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奔牛節有什麼用
1. 西班牙鬥牛的來歷和規則是什麼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 奔牛節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證,但據記載,奔牛節在公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6頭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苗族人民常說牛如同她們的父母,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苗家喜愛鬥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苗家人挑選鬥牛,有一定的經驗。如挑選的鬥牛首先要求,身體壯大結實,胸寬頭大角大,前肢高後肢低,身長挺胸收腹;體毛烏黑粗硬。此外牛頭兩角寬實則勁斗,兩角節輪呈兩窄一寬相對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圓渾凶惡,鼻孔大耐打。舌尖帶黑斑點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長,尾巴下毛內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齊半圓,前薄後實便於打鬥時用力;小蹄內靠善打等等。此外還講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應的特徵等等。哪個能選到一頭理想的鬥牛;他將感到極大的榮幸 。 鬥牛節到了,主人們在迎賓待客喝酒時,還特意將糯米飯把牛喂飽,鬥牛上陣前有的主人還給牛喂上一、二兩酒,為牛提神壯膽。中午,鬥牛場內外,人們從四面八方牽來幾十及至幾百頭鬥牛,有的鬥牛身上還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兩邊掛滿銅鈴,響聲叮當,有的牛鞍上還插有歷屆鬥牛獲得的獎旗。顯得格外威風,主人也顯得異常光彩。苗族鬥牛有幾種鬥法,一種是斗輸贏搶名次,這種賽法不準人幫, 也不勸斗,以勝敗生死來定名次,一種是議定相鬥時間比輸贏或者到時間勸斗算打平。還有一種配對放斗,或勝敗隨便,或視其情況勸斗。鬥牛時雙方牛主和親友都到鬥牛場上,為其鬥牛吆喝助威和准備到時勸斗;鬥牛由有鬥牛經驗的人牽著在鬥牛場內環繞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讓牛熟悉環境和對方。然後將兩牛頭相對,牛身對立,在相距約兩米處,同時將牛鼻繩放開。兩牛便相互打鬥,兩邊主客人都在為與自家有關的牛喝彩助威,同時他們也可以從後頭或側面用手推肩頂,給牛助力。四面觀眾也為兩邊鬥牛吆喝助彩,氣氛熱烈。如放碰牛相鬥,兩牛可對直相距十米八米,兩邊同時放手,兩牛便狂奔至中,用頭角猛力相撞,這種碰牛相鬥極為劇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鬥牛與不碰鬥牛相鬥,碰鬥牛相跑五六米沖過去,不碰鬥牛原地抵觸的斗。雙方牛斗得正酣可相鬥已到議定的時間,需要勸斗時則雙方主人交換各自帶來勸斗用的粗繩,交換人員分別捆住對方牛腳,等待一聲呼喊,雙方同時拉退鬥牛,隔離牽鼻退場。然後第二對、第三對入場競斗。也有鬥牛場上幾對牛分別競斗的,場面氣氛更是熱烈,其間鬥牛主人的親戚朋友還為鬥牛放炮送禮,無論到場鬥牛得斗與否,是輸是贏,主人都得到親友們的禮物,雞、鴨、綢帶等禮品。獲獎的鬥牛:牛王、冠、亞軍或第一、二、三名的鬥牛則格外光彩,牛主人扛著獎旗或者將獎旗掛在鬥牛的兩角上,牛與主人都得到人們極大的欽佩羨慕。鬥牛節期間,看鬥牛的、看熱鬧的、作客飲宴的、談情說愛的, 各有所得,這種節日往往三五天才結束。
2. 西班牙奔牛節有什麼歷史淵源
西班牙奔牛節的由來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
3. 西班牙奔牛節是一個什麼節日求大神幫助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在西班牙潘普洛納,人們在市政廳前廣場上狂歡慶祝一年一度奔牛節開幕。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奔牛節期間,每年都有人受傷,甚至也發生過死亡事件。據統計,從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頂死,200多人被牛頂傷。即使如此,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愛好者每年7月6日至14日這幾天還是雲集潘普洛納這個只有18萬人的小城,在為期9天的人與牛之間的危險游戲中盡情享受歡樂與刺激。
求採納
4. 奔牛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
西班牙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奔牛節期間,每年都有人受傷,甚至也發生過死亡事件。據統計,從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頂死,200多人被牛頂傷。即使如此,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愛好者每年7月6日至14日這幾天還是雲集潘普洛納這個只有18萬人的小城,在為期9天的人與牛之間的危險游戲中盡情享受歡樂與刺激。
5. 西班牙節日有哪些
1、奔牛節:勇敢者的瘋狂游戲
節慶的第一天,由市政廳廣場發射火箭炮揭開序幕。在接下來的連續7天7夜裡,各項慶典活動包括音樂、文藝、露天舞會等等,年輕人總是通宵達旦地開心享樂,白天興趣盎然地參加奔牛節的活動,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每年7月6日中午是聖費爾明節的開始。此刻數以千計的遊人等待在城市大廳(Ayuntamiento)前的廣場上,將手中拿著的鮮紅聖費爾明圍巾舉過頭頂。
市長在這一刻從大廳的陽台上點燃一隻沖天炮(Chupinazo),宣告聖費爾明節的開始,遊人們則迅速將手中的圍巾扎在脖子上。此後,廣場會升起數個巨大的氣球,全城市民與遊客都會開啟大量的香檳酒並互相噴灑。而在此之前的等待中,廣場上的人群就開始互相投擲雞蛋提前慶祝。
2、西紅柿節:狂歡的紅色大戰
西紅柿節又稱番茄節。西班牙西紅柿(其西班牙語為:La Tomatina)節始於1945年,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進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最高。據傳說,有一天,該城裡一個小樂隊從市中心吹著喇叭招搖過市,領頭者更是將喇叭翹到了天上。這時,一夥年輕人突發奇想,隨手抓起西紅柿向那喇叭筒里扔,並且互相比試,看看誰能把西紅柿扔進去,這就是「番茄大戰」的由來。
3、法雅節:奢侈的迎春盛典
法雅節是西班牙的傳統節日,在每年3月15日至3月19日舉行,歷時近一周,有煙花爆竹秀、遊行、向聖母獻花等活動,最後以午夜焚偶引發高潮。所以這個節日又因以焚燒人偶的方式迎接春天而被稱為火節,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前往參與節日。
於2016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4、聖體節
聖體節(Corpus Christi)是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節慶之一,每年6月間,西班牙的大小城鎮都會隆重慶祝這一節日,而托萊多的慶祝規模又是其中最大和歷史最久的。我在聖體節的前一天到達托萊多,發現幾乎家家戶戶的窗口、陽台上都垂掛著彩旗和掛毯,古城的街巷裡也拉起了綉著十字架的「天棚」。
5、狂歡節
西班牙狂歡節,源於1492年。是在「聖周」之前40天舉行的一個很古老很流行的節日。是日人民盡情狂歡,慶祝紀念西班牙人民獲得光明。表達了西班牙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平和自由熱愛。
6. 西班牙有哪些獨特的風俗與文化
西班牙風俗
語言與宗教
西班牙語起源於古老的拉丁語,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西班牙語是西班牙的官方語言。在少數民族地區。其各自的民族語言亦為官方語言。
西班牙語是拉丁美洲一些國家、非洲的赤道幾內亞和北非幾個國家的通用語言。還是菲律賓部份地區的通用語言。目前全世界共有2.3億人使用西班牙語。西班牙語是聯合國通用語言之一。
西班牙9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對西班牙人的生活影響很大。此外還有3萬新教徒和少數洗禮教派的信徒。
民風民俗
「大鍋飯」 1987年,在西班牙兩次打破「吉尼斯」的肉菜飯(類似中國的八寶飯)的「大鍋飯」紀錄。原紀錄是做一鍋肉菜飯可供1.5萬人食用。這年兩次紀錄是製作可供3萬和6萬人食用的「大鍋飯」。
肉菜飯是一種在巴倫西亞地區及整個西班牙經常食用的食物。它是用米、肉、魚及豆角等製成的,頗受外國旅遊者的歡迎。
「蜜月島」 西班牙在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島,有個最大的馬略卡島,風光綺麗,氣候宜人。50年代中期,法國有100對男女青年集體結婚。他們久慕馬略卡島迷人的景色,相約一起到這里歡度蜜月。事後,歐洲許多新婚青年男女都視此地為最好的蜜月之處。久而久之,該島便被稱為「蜜月島」。
鬥牛
鬥牛被認為是西班牙的「國粹」、「國技」,素有「鬥牛王國」之稱。西班牙的鬥牛,一向受到世界公眾的注目和贊賞。 殉難節 婦女當政日。據傳,1227年摩爾人攻佔了薩馬拉的塞哥維亞城堡,在人們束手無策之際,聖阿格達等一些婦女挺身而出,率領男子和其他一些婦女與敵人展開特殊搏鬥,終於趕走敵人,奪回城堡。不少婦女英勇犧牲。後人為紀念在這次家鄉保衛戰中殉難的婦女,決定每年2月用兩天作為「殉難節」,並由婦女當政,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亦稱「婦女當政日」。
在這兩天里,從公共事務到家庭,凡男人掌握的權力全部交婦女管理。婦女們「選出自己的兩位市長」,履行市長權力。這一天,婦女們在「女市長」指揮下,抬著城堡保衛者聖阿格達的巨型雕像,向男子們守護的教堂進發。這象徵當年奪取塞哥維亞城堡
很可能是由於享受的溫和氣候與日照時間長的特點,西班牙人比大部份歐洲人愛晚起和熬夜.一般商店自上9:00或9:30至13:30,下午自16:30或17:00至20:00或20:30營業,但是中午不關門的商店越來越多.通常一個禮拜休息一天半,一般是星期六下午與星期天.但是也有很多商店只有星期天關門.夏天,在旅遊地區,商業時間可到晚上22:00或23:00一個禮拜營業七天.飯店營業時間不統一,正常地中午飯是自13:30至15:30,晚飯自20:30至23:00或23:30.夏天營業時間加長.有很多飯店中午不休息,不少連後半夜都開門.酒吧間白天與晚間營業.
一般來說,西班牙夜生活很強烈.酒吧間及迪斯科舞廳後半夜都不關門.夏天經常夜裡3:00或4:00後才關門.大城市,如馬德里或巴塞羅那,連冬天有很多娛樂場所天亮才關門.
小費
小費是西班牙一個流傳的習慣.僅管大部份的飯店、酒吧間已收服務費,還是很正常留一點小費.這個習慣也擴展旅館外勤侍者、劇院引座員及出租司機.僅管,不是強制性的,如果想不給小費人家不會反對.
獨特風俗:
西班牙擲蕃茄大戰
西班牙瓦倫西亞區布若爾鎮 (BUNYOL)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當地居民以番茄為武器,在街頭展開混戰,把整個市中心變成了一片「番茄的海洋」。
今年,來自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約4.5萬名遊客參加了這次「擲番茄節」,人數達到了歷史之最,嬉戲間互相投擲了10萬公斤重西班牙上好蕃茄。
蕃茄大戰這項活動始於1945年,當時法軍正值佔領西班牙之際,法令對人民限制嚴苛,其中那些官方人員一度禁止人民舉辦節慶,這引起當地的年輕人憤概,因而用蕃茄丟擲官員與牧師,表達心中強烈的不滿。
歐洲南方一帶是番茄盛產區,蕃茄大戰所用的番茄每顆皆是不僅要已成熟且更是碩大無比,總共約重9萬磅,全部都由西班牙邊境城市運抵,以取得最低的成本開銷。
在此場戰役開始之前,大家會盡量把身上的衣物剩下到最少,有些人索性著一內褲或遮住重點部位,整個過程中,大家皆使勁的互丟番茄,所有的人都是沾滿一身的蕃茄,從頭至腳無一倖免,而小鎮內則是一片深紅,街上撲滿一層番茄的殘余,形成一種血紅的特殊景。
人民網
西班牙奔牛節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奔牛節期間,每年都有人受傷,甚至也發生過死亡事件。據統計,從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頂死,200多人被牛頂傷。即使如此,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愛好者每年7月6日至14日這幾天還是雲集潘普洛納這個只有18萬人的小城,在為期9天的人與牛之間的危險游戲中盡情享受歡樂與刺激。
西班牙社交禮儀
儀態禮儀
當地婦女有"扇語",如當婦女打開扇子,把臉的下部遮起來,意思是:我是愛你的,你喜歡我嗎?若一會兒打開一會兒合上,則表示:我很想念你。因此初到西班牙的婦女,如果不了解扇語,最好不要使用扇子。
相見禮儀
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與熟人相見時,男朋友之間常緊緊地擁抱。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為本人姓名,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通常口頭稱呼稱父姓。
商務禮儀
西班牙人很重視信譽,總是盡可能地履行簽訂的合同,即便後來發現合同中有對他們不利的地方,他們也不願公開承認自己的過失。如在這種情況下,對方能夠善意地幫助他們,則會贏得西班牙人的尊重與友誼。西班牙人只有在參加鬥牛比賽活動時才嚴守時間,但客人應當守時,即便對方晚到,也不要加以責怪。
旅遊禮儀
西班牙人性格開朗,熱情,但容易激動,有時發生爭吵是很正常的,他們對此已習以為常。西班牙人吃東西時,通常會禮貌地邀請周圍的人與他分享,但這僅是一種禮儀上的表示,不要貿然接受,否則會被他們視為缺乏教養。
7. 如何看待西班牙奔牛節
我覺得西班牙的奔牛節特別有意思,所以呢,我們可以趁機去體會體會,趁年輕的時候都去看看,給這個人生留下比較好的回憶。
8. 問「奔牛節,」是什麼節或什麼意思
奔牛節,又名聖費爾明節(西班牙語:San Fermín)。是屬於西班牙納瓦拉自治區首府潘普洛納市的一項傳統慶祝活動,因為歐內斯特·海明威的著作《太陽照常升起》描寫過其中的奔牛活動而聞名於世。聖費爾明節日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間舉行。在節日的幾天里,每天都有6頭兇悍的公牛追逐著數百名壯漢,沿著「奔牛之路」穿城而過,直奔鬥牛場,場面極其驚心動魄。
節日起源:
根據記載,在公元1591年時即有奔牛節慶存在。這個中世紀即持續舉行的傳統慶典,在現代還是備受矚目。除了驚險刺激的活動內容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
聖費爾明節最初源於12世紀,聖費爾明(San Fermín)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Navarra)省會潘普洛納城(Pamplona)的保護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紀念城市創建者和保護者聖費爾明,這時的聖費爾明節只是個純粹的宗教節日。
後來,市民們決定在天氣更好的夏天慶祝聖費爾明節,而14世紀以後商人們在夏天將牛從城外趕至城內舉行鬥牛活動。兩項活動逐漸融合在了一起。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年發表),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將刺激的奔牛活動描繪得極為傳神,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開始由一個地區性節日變為一個世界性節日。
17和18世紀中又增加了奔牛活動和雜耍表演,外地遊客也開始與潘普洛納市民一同慶祝。19世紀中出現了露天集市和大頭人的遊行隊伍。
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當時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16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從1951年開始,聖費爾明節僅僅持續兩天,活動包括演講、音樂會、競賽和鬥牛。後來又加入了焰火和舞蹈表演。全世界的遊客都被吸引到潘普洛納參與慶祝。
節日過程:
節慶的第一天,由市政廳廣場發射火箭炮揭開序幕。在接下來的連續7天7夜裡,各項慶典活動包括音樂、文藝、露天舞會等等,年輕人總是通宵達旦地開心享樂,白天興趣盎然地參加奔牛節的活動,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開始:
每年7月6日中午是聖費爾明節的開始。此刻數以千計的遊人等待在城市大廳(Ayuntamiento)前的廣場上,將手中拿著的鮮紅聖費爾明圍巾舉過頭頂。市長在這一刻從大廳的陽台上點燃一隻沖天炮(Chupinazo),宣告聖費爾明節的開始,遊人們則迅速將手中的圍巾扎在脖子上。此後,廣場會升起數個巨大的氣球,全城市民與遊客都會開啟大量的香檳酒並互相噴灑。而在此之前的等待中,廣場上的人群就開始互相投擲雞蛋提前慶祝。
結束:
聖費爾明節的結束一樣不平凡,每年7月14日零時。熱鬧了204小時的人們再一次聚集在城市大廳前的廣場上,在焰火表演的烘托之下,手持蠟燭,取下自己的聖費爾明圍巾。同時還要高唱Pobre de mí(可憐我吧)"Pobre de Mí, Pobre de Mí, que se han acabado las fiestas, de San Fermín"(可憐我吧,可憐我吧,聖費爾明節離我而去)。結束活動大約持續半個小時。
9. 奔牛節的來歷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
奔牛節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證,但據記載,奔牛節在公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6頭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苗族人民常說牛如同她們的父母,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苗家喜愛鬥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苗家人挑選鬥牛,有一定的經驗。如挑選的鬥牛首先要求,身體壯大結實,胸寬頭大角大,前肢高後肢低,身長挺胸收腹;體毛烏黑粗硬。此外牛頭兩角寬實則勁斗,兩角節輪呈兩窄一寬相對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圓渾凶惡,鼻孔大耐打。舌尖帶黑斑點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長,尾巴下毛內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齊半圓,前薄後實便於打鬥時用力;小蹄內靠善打等等。此外還講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應的特徵等等。哪個能選到一頭理想的鬥牛;他將感到極大的榮幸 。
鬥牛節到了,主人們在迎賓待客喝酒時,還特意將糯米飯把牛喂飽,鬥牛上陣前有的主人還給牛喂上一、二兩酒,為牛提神壯膽。中午,鬥牛場內外,人們從四面八方牽來幾十及至幾百頭鬥牛,有的鬥牛身上還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兩邊掛滿銅鈴,響聲叮當,有的牛鞍上還插有歷屆鬥牛獲得的獎旗。顯得格外威風,主人也顯得異常光彩。苗族鬥牛有幾種鬥法,一種是斗輸贏搶名次,這種賽法不準人幫, 也不勸斗,以勝敗生死來定名次,一種是議定相鬥時間比輸贏或者到時間勸斗算打平。還有一種配對放斗,或勝敗隨便,或視其情況勸斗。鬥牛時雙方牛主和親友都到鬥牛場上,為其鬥牛吆喝助威和准備到時勸斗;鬥牛由有鬥牛經驗的人牽著在鬥牛場內環繞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讓牛熟悉環境和對方。然後將兩牛頭相對,牛身對立,在相距約兩米處,同時將牛鼻繩放開。兩牛便相互打鬥,兩邊主客人都在為與自家有關的牛喝彩助威,同時他們也可以從後頭或側面用手推肩頂,給牛助力。四面觀眾也為兩邊鬥牛吆喝助彩,氣氛熱烈。如放碰牛相鬥,兩牛可對直相距十米八米,兩邊同時放手,兩牛便狂奔至中,用頭角猛力相撞,這種碰牛相鬥極為劇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鬥牛與不碰鬥牛相鬥,碰鬥牛相跑五六米沖過去,不碰鬥牛原地抵觸的斗。雙方牛斗得正酣可相鬥已到議定的時間,需要勸斗時則雙方主人交換各自帶來勸斗用的粗繩,交換人員分別捆住對方牛腳,等待一聲呼喊,雙方同時拉退鬥牛,隔離牽鼻退場。然後第二對、第三對入場競斗。也有鬥牛場上幾對牛分別競斗的,場面氣氛更是熱烈,其間鬥牛主人的親戚朋友還為鬥牛放炮送禮,無論到場鬥牛得斗與否,是輸是贏,主人都得到親友們的禮物,雞、鴨、綢帶等禮品。獲獎的鬥牛:牛王、冠、亞軍或第一、二、三名的鬥牛則格外光彩,牛主人扛著獎旗或者將獎旗掛在鬥牛的兩角上,牛與主人都得到人們極大的欽佩羨慕。鬥牛節期間,看鬥牛的、看熱鬧的、作客飲宴的、談情說愛的, 各有所得,這種節日往往三五天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