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土耳其帝国为什么不用可汗

土耳其帝国为什么不用可汗

发布时间: 2022-05-26 23:47:18

❶ 伊朗—土耳其战争的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伊朗—土耳其战争指奥斯曼帝国与伊朗萨非王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阿拉伯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权以及欧亚两洲间最重要的战略和贸易交通线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自1514年起,断断续续进行到1746年,是打着伊斯兰教的两大流派——什叶派与逊尼派捍卫者之间的斗争的幌子进行的。

得到逊尼派封建贵族上层人物支持的土耳其占领者,遭到了15世纪末产生的以萨非王朝为首的伊朗国家的反抗,萨非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残酷地镇压了1513年安纳托利亚的什叶派教徒起义,杀死什叶派教徒4万人。从此,开始了对什叶派的伊朗的战争。

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拥有封建民军,还拥有常备军——土耳其近卫兵和强大的炮兵。

伊朗军队由骑兵弓箭手近卫军、负责保护本部族领导机构并时常携带家小驱赶牲畜远出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民军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军组成。库尔奇伊和民军战士的武器是马刀和长矛。在恰尔德兰平原双方首次大战,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的军队在军事上各方面都占优势,打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的萨非王朝军队并占领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于给养不足,加之近卫兵内部发生骚乱,谢里姆一世被迫放弃了阿塞拜疆。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在科奇希萨尔附近的交战中,伊恩迈尔一世的军队再次大败。土耳其炮兵在这次交战中又一次起了决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谢里姆一世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建立了自己的统治,1519年又统治了阿尔及利亚的一部分。

1533年,苏丹苏里曼一世与奥地利签订了和约。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后,于同年重新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1536年,土耳其侵占了格鲁吉亚西南部的一部分,该地区成为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由于伊朗军队也有了炮兵,所以战争进行到1555年时,双方已不分胜负。1555年5月29日,伊土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伊朗保有所占领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领土。奥斯曼帝国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划入自己的版图。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由两国瓜分。伊朗得到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卡尔特里和卡赫齐亚。土耳其获得了阿布哈兹、古里亚、伊美列丁以及拉济人的领土。两国承认卡尔斯城地区为中立区,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为废墟。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就这样以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而结束。

伊土战争的第二个时期,始于1578年,时断时续地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土耳其利用萨非王朝国内封建内讧的机会,再次进攻伊朗。

这期间,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拥有强大军队的克里木诸可汗。1578年,土军违反1555年和约,修复了卡尔斯城堡,继而进入外高加索境内,占领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军队在奇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后又侵入北阿塞拜疆并在这里占领了希尔凡。

自1579年起,土军和克里木汗的10万军队共同夺取了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伊朗恢复了昔日的强盛,不仅夺回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还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

❷ 两败俱伤的一场战争,为啥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

伊朗和土耳其在历史上曾长期对立。伊朗萨法维王朝确立以什叶派为国教,主要也是出于与“雏形中的逊尼派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分庭抗礼的考虑。有趣的是,萨法维王朝的上层集团也是说突厥语的族群,以阿塞拜疆族为主。而与奥斯曼帝国的连年战争,代表萨法维帝国最主要的国际关系。为了打击奥斯曼政权,萨法维王室曾经不惜与欧洲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结盟。总之,奥斯曼帝国与伊朗之间的军事、宗教和政治纷争不仅长达数世纪之久,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东地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对立局面。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法维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个大帝国,但由于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萨法维王朝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则信奉逊尼派。在土耳其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法维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人的统治,对土耳其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发动了战争。

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做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中,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❸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为什么叫“苏丹”,而不是突厥语的“可汗”

苏丹是伊斯兰教中的头衔,最初是指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权力”或“统治权”。公元1055年塞尔柱突厥可汗被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赐予“苏丹”称号,封他为“东方与西方之王”,“苏丹”从此成为伊斯兰国家最高世俗统治者的称号。两百多年后建立的奥斯曼突厥(土耳其)帝国统治者也沿用了这一称号。

❹ 如今的土耳其是不是唐朝的西突厥

是。

土耳其人是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当中塞尔柱人的后裔。当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统,全部都是从11世纪以后由中亚迁入小亚细亚的,最早就是来自西突厥的。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

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部分西突厥部落因不服唐朝的管制,举族西迁,尔后他们和他们的后裔继续活跃于西亚的历史舞台上。

(4)土耳其帝国为什么不用可汗扩展阅读:

西突厥人迁徙到土耳其并建立起奥斯曼帝国的过程:

公元一千年左右,西突厥人的一支——在酋长塞尔柱率领下从中亚迁到锡尔河下游,并南下据有波斯大部分,这便是塞尔柱人,他们建立了一个王国。

1258年,蒙古大军攻破巴格达,立国五个多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最终灭亡。数十万巴格达军民被杀。在蒙古大军的侵略战争中,土库曼人也难逃失败的命运,罗姆苏丹国被蒙古大军击败,勉强支撑到1303年,终于亡国。

来自中亚的突厥新移民中有一支小部落,其酋长叫奥斯曼,为罗姆苏丹国速丹阿拉丁二世的附属,替帝国守卫边疆。罗姆苏丹国灭亡后,其土分为十公国。

奥斯曼公国即其一。奥斯曼率本部人马进攻拜占廷,占领大片地区,至其1326年去世时,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建立,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及其子孙穆拉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个个是不世出的雄主,奥斯曼帝国接连征服巴尔干和小亚大片地区,最终建成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立国六个世纪的大帝国。

❺ 蒙古帝国和奥斯曼土尔其几乎同时建立,为什么两者没有打过仗

奥斯曼土尔其崛起的时间蒙古早已过了扩张期,再说也不是没打仗过.1402年,安卡拉战役,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被俘。这个帖木儿实际就是察合台汗国的掌权者.

❻ 伊朗土耳其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伊朗—土耳其战争指奥斯曼帝国与伊朗萨非王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阿拉伯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权以及欧亚两洲间最重要的战略和贸易交通线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自1514年起,断断续续进行到1746年,是打着伊斯兰教的两大流派——什叶派与逊尼派捍卫者之间的斗争的幌子进行的。

得到逊尼派封建贵族上层人物支持的土耳其占领者,遭到了15世纪末产生的以萨非王朝为首的伊朗国家的反抗,萨非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残酷地镇压了1513年安纳托利亚的什叶派教徒起义,杀死什叶派教徒4万人。从此,开始了对什叶派的伊朗的战争。

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拥有封建民军,还拥有常备军——土耳其近卫兵和强大的炮兵。

伊朗军队由骑兵弓箭手近卫军、负责保护本部族领导机构并时常携带家小驱赶牲畜远出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民军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军组成。库尔奇伊和民军战士的武器是马刀和长矛。在恰尔德兰平原双方首次大战,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的军队在军事上各方面都占优势,打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的萨非王朝军队并占领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于给养不足,加之近卫兵内部发生骚乱,谢里姆一世被迫放弃了阿塞拜疆。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在科奇希萨尔附近的交战中,伊恩迈尔一世的军队再次大败。土耳其炮兵在这次交战中又一次起了决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谢里姆一世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建立了自己的统治,1519年又统治了阿尔及利亚的一部分。

1533年,苏丹苏里曼一世与奥地利签订了和约。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后,于同年重新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1536年,土耳其侵占了格鲁吉亚西南部的一部分,该地区成为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由于伊朗军队也有了炮兵,所以战争进行到1555年时,双方已不分胜负。1555年5月29日,伊土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伊朗保有所占领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领土。奥斯曼帝国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划入自己的版图。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由两国瓜分。伊朗得到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卡尔特里和卡赫齐亚。土耳其获得了阿布哈兹、古里亚、伊美列丁以及拉济人的领土。两国承认卡尔斯城地区为中立区,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为废墟。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就这样以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而结束。

伊土战争的第二个时期,始于1578年,时断时续地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土耳其利用萨非王朝国内封建内讧的机会,再次进攻伊朗。

这期间,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拥有强大军队的克里木诸可汗。1578年,土军违反1555年和约,修复了卡尔斯城堡,继而进入外高加索境内,占领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军队在奇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后又侵入北阿塞拜疆并在这里占领了希尔凡。

自1579年起,土军和克里木汗的10万军队共同夺取了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伊朗恢复了昔日的强盛,不仅夺回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还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

然而,由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反封建的起义,阿拔斯一世不得不于1590年3月21日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对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按照这项和约,几乎整个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库尔德斯坦的颇大部分都划归奥斯曼帝国统治。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备部队,其中包括一个1.2万人的火枪兵军团和一个1万人的骑兵军团;还建立了火炮工厂和由炮手组成的炮兵部队。火枪兵和炮手只从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时,伊朗军队的兵力达12万人,计有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封建民军中有3万克济尔巴希人和由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卢尔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组成的4.5万民军。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很快增至30万人。伊朗为准备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进行战争,还与土耳其的敌对国——俄国和欧洲诸国建立了政治与外交关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对土耳其开战。

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伊朗国第一次成为进攻的一方,而军事组织未作根本改变的奥斯曼帝国却成为防御的一方。1603~1604年,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伊军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余万亚美尼亚人从被征服的亚美尼亚被赶往伊朗内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战争中,伊朗获得全胜。1613年11月20日,交战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战果的和约。

由于对1613年伊斯坦布尔和约的条款不满,土耳其于1616年开始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

在1616~1618年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新战争中,土耳其又遭失败,于1618年在谢拉布签订和约,条约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各项条款。在最后两次战争中,伊朗大大扩张了自己的领土范围,接着就开始了进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战争起因于沙赫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对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的起义之机,攻占了巴格达市,随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于17世纪的前25年里,对东格鲁吉亚的几次远征,破坏性特别大。外高加索人民对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格鲁吉亚,萨阿卡则领导的广泛的反伊朗起义,动摇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统治。

与此同时,土耳其在欧洲的战事中遭数次挫折后,在苏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间,便重新致力于征服东方。

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耳齐赫,夺取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将其变为土耳其的一个省。穆拉德四世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同时,他的部队还占领了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可是他未能占领巴格达,对该城长达9个月的围攻毫无成效。

1630年,土军转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毁掉了哈马丹城,屠杀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签订了卡斯列—席林条约。

按照这项条约,伊土两国间的疆界没有变动,但阿拉伯的伊拉克归属土耳其。

伊土战争的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罕默德三世对伊朗重起战端。

1723年春,土军乘萨非王朝国家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占领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与此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胜利直接威胁着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远征波斯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了1723年彼得堡条约。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

根据这项条约,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而外高加索的其余地区和包括克尔曼沙赫、哈马丹两市在内的伊朗西部则转归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条约的条款有利于土耳其,这是由于法国对它支持的结果,因为法国害怕俄国势力加强。土耳其不满足于已占领的大片领土,其军队又向伊朗东部推进并攻占了加兹温。对土耳其侵略者进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阿塞拜疆的人民群众。

18世纪30年代初,统帅纳迪尔成为伊朗的实际统治者。

1730年,他击败了土军并将其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和南阿塞拜疆。

然而,当纳迪尔忙于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尔部族的霍腊散起义时,唯恐纳迪尔的声望增高的塔赫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个人威望。塔赫马斯普二世的军队在哈马丹城下遭到失败。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和约使土耳其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领土合法化。

1732年底,纳迪尔推翻了塔赫马斯普二世,事先与俄国签订腊什特条约后,便亲自出征土耳其。

按该条约规定,吉兰省立即归还伊朗,而库拉河以北的领土待将土军从外高加索境内驱逐后归还。

1735年6月14日,纳迪尔的7万军队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苏丹的8万大军。

1736年,纳迪尔加冕为伊朗沙赫,着手改组军队,以期增加兵员和装备,尤其是炮兵。在这方面他得到英法两国军事专家的帮助。纳迪尔—沙赫在巩固了萨非王朝国家的统一之后,为了从土耳其手中夺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耳其重新开战。3年战争双方未分胜负而结束。

16至18世纪的伊士战争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战的任何一方都未获胜。战争阻碍了伊土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一些由许多民族和部落松散地拼凑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

伊土战争的非正义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间——特别是在17至18世纪——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运动,这些运动都为交战国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统治。伊土战争对外高加索人民来说是他们自古以来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在血腥的伊土战争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沦为在近东和中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装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军,武装力量的主要兵种是用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武装起来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伊朗的正规骑兵和土耳其的正规骑兵是军队中灵活机动的部队。常备步兵与骑兵相比则处于从属地位。

❼ 克里米亚汗国,为何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

因为在那个时候克里米亚汗国实际上已经是奥斯曼帝国在这个地方的代理人,奥斯曼在后面撑腰,这条鞭子就不时的抽打着俄罗斯,对俄罗斯起到一个警示作用。年轻的克里米亚⊙﹏⊙b汗国富有野心,并为了扩张宗教势力共同对抗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开始不断的侵袭东欧大地,他们从波兰掠走纺织品和黄金从乌克兰带走牲畜蜂蜜。

直到二百年后的叶卡捷琳娜时期,沙俄在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附属俄罗斯。1783年,俄罗斯再也等不及了,一口吞掉这个给他们带来无数噩梦的弹丸小国。

❽ 土耳其帝国的核心是苏丹吗

是的,土耳其帝国的皇帝称号就是苏丹,就跟蒙古匈奴的可汗是一个意思。

❾ 公国 王国 帝国 可汗国的区别

公国 神圣罗马帝国一分为三以后,欧洲分裂成遍地是诸侯的领地,如意大利,德意志和俄罗斯都没有统一的国家,大批的贵族沿用留下的贵族封号,和相对独立的领地,如侯爵的侯国和公爵的公国,到中世纪,局势逐渐明朗,法国英国等加强中央集权,法国后来演变为王国,境内的贵族虽然还有领地,仅为采邑,不再拥有完全独立的权利;意大利则逐渐分裂成许多城市国家, 其中有些仍然为公爵管理, 如米兰公国;而象德意志等还是分裂的,而且部分公国经过发展壮大,象波兰,莫斯科都发展成大公国;而俄罗斯在壮大后有东正教加冕抛掉了公爵的头衔,奥地利也是大公国,但奥地利普鲁士和大批小国组成的莱茵联邦则共同组成神圣罗马帝国,其中拥有国王选举权的称为选帝侯,比较着名的有魏玛公国(歌德故乡)和巴伐利亚公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由各国的国王从选帝侯里选出再由教皇加冕,而在莱茵联邦的众多小国中既有公国也有侯国等。
公国的元首是大公(大公即是公爵,但不是所有的公爵都被称了大公,只有皇子、公国元首这样的才被称了大公),公国类似诸侯国,但不完全一样,公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举例说明:
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chy;大公国,Archchy)。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着。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着,也难获此殊荣。其中有些是公爵(Duke)或大公爵(ArchDuke)。

王国 王国 :
王国 wángguó
1. [kingdom;domain;realm]。王国,汉语多对应英语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元首为国王的现代主权国家。从发展史上,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时期,其王国和现代国家不同。随着征服和被征服,很多成为演化为现代国家,并由此形成当今各种政治体制的国家,如君主立宪制的英王国、君主制(政教合一)的部分阿拉伯国家;很多自始至终由单一民族的王国变为现代单一民族国家如朝鲜。 中国秦朝(先秦时期)以前的相当长时间内,由中原王朝天子封地被称为诸侯列国(state),有封王,如齐王、楚王等,中文称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王国为诸侯。汉朝之后,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之后各个朝代各有分封,封国的统治者时称为“国王”,有的封国、地方割据势力、民族共同体演变为独立国家如朝鲜、越南。
2.以国王为元首的国家。当代的王国多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丹麦、荷兰、瑞典等王国。
3. 借指有某种特色的领域,借喻相对独立的一定的领域或范畴:自由王国,独立王国,北京是自行车的王国,在解析数论的王国里,探索隐微。

帝国是对领土非常辽阔,统治或支配民族众多,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国家的通称。帝国一词并没有非常精准的科学定义,使用十分混乱。根据使用的场合与习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编辑本段]狭义的帝国
狭义的帝国一般仅指领土辽阔,统治民族众多,拥有持续传统的强大君主制政体国家。而且帝国称号的使用一般需要国际上普遍的认同。帝国的国家首脑一般为皇帝,汉语对于中国以外的帝国首脑也常使用音译(如奥古斯都、哈里发、苏丹、沙皇等)。帝国君主通常为世袭,但也有通过选举和指定产生的。这些国家常自称为帝国,或把帝国一词写入正式的国号(如大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等)。限于帝国对领土规模、政体和国际影响力的要求,几乎所有狭义的帝国都出现在亚欧大陆。
现代以前的中国人一般认为只有统治整个中国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皇帝(大皇帝)这一称号,所以理论上只有中国的历代王朝才是帝国(最狭义)。藩属国及其他国家的君主只能被称为国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译。
在欧洲,罗马帝国前期的国家首脑称元首(奥古斯都及凯撒,同时担任共和国的执政官),政体在形式上仍为共和制,但实际上已具备后来欧洲出现的各帝国的主要特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拥有皇帝这一称号的君主通常被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所以在同一时期内,理论上讲西欧至多只能有一个帝国存在,即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尽管这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有些荒谬)。在中世纪,按照惯例要得到皇帝称号的君主一般要去罗马由教皇加冕,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所垄断,直至19世纪。
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法国、奥地利与德国先后升格为帝国;俄罗斯则一直以拜占庭的继承者自居(第三罗马),形成了欧洲近代的帝国。但与古代的帝国相比,除俄罗斯帝国以外,其余的国家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内都是王国或公国,帝国称号存在的时间很短。还有很多领土不大,统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国或公国常被称为帝国(如瑞典帝国、丹麦帝国等),但实际上没有达到狭义帝国的标准,它们可以被归入广义的帝国。[编辑本段]世界史上主要的帝国(狭义)
世界历史符合上述标准的狭义帝国主要有:公元前6至4世纪的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孔雀帝国、笈多帝国、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等王朝,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的中国历代“正统”朝代(秦至清),公元前后至4世纪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大秦国),神圣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大食国,或萨拉森帝国,包括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等。
注: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波斯帝国也常被视为王国。古希腊历史着作中一般称波斯君主为国王(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另外,对于神圣罗马帝国是否是一个国家尚存在争议。[编辑本段]广义的帝国
广义上的帝国范围要宽泛很多,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帝国。通常这些国家只达到狭义上帝国的标准中的一点(领土广阔)或几点,而且不论政体是否为君主制。这些国家本身一般并不称自己为帝国,而是王国、共和国、联邦、联盟等。
如古希腊的“雅典帝国”,中世纪的“威尼斯帝国”,近代的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荷兰帝国(殖民)、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
历史上有一些规模庞大但统一时间很短,通过短期的军事征服暂时建立起来的国家,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时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时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也被称为帝国。但严格的说它们都不能达到狭义上的所有四个标准,仍然只是王国。
现代的“帝国”虽然很少有君主制政体的,但实际地位和影响则与古代狭义的帝国没有太大区别。比较着名且被接受的概念有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罗纳德·里根提出的邪恶帝国(苏联帝国)、被称为新罗马帝国的美帝国。[编辑本段]君主国的通称
有些君主制国家(一般实际上是王国)以帝国作为正式国号。如1822年至1889年的巴西帝国,1822至1823、1864至1867年间的墨西哥帝国,1889年至1974年的埃塞俄比亚帝国,1897年至1910年的大韩帝国,1977年至1979年的中非帝国。
很多强大的(以及不那么强大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被后世历史学者称为帝国。如赫梯帝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匈奴帝国、萨珊帝国、拉丁帝国(罗马尼亚帝国)、尼西亚帝国、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等。
这些所谓的帝国其实与王国没有实质区别。[编辑本段]帝国与王国的区别
帝国和王国都是君主国,之间的区别在一般人看来不是特别明显,但它们之间大致的区分标准却是有的。 所谓帝国,指的是以皇帝为君主的国家,一般领土广阔,常常拥有属国,并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 在欧洲,最早只有一个文明区域,所以也只有一个帝国----罗马帝国。后来随着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灭亡 教廷分裂,形成了两个文化区域,于是就同时有了西欧天主教区域的神圣罗马帝国和东南欧正教区域的拜占庭帝国。 在远东,则有以中国皇帝为君主的中华帝国。一般来说,中华帝国的皇帝只有一个,不过也有例外,当中国处于分裂的时候中国可能同时有几个人自称为皇帝。然而,这些皇帝之间一般是不能互相承认的,并且当其中的一个皇帝向另一个皇帝称臣的时候,这个皇帝就必须去掉帝号,改称为王。[编辑本段]其他
还有一些存在时间很短,疆域辽阔又没有一个正式的(或合理的)的国号的政权,常被以其创立者的名字命名为帝国。如阿提拉帝国、塞尔柱突厥帝国、帖木儿帝国(理论上属于西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

❿ 土耳其的前世,曾震慑欧洲几百年 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最终彻底衰落了

在16世纪,欧洲有个很强大的国家,奥斯曼帝国,就是土耳其的最前身。它以非常快的速度把小亚细亚、拜占庭帝国还有伊朗、埃及等国家都划在自己疆域范围。用武力镇压了欧洲好几百年。为何最后衰落了呢?

传统和守旧让奥斯曼停滞不前。没过多久,后果就出现了。奥斯曼帝国被埃及战败。要知道埃及最开始只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小国。奥斯曼帝国的衰退由此可见。它就是一块待宰的肥肉。无力反抗。

这个曾经有过多么辉煌过去的帝国,终于自己束缚住了自己的脚步,把自己作死。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66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2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18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66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6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20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8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390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196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