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土耳其是哪个阵营
A. 北约成员国中土耳其为何最不受待见
对于在北约成员国中土耳其最不受待见的原因,我个人的观点如下:
首先,与美国的外交关系错综复杂。我们都知道北约是在美苏冷战的时候由美国主张建立的,所以直到今日美国在北约中地位还是十分的高,以至于北约其他的成员国都对美国有所忌惮,都只敢跟着美国走。这些年来,大家都知道土耳其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十分地差,明里暗里都有着十足的火药味。只要美国不待见土耳其,那北约中的其他国家自然也不敢待见土耳其。
第二,经济实力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土耳其这个国家的人均GDP还不错,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土耳其的经济实力与北约中的办法成员国的经济实力相比较,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只能算是一个发展缓慢的发达国家。一旦你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差距后,其他国家自然会瞧不你。
B. 第二次大战有哪两大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轴心国、同盟国(反法西斯同盟)。
轴心国(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冷战时期土耳其是哪个阵营扩展阅读:
轴心国签署背景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3]。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在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
C. 冷战期间欧洲哪个国家既没有参加华约也没有参加北约
选择C。.南斯拉夫,奥地利,瑞典 因为
奥地利(作为美苏英在1955年撤军的条件,奥地利被迫成为“永久中立国”),
瑞典(因为1940年代后期本希望和其他北欧国家建成不属于双方的军事同盟,但挪威,丹麦等最终加入北约,瑞典此计划落空,故愤而拒绝加入北约),
瑞士(传统的条约上的“永久中立国”),
芬兰(和奥地利一样是战败国,而且在冷战初期被苏联军事控制,后和苏联签订友好条约,苏联从芬兰撤军后严格执行裁军政策),
爱尔兰(刚从英国和平独立,至今军事一直羸弱到难以设想的地步,故选择和平发展政策),
南斯拉夫(铁托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各方面存在剧烈矛盾,故不加入华约);
D. 为什么土耳其和老美同属北约阵营,但却十分不和
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曾和俄罗斯发生过十次大的战争,小的战争更不计其数,结果奥斯曼帝国在俄罗斯的蚕食下不但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还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因此,土耳其对俄罗斯的仇恨那不是很轻易就能化解的,所以在美国提出利用土耳其的有利地理位置,将苏联的黑海舰队封锁在黑海之内时,土耳其自然很乐意和美国合作。
在冷战的格局下,美苏两大集团展开激烈的对抗,同时在中东争夺势力范围。土耳其处在黑海的出海口,而这个出海口是俄罗斯(苏联)谋求了几百年都未能如愿以偿的战略要地,单靠土耳其自身的力量恐难以抵挡苏联的势力。而土耳其联合美国,一方面可以获得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同时还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对付苏联,这对土耳其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这几年土耳其同俄罗斯的关系缓和,不但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还同俄罗斯保持一些有限的合作,土耳其准备采购俄罗斯S-400反导系统引起美国的反对。目前美土在F35的研制和生产上有合作,土耳其预计装备100架F35战机,目前已订购30架,两架已在美国本土交付,进行训练飞行员使用。美国担心,一旦土耳其拥有了F35和S-400,如果对其性能进行测试,那么势必会将F35的技术参数泄露给俄罗斯。所以,美国现在需要重新评估是否停止对土耳其出售F35。
E. 冷战时华约和北约成员国分别是
1、冷战时北约成员国: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
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
北约每年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力量,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 这是资本主义军营战略联盟的象征。 正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能够控制欧洲防务体系,并成为美国统治世界的象征。
日本地处北太平洋西岸,不属于北约宪章规定的成员范围。
2、冷战时华约成员国:
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华约总部在莫斯科。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 9月13日退出华约。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经常举行军事演习。
(5)冷战时期土耳其是哪个阵营扩展阅读: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华约
F.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方阵营
波兰、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加拿大、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美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国、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爾尔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意大利王国、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头号战犯。世界近代历史上俱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着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心理学家。
东条英机,日本陆军大将,第40任首相。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有剃刀将军之称,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为上等兵东条。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有力推动者,1944年因指挥无能被解除一切职务。
墨索里尼,意大利王国政治家、独裁者,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就是此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1925年获“Il Duce(领袖)”称号,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间实施独裁统治,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后被迫下台。但随后担任了德意志第三帝国扶持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领袖。直到1945年4月28日被共产党游击队处死于意大利王国科摩省的当戈。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俗称小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战争期间将美国工业完全投入战争轨道,并且积极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对二十世纪的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1939~1941年期间,他曾经充当了希特勒的盟友和帮凶,但他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帮助苏联人民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且反败为胜。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着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逝世于台北士林官邸。历任中华民国黄埔军校校长、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带领中国(国统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胜利。 同盟国阵营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元帅,朱可夫历任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职。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曾活跃在各个重要的战场上,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哪里情况紧张,战事危急,那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不但为打败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被称作是苏德战场的救火队员。斯大林对朱可夫说过:“你就是我的麦克莱伦”!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曾任潜艇艇长、大队长。1922~1923年在新港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主力舰队和美国舰队助理参谋长、海军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团长、潜艇部队长、后备役驱逐舰部队长及巡洋舰长。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珍珠港内几乎没有一艘完好的舰船,士气低落到极点。在国家危难之际,56岁的尼米兹临危受命。尼米兹一到任,就表明对全体参谋人员的依赖,勉励大家振奋起来,使遭重创的太平洋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自信心。而期果断使用航母作战使得美海军度过危机。他力挽狂澜重创日海军,成为美海军永不陨落的将星!就连美国的最大级别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菲律宾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麦克阿瑟他桀骜不驯,是一个十足的狂人。在太平洋战役初期美军一败再败,投降事件接连不断,唯有麦克阿瑟还在战斗。1942年2月22日,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防御的失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离开时他发誓:“I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的。) 1945年2月5日,麦克阿瑟履行其誓言,解放马尼拉。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欧洲盟军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是美国10位五星上将中晋升最快的,不同于其他的二战名将,他没有指挥过旅、师、军、集团军等军事单位,而是直接担任总司令。一直以来他都是在各级单位担任参谋长的职务,为他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国陆军第一剑客,美国第一勇士,美国装甲兵第一人(创始人)。巴顿号称“铁胆将军”。巴顿将军投注在军事领域 。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 “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军元帅(1944),波兰元帅(1949)。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两次荣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7枚。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参与指挥过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显示出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统帅才能。他善于运用各项军事原则,苏军中常常流传的一句话是:“遇到困难的战役时,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则是罗科索夫斯基。”事实也正是如此,几乎每次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总是率先突破敌人防线的部队。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他所指挥过着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马利被英国BBC评选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之一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12.28~1973.5.2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元帅(1944),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是罕见的。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完美无缺地结合起来。他在1943年后打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攻击战。而且作为政治委员出身的他,在激励士气、思想工作等方面有着朱可夫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他最终没有获得解放柏林的荣誉。安德鲁·布朗·坎宁安Andrew Browne Cunningham(1883一1963),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元帅。1898年参加皇家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任驱逐舰舰长,1938年任海军副参谋长。随后任驻地中海舰队司令。1940年指挥塔兰托战役,首开舰载机袭击军舰的先河。该战役行动代号为“光荣的判决”1941年指挥攻击马塔潘角海战,重创意大利王国舰队。1942年任北非盟国远征军海军总司令.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任第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成为英国海军最高领导。此后,坎宁安接连参与了数个重大战略决策,包括诺曼底登陆战,以及皇家海军舰队在太平洋的部署计划等。 1945年获圣殿骑士称号,并进入上院;1946年荣获功绩勋章,并升到子爵爵位,1947年任爱丁堡大学校长。1951年,他出版了《一个水兵的生涯》。作为皇家总管大臣,他曾参加伊丽莎白女王1953年的加冕典礼。1963年6月12日,坎宁安在家中去世。
轴心国阵营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元帅。隆美尔恐怕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时最着名的将领了。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 粹将领的本质。但他的骄人战绩并不能弥补他在战略决策上的不足。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战术巨人,战略上他和他的身材一样矮小。它不同于纳粹其他将领,他是唯一一个被战争双方都奉为英雄。在生前身后他都荣誉不断。由于隆美尔曾经参与反纳 粹活动,又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民众中有巨大影响,战后又由于冷战的需要,隆美尔被战胜者加以利用,所以说呢,他死后,仍然殊荣不断。其名着《步兵攻击》。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元帅。曼斯坦因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他提出的“黄 色计划”使得德军能在33天击败当时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战后着有《失去的胜利》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兵之父,德意志第三帝国“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其从小酷爱军事,13岁就进入军校。他提出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使得在战场上德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 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其画像至今悬挂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兵军营中!
卡尔·邓尼茨(德语: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海军指挥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潜艇舰队总司令,之后又成为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总司令,也是“狼群战术”的创立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邓尼茨受到希特勒的指明,成为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联邦大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司令,他出任此职位约20多天,之后向同盟国投降,战后于纽伦堡审判判决十年有期徒刑。
山本五十六(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曾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坚决拥护侵略扩张政策,支持并参与侵华战争;同时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企图在美太平洋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的传统战法将其歼灭,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遭惨败。1943年4月18日在视察部队途中,其座机被美军飞机击落而毙命。
东条英机(东条英机/とうじょう ひできTōjō Hideki,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41年-1944年),二战甲级战犯,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罪犯之一。东条英机是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有“剃刀将军”之称。
东条英机1940年7月任陆军大臣,期间参与提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口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41年10月任日本首相,并被授陆军大将衔。任内参与策划珍珠港事件,同时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疯狂侵略、践踏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共计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数以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因战争后期日军屡遭重创,于1944年被迫辞去一切职务。
1945年9月12日,自杀未遂,被捕入狱。1948年11月12日,东条英机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犯有发动战争、侵略别国、反人道罪等罪行判处死刑;12月23日被执行绞刑。
G. 俄国土耳其历史上有什么恩怨,为什么发生那么多次战争呢
如果问起,这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最恨俄罗斯,抛开苏联解体后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那就非土耳其莫属了。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三百多年间,两国之间的大型战争,多达12次。
即使是今天,两国在叙利亚战场的暗中较量,也是持续不断。
那么,俄土两国间究竟有什么历史恩怨,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种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让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历史上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后,俄军名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大败土军,攻入克里木汗国和巴尔干,爱琴海的俄海军也大获全胜。
土耳其不得不休战求和,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地区和刻赤海峡,成功打通了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叶卡捷琳娜并不满足。1783年,克里木半岛、塔曼岛和库班地区也被俄国强行占有。至此,俄国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内的大片海岸线,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国势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间接承认了俄罗斯的吞并。
俄国在黑海区域的扩张,和英国的庞大殖民利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英国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两个海峡,遏制俄国与其争霸。
第十次俄土战争时,俄军一直挺进到离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点实现彼得大帝的夙愿。这次战争,不仅土耳其在整个巴尔干地区的领土被肢解独立,卡尔斯、阿尔达汉等也落入了俄国手中。
和俄国打了数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沦落到墙倒众人推的境地。1911年发生意土战争,1912年发生巴尔干联盟战争。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广博领地,仅剩下伊斯坦布尔所在的一小块东色雷斯。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土耳其的凯末尔运动一拍即合。两个世仇国家出现了少有的亲密。但二战后两国关系再次走入冰点。在冷战时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抗苏俄的最前沿阵地。
直到今天,俄罗斯还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梦想,让土耳其如芒在背。这对十世之仇的冤家,围绕各自的政治利益,在叙利亚局势中,暗地里仍然摩擦不断。
H. 什么时候是冷战时期为什么会称之为冷战时期
冷战时期是1947年至1991年之间。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8)冷战时期土耳其是哪个阵营扩展阅读:
由于冷战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着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表示冷战的开始。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
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所以准确的说,美苏冷战从1947年开始。
参考资料:网络-冷战
I. 土耳其是什么时候入欧洲的
1、欧盟里可没有土耳其。(欧盟成员国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2、土耳其足协于1993年正式加入欧足联。(不知道楼主到底想问什么,只能猜了)
3、如果说土耳其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那是欧洲国家,别看土耳其97%的国土面积在亚洲,但是从历史来看,土耳其人更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欧洲人,因为他们的首都过去几百年一来直都在欧洲。建于13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在它的鼎盛时期1453年,苏丹迈赫迈特攻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即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从小亚细亚的布尔萨迁都于此,先后共469年,直至1922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决定迁都安卡拉。且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疆土曾扩展到中欧。冷战时期,土耳其是西方军事集团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为北约的南翼。海湾战争期间它为多国部分飞机轰炸伊拉克提供机场。现在它同欧盟缔结了关税同盟,为其加入欧盟迈出了一步。另外,土耳其与巴尔干地区联系密切,积极参与巴尔干地区事务。这些都使土耳其与欧洲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