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戰爭怎麼樣
⑴ 徹底打碎西班牙霸業夢的戰爭,究竟帶來了哪些影響
戰爭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總是那麼巨大,戰爭對歐洲歷史的影響更是巨大。宗教戰爭是近代第一場波及整個西歐的國家的戰爭,經歷了整整30年,因此也稱為「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的內容十分復雜,包含民族獨立、宗教改革、霸業對決等,如此多的復雜因此集中在一起,讓這場戰爭對歐洲形成了全方面的影響。
一,披著宗教外衣的爭霸這場戰爭之所以叫做「宗教戰爭」,就是因為和宗教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5世紀到16世紀,西歐各國進行了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建立國家控制的民族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的控制;二是建立「廉價教會」「平民教會」,打破教會對文化的壟斷。各個國家在改革方面的側重點不同,其中英法兩國已經形成了民族國家,王權強盛,因此兩國的改革主要是建立了民族教會,並沒有改變宗教內部的本質。波西米亞、德意志、瑞士、荷蘭的改革就比較徹底,建立了「廉價教會」。
⑵ 英國與西班牙的戰爭經過是怎樣的
「無敵艦隊」於7月下旬強行駛入英吉利海峽。英國人在西班牙艦隊到來之前,已將港口堅壁清野了,西班牙艦隊無法獲得供養。雙方都作了充分的准備。
7月28日(星期日)午夜,「無敵艦隊」停泊在法國北部多佛爾海峽港口加耒,這里距英國多佛爾港僅30餘公里。西班牙艦上的船員均已酣睡入夢。英國人在夜色和重重雲霧的掩護之下,把6艘舊商船偷偷地駛進海港。這6艘船的艙內全裝滿了易燃品,船身也塗滿了柏油。當接近西班牙艦隊時,立即點燃6艘放火船,借著順風順水猛然闖入西班牙艦群。頓時一片火海,烈焰熊熊。西多尼亞公爵在忙亂中命令解纜拔錨,各自奪路逃生。
8月初,在格雪夫蘭特會戰中被打得狼狽逃竄的「無敵艦隊」,啟航回國。英軍司令霍華德親率主力艦窮追不舍。「無敵艦隊」在海上又遇到大風暴,有的船隻被大海吞沒。1588年10月,艦隊總司令西多尼亞率領殘部繞過蘇格蘭才回到西班牙,他僅帶回43艘殘破艦船,「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英西海戰後,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英國卻一躍成為海上強國,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地位。英國向海外殖民地掠奪和擴張的范圍,伸向了世界各地。
⑶ 你對歷史上的美西戰爭了解多少,結果怎樣
美西戰爭是美國海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這場戰爭後,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採取更加積極地姿態。
最後,西班牙無力再戰,向美國就和,美西戰爭結束,世界上的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走向了終結。
⑷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果如何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指法國與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哈布斯堡王朝長期爭奪歐洲霸權,以及英荷兩國的活動所引起的戰爭。這是一次雙方各有同盟的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
1700年,無嗣的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二世之死,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當時,屬於西班牙的領土、領地,在歐洲有義大利的大部分、南尼德蘭,在南美、中美和北美有幾大片地方,在非洲有幾個重要領地,還有許多島嶼。
繼承西班牙王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在西屬尼德蘭、西班牙、義大利、萊茵河地區、南德意志、各殖民地和海上都發生了戰事。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雙方軍隊經過交戰,毫無結果,各自撤回冬季營房。
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
1703年,由於拉科西領導的匈牙利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壓迫的解放斗爭,奧軍的大部分兵力被派去鎮壓起義。奧地利對戰爭的主動性大大降低,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
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5~1709年,奧英同盟軍把軍事行動轉到法國領土上的有利條件已經成熟。
但是,這些有利條件卻因各同盟國戰略力量有限,產生意見分歧而未被利用。1705年,奧英同盟軍不僅在義大利,而且在尼德蘭、萊茵河流域和西班牙都進行了聯合行動,但沒有收到實際效果。1706年9月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
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但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上他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1708年和1709年上半年,尼德蘭和萊茵河流域發生了幾次局部戰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9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普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
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遂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
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奧地利實際上孤軍對法作戰,未能攻入法國。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
1714年,奧法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根據這些和約,法國將早先侵佔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法國在歐洲的領土未受太大損失。哈布斯堡王朝把義大利的大部分領土、整個比利時、西屬尼德蘭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並入自己的領地。西西里島歸屬薩伏依。
英國除得到直布羅陀外,還有梅諾卡島的一部分。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
這次戰爭的一個特點是,人數眾多的常備僱傭軍參戰,他們裝備有帶刺刀的燧發槍、馬槍、火炮等火器。這些僱傭軍隊精神素質差,脫離人民。
在戰略上,雙方都優柔寡斷,戰爭缺乏統一計劃,同盟部隊缺乏統一指揮。雙方在戰略上所採取的基本行動方式是行軍和反行軍、要塞防禦與包圍,很少進行野戰。雙方所採取的線式戰術極其呆板,部隊排成2~3線,平均配置在正面,不留預備隊。
戰斗的特點通常是兩軍正面接觸,以兵力優勢獲勝。對敵很少實施追擊,即使在淺縱深內,也很少追擊敵人。各部隊互不協同。在防禦中廣泛採用密布壁壘式野戰工事。一些西歐國家的軍隊沒有利用在武器裝備方面的改進。
⑸ 西班牙人與拿破崙的斗爭是怎樣的
拿破崙忙於這些安排的時候,已經把西班牙人民的意願忘得一干二凈了。這是一個可怕的錯誤。西班牙人民聽說他們的國家被這樣買賣時,都感到義憤填膺。西班牙人反對拿破崙的民族情緒高漲。西班牙人民決心同這個征服者和暴君斗爭到底。反映拿破崙鎮壓西班牙起義的名畫《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每個農民都拿起武器,雖然西班牙的軍隊由以前沒有上過戰場的人組成,但他們很快就證明了自己能夠在相同的條件下與法國軍隊作戰。拿破崙對阿拉貢首府薩拉戈薩的圍攻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圍城戰役之一。
半島戰爭期間,阿瑟·韋爾斯利率領英軍與法軍作戰 後來阿瑟·韋爾斯利被召回英國,約翰·摩爾爵士在同年冬天阻止了拿破崙征服南方地區。面對拿破崙率領的強大軍隊,摩爾不得不帶領部下撤退,他們越過加利西亞的山脊,來到了科倫納,希望英國的船隻可以在那裡把疲憊不堪的士兵運回英國。 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撤退之一。山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英國人還不得不經常轉過頭去和身後的大量追兵作戰。拿破崙沒過多久就離開了,他不得不馬上返回德意志,一位將軍接替了他的位置。最後,當英國軍隊到達海岸時,又和法軍展開了一場大戰。最終,英國人獲得了勝利,但是摩爾死在了這場戰斗中。
⑹ 西班牙內戰的戰爭結果
加泰羅尼亞陷落後,共和國處境急劇惡化。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政權,斷絕與西班牙共和國的外交關系。共和國內部的投降派猖狂活動。1939年3月3日,共和國海軍基地卡塔赫納爆發叛亂。3月5~6日,中部戰線司令S.卡薩多上校在馬德里發動軍事政變,宣布接管政權,搜捕和屠殺共產黨人及民主人士,並向叛軍敞開進入馬德里的大門。28日,叛軍和干涉軍進入馬德里和巴倫西亞,戰爭結束。最後一批共和軍在1939年4月1日投降。
佛朗哥隨後建立了獨裁政權。西班牙內戰後遭處決的人數達15,000至35,000人,此外還有監禁、強迫勞動等措施。在美國的支持下,佛朗哥擔任西班牙攝政王直到1975年去世。
⑺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怎麼回事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與反對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爭交織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聯合成為人民陣線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共和國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動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劃了反對共和國的軍事陰謀。1936年7月17日駐扎在西屬摩洛哥的部隊發生叛亂,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發了叛亂。法西斯陰謀家們把大部分軍隊拉到了自己一方。叛軍利用叛亂的突然性和共和國政府的猶豫不決,佔領了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群島和巴利阿里群島,並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築了防禦工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西班牙共產黨的號召下起來保衛共和國。民軍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部隊經過頑強戰斗,粉碎了在馬德里、巴塞羅娜、巴倫西亞、卡塔黑納、馬拉加、畢爾巴鄂以及在國內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亂的守備部隊。
叛亂者處於危機之中,他們只控制了幾個經濟落後的省: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利亞。而國內所有大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線和最重要的農業區都在共和國控制區內。然而西班牙政府沒有抓緊時機徹底粉碎叛軍。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國、義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強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英、法、美三國政府也對西班牙共和國採取敵視立場。他們宣布了「不幹涉」西班牙內部事務的政策,而實質上是為扼殺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瀾。西班牙共和國處在經濟封鎖之中。
叛軍依靠法西斯大國的援助於1936年8月初開始沿葡萄牙邊界向卡塞雷斯和巴達霍斯方向發動進攻。1936年9月中旬起馬德里成了緊張爭奪的目標。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遠近接近地上展開的激烈戰斗表明,共和國方面不僅有可能擊退叛軍,而且能夠徹底粉碎他們。法西斯大國擔心叛軍遭致失敗,決定公開插手西班牙的國內戰爭。1936年11月18日德國和義大利斷絕了與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並且承認佛朗哥為西班牙政府首腦。在短期內調往西班牙的外國部隊竟達5方多人,其中包括義大利常規軍2.5萬人和德國「鷹」軍團編成內的近1萬人。隨後干涉軍的力量又迅速增長。1936~1939年共有30多萬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戰,其中德國5萬、義大利15萬、葡萄牙2萬、摩洛哥約9萬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集群。戰爭頭兩年內德國和義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飛機、1150輛坦克和裝甲車、2700門火炮、數十萬支步槍、750萬發炮彈、1.7萬枚航空炸彈、7600多輛汽車和大量軍需品。義大利和德國的武裝干涉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軍事優勢轉到佛朗哥分子一邊。
1937年1~2月叛亂者和武裝干涉者兩次試圖奪取馬德里都沒有成功。在中部戰線、南部戰線、特別在馬德里附近,未經嚴格訓練的民軍部隊在激戰過程中改編為正規的人民軍。這支軍隊不僅堅守了馬德里,在哈拉馬河使敵人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在瓜達拉哈拉粉碎了義大利遠征軍。這些勝利證明了西班牙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政策是正確的。
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軍的戰爭贏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支持和竭盡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個國家的4.2萬名國際主義志願者抵達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國際縱隊和3個國際營。為了有效地幫助西班牙人民,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把一些積極的反法西斯戰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亞蒂、達列姆、柯都維亞、隆哥、布克、拜姆勒、科爾、孔特魯拉斯、施泰恩、賴謝爾、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喬皮奇、帕羅維奇、季米特洛夫、扎爾卡、蓋爾、雷恩、福克斯等。蘇聯人民忠實地遵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保衛者的最前列。蘇聯把反對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體進步人類的共同事業。
僅在1936年蘇聯人民就募集了6160萬盧布作為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資金,而蘇聯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了8500萬美元的貸款。在近3年期間內蘇聯沖破法西斯強國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封鎖,除了向共和國提供糧食、葯品和工廠設備以外,還提供了648架飛機、407輛坦克和裝甲車、1186門火炮、2萬余挺機槍和近50萬支步槍。大約3000名蘇聯志願者——軍事顧問、飛行員、坦克手、水手和其他專業人員曾在共和國軍隊中英勇奮戰。蘇聯軍事專家在創建正規的人民軍以及准備並實施反對干涉軍和叛軍的最重要戰役方面給共和國以巨大的幫助。
佛朗哥在馬德里附近遭到反擊後,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指示把爭奪的重心轉向西班牙北部,以便佔領與共和國分隔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在戰線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轉入防禦。1937年年中叛軍和干涉軍集中兵力轉入進攻。有15萬名士兵和軍官參加了進攻,其中包括10萬名義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上。共和國軍僅能以臨時湊集的6萬人的部隊對抗進攻之敵,然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干涉軍向未設防的城市和鄉村猛烈實施密集空中突擊。1937年4月26日在沒有任何軍事必要的情況下完全炸毀了格爾尼卡。叛軍和干涉軍利用無政府主義者的背叛行為而得以突破北線的防禦,於6月20日奪取了畢爾巴鄂城,並由此向桑坦德,進而向希洪進攻。
為了援助阿斯圖里亞斯的保衛者,共和國軍指揮部更加積極地組織中部戰線和東部戰線的戰斗行動。1937年6~9月實施了兩次重大的進攻戰役,一次在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薩拉戈薩東部。佛朗哥被迫從北方抽調部分兵力投入到馬德里和薩拉戈薩附近的戰斗。北線得到了一個月的喘息機會,但是這一機會未能適當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個月之後共和國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支撐點——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國軍在東線左翼成功地實施了攻克敵之主要支撐點——特魯埃耳的戰役。為了恢復這里的態勢,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斷進攻馬德里的准備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調往特魯埃耳。共和國軍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擊支援,重新被擊退到原出發地。在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某些政黨的隊伍中和陸軍部的機關里出現了投降情緒。特別是陸軍部長普里托阻撓人民軍隊的加強,其行動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揮部利用在特魯埃耳取得的勝利,把主要力量調往東部戰線。干涉軍和叛軍在埃布羅河河谷地區集中了西班牙5個軍,以及義大利遠征軍,德國「鷹」軍團,幾乎全部空軍和大量坦克兵團;而共和軍在這個方向上作戰的只有11個師,這些師在不久前的戰斗中已經遭到削弱,也沒有預備隊。
1938年3月9日叛軍部隊轉入進攻,突破了共和國軍的防禦並重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38年4月8日共和國政府進行了改組,普里托被免職,奈格林總理親自擔任軍事領導。政府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倡議,提出了內容廣泛的綱領: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陣線的范圍擴大到全民族統一的程度。這項綱領開辟了在西班牙恢復民主和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的道路。
共和國指揮部力圖削弱法西斯的攻勢,在加泰羅尼亞發動了進攻。7月25日共和國軍突然強渡埃布羅河並在寬闊地段上沖破了敵人正面,奪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積登陸場。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國軍扭轉政治軍事形勢和使戰爭進程朝著於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的一次重要嘗試。
但是,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加緊鎮壓、歐洲許多小國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國邊界的封閉,使西班牙共和國處於嚴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武裝干涉中不僅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國統治集團的直接支持。叛軍和干涉軍獲得增援後決定奪取加泰羅尼亞。他們集中了大約26個師,而共和國軍方面只能以總數為17.6萬人的21個師相抵抗。這些師在以前的惡戰中已喪失了元氣,僅裝備有240輛坦克和裝甲車、225門火炮和134架飛機。
1938年12月23日敵人開始在加泰羅尼亞戰線發動進攻。共和國為數60萬人的五個集團軍均在其他戰線上,在這里戰斗的共和國部隊得不到他們積極行動的支援,而處於困境。經過1個月的激烈戰斗,共和國軍於1939年1月26日放棄了巴塞羅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傷亡為代價開進到法西邊界。2月9日英國巡洋艦「德文郡」號迫使梅諾卡島的保衛者投降。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的公開支持下逼迫共和國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並斷絕同共和國奈格林政府的外交關系。以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會黨人貝斯太羅為首的叛變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兩國政府的指使於3月3日在卡塔黑納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叛亂,這次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共和國的艦隊卻在海軍上將布伊薩率領下離開基地,開赴賓澤特,後在那裡被法國當局拘留。3月5日晚卡薩多組織了反革命政變並奪取了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們把戰線讓開,3月30日共和國的全部領土被法西斯軍隊佔領。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最高峰。在這一戰爭過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徵的新型民主共和國。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流血最多的戰爭之一。戰爭期間,在軍事行動、空戰、轟炸和佛朗哥分子佔領區的鎮壓中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這場戰爭中武裝斗爭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實施進攻配之以在戰線其餘地段的陣地防禦。與空軍和海軍協同動作的步兵部隊在武裝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戰爭證明:戰斗和戰役的成功要靠武裝力量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戰爭過程表明,空軍的戰斗能力很強,它能夠在掌握制空權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況下達到可觀的效果。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僅能防槍彈的輕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擊下會遭受嚴重損失。同時,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擊的支持下集中實施坦克沖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佔領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軍具有重要意義,干涉者利用它封鎖西班牙共和國的海岸,轟擊港口和基地並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國海軍主要被用於護送地中海的運輸船和掩護海岸。
⑻ 法西戰爭是怎樣的
法西戰爭指拿破崙戰爭期間,西班牙人民反對法國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次戰爭的特點是人民群眾反對法國佔領者的斗爭與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結合在一起。
1807年11月,法西聯軍侵佔了葡萄牙。拿破崙企圖奪取比利牛斯半島,於1808年春開始佔領西班牙各戰略要點。3月20日,繆拉元帥的軍隊進入馬德里,西班牙王國政府對法國侵略者未予抵抗。5月2日,馬德里爆發了反對佔領者的自發起義,但遭到繆拉部隊的殘酷鎮壓。拿破崙利用國王查理四世與其子斐迪南七世之間的糾紛,使波旁王朝放棄王位,立其兄約瑟夫·波拿巴為西班牙國王。1808年夏,地方洪達在全國開始建立,並成為抵抗的組織者。
1808年6月6日,塞維利亞洪達以全國的名義對法宣戰。西軍達15萬人。法軍約10萬人,但在組織、武器裝備、戰斗經驗方面均優於西軍。然而,法軍指揮部過低地估計了西班牙人民的抵抗力量。在解放戰爭的最初幾個月里,得到志願兵武裝隊伍支援的西軍取得了巨大勝利。由3個師組成的1個法國軍被包圍在拜蘭地區,並於1808年7月22日投降。法軍在西班牙全國到處都被捲入戰斗。在葡萄牙的法軍與在西班牙的主力聯系被切斷,葡英聯軍於8月在葡萄牙登陸,法軍面臨被葡英聯軍擊潰的境地,遂於1808年8月30日向西軍投降。在西班牙法軍的處境也變得十分危急。
約瑟夫·波拿巴放棄馬德里,率部北撤,渡過埃布羅河。此時,西軍完全有可能徹底擊潰法軍,但是由於起義隊伍意見分歧,又缺乏統一指揮,沒能組織追擊,使法軍得到了喘息之機。1808年9月,為了領導國家和指揮軍事行動,西班牙建立了由保守貴族代表參加的中央洪達。1808年11月,拿破崙20萬軍隊侵入西班牙。法軍總數達30萬人。西班牙4個集團軍在埃布羅河地區展開,進行抵抗,但未能阻擋住拿破崙軍隊的進攻。英軍倉皇撤出葡萄牙。1809年3月底,西軍在塔霍河地區被擊潰。
正規軍的失敗並沒有挫傷西班牙人民的斗爭意志。游擊戰——反對佔領者的游擊運動——的烈火在全國燃燒。游擊隊設置伏擊,不斷地襲擾敵人,經常給法軍城防部隊以突然打擊。1809年底,在法軍佔領區內活動的游擊隊,不計為數眾多的零星的游擊隊小組,大規模的就不下20個,而到1810年底就增至30多個。他們使法軍遭受相當大的損失。僅1支由從前曾是大學生的弗朗西斯科·米納領導的游擊隊,從1810年4月至1812年11月就進行了143次戰斗,佔領了13座要塞,俘虜法軍1.4萬人。游擊隊的行動阻止了法軍的推進。中央洪達獲得了喘息之機,得以在瓦倫西亞、拉曼徹和埃斯特勒馬杜臘組建幾支新的部隊。1809年夏,西軍已達20萬人。1809年3月,由烏埃爾斯利指揮的英國遠征軍團再次在葡萄牙登陸。1809年6月28日,英西聯軍在塔拉韋臘戰役中獲勝。但是,8月6日法軍在這一地區擊潰了西軍,烏埃爾斯利倉皇撤到葡萄牙。1810年,法軍指揮部已擁有27萬軍隊,力圖徹底殲滅西軍,控制整個西班牙。
西班牙戰爭成為一場持久的、不利於法國的戰爭。拿破崙開始了對俄作戰的積極准備後,被迫減少在西班牙的法軍人數。1811年12月和1812年初,他從西班牙調出了1.4萬名士兵。1812年5月,又從西班牙向法國本土派遣了最富有戰鬥力的軍隊。拿破崙1812年開始的對俄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西班牙的局勢。7月20日在大盧基簽訂了俄西條約。
西班牙戰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西英葡聯軍採取了更加積極的戰斗行動。法軍被迫向塔霍河撤退。拿破崙軍隊在俄國潰敗,註定了法軍在西班牙的失敗。1813年,拿破崙被迫再次從西班牙調出1萬名有經驗的法軍士兵。1813年6月21日,在西班牙境內的維多利亞城地區發生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會戰。英葡西軍的聯合部隊和游擊隊打敗了約瑟夫·波拿巴的法軍。1813年底,法軍放棄西班牙。1814年初,威靈頓指揮的英西聯軍越過邊界,進入法國。西班牙人民經過頑強的斗爭捍衛了自己的自由和獨立。
在1808~1814年的法西戰爭中,法國損失了50多萬兵士,其中死傷約30萬。西班牙戰爭對歐洲反對法國統治的解放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⑼ 西班牙戰爭是怎麼一回事
[戰爭]西班牙戰爭
西班牙內戰是本世紀30年代西班牙人民為抗擊國內外反動勢力、捍衛革命成果、捍
衛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革命戰爭。
西班牙在16世紀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獨立
革命戰爭風起雲涌,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使它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美洲殖民
地。
1898年重新瓜分殖民領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又以西班牙的慘敗而
告終。從此西班牙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
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落後的西班牙,引起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陷於紊亂,人
民群眾非常不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1931年4月,西班牙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可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真正解決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
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異常尖銳,共和國的社會基礎很薄弱。1935年歐洲政局風雲
變幻,戰爭的威脅逐漸逼近。面對法西斯日益猖獗的狀況,共產國際提出了建立人民陣
線,團結無產階級以及其他一切進步力量,以抗擊法西斯勢力的號召。西班牙共產黨經
過努力使西班牙各左派政黨聯合組成了人民陣線,並在1935年2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獲
勝,組成了新的共和政府。新政府在人民支持下實施了一系列進步的社會改革。這些初
步的社會改革引起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極端仇視,迅速激化了原有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幾乎所有反共和的右翼黨派和反動軍官都在積極尋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幫助和支持,
陰謀策劃叛亂,以顛覆共和政府。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駐西屬摩洛哥梅利里亞的軍隊首先發動叛亂,次日,駐摩
洛哥殖民軍司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飛往摩洛哥的德土安指揮叛軍,另一反動將領莫拉
則在西班牙北方發動反叛。叛亂在西班牙各大城市蔓延,這時共和國軍隊的80%官兵被
叛亂者所控制。叛亂因為早有預謀,而且是在國際反動勢力支持下進行的,所以一開始
進展頗為順利。佛朗哥統率的摩洛哥軍團由南向北,莫拉率領的正統派和保皇黨軍隊由
北向南,企圖南北夾擊首都馬德里,迅速奪取政權。然而,廣大人民群眾痛恨君主制度
和法西斯主義,珍惜革命的初步成果,積極響應人民陣線的號召,紛紛自動起來保衛共
和國,民警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軍隊同叛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戰斗。愛國軍民的浴血奮
戰,使得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等中心城市的叛亂先後被迅速平定,叛軍的速勝
計劃破產。
正當叛亂幾乎失敗之時,德、意法西斯眼看西班牙反動派的叛亂難以獲勝,便不惜
撕下偽裝,於1936年8月公然支持叛亂,並武裝干涉西班牙。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
班牙有其險惡的用意。一是想控制住成為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咽喉的西班牙這塊戰略要地,
以便在未來對英法作戰時能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二是想以西班牙作為新武器的試驗場,
以便為未來發動世界大戰做准備。德、意法西斯公開的武裝干涉開始時,首先用飛機、
船隻把佛朗哥的叛軍主力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本土。與此同時,大批坦克、
飛機、大炮等武器彈葯源源不斷地送給叛軍,並出動轟炸機闖進西班牙的領空,對和平
城市和居民實施狂轟濫炸。接著法西斯正規軍也踏上了西班牙國土,與叛軍一起進攻西
班牙政府。由此西班牙民主主義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國內戰爭就演變為一場具有國際性的
反法西斯戰爭了。
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進行大規模武裝干涉,是世界法西斯勢力對民主勢力的又一
次猖狂進攻。這場戰爭對於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可
是,這時英、法、美政府卻採取縱容侵略的「不幹涉」政策,表面上禁止各國向西班牙
輸送武器和軍用物資,實際上是封鎖西班牙共和國,聽任德、意援助叛軍,夥同德、意
共同扼殺民主的西班牙共和國。因此德、意法西斯更加肆無忌憚地擴大武裝干涉的規模,
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有5萬德軍、15萬意軍在西班牙直接參戰。叛軍在得到德、意公開支
持,取得了大量軍事裝備和人力補充後,於8月13日攻佔了西南重鎮巴達霍斯,南北兩
支叛軍會合,然後揮兵直指馬德里。共和國處境逐漸惡化。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合
勢力的戰爭,贏得了全世界進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援,世界各地紛紛舉行集會,譴責德、
意的武裝干涉,要求英、美、法放棄「不幹涉」政策。
為了反法西斯斗爭的共同目的,來自54個國家的4.2萬名志願者組成「國際縱隊」,
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9月,馬德里開始遭到轟炸。11月初叛軍進至馬德里城郊,馬德里保衛戰進入緊張
階段。7日,叛軍開始全線展開進攻。共和軍頑強抵抗,狠狠打擊叛軍,使叛軍每前進
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叛軍進入馬德里市區的企圖未能得逞。1937年2月和3
月,叛軍和德、意侵略軍又先後發動了兩次強大的攻勢,都遭到失敗。其中在著名的瓜
達拉哈達阻擊戰中,共和軍和國際縱隊的戰士給意軍和叛軍以迎頭痛擊,經數小時的激
戰,意軍損失慘重,潰不成軍,死傷近萬人,被俘達數千人。經過幾番較量後,法西斯
侵略軍和叛軍被迫暫時放棄佔領馬德里的企圖,將其主要攻勢轉向北方。
1937年夏,叛軍和侵略軍在集聚兵力後轉入進攻。參加這次進攻的兵力有15萬人,
佛朗哥叛軍主力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作戰。共和軍僅能集結6萬軍隊分散抗擊敵人。6月
20日,巴斯克地區的首府畢爾巴鄂失守。10月22日,共和軍在重工業區阿斯圖里亞斯的
最後一個據點希洪城陷落。隨後,法西斯指揮部把作戰重點轉向了東線。1938年3月,
叛軍轉入進攻,突破共和軍防禦,推進到地中海沿岸,切斷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中部
以及南部地區的聯系。接著叛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共和國處於
多方受敵的危急局面。這時英、法政府卻封鎖法西邊界,扣留共和國從國外購買的大批
軍火。12月法西斯聯軍集中30萬重兵進攻加泰羅尼亞。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
府巴塞羅那失陷。
2月11日,法西斯聯軍在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後佔領加泰羅尼亞全境。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公開支持下,脅迫共和國政府投降來迅速結束西班牙戰爭。
2月27日,英、法兩國政府相繼宣布承認佛朗哥政權並斷絕同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
此時共和國政府處境非常困難,盡管決心作戰到底,但共和國內部的反革命武裝叛亂打
斷了政府繼續抗戰的意圖。3月5日在英、法指使下,共和國內部的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
會黨首領貝斯太羅與叛軍相勾結,在馬德里發動反革命政變,奪取了共和國政權,實行
白色恐怖,到處搜捕屠殺共產黨員和愛國者。為了配合這一叛亂,佛朗哥的軍隊全線出
擊,牽制在前線的共產黨作戰部隊不能回師援救馬德里。28日,經歷了兩年八個月戰斗
洗禮的英雄城市馬德里終於在內外敵人夾攻下陷落。4月初叛軍控制西班牙全境,共和
國被扼殺,法西斯獨裁政權開始了在西班牙的統治。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
意的武裝干涉以及英、法的所謂「不幹涉」政策。內部諸因素中,西班牙共產黨始終沒
有掌握人民陣線的領導權問題則是最主要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這場戰爭牽制了德、
意法西斯對其他國家的侵略行動,為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它
的意義遠遠超出西班牙本身,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侵略勢力的
一個重大事件,是30年代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