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海上平台大爆炸死了多少人

墨西哥海上平台大爆炸死了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6-16 10:52:12

A. 什麼是墨西哥灣海上溢油污染事件

2010年4月20日夜間,位於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大約36小時後沉入墨西哥灣,11名工作人員死亡。據悉,這一平台屬於瑞士越洋鑽探公司,由英國石油公司(BP)租賃。鑽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010年4月24日起漏油不止。事發半個月後,各種補救措施仍未有明顯突破,沉沒的鑽井平台每天漏油達到5000桶,並且海上浮油麵積在2010年4月30日統計的9900平方公里基礎上進一步擴張。 此次漏油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和經濟損失,同時,也給美國及北極近海油田開發帶來巨大變數。受漏油事件影響,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亞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的部分地區以及密西西比州先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事發當天,奧巴馬在白宮表示,命令內政部長肯·薩拉查對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沉沒一事展開詳盡調查,在30天內提交報告。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納波利塔諾宣布,漏油事件的影響已經不是英國石油公司還有它的承包商越洋鑽探公司能解決得了的,美國政府或將大規模介入,現在救災還在進行當中。有專家預計,救災的花費會在10億美元左右。 這個油井剛要完工,尚未投產,由英國石油公司所有。 英國石油公司內部調查顯示,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由一個甲烷氣泡引發。 另外,漏油最後一道防線「防噴閥」先前發生過失效的狀況。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試圖再設一處水泥封口。這時,設置封口時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促成一個甲烷氣泡生成,導致這處封口遭破壞。 全球語言檢測機構於14日公布2010年全球年度熱詞調查顯示,「漏油」位居榜首。反應了墨西哥漏油事件對全球的影響。 5月27號專家調查顯示,海底部油井漏油量從每天5000桶,上升到2萬5 水面油污
千至3萬桶,演變成美國歷來最嚴重的油污大災難。原油漂浮帶長200公里,寬100公里,而且還在進一步擴散,排污行動可能會持續數月。為了幫助美國排除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美國伸出援手,墨西哥表示,將與美國緊密合 作,避免這一地區生態環境遭到進一步 破壞。挪威的一個石油公司許諾提供除油劑和設備,並派遣人員。伊朗將向美國提供打減壓井,防止原油繼續泄漏的技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菲利普·克勞利對各國的援助表示感謝。 若以每日漏油量最高達400萬加侖計算,再漏油3個月,就相當於漏出約3.78億加侖,即約143萬立方米。「這可能成為和平時期(全球)最嚴重的漏油災難」。英國石油公司(BP)利用「滅頂法」堵塞墨西哥灣油井失敗,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數百群眾冒雨示威抗議政府跟石油公司截油不力。[1] 2010年6月23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再次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 修理,滾滾原油在被部分壓制了數周後,重新噴涌而出,繼續污染墨西哥灣廣大海域
2010年4月20日夜間,位於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大約36小時後沉入墨西哥灣,11名工作人員死亡。據悉,這一平台屬於瑞士越洋鑽探公司,由英國石油公司(BP)租賃。鑽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010年4月24日起漏油不止。事發半個月後,各種補救措施仍未有明顯突破,沉沒的鑽井平台每天漏油達到5000桶,並且海上浮油麵積在2010年4月30日統計的9900平方公里基礎上進一步擴張。 此次漏油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和經濟損失,同時,也給美國及北極近海油田開發帶來巨大變數。受漏油事件影響,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亞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的部分地區以及密西西比州先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事發當天,奧巴馬在白宮表示,命令內政部長肯·薩拉查對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沉沒一事展開詳盡調查,在30天內提交報告。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納波利塔諾宣布,漏油事件的影響已經不是英國石油公司還有它的承包商越洋鑽探公司能解決得了的,美國政府或將大規模介入,現在救災還在進行當中。有專家預計,救災的花費會在10億美元左右。

B.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調查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內部調查報告,在歷時4個多月之後,終於出爐。英國石油公司將大部分責任,推給了油井的所有者、瑞士越洋鑽探公司,以及負責油井加固的美國哈利伯頓公司。而對自己的責任,報告的總結只有簡單一句:沒有正確解讀油井的安全測試結果,沒能「防患於未然」。
被潑了臟水的越洋鑽探公司隨即發表聲明,指責英石油在油井的設計、施工過程中,作出一系列節省成本的決定,增大事故風險。
此外,事件中最重要的證物——失效的防噴閥,在2010年4月4號出水後,至今沒有接受檢測分析。
另據報道,美國海洋能源公司位於墨西哥灣的一座鑽井平台昨天發生火災,這是一周內,這家公司第二座在墨西哥灣的鑽井平台發生火災。火已被撲滅。 新華網14日消息,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甲烷在海底通常處於晶體狀態。深海鑽井平台作業時經常碰到甲烷晶體。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
2010年4月20日事發時,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在那裡發生第一起爆炸。隨後發生一系列爆炸,點燃冒上來的原油。當時升起一片「氣雲」,罩住「深水地平線」。鑽台大型引擎隨即爆炸,到處都是火。「深水地平線」沉沒後大量漏油,威脅周邊生態環境。這座鑽井平台配備的「防噴閥」也成為調查重點。一個「防噴閥」大如一輛雙層公交車,重290噸。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後一道屏障,「防噴閥」安裝在井口處,在發生漏油後關閉油管。但「深水地平線」的「防噴閥」並未正常啟動。
「深水地平線」裝備一套自動備用系統。這套系統應在工人未能啟動「防噴閥」時激活它,但當時也沒有發揮作用。事發後,英國石油公司企圖藉助水下機器人啟動「防噴閥」,未能奏效。美聯社報道,自從聯邦政府監管人員放鬆設備檢測後,數年間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奧巴馬政府在漏油事故中確有應對不當之處。首先政府在危機應對上相對遲緩,各界壓力逐漸聚焦到政府身上。事故發生之初,政府沒有認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對英國石油公司大加批評並稱應由其擔負全部責任。
其次,從初步的調查結果來看,政府缺乏監管也是一大原因。一份2008年的報告顯示,負責出租鑽井平台的礦產管理局的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對有關安全警告置若罔聞,收受被監管公司的禮物,甚至與石油公司員工發生性關系。更早的活動報告顯示,管理局曾允許被監管的石油公司用鉛筆自行填寫檢查報告。在礦產資源管理局局長伯恩鮑姆辭職之前,該局負責近海油氣開採的項目副主任厄於內斯已被解職。
專家指出,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一方面,奧巴馬政府在推進能源戰略方面將暫時受阻。此前不久,奧巴馬剛宣布解除近海石油鑽探禁令,同時還鼓勵海底鑽探和核能開發,但漏油事故表明這些計劃也存在巨大的風險,一些項目將不得不被擱置。另一方面,漏油事故不僅危及到沿岸各州環境,也給幾個州的經濟造成重創。奧巴馬個人的支持率將因此受到影響,如果事故的影響不能很快消除,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難免因此「丟城失地」。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起火引起原油泄漏一月有餘,英國石油公司終於以「截管蓋帽法」控制了絕大部分的漏油,但是否能像蓋瓶塞樣滴油不漏,值得觀察。
美國政府與英國石油公司先後試過火攻法、化學分解、圍欄沙壩、人工島、引流法、人發乾草吸附法、虹吸法、滅頂法、「小金鍾罩」等等各種方法,均收效甚微或無果而終。有關方面在網上徵求了近7800條來自全世界網民的建議,最奇特的方法還有「核爆法」和製作長寬兩英里的蜂窩水泥大盤法等。在最後成功之前,人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等待著試驗結果,墨西哥灣已在「咳嗽」的海豚只好遊走他鄉,其他各種海洋動物和鳥類也只能聽天由命。
「深水地平線」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的原油泄漏,是歷史上首次發生在超過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與海面航行的大油輪漏油相比,其危害更大、更隱蔽。
首先,由於海面與深海底的壓力、溫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噴涌並向上漂浮過程中,呈現一種「羽毛」狀逐步分散的形態:即在海底都是從一個漏油口噴出(像羽毛的根),在上升過程中就會變成羽毛狀,直到海面時,就像一個傘面蓋在海面上,並且會以油團或油、水、氣的混合物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動、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時,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隨著深層洋流漂動,不僅可能漂出墨西哥灣,還可能漂向世界其它大洋,而在海面上卻什麼也看不見。
其次,由於生活在海水不同層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環境不同,彼此既獨立又相互為食物鏈,某一層的海洋生物死亡,將會造成食物鏈上層的許多生物難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可能直接破壞墨西哥灣海水不同層次的生物和魚類,無數海洋生物將因此遭到扼殺。
除此之外,許多我們還無法檢測的破壞、影響可能會在若干年以後才冒出來,這就像人類對溫室氣體的理解過程一樣。1989年阿拉斯加發生的油輪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態破壞至今沒有完全恢復,就是一個例證。
美國擁有雄厚科技和經濟實力,但面對海上原油泄漏這樣危及全人類海洋安全的巨大全球公共問題時,顯得如此無力、無助和無奈。
這次事故無疑向人們發出了警示,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一、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原油泄漏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是國家級的重大事件,但最終結果也只能是誰惹事誰管事,事件的專業性讓他人甚至是當事國政府也無能為力。二、石油公司將油井從陸地鑽到海洋,並向深海延伸的進程昭示了石油資源的緊缺和開採的復雜性。原油泄漏事故不斷增加且後果日益嚴重,這彰顯了「石油最後的瘋狂」,還是表明未來的海上採油越來越像是打開潘多拉盒子的游戲呢?三、本次事故客觀上為新舊能源辯論大戰提供了一個喘息機會,給美國國內關於新能源和近海採油爭論的雙方打上一針清醒劑。因此,它也可能成為奧巴馬政府新能源戰略的一個轉機。四、時至今日仍未找到有效解決辦法,這是否表明世界上還缺少一個有力、有效防範和制止此類災難的專業性應急組織與應急機制呢?
墨西哥灣泄漏的豈止是原油
將持續刷新的「美國之最」
由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經營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在4月20日發生爆炸時,沒人能夠預測災難的規模。上周,美國政府估計,原油泄漏量為每天50萬加侖到近80萬加侖之間,的泄漏總量在1970萬加侖到4300萬加侖之間,已成為美國歷史之最。
堵漏措施的失敗,使原油泄漏將至少持續到8月。白宮能源顧問布勞納表示,「我們對最壞情況有思想准備」。
1979年,墨西哥發生了世界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原油泄漏事件,該國代號為LXTOC1的油井共向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泄漏了1.4億加侖的原油。有關方面花了10個月時間,打好兩個減壓井,才最終阻止這場災難。
此次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何時停止,是否有可能成為世界之最,還不得而知。英國石油公司的發言人日前表示,該公司也不知道整個油田儲存了多少原油。
1、失望的技術手段
英國石油公司已准備好實施下一套堵漏方案,計劃使用機器人潛水艇從漏油點切斷受損輸油管道,然後在管道上方安裝一個堵漏閥門。這套方案最早可能在本周三實施。但一些專家提醒,如果切斷了管道卻裝不好堵漏閥門,日漏油量反而可能增加20%。
從根本上阻止原油泄漏的方法仍是針對同一個儲油構造打兩口減壓井。打第一口減壓井的工作在2010年5月2日就已開始,但這一措施要等到8月才能初步見效。有關專家稱,打減壓井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如果三四次就能成功,已經算是幸運。減壓井的成功,要求新的鑽孔必須准確地橫穿漏油油井。如果不成功,只能堵住新孔,重新再試。隨著鑽井工作深入海床,工程進度也將日益放慢,因為壓力不斷增加,井管放置到位所需的距離越來越長。如果減壓井也失敗,原油泄漏時間就很難預估了。最終只能等到油井口坍塌或整個儲油構造的壓力自然降低到不再噴油的程度。
由於油井處於颶風路線上,如果颶風來襲,減壓井工程肯定要中斷。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三場颶風,1965年的「貝斯蒂」、1969年的「卡米爾」、2005年的「卡特里娜」,全都吹過了此次漏油事故地點。
2、生態憂慮
隨著原油污染的持續惡化,已有更多出海清理石油的工作人員和沿岸居民出現頭暈、惡心等症狀。一些專家認為,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此次漏油事故的發生地點無法更壞。向南,是瀕危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和抹香鯨產卵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向東、向西,是美國弗羅里達、亞拉巴馬、密西西比和得克薩斯州的珊瑚礁和漁場,向北,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沼澤地。
在受害最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超過125英里的海岸線被浮油侵襲,污染正一點一點毀滅沿岸生態。颶風季的來臨將使原油污染進一步惡化。2010年的颶風季將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以來最為活躍的一季。美國「颶風季」自6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報,2010年將生成14場至23場熱帶風暴,其中7場可能升級為強烈颶風。一些專家擔心,熱帶氣旋經過墨西哥灣時可能將泄漏原油裹挾其中,成為「黑色風暴」,在登陸後可能將原油灑向更廣闊的范圍。
墨西哥灣沿岸的沼澤通常對颶風能夠起到緩沖作用,減輕內陸地區所受沖擊。「黑色風暴」的最糟糕影響在於長期破壞沿岸沼澤,那將令包括新奧爾良在內的許多地區失去「屏障」,遭風暴襲擊時更加脆弱。路易斯安那州近幾十年來濕地面積大幅減少,濕地生態系統脆弱。原油侵襲的進一步加劇,將使濕地生存能力受到嚴重威脅。
3、政治颶風
空前的環境污染及接踵而來的旅遊業、漁業危機,令美國國會議員和沿岸居民對英國石油公司和奧巴馬政府的不滿加劇。奧巴馬曾經批評此次原油泄漏是一場「人為災難」,試圖反擊針對政府反應速度和力度的批評。但令他兩難的是,盡管他宣稱美國政府在主管善後事務,但似乎只有英國石油公司能阻止原油泄漏。
奧巴馬第二次視察原油泄漏災情後,美國政府已經宣布,將增加投入兩倍的資源用於治污工作。但隨著原油污染的加劇,英國石油公司的事故責任正日益凸顯;而有關奧巴馬政府的「領導責任」問題的爭論,也使人們隱約嗅到一場政治「颶風」的味道。

C. 墨西哥海上鑽井平台爆炸

(1)當時該海域盛行偏南風,石油污染將順著風向海岸蔓延 (2)污染的石油將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依次「侵入」大西洋,漂向歐洲沿海。

D. 墨西哥灣水下天然氣管道泄漏,引發海上大火,現場情況如何

引言:現在的人越來越注重於環保,那麼就會選擇天然氣管道,但是也存在著安全隱患。所以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對於水下天然氣管道相關人員也會加強管理。畢竟是對於人身安全有危害,那麼在管理方面上也是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的。像墨西哥灣水下天然氣管道泄漏就會導致引發海上大火,那麼現場的情況如何呢?在這里小編有以下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齊心協力

相信在出現海上大火的情況下,大家都會選擇齊心協力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都在旁邊看著。因為這樣即使不負責任的體現,又是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這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團結就是力量,眾人齊心協力才能拯救海面。

E. 海上油井事故知多少

1896年,美國人以棧橋連陸方式在加利福尼亞距海岸200多米處打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標志著海洋石油工業的誕生。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海洋石油產量已佔世界石油產量的1/3。我國大陸近海也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之一,2005年,渤海油田建成年產原油2000萬噸的大型海洋油田。隨著全球范圍大規模海洋石油的開發,海上油井事故不可避免地發生。這些油井事故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還使海洋環境面臨巨大威脅。從1955至1988年,世界上較大的海上油井事故就多達131起。
1969年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聖巴巴拉灣井噴12天,漏油1.3萬噸。
1977年2月23日,北海發生井噴,漏油2.2萬噸。
1977年4月22日,挪威埃科菲克油田的布拉沃油井發生井噴,8天漏油2.8萬噸。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的油井發生噴油事故。關閉油流的種種努力均告失敗,油井失去控制。到8月初,一條長640千米的粘稠原油膜向北漂往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南海岸。在這起嚴重的噴油事故中,約有8億升油被噴出。
1979年6月3日至1980年3月24日,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號油井發生爆炸,漏油60.3萬噸,為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噴油事故。
1985年11月6日,美國得克薩斯州蘭傑地區,油井發生井噴,漏油2.1萬噸。

2001年3月15日巴西鑽井平台爆炸(轉載自:BBC網站http://newssearch.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227000/12276211.stm)
1988年7月16日晚9時31分,西方石油公司在英國北海的帕爾法採油平台發生爆炸火災,死亡166人,受傷20人。該石油平台於1976年耗資9億美元建成。

設置漂浮障礙防止油污染擴散
(轉載自:中國石油網http://www.oilnews.com.cn/gb/tpbda/2002-11/20/content_145894.htm
圖片說明:這是2002年11月13日「威望號」油輪斷裂時泄漏出了大量的燃料油後,營救人員設置漂浮障礙試圖防止油污染擴散)
1988年7月2日,我國渤海七號鑽井平台發生持續28小時的井噴,大量原油泄漏大海中。
1989年山東營象油庫爆炸起大火,630噸石油流入膠州灣。
巴西石油公司在里約熱內盧州坎普斯灣海上油田作業的P-36號平台長112米,高119米,相當於一棟40層高的大樓。平台耗資3.56億美元,於1999年1月建成,2000年3月投入使用。根據設計方案,使用壽命為19年,能開采1360米深的海底石油。設計生產能力為日產石油18萬桶 *1桶≈0.14噸(原油,全球平均)。,天然氣7500萬立方米。該平台是巴西最大的海上平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浮動式海上油井平台之一。2001年3月15日凌晨,P-36號平台發生爆炸,2人當場死亡,1人重傷,9人失蹤。20日,鑽井平台沉沒,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僅事故造成的油井停產就使巴西每天損失300多萬美元。這次事故迫使巴西增加石油進口,導致貿易赤字增加,使巴西實現石油自給的目標推遲。

赴湯蹈火
(轉載自國家文化網—全國首屆網路優秀攝影作品展http://www.nationculture.com/news/pic/html-50/0246.htm)

F. 世界海洋漏油事件 急!!!

1.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發生於2001年1月的公害事件,污染范圍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龍坑生態保護區。事件為保護區的生態帶來浩劫。2003年,環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賠償訴訟,這成為台灣首宗跨國訴訟的油污事件。
2001年1月14日,希臘籍三萬五千噸貨輪阿瑪斯號(Amorgos)滿載礦砂,由印度駛往中國大陸,行經台灣南部海域時,阿瑪斯號失去動力。漂流12小時後,當晚20時左右,在墾丁海域擱淺。台灣交通部和國軍搜救中心接報後,立即展開救援行動,於23時將船上25名船員全數救出。1月15日,花蓮港務局成立「災害處理中心」,准備防止漏油的相關措施,並要求船東及保險公司盡快出面處理。18日,阿瑪斯號船身出現破裂情形,並開始漏油;環保署立即依2000年10月通過的《海洋污染防治法》規定,函請花蓮港務局限制所有阿瑪斯號船員出境。
2.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發生於1989年3月24日午夜,欲前往加州長灘的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觸礁,導致泄漏了一千一百萬加侖原油。這起事件被認為是當時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
該事故導致威廉王子港的魚和野生動物大量消亡,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捕魚業亦不復存在。泄漏的原油最後覆蓋了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海面,埃克森公司說,他們幾乎花費了二十億美元清理水面,並且支付了數以百萬計的賠償金額,這家石油公司至今仍在抗爭法院的賠償裁決。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於2007年發現,威廉王子港海灘下仍然有兩萬五千多加侖的原油殘留。負責監督清理泄油事故的「埃克森瓦迪茲漏油事件信託理事會」報告提到,某些區域仍有泄油留下的有毒物質。根據環保報告,部分野生動物回到該地,但是大部分漁民已經遷往別處或另尋謀生途徑。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說,他們已經清除了漏油,並且自稱是個優秀的企業公民;惟環保人士說,那裡的海水永遠不可能恢復原樣,而該處的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甚至是當地居民,仍舊沒有從災難中恢復過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甫接任美國聯邦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女士,於事件發生同年八月親自前往阿拉斯加州,對漏油後續處理進行督導視察。
3.河北精神號溢油事件是一個重大的溢油事件,由一首駁船在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撞到河北精神號(Hebei Spirit)而引起。在韓國當天上午(2007年12月7日)本地時間上午七點半,一首駁船與河北精神號在黃海海面相撞,漏出大約10000噸原油。韓國時報稱它是韓國的最嚴重的漏油事件,超越發生在1995年的溢漏事件。這事件,是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大約三分之一的大小。由於此事件發生在寒冷了冬季,因此最初專家相信溢油的面積不會擴大。然而因為異常的天氣,加上強大的海浪和意料不到的風向,使得漏油的擴展面積蔓延速度超出了原先所預測的,並污染了海岸的蚝田。
4.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過半數受訪者,不滿意總統奧巴馬處理今次事故的表現。有官員指,至今墨西哥灣沿岸有超過300隻海鳥因為油污死亡[2]。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墨西哥灣漏油的影響如同911恐怖襲擊。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
英國石油公司打造了一個4層樓高的巨型「金鍾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讓原油保留在金鍾罩里,然後再抽回海面上接應的油輪,但深海水溫太低,金鍾罩內部累積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無法正常運作,這項計劃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被美國政府要求成立一個200億美金的基金來處理這個事故。同年7月,賴比瑞亞籍的台灣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墨西哥灣,在測試成功後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業[5],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業。漏油後數月內,海水中高濃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滅,甲烷迅速地回歸正常值。
5.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康菲公司負責宣傳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業方。
據悉,渤海灣是中海油的主產區,根據2011年一季度中海油季報,來自渤海灣的石油以及石油液體產量佔到總產量比例超過57%,天然氣產量超過12%。[1]
2011年7月5日下午,中國國家海洋局在北京通報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渤海灣漏油事件初步結果,並首次公布此次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的相關畫面。
2011年 6月30日,中海油和國家海洋局內部人士證實了漏油這一消息。不過,目前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官方均未作出回應。國家海洋局介入調查。
7月1日 中海油稱渤海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 蓬萊19-3油田出現油膜,中海油有關部門回應。
7月2日 國家海洋局方面告訴記者,將在7月5日公布渤海油田漏油的調查情況。昨晚,記者得到的消息是,這一漏油事件中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7月3日 據中海油內部人士今天(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已基本處理完畢,由於泄露范圍比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對事故海域及相關環境影響較小。
7月4日 中海油漏油事故披露不全,一直未對對溢油數量、原因等仍未有說法,而且中海油披露的漏油麵積和其他途徑披露的相差也較大。有專家稱,可能情況比較嚴重。
7月5日 國家海洋局通報中海油漏油情況稱已得到有效控制,漏油致840平方公裏海域水質被污染,對周邊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對涉事公司立案。
針對中海油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7月5日下午14時,國家海洋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調查情況。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介紹,發生事故的B平台早在6月4日已經開始少量溢油。油田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圍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類水質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類。
此前媒體報道,漏油事故從6月17日開始。但根據發布會上的情況介紹,早在6月4日便已開始少量溢油。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稱,此次發生泄露的有兩個平台,B平台和C平台。6月4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夥伴康菲石油公司報告,稱發現海底溢油點,在蓬萊19-3油田海面發現少量油膜帶,隨即命該公司開展自查。
而後,6月17日上午,C平台發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當日停止所有平台作業。

G. 墨西哥石油泄漏時間

北京時間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時差為13個小時,北京早13個小時。路易斯安娜州4月22日晚上10點,北京時間4月23日上午11點。

美國墨西哥灣石油泄露的時間如樓上所說,爆炸於4月20日晚上,大約兩天後也就是4月22日晚上。至於具體幾點,沒有新聞報道,不知道!

H. (10分) 2010年4月20日,圖示海域的一座海上鑽井平台起火爆炸,導致約1600米深處漏油,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

(1)加快污染海域的凈化速度,擴大其他污染范圍。(4分)
(2)由於海底蘊藏豐富石油資源,起火爆炸後,泄露石油多;漏油地點在海底1600米深處,防堵作業難度大;海灣封閉,污染凈化速度較慢;墨西哥灣沿岸人口城市多,經濟發達,受災損失大。(最後一條必答,每點2分,6分)

I.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經過

美國海岸警衛隊2010年4月24日說,「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沉沒約兩天,海下受損油井開始漏油。這口油井位於海面下1525米處。海下探測器探查顯示,鑽井隔水導管和鑽探管開始漏油,估計漏油量為每天1000桶左右。「我們認為這是一起嚴重的溢出事故,」海岸警衛隊軍官康尼-特雷爾說,「我們正竭力協助清理浮油。」租用鑽井平台的英國石油公司出動飛機和船隻清理海面浮油,但因天氣狀況惡劣,清理工作受阻。
形勢惡化
美國海岸警衛隊2010年4月28日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在墨西哥灣沉沒的海上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底部油井每天漏油大約5000桶,5倍於先前估計數量。油井當天繼續漏油,工程人員又發現一處漏油點。為避免浮油漂至美國海岸,美國救災部門「圈油」焚燒,燒掉數千升原油。
新發現漏油點
海岸警衛隊官員瑪麗·蘭德里2010年4月28日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租用「深水地平線」的英國石油公司工程人員發現第三處漏油點。蘭德里說:「英國石油公司方面通報,在海底油井處又發現一處漏油點。」海岸警衛隊和救災部門提供的圖表顯示,浮油覆蓋面積長160公里,最寬處72公里。從空中看,浮油稠密區像一隻只觸手,伸向海岸線。
蘭德里介紹,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油井漏油量每天5000桶左右,是先前估計數量的5倍。英國石油公司不認同這一數量。營業部經理道格·薩特爾說,先前日漏油大約1000桶的估計應該是准確的。
漏油處理
為避免浮油漂至美國海岸,救災人員著手試驗燒油。救災人員把數千升泄漏原油圈在欄柵內,移至距離海岸更遠海域,以「可控方式」點燃。海岸警衛隊發言人謝里·本—伊埃紹說,如果當天「燒油」效果良好,救災人員可能實施更大規模「燒油」行動。
當地時間2010年4月28日下午前,浮油「觸角」已伸至距路易斯安那州海岸37公里處海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專家查理·亨利預計,浮油可能將於30日晚些時候漂至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區。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博比·金德爾呼籲聯邦政府提供更多援助。金德爾說,路易斯安那州一處沿海野生動物保護區或將首當其沖,受到浮油破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和阿拉巴馬州已在海岸附近設置數萬米充氣式欄柵,圍成一道防線,防禦浮油「進犯」。
堵漏作業仍在繼續。英國石油公司先前嘗試用水下機器人啟動止漏閘門,未能成功。工程人員定於29日打一口減壓井,以遏制原油泄漏,預計耗資上億美元,工期長達數月。工程人員還考慮建造一個罩式裝置,把浮油罩起來,而後用泵把浮油抽上輪船。 2010年5月29日,被認為能夠在2010年8月以前控制墨西哥灣漏油局面的「滅頂法」宣告失敗。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進一步升級,人們對這場災難的評估也愈加悲觀。「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已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美國白宮能源和氣候變化政策顧問卡蘿爾·布勞納在5月30日表示,如果現行所有封堵泄漏油井的方法都無法奏效,原油泄露可能一直持續到8月份減壓井修建完畢後才會停止。
「每天原油泄漏量可能將近80萬加侖,而且這一數字很可能接近100萬。」據美聯社消息,有科學家在考察墨西哥灣井噴情況後表示,墨西哥灣泄露的原油量至少比原先估計多兩倍,最高多五倍。而據美國有線廣播公司稱,每天原油的泄露量達1.2萬至2萬桶。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2010年6月23日再次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滾滾原油在被部分壓制了數周後,重新噴涌而出,繼續污染墨西哥灣廣大海域。 2010年7月15日,監控墨西哥灣海底漏油油井的攝像頭拍攝的視頻截圖顯示,漏油油井裝上新的控油裝置後再無原油漏出的跡象。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後,英國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據美國媒體報道,新控油罩封住漏油後,接下來需要觀察此舉是否造成油井其他地方出現漏油點。
英國石油公司管理人員此前曾表示,即使新裝置能完全控制漏油,英國石油公司將繼續打減壓井,因為這是永久性封住漏油油井的最可靠方法。

J. 墨西哥灣的天然氣泄露致海面起火,是否有造成了人員傷亡

目前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網的一個消息,在當地時間二號墨西哥灣的水面上面,因為天然氣泄露而引發了一場火災燃燒,目前這場大火已經撲滅了。這場大火是發生在大海上面的,因為天然氣不小心泄露,所以導致海面上起火。橙色的火焰閃閃亮,就好像熔岩一樣在水面上進行翻滾,工作人員使用氮氣進行滅火,最終成功的把火滅掉了。

這次的管道泄漏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他是在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鑽井平台附近大約只有一百多米的地方發生的大火,在海面上面形成了一個非常巨大的火焰,聽起來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還好被及時撲滅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1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8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3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4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8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4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6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