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聖教堂高度多少

西班牙聖教堂高度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6-15 22:39:19

Ⅰ 歐洲著名教堂

德國科隆大教堂、法國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和義大利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在西方,每到一個國家,那些輝煌、耀眼、極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建築大多是些各具特色的教堂。推開西方教堂之門,不難發現,在那裡,教堂不僅僅是建築藝術的體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在國家文化的深刻內涵。

巴黎聖母院

地點:法國巴黎

風格:早期哥特式

關鍵詞:劃時代

巴黎聖母院興建於12至14世紀,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的主要代表,有作家形容它重如大象,輕如飛蛾,是法國建築史上的傑作。正面一對60餘米高的塔樓,巍峨而壯觀,上面有內容豐富、精美絕倫的反映宗教題材的雕刻。走進大教堂光線驟然暗淡下來,教堂內高大寬敞而幽暗,頓時讓人產生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彷彿進入一個與世隔絕的境地。

作為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巴黎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而教堂內部則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

聖彼得大教堂

地點:梵蒂岡

風格:巴洛克式

關鍵詞:最大

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的聖彼得教堂,據說它將教堂建築藝術的精華集於一身。教堂中央直徑達42米、高度達138米的圓形穹頂,是巴洛克式建築的典型標志。

聖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還在於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大師們的共同傑作———教堂中擺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貝爾尼尼雕塑的《聖水缽》等。而教堂大廳上別致的穹窿大圓屋頂,則是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築傑作,直到他去世後26年才由其他建築家繼續完成。抬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艷麗的鑲嵌畫和玻璃窗,觀賞的遊人彷彿獨立在天穹之下。

瓦西里教堂

地點:俄羅斯莫斯科

風格:俄羅斯式

關鍵詞:洋蔥

舉世聞名的莫斯科紅場是以莫斯科代表建築「瓦西里教堂」為主景,配景由反映俄羅斯歷史、文化、民俗、藝術等雕塑組成。瓦西里教堂看上去像一座仙境般的城堡,盡管它現在僅作為博物館,但其明快的色調、洋蔥形的穹頂以及紅色的磚石,都表明它是一座基督教堂。

教堂的原名是「代禱教堂」,但直至俄羅斯聖愚瓦西里被埋葬在教堂墓穴後,它才以「瓦西里教堂」的名字聞名於世。大教堂實際上包括9座教堂,其中間的塔樓高33米,環繞四周的8座小教堂由一高高升起的長廊連接在一起。中間的一座大教堂被8座略小一些的教堂拱圍著,人們從外面看到的是這些小教堂的塔樓,每個小教堂的頂部形態各異。

米蘭大教堂

地點:義大利米蘭

風格:以哥特式為主

關鍵詞:多元化

米蘭大教堂是義大利米蘭的重要地標。整座建築物融合哥特、文藝復興、新古典等多種建築風格,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狀構建而成,四周有數百座尖塔成林,和高達108公尺的主塔相襯,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藍天,展現了哥特式建築的特色。

對哥特式建築迷而言,它是裝飾精緻的傑作:「用大理石寫成的一首詩」。僅教堂外部就用了2245尊雕塑、135個尖頂、96個怪獸狀滴水嘴和約1公里長的窗花格。不管從那一個方向看,米蘭大教堂呈現的壯麗風貌及豐富的歷史內涵,都很令人感動。

1,2科隆大教堂

地點: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清倫州

風格:中晚期哥特式

關鍵詞:最完美

素有歐洲最高尖塔之稱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萊茵河畔,是中晚期哥特式建築的典範。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說,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於1248年左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整個建築建造前後整整持續了632年,是歐洲建築史上建造時間最漫長的建築物之一。

雄偉的哥特式建築,有輕盈雅緻的教堂內景,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高16l米,是全歐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著的無數座小尖塔與雙尖塔相呼應。教堂內有10座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米,中廳部跨度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

聖馬可教堂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

風格:基於拜占庭式

關鍵詞:雨果

雖然一部大文豪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讓巴黎聖母院名垂千史,但據說位於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才是雨果口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

始建於829年的聖馬可教堂,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亦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一座非常優秀的建築,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它原為一座拜占庭式建築,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

1,2
參考資料: http://www.ce.cn/newtravel/cjy/ygfq/200602/18/t20060218_6125668_1.shtml

Ⅱ 聖家族大教堂的介紹

聖家族大教堂(加泰羅尼亞語: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譯作神聖家族大教堂,簡稱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羅那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1852–1926)設計。盡管教堂還未竣工,但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遺產。2010年11月,教皇本篤十六世將教堂封為宗座聖殿。聖家族大教堂始建於1882年,後高迪於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1融入自己的建築設計風格、哥特式和新藝術運動的風格進行了建設。高迪將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的建設,直至73歲(1926年)去世時,教堂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2聖家堂的建設進展緩慢,僅靠個人捐贈和門票收入維系,中間又受西班牙內戰干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建造時斷時續。2010年,建設的進程過半,然而整個建築過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戰依舊未被解決。2預計於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紀念之時完工。3聖家族大教堂的建設長年來飽受爭議:有人質疑高迪本身的設計;質疑高迪去世後的建設可能違背了高迪的設計意圖;以及西班牙與法國間高速鐵路地下隧道的建設可能會影響教堂的穩定性等等,45但其仍以獨特的形象成為了巴塞羅那的地標性建築。

Ⅲ 巴塞羅那大教堂

巴塞羅那大教堂位於--巴塞羅那,這里是西班牙最大的商港和工業城市,人口約175萬,它在西班牙具有主要的經濟地位;同時,它還是西班牙的文化古城。市區依山瀕海,地勢雄偉。市內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的古建築與現代化建築交相輝映。 巴塞羅那大教堂(又稱神聖家族大教堂,簡稱聖家堂)是西班牙巴塞羅那的一個巨型哥特式的教堂,實際上是由康諾恩荷斯之家、德卡之家和依亞拉迪亞卡之家這三個中世紀教堂組成。巴塞羅那大教堂始建於十四、十五世紀,後在1884年是由建築師高第所設計修建,這是他設計生涯晚期的作品,具有十九世紀的新哥特風格,但至今還未完工,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至今還在興建中的天主教大教堂。以其繁復的迴廊、尖頂和拱形屋頂、講道壇以及唱詩班而著稱於世,它巍峨壯觀的形態更是使它成為巴塞羅那的標志性建築。巴塞羅那聖保羅廣場上有階梯可通往著名的巴塞羅那大教堂。
結構特徵
分為生門和死門兩個出入口。死門所展示透露出的腐朽溶解的過程姿態,栩栩如生,和當時墮落的社會交相迴音,並且其不正常的力學結構原理也讓日本鬼子葬不絕口。
歷史變更
聖家堂初步的規劃源於19世紀晚期,一開始這個建築計劃並不是由高第主導,而是由建築師 Francesco del Villar規劃。但是由於Francesco與發起組織意見不合,才改由高第主導。19世紀80年代,在高第的監工下,開始動工建造,高第創造了一個與原始草圖完全不同的設計聖家堂。 高第一生的最終理想就是建造一間房子,讓聖父、聖子以及聖母可以一起住在裡面,秉持此一信念,高第貢獻他生命中40年的時間在聖家堂的建造上。再高第去世前的幾年,他不搭馬車,每天打扮的衣衫襤褸像工人一樣,走路數個小時去監督聖家堂的建設工作,再冗長的建設過程中,許多人對聖家堂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聖家堂永遠不可能完,對於社會上種種的反對聲浪,高第曾經笑說過:「我的顧客並不急 (My client is not in hurry)」 (這里顧客指的是聖父、聖子及聖母,在天主教的信仰中,神是有永生生命的)。 1926年6月8日,在監督聖家堂建設回家的途中,高第被煤車所撞傷,但是由於他蓬亂的穿著,路過的駕駛員不願意把他送到醫院,怕他沒有錢付醫葯費。最終,他被送到巴塞羅那的窮人醫院,第二天,他的朋友發現他再窮人醫院並且要把他送到巴塞羅那最好的醫院醫治,但是高第拒絕了,高第說:「I am here among the poor。」1926年6月10日,高第病逝,終其一生,他始終沒有見到聖家堂的完工。高第死後直到西班牙內戰,聖家堂的建設工作由Domènech Sugranyes接手。

Ⅳ 世界五大教堂的規模

在歐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會有著至高的權利,不僅有權,而且有錢。從這些教堂的規模和豪華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錢之巨大。豪華的教堂實際上也是權貴們展示財富的一個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築技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少這樣大型的教堂始建於11到14世紀。這時的歐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築,並且使用至今仍舊輝煌不減。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為世界第一大教堂,能同時容納60000人禮拜;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為第二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長153米,寬93米,能同時容納近30000人禮拜;西班牙塞維利亞大教堂為第三大教堂,長116米,寬76米;第四大教堂為義大利佛羅倫薩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其圓頂是世界最大的圓頂,長158米,寬38米,能同時容納15000人禮拜;第五大教堂是英國聖保羅大教堂,也是英國最大的,它在英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它位於世界上最小的獨立國家梵蒂岡內。梵蒂岡是羅馬天主教皇的住所,面積僅44萬平方米。梵蒂岡全部位於義大利的羅馬市市內。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比該城其他建築的屋頂要高。
對羅馬天主教而言,聖彼得教堂是最重要的宗教聖地,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它最初建在耶穌十二門徒首領聖彼得的墳墓上,因此以聖彼得的名字命名。聖彼得教堂建於公元4世紀20年代,在建造過程中曾多次修改建築計劃,因為有10位不同的建築師從事教堂的設計,他們每個人都對教堂的外觀風格有所改動。1615年,聖彼得教堂終於竣工。
教堂的規模之大令人驚嘆,它能容納5萬人,教堂呈十字形,長212米,寬137米,高46米,平面面積為1942平方米,總佔地面積達1.51萬平方米。
再後來的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藝術家都為這座教堂貢獻了自己的作品,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蒙克、貝尼尼、烏冬等。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大教堂是世界的藝術瑰寶,是一顆鑲嵌在羅馬城上的皇冠。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是義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稱杜莫主教堂、聖母降生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規模居世界第二。它始建於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
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
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在這里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馬克吐溫曾形容它是 「建築師眼中的一團白色火焰」,米蘭大教堂是米蘭的標志和精神象徵。
西班牙塞維利亞大教堂
西班牙第一大教堂,著名哥特式建築。這座混合回教風以及歌德、文藝復興式的教堂,被列為世界三大教堂之一。美麗庄嚴的教堂內有四國王為哥倫布銅棺抬棺的雕像,以表達哥倫布的地方及他帶來的西班牙海權的黃金時代。在教堂內部藏有著名繪畫,其在建築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義大利佛羅倫薩大教堂 佛羅倫薩大教堂為義大利著名教堂,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又稱為聖母百花大教堂。這所大教堂的意義甚至超過米蘭大教堂和塞維爾大教堂,與聖彼得大教堂並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築,標志著文藝復興的開端。 其圓頂是世界第一大圓頂,米開朗基羅曾經在設計聖彼得大教堂圓頂時說過「我可以建一個更大的圓頂,但遠遠及不上她的美」。 英國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坐落於英國倫敦,是巴洛克風格建築的代表,以其壯觀的圓形屋頂而聞名,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聖保羅教堂的一個建築特色,是少數設計、建築分別僅由一人完成,而非歷經多位設計、建築師的教堂之一。它在英國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Ⅳ 歐洲或世界前5大教堂的基本參數分別有多少(總重量施工總人數底面積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教堂(Piazza San Pietro)

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的梵蒂岡。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天獨厚教堂,並於是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 1870年以來的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呈羅馬式和巴羅克式建築風格,屬世界最大的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台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多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壁畫、雕塑藝術。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原始的構想只是一座小會堂,建於聖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紀時開始改建,其中歷經不少位頂尖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參與修改,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參觀這座教堂的幾個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佔地廣闊,進入之後會不知從何看起。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鍾,右邊是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開朗琪羅24 歲時雕塑作品。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轉手。這里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開朗琪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援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三是聖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除此三件藝術傑作外,站在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穹窿頂下抬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當您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時候,第一眼看上去實在無法領略其宏偉的規模。若用人直觀視覺去體測它的規模的話,很容易因教堂各個部分巧妙對稱的布局形成錯覺,需要藉助一些實際資料才能說明它的實質:教堂的長度,包括門廊,為230米,拱頂的高度是38米。正殿盡頭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隻聖靈信鴿,翼展達1.5米之長。這座教堂可容納6萬人。如果有時間,遊客可乘電梯拾級而上,登頂俯瞰羅馬全城。從教堂內出來,在教堂左側有一個由衛兵隊的成員。他們身穿的別致制服500年不變,據說是米開朗琪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產品。遊人如果想同衛兵合影留念,他們不會拒絕,但要想從這里進入教皇宮,卻行不通。

兩千年前的簡單墓地,四百年後修建了一座長方形會堂,後來毀於戰亂,一千年後尼古拉五世頒發重建命令,之後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住持設計施工,布拉曼特來了,米開朗琪羅來了,德拉·波爾塔來了,卡洛·馬泰爾也來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臉肅穆的教皇烏爾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禮。
聖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聖彼得廣場,建於1667年,住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恆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絕倫的聖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著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築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之父。
聖彼得教堂整棟建築平面走勢是一個十字架結構,造型充滿神聖的意味。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現在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境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鑒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檐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檐兩側各有一座鍾,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聖彼得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2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教堂概況 中世紀的羅馬教堂有一種從古典建築中汲取的特殊的、略帶冷峻的、嚴肅而端莊的美,它們採用了拜占庭時代第一批教堂、寺院的結構,重新組合了門廳、後殿及堂內的祭壇、凱旋拱門,給了它們一種新的秩序,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教堂一般都是設在長方形的地基上,內部的各個空間用長排的雄偉大圓柱進行分割。如果你在看慣了輝煌精緻的巴羅克風格教堂之後,想領略一下中世紀教堂的風采,那麼,就去城外的聖保羅大教堂吧。雖然它是於本世紀初在原教堂的余燼中重新修建的,但屬原教堂的忠實翻版,完全保持了古羅馬君士坦丁風格教堂的特色。聖保羅大教堂坐落在離奧萊里亞耐城牆兩公里遠的空曠區域,初建時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田野,為此被人們稱作「城外的聖保羅」。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據說是傳教者聖保羅為主殉道的墓上築起了這座教堂。墓地附近有三個緘口苦修會修道院。傳說聖保羅被異教徒斬首之後,頭顱落地時反彈著跳了三下,頓時地面上湧出了三股清泉,修道院就是築在泉眼邊上的。395年,羅馬皇帝奧瑙里奧在任時,教堂被擴建,自此直到16世紀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落成,城外的聖保羅教堂一直是羅馬最大的教堂。從13世紀至15世紀,教堂一次次被修繕美化,許多藝術大師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成果,這里集中了珍貴的鑲嵌畫、壁畫與浮雕,享有藝術寶庫的美名。遭遇大火 1823年7月15日,由於整修時的疏忽,描金的木製天花板意外起火,烈焰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幾乎完全吞噬了這座輝煌、罕見的古羅馬教堂,除了正門的一部分、大廳的凱旋拱門和十字耳堂及廓庭花園之外,所有其他部分都付之一炬。法國作家司湯達當時正在羅馬,對這一不可彌補的慘劇,他在《羅馬漫步》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火災發生的第二天,我去了聖保羅。它給我留下了一種庄嚴同時凄麗的美感,恰如奠扎持的音樂一般。災禍留下的可伯痕跡還是如此活生生地展現在那裡,教堂內堆滿了半焦的冒著青煙的檀梁,被劈開砸斷了的大圓石柱彷彿時刻有倒下來的危險。深深震驚了的羅馬人到這里祈禱,來看他們被火燒掉了的教堂。雖然司湯達「毀掉也是一種美」的嘆息呈在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遭受的巨大損失面前顯得膚淺;但他的描繪給後人留下了火災之後的真實場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教廷決定重新修建聖保羅大教堂,並聲明將在所有文字和繪畫資料的基礎上,盡量按原教堂的結構和規模重建。鑒於工程的巨額需要,教廷不得不向全世界發出了集資的邀請;這一計劃立即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除了提供了大量的金錢和人力之外,很多國家元首還為此捐贈了珍貴的建築材料,埃及總督贈送了雪花石膏圓柱和鑲片,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送了大批孔雀石,後來被雕成大殿內的祭壇。修築工作整整用了一個世紀的時光,它的竣工是以大殿內一百根大理石圓柱的完成為標志的。重建的聖保羅大教堂宏大莊重,忠實地再現了教堂的昔日風貌,但彷彿始終有一層談談的薄霧籠罩在它的周圍,也許是因為它地處城外,也許它不象其他教堂那樣古老,那樣豪華,還有許多說不清的原因,除了虔誠的朝聖者外,遊人似乎不太喜愛這只從火災余燼中飛出來的鳳凰。感受教堂 一到聖保羅大教堂,即使不了解它的歷史,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對它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它的正六前的四方形門廊庭院是原教堂沒有的,這里綠草如茵,幾棵巨大的熱帶棕櫚在草坪上投下它們安詳的影子。庭院四周的高大圓柱顯得肅穆庄嚴,你在他們中間緩緩走過,抬手撫一下圓潤光滑的大理石,一股刺骨的冰涼透過手心直侵入肌體,你會不由地打一個寒戰,趕緊垂下手來。你不能解釋為什麼這里會有如此的氣氛。傲然挺立的圓柱似乎顧影自憐,拒絕人們的愛扶。同樣是地中海的驕陽,同樣有碧綠的草地和茂盛的灌木,這里卻不同於其他教堂,那高高的、美麗的熱帶棕櫚給人帶來的一向是活力和暖意,在這庭院里卻顯得格外孤獨。庭院的中央立著一尊聖保羅的雕像,他面目嚴肅,一手持寶劍,一手拿著給眾教徒留下的告別信:「我一生經歷了艱辛和困苦,我堅守了我的信仰。如今人生的旅程已盡,我預備為主的事業而獻身……」也許從這些話語你能明白一點教堂的悲涼氣氛吧。抬起頭來,眼前是由梵蒂岡鑲嵌藝術大師們集體創作的大型鑲嵌畫,在太陽的直射下閃閃發光,顯得壯麗豪華,但那淺藍色的基調與周圍的雪白大理石相襯,更有超凡脫俗的味道。或許這是人為的一種冷調子,想引人步入純凈的天上世界?教堂大殿 一跨入大殿,你頓時會生出一種迷茫無助的感覺來,巨大的空間內一百根高聳的圓柱庄嚴地托起一個個半圓的拱門,柱頭精雕的花葉燦爛奪目,你不由得會有一種錯覺,這難道是一座被完整無缺、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的中世紀大教堂嗎?沿著光滑的大理石地板,你昂著頭徑直向前走,像是要迎著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似的走著,你的身後,孤獨的足音在空曠的大廳里回響。柔柔的光從高大的弓形窗戶里射進來,你會突然被那窗玻璃上美麗的波浪紋所吸引,一徑走到它的下面,這才發現鑲在窗框上的是被削得極薄的、打磨得極光滑均勻的鈣質雪花石膏片。於是你忘情地一扇一扇地看過去,圍著大殿整整走了一圈。那淡黃的透明底上泛著橙色、淺綠色、灰色、雪白色的紋,曲曲折折、裊裊婷婷,深的如烏雲壓頂,淺的如煙似霧,竟找不出一塊重復的來。停下腳,你才明白這里頭的光為何是如此柔和,如此朦朧。教宗祭壇 大殿的盡頭是教宗祭壇,除了教皇之外,沒有任何人有權在此主持彌撒。祭壇的上方是一個13世紀製作的絢麗的華蓋,在火災中幸虧它上方凱旋拱門的保護才沒有被毀掉。祭壇的位置正設在聖保羅的墓上。如果你是個有心人,那麼沿著大殿轉的時候會發現大圓柱壁上的小圓框,每一個框中都有一位教宗的鑲嵌肖像,共二百六十五尊。說實話,除了專修天主教歷史的學者會移步逐一辯認,很少有人一一看它們,更沒人能道得出教皇們的故事來了。廊柱花園 從大殿右邊的門出去,你就來到了聖保羅大教堂的廊柱花園,這是1823年火災中沒有被焚毀的珍貴部分。它精美雅緻,與教堂前肅靜的庭院和空曠的大殿相比,顯得更溫馨美麗。廊柱花園建於13世紀,是瓦薩萊多的傑作,也是現存的13世紀最典型的建築與裝飾相結合的作品。廊院屬阿拉伯科斯馬特斯風格,它的結構是這樣的:精緻秀麗的雙排小支柱托起高雅的拱頂,柱子的製作分光滑型、雙重型、扭曲型等,一部分的柱身完全是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這迴廊的內側陳列著許多浮雕碎片和不完整的雕塑,都是從火堆里搶救出來的古物。也許是廊院的異國情調,也許因為它小巧玲瓏,這里竟是整座大教堂中最溫暖、最有人情味的地方。花園中央的淺盆小噴泉的池底靜靜地躺著幾枚硬幣,時時有人彎腰捧起聖水澆濕前額,然後劃著十字笑盈盈地離去。栽在草坪四周的是各色玫瑰,幾朵淺黃的正在凋零,花瓣落在黑土上顯得很安詳,它們的身邊,一叢深紅的花在怒放。懺悔之魂 聖保羅大教堂殿內的懺悔亭的小紅燈被點亮了,在這龐大的空間里如同無垠的天空中的幾顆弱星。一個老婦人跪在那深色櫻桃木雕的小間前,雙手托在胸上,顯得孤零零的。你望著她布滿皺紋的臉和身邊的采購袋,猜想她的懺悔也許只是一種尋求寬慰的方式,因為小亭的里頭有在耐心地傾聽她,一如既往地安撫她,再三表示永遠不會拋棄她。安慰和關注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特別是在人生最後一站,許多人會顯得無助和孤獨。你重又轉向後殿的巨型鑲嵌畫,那上面的天主眉目和善,他望著你,望著在他腳下延伸的直排圓柱,望著向外開著的門,欲語還休,彷彿那句神秘的話永遠凝在了他含笑的雙唇上。他知道,每一個進到這里的人,只要望著他的眼睛,就能讀懂那句話的含義。

Ⅵ 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哪幾個

在歐洲,每到一個地方,您所看到的最輝煌、最耀眼、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建築無疑是那些各具特色的教堂。歐洲的教堂不僅僅是建築藝術的體現,更是從一個側面綜合反映了歐洲文化的深刻內涵。不論您在歐洲哪個地方訪問或旅遊,參觀教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在歐洲幾個國家訪問時參觀了許許多多的教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幾座教堂。比如,舉世聞名的巴黎聖母院就是一座開歐洲建築史先河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教堂則被大文豪雨果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莫斯科紅場一側的瓦西里·博拉仁諾夫教堂同那壯觀的鍾樓一樣,別具一格,引人注目。然而,能夠將教堂建築藝術的精華集於一身的則是位於義大利羅馬西北郊梵蒂岡城的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可謂氣勢恢弘。它座落於聖彼得廣場一側,於1450年開始興建,1626年最後完成。整座教堂長約200米,最寬處有130餘米,從地面到穹窿大圓屋頂頂尖十字架的高度達137米。教堂之大,可同時容納5萬餘人。

聖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還在於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師們的共同傑作。在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聖母瑪麗亞右手緊緊摟著受難後遍體鱗傷的耶穌,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悲痛欲絕。而進門靠左是貝爾尼尼雕塑的《聖水缽》,缽呈貝殼狀,兩個稚嫩頑皮的小天使各捧一邊,用雲母石雕刻而成。

聖彼得教堂大廳上的穹窿大圓屋頂十分別致,它為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築傑作,直到他去世後26年才由其他建築家繼續完成。大圓屋頂周長71米,直徑42.34米。抬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艷麗的鑲嵌畫和玻璃窗,觀賞的遊人彷彿獨立在天穹之下。教堂內還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壁畫和雕塑作品,令人們嘆為觀止。 (作者註:本文對有關聖彼得教堂的介紹,參照並摘錄了新華社國際資料編輯組編、新華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的《世界名勝詞典》。)

世界上十座最壯美的大教堂

一、聖家贖罪堂

聖家贖罪堂是由西班牙最偉大的建築設計師高迪設計的,無論你身處巴塞羅那的哪一方,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它。這座教堂從高迪在世時直到現在都在不停地建造,已經一個多世紀了,仍未造完,在它高高的塔頂上仍是布滿了腳手架。

聖家贖罪堂

這是一座象徵主義建築,分為三組,描繪出東方的基督誕生、基督受難及西方的死亡,南方則象徵上帝的榮耀;它的四座尖塔代表了十二位基督聖徒;圓頂覆蓋的後半部則象徵聖母瑪利亞。它的牆面主要以當地的動植物形象作為裝飾,正面的三道門以彩色的陶瓷裝點而成。整個建築華美異常,令人嘆為觀止,是建築史上的奇跡。

二、Las Lajas大教堂

這座宏偉的大教堂建於1916年,坐落在位於哥倫比亞境內傳說中聖母瑪利亞出生的地方。

這里流傳著這樣的傳說:一位印度婦女背著她的聾啞女兒走在Las Lajas,當她感覺有點累就暫時坐在石頭上歇腳,這時她的女兒突然開口說話,說看到一個山洞中有幻影出現。後來,聖母瑪利亞懷孕的壁畫在洞穴中被發現,並且顏色滲透到岩石中幾英寸之深。
三、聖巴索教堂

聖巴索教堂建於1555-1561年,是為紀念伊凡四世攻佔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市,並將其並入俄國版圖而建。教堂的建築風格獨特:由九座洋蔥頭型的教堂所組成的建築群修建在高起的台基上,主教堂高約47米。

四、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的中央穹頂直徑33米,是世界上少數大穹頂之一。它的頂點高約60米,高於萬神廟。宮廷史官普洛柯比烏斯寫道:「當你走進這幢建築物去祈禱時,你會覺得這項工程不是人力造成的……你會相信上帝也喜歡這個不同尋常的家。」

索菲亞大教堂動用了1萬名工匠,耗資摺合14.5萬公斤黃金。公元537年12月26日,查士丁尼大帝和大主教率領一支庄嚴的隊伍舉行落成典禮……15世紀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廷帝國之後,把索菲亞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在角上加建了呼喚穆斯林們按時舉行禮拜的授時塔。

經過多次的十字軍戰爭和土耳其人的破壞,君士坦丁堡宏偉壯麗的建築摧殘殆盡,索菲亞大教堂竟能免於劫難,它是唯一一座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查士丁尼時代的建築。

五、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最初由君士坦丁皇帝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6�1波爾塔和卡洛�6�1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傳統而神聖。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

聖彼得大教堂

六、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座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6�1德�6�1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

七、雷克雅未克大教堂

雷克雅未克大教堂位於市中心,是該市的地標性建築。以冰島著名文學家哈爾格林姆斯的名字而命名,紀念他對冰島文學的巨大貢獻。

該教堂於1940年開始奠基,於六十年代末基本完工。由於經費考教會籌集和信徒捐助,該教堂幾乎花了半個多世紀才完工。該教堂設計新穎,為管風琴結構,主廳高30多米,可容納1200人。主塔高72米,可乘坐電梯上頂樓俯瞰首都全貌。教堂前的西格松雕像是為紀念冰島獨立之父西格松(Leifur Eiriksson) 而建。

八、羅馬千禧教堂

羅馬千禧教堂是由美國建築師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設計的,並於2003年完工。它高57~90尺不等,如船帆狀的三片白色弧牆,層次井然地朝垂直與水平雙向彎曲,似球狀的白色弧牆曲面。

九、朗香教堂

這是一座位於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幾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

朗香教堂的屋頂東南高西北低,顯出東南轉角挺拔奔昂的氣勢,這個坡度很大的屋頂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屋頂的雨水全部流向西北水口 ,經過一個伸出的瀉水管注入地面的水池。教堂的三個豎塔上開有側高窗。它以一種奇特的歪曲的造型隱寓超常的精神。

十、水晶大教堂

[洛杉磯水晶大教堂始建於1980年,歷時12年完成,可容納近萬名信徒進行禮拜活動,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

Ⅶ 世界五大教堂

一、聖索菲亞大教堂

羅馬帝國於公元395年結束強盛時代,當年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後來稱為拜占庭帝國.由於拜占庭帝國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聚斂財富,形成一個強盛國家.拜占庭從西羅馬帝國學來了很先進的混凝土技木,又從東方的波斯帝國等地學來穹頂技木,創造了一科全新的穹頂形式建築,還從印度等地學來鏤刻和彩色大理石加工技術進行精細裝飾,經過不斷錘煉,拜占庭建立了聖索菲大教堂.這是當時世界建築的精品.可惜的是這世界珍品在第一世紀末的一次地震被破壞,現在的仿製品,比原創略小,但其技術含量和精美裝飾也是與其前身相媲美的。

二 聖路易大教堂

位於美國新奧爾良法區的傑克遜廣場.它的建造經歷多受磨難:1718年建造,1723年遭颶風破壞,重建後又於1788年被燒毀,以後又重建,19世紀40年代進行加固,其間中廳又突然倒塌,直至1851年才竣工.100多年的反復修造,使該教堂經受考驗.該堂為混凝土結構,塔樓座落在教堂主建築之上,配樓呈兩邊。精加工的大理石圓柱和地面材料,以及各種雕塑、壁畫等藝術品組成的成穹頂形的建築,顯得富麗堂皇,是美國最美、最諧調的建築之一。

三 聖約翰大教堂

紐約聖約翰大教堂,為美國主教制教會(聖公會)主教座堂。世界第三大教堂。位於紐約曼哈頓第110 街和第113 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這是一座建築時間最長的教堂。
全教堂佔地面積為112400平方米,全長182米,主建築全部為石結構,包括大門、門廊、主廳、中廳、小教堂、唱詩樓、主祭壇、施洗室、展覽廳等。主廳最高點達54米,內拱頂高為37米,寬44米,兩邊有53 根大圓石柱分四排排列,把主廳兩側分為14 個區,各區各自供奉與之有關的聖徒。主廳牆上掛有與《聖經》故事有關的幾幅巨大的出自名家之手的織錦。規模之大世界罕見。主建築的中心豎立一座與真人一般大小的耶穌像。該堂目前向各民族、各種族的信徒開放。

四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完全體現世俗風格的宗教建築.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的西北角,一個面積只有0.44平方千米、人口只有700的國家叫梵蒂岡,但它是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不計其數。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並於是1506年破土動工。重建時間達120年,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來的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

聖彼得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2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教堂內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開朗琪羅24歲時雕塑作品。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轉手,二是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三是聖彼得寶座,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站在穹窿頂下抬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從教堂內出來,在教堂左側有一個由衛兵隊的成員。他們身穿的別致制服500年不變,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產品.

五 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教堂位於義大利威尼斯市聖馬可廣場東面。它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同時也是集拜占庭式建築、伊斯蘭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式各種風格於一體的綜合建築藝術的傑作。教堂始建於829年,原為存放耶酥門徒聖馬可遺體的紀念建築,976年在反對總督的群眾暴動中教堂被燒.後復修於1071年完成.聖馬可教堂也是一座博物館,藏有大量雕刻、雕塑作品、鑲嵌畫及禮儀用品。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著名的歷史建築,曾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稱。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1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8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3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4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8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4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6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