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麼屬於波旁王朝
Ⅰ 波旁王朝是哪個國家的
波旁王朝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治於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統治史稱七月王朝或奧爾良王朝。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
波旁王朝在義大利的統治於1860年告終。
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於1936年被推翻,但於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Ⅱ 目前的西班牙屬於什麼王朝
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 1938年1月5日生於羅馬,是西班牙波旁王朝末代國王阿方索第十三世的孫子,其父為巴塞羅那伯爵。胡安·卡洛斯幼時隨其父旅居義大利、瑞士和葡萄牙等國。1947年,佛朗哥宣布恢復君主政體並任國家元首,他選中胡安·卡洛斯為未來的國王並召其回國接受教育。胡安·卡洛斯中學畢業後,接受了全面的軍事訓練,先後在西陸、海、空三軍軍事學院學習。1960年,他入馬德里大學攻讀政治、法律、哲學、歷史、文學、國際法等課程。大學畢業後,胡安·卡洛斯開始從政實踐,先後到政府各部門熟悉行政管理情況。1969年7月,西班牙議會批准胡安·卡洛斯為未來的國家元首。他於1975年11月登基,王號為胡安·卡洛斯一世。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還是西班牙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他對內主張「改革」和「民主化」,對外主張同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系。
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性格開朗,在非正式場合不拘禮節,有軍人風度。他喜歡綠色,愛好體育活動,如游泳、滑雪、柔道等,擅長賽艇,喜歡看足球、籃球比賽。
1962年,胡安·卡洛斯與希臘公主索菲婭結成連理,育有二女一子。索菲婭王後1938年11月生於希臘,系已故希臘國王帕普洛之長女。索菲婭幼時曾隨其祖母流亡倫敦和埃及等地,1945年返回希臘,受教於一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後到德國上中學。她愛好歷史、考古,曾做過護士,對各國文化古跡有濃厚興趣。索菲婭王後通曉希臘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
胡安·卡洛斯一世曾於1978年6月、1995年3月兩次訪問中國。
胡安·卡洛斯現在仍是西班牙國王,因此仍然是波旁王朝。
Ⅲ 為什麼波旁王朝能統治那麼多國家
波旁王朝(1589~1792,1814~1830)
Bourbon,House of
波旁家族在法國建立的王朝。波旁家族的支系在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和帕爾馬也曾建立王朝。波旁家族的世系可上溯至公元10世紀,遠祖系加洛林家族的近親,因最初的封地為波旁拉爾尚博和波旁而得名。
14世紀時,波旁家族分為長幼兩支,1527年長支絕嗣,幼支旺多姆公爵查理承襲為家族首領。查理之子安托萬1555年通過聯姻入主納瓦爾王國。1589年瓦羅亞王朝絕嗣,由安托萬之子、納瓦爾國王亨利繼位,稱亨利四世,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自此開始。1610年亨利四世去世,路易十三繼位。
17世紀中期,波旁家族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以路易十四為代表,他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腓力為幼支的始祖。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僅路易-菲利浦出任「法蘭西人的國王」,所建統治史稱七月王朝或奧爾良王朝。
從17世紀起,波旁王朝的君主們致力於強化中央集權:停開三級會議,鉗制巴黎高等法院,削弱封建貴族的勢力,平息福隆德運動,廢除南特敕令,鎮壓「赤足漢」暴動和卡米撒起義,大規模興辦王家手工工場,推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專制君主制臻於鼎盛。波旁王朝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獲取阿爾薩斯和尼德蘭南部一些地區以及阿圖瓦、魯西永和弗朗什孔泰等地,使法國成為歐洲頭號強國。
17和18世紀之交,波旁封建專制王權逐漸由盛而衰。在國外,波旁王朝進行了幾場曠日持久的歐洲戰爭,1756~1763年,在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薩克森、瑞典、西班牙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中敗於英國。獨霸歐洲和爭雄海外的圖謀受挫。在國內,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啟蒙思想的傳播,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的階級斗爭愈益不可調和,終於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9月21日國民公會宣布廢除君主制,波旁王朝滅亡。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建立百日王朝,失敗後波旁王朝再度復辟,直至末代君主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其幼支路易-菲利浦建立的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統治分別於1860、1931年告終。
Ⅳ 史上亡國六次又復國六次,波旁王朝是怎樣做到的
波旁王朝在歐洲的根基十分扎實和豐富,比曾經壟斷過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生命力還要旺盛,曾統治著歐洲幾個國力強盛的國家,家族根基很強大,因此波旁王朝,亡國六次,又復國六次,至今還統治著西班牙。
波旁王朝的六次亡國分別是由於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七月革命、西班牙軍事政變、但最終都由於波旁王朝自身的穩定性,推翻者的局限性、以及其他因素而復國,波旁王朝推行君主制,長期穩定,西班牙仍由波旁王朝統治,西班牙現任國王就是腓力六世,可見波旁王朝亡國六次又復國六次所依靠的就是強大的統治基礎,和家族根基。
Ⅳ 現在的西班牙王室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還是屬於波旁家族啊
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因為沒有子嗣,便立下遺囑,確認法國王儲的次子安茹公爵為其繼承人。1701年,安茹公爵即菲力浦五世加冕成為西班牙國王,波旁王朝正式入主西班牙。此後西班牙王室就是波旁家的了。
Ⅵ 波旁王朝是哪個國家的
波旁王朝是法國的。
波旁王朝,(法語:Maison de Bourbon,英語: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 ,西班牙語: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ña) 「旁」通「傍」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治於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義大利的統治於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於1936年被推翻,但於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Ⅶ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法語: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被某些人稱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詞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
法國波旁王室鳶尾花國旗
「舊政權(ancien Régime)」時期的波旁王室旗幟——「白旗(drapeau blanc)又稱鳶尾花旗(fleur-de-lis)。」,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
【波旁王室的起源】
波旁王室,顧名思義便是起緣於法國中部的波旁地區。而這個采邑最早出現於13世紀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是今天波旁王室成員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員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來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之子克萊蒙伯爵羅貝爾與其子孫通過他和波旁領地的女繼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麗斯的婚姻,獲得了對波旁公國的統治權。他們二人的長子路易在1327年獲封為波旁公爵。自此以後,他的子孫以封國波旁為姓,因此這次受封被視為波旁王室的起源。
雖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爾三世涉嫌叛國,而被褫奪爵位,失去領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獲得不少其他爵位。而當中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La Marche-Vendôme),成為了日後波旁王室的主軸。
【波旁王室的發展】
◆起家於納瓦拉
自1523年起,由於出現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國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暫時歸屬法國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波旁公國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夏爾。自此,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獲得了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後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夏爾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艾涅·德·波旁於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王儲讓娜·達布雷特結婚。他們的長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後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後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入主法蘭西
亨利·德·波旁在納瓦拉時,跟隨母親信奉胡格諾派。由於亨利的法國貴族的身分,在他繼位為納瓦拉王的時候,就成為了法國胡格諾派的領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和主導法國政壇,以天主教狂熱份子為主的吉斯家族出現了紛爭。導致亨利無可避免地被捲入了殘酷的法國宗教戰爭。為求自保,亨利數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胡格諾派的忠誠。
宗教戰爭不但奪取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萊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法國國王,而當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為王儲。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死去,法國王位只可傳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為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並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王家的庇護。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諾派背景,導致很多法國天主教的不滿,令他的入主法國之路充滿危機。而另一方面在血緣上,波旁家族的另一個分支,布賽特分支(Bourbon-Busset)與亨利所屬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親近於當權的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只是布賽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獲法王路易十一的欽准,而被取消王位繼承資格。但最終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順利即位為法國國王。而納瓦拉王國亦同時並入法國,納瓦拉國王也成為以後歷任 法王眾多頭銜的其中一個。
亨利四世即位後,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染指西班牙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後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卡洛斯二世的遺詔,是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路易十四捍衛孫子繼承權的強硬立場,導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於1702年爆發。
戰事持續到1711年,此時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穩了腳,且表示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導致哈布斯堡聯軍的瓦解。1714年,西奧兩國簽署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認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腓力五世及其後代必須放棄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自此,西法兩國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開了波旁王室對斷斷續續統治西班牙三個多世紀的首頁。
【波旁王朝的衰弱與復辟】
◆對外戰爭
17和18世紀之交,波旁封建專制王權逐漸由盛而衰。在國外,波旁王朝進行了幾場曠日持久的歐洲戰爭,1756~1763年,在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薩克森、瑞典、西班牙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中敗於英國。
◆法國大革命
法國的宗教寬容時期隨著亨利四世的駕崩而逝去,隨後的波旁君主恢復了對基督新教徒的壓迫,導致大量信奉胡格諾派的手工業者離開法國,加上王室生活揮霍,國家連年用兵,導致法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府腐敗、羅馬天主教會特權和土地兼並嚴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美國獨立戰爭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國國內的啟蒙運動思潮,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催化劑。
1789年,由於法國王室的財政問題,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開三級會議,但增稅的要求遭到否決,導致法資產階級和王室的武裝斗爭開始。初時資產階級代表僅是將國家體制有君主專制轉為君主立憲制,但亦遭到歐洲列強的反對,繼而借機入侵法國。而此時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涉嫌向娘家奧地利通風報信,惹來極大民憤。波旁王朝終於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眾的起義推翻。最終,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為法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斷頭台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後,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已經成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沒熬過法國大革命,於1795年在獄中死去,得年20歲。此後,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羅斯的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成為王位繼承人。
◆王朝復辟時期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波旁-奧爾良王朝
查理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終於惹來了革命。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試圖推行鎮壓法令,觸發一場叛亂,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後代支系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浦。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浦採取中間路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1846年的工農業蕭條,令他被迫於1848年退位。自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治法國,而法國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波旁王室現況】
1830年革命後,查理十世被迫遜位。但擁護他的保王黨人拒絕承認這個決定,繼續奉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而路易-菲利浦在1848年退位後,他的支持者也繼續擁護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因此,法國的保王黨分裂兩個支持不同覦位王子的派系,一個是支持夏爾十世和其後代的主系派(Légitimisme)和奧爾良支系派(Orléanisme)。
而夏爾十世的孫子尚博伯爵亨利去世,根據法國基於撒利法的傳位法則,王位優先繼承權應該給予尚博伯爵的最親近的血親,諷刺的卻是當時奧爾良支系派的首領巴黎伯爵菲利浦。主系派支持者並不想和奧爾良支系派合流,因此不惜否認當年西班牙王腓力五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繼承權決定的合法性,擁立伯爵在西班牙的表親,西班牙王位卡洛斯派首領莫提遜伯爵胡安為他們的首領。
由於莫提遜伯爵對法王位的繼承合法性備受質疑,不少主系派的保王黨人轉而支持奧爾良支系,再加上莫提遜伯爵曾孫在1936年無嗣而亡,不受歡迎的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成為主系派領袖,令奧爾良支系派成為波旁保王黨的主流。
主系派今日的首領是安茹及加的斯公爵路易·阿方索·德·波旁-丹皮埃爾,他是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長子嫡孫。而奧爾良支系派巴黎伯爵亨利·羅伯特·德·波旁,他是法王路易·菲利浦的第六代孫。
【西班牙波旁王朝世系】
1、腓力五世(1700-1746)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孫,1724年1月宣布讓位於王太子路易斯。
2、路易斯(1724)
腓力五世長子,只當了七個月國王即病死,其父只好重返王位。
3、費爾南德六世(1746-1759)
腓力五世次子。
4、卡洛斯三世(1759-1788)
腓力五世第三子,費爾南德六世異母弟。
5、卡洛斯四世(1788-1814)
卡洛斯三世之子,1808年被迫讓位於其子費爾南德,在拿破崙干預下旋又復位,晚年被放逐到羅馬,並死在那裡。
6、費爾南德七世(1808,1814-1833)
卡洛斯四世之子。
(1809-1813,西班牙王位為拿破崙之弟約瑟夫占據,1814年費爾南德七世復位,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
7、伊莎貝拉二世(1833-1868)
費爾南德七世長女。由她開始波旁王權轉入母系,1868年被廢黜。
1870-73年西班牙國內混亂,王位由義大利國王阿馬德奧一世占據。1873-74年為共和政體。
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
伊莎貝爾二世長子。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
9、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
阿方索十二世遺腹子,17歲前由母後攝政。
1923年西班牙爆發軍事政變,普里莫將軍施行獨裁統治,阿方索十三世不明智地予以默認。1931年他被迫流亡國外,宣布傳位於兒子、巴塞羅那伯爵唐·胡安,但胡安從未能登上王位。1931-39年,西班牙維持了8年的共和政體。
1939年,陸軍總參謀長佛朗哥在內戰中獲勝上台,開始長達36年的國家主義政體。
10、胡安·卡洛斯(1975年至今)
唐·胡安之子、阿方索十三世之孫。1947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1969年指定胡安·卡洛斯為未來國王,1975年11月22日,佛朗哥死後兩天即位,波旁王朝第三次復辟。
【法國波旁王朝(正統)世系】
亨利四世 1572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
路易十三 1610年5月14日- 1643年5月14日
路易十四 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
路易十五 1715年9月1日- 1774年5月10日
路易十六 1774年5月10日- 1792年8月10日
路易十七 1793年1月21日- 1795年6月8日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後,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國已為共和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
波旁王朝首次復辟
路易十八 1814年5月2日- 1815年3月13日
波旁王朝二次復辟
路易十八(復位) 1815年7月8日- 1824年9月16日
夏爾十世 1824年9月16日- 1830年8月2日
路易十九1830年8月2日- 1830年8月2日
當時夏爾十世退位時,宣布讓位與兒子路易-安扥瓦內王子,是為路易十九,但路易十九隨即讓位與路易-菲力浦,因此有人認為路易十九不曾在位
波旁王朝正統派繼承人
昂利五世 尚博爾伯爵
1844年6月3日 -1883年8月24日
讓三世 蒙提宗伯爵
1883年8月24日 -1887年11月21日
夏爾十一 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887年11月21日- 1909年7月18日
雅克一世 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909年7月18日 -1931年10月2日
夏爾十二 聖·海梅公爵,安茹公爵
1931年10月2日 -1936年9月29日
阿爾封斯一世 西班牙國王
1936年9月29日 -1941年2月28日
昂利六世 西班牙王子、塞戈維亞公爵、安茹公爵
1941年2月28日 -1975年3月20日
阿爾封斯二世 加的斯公爵、安茹公爵
1975年3月20日 -1989年1月30日
路易二十 安茹和波旁公爵
1989年1月30日 在位 至今
[編輯本段][波旁-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世系]
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浦
1830年8月9日- 1848年2月24日
波旁王朝奧爾良派繼承人
路易-菲利普一世 法蘭西人的國王
1848年8月9日 -1850年8月26日
菲利普七世 巴黎伯爵
1850年8月26日 -1894年9月8日
菲利普八世 奧爾良公爵
1894年9月8日- 1926年3月28日
讓三世 吉斯公爵
1926年3月28日- 1940年8月25日
昂利六世 巴黎伯爵
1940年8月25日- 1999年6月19日
昂利七世 巴黎伯爵,法蘭西公爵
1999年6月19日 在位 至今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世系]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國王
那不勒斯王卡洛七世
(西西里王卡洛四世)
1734年12月1日- 1759年10月6日
那不勒斯斐迪南多四世
(西西里王斐迪南三世 )
那不勒斯:
1759年10月6日-1799年1月23日
1799年6月13日-1806年3月30日
1815年5月3日-1816年12月12日
西西里:
1759年10月6日- 1816年12月12日
兩西西里國王
兩西西里王斐迪南多一世 1816年12月12日- 1825年1月4日
兩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一世 1825年1月4日- 1830年11月8日
兩西西里王斐迪南多二世 1830年11月8日- 1859年5月22日
兩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二世 1859年5月22日- 1860年12月17日
兩西西里王位繼承人
弗朗切斯科二世 1860年-1894年
阿方索一世 1894年-1934年
斐迪南三世 1934年-1960年
阿方索二世 1960年-1964年
卡洛一世 1964年至今 卡拉布里亞公爵。
[帕爾瑪公爵世系]
帕爾馬公爵卡洛一世 1731年12月29日- 1735年10月3日
帕爾馬公爵菲利波 1748年10月18日- 1765年7月18日
帕爾馬公爵斐迪南多 1765年7月18日- 1802年10月9日
帕爾馬公爵路易斯 1802年10月9日- 1803年5月27日
帕爾馬公爵卡洛二世 1847年12月17日 -1848年8月18日
1848年4月11日-1849年3月14日
帕爾馬公爵卡洛三世 1849年8月23日- 1854年3月24日
帕爾馬公爵羅伯扥一世 1854年3月24日- 1860年6月9日
Ⅷ 法國波旁家族是如何入住西班牙的
波旁家族與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比較重要的聯系大概要從路易十四時期算起。首先,路易十四正當婚齡的時候,被迫放棄了自己的初戀,宮相馬扎然的侄女瑪麗·曼奇尼,而與西班牙的公主也是他的表妹瑪麗·泰雷茲結成政治聯姻。
這也成為了當時歐洲重要的歷史組成部分。而戰爭耗時如此之長,最終拖到參戰國不得不妥協,腓力五世的統治也被確認了下來,不過也規定了西班牙與法國永遠不能合並、基於這個基礎上,波旁王室得以在西班牙「倖存」下來,現在西班牙的王室仍然是波旁家族。
Ⅸ 波旁王朝是法國還是西班牙的
法國和西班牙都有過。
波旁王朝(英語Bourbon,法語:Maison de Bourbon ) "旁"通"傍"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其在法國的統治於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統治史稱七月王朝或奧爾良王朝。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義大利的統治於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於1936年被推翻,但於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Ⅹ 西班牙帝國的波旁興衰
西班牙波旁王室下的帝國(1713—1806年) 根據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4月11日簽署),歐洲列強決定了西班牙的命運,以保持歐洲實力均衡。西班牙新君腓力五世繼續保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帝國,但割讓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米蘭及薩丁島給奧地利;西西里島及部分米蘭讓予薩伏依;梅諾卡島及直布羅陀則交予英國。故此,帝國開始減少干預歐洲領土(在1718至20年的四國同盟戰爭,更暴露其弱點)。此外,西班牙更把西屬美洲販賣奴隸的專利權讓予英國三十年(所謂Asiento,意譯為協定),又讓其注冊船隻航行到西班牙的殖民地。費爾南·布羅代爾認為這為合法運輸和走私打開大門。
波旁王朝統治之開始,讓它以中央集權為基礎,實行一切重商主義思想,在美洲緩慢實行,但在這世紀期間愈加快速。波旁王朝主要是希望破壞根深蒂固的美洲貴族階層社會「克里奧略」(Criollo;本土出生的歐洲裔殖民),並最終削弱耶穌會對領土的控制,也就是實際上獨立的神權瓜拉尼人(Guarani)的米西奧內斯。1767年,耶穌會被驅逐出西屬美洲。一些商人協會(Consulado)早已在墨西哥城和利馬確立,並由本土地主牢固控制。另一與之競爭的工會在韋拉克魯斯成立。
腓力的政府馬上成立海軍及印度群島部(1714年)、創立首間宏都拉斯公司(1714年)、一間加拉加斯公司(1728年)和唯一註定興盛的哈瓦那公司(1740年)。在1717至18年,負責管理印度群島的印度群島議會(ConsejodeIndias)和印度群島貿易館(CasadeContratación)也管理笨重的寶藏船,從塞維利亞遷移到加的斯,使之處理所有印度群島的貿易(詳見商船制度)。私人的定期出航緩慢取代舊有的武裝護航船。但是到了1760年代,已經有郵船定時來回加的斯、哈瓦那和波多黎各,也有較疏落的航班前往拉普拉塔河,1776年該地新增一個總督。相對於有注冊航運,西班牙賴以為生的非法貿易減少(1735年航運注冊處成立)。
1780年,圖帕克·阿馬魯二世在秘魯發動起義。委內瑞拉的Comunidades發動叛亂。兩次事件同樣都是對於更嚴密、有效統治的反應,表現出西屬美洲局勢之不安,並顯示制度改革再度引起抵抗。
結果,西班牙在18世紀實際只是法國的附庸國,不能稱為超級強國。西班牙在美洲的龐大帝國與大國地位有相關。然而,即使考慮到弗洛里達布蘭卡伯爵的改革,都難以說她與奧地利和俄羅斯並列,更遑論法國或英國。西班牙未能奪回直布羅陀,但是在18世紀其海外帝國趨向繁榮,貿易在其改革下穩步增長,尤其在後半世紀。英國海軍在七年戰爭(1756—63年)取得重大勝利,使1740年代以來航運的快速增長受阻。之後,貿易再度復甦,但是西班牙參與美國獨立戰爭(1779—83年)期間,英國的攻勢再度阻礙貿易。不過,由於商船制度以外的貿易得到准許,故此帝國的船運貿易在1780年代再次增長,而且發展速度特別快。 加的斯對美洲的貿易壟斷結束,使西班牙製造業復甦。其中最顯著的是,加泰羅尼亞的紡織業在1780年代中時,已經顯示出工業化的最初現象。一小群活躍於政治的商家階級在巴塞羅那出現。這些工業的規模與蘭開夏郡的龐大工業比較,確實很細小,但它們快速發展,並將會在19世紀成為該行業在地中海的中心。這些細小、零散的地方現代工業的發展固然不能誇大,尤其考慮到位於北方的工業規模如此龐大,當中以英國為甚。但是,這些發展的確反證西班牙的經濟停滯。大部分經濟增長在沿海主要城市和大型島嶼發生,例如古巴的種植業發展,以至美洲貴金屬采礦業再度增長。在另一邊廂,西班牙郊區及其帝國大部分地區,有大量居民生活。很多人居住在偏遠社區,道路不濟,環境落後,更有人不願妥協陳舊風俗。雖然新的農業技術推出,但被剝削的農民不感興趣,工人階級又沒有農地,故此生產量持續低下。政府推行的政策並不一致。縱使西班牙經濟在18世紀有改善,可是仍然落後。其重商主義的貿易安排,使其不能為其帝國提供足夠貨品和市場。
波旁王朝的制度改革在軍事方面取得成就。1734年,西班牙軍隊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從奧地利輕易奪得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島。在詹金斯之耳戰爭(1739—42年),西班牙阻止英國奪取戰略城市卡塔赫納和古巴。而且,雖然在七年戰爭(1756—63年)之末,西班牙敗於英國大幅改良和強大的海陸部隊並失去一些領土,但是在美國獨立戰爭(1775—83年)期間收復失地,並奪得英國的軍港巴哈馬。到加利福尼亞傳教的計劃在1769年開始。西班牙與英國簽署努特卡協議(1791年),將英國在俄勒岡地區劃歸不列顛哥倫比亞。1791年,西班牙國王下令亞歷山德羅·馬拉斯皮納尋找西北水道。
西班牙帝國仍未恢復其一等強國的地位,不過相對於18世紀初,命運完全被其他強國的政治交易控制時,國力已經大幅提升。新君統治之下,西班牙能夠重建並開始為其制度和經濟展開長期的現代化道路。17世紀時的人口倒退業已扭轉。西班牙居於列強的中游,其強國地位的聲稱不容忽視。可是,時移勢易,殖民地的貿易與財富增長,與西班牙本土的貿易也見改善,卻仍受限制,引起不滿,使政治更緊張。馬拉斯皮納提議西班牙帝國改為實行聯邦制,以改善統治和貿易,並解決帝國邊緣的精英與中央之間在政治的緊張局勢。然而,王朝害怕權力旁落,拒絕改革。在世紀之交,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帶來的戰亂降臨歐洲,掃除一切。 1790年西班牙帝國人口統計;
西班牙本土(歐洲);12122636人
新西班牙總督區(美洲);17218596人
直布羅陀(歐洲);85569人
佛蘭德(歐洲);2070712人
倫巴底,米蘭(歐洲);2065724人
那不勒斯(歐洲);5347551人
撒丁島(歐洲);318520人
古巴總督區(加勒比);152170人
佛羅里達(北美);32280人
聖多明各,海地(加勒比);352485人
菲律賓(亞洲);7500000人
總計:472662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