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为什么土耳其第一个承认塔利班

为什么土耳其第一个承认塔利班

发布时间: 2022-05-20 05:50:09

⑴ 请问:俄罗斯与土耳其、伊朗的历史纠葛和现实政治状况

土耳其、伊朗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独立后,土耳其、伊朗也非常重视与这些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力图成为对该地区各个国家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伙伴。

一、历史联系与合作的基础

地处西亚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毗邻,历史联系非常紧密。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与邻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与土耳其、伊朗也有很多接触和历史恩怨。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阿塞拜疆等民族同属突厥民族,语言属突厥语系,与土耳其近似。塔吉克斯坦民族语言则属波斯语系,与伊朗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历史上土耳其和伊朗为争夺外高加索地区曾经多次进行过战争。中亚、外高加索地区与土耳其、伊朗在历史上经常被同样的强国所征服,频繁接触,文化上相互影响,直至近代才由于欧洲列强的瓜分被分割开来。
公元10世纪,中亚古老的民族是东伊朗的各个部落,他们实际上是今天塔吉克斯坦人的祖先。公元前6至前4世纪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曾由伊朗阿契米尼德王朝所统治。数百年后,中亚的操突厥语民族人数逐渐增加,并与中亚原来的居民不断接近、融合。11世纪下半叶统治河中地区的卡拉汗尼王朝同塞尔柱突厥人发生过战争。16世纪以后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地区上升为占有一定优势的民族,进入波斯北部,与波斯人等周边民族间既有战争,又有交流。18世纪30年代,波斯曾短暂征服中亚地区。
外高加索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民族由一些古老的土着居民融合而成,曾受到过希腊马其顿人、罗马人的侵扰和影响,与土耳其、伊朗等地的早期国家联系紧密。阿塞拜疆民族形成较晚,大约是在11-13世纪,长期接近南方的伊斯兰世界。到16世纪,外高加索地区成为奥斯曼土耳其与波斯(伊朗)争夺的对象。两个国家战事频繁,最后形成了土耳其占领西格鲁吉亚的一部分和亚美尼亚、波斯占领阿塞拜疆的格局。1722年彼得大帝的“波斯进军”使沙皇俄国也成为一个“竞争者”。由于同时遭到土耳其的进攻,波斯被迫与俄国订立了城下之盟。随后,三方围绕外高加索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个世纪,1828年和1829年,俄罗斯与波斯、土耳其分别签订条约,夺得了外高加索。[1] 南阿塞拜疆仍属伊朗,西亚美尼亚则有一部分为土耳其所有。被土耳其政府视为“异教徒”的亚美尼亚人在近代史上曾几度受到大规模迫害。[2]
沙俄吞并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土着居民依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就人种、风俗来说,多数中亚和外高加索民族更接近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本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逐步打开国门和各共和国自主权的增加,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同邻近土耳其、伊朗很快实现了高层接触和经贸往来。而当时苏联领导人对土耳其现代化模式的“兴趣”也推动一些共和国的领导人把土耳其视为足以信赖的“样板”。1991年,土耳其总统厄扎尔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进行过互访,签署了多项双边合作协议,明确哈土两国将在各个领域建立长期互利合作关系。独立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渊源,开始了一种“本土化”的回归。在“非俄罗斯化”的过程中,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很容易、也很自然会与土耳其、伊朗等国接近。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相近,语言、风俗习惯上的相似,加上经济上的互相需要,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发展较快。
90年代初,对土耳其模式的“充分肯定”使土耳其成为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最受欢迎的“朋友”,甚至一些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聘请土耳其专家作总统的顾问。1991~1993年,一些中亚国家决定改用拉丁字母,与土耳其在文化、教育、干部培养等方面的联系空前地增加了。对于年轻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来说,独立初期难以找到一种把国家凝聚起来的力量,难以找到可供依赖的发达的、有着历史延续性的国家传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添充进来的有各种各样的思潮,其中占有优势的自然是当地居民最容易接受的伊斯兰思想和突厥主义思想。伊朗和土耳其则被视为这二者的代表。
多数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因考虑本身的内外部因素,与伊朗关系一般,如担心影响与美国的关系,政治取向上也很不一致。尽管在交通方面伊朗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伊朗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它既不能提供中亚国家所需的资金,也不能提供新工艺。伊朗不可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市场上有引人注目的一席之地,只能希望在该地区同外部世界,准确地说,是同欧洲和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运输方面起到特殊的“桥梁”作用。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同样也想起到这样一个联系世界上两个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枢纽。伊朗由于处于中亚与波斯湾、地中海之间,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邻国多数中亚国家领导人对土耳其、伊朗抱有好感并寄予了较大的期望,想借助于这个有着血缘、语言、宗教联系在一起的“穆斯林兄弟”,使自己早日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在经济上、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解决本国面临的现实困难。外高加索国家在发展对外联系时,伊朗、土耳其作为南边的两个邻居也不容忽视。而土耳其、伊朗等国也希望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建立密切的关系,打算借助于这些独联体国家的经济、科技潜力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扩大国际活动空间,为在国际事务和国家争端中处于有利位置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土耳其、伊朗1992年把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拉进“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多数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把同土耳其、伊朗发展合作关系作为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土耳其和伊朗对中亚国家的政策

由于地理上和文化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土耳其、伊朗丝毫不隐瞒向中亚和外高加索输出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战略意图,借此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甚至土耳其和伊朗国内有的政治势力梦想恢复再现“突厥帝国”和“泛伊斯兰国家”的辉煌,试图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找到市场。
(一)土耳其对中亚五国的政策
土耳其是同中亚五国关系非常密切的“南方”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在发展经济和推行社会政策方面有成功之处,其世俗模式对中亚国家有吸引力。[3] 其经验也受到中亚各国的重视。中亚国家希望土耳其成为联系西方大国的“桥梁”,土耳其也很注意在中亚施加影响,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和政策取向。土耳其是第一个承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独立的国家,非常重视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全面合作关系。[4]
土耳其对中亚的政策包括:
积极与中亚国家的高层接触,通过签署文件和经常性的磋商确立友好合作关系。如1992-1997年,土耳其总统3次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包括《友好合作条约》在内的共56项文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等各个领域。其中1995年6月,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签订两国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合作宣言和48项合作协议、备忘录和会谈纪要。土耳其与其他中亚国家也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等许多项协议,还多次邀请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到本国访问。1992年10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的总统应邀出席土耳其举行国庆活动。每年都有中亚国家的领导人访问土耳其。苏莱曼·德米雷尔当选为土耳其总统后,非常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仅在1996-1997年他就对中亚地区进行了5次访问。
扩大经济贸易合作,鼓励本国企业对中亚进行投资。土耳其与中亚国家签署了经济贸易合作协定、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议、避免双重课税协议、银行间相互理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至1995年6月,土耳其向哈萨克斯坦投资的大型项目即达34个,1998年在哈的2200家外国公司中来自土耳其的有319家;1992-1996年土耳其向土库曼斯坦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合资项目超过60个。1997年土耳其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来监督、协调对中亚的投资和政策。土耳其在中亚的主要投资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工程承包,土耳其公司往往能够在众多对手中一举中标,优势在于与这些中亚国家政府有着良好的关系,加之其价格和施工质量都具有竞争力;二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加工生产领域;还有是旅馆业和旅游等;三是借助于投资土耳其的国际资本进入中亚地区,土耳其公司作为世界上的大跨国公司在中亚的中介与合作伙伴,如同西门子公司联合取得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电站权,与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工厂。
希望在解决中亚原料和资源的开发和运输方面发挥作用。1992年7月,土耳其电力和自然资源部与哈萨克斯坦动力和燃料资源部签署了在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矿藏以及建设动力项目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备忘录。
1994年6月,土哈两国签署石油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土耳其在36年中可得到21.6亿桶石油和2089亿立方米天然气,总价值达490亿美元。1995年土耳其和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工作小组对运输哈石油及土石油公司参与哈石油工业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方案。哈方认为经过土耳其的这条运油线路所经地区政局较稳定,因此是很有前途的运油线路。土耳其对土库曼斯坦与伊朗合作的“跨世纪管道工程”持积极态度,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在1994年10月亲自前往土库曼斯坦,参加该工程的动工典礼。1995年1月,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访问土耳其以后,十分赞赏土耳其对中亚在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的支持。土耳其计划铺设一条经里海海底的输油管道,以把石油从哈萨克斯坦的油田输送到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1998年10月底,中亚国家的领导人联袂参加土耳其建国75周年庆祝活动。在安卡拉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与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领导人就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问题签署一项联合声明。
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力图在中亚的稳定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土耳其对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亚信会议和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提出中亚安全与合作论坛达倡议都表示支持。与中亚国家签署反对恐怖活动、非法扩散武器和麻醉品的协议,帮助中亚国家培训军人。土耳其首倡“突厥语国家首脑会晤”机制,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等国的领导人定期举行最高级磋商。
重视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土耳其向中亚国家在科技、文化领域投入很多,如通过卫星无偿为中亚国家播放土耳其的电视节目。土耳其每年接纳大批来自中亚国家的留学生,出资在中亚建立国际大学。
(二)伊朗对中亚国家的政策。
由于拥有地缘和文化上的便利,伊朗进入中亚比较早,土库曼斯坦因为与伊朗有长达1700公里的共同边界,而且政治经济中心都靠近伊朗,因此,土库曼斯坦领导人认为,伊朗是土库曼斯坦实施新经济计划的“最有利的伙伴”,土库曼斯坦“在各个方面同伊朗扩大和加深紧密的合作,这对整个地区都是有益的”[5] 。但由于伊朗的经济实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满足中亚国家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因此伊朗与中亚国家在经济联系方面进展缓慢,在中亚各国的对外贸易额中只占有1%左右的比例,甚至远远落在邻国土耳其的后面。伊朗于是改变策略,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把重点放在帮助解决中亚国家的交通困难方面。在1997年哈塔米当选总统后,伊朗对中亚地区的跨国合作表现得更为积极。[6]
伊朗对中亚五国的政策表现为:
通过成为帮助中亚国家走向世界市场的“纽带”来确立自己的影响。中亚五国同西方国家、亚太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伊朗积极促进亚欧陆路运输走廊的建设。中亚国家都属内陆国家,缺乏海洋通道,伊朗可以为中亚国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亚国家走向波斯湾。1994年8月24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领导人签订一项“跨世纪工程”协议,商定修筑一条经伊朗到土耳其,长约4000公里的输气管道,投资额达70亿美元。1996年5月,从伊朗的马什哈德经萨拉赫斯到土库曼斯坦的捷詹的铁路通车,这使中亚国家有了一条到达出海口的最近的铁路,也使从中国连云港到波斯湾的“大陆桥”全线贯通。1996年哈萨克斯坦经伊朗运输的石油产品达到200万吨。1997年1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和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同时出席了分别在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举行的长度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气管道克尔佩泽-库尔特库姆的开通仪式。这是第一条中亚国家独立后修筑的天然气管道,投资近2亿美元。伊朗在交通方面的努力受到中亚国家的欢迎。
广泛开展经济合作。仅1992年一年中,伊朗在土库曼斯坦的合作项目就达30多个。两国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旅游和经贸合作协定等多项合作文件。双方还在开放边界、简化通行手续、建立边防货站,开设阿什哈巴德-德黑兰空中航线,建立共同的汽车联运公司,建立信贷机构等诸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图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1992年10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伊朗,两国签订《哈伊相互理解和合作宣言》,建立了经济、交通、文化、科学合作混合委员会,签署在石油采运、能源开发和银行合作的备忘录。1993年10月,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访问哈萨克斯坦,签署《哈伊相互关系与合作备忘录》等9项文件。1992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访问伊朗,签订关于乌伊两国关系基础的联合宣言、两国中央银行间合作协议、在经济、工业、科技领域合作备忘录、政府间贸易合作协议、货物运输合作备忘录、邮电通讯协议、政府间航空运输协议等。1993年10月,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回访乌兹别克斯坦,与卡里莫夫总统签署关于建立乌伊两国经贸、工业、科技领域合作混合委员会议定书、货运、汽车运输、道路建设、开辟两国首都间航空线路、解体、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1997年5月,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访问塔吉克斯坦斯坦,双方签署了塔伊合作声明和6个备忘录,备忘录涉及两国外交、经济、交通和工业部门之间的合作问题。1998年12月,塔吉克斯坦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对伊朗进行正式访问,签署两国在国防、能源和运输等领域合作的共16项协议。
在中亚地区安全、特别是调解冲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伊朗在调节塔吉克斯坦斯坦冲突中十分活跃,在伊朗首都德黑兰1997年5月举行了塔吉克斯坦斯坦对立两派之间的和平谈判。伊朗还曾表示要在土库曼斯坦的军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中亚国家密切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往。伊朗与中亚国家签订电视广播、文化交流等合作协议。伊朗帮助土库曼斯坦在各地修造清真寺并派遣神职人员,大量资助土库曼斯坦的宗教、文化活动。但中亚国家领导人比较谨慎,表示与伊朗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宗教因素的基础上。[7]
(三)土耳其、伊朗发展与中亚五国关系中的困难
尽管占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土耳其、伊朗在中亚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与其他外部势力的竞争和中亚国家的戒心有关。首先,土耳其和伊朗经济实力有限,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如伊朗和土耳其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中亚五国的外贸伙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很难有大的突破。1994年中亚地区向俄罗斯的出口供货超过土耳其30倍,超过伊朗上百倍。进口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比例。土耳其、伊朗同中亚国家的贸易水平低,方式落后,非常不稳定。如1996年土库曼斯坦同土耳其的双边贸易额达到近2亿美元,成为土库曼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1997年两国的进出口额急剧下降,仅为7000万美元。伊朗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斯兰革命以后,完全“脱离”西方,国内私人资本发育缓慢,生产状况不佳,很少能给中亚国家的市场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对于中亚国家急需引进的先进工艺和设备,伊朗不具有优势。
其次,土耳其和伊朗在国际上分别属于不同的集团,前者追随美国和西欧大国,后者与俄罗斯有特殊的关系,两国都无力成为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的国家,只能在作为联系国或者中介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土耳其和伊朗能够给中亚五国的援助都是相当有限的,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存在着矛盾,伊朗受到美国的排斥,也使中亚国家在发展同土耳其、伊朗关系时,要考虑俄罗斯对土耳其以及美国对伊朗的态度。 中亚国家都远离石油、天然气、棉花等自己“拳头”产品的销售市场,而且到出海口都要跨越相邻的国家,交通问题亟待解决。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却与其他大国的利益难以相容,如土耳其与俄罗斯是宿敌,伊朗同美国对抗了近20年。修管道和铁路都需要联合一些国家,投入数十亿乃至于上百亿美元的资金,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力都有限,独木难支,想处于优先的地位都很困难。
再次,中亚国家与土耳其、伊朗在发展“伙伴”关系方面理解不同。土耳其、伊朗在政治合作上热情很高,而中亚国家在经济上对土、伊的期望很大,双方发展关系时不容易“合拍”。在中亚,按居民的情况划分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斯坦被认为是应属“穆斯林国家”的行列,伊斯兰教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伊斯兰教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与伊朗的伊斯兰教都有较大的差别。即便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斯坦,当局对“泛伊斯兰”主义也持坚决抵制的态度,如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对伊斯兰极端势力十分戒备,中亚国家的宪法几乎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原则,而不是伊斯兰的原则。另外,中亚国家对伊斯兰教介入政治和“泛突厥”思想持反对态度,也限制了伊朗、土耳其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
中亚国家与土耳其、伊朗的关系在经过一个“蜜月”阶段后趋于冷静。1991~1992年,土耳其就开始为这些国家提供贷款,土耳其和伊朗商品的涌入也缓解了中亚市场的贫乏。中亚国家出现的与土耳其、伊朗发展双边关系的热潮到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降温,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亚国家开始学会在国际交往中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转而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从而把同土耳其、伊朗的关系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

三、土耳其、伊朗对外高加索国家的政策

土耳其和伊朗是外高加索国家的邻居,与该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土耳其与阿塞拜疆同属突厥民族,文化上彼此亲近,又与美国等西方大国有着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伊朗则可以利用宗教、地理及跨界民族方面的优势,背后又联着整个伊斯兰世界,可以为外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架起一座“信仰”桥梁。独立后,伊朗、土耳其成为外高加索三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如土耳其在格鲁吉亚对外贸易中占第一位,超过了俄罗斯。由于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限,土、伊两国无法对外高加索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加之土耳其与亚美尼亚、伊朗与阿塞拜疆历史上有“宿仇”,因此与外高加索国家在经济联系方面障碍重重,进展缓慢。
土耳其积极发展同阿塞拜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对亚美尼亚则采取了敌视的政策。1993年初土耳其参与对亚美尼亚的封锁,决定对亚美尼亚的所有飞机关闭其领空,并停止从陆路向亚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在阿塞拜疆人民阵线垮台后,土耳其失去了在外高加索的阵地。俄罗斯强有力的行动也使土耳其被迫退却,但土耳其并不想放弃能够争取到的利益。1994年土耳其开始强调与俄联合调解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尽可能不与俄罗斯在外高加索正面对抗。同时,土耳其也批评俄罗斯的“扩张主义”,运用经济手段改善同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所有外高加索国家的关系,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两国关系虽然难以实现正常化,但民间贸易往来有所增加。土耳其在美国的支持下争取敷设一条经本国港口运出阿塞拜疆石油的管道。这条管道计划途经格鲁吉亚通往土耳其,有绕开俄罗斯的政治目的,同时也使外高加索各国都能在经济上受益。
土耳其对格鲁吉亚也十分友好。2000年1月,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访问格鲁吉亚,在与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会谈时,双方一致表示,维护高加索地区的安全是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两国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两国领导人讨论了有关地区形势问题,以及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的问题,并签署了联合声明、两国政府间开展技术合作协议备忘录等4项文件。在会见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德米雷尔提出了有关国家缔结旨在加强高加索地区稳定与和平的“高加索公约”的倡议,谢瓦尔德纳泽对德米雷尔的倡议表示赞赏,并称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伊朗由于同阿、亚两国都接壤,曾力图在调解纳-卡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1992年5月伊朗总统在德黑兰与阿亚两国领导人签署和平解决冲突的声明。伊朗既可以帮助阿塞拜疆解决石油出口的“新交通线”问题,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亚美尼亚对能源的需求,伊朗境内又有阿塞拜疆少数民族。因而,格、阿、亚等外高加索国家虽然都避免与伊朗发展密切的关系(主要因为伊朗同美国尖锐对立,而这些新独立国家又极其需要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经济、政治支持),但也需要伊朗的帮助。

⑵ 为什么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土耳其都介入

一方面是地缘政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的关系,说白了还是地缘政治的关系

⑶ 什么标志着土耳其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废除了苏丹制度。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在瑞士洛桑签订和约,废除《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疆土的完整。外国的财政监督和领事裁判权都被解除。至此,土耳其的独立获得国际上的承认。

⑷ 土耳其和以色列有什么矛盾为什么关系很紧张

原因:

  1. 其实以色列和土耳其的关系是很不错的。在二战后,土耳其倒向西方,是非常支持以色列的。因此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时候,土耳其那是第一个承认的,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伊斯兰国家。

  2. 可以说那个时候同为西方下,两国关系密切。但是此后,土耳其逐步发现跟着西方不是长久之计,又要回归阿拉伯世界,做阿拉伯的领袖。

  3. 而以色列却不断开启战争模式,尤其是对巴勒斯坦贫民的袭击,使得土耳其国内民族主义者,宗教主义者不满。尤其是在1980年,以色列占领伊斯兰圣地东耶路撒冷,使得土耳其跟以色列关系彻底降温,开始相互指责。

  4. 在2010年,土耳其抗议以色列封锁加沙地带,而土耳其派遣救援船的时候,还被以色列攻击,造成十多位土耳其人死亡,一时之间两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5. 而土耳其要求以色列道歉,但是以色列就是不道歉,更加激怒土耳其,两国开启了对抗模式。而近几年来,以色列支持库尔德人,不断的攻击巴勒斯坦贫民,让土耳其更加反感。

  6. 而以伊斯兰领袖自居的土耳其,更加痛恨以色列的强硬,尤其是耶路撒冷问题,巴勒斯坦问题,让土耳其无法忍受。

  7. 而且从埃尔多安上台后,土耳其宗教势力抬头,力争让土耳其恢复伊斯兰影响力,恢复往日的荣光。

  8. 因此,更加在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矛盾上,采取更加激进,迎合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因此,在以色列攻击巴勒斯坦,耶路撒冷问题下,土耳其跟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同仇敌忾,现在直接驱逐以色列大使就是这个的表现。

  9. 对于土耳其来说,对以色列是历史仇恨,加上宗教矛盾,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两国走向死敌关系。

  10. 其实本质上来看,两国的关系跟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伊朗反美,而土耳其不敢反美。所以土耳其和以色列关系紧张,但是不会发生战争,毕竟都是一个老大,都在北约混呢。


领土纷争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克了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加沙地带(当时被埃及占领)与西奈半岛。以色列在1982年从西奈半岛撤出了所有的驻军和殖民地,并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带,不过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

自从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东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辖范围之内,戈兰高地自从1981年以来也属以色列管辖,虽然它们都不属以色列的正式领土。

以色列国的主权范围,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领土,总计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积)。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辖范围内的领域,包括耶路撒冷东部和戈兰高地在内,则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积不到1%。

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领土,包括军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区,则是28023平方公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以色列

⑸ 为什么巴基斯坦承认塔利班组织

最佳答案巴基斯坦是因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产生的国家,主要为旁遮普人,东南部为信得人,西部为普什图族地区(阿富汗的主体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原属印度,西部部分地区是英印时期向阿富汗扩张得到的。1974年英国殖民者实行印巴分治,原英印的印度教地区成为印度,伊斯兰教地区成为巴基斯坦,由此造成了印巴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领土纷争(克什米尔地区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克什米尔王公信奉印度教)。在克什米尔地区与我国有领土争议,目前互相承认对方的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自古为南亚、西南亚的交通要冲,白沙瓦曾是古印度的首都。雅利安人就是从这里进入印度的。

“塔利班”意为伊斯兰教的学生,是阿富汗地区的激进组织,由于阿富汗常年混战,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塔利班的一些口号就得到了阿富汗普通大众的支持,遂于1995年塔利班取得了阿富汗的政权。塔利班掌权后继续奉行激进的宗教政策,致使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恐怖当中。2001年,塔利班执行摧毁偶像的命令,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炸毁了包括巴米扬立佛在内的阿富汗国内所有宗教塑像。由于庇护本·拉登,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遭到美国的军事打击,政权从而垮台,只有小股残余进入山区进行活动。塔利班曾被巴基斯坦政府允许进入其境内躲避美国的军事打击,但由于巴国与美国关于对付恐怖组织的活动,现已与塔利班决裂,经常受到塔利班武装的恐怖袭击

⑹ 塔利班的介绍

塔利班(普什图语和波斯语:طالبان‎,英语:Taliban,意即“伊斯兰教的学生”,也意译为神学士),是发源于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 塔利班,在波斯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员是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故又称伊斯兰学生军。其领导人穆尔维·奥马尔被击毙后,2011年5月初塔利班称巴基斯坦将成为头号报复目标。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认定其为恐怖组织。

⑺ 巴基斯坦怎么会有塔利班

说起来话长了。 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上台前后,巴基斯坦始终是它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者。1997年5月,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塔利班政权的国家。“9·11”恐怖事件之后,巴基斯坦又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和塔利班断交的国家。仅1997到1998年间,巴基斯坦就向塔利班政权提供了3000万美元的援助。 巴基斯坦政府之所以对塔利班施以援手,主要是期望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巴政府,消除巴—阿边界冲突的根源,特别是为与印度的克什米尔争端建立巩固的后方,拓展战略回旋余地。那么,巴基斯坦对塔利班的政策实施是否达到其战略目的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尽管巴基斯坦与塔利班建立了友好关系,相对解除了与印度对峙中的后顾之忧,但是亲塔利班所带来的副作用却是巨大的,使巴基斯坦陷入一种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首先,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代价。由于克什米尔问题是巴基斯坦决定对阿富汗政策的首要因素,也是巴支持塔利班政权的重要原因,塔利班政权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塔利班对巴基斯坦拿一把的资本。塔利班明白只要为克什米尔的武装分子提供基地,巴基斯坦就不敢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塔利班领袖乌玛尔曾说:“我们支持克什米尔的圣战运动。有些阿富汗人在克什米尔参加对印度占领军的战斗也是事实。不过——”他用一个转折词吊起了巴基斯坦的胃口,“他们只是个人行为。” 的确,尽管巴基斯坦费尽心血要帮助和控制塔利班,但是多少有些得不偿失。塔利班不是任何势力的玩偶,他们拒绝巴基斯坦任何牵线控制的企图。在阿富汗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外部势力能够操纵和征服阿富汗人,这一点已经为英国和前苏联的教训所证实了。 何况,不少专家认为,支持塔利班以使巴基斯坦获得战略腹地的观点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它会使巴基斯坦过于看重与阿富汗的关系而影响国内政局、经济发展及国际形象等综合指数。 其次,支持塔利班的政策加剧了巴基斯坦国内民族与宗教矛盾。 从民族构成分析,普什图族是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巴第三大民族,也是阿富汗的主要民族,约占阿富汗人口的40%。历史遗留下来的“杜兰线”虽然将普什图居住区分别划归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但是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以及由此派生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心理却是无法分割的。巴基斯坦的亲塔利班政策虽然对普什图族人有一定的安抚作用,有利于该地区的稳定,但却是治标难以治本,从长远和根本的利益上看未必有利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预期的目的是塔利班会承认历届阿富汗政府都没有承认过的“杜兰线”,抑制巴西北边境省普什图族的民族主义,为巴基斯坦的极端分子提供一个发泄的出口,防止国内极端伊斯兰运动的兴起。然而事实结果却恰恰相反,塔利班不但拒绝承认“杜兰线”,拒绝收回对巴西北边境省的领土要求,反而助长普什图的民族主义,对其施加自己的影响。此次“9·11”事件后,巴基斯坦普什图人首先站出来反对穆沙拉夫总统支持美国反恐怖行动就是巴这一政策失败的明证。 从宗教信仰分析,巴基斯坦同阿富汗一样,也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居民96%以上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内部存在诸多派别,塔利班属逊尼派穆斯林,他们一贯对非伊斯兰信徒及什叶派穆斯林采取歧视态度。其原教旨主义思想在巴基斯坦人特别是逊尼派教徒中颇有影响。塔利班对巴基斯坦内部这些最具暴力倾向的逊尼派极端组织持支持态度,并且为他们提供宗教庇护所和武器。在塔利班的支持下巴基斯坦的逊尼派极端组织活动十分活跃,仅1996到99年间就杀害了数百名巴基斯坦什叶派教徒,使巴基斯坦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甚至损害了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间的关系。极端分子们还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宣布成立一个逊尼国,甚至鼓吹通过伊斯兰革命推翻统治阶级。与此同时,1994年以来有超过8万人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好战分子和塔利班并肩作战,他们是伊斯兰运动中的铁杆分子,甚至准备在巴基斯坦发起一场和塔利班一样的伊斯兰革命。 事实上,来自塔利班的逆流正在试图使巴基斯坦“塔利班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塔利班为巴基斯坦提供战略腹地,倒是巴基斯坦在为塔利班提供战略腹地。 第三,巴—塔之间的地下贸易严重损害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利益。 阿富汗的经济与巴基斯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塔利班不但接受巴政府的援助,也与其他地方政府、商业集团甚至黑社会保持密切关系。 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奎塔的运输业黑社会过从甚密,后者是最早给予塔利班财政支持的组织。有资料说,1995年当塔利班准备攻打赫拉特时,他们一天之内就从查曼的运输老板那里筹集了600万卢比,约合13万美元,第二天又在奎塔筹集了1200万卢比。以奎塔为基地的运输业黑社会神通广大,居然开通了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安全线路。塔利班和他们联手,在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沿线设立有数十个收费站,基本控制了从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的运输,这成为塔利班主要的财政来源。由于有了这条安全的线路,走私的范围和数量急剧增加。他们能从奎塔出发到达坎大哈,再向南到伊朗,向西到土库曼斯坦,甚至能到达俄罗斯。 在这场贸易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巴基斯坦。据巴基斯坦中央税务局统计,在1992-1993财政年度,巴基斯坦的海关税收损失了3.5亿卢比(约合8000万美元);1993-1994财政年度损失11亿卢比;1994-1995财政年度损失20亿卢比;1997-1998财政年度则损失30亿卢比(约合6亿美元),这个数字本身便清楚地反映了塔利班势力的不断壮大以及这种壮大给巴基斯坦经济带来的灾难。 第四,支持塔利班的政策无形中助长了巴政府内部的贪污腐败之风。 由于在与阿富汗的贸易中大有好处可捞,巴基斯坦内部出现严重腐败现象,相关的所有部门,例如海关、海关情报机构以及部落地区的行政部门都涉嫌受贿,几乎所有能够获得暴利的职位都被那些花钱买官的人占据了。这种腐败还扩散到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的政府部门,拿了好处的官员自然允许地下运输,鼓励向阿富汗出口小麦和糖,这与三军情报局的对阿政策是背道而驰的,也加剧了塔利班对巴基斯坦政府官员的控制。这种非官方的援助使塔利班和某些巴基斯坦人双双获利,他们成为延续巴基斯坦援塔政策最有力的院外集团。巴基斯坦也曾试图终止巴阿两国间的过境贸易,但态度并不那么坚决,所以一碰上塔利班拒绝服从和黑社会对政府官员施加压力的双重阻力就自然败下阵来。 最后,与阿富汗问题长期夹缠不清,加重了巴基斯坦国内的混乱局面。 对于政局本来就不稳定的巴基斯坦而言,阿富汗问题如同火上浇油。巴基斯坦自觉不自觉地卷入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以至整个政治生活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可以说任何一届政府上台都会面临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麻烦。腐败、枪支泛滥、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切使巴基斯坦社会变得更加混乱和脆弱。 90年代末期,这种恶果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步扩散,主要表现在:巴基斯坦的经济已经摇摇欲坠,处于崩溃的边缘;法律和秩序受到破坏;宗教矛盾加剧;外交上则面临西方和近邻国家的孤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国内外对巴基斯坦塔利班化的公众批评越来越强烈,甚至指责巴基斯坦是一个像阿富汗、苏丹或索马里一样正在衰败的国家,但巴基斯坦政府对其始终置之不理。 美国“9·11”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在相当程度和范围内对整个世界局势和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促使它改变长期以来对塔利班的扶持政策,从那种偷鸡不成反惹一身骚的泥沼里拔出脚来,与美国和西方社会重新修好,从而获得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穆沙拉夫总统显然抓住了这个机遇,他宣称“和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站在一起,打击恐怖主义将使巴基斯坦成为一个负责任和有尊严的国家”。巴基斯坦政府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态度是明确的,同时也在开始构想未来巴基斯坦—阿富汗关系的蓝图,他们当然不欢迎北方联盟上台,主张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中立的由多民族参加的政府,以维护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持久利益 。

⑻ 土耳其总统说以色列总理是侵略者和恐怖分子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以色列的恐怖分子与恐怖组织比较多, 而且土耳其与以色列关系十分恶劣。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上星期天(12月10日)在一个讲话中称以色列是一个“恐怖分子”和“杀害小孩兇手”的国家,他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把美驻特拉维夫大使馆搬迁至耶路撒冷。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对此警告称,耶路撒冷的地位是穆斯林的“一条红线”,土耳其或因此考虑切断与以色列的联系。

⑼ 原教旨主意产生的历史背景

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形成的社会原因

伊斯兰教是非洲、阿拉伯地区人们的传统信仰,又是一种人生哲学和民风民俗。伊斯兰具有其它思想、制度无可比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呼吁复兴伊斯兰,并掀起广泛运动,这并不仅仅是由宗教因素引起的。
各种政治模式探索失败的起因。伊斯兰国家独立或半独立后,赶走了西方殖民者。在30多年时间里,穆斯林国家探索着发展和建设自己家园的道路,采取过各种政治模式。
大多数伊斯兰国家独立初采用了自由主义的宪法和议会制。但民主的产生不是由于中产阶级的增加或贸易上的需要,也不是由于公民施加了压力。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印尼,自由主义是不在位的地主、城市名流和大商人的特殊领域,是与商业有联系的城市律师和政府官员的领域。所以,传统的庇护制仍然盛行,人民大众被当作受庇护者,没有享受到西方式民主。由于这种自由不能处理伊斯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问题,于是议会民主作为民族发展模式受到贬损。一旦遇到较长时间经济危机或军事失利,议会自由主义就会崩溃。由于其许诺的现代化理想与显微成效间的差距,议会民主的合理性受到怀疑。
20C上半叶欧洲曾盛行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对于爱国主义意识不甚强烈的亚、非和拉美一些国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模式。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曾被认为是为那些把经济振兴和文化复苏作为目标的国家提供了最理想的解决方法。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各国的青年运动。但两次世界大战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强烈影响,成了这些国家的分水岭。新政治精英们对传统殖民势力(英、法)的衰落感觉更加强烈。战争和经济危机把伊斯兰社会推向新时代的泥潭。很快,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不再吸引他们。美苏的全球性影响取代了殖民主义的欧洲。
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软弱而不稳定。由于部落传统的庇护制与国家正规宪法之间存在矛盾,政治空间扩大了,出现了许多党派和组织。改革在社会福利方面收效甚微,却扩大了军队,建起了学校。为了刺激工业生产,相对有效的政治管理应运而生。在军人、教师、官员、医生、工程师和新生的工人阶级等阶层中,涌现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思想。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和政党提倡或采用了社会主义形式。到1950年,传统赛莱菲式的爱国主义及多党议会民主制被社会主义和战斗的民族主义取代。但这些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并非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人说它是重商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恩克鲁玛的泛非社会主义、赛古·杜尔的村社社会主义、尼雷尔的乌贾马社会主义和工人自管主义、纳瑟尔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索马里的社会主义等都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资本密集型工业不能解决失业问题,不利本地开发;以沿海为主的工业布局不合理;奢侈品或半奢侈品的生产没有给广大群众带来好处;农业受到损失,政府税收减少,粮食不能自给,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国有化部门如石油、矿山仍然为国际跨国公司的需要服务,非洲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减少,而从中产生的官僚阶级利用职权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扩大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鸿沟。
1950-1970年间,伊斯兰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家作为复兴和改革的中心机构变得日益重要,其改革重点是现代化、工业化和土地改革。宗教不得不屈从于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人民大众及众多新目标。土耳其第一位总统凯末尔(1881-1973)于1922年和1924年分别废除了奥斯曼苏丹和哈里发,用世俗的欧洲法律代替了沙里亚 。国家从法制上摆脱了宗教对国家的控制,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和不受限制的夫权,建立了一夫一妻制和较为平等的婚姻家庭关系。教育改革旨在使教育摆脱宗教控制,建立统一的国民教育体系。世俗国家这些不敬神的改革使伊斯兰教在政坛上失势了。因此,复兴伊斯兰教这个民族的基本信仰成了新一代信徒的当务之急。
以上种种“舶来品”(exotic)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没有给伊斯兰国家带来期望中的效果。物质没有富裕,精神失去依托,政治专制腐败未能根除。因此,在群众之中产生了向伊斯兰回归的倾向,希望通过第三条道路——伊斯兰道路——来改变此种面貌。
经济困扰和贫富悬殊的导因。独立以来,伊斯兰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采用了多种形式。但由于脱离本国国情,一些国家盲目接受了“超越发展”理论,搞“社会主义”或实行西方“消费社会”发展模式,以致造成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例下降,但总增长率没有提高,生产力没有发展。农业总收成虽有所增加,但由于内战、边界冲突和自然灾害,粮食仍然短缺。
独立后,中东地区曾特别注重工业发展,但发展速度仍然很慢。由于殖民统治者强迫被奴役国家生产他们所需产品,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畸形的,独立后仍很难改变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形式。大多数国家依靠一两种初级商品出口。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最易受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或其他国家因素的影响。
社会结构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化、传统价值观和不适宜当地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导致城乡差距扩大,消费畸形结构。由于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的费用就相应减少以便用于赡养等福利问题。人口结构也不合理。另外,由于农村经济被破坏,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引起就业困难,居民经济和社会观念发生变化。面临贫困和失业的人们极易转向原教旨主义,尤其是青年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如此之少,更容易走上极端道路。
许多国家负债累累,远远超出了偿还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积累了巨额石油财富,但却落入了王公贵族、部落酋长和军政要员手里。当权者照搬西方模式,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有些要员和商人合伙,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从中得利。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与伊斯兰平均主义产生冲突,使宗教势力重新抬头。原伊朗国王巴列维因为实行“白色革命”即全盘西化而被逐出国外。
伊斯兰文化认同感丧失的反应。随着殖民入侵的深入,以人文科学和自由主义为特色的西方文化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渗入到伊斯兰世界,对伊斯兰传统文化结构产生了强烈冲击。有识之士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去、传统及文化,倡导宗教政治改革,借鉴和采用西方实证科学思想以谋求伊斯兰社会现代化。他们把人的现代化放在仅次于经济现代化的位置,主张发展教育。改革中心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传统教育,如男女学生同窗共读,妇女可以不带面纱、享有工作权及婚姻自主权等。这些改革改变了社会意识和人的观念。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增加,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随之而来,西方生活中的腐朽内容冲击着古老传统和习惯,统治阶层过着西方化的享乐生活。为了对付原教旨主义,一些西方国家有意识地进行了文化渗透。伊朗对此不安,其宗教领袖最近向新老志愿者指出了新的敌人:“文化侵略者已粉墨登场,他们带来了电影、诗歌和文学,那些假文人的言论试图污染革命的一代。”这些人花钱拍摄色情片并免费提供给伊朗青年。伊朗是原教旨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国家,西方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动摇青年的意志。
在世俗国家,统治阶层西方化的生活使中下层人民想起了殖民时代和帝国主义,引起他们深深的憎恨;前者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效仿又损害了穆斯林对自身的认同。很多所谓西方化了的穆斯林对于还未成为不折不扣的西方人似乎甚感无所适从,他们有一种照搬舶来品的感觉。按照他们的形象,他们既非西方人又非穆斯林,因此就无从谈起他们自己的任何认同。
原教旨主义把伊斯兰文化的失范和穆斯林认同的丧失、社会的腐化堕落及一切邪恶、不义之举都归咎于西方价值观念的植入和偏离伊斯兰正道。他们认为,要摆脱自身目前困境,要有效地抵抗西方文化侵略,只有在宗教上返回原典,在文化上返祖归根。伊斯兰教具有强大的认同功能和整合性功能,它能将宗教、政治和文化凝聚在一起。它既是一种精神信仰,又是一套政治制度;既是一种神学学说,又是一种生活哲学;既是一套伦理规范,又是一套生活方式。原教旨主义的发展与伊斯兰教的特殊性不无关联。它既是穆斯林们内在幻灭感和失衡感的外在表现,又是宗教道德使命感的内在驱动。
某些国际因素激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精神。阿拉伯国家独立后,曾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以色列的侵略。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联合行动,致使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有力量进行扩张。阿拉伯国家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丧失了大片领土,包括西奈、戈兰高地和约旦河两岸。那以后,埃及单方面与以色列媾和,签订了埃以和约,这被认为是丢了穆斯林的脸。萨达特因此被当作穆斯林世界最大的异教徒而于1981年被埃及原教旨主义组织刺杀。但他的“耶路撒冷”之行却结束了阿以长期全面对抗的局面,开始了就巴勒斯坦问题同以色列的谈判。埃及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许多阿拉伯国家同它断绝了关系。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阿以冲突的相持阶段,阿拉伯放弃了“三不政策”,以色列自恃强大军事力量和美国袒护,仍持强硬态度,美苏从各自利益出发玩弄“零合游戏”。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标志着阿以冲突步入和平解决阶段。由于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冷战时代宣告结束。在美国推动下,中东和会如期举行。在第八轮谈判中,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原教旨主义组织哈马斯绑架并杀害了以色列边防警官,以当局报复而驱赶了418名巴勒斯坦人,致使谈判双方不欢而散。阿以冲突的人拖不决很伤穆斯林的感情。
海湾战争、苏联解体使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令人瞩目的变化。美国曾因偏袒以色列而得罪过大批阿拉伯国家。1990年8月,它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而改善了其在中东的战略处境,政治影响明显上升。苏联解体使美国在中东失去了对手,两极对峙旧格局被打破,美趁机把中东作为它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场,以形成美国领导下的中东新格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共运遭受挫折,一些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已放弃或将放弃社会主义,这些国家积聚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激化。美、法等西方国家利用它们政治软弱、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等一些暂时困难,强迫它们实行多党民主,使这些地区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革。西方国家还将民主与援助挂钩、人权与合作联系,推销其民主以彻底消灭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世俗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减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试图填补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人们对苏联和东欧的变化感到惶恐,对西方施加的压力感到愤慨,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西方代表富裕的穆斯林来同贫穷的穆斯林作战。原教旨主义势力在这一民主化过程中异常活跃,发展迅速,它们利用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过渡,分享权力或夺取政权。由于有民众的支持,在选举中它们很容易取得成功。
总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并在90年代再次高涨都不是偶然的,它是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长期经济困扰、政治专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贫富悬殊加剧、思想混乱及文化失范等社会矛盾激化引起。原教旨主义在民主化过程中的高涨又与冷战结束、世界处于新格局形成中的国际大气候密切相关。

⑽ 土耳其为什么支持巴里斯坦而反对以色列

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当然支持穆斯林兄弟啦!不过在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对以色列态度是相对温和的。它是最早承认以色列的伊斯兰国家之一。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01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34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358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948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98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646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56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14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61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