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小麥為什麼是玉米
1. 玉米的原產地是哪裡
玉米的故鄉在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
據考古學家鑒定,野生玉米在這些地區至少有8萬年的歷史。從墨西哥發現的7千年前就遺留下的古老玉米植株,人類斷定印第安人在那時已經種植玉米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把玉米從美洲帶回西班牙,稱為「印第安種子」, 並很快傳到亞非各國。
玉米傳入我國的時間大約在16世紀初,當時外國人把玉米棒子作為晉見皇帝的禮物,稱其為「御麥」。有資料記載,玉米傳到中國的具體時間是1531年,為明朝中葉。 由於玉米種植較晚,種植面積又大,所以又被稱為第六種穀物。當然,廣義的「五穀」是泛指所有谷類而言。
2. 西班牙盛產什麼農作物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甜菜、油橄欖、葡萄和柑橘等,其橄欖油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盛產葡萄和葡萄酒,也是歐洲最大的柑橘生產國和第三大產糧國。年產蔬菜約1200萬噸,是歐洲第二生產大國。
3. 玉米的原產地是:
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
它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廣泛分布於美國、中國、巴西和其他國家,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全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廣泛種植,為一重要穀物。
玉米在中國糧食作物中總產量僅次於水稻和小麥。與傳統的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玉米的營養價值較高,是優良的糧食作物。
(3)西班牙的小麥為什麼是玉米擴展閱讀
玉米的營養價值
1、鈣: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的鈣,幾乎與乳品中所含的鈣差不多。豐富的鈣可起到降血壓的功效。
2、谷胱甘肽:玉米中的谷胱甘肽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長壽因子,它在硒的參與下,可生成谷胱甘肽氧化酶,這是一種抗老防衰、延緩衰老的成分。
3、胡蘿卜素:胡蘿卜素被人體吸收後能轉化為維生素A,具有防癌作用,而玉米中的植物纖維素則能加速致癌物質和其他毒物的排出。
4、維生素E:玉米中天然的維生素E則有促進細胞分裂、延緩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皮膚病的功能,還能減輕動脈硬化和腦功能衰退。
5、黃體素等:老年黃斑性病變(AMD)是眼睛老化所造成的疾病,嚴重時會造成視力缺損。攝取較高量的黃體素和玉米黃質,能降低43%罹患老年黃斑性病變的幾率。因此食用玉米可以對抗眼睛老化,預防老年黃斑性病變的產生。
4. 玉米起源於哪個國家,何時傳入我國
1、玉米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國家。
2、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
(4)西班牙的小麥為什麼是玉米擴展閱讀
1、相關傳入
(1)小麥、大麥:原產西亞,約4000年前傳入。
(2)高粱:原產非洲,西周時沿埃及→印度傳入。一說宋元時期才傳入。
(3)皮燕麥:原產歐洲。裸燕麥(莜麥)原產中國。
(4)藕: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鍋藕湯,然而藕是從南亞傳入的。
(5)土豆:原產美洲,明末傳入種植
2、玉米傳入中國己經有400多年,在我國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廣引進品種,結合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獲得適應中國環境的品種。1950年以前,中國僅進行了極少的雜交種選育研究,沒有在生產上應用。實際上,玉米雜交能增產的理論研究在美國早在1909年就己經開始。
5. 世界上生產玉米最多的國家是
全球玉米生產概況
2007-7-12 15:02:00 來源: 網友評論(0)
玉米屬於禾本科玉米屬,學名玉蜀黍,俗稱棒子、玉茭、苞米,起源於美洲大陸。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把玉米帶到了西班牙,隨著世界航海業的發展,玉米逐漸傳到了世界各地,並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1.世界玉米生產概況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作物之一,從北緯58度到南緯35—40度的地區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種植面積最大,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巴西、墨西哥。從栽培面積和總產量看,玉米僅次於小麥和水稻居第三位。
近年來玉米生產發展很快。這主要得益於雜交種的採用、品種更新、生產條件改善與栽培技術的提高。美國的Hallauer等研究指出,美國玉米增產總值的60%源於遺傳改進即品種更新,我國也有類似的報道。玉米雜交種秸稈質量的改善及緊湊型品種的出現,使密植栽培成為可能,也使得玉米產量穩步增加。化肥投入的增加、水利設施的興建等,都是玉米生產發展的原因。
2.我國玉米的生產概況 玉米何時傳入我國尚未定論,大約已有460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國分布很廣,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北至北緯53度的黑龍江省的黑河以北,東起台灣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積。玉米在我國各地區的分布並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大致形成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斜長形玉米栽培帶。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是山東、吉林、河北、黑龍江、遼寧、河南、四川七省。
我國幅員遼闊,玉米種植形式多樣。東北、華北北部有春玉米,黃淮海有夏玉米,長江流域有秋玉米,在海南及廣西可以播種冬玉米,海南因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南繁基地。但最重要的種植形式還是春、夏玉米。
春玉米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全部玉米種植區。河北、陝西兩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和甘肅省的部分地區。西南諸省的高山地區,及西北地區。其共同特點是由於緯度及海拔高度的原因,積溫不足,難以實行多熟種植,以一年一熟春玉米為主。相對於夏播區,大部分春播區玉米生長期更長,單產水平也更高。
夏玉米主要集中在黃淮海地區,包括河南全省、山東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陝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西南地區也有、部分面積。
主要由於積溫的差異,夏玉米的種植形式也不相同。在黃淮海地區的北界,種植一年一熟春玉米熱量有餘,而一年兩熟平作熱量條件又顯不足。一因此,麥田套種玉米形式在河北石家莊以北及山西等地區比較常見。近年來,隨著小麥聯合收割機的普及,套種玉米因在小麥收割時易傷苗,小麥收後貼茬播種小麥,有取代套種玉米的趨勢。
我國是最成功的利用玉米雜交種的國家之一,除邊遠地區外,都已採用了雜交種。隨著高產、抗逆的優良玉米雜交種不斷選育成功與推廣,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化肥、農葯施用水平的提高,以及養殖業、加工業大量需求的拉動,我國的玉米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急劇增長。1950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分別是1258萬公頃、1685萬噸和 1335千克/公頃,到 1992年分別為 2109萬公頃、9743萬噸和 4622千克/公頃,增長幅度分別是67.6%、236.1%和465.8 %。其發展速度高於小麥、水稻等其它作物。
3.玉米的主要作用 在我國,玉米是僅次於小麥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居秋糧作物之首。在我國現有的0.93億公頃耕地中,玉米面積約為0.21億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5。1997年糧食總產量為46662萬噸,玉米總產量為11198.9萬噸,占總產量的24%。
玉米是重要的傳統食品。玉米子粒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大米,脂肪含量高於麵粉、大米和小米。含熱量高於麵粉、大米及高粱。在邊遠地區,玉米是重要的食糧。在城市及較發達地區,玉米是調劑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隨著食品機械和加工工藝的發明,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製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隨之產生,並可進一步製成面條、麵包、餅乾等。由玉米還可生產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在國內外市場上很受歡迎。
玉米是「飼料之王」。據報道,100千克玉米的飼用價值相當於135千克燕麥,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秈米。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每2~3千克即可換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產品秸稈也可製成青貯飼料。一般認為,膳食質量提高的標志之一,是肉蛋奶在食品構成比例的增加。由於我國草原面積十分有限,加之人為的畜量過載,退化現象十分嚴重,依靠牧區提供大量動物性食品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大量的肉蛋奶須依靠農區的養殖業提供,顯然,玉米對提高人們的膳食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玉米子粒中的澱粉含量達70%以上,有直鏈和支鏈澱粉兩種類型。各有重要的用途,國內外的玉米澱粉工業均發展很快。澱粉是食品。醫葯、化工等行業必不可少的原料。新興的玉米製糖工業,也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玉米秸稈和穗軸糠醛的含量在18%左右,可以用於提取糠醛。糠難是製造尼龍的主要原料。玉米的用途已滲透到工農業的各個部分,玉米生產的好壞,對國民經濟構成了巨大影響。
6. 高粱、小麥、玉米、大豆、甘薯、馬鈴薯均是從國外傳入中國嗎
關於高粱的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是原產於中國,二是原產於非洲。但是許多研究者認為高粱原產於非洲,以後傳入印度,再到遠東。世界上高粱分布廣,形態變異多,非洲是高粱變種最多的地區。斯諾頓收集到17種野生種高粱,其中有16種來自非洲,所確定的31個栽培種里非洲佔28種,158個變種里只有4個種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小麥的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後的產物,栽培歷史距今已有1萬年以上。在中亞的廣大地區,曾發現有史前原始社會的居民點,並在其中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以及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玉米的原產地是美洲,墨西哥是玉米的原產地和品種多樣性集中地。瑪雅人的聖書記載,早在有歷史記載的5000年前,玉米是印加人、瑪雅人和阿芝苔克人的主要食物。 在十六世紀傳入我國。
大豆原產中國,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亦廣泛栽培於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古稱菽,中國東北為主產區,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植物蛋白質的作物。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製品、榨取豆油、 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
甘薯又名紅薯,它原產於美洲中部墨西哥等地,後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菲律賓等國,在明朝中葉才傳入我國。由於它種植十分簡單,適應能力很強,因此在清代得到了大力推廣,成為對抗災荒的有效手段。
馬鈴薯屬於茄科茄屬能結塊莖的一種草本植物,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安第斯高原地區。馬鈴薯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初期分兩路傳入我國,一路可能是由荷蘭人從海路引進我國的京津和華北地區;另一路是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引種至我國台灣,爾後傳入東南沿海的閩、粵等地。
7. 玉米原產地是哪裡
玉米的原產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以後直到整個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後,逐漸傳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吉林、 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8. 農作物在西班牙的分布特點
西班牙主要種植小麥、大賣和其他穀物,分布在中北部和中部。甜菜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生長在埃布羅河河谷。此外,還大量生產橄欖、葡萄、柑橘類水果、西紅柿和其他蔬菜、玉米、大米和棉花。西班牙的葡萄酒和橄欖油出口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它也是最大的柑橘類水果出口國之一,主要柑橘來自巴倫西亞。
9. 玉米的種植歷史,你知道嗎
1492年哥倫布在美洲發現印第安人以玉米為食物,於是將其帶回歐洲, 隨後傳播種植到世界各地。中國則在明代將玉米引進。
玉米是一種馴化作物。與小麥、水稻有明顯的野生近緣種不同,人們很難找到果實顆粒分排密布在玉米軸上的野生品種。
玉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目前認可較多的一種說法是,其祖宗是墨西哥的大芻草,又稱為類蜀黍。其植株形態和果實形態均與現代玉米有較大出入。
大約一萬年前,在墨西哥區域居住的古代農民開始選育玉米,他們選擇了其中或較大的,或味道較好的,或更容易磨碎的種子來播種。最終玉米棒變得更大,顆粒更多,成為現代玉米的模樣。現今玉米的無稃(果實硬殼)以及果穗外包厚厚苞葉便是人們長期選育的結果。
通過遺傳學分析,大芻草的果實與玉米有著相同數目的染色體和類似的基因序列。事實上,大芻草與現代玉米可以雜交,自然繁殖為新的品種。
但這就引發在進化上一個巨大難題。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進化始終是緩慢而漸進的,緣何玉米會突然出現在大芻草的進化舞台上?這難倒了科學家。
這正說明,某個基因的微小變化可以產生劇變,這也就也解釋了玉米為何會突然出現。也就是說,進化並不總是漸變的。
當然,玉米進化會涉及許多基因,只是其基因效應相對較弱。如澱粉類型和含量,不同氣候和土壤的適應能力,果實顆粒的長度和數量,顆粒的大小、性狀和顏色,抗蟲性等等,這些變化正應傳統進化論的看法:進化是漸進緩慢的。
選育還不止如此,野生植物的馴化並非易事。已有實驗證明,從墨西哥類蜀黍到玉米要經歷不到20代植物的馴化。
野生穀物為了更大范圍傳播其種子以求較高存活性,其種子成熟時便自動脫落。但這個植物天生的求生本能卻導致農民不能充分收獲種子,只有這些種子留在穗上等到所有種子成熟方能充分收獲。要成為糧食作物,這些野生穀物便要減弱其落粒性,我們的祖先一直在馴化穀物的低落粒性。人們在採集的時候傾向於採集那些不易於脫落的種子,這種無意識的選擇馴化的長期結果便是產生不落粒品種。
另外,與其它多數作物不同,玉米被人類馴化得失去了自然繁衍的能力,必須靠人為手段才能得以繁衍。
研究還顯示,作物馴化並非快速、本地化的過程,而可能是在不同區域進行很長時期的不斷試錯過程。
當然,到現在玉米育種早已不再是自然雜交產生的選育。作為高新農業育種技術,轉基因玉米已經有抗蟲、抗除草劑、抗旱、轉植酸酶玉米等多個品種,而復合性狀轉基因玉米更是大受農民歡迎,並且已經有育種公司推廣了8個基因轉移的玉米。
(作者:孫滔)
10. 小麥與玉米的區別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麥屬的重要栽培穀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莖具4~7節,有效分櫱多少與土肥環境相關。葉片長線形;穗狀花序直立,穗軸延續而不折斷;小穗單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穎革質,卵圓形至長圓形,具5~9脈;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盤,其形狀、色澤、毛茸和芒的長短隨品種而異。穎果大,長圓形,頂端有毛,腹面具深縱溝,不與稃片粘合而易脫落。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
小麥屬約25種,主要分布於亞洲西部和歐洲南部。小麥屬通常分3系:①原始的一粒小麥,為2n=14的2倍體植物,具AA組染色體,小穗含1枚穀粒,麵粉用來制麥片。②二粒小麥,小穗含2枚穀粒,麵粉供製糕點,染色體為AABB組,2n=28的4倍體植物。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的雜交種是不育的。③栽培的普通小麥,小穗含穀粒3~5(~9)枚,生產可制麵包的麵粉,系由山羊草屬、廣義的冰草屬和小麥屬3個屬的種類雜交形成的,染色體組為AABBDD是2n=42的異源6倍體植物。原產地在亞洲西部幼發拉底河流域,是公元前7000年小麥的主要產地。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范圍較廣,自北緯18°~50°,從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國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麥穗狀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結構,穎片、外稃和芒以及穀粒的性狀、顏色、毛絨等,種下劃分為極多亞種、變種、變型和品種;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個生理型,不同地區種植不同類型。在中國黑龍江、內蒙古和西北種植春小麥,於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生育期短,約100天左右;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及華南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8~12月播種,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長達300天左右。
小麥的世界產量和種植面積,居於栽培穀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麥種植最廣,佔全世界小麥總面積的90%以上;硬粒小麥的播種面積約為總面積的6~7%。生產小麥最多的國家有蘇聯、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未成熟小麥還可入葯治盜汗等。小麥皮治療腳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