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騙了西班牙多少錢
A. 為啥西班牙要運600噸黃金到蘇聯
在西班牙內戰中,為了獲得戰爭必要的武器和物資,西班牙先後向蘇聯支付了600多噸黃金.但是蘇聯連一顆子彈也沒有給西班牙政府,按照蘇聯官方的話說,運送黃金的輪船沉入了大西洋。但是英國海軍一直跟著西班牙運輸船,親眼看到運輸船進入了蘇聯海域,並由蘇聯海軍艦艇護航。事後蘇聯僅僅運來了1000多支老舊的步槍。蘇聯方面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到那批黃金,這批槍是看在共產主義同志的份上無償援助的。
B. 庚子賠款,各國最終拿到了多少
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年息4厘,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關也歸海關管理。這項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進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國的分配率以俄國最多,計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還本付息定在上海辦理,先由匯豐、德華、道勝、匯理、正金五銀行經收。次年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設行,參加組成銀行委員會,所收本息攤交各國所定銀行。清政府以關稅收入僅能抵償舊借外債,為籌還賠款計,將年額2121萬余兩攤派各省、關,從而引起田賦、丁漕、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關稅、厘金、統稅和各種苛捐雜稅的不斷增加。在償還該賠款時銀價跌落,各國堅持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到1905年,鎊虧積欠120萬英鎊(合銀800萬兩)。4月26日清政府為支付這項差額,向匯豐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年息5厘,20年還清,本息合計1525000鎊。以關稅及山西省煙酒稅厘金作抵,債票按97%在倫敦發行,市價 99%~103%。這項借款實際是庚子賠款的追加負擔。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緩付5年,德奧部分因戰敗取消,和俄國緩付部分,都撥作國內公債基金。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聲明放棄俄國部分庚款,於清償所擔保債務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余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隨後,英國、俄國等國也有庚子賠款,也是用於教育,具體多少錢無法准確核實了。
以下是詳細資料。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
《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於是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游說退還不實賠款。
1906年初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送呈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同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同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內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
當時為什麼美國人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1908年10月28日,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內,每年至少應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為止。被派遣的學生,必須是「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中文程度須能作文及有文學和歷史知識,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和專門學校聽講,並規定他們之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范等。
同時,中美雙方還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於是,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游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1909年8月,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處,作為游美肆業館的館址,學務處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這就是後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應考,最後錄取了70人。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此後十多年間,據統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美國的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京政府於1917年8月對德奧宣戰,並停付庚款。大戰平息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陸續放棄或退回了庚子賠款余額。退款被廣泛地應用到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和實業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這筆錢財發展軍備,建立教育,遂速成為20世紀的強盛帝國。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 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4)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清華人」幾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 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賠款(胡適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國學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成了中國學術界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們的言傳身教,又深深地 影響了後來者。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和]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 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快給分
C. 為什麼說蘇聯是邪惡帝國
冷戰美國的宣傳而已。蘇軍曾武裝撲滅「布拉格之春」,全世界譴責;入侵阿富汗,又全世界譴責。蘇聯領導人的外交水平實在有限,凈幹些出力不討好的事。
不過蘇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錯的,免費醫療,免費住房,人人有麵包,只不過沒有選舉權罷了。
D. 蘇聯建國後,為何又擁有抗衡美國的實力
其國土面積遼闊,屬於地廣人稀,資源極其豐富,靠著這些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直到80年代末被日本取代,而在七十年代左右更是因為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大賺一筆,而彼時,越戰的戰爭泥潭讓美國尷尬不已,經濟低迷,而蘇聯大發石油財,經濟上擁有抗衡美國的資本,80年代後才走的下坡路,最終解體。

西方發生經濟危機,沒吃沒喝,斯大林提出優越條件。大批科學技術人才都到蘇聯來了,還買了美國的機器運回國,使蘇聯在短短的10年就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在會見羅斯福時斯大林就說你們的許多人在我們那工作,2戰以後各國經濟都發展了,一些科學家才陸續回國,包括美國,以色列,德國,的科學家。
蘇聯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社會實驗,使的俄羅斯人達到了民族的巔峰,他們用了極端的方式實現了國力的跨越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軍事工業創造了奇跡,優秀的民族文化,豐富的資源和極端的制度造就了這一奇跡,也註定了它的衰落。
E. 當年蘇聯騙了西班牙六百噸黃金,有這事嗎
在西班牙內戰中,為了獲得戰爭必要的武器和物資,西班牙先後向蘇聯支付了600多噸黃金.但是蘇聯連一顆子彈也沒有給西班牙政府,按照蘇聯官方的話說,運送黃金的輪船沉入了大西洋。但是英國海軍一直跟著西班牙運輸船,親眼看到運輸船進入了蘇聯海域,並由蘇聯海軍艦艇護航。事後蘇聯僅僅運來了1000多支老舊的步槍。蘇聯方面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到那批黃金,這批槍是看在共產主義同志的份上無償援助的。
F. 二戰時期的蘇聯和西班牙
差。二戰前的西班牙內戰,蘇聯支持原政府軍,甚至曾直接派兵參戰。結果佛朗哥領導的叛軍得勝,佛朗哥一直敵視蘇聯。
G. 蘇聯為什麼西班牙內戰中援助西班牙
德、意和蘇聯都參加了不幹涉委員會。
但德、意根本無視不幹涉協定,通過葡萄牙轉運站繼續大規模向叛軍提供軍事援助。
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宣布,基於西方國家粗暴地撕毀了以前達成的協議,蘇聯將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向合法的西班牙政府出售武器並提供貸款。
英、法控制的不幹涉委員會對德、意大規模武裝干涉西班牙的事實不聞不問,裝聾作啞,相反卻指控蘇聯破壞不幹涉協議,甚至說「有些國家比德意更應該受責備」。
美國沒有參加不幹涉委員會,但卻支持英法奉行的不幹涉政策。
1936年8月,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絕不幹涉西班牙爭端。
1937年1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禁止向「在西班牙交戰的各方」出售武器,並禁止以志願者身份援助西班牙政府軍的美國人前往西班牙。
但卻不禁止叛亂分子從美國購置汽油,也不禁止德意兩國從美國購置武器彈葯和各種軍事物資。
德意是西班牙叛軍的主要武器供應者,這樣,美國的軍火便通過德、意源源運到叛軍手中。
美國的禁運政策,實際上只禁止西班牙政府從美國獲得武器。
英、法、美等國政府對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採取綏靖政策不是偶然的。
第一,它們同德意一樣都仇視共產主義,擔心人民陣線獲得勝利會導致西班牙「赤化」,並進而影響本國和歐洲的穩定。
1936年11月,美國駐法大使布利特會見法國外長德爾博斯時一致認為,如果佛朗哥得不到德、意的迅速援助,「西班牙將很快落入共產黨人手裡,葡萄牙不久也會步其後塵」。
當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把德、意的武裝干涉說成是消除西班牙的「共產主義疫區」時,英法美官方內心持贊同態度,因而想借刀殺人,利用德、意法西斯出面扼殺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第二,英法等國雖然力量雄厚,但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主義和保守思想斗爭十分嚴重,在法西斯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咄咄逼人攻勢面前,一味採取守勢。
它們幻想能用犧牲西班牙的辦法來滿足法西斯的慾望,維持歐洲的現有秩序。
第三,它們知道社會主義蘇聯不會坐視德、意撲滅西班牙人民陣線,因而,想用縱容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的辦法,來促使德、意同蘇聯相鬥,從而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
這就是坐山觀虎鬥的策略。
同英、法、美政府的態度相反,國際無產階級和各國進步人士都堅決反對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徑,鮮明地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一邊。
當時,被封鎖的西班牙共和國在糧食、武器等方面都遇到極大困難。
蘇聯人民發揮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節衣縮食,捐款捐物支援西班牙人民。
1936年9月,第一艘蘇聯輪船「涅瓦號」滿載糧食和物資抵達阿利坎特港,受到西班牙人民的熱烈歡迎。
阿利坎特市的男女老幼湧向碼頭,熱淚盈眶,高呼「萬歲」。
隨後,裝載武器的蘇聯船隻也陸續到達。
從1936年10月1日到1937年8月1日,蘇聯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飛機496架、坦克332輛、裝甲車60輛、火炮714門、機槍12804挺、步槍337793支。
蘇聯雖未派成建制的軍隊直接參戰,但派去了大批飛行員、坦克手、教官和參謀人員。
蘇聯人民捐款5600萬盧布,蘇聯政府向西班牙政府提供8500萬美元貸款。
還收容了數千名西班牙難童,讓他們在蘇聯居住和受教育。
同蘇聯一樣,世界各大洲也都展開了聲援西班牙人民的群眾運動。
巴黎、倫敦、紐約和其他許多城市的民主力量,通過各種形式要求給西班牙人民陣線提供援助。
西班牙大使館收到了幾千宗捐款和援助品。
墨西哥政府公開站在西班牙政府一邊,向它提供了230萬美元軍火和物資。
阿根廷人民募集了5000萬法郎的捐款以及大批糧食和衣服,還裝備了19所野戰醫院。
巴西人民捐獻了30萬公斤咖啡。
古巴人民捐贈了400萬法郎。
烏拉圭工人捐獻了一天的工資。
智利人民捐贈了大批糧食和衣物。
為了協調行動,還在巴黎成立了援助西班牙國際委員會。
在戰爭的頭兩年,國際委員會僅從17個國家就募集到8億法郎。
具有正義感的各種不同政治派別的人們都站出來保衛西班牙人民陣線。
這是強大的國際反法西斯戰線。
著名的國際縱隊的組成更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最高表現。
根據共產國際的號召,來自全世界54個國家的4萬多名反法西斯戰士,跋山涉水,奔赴西班牙,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戰斗。
他們當中很多人是沖破本國政府的阻撓,躲過反動勢力的搜捕,冒著種種危險才秘密到達西班牙的。
盡管他們國家不同、語言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但是共同的一點就是對法西斯的仇恨和對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參加國際縱隊的都是共產黨人。在這種情況之下,蘇聯的干預也是正常的了。
H. 西班牙內戰的時候給蘇聯300噸黃金是真的嗎
不是
給了510噸
西班牙內戰爆發時,西班牙銀行(Banco de Espana)在馬德里存有635噸黃金,是當時世界上第四大黃金儲備。1936年9月22日,西班牙政府將其中510噸黃金裝上4艘蘇聯商船運往敖德薩。11月2日存入莫斯科「國家貴重物品保管中心」(Gokhran)。此後西班牙再也沒見到這筆「莫斯科黃金」(Oro de Moscu)但此後,莫斯科方面沒有提供西班牙任何援助
I. 蘇聯人民給西班牙共和國帶來了哪些幫助
僅在1936年蘇聯人民就募集了6160萬盧布作為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資金,而蘇聯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了8500萬美元的貸款。在近3年期間內蘇聯沖破法西斯強國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封鎖,除了向共和國提供糧食、葯品和工廠設備以外,還提供了648架飛機、407輛坦克和裝甲車、1186門火炮、2萬余挺機槍和近50萬支步槍。大約3000名蘇聯志願者——軍事顧問、飛行員、坦克手、水手和其他專業人員曾在共和國軍隊中英勇奮戰。蘇聯軍事專家在創建正規的人民軍以及准備並實施反對干涉軍和叛軍的最重要戰役方面給共和國以巨大的幫助。
J. 560噸黃金有去無回,二戰蘇聯能贏西班牙功不可沒
開始於1936年7月19日的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交戰的雙方,一方是當權的政府軍和左翼聯盟,另一方是以佛朗哥的長槍黨為代表的右翼聯盟。政府軍的背後有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際及墨西哥支持,右翼聯盟的靠山則是德意和葡萄牙。英法美則宣稱保持中立。
內戰開始不久,佛朗哥軍隊節節勝利,很快控制了西班牙三分之二的土地,並對馬德里形成圍攻之勢。
節節敗退的西班牙政府,分別與法國和蘇聯簽署了秘密協議,將自己儲存的黃金分別運往巴黎和蘇聯。協議明確規定,兩國對黃金不擁有支配權,黃金仍屬於西班牙政府。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在內戰爆發前的1936年5月,西班牙的黃金儲備量佔全球第四位,約為700多噸。當時這些黃金絕大部分藏在馬德里西班牙中央銀行的倉庫中,其餘極小部分散存於央行在一些省的分行。佛朗哥攻佔這些省份後,自然擁有了這小部分黃金。
西班牙政府首先向巴黎運出了50噸黃金,其中一部分換法朗用於購買政府軍所需的軍火。這部分黃金被稱為「巴黎黃金」。
1936年9月14日清晨,剩下的560噸黃金開始了前往蘇聯的旅程。這些黃金裝在木條箱里先是被運到馬德里火車站,在武裝押運下火車開往西班牙軍港卡塔赫納。這批黃金被稱為「莫斯科黃金」。
受斯大林的指派,蘇聯國家安全局高級官員亞歷山大·奧爾洛夫,專程來到卡塔赫納,負責將黃金運往蘇聯在黑海的港口城市敖德薩的所有工作。他接到的指示還包括,無論西班牙人如何跟他要收據,他必須拒絕,拒絕任何有關的簽字。
奧爾洛夫後來叛逃到美國。在向美國參議院委員會作證時,他回憶到,當時他說服了西班牙政府給了他一份證明信,以備過各種關卡時出示。證明信上,奧爾洛夫成了美國銀行的代表叫布萊克斯通,為了安全起見將屬於美國銀行的黃金運往英國代存。因為當時運送黃金是極高度機密的行動,既不能讓支持政府軍的人了解,更不能讓佛朗哥的人知道。
在此之前兩周,一大批蘇聯坦克和軍車已在距卡塔赫納40公里外的地方待命。在黃金列車抵達卡塔赫納之前,蘇聯軍隊就封鎖了該軍港,直到將黃金全部裝上蘇聯的戰艦。他們裝了整整三個晚上。
560噸黃金裝了7900個箱子。但最後蘇聯人在敖德薩接收時,據說只有7800箱黃金。還有100箱黃金的去向至今是謎。
莫斯科黃金從敖德薩經庫爾斯克,在十月革命勝利19周年紀念日前一天,最終抵達莫斯科。
斯大林為獲得如此多的黃金舉行了盛大宴會,所有政治局委員受邀出席。正是在這個宴會上,斯大林講出了那句著名的話:「西班牙人永遠不會再見到他們的黃金,就像人永遠看不見自己的耳朵一樣。」後半句是俄羅斯諺語。
黃金一到蘇聯,斯大林立即要求西班牙共和政府為早先作為禮物送過去的軍事物資、蘇聯的培訓包括共產國際招募的國際縱隊付費,價值5100萬美元。同時,還要求西班牙為運送黃金付費。
斯大林開出的帳單包括:1200架飛機,900輛坦克,2000門大炮。歷史學家們揭露,這個數字被極大地誇張了。據後他們的統計,蘇聯「援助」給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只有630架飛機,330輛坦克和不過1000支槍,根本沒有大炮。這些武器大多是過時了蘇聯人不再用的。他們說,即使西班牙共和政府應該為蘇聯的支持而付費,斯大林的演算法也比實際上應該支付的增加了30%-40%。
此後不久,參與此事的蘇聯軍方、外交部、財政部和銀行的代表,不是被處死就是失蹤,奧爾洛夫則逃到美國。而西班牙方面的代表則離開祖國,分別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斯德哥爾摩,墨西哥城和巴黎。
內戰結束,法國政府將50噸「巴黎黃金」移交給佛朗哥政府。這是西班牙龐大的黃金儲備中唯一回到西班牙人手中的一小部分。
1957年,佛朗哥派出一個外交代表團到蘇聯,談判要回「莫斯科黃金」,自然無果。當年四月,莫斯科廣播電台和蘇聯《真理報》撰文稱,」莫斯科黃金「,早就被西班牙政府內戰期間在國外花光了。
1990年以後解密的蘇聯檔案表明,落到斯大林手中這560噸黃金,473噸被賣出,用於蘇聯大搞軍工建設。
所以有人說,二戰蘇聯能最終打贏德國,西班牙人功不可沒。
西班牙人把黃金白白送給了蘇聯,卻什麼也沒有從蘇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