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法国为什么争夺土耳其
1. 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殖民地。为什么要争,那些地方,过程还有结果。 谢谢!!!
英法殖民地冲突(1744年至1815年)
18世纪中期,一连串的殖民地冲突在法国及英国之间展开,最后更险致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瓦解。这一连串的冲突就是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4年-1748年)、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美国独立战争(1778年-1783年)、法国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伦战争(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来。
虽然法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失利,被迫割让在印度的殖民地,并在七年战争中失去了新大陆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所作出的调停却使她可以收复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当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便逐步夺取政权,最终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这使得法国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之路,并开始建立殖民地。
2) 英法争霸
18世纪的标志是英国和法国之间争夺殖民地霸权的斗争。这两个国家面对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竞争。北美英属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类:主要生产烟草的弗吉尼亚及其紧挨着的邻地;从事捕鱼、伐木、商业和皮毛贸易的新英格兰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国教的居留地。总的来说,这些英属殖民地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稠密,远远多于法属殖民地人口。它们的另一主要特点是政治上难驾御。每个殖民地都有一名总督、一个咨询会议和一个法院系统,三者都由英国任命。几乎每个殖民地还有一个民选的立法议会,它通常与委任的官员们不和。议会是英帝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当时,欧洲其他殖民帝国中均没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议制机构。总之,英属殖民地民选的议会狂热地捍卫他们所认为的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的东西。他们与伦敦政府最通常的争吵的原因在于,后者坚决认为所有殖民地产品都应用英国船只送往英国。北美法属殖民地因其战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国据点于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别在阿卡迪亚(即新斯科会)、魁北克及蒙特利尔建立。法国人以圣劳伦斯河流域为开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据地,利用无与伦比的内陆水系向西推进到苏必利尔湖,向南推进至俄亥俄河。1682年,法国贵族拉萨尔划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声称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法国所有,并命名为路易斯安那,以纪念路易十四。因而,法国人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便已侵入北美大陆的中心。法属殖民地不存在难驾驭的民选的机构。负责各殖民地防御的总督和处理财政、经济事务的地方行政长官皆由巴黎任命。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也是近邻。这地区主要的法属殖民地为马提尼克岛和瓜德罗普岛,英属殖民地则为牙买加、巴巴多斯和巴哈马群岛。这些殖民地作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贸易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它们最可贵的东西是它们的热带产品——糖、烟草和靛青——这些产品补充了法、英两国的经济。在非洲,到18世纪初,法国人已在马达加斯加岛、戈雷岛和塞内加尔河河口安家,英国人则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落户。非洲沿海的这些殖民点起了经营黄金、象牙、蜂蜡和奴隶交易的贸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隶占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西印度群岛产糖殖民地的发展增加了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之后。不过,非洲很少受到18世纪英、法竞争的影响。争夺这块大陆的真正的斗争直到19和20世纪才来临。相形之下,印度与北美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冲突的地区。17世纪初,英国人被荷兰人逐出东印度群岛后,便退到印度次大陆。到这一世纪末,他们已在印度营建了四个较大的据点,东海岸的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西海岸的苏拉特和孟买;苏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国贸易站,孟买则是葡萄牙公主于1662年嫁给查理二世时作为嫁妆带给英国的。1604年,法国人已组织了他们自己的东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开始不起作用。它于1664年复兴,到这一世纪末,法国人在两个较大的据点——加尔各答附近的金德讷格尔和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来。
对殖民地利益的激烈争端促成了在17和18世纪里多次战争的发生: 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随着威廉三世的继位使英国和荷兰联合反对法国。1689年直到1763年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所有这些战争都有两个方面:欧洲方面和海外方面。欧洲方面的战争是围绕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国路易十四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进行的。海外方面的战争则起因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印度的势力均衡、在美洲的相冲突的领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条件以及对世界商船航线的控制。这些战争载入历史的名字为:奥洛斯堡联盟之战或威廉王之战(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或安妮女王之战(1701-171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或乔治王之战(1743一1748年),七年战争或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1756-1763年)。随着英、法之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战争破干1756年降临到印度。西班牙于战争晚期站在法国这一边参战,因此,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作为补偿,法国把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给予西班牙。就欧洲而论,条约允许普鲁士仍占有西里西亚、成为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然而,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远为重要的意义的是巴黎和约的海外影响。根据和约条款,法国遭到了甚至比荷兰在17世纪、西班牙在16世纪所蒙受的更为耻辱、更为彻底的失败。西班牙和荷兰虽然威信扫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宾群岛,荷兰殖民地在东印度群岛,而法国,不仅威信丧尽,还被剥夺了其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百年战争最后以英国的压倒的胜利而告终。一个原团在于,法国更感兴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欧洲霸权。英国胜利的另一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国人较法国人多得多。再一重要因素是,法国土壤较英国土壤肥沃。法国的农民群众深深地依恋自己的土地,他们能够得到足够的收入,无须求助于移居外国。英国工业的惊人发展也有助于英国在海外竞争中的成功。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它为殖民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本;此外,英国工业对海军建设有充分准备。
2. 俄军请求英国派出军队进攻土耳其的理由是什么
1914年11月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参加了同盟国。这样,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就多了一个战争伙伴。土耳其的部分领土,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正好处于俄国的南面。因此,这时俄军不仅要在东线和德、奥军队作战,还得抽出兵力来对付土耳其。
1915年1月,俄军总司令请求英国派出军队去进攻土耳其。他的理由很充分:五个月前,俄军为减少英、法在西线的压力,在东线用几十万兵力进攻德国;现在,轮到英国来报答俄国的支持了。至于用海军还是陆军去进攻土耳其,俄国方面并不在乎。
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竭力主张报答俄国的支持,前去攻打土耳其,以便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切断德、奥和土耳其的关系。英国海军部决定按照俄军总司令的请求,采取这一军事行动,并且请法国海军协同作战。由18艘英国主力舰、四艘法国战列舰以及各种辅助舰组成的联合舰队,于2月19日驶进了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处。指挥这支舰队的是英国海军上将卡登,他准备在海峡欧洲一边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
3.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于什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1914—1918年,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军事集团———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国为核心的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首次在全球范围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大战的导火索。战争首先由同盟国挑起,经过4年零3个月的厮杀,有35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卷入了战争,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达1863亿美元,双方共阵亡853万人,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和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是:战争带有真正的总体性,交战国第一次实施国民经济总动员;飞机、坦克和远程火炮等新式武器用于战场,导致航空兵、坦克兵、防化兵等兵种产生;战斗行动从陆地、海上扩大到空中和海底,具有立体战的性质;作战部队首次编成了集团军群(方面军),作战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场战争使大部分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发生了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防大学仲晶)
战事起源
1914年,一位勇敢的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编辑]
战争爆发
[编辑]
第一场战役
[编辑]
战争的蔓延
[编辑]
1914年
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罗斯动员它的军队支持塞尔维亚
7月31日,徳国要求俄罗斯立即撤军 而法国要在事件中保持中立
8月1日,德国向俄罗斯宣战
8月2日,徳国的军队占领卢森堡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
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因为考虑到比利时对它的国土安全非常重要
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8月19日,奥匈在Cer打败塞尔维亚
8月20日,德国军队占据布鲁塞尔
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
九月,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份合作协约,组成协约国
10月9日: 比利时安特卫普被德军攻下
10月29日: 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
11月2日: 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
11月5日: 法国和英国向土耳其宣战
[编辑]
1915年
4月24日: 土耳其人开始集体屠杀亚美尼亚人
4月25日: 英联邦军在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岸边的加里波里半岛登陆,开始加里波里会战
4月26日: 意大利秘密和协约国签订伦敦密约
5月23日: 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
10月14日: 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并加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团. 塞尔维亚在15个月后被征服
[编辑]
1916年
3月9日: 德国向葡萄牙宣战
8月27日: 罗马尼亚向奥匈帝国宣战
8月28日: 意大利向德国宣战
9月15日: 索姆河战役 — 每前进1厘米需死2个人
[编辑]
1917年
2月24日: 美国驻英大使Walter H. Page收到齐默曼电报, 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 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
4月6日: 美国向德国宣战
6月27日: 希腊加入协约国
8月14日: 中国向德国宣战
10月26日: 巴西向德国宣战
12月7日:美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编辑]
1918年
3月3日: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俄罗斯退出战争
8月: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同时在美国波士顿、法国布莱斯特和塞拉利昂自由城爆发
10月30日: 土耳其投降
11月3日: 奥匈帝国向意大利投降
11月11日: 德国签署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4. 为什么19世纪末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是巴尔干半岛
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巴尔干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7世纪以来逐步走向衰弱,到19世纪已经难以维持在巴尔干的有效统治。所以,那里成为欧洲列强企图进行再瓜分的热点地区。由于欧洲人把亚洲成为东方,因此,历史上把这场因土耳其衰落而引发列强对巴尔干的争夺称之为“东方问题”。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马克思、恩格斯说,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在13---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但是,17世纪以后,这个大帝国衰落了,已经没有能力和实力维持在那里的统治了。与此同时,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等国家力图夺取巴尔干这个战略要地。在土耳其曾经统治的欧洲部分,特别是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也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于是,一旦土耳其撤离巴尔干,那里是谁家的天下?欧洲列强把这一因土耳其的衰落而形成的外来统治实力的“真空”叫做“奥斯曼遗产”。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遗产的斗争,巴尔干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
近一百年来,巴尔干前后发生了七次大的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1923年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希腊内战和波黑战争。
巴尔干地区是自古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也是它们分赃谈判的法码,每次欧洲战争或世界大战之后,首先遭到大国瓜分的就是巴尔干地区。各国的边界不断遭到改变。例如,1912-1913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的属地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5国分割,马其顿则被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完全瓜分。一战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巴尔干国家大多都趁机扩大了疆土。塞尔维亚国王由于是一战的战胜国的国王,成为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王国)的国王,这个王国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外,接纳了前奥匈帝国的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
随着领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也随之而来。例如,南斯拉夫国家成立之初就有约40万阿尔巴尼亚和50万匈牙利人。几乎每个民族在甲国是主要民族,而在乙国、丙国就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在巴尔干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居住着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期间,一方面,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少数民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来的统治者成为被统治者,而一些原来的被统治者则成为统治者,位置的变换,造成心态的极度变化,报复与仇视心态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与动乱,更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仇恨与不信任情绪进一步加深。
5. 材料一中,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与什么因素紧密相关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1853年7月2日,俄罗斯军队入侵土耳其,展开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序幕。1854年3月28日,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交战的双方及战争的性质
1853年夏,俄国借宗教争端之机,挑起俄土战争。沙俄鲸吞土耳其的行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震动了欧洲。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之后,英法积极争取盟友,1855年1月与撒丁王国结盟共同对俄作战。奥地利帝国对于巴尔干半岛早已怀有野心,现在,面临俄国威胁,它派遣8万大军云集东部边界,准备攻击俄军后方,并多次向俄发出通碟。俄国虽在战争期间进行过外交努力,试图与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国结盟,但均遭拒绝。因此,克里米亚战争实际上是俄国同英、法、土、奥、撒同盟的交战,即孤立的俄国对欧洲数强的较量。这也是俄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
第一,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讲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
第二,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二、战争持久的诸多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交战双方强弱分明,正常情况下,战争会在短时期内结束。然而,战争开始于1853年夏直至1856年春才结束,历时近3年之久。究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战场范围较大。克里米亚战争有3个重要战场: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其中决定性的主要战场在克里米亚,故称克里米亚战争。此外,在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也曾发生零星战争。如此广大而复杂的战场范围,是导致战争持久的客观因素。
第二,俄国因素。首先,俄国蓄谋已久。镇压了1848年欧洲革命后,沙俄享有世界宪兵的“荣誉”。沙皇尼古拉决定利用当时的地位和时机,实现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在争霸世界的斗争中,沙俄一直把南下征服土耳其帝国、夺取近东和巴尔干作为头等战略目标,于是沙俄精心准备,调兵遣将,将大量兵力集结于巴尔干半岛附近,这为后来的克里米亚战争赢得了暂时的主动。其次,俄国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自彼得一世实行军事改革后,俄国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加之历代沙皇的扩张战争,使俄国积累了一些作战经验。这样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已具备一定军事实力。如1854年10月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守战中,俄军强大的海岸炮火的有力还击,迫使联军推迟进攻。在其他的一些战役中,俄军常依仗优势兵力多次冲垮联军阵线。尽管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但它毕竟阻止了联军的速胜势头。再次,俄军在某些战役中,不时采取相宜措施。如塞瓦斯托波尔一战中,俄军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在要塞临海一面已有强大的海岸火力的条件下,仍将五艘旧战列舰和两艘巡航舰横向沉没在北湾入口处,其余舰只随时待命,有效地阻止联军蒸汽舰迅速突进港内。上述几点,是造成联军陷入持久战的另一个客观因素。
第三,英法因素。对联军而言,这是战争持久的主观因素。
首先,战争伊始,英法对土耳其援助不力。俄土战争的第一仗,俄军就遭败绩,而此时的英法没有给土军以强有力的援助,趁势联合攻击俄国,相反,他们却压制土耳其同沙俄“谈判”、“解决争端”,致使土耳其行动犹豫,贻误战机。沙俄重新集结军队,并歼灭停泊在西诺普港口的一支土耳其舰队,控制了黑海的制海权。1854年3月英法才对俄正式宣战。
其次,联军进攻软弱,指挥失误。对俄宣战后的近半年时间里,英法的进攻是软弱的,它们力求把军事行动主要限于黑海沿岸地区而不进攻沙俄的中心要害地区。联军的舰队常常只是以远距离炮轰一些港口和据点来夸耀自己的胜利。一直到1854年秋,联军才开始真正进攻。战争指挥中,英法联军又常犯一些战略性错误。如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俄军舰队被封锁在此地,而联军未曾充分利用俄军城防甚差并在阿尔马战败之机,下令部队强攻直取塞城,而宁愿围攻,致使俄军得到喘息机会,加固城防进行坚守,于是出现了持续11个月的着名的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
再次,英法联军内部时有不和。英法联军内部因某些分歧导致矛盾,这就使他们很难协调一致,有力打击俄军。如,1855年5月法军司令康罗贝尔将军与英军司令拉格朗不和,法军司令辞职。同年,法国由于与英有分歧,且国内局势不安便与俄国开始秘密谈判。虽然法俄私下谈判未能终止战争,但它削弱了对俄的打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争的结束。
三、战争的其他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中期欧洲近代战争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除中学历史教材所述两点外,还具有以下诸多影响。
第一,对土耳其。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根据会议和约的有关内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得到欧洲的集体保证。这样使奥斯曼帝国得以延续数十年。
第二,对撒丁王国。撒丁的统治者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加入联军集团对俄作战,取悦了英法,特别是法国。这使撒丁王国在随后不久的完成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战争中,赢得了法国一时的支持。
第三,对中国,克里米亚战争虽发生在欧洲,但其影响波及到中国。首先克里米亚战争使俄丧失了保持数十年之久的欧洲霸权,俄国南侵的势头被迫停止。然而战争并未给俄国以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的和约又一时限制了俄国的南下活动。于是战后沙俄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并把扩张的重点放在相对贫弱的东方亚洲地区。在1858年到1864年间,沙俄从中国割去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造成深重的中华民族灾难。其次,随着巴尔干问题的暂时解决,英法便把注意力重新投向中国,并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不久寻找借口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对欧洲的格局。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国际力量的旧平衡,建立起法国拥有欧洲大陆优势的格局。这种新的格局基本上保持到1870年。克里米亚战争也是后来数十年欧洲大国之间斗争的新起点。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才导致欧洲出现另一种政治局面。
6. 土耳其,叙利亚之间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1.被奥斯曼统治、剥削四百年:
早在16世纪,叙利亚就被纳入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一直对叙利亚实施专横的压迫和无情的经济掠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并打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仅在1915年,从叙利亚强征了当年9成的粮食产量,战争后三年,45万叙利亚和黎巴嫩人死于非命。
2.因领土问题再添仇怨:
亚历山大勒塔是所谓天然的叙利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宗教、文化方面与叙利亚有着密切关系,但该地区也生活着大量土耳其人。
1936年,土耳其政府提出对亚历山大勒塔的主权要求,法国很快做出让步。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山雨欲来,为了拉拢土耳其,法国、英国已经决定以这块土地为诱饵。
3.冷战时期的离合:
1957年10月,叙利亚在联合国控告土耳其,叙利亚问题一下成了国际危机,美苏两强则分别支持自己的盟友。不过,这场危机最终没有发展成公开的军事对抗。
1957年危机只是叙土紧张关系的一个缩影,由于两国结怨已久,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叙土关系经历了紧张与缓和、冲突与合作的艰难历程。
(6)英国和法国为什么争夺土耳其扩展阅读
奥斯曼时期,叙利亚与土耳其矛盾的起因:
1516年,叙利亚被纳入曾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政府对叙利亚人民政治上专横压迫,经济上无情掠夺,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
18世纪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外国资本大量侵入叙利亚。18世纪末叶,法国资本在叙利亚各大城市占绝对优势。外国资本的侵入,促使叙利亚在19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831至1840年,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藩属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占领叙利亚长达10年之久。
19世纪下半叶,叙利亚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阿拉伯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在叙利亚和黎巴嫩蓬勃发展。代表人物有布斯塔尼、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等。
文化复兴运动激发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意识,为阿拉伯的民族解放运动铺平了道路。一些秘密的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建立,如“青年阿拉伯协会”和“盟约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人民蒙受更加深重的灾难。奥斯曼帝国军事当局强迫叙利亚人民充当炮灰,残酷镇压爱国分子。
1916年6月,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举行反土起义,侯赛因的第三子费萨尔率军由阿拉伯半岛北上,与英军协同作战,大批叙利亚人参加了战斗。
1918年10月费萨尔攻占叙利亚,在大马士革成立阿拉伯政府,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叙利亚长达300多年的封建军事统治。
此后,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地带由法国控制,从亚喀巴到阿勒颇的叙利亚内地由费萨尔的军队控制。
参考资料
叙利亚-网络
7. 法国既然打不赢土耳其,俄罗斯轻松就能摆平土耳其究极为什么
第一,地理位置,俄国人距离土耳其更近,更容易投送兵力
第二,军事力量,法国在欧洲大陆受德国威胁
军事力量被牵制,而俄罗斯距离德国较远
第三,法国在海外有大片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需要驻军把守
英国威胁着法国的海外利益
德国威胁着法国的本土安危
所以,法国能够调往土耳其的军事力量是有限的
而俄罗斯则大不相同
8. 帕麦斯顿是如何看待英俄之间在土耳其的争夺问题的
1848年的欧洲政治风暴瓦解了“神圣同盟”,但沙俄却成了欧洲大陆的主要强国,成了维护欧洲旧秩序的“国际宪兵”。帕麦斯顿从来就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过去他常说,法国和英国在埃及问题上就如同两个男人追求同一个女人,“爱情不能让,国家利益也不能让”,因此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他认为英俄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争夺在所难免,他决心采取一切手段把沙俄“顶回去”。
9. 英国,法国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史实有哪些
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大三角贸易”的航线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地区和德国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的经济兴起。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烟草和棉花的商业种植,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输送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要也日益扩大。1526年,英国开始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奴隶贸易活动中来,试图从中分得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为此在非洲海岸占领了一些据点。由于西非地区的本土经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食物产量有限,为了供养奴隶在长途贩途中的伙食,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地区,从欧洲和美洲引进甘薯、薯蓣等粮食作物。
罗伯特·克莱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奠基人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4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城,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