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戰的工業如何
⑴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在西班牙葡萄牙而發生在英國
18世紀,英國、荷蘭的紡織廠已廣泛使用蒸汽機驅動的紡織機器,而西班牙紡織業還停留在手工勞動階段。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從當時客觀條件看,如果英國能首先發生工業革命,似乎西班牙、葡萄牙也應該能首先發生工業革命,但為什麼沒有在西班牙、葡萄牙發生?
200多年來全世界都公認的原因是:英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科學革命。1640年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經過40多年的反反復復。直到1688年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框架:國會掌握了財政控制權、政治彈劾權、軍事制馭權。此後,又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到18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發生時,英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已經成熟,並成為工業革命發生的政治基礎。可以講,沒有制度變革就沒有工業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對工業革命的催生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工業主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制度保護;阻礙工業發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毀;自由競爭的原則得到普及;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想像的科學的力量,出現了科學革命。而科學革命包括科學體系的革命、技術發明的革命、哲學體系的革命。從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的科學革命在伽利略、牛頓、達芬奇、哈維、波義耳、哥白尼、康德等巨人的推動下出現了。科學革命推動技術發明一個接一個地涌現出來,從而為工業革命奠定了技術基礎。
工業革命沒有在西班牙、葡萄牙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這兩國雖然在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時代,曾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在以農業和貿易為主的經濟上處於領先,在軍事上領先。但在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的幾百年中,兩國一直處在極其落後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下,雖然擁有包括資源極其豐饒的美洲殖民地在內的巨額財富,但由於沒有形成新產業——工業和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巨額財富只是變成了封建特權階層的奢侈性消費,在這幾百年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繁榮的部門一直都不是工業和製造業,而是各種奢侈性消費的部門;享受到帶有強烈掠奪性色彩的殖民地貿易好處的只有少數人,財富進入了少數人的腰包,沒有變成工業革命的資本。
所以,西班牙、葡萄牙可以出哥倫布、麥哲倫,卻出不了牛頓、瓦特
⑵ 在一戰二戰中,西班牙在歐洲也算是個大國,為什麼存在感很低
二戰時,西班牙剛結束內戰,內戰讓西班牙民生凋敝,西班牙無論軍事實力或者各方面都是無法繼續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的,加上西班牙戰爭時選擇中立。
⑶ 幫我介紹一下西班牙與葡萄牙
記者: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方面來看,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小國,當時其他歐洲國家都比他們強大得多,為什麼他們能夠率先成為稱霸世界的國家?
屈從文: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最先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歷史上長期被異族統治,飽受入侵之苦的兩國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在反抗中實現統一,並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這一新國家形式的動員能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
在幾乎整個16世紀,兩國壟斷了歐洲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海外貿易的豐厚利潤和新大陸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兩國,從而使這兩個小國率先稱霸世界。
記者:文藝復興對這兩國的崛起有沒有影響?
屈從文:文藝復興對兩國的崛起產生了直接影響。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使人們從中世紀對上帝的絕對崇拜中解脫出來,確立了人在世界的至高地位,大大提升了人們挑戰自然,勇於探索的勇氣和信心。那時候一些古希臘羅馬時代科學成果的發現和科技的新發展,也同樣起到了開拓處於蒙昧狀態的歐洲人視野的作用。例如,1406年,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的發現,就對刺激兩國航海發現產生了直接作用。
正是文藝復興的興起,刺激了葡萄牙、西班牙的統治者,以及歐洲的探險家敢於嘗試海外探索,最終推動歐洲擺脫中世紀的蒙昧狀態。
記者: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存在擴張過度的問題,他們有沒有採取什麼措施補救?
屈從文: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國土狹小,人口不多,但兩國都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國力和人口的不足使得他們只能控制一些點,而不能全面對殖民地進行有效統治。而且,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能像後來的英國、法國等國一樣給殖民地帶來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他們只是對殖民地實行掠奪式財富榨取。
當歐洲其他國家結束征戰,紛紛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以後,兩國的大國地位就不可避免衰落了。在當時的條件下,兩國沒有、也不可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
拓展閱讀 雖然率先成為世界性大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國之路卻並不平坦。
社會劇變、國運衰微導致葡萄牙一度被西班牙兼並,與新興國家的不斷戰爭以及僵化的經濟也讓西班牙日益衰落。
16世紀時,伊比利亞半島兩國在歐洲海外事業中遙遙領先,從東方的香料貿易和美洲的銀礦中獲得了巨大財富。
但是,到這一世紀末,它們卻從各自的領先地位急速倒退。英國、法國和荷蘭開始侵犯葡屬東方帝國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權益。
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曾經牢牢控制了東方貿易的殖民大帝國,就這樣將海上領導權輕易地讓與了荷蘭和英國。
葡萄牙的衰落
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並前就顯出端倪,首先是讓他們富足起來的香料貿易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葡萄牙自己並不出產用來交易的原料,也不想生產那些工藝品。香料貿易的終點也不在里斯本,而在安特衛普。香料貿易的經營成本也在逐步加大,葡萄牙為了東方的戰爭需要花錢,為了維持與當地部落的聯盟需要花錢,更重要的是,航行到印度仍然充滿風險,海上的死亡率極高。
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擴張可以說有點「過度」,分散到了許多地方。葡萄牙並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博克薩說,葡萄牙人是「肚飽眼飢」,什麼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葡萄牙也曾做過努力,讓國家適度從貿易中分離出來,交給一些公司去經營。但是並沒有成功。
在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葡萄牙的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一旦他們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自己取而代之。
西班牙的衰落
一方面是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而相對處於劣勢;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經濟從一開始就為這種衰落埋下了隱患。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
這些王朝戰爭、宗教戰爭耗費了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財富。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演主要角色。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英國的戰略是,置身於大陸事務的外圍,只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干涉。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於歐洲大陸,並不斷地捲入歐洲戰爭。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范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權和政治控制權。
與此同時,在與歐洲新興國家英國、法國、荷蘭的不斷戰爭中,西班牙作為歐洲最強盛的軍事大國也在不斷衰落。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17世紀上半葉的30年戰爭進一步拖垮了西班牙。
到1648年各國為結束這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時候,西班牙面對財政的崩潰、國內的叛亂、普遍的貧困無可奈何。緊接著和法國簽訂的《比利牛斯和約》最終使西班牙在歐洲格局中處於一個相對來說走向衰落的國家的地位。
深層原因
致使伊比利亞半島衰落的更實質的原因是,經濟上一向長期依賴西北歐。它們在開始海外擴張以前是這樣,在那以後依然如此。
葡萄牙和西班牙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它們缺乏從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製成品的工業。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於海外製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0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隨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一個原因在於大批金銀財寶源源流入國內,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脹,這使西班牙工業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供了足夠的財富,卻並沒有實行基本的制度改革。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走。這就是西班牙繁榮數十年後隨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⑷ 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這三國家的民族是否有問題為什麼經濟發展和戰鬥力這么差
西班牙和葡萄牙強大的時代太早,沒有趕上工業革命。西班牙和葡萄牙只是佔了不少殖民地而已;義大利稍晚於英法等國的工業革命,但是義大利經濟發展絕不可以用「差」來形容,義大利是西方七國之一,G8成員之一,是世界上最老牌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之一,葡萄牙和西班牙可是不能跟義大利相提並論的。
英國發展還叫好嘛?上世紀60-70年代是西歐經濟黃金時代,整個西歐只有英國經濟幾乎趨於停滯;到80年代英國經濟總量在西歐處於墊底的地位。德國經濟發展的不錯,主要是德國科技實力很強。
義大利戰鬥力其實並不差,主要是義大利人現在比較貪圖安逸,懶得打仗;一戰之前義大利攻打衣索比亞都沒成功,士兵都不想打仗;但是,任何一個國家也不要妄想侵略義大利,你可以看看黑手黨的戰鬥力就知道義大利還是有能打仗的人的。
⑸ 一戰和二戰的時候,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干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佛朗哥面臨著是否參戰的選擇,這也是對他的統治的嚴峻考驗。在整個大戰期間,佛朗哥一直周旋於兩大集團之間,看風使舵,利用英、美與德、意之間的矛盾,從中撈取好處。英法為了阻止佛朗哥靠近軸心國,不斷地在經濟上援助西班牙,以拉攏西班牙在大戰中保持中立。佛朗哥考慮到西班牙的國力不強,同時也害怕德、意控制自己,在大戰初期,有意地疏遠軸心國。例如,在一次馬德里盛大閱兵典禮上,由於佛朗哥故意把准備要出席的德國元帥戈林的名字排在法國駐西班牙大使貝當的後面,使這位早已將自己的指揮棒、元帥服送到馬德里以施威擺闊的戈林受屈受辱,最後,放棄到馬德里參加觀禮。大戰期間,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中立國,游離於交戰雙方之外,時而靠近德、意,時而為英、法叫好。當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軸心國參戰時,佛朗哥謹慎地予以回絕,他委婉地給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了一封長信,意思是說如果德國能拿出一個德、意必勝的證據來,酉班牙馬上加入德、意集團。
然而,到1940年上半年,由於德國橫掃西歐,連連獲勝,熱衷投機的佛朗哥保持中立的立場開始傾斜,他希望趁機收回被英國人控制兩個多世紀的直布羅陀。6月,佛朗哥突然出兵佔領丹吉爾。當時丹吉爾是由德、意、英、法四國共管的地區。佛朗哥在採取這一軍事行動以前,只通知了德、意,而沒有通知英、法。隨後佛朗哥又提出收回直布羅陀的口號。
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佛朗哥被希特勒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表示完全支持希特勒的行動,並請求德國允許西班牙長槍黨志願軍參加對蘇戰爭,以報答1936~1939年間德國給西班牙兄弟般的援助。此時,佛朗哥仍留有後退的餘地。對外,他只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國轉變為非交戰國,對德國,他強調「西班牙派志願軍並不等於站在德國一方參戰。實際上,佛朗哥組織了一個由長槍黨員組成的「藍色師團」,穿上德國軍隊的服裝,開赴蘇聯作戰。到1943年,佛朗哥眼看軸心國取勝渺茫,馬上又調整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戰國」恢復中立,並下令召回在蘇聯作戰的「藍色師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佛朗哥在國內仍推行其恐怖統治。對長槍黨以外的黨派,尤其是共產黨、社會黨黨員,大肆搜捕、關押,甚至處死,而且還使用閹割刑和絞刑(直到1963年才取消)。佛朗哥的這種恐怖暴虐統治,引起世界范圍的強烈不滿。1946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建議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從西班牙召回大使,決定只要西班牙保持現行制度,今後就不接納西班牙為聯合國會員國。面對這種國際孤立的局面,佛朗哥宣布實行閉關自守的孤立的經濟政策,在國內開展仇視猶太人和一切外國人運動,禁止在公共場合懸掛寫有外國字的招牌,鼓勵使用本國產品。1947年,佛朗哥又簽署《國家元首關於國家元首職位繼承法》,宣布西班牙為立憲王國,規定佛朗哥有指定國王繼承人,罷免國王繼承人的權利。
⑹ 葡萄牙和西班牙有統一過么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處伊比利亞半島,中世紀屬於同一國家。
公元861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宣布葡萄牙脫離獨立,但西班牙卻不予承認,為此兩個國家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戰爭。
直到公元1143年,西班牙才承認葡萄牙是一個獨立國家。1494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條約規定,在西經41°到45°之間劃一分界線,凡在分界線以東新發現的土地屬葡萄牙勢力范圍,而以西新發現的土地則屬西班牙勢力范圍。
(6)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戰的工業如何擴展閱讀:
葡萄牙和西班牙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它們缺乏從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製成品的工業。
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於海外製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0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隨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
一個原因在於大批金銀財寶源源流入國內,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脹,這使西班牙工業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供了足夠的財富,卻並沒有實行基本的制度改革。
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走。這就是西班牙繁榮數十年後隨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⑺ 開啟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與葡萄牙為何最終走向衰落
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並前就顯出端倪,首先是讓他們富足起來的香料貿易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葡萄牙自己並不出產用來交易的原料,也不想生產那些工藝品。香料貿易的終點也不在里斯本,而在安特衛普。香料貿易的經營成本也在逐步加大,葡萄牙為了東方的戰爭需要花錢,為了維持與當地部落的聯盟需要花錢,更重要的是,航行到印度仍然充滿風險,海上的死亡率極高。
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擴張可以說有點「過度」,分散到了許多地方。葡萄牙並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博克薩說,葡萄牙人是「肚飽眼飢」,什麼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葡萄牙也曾做過努力,讓國家適度從貿易中分離出來,交給一些公司去經營。但是並沒有成功。
在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葡萄牙的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一旦他們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自己取而代之。
西班牙的衰落
一方面是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而相對處於劣勢;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經濟從一開始就為這種衰落埋下了隱患。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
這些王朝戰爭、宗教戰爭耗費了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財富。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演主要角色。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英國的戰略是,置身於大陸事務的外圍,只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干涉。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於歐洲大陸,並不斷地捲入歐洲戰爭。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范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權和政治控制權。
與此同時,在與歐洲新興國家英國、法國、荷蘭的不斷戰爭中,西班牙作為歐洲最強盛的軍事大國也在不斷衰落。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17世紀上半葉的30年戰爭進一步拖垮了西班牙。
到1648年各國為結束這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時候,西班牙面對財政的崩潰、國內的叛亂、普遍的貧困無可奈何。緊接著和法國簽訂的《比利牛斯和約》最終使西班牙在歐洲格局中處於一個相對來說走向衰落的國家的地位。
深層原因
致使伊比利亞半島衰落的更實質的原因是,經濟上一向長期依賴西北歐。它們在開始海外擴張以前是這樣,在那以後依然如此。
葡萄牙和西班牙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它們缺乏從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製成品的工業。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於海外製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0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隨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一個原因在於大批金銀財寶源源流入國內,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脹,這使西班牙工業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供了足夠的財富,卻並沒有實行基本的制度改革。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走。這就是西班牙繁榮數十年後隨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⑻ 為什麼早期葡萄牙和西班牙要為光復國土而戰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歷史上長期被異族統治,飽受入侵之苦的兩國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在反抗中實現統一,並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這一新國家形式的動員能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 在幾乎整個16世紀,兩國壟斷了歐洲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海外貿易的豐厚利潤和新大陸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兩國,從而使這兩個小國率先稱霸世界。 記者:文藝復興對這兩國的崛起有沒有影響? 屈從文:文藝復興對兩國的崛起產生了直接影響。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使人們從中世紀對上帝的絕對崇拜中解脫出來,確立了人在世界的至高地位,大大提升了人們挑戰自然,勇於探索的勇氣和信心。那時候一些古希臘羅馬時代科學成果的發現和科技的新發展,也同樣起到了開拓處於蒙昧狀態的歐洲人視野的作用。例如,1406年,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的發現,就對刺激兩國航海發現產生了直接作用。 正是文藝復興的興起,刺激了葡萄牙、西班牙的統治者,以及歐洲的探險家敢於嘗試海外探索,最終推動歐洲擺脫中世紀的蒙昧狀態。 記者: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存在擴張過度的問題,他們有沒有採取什麼措施補救? 屈從文: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國土狹小,人口不多,但兩國都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國力和人口的不足使得他們只能控制一些點,而不能全面對殖民地進行有效統治。而且,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能像後來的英國、法國等國一樣給殖民地帶來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他們只是對殖民地實行掠奪式財富榨取。 當歐洲其他國家結束征戰,紛紛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以後,兩國的大國地位就不可避免衰落了。在當時的條件下,兩國沒有、也不可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 拓展閱讀 雖然率先成為世界性大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國之路卻並不平坦。 社會劇變、國運衰微導致葡萄牙一度被西班牙兼並,與新興國家的不斷戰爭以及僵化的經濟也讓西班牙日益衰落。 16世紀時,伊比利亞半島兩國在歐洲海外事業中遙遙領先,從東方的香料貿易和美洲的銀礦中獲得了巨大財富。 但是,到這一世紀末,它們卻從各自的領先地位急速倒退。英國、法國和荷蘭開始侵犯葡屬東方帝國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權益。 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曾經牢牢控制了東方貿易的殖民大帝國,就這樣將海上領導權輕易地讓與了荷蘭和英國。 葡萄牙的衰落 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並前就顯出端倪,首先是讓他們富足起來的香料貿易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葡萄牙自己並不出產用來交易的原料,也不想生產那些工藝品。香料貿易的終點也不在里斯本,而在安特衛普。香料貿易的經營成本也在逐步加大,葡萄牙為了東方的戰爭需要花錢,為了維持與當地部落的聯盟需要花錢,更重要的是,航行到印度仍然充滿風險,海上的死亡率極高。 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擴張可以說有點「過度」,分散到了許多地方。葡萄牙並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博克薩說,葡萄牙人是「肚飽眼飢」,什麼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葡萄牙也曾做過努力,讓國家適度從貿易中分離出來,交給一些公司去經營。但是並沒有成功。 在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葡萄牙的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一旦他們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自己取而代之。 西班牙的衰落 一方面是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而相對處於劣勢;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經濟從一開始就為這種衰落埋下了隱患。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 這些王朝戰爭、宗教戰爭耗費了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財富。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演主要角色。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英國的戰略是,置身於大陸事務的外圍,只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干涉。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於歐洲大陸,並不斷地捲入歐洲戰爭。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范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權和政治控制權。 與此同時,在與歐洲新興國家英國、法國、荷蘭的不斷戰爭中,西班牙作為歐洲最強盛的軍事大國也在不斷衰落。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17世紀上半葉的30年戰爭進一步拖垮了西班牙。 到1648年各國為結束這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時候,西班牙面對財政的崩潰、國內的叛亂、普遍的貧困無可奈何。緊接著和法國簽訂的《比利牛斯和約》最終使西班牙在歐洲格局中處於一個相對來說走向衰落的國家的地位。 深層原因 致使伊比利亞半島衰落的更實質的原因是,經濟上一向長期依賴西北歐。它們在開始海外擴張以前是這樣,在那以後依然如此。 葡萄牙和西班牙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它們缺乏從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製成品的工業。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於海外製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0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隨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一個原因在於大批金銀財寶源源流入國內,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脹,這使西班牙工業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供了足夠的財富,卻並沒有實行基本的制度改革。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走。這就是西班牙繁榮數十年後隨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⑼ 「先發後至」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到底是因何落後於世界
在以「地理大發現」為主導的拓殖時代,西班牙、葡萄牙以「先發」的姿態空前出擊,但這兩個國家隨後為何陷入了停滯呢?
一、西葡兩國早熟的民族國家之路眾所周知,葡萄牙和西班牙都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宗教和文化上來看,伊比利亞人都熱衷於崇拜天主。8世紀初,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侵佔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方。但他們沒有將當地的土著居民視為威脅,以至於伊比利亞人的反抗和復國運動一直沒有停歇。
這種為民族復興而不斷進行的戰斗,被當地人稱之為「光復運動」。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也正是在復國戰爭中不斷形成的。861 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兩個國家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三百年之久的內戰。1143年,西班牙國王萊昂承認葡萄牙是一個獨立的國家。1179年,羅馬教皇正式認可葡萄牙的合法地位。
宗教裁判所的陰森恐怖
文史君說1578年,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在討伐摩洛哥的戰役中陣亡。西班牙趁機以葡萄牙王位空懸為理由,提出西、葡兩國合並的事宜。兩國合並之後,國王的目光便開始從「海上」轉移到對「陸地霸權」的追求。
西、葡兩國的殖民地壟斷地位不斷受到新興國家的挑戰。17世紀以後,隨著荷蘭商人的崛起,西、葡兩國遂喪失了他們在海外貿易上的優勢地位。率先力主進行「地理大發現」的西、葡,因為一系列政策和經濟手段的失敗,喪失了在「現代化」競賽中的優勢,導致現代化事業中「後至」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