梁五銖 ) 中有種錢體輕薄、文字纖弱、穿孔特大之「五銖」,被稱之為「稚錢」。與「女錢」一樣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婦女及兒童的鄙薄與輕視。 官爐錢 由國家或地方政權機構設爐監鑄的錢。如自西漢上林三官「五銖」至清末戶部寶泉局所出「宣統通寶」均屬「官爐錢」。歷代少數民族、封國或割據政權監錢機關督察鑄行的錢幣,一般也被視作官爐錢。 私鑄錢 民間私爐盜鑄的錢幣。因意在牟利,私鑄錢一般比官爐錢輕小粗惡;從銅質到文字都明顯劣於同時官爐所出之錢。然各代私鑄錢雖禁難止,存世數量均不為少。 後鑄錢 後世啟用前代年號補鑄或重鑄的錢。如「大中通寶」部分記地錢,即於洪武年間按洪武錢制補鑄的,「泰昌通寶」系泰昌帝死後由其子天啟帝補鑄。此類錢幣即為後鑄錢。 鎮庫錢 鑄錢工場正式開爐澆鑄前,為進貢、紀念或避邪而先行特製的大錢。如「大唐鎮庫」、「咸豐元寶」特大「鎮庫」錢等。鎮庫錢一般製作精美,存世絕少。 套子錢 通過不同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龍的錢。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幣值等級配套;全昌開元以背文鑄地配套;「唐國通寶」可以不同字體配套;「淳熙通寶」可按記年、記監配套;「順治通寶」可據五種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種、數量及風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為最有名、最珍貴的「套子錢」。 厭勝錢 又稱「厭勝錢」。「厭勝」意即「厭而勝之」,系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鑄成錢幣形態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紀念品統稱為「厭勝錢」。一般僅供佩帶玩賞用,而不作貨幣流通。我國自漢代起官、私爐均行鼓鑄,品類甚多,且有發展,其中吉語、八卦、供養、撒帳、打馬格及春錢等數種傳世甚豐。除銅錢外尚有以金銀製作者,不一而足。 吉語錢 厭勝錢屬。一般分以通用錢號添鑄吉語以及吉語為文、加鑄圖像兩類。如「五銖」錢面添鑄「君宜侯王」、「長宜子孫」等吉語;「嘉慶通寶」背鑄「萬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類則面文為「長命富貴」、「龜鶴齊壽」,錢背則見各種吉祥及辟邪圖像等。 八卦錢 厭勝錢屬。錢面為八卦圖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字;背文多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對應生肖圖 ( 鼠牛虎兔等 ) 。穿孔圓形。民間多以此錢可避邪保安,所鑄甚多, 大小版式各異,精粗互見。 撒帳錢 厭勝錢屬。舊時女子婚嫁儀典上,女賓以金錢彩果拋撒其新房帳下;此種特鑄拋撒之錢謂之「撒帳錢」。此俗始於唐代公主出嫁,後為民間沿襲。錢文多系「金玉滿堂」、「忠孝傳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異,面背或有各類吉祥圖案裝飾其間。 供養錢 厭勝錢屬。亦稱「供佛錢」、「廟宇錢」。舊時官方或寺院所鑄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以元代所出最多。錢面除沿用年號、國號文字者,更有「香花供養」、「大安福寺」、「寶珠菩薩」、「進香直社」等;背文則有「神」、「護聖」、「香殿」等等。此類錢製作粗疏,形體偏小,傳世不多。 馬錢 亦稱「打馬格錢」。或面或背鑄有駿馬圖像;錢文為武將或良馬名,如「魏將吳起」、「唐將散騎」、「追風之馬」、「千里之馬」、「飛黃」、「渠黃」、「赤兔」、「龍駒」等數十百種。馬錢為宋代前後作打馬游戲用,格局類似棋牌,惜今已失傳。 春錢 面背鑄有男女交媾秘戲圖像,間有文字如「風花雪月」等。舊時由長者授於新婚子媳,或作傳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孫用,類乎古代春宮圖識或風月定鑒等。 冥錢 又稱「羨瘞 ( 音義 ) 錢」、「明器」。專為死者殉葬鑄制之錢,有銅、銀、錫、鉛、陶、泥數種。自秦漢特小「半兩」、「五銖」起,歷代均有所出。除「消災」、「太平」等類錢文,近代出土遼代之「清寧二年」、「大康六年」均為記年之冥錢珍品。 連錢 指一爐所鑄因未曾鏨開而連在一起的兩枚古錢。如戰國晚期的「四布當 」、新莽的「 刀」等均有「連錢」。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彷彿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後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厘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厘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雕母 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六朝後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雕母多種。形體稍大,銅質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文字纖勁。是為古錢中至珍之品。 鑄母 一般通稱「母錢」。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澆鑄以供成批造錢用的母錢。鑄母雖稍遜於雕母,然其質地、品相依舊異常精美。 鐵母 鐵錢的母線。一般均據雕母以優銅翻鑄而成,以兩宋鐵母為多。錢體較鑄制出的鐵錢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鐵錢精整美觀,甚珍罕。 子錢 以母錢翻砂大批澆鑄出來的銅錢或鐵錢。一般正用品及傳世品均系「子錢」。 樣錢 可分兩類:由造錢主管機關呈送帝王以供審閱、抉擇的樣錢叫「進呈樣錢」,多由銅、蠟、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頒發至各地造鑄爐場當作樣品或母錢的樣錢叫「部頒樣錢」。樣錢亦具母錢精良優美的特性。 試范錢 鐵錢 (含銅錢) 正式開鑄前先以銅汁試澆的錢樣,亦稱「試樣錢」。 初鑄錢 最初以錢范或母錢范鑄出來的子錢,或謂「頭爐錢」。此類錢較後鑄者顯得精整,文字峻深,邊廓堅挺,品相佳美。 銹色 古錢表面著銹後呈現出的色澤。因古錢遭際不同而各有千秋。銅錢遇酸性環境呈現出的綠銹有「松綠」、「瓜皮綠」或「靛藍」色;遇喊性環境則顯現紅色,可見「硃砂銹」、「雞血斑」等;在中性環境中因表層氧化可顯出水銀色,俗稱「水銀古」。古錢年久生成的銹色自然、透徹,銹層堅硬板結,與作偽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銹不同。 生坑 出土未久呈現新鮮銹色的古錢謂之「生坑」。或雖出土有年然銹色未遭損壞,一如現坑時模樣者,一般也稱「生坑」。 熟坑 出土多年表層雖受磨損、氧化,但依舊留存部分銹跡的古錢,稱為「熟坑」。舊譜又釋為「老生坑」,文義欠精當,以統用「熟坑」為宜。 傳世古 古錢出爐後從未著土,因長期氧化致使錢面牢結一層黑膜,猶塗過黑漆一般烏黑發亮,是謂「傳世古」,又稱「黑漆古」。此類錢若經長期把玩撫摩,而使錢文及內外廓露出紅潤銅色,錢肉依然黑亮,則為「傳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 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數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以八十文為陌。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後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象。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別於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並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官鑄錢均屬制錢。 普爾錢 「普爾」為維吾爾語,意即為「錢」。清乾隆年間新疆始鑄方孔圓錢,因用其地所產紅銅鑄造,故錢色發紅,遂又稱「新疆紅錢」。其時先後鑄制紅錢即「普爾錢」的有伊梨、阿克蘇、葉爾 、喀什葛爾及庫東等局。 阿堵物 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 ( 搬走這個東西 ) ,仍不言「錢」。後人遂有以「阿堵物」戲稱錢者。 摘自《簡明古錢辭典》
錢」「泉」「元」

「錢」字的由來:「錢」最初是農田耕作的一種用青銅鑄造生產工具的名稱。因為農家必須依賴這種工具從事生產勞動,而且「錢」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於交換,後來便逐漸演變成為貨幣,「錢」這個名稱也就被沿用了下來。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等處,見到的「布幣」比農具「錢」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錢」的原形。一九八○年版第四套人民幣伍元鈔票,對著光照一照,它的水印圖案就是「布幣」。

「泉」字的出處:到了漢代,封建迷信的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又改稱為「泉」,「泉」便成了「錢」的借用。用「泉」來稱呼貨幣更加形象,難怪有人形象地比喻: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因此直到現代,「泉」這個借用詞還在用,比如:集幣迷們總是以「泉友」相稱。

「元」字的發展:唐高祖開朝時,為取意開辟新紀元而鑄造新錢「開元通寶」後,曾被後人誤叫過「開通元寶」。以至後來,史思明反叛,乾脆就開爐鑄造了「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使用在錢幣上「元」這個字便盛行了起來。到了元朝,元字當然更加有意義,鑄在銀錠上元寶二字,就是取「元朝的寶貨」的意思。明代萬曆年間,歐美的貨幣開始傳入中國,當時市面上最流行的外國貨幣是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銀圓。因其形狀呈圓形,一枚又為一圓;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時間一長,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用同音字「元」代替了。這樣一來,元這個字就更被人們熟悉和使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成了我國貨幣的單位。

我國歷史貨幣中還有一種刀形幣,後世稱為「刀幣」。

春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行了一種形狀像刀削(青銅刀)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刀幣」最初是在齊國行用,到了戰國時期在燕趙等地也與「布幣」並行流通。它是由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變過來的。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齊刀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米,最寬2.8-3厘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尖首刀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范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家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制,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燕明刀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厘米,寬1.6-1.9厘米,重約14克。其型式與「尖首刀」 相同,只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僅重1.4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家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佔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困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干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❸ 1803年西班牙古錢

該銀幣學名叫「西班牙瑞爾」,在收藏界俗稱「雙柱錢」,在清末民初這種銀元還有一個名字,叫「本洋」。這枚銀元正面人物是西班牙卡洛斯四世國王,背後為西班牙國徽,是1803年在墨西哥城鑄造的雙柱幣,面值8瑞爾。由於「雙柱」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有過特殊的地位,因此國內保有量很大,近年又出現過大量現代偽造「雙柱」幣,導致這類銀幣的收藏價格一直上不去。在收藏市場上,「雙柱」幣一般按品相分,價格在100-1000元之間,1000元以上的少見。 雙柱錢也就是「本洋」,和一些老人所熟知的「鷹洋」有著深厚的淵源。原來,17世紀起,西班牙的本洋、荷蘭的馬劍銀元開始流入我國,後來美國的貿易洋、日本的番龍洋等也陸續流入中國市場。初期,由於西班牙本洋的含銀量高、數量大、鑄造精、重量適中等優勢,一舉奪得市場交易的主幣位置,被譽稱為「本洋」,在17至18世紀期間,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與中國交易時大部分也使用西班牙雙柱銀元;但到了1823年前後,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再大量鑄造供應雙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鑄的「鷹洋」,「本洋」的斷源和「鷹洋」的源源不斷,成為鷹洋取代雙柱的根本原因,西班牙雙柱自19世紀初開始衰落,並逐漸退出中國市場。 所以,西班牙雙柱是中國經濟史、中國銀元史的重要見證。

❹ 為什麼外國的古錢幣大部分沒有洞,中國古錢幣卻有

很多小夥伴比較細心發現中國古代的錢幣大多都是在中心打孔,而外國的錢幣要麼沒有空,要麼會在邊緣打孔,中心打孔的也有,但是比較少。那麼這裡面到底有什麼緣故呢?是文化差異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實中國和外國在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都會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基本上都是有文化差異導致的。

❺ 從中國的古代都出現過哪些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

我國使用貨幣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貨幣文化,並對周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般認為,在夏商時代,我國就有了貨幣。我國最早的貨幣主要是實物貨幣,當時流通面最廣、量最大、時間最長的是貝。貝,光潔美麗,堅固耐磨,便於攜帶,便於計數。在夏商的遺址中都有大量貝出土,在商周的古文獻中也有關於貝的紀錄。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在商代晚期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青銅仿貝成為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隨著工人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由於諸侯稱雄割劇,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四大貨幣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廢除了各國形形式式的貨幣,定黃金和銅錢為統一使用貨幣。黃金用於大宗交易的支付,而銅錢即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則用於日常生活。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漢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圓形方孔的面上鑄以「五銖」字樣,這樣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五銖錢一直用到唐高祖時期,長達七百多年,是中國古代使用最久,也是最成功的貨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五銖錢,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這四個字出自唐初歐陽詢的手筆。所謂「開元」,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在統一之國度內的通用寶貨。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明確標明錢的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它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開鑄,在唐代通用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從未有過中斷,這在貨幣史上也是罕見的。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唐代的「開元通寶」,開創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自此,青銅鑄幣告別了以半兩和五銖標重命名的傳統,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軌。「開元通寶」還在形制和重量上樹立了中國貨幣的標准形象,它以一錢為法定重量單位,每十枚錢重一兩。十錢一兩的十進位由此產生,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出現錢荒,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鐵錢和銅錢並行。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25斤8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130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使紙幣「交子」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使用統一的紙張,有一定的形制,印有復雜的圖案,並有防偽密記。「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統一的紙幣制度,發行「中統元寶鈔」,元朝成為第一個以統一的紙幣為基本貨幣制度的朝代。

明初,白銀不是合法貨幣,明朝禁用金銀交易。明英宗時期,解除用銀禁令。至此,白銀作為通貨和價值尺度,才正式取得合法地位。明後期白銀普遍通行於全社會,在貨幣流通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

在清初的一百年間,各地仍沿襲明末鑄成錠形的銀塊,以兩計算,稱量使用。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銀塊形狀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兩以下的稱散碎銀子,一兩至五兩的稱小錁,用於一般交易;大宗買賣則用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紋銀,它是一種全國性的假象標准銀,重約十兩的中錠、重約五十兩的元寶,在支付時必須先摺合成紋銀,再換算出其所含純銀,才能完成物值交換,使用起來十分不便。

鴉片戰爭爆發前後,外國銀元相繼輸入中國內地,當地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國銀元有西班牙的本洋、荷蘭的馬劍洋、英國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鷹洋、日本的龍洋等等,已達幾十種之多。由於洋銀計枚核值,使用時不必稱量,因此民間樂於接受。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它在中國成為一種選用貨幣,同時也成為中國自鑄銀元的催生劑。道光、咸豐年間,仿鑄洋銀從與外商貿易頻繁的沿海城市興起,然後遍及到全國各地。在廣州稱廣板,福州稱福板,杭州稱杭板,其中以上海道台監制的最為規整,重量大體與外國銀元相符。在這種景況下,清政府為了保持民族尊嚴,維護貨幣制度,開始籌劃鑄造本國銀元。

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東錢局,購進英國機器開始鑄造名為「光緒元寶」的銀元,當年鑄成100萬元。這是中國正式用機器鑄造銀元的開端,也是現代貨幣單位制度之濫觴。光緒元寶背面飾有蟠龍紋,又仿洋銀製成,因此稱作龍洋。之後清政府在天津設立了鑄造銀錢總廠,統一製造銀元。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器鑄幣的重要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兩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❻ 古幣最早被被稱為什麼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環球熱訊社區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 ,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找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吧。。

❼ 誰知道這是枚什麼外國古錢幣

福建閩南沿海泉州、漳州等地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了數十批西班牙銀幣,泉州地區就發現了十批之多。福建的海外貿易在唐代開始興起,由於五胡戰亂,絲綢之路被阻斷,所以阿拉伯商人紛紛取道海路東來進行貿易活動。泉州口岸此時與廣州、揚州並駕齊驅,可能已成為中外通商四港口之一。正因如此,十六世紀前後西班牙利用其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橫渡太平洋,通過菲律賓馬尼拉到月港這條航線從事海外貿易;常年有130多艘商船往來於拉丁美洲及東南亞鄰國,而漳州的綢緞、紗絹、刺綉,德化窯燒造的象牙白、晉江磁灶窯生產的「龍壺」和「龍瓮」,同安汀溪窯生產的「珠光青瓷」以及漳州南勝等地燒造的各類陶瓷器和安溪茶葉為大宗出口商品,換來大量的西班牙銀幣,並在東南沿海廣泛流通。這些西班牙銀幣在閩南內陸廣大腹地流通,幾乎成了當時的本位貨幣,商業結賬也以雙柱為單位。這枚是1779年查理三世鑄造的西班牙銀幣,中國1986年在廣東的某個海岸曾經出土過一枚。

明朝末年,海禁漸開,葡萄牙、西班牙等海外商人相繼來我國經商,葡萄牙人通過澳門、廣州、寧波、泉州等地登陸,西班牙通過呂宋(現菲律賓)經過華僑與大陸來往。當時外國商人用銀元購買茶葉、絲綢、瓷器等物,而中國則有少數人購買鍾表,外船的貿易幾乎全部是以銀元來貿易,從乾隆時代銀元流入中國,在1779年達到380萬元之多,其中最多的流通量是馬錢、雙柱、十字錢。

所謂雙柱即一面有兩根柱子,這兩根柱子是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赫居里斯柱子,代表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的山岩。雙柱中各有一卷軸裹著,後代貨幣的符號「$」即它的來源。當時流入我國的雙柱幣,大都重七錢二分(約26.6克)。這枚銀元現在的價格在200元至500元之間。

❽ 我想了解錢幣的歷史!

貨幣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貨幣防偽
偽造貨幣的問題與貨幣制度一同出現。在使用金屬貨幣的時代,偽造的方法是在金幣中攙入銅、鉛等廉價金屬。當時對付這種犯罪唯一的方法是一旦發現,就使用嚴厲的刑罰,以此來威嚇偽造者。
紙幣更容易偽造。法國大革命後,發行了以沒收的教會地產為抵押的債券,作為代用紙幣。為了破壞法國經濟,英國政府曾經偽造過這種貨幣(同時規定私人偽造法國紙幣將會被判處死刑)。這也是最早的經濟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在集中營里大量偽造英國和美國的紙幣。私人或犯罪組織偽造紙幣的記錄也層出不窮。為了避免偽造,紙幣採用了很多防偽措施:專用的特殊紙張,膠版凸印、水印,磁性油墨,金屬安全線,紫外線熒光記號、變色油墨、正反面圖案對印(這種技術在法國法郎上最為醒目)等等。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還發行了塑料貨幣。
現代的貨幣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個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之間貨幣按照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兌換比率。這個體系是以黃金的自由流動為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體系實際上已經崩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奧地利等國出現了貨幣大幅度貶值的現象。此後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匯率基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兌換。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匯率。一些比較穩定的或者有升值潛力的貨幣,如瑞士法郎、西德馬克等等。
國際標准組織(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號體系,用來表示各國的貨幣。這個標準的代號為ISO 4217。
貨幣匯率表中可以看到最近幾年裡,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情況。
中國的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中國貨幣
中國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外幣兌換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環球熱訊社區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 ,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❾ 古代的錢幣有什麼

(1)先秦:商朝人善於經商,以貝為幣;戰國時期,各國出現了鐵錢,秦國使用圓形方孔錢,稱半兩錢(齊國使用刀形幣,趙國使用鏟形幣,楚國使用蟻鼻形幣)。
(2)秦漢:規定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行全國的貨幣。漢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變化,至武帝鑄五銖錢才穩定下來。
(3)三國:那時貨幣減少,布帛、穀物成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廢止銅錢,使用實物交易,以後行廢不定。
(4)隋唐:仍鑄五銖錢,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舊幣,有利於貿易的發展。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後來發行量很大。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設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時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由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紙幣的推廣,減輕了商人攜帶金屬貨幣的負擔,有利於商品交換,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
(6)明清: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

❿ 16世紀的西班牙白銀和中國白銀有和不同

2100萬銀元指的是西班牙本洋,2100萬銀元=1470萬兩白銀。
中英《南京條約》中規定「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而後來中外條約中規定的中國賠款都是「若干兩白銀」。計算的名稱和單位為何發生變化?原來,這和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的對外貿易的不同狀態有著密切關系。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0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8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6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2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4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8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4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4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5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