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如何繼承王位的
①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雙方軍隊經過交戰,毫無結果,各自撤回冬季營房。
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
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
1703年,由於拉科西領導的匈牙利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壓迫的解放斗爭,奧軍的大部分兵力被派去鎮壓起義。奧地利對戰爭的主動性大大降低,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
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
1705~1709年,奧英同盟軍把軍事行動轉到法國領土上的有利條件已經成熟。但是,這些有利條件卻因各同盟國戰略力量有限,產生意見分歧而未被利用。
1705年,奧英同盟軍不僅在義大利,而且在尼德蘭、萊茵河流域和西班牙都進行了聯合行動,但沒有收到實際效果。
1706年9月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但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上他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1708年和1709年上半年,尼德蘭和萊茵河流域發生了幾次局部戰斗。
②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介紹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王位空缺,法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王位,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分國家參與的大戰。1700年,英國、法國、荷蘭和奧地利等國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深層的或最主要的則是諸列強借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進行了一場空前規模的領土和殖民地的大掠奪,並且主要斗爭矛頭指向的是獨霸歐洲的法國。
③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背景和導火索是什麼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導火線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指法國與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哈布斯堡王朝長期爭奪歐洲霸權,以及英荷兩國的活動所引起的戰爭。這是一次雙方各有同盟的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
1700年,無嗣的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二世之死。
④ 群雄混戰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何以使幾國衰落幾國崛起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王位出現空缺,法國波旁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西班牙王位,而引發的一場歐洲群雄大混戰。戰爭的實質是為防止法國吞並西班牙而再次獨霸歐洲的局面。因而促使歐洲國家組成新的聯盟對抗法國。
群雄大混戰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國衰落幾國崛起:西班牙帝國徹底衰弱,從此淪為歐洲的二流國家;荷蘭從海上霸主之位跌落,從此在歐洲再無能力爭霸;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兩大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脫穎而出;法國失去歐洲霸主寶座,再無這單挑歐洲群雄;英國崛起升為一流強國,開始了與法國在全世界的百年爭霸。
⑤ 世界歷史問題 1868年西班牙王位繼承緣由
這是由於歐洲大陸上的普法爭霸導致的,請看:
普奧戰爭結束以後,普魯士日漸強大,但是,緊靠法國南部的四個小國還仍然沒有被俾期麥統一,而俾斯麥是下決心要統一除奧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國家。
所以要實現德意志的最後統一,必須統一這個小邦國。可是,俾斯麥知道,這四個小國緊靠法國,法國也早懷有吞並之心,一旦普魯士強行佔領,法國豈會善罷甘休?更何況,法國離德國最近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俾斯麥也早就瞄準它們了。
對於正處高峰時期的俾斯麥來說,找個借口與法國打一仗,既統一了南部四小國,又佔領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是,與法國開戰的機會遲遲未到,俾斯麥等得手癢癢的。
再說法國一方,當時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皇帝,史稱拿破崙三世。這個人是個政治陰謀家和軍事冒險家。1848年法國革命失敗後,他竊取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大權,又於1851年12月發動政變,恢復帝制,建立了歷史上所說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是個獨裁、殘暴、狂妄之徒,總希望通過戰爭稱霸歐洲,當時皇後歐仁妮就直言不諱地說:"不發動戰爭,我們的兒子怎麼當皇帝?"
這樣一個人,當然不會坐視普魯士的強大而不顧。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該統一,應分成三個部分,南北德國應該對立起來。這樣法國才可以從中漁利。"
不僅拿破崙三世如此,當時法國的另一位大臣梯也爾也哀嘆:"奧地利的失敗意味著法國400年來遭到的最大災難。從此,失去一張阻止德國統一的王牌!"
這樣,普、法雙方各懷鬼胎,開始了明爭暗鬥,都在尋找挑起戰爭的契機。
法國率先一步,普奧戰爭剛結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魯士兌現戰前許下的諾言,要求普魯士同意法國侵佔比利時和盧森堡。並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國的領土劃分問題。這無異要從普魯士身上咬去一塊肥肉,"鐵血宰相"俾斯麥當然不會同意。不過他使了個心眼兒,沒有明確予以拒絕,而是要求法國把這事寫成備忘錄,"我好回去給我們國王商量"。法國大使不知是計,就照辦了。
俾斯麥拿到備忘錄,沒有去見皇帝,而是把它送給了同樣想稱霸歐洲的英、俄,試圖挑起英、俄與法國的矛盾。拿破崙三世知道了俾斯麥的做法,火冒三丈,決心與普魯士決一雌雄!
盡管如此,法國並未立刻動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問題,終於使戰爭爆發了。
原來,西班牙女王伊沙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國外,王位空缺,俾斯麥看到有利可圖,就派人收買了新成立的西班牙臨時政府,提議讓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堂兄利奧波德親王去繼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麥的意圖很明顯,普魯士的親王做了西班牙的國王,法國腹背受敵,打起仗來,普魯士前後夾擊。
拿破崙三世也看到了這種危險,隨即就把抗義書遞到了普魯士國王手中,抗議書說,西班牙王位應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則,法國也可派去一個國王!對此,俾斯麥非常氣憤。同時,法國政府內部議論紛紛,不少人要求普魯士收回成命,否則將把這件事視為戰爭的原因,雙方劍拔弩張。突然,事情卻有了轉機,利奧波德親王在別人勸說下,宣布放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他說:"本來,只要西班牙人擁戴,我可以去作他們的國王。但我不想為此引發一場歐洲戰爭。"
於是,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問題就告結束。可是,拿破崙三世看到事情這么簡單就完結了,認為普魯士害怕他,所以他得寸進尺,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
他令法國駐柏林大使去面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魯士作出書面保證,保證今後決不再派任何普魯士國王家庭的人去任西班牙國王。
所以,不是簡單的家族血緣可以認定的,是操控在一些強國的手中的,強國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歐洲政局,就如同當今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否則西班牙內部的私事為什麼會引起普魯士,法國,英國,俄國,奧地利的爭辯呢?
⑥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1700年,無嗣的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二世之死,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當時,屬於西班牙的領土、領地,在歐洲有義大利的大部分、南尼德蘭,在南美、中美和北美有幾大片地方,在非洲有幾個重要領地,還有許多島嶼。
繼承西班牙王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在西屬尼德蘭、西班牙、義大利、萊茵河地區、南德意志、各殖民地和海上都發生了戰事。
⑦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怎麼回事
1700年,英、法、荷、奧等國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深層的或最主要的則是諸列強借王位繼承問題進行了一場空前規模的殖民地大掠奪,並且主要斗爭矛頭指向的是法國。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法國在印度占據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佔領了馬達加斯加;在北美,除繼續加強在加拿大的殖民統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國王路易十四狂妄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開辟巨大的園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只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對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向外發展,以便取得易於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置於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並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去世,沒有子嗣承繼王位。按照親屬關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查理二世屬於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內弟)。由於法國外交的積極活動,查理二世的遺囑要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腓力普,路易十四興高采烈。因為,當時的西班牙除其本土外,還有義大利的大部分、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以及遍布美洲、亞洲、非洲的遼闊土地。這就是說,法國得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也就意味著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正因為如此,英國、荷蘭、奧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內的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結成同盟,決定對法作戰。於是,從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這次戰爭,一方是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有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很快就轉到敵對一方)、巴馬參加的同盟;另一方則是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有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的同盟。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1701年兩國在海牙締結所謂「大同盟」,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成同盟)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達6萬人)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約6萬人),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6年9月1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廠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土倫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7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普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
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根據和約,法國將早先侵佔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將阿卡迪亞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將它改名為新斯科舍。法國承認了英國對紐芬蘭和哈得孫灣周圍地區的權利的要求。法國還割讓一些地方給奧地利和荷蘭,撤回駐洛林的軍隊。哈布斯堡王朝把義大利的大部分領土(撒丁島、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托斯卡納的一部分)、整個比利時、西屬尼德蘭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弗賴堡)並入自己的領地。西西里島歸屬薩伏依。英國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羅陀外,還有梅諾卡島的一部分。根據和約,法國的腓力普雖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後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的王位為條件,並規定法西兩國不能合並。同時由於在戰爭中法國屢遭失敗,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財政虧空,民不聊生,國力大為削弱,盛極一時的法國開始走下坡路了。在路易十五於1715年繼承王位之後,國力進一步衰竭,年年入不敷出,歲歲國債增加,專制統治最後不得不走向崩潰,巴黎人民越來越覺醒,一場起義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這次戰爭是以掠奪殖民地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規模的大沖突,其基本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多數交戰在夏季進行;注重機動作戰,進攻行動的地位更加突出等。這些特點,特別是攻勢作戰、機動作戰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
⑧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簡介
1701~1714年英、法、奧地利等國為爭奪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戰爭。
16世紀時,西班牙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和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宗親,曾是歐洲的殖民強國,但1588年對英國的海戰失利,海上霸權逐漸削弱,但陸上還保持強大的軍事優勢。
1648年在三十年戰爭中對法國和荷蘭戰爭中遭到重創,經濟開始全面下滑,國力衰落,被英國、法國和荷蘭取代了商貿權和制海權。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後無嗣。卡洛斯二世因為其祖上時常與同宗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通婚,遺傳下了一系列絕症。生前曾立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姐姐瑪利亞·特里薩和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即自己的侄孫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可以繼承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義大利地區領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領土)。但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合並為一個國家。
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利奧波德一世企圖讓其次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認為西班牙公主瑪利亞·特里薩在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就承諾自己及自己的後代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腓力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五世(1700~1746在位),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因而與荷蘭結成反法聯盟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先後加盟的還有普魯士王國和大部分邦國,還有葡萄牙和義大利地區的薩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等則與法國結盟。同年 3月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奧克斯塔特打敗了法、西軍隊。在1706年的都靈戰役和拉米伊戰役及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中,法西聯軍大敗,法軍被迫退出戰場。
英國於1704年從西班牙佔領了直布羅陀。
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爆發了擁護奧地利查理大公的起義,奧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倫西亞、阿拉貢地區,高爾韋伯爵·馬絮也從葡萄牙進入薩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馬德里,查理大公於1706年7月2日進駐馬德里。
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亡故,其長子約瑟夫一世繼位。
法軍於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打敗高爾韋的部隊,佔領了巴倫西亞、穆爾西亞、阿拉貢地區,腓力五世實際上統治了西班牙的廣大地區。
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進入馬德里,法國將軍旺多姆公爵和腓力五世的聯軍在比利亞維西奧薩挫敗查理大公的部隊。
1711年戰局又轉為有利於法國。同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約瑟夫一世亡故而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稱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這使英國和荷蘭改變了態度,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勢力過大對己不利,不再支持他獲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遂於1713年 4月在荷蘭的烏得勒支與法國、西班牙簽訂烏得勒支條約,次年又簽訂《拉施塔特和約》。
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繼承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但原屬西班牙的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和義大利南部受奧地利管轄。從此,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損失大半,失去傳統的歐洲大國地位。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國加強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勢力。次年,法王路易十四病死,法國不再稱霸歐洲,財政瀕臨絕境,開始衰落。
⑨ 什麼是西班牙王位爭奪戰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爭奪戰發生於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爭奪戰爭,表面上看來是英、法、荷、奧等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展開的激烈爭斗,然而,其實質則是諸列強借機進行的一場規模空前的殖民地大掠奪。戰爭結束,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也隨之終結了。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法國在印度占據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佔領了馬達加斯加;在北美,除繼續加強在加拿大的殖民統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國王路易十四狂妄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開辟巨大的園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只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對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向外發展,以便取得易於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置於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並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逝世,但沒有子嗣繼承王位。按照親屬關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查理二世屬於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內弟)。由於法國外交活動結果,查理二世的遺囑要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的腓力普。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英國、荷蘭、奧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內的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結成同盟,對法作戰。於是,從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始了。
這次戰爭,實際上是同盟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很快就轉到敵對一方)、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1701年兩國在海牙締結所謂「大同盟」,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成同盟)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達6萬人)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約6萬人),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6年9月1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土倫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7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普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
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根據和約,法國將早先侵佔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法國承認了英國對紐芬蘭和哈德孫灣周圍地區的權利的要求。法國還割讓一些地方給奧地利和荷蘭,撤回駐洛林的軍隊。哈布斯堡王朝,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英國在西班牙勢力加強。根據和約,法國的腓力普雖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後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的王位為條件,並規定法西兩國不能合並。同時由於在戰爭中法國屢遭失敗,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財政破產,民不聊生,國力大為削弱,盛極一時的法國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次戰爭是以掠奪殖民地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規模的大沖突,其基本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多數交戰在夏季進行;注重機動作戰,進攻行動的地位更加突出等。這些特點,特別是攻勢作戰、機動作戰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
⑩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指的是什麼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指法國與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哈布斯堡王朝長期爭奪歐洲霸權,以及英荷兩國的活動所引起的戰爭。這是一次雙方各有同盟的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