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写什么书
㈠ 现代土耳其文学是什么
现代土耳其文学在诗歌方面曾出现过受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影响的“七火炬”流派。
20世纪30年代,内吉普·法泽尔(1905~)的表现个人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孤独、绝望和痛苦的诗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纳齐姆·希克梅特则以其描写社会生活的自由体诗歌而闻名。后来,迪纳莫(1909~)、勒法特·厄尔卡兹(1911~)和阿·卡迪尔(1917~)等人也写了不少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诗歌。但由于希克梅特这些进步诗人被监禁及遭受迫害,这些诗人的创作未能顺利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诗人奥尔·韦利(1914~1950)为代表的“怪诞派”对土耳其诗歌进行了重大革新,进一步发展了自由体诗歌。这时还有一个不属于任何流派、风格独特的诗人达拉尔贾(1914~),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引人注目。这时在短篇小说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了严酷的社会现实。如:雷菲克·哈利特·卡莱伊(1888~1965)的《乡土故事》(1939)。此外,萨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亚纳克(1906~1954)的作品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1956年后,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曾出现过一个受存在主义影响的流派。他们的作品内容抽象,结构奇特,语言晦涩,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后来也都改变风格,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间,土耳其政局动荡不安,各种思潮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这一切都由感觉敏锐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出来,因而在这期间短篇小说的创作比较活跃。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贝基尔·耶尔德兹(1935~)、奥斯曼·沙欣(1938~)和女作家菲吕赞·塞尔柱(1935~)。
在长篇小说方面,着名作家亚库普·卡德里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苍蝇的杂货铺》(1936)及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鸟》(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欢迎。20世纪30~50年代之间出现的萨巴哈丁·阿里、萨德利·埃尔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等作家,大多以城市贫民、士兵、农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为题材。埃尔泰姆的《当纺车停转的时候》(1931)是土耳其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小说。雷沙特·埃尼斯的长篇小说《泥土气息》(1944),描写了一个贫苦家庭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农民遭受剥削的处境,成为40年代的名着之一。
1954~1967年这几年是农村小说最风行的年代。亚沙尔·凯马尔、奥尔·凯马尔、萨米姆·科贾格兹(1916~)和奥尔·汉切尔里奥卢(1916~)等作家广泛而深入地描写了农民的生活。20世纪40、50年代期间一些毕业于“农村学院”(一种从农民中培养为农村服务的人才的学校)的学生也成了着名的农村小说作家。如马卡尔·马哈穆特(1930~)、法基尔·巴伊库尔特(1929~)和塔里普·阿普阿伊丁(1926~)等。马哈穆特写的《我们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响,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土耳其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20世纪60年代后期,长篇小说仍然以社会政治题材为主,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土耳其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题材也逐步由农村生活转向城市生活。这时期的作品一方面暴露社会的黑暗,一方面努力探索实现社会变革的道路。
㈡ 介绍一下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于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学习建筑的他是当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畅销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波赫士、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自197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以来,帕慕克的写作生涯可谓荣誉等身,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独立小说奖、法国文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多种荣耀。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
◆奥尔罕·帕慕克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他的作品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都柏林奖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红》获得了包括法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
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在西方出版,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并于2003获得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十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成为包揽欧洲三大文学奖项的当代文学大师。地理上伊斯坦堡是欧洲的最边缘,帕慕克的小说却占据了欧洲文学的主流位置。
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伊斯坦堡的凶杀案,宫廷细密画家陆续死亡,在死亡背后,则是东方的宗教和艺术为了“自卫”而拒斥来自威尼斯的影响。谋杀和东西方交汇,是帕慕克的一贯主题;在这之上,则是深陷这一漩涡的个人的传奇命运。在帕慕克笔下,东方的固执,终将让步于西方的强悍。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宿命。
有“亚洲最聪明的小说家”之称的奥尔罕·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近日由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引进,将于7月底上市,这是这位土耳其最负盛名作家的作品首次在内地出版。
◆200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月12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历年获奖纪录
1979 Milliyet Press Novel Contest Award (Turkey) for his novel Karanlık ve Işık (co-winner)
1983 Orhan Kemal Novel Prize (Turkey) for his novel Cevdet Bey ve Oğulları
1984 Madarali Novel Prize (Turkey) for his novel Sessiz Ev
1990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 (United Kingdom) for his novel Beyaz Kale
1991 Prix de la Découverte Européenne (France) for the French edition of Sessiz Ev: La Maison de Silence
2002 Prix Meilleur Livre Etranger (France)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2 Premio Grinzane Cavour (Italy)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3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Ireland)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5 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 (Germany)
2005 Prix Medicis Etranger (France) for his novel Snow
2006 Nobel Prizein Literature (Sweden)
㈢ 帕慕克写小说是为了什么
近年来,帕慕克一年里一半时间在土耳其,一半时间在美国,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较文学。平日不上课时,他去图书馆,逛书店,更经常去博物馆,对闭馆时间谙熟于心。他住在哥大附近面向哈德逊河的公寓里,客厅宽敞,有三扇窗户向阳,一张大书桌,在木地板中心,像一只船,浮在金色湖面上。他目光敏锐,声音洪亮,说英语时带口音,有土耳其语的影子。
《红发女人》
小说中的红发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她面对天生红发的女人的质疑,说出“我是主动选择成为红发”时。
帕慕克:首先,这句话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我对一个教授朋友说,我在写一本小说,关于一个红发女人的,而这个朋友认识一个红发女人,她告诉了我这个细节。但我还需要把这个细节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听她讲了那个故事后,我对自己说:天哪!或许我应该给红发女人一个独白。另外,在世界各地,红发女人有不同的意义。这本书出版两个月后,我在英国,天,到处都是红发女人,而且她们都是天生红发。在英语文学里,从莎士比亚到普拉斯,红发女人都代表着愤怒的女人,无法驯服的女人。但在土耳其,红发是染出来的,是人工的。它代表对社会的挑战:“没错,我喜欢这样,我想要与众不同!尽管这是一个负面形象,但我仍然选择这样。”
这本书第一部分井下世界的描述非常动人,您是怎么为此做研究准备的?
帕慕克:我喜欢为每部作品做研究准备,但我并不以此自豪。要说让我自豪的话,还是我作品的文学性和匠心。当我告诉人们我做了多少准备,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才华的人。写《雪》时,我去了东北边城实地体验;写《我的名字是红》时,我读了大量经典文献,查了很多画作;写《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时,我采访了很多街头小贩。这本书首先来自我在二十五年前采访窗外那对挖井师徒,但那仅仅是个故事。那么挖井的技巧呢?三年半前,我决定写这本书,就从伊斯坦布尔找了许多退休的挖井人,采访他们。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挖井人的回忆录。但他们的故事精彩极了!我找到的这些挖井人,因其技艺出众,被政府雇去挖掘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深井,拜占庭教堂的古井,他们在井下找到了钱币、武器、各种骨头。这些素材也让我渴望把故事写出来。
关于书中主人公的儿子有一个细节,是他在为宗教文学期刊撰稿。这是你有意识安排的细节吗?
帕慕克:是的。相对普通土耳其人来说,我是一个亲西方的、自由派人士,我的价值观更偏世俗。但这不意味着我的人物也应都和我一样。过去的土耳其世俗作家写社会小说,但他们避开土耳其人的宗教不谈,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不想过分强调它。但事实上,你必须准确地呈现你的人物。现在土耳其年轻一代里有伊斯兰信徒。很多诗人就对此感兴趣。在《雪》里,我也塑造了一个伊斯兰信徒,他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土耳其有很多诗歌杂志。我逛街时会买奇怪的杂志,并想象什么样的人在写这些东西。好奇心、研究、想象、观察、思考。这些也是我的工作。我喜欢作家这个职业,它让我像一个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一样生活工作。我的虚构也基于对其他生命的想象。
正如哥大文学教授亚当·基尔希提及,小说中弑父与弑子两大文学传统并列,让第二部分的结尾富有悬疑性。
帕慕克:是的,的确如此!让读者能了解这两大神话是很有趣的,这本小说是个后现代故事,让古老的神话进入现代故事,让读者询问:是父亲杀了儿子,还是儿子杀了父亲?这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方法。这是一本小书,一本关乎理念的书。
至于故事最后的结局,你不能光从情节来归纳。这本小说有时是一个寓言体小说,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传统中世纪寓言。对我来说,它传达的信息并不来自它的情节,而是这本书试图理解和同情什么。当我写作时,我与众多人物都产生了共鸣:有时是父亲,有时是孩子。但更重要的是,谁对谁错并不重要。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各自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写小说主要是为了两个原因:其一,表达自己。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的观念,我面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慨和情绪。其二,去理解和我不同的人,从他们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很有趣。体验不同的视角是阅读至高的乐趣之一。我对写小说的本质有这样一个总结:写自己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别人;写别人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自己。
也有可能是为了生存。
㈣ 土耳其历史书怎样写与中国的历史
他们的书并没有直接描述中国历史,只是说了他们祖先和中国的历史联系。
㈤ 基马尔——土耳其之父
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又译基马尔,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1923~1938),元帅。出生在马其顿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属希腊塞萨洛尼基)的一个木材商家庭。从小酷爱军事。1893~1905年,先后毕业于萨洛尼卡幼年军校、马拉蒂尔预备军官学校、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和参谋学院。1905年被任命为上尉参谋。在此期间,他创建了秘密组织“祖国自由协会”。12年的军校生活,为他立足军界和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11~1913年,历任伊斯坦布尔总参谋部参谋、驻外国武官,参加过意土战争和巴尔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土军第19师上校师长。1915年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粉碎了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年底升任军长,并成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晋升为准将。1917年起任军团司令、集团军司令和军团督察使等职。
从1919年起,他统一各地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苏丹充当傀儡,屠杀本国人民。凯末尔于4月间到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反对奥斯曼苏丹的临时政府,被选为大国民议会议长和政府主席,并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发表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
1921年8~9月,指挥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入侵军队,成为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9月,被授予“加齐”(胜利者)称号和元帅军衔。
1922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和改革军队体制,组建了有10余万人的西方面军。1922年8~9月在伊兹密尔决战中,指挥土军向由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发起总攻,一举将希军全部赶出了国境,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完全胜利。11月1日,主持大国民会议通过法案,宣布结束奥斯曼王朝600多年的封建统治。
1923年7月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未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24年废除哈里发制度,着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开创了土耳其历史的新时期。
1927年7月,他为适应新选举法而主动辞去军职,11月再次当选总统。执政期间,实行了行政、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1934年颁布姓氏法后,授予他“阿塔图尔克”(意即“土耳其国父”)称号作为姓氏。1938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着有《阿塔图尔克言论集》、《讲话(1927)》和《新土耳其之路》等书。
在学界,同样有很多人认为凯末尔丧失了旧有文化,比如他把原始民族文字改成拉丁文字.
㈥ 请帮忙推荐一下关于土耳其的书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兰教国家,被称为"文明的摇篮"。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于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历史上的土耳其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有着6500年悠久历史和前后十三个不同文明的历史遗产,加上三面环海的地势和内陆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其拥有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土耳其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有着一流的旅游服务设施。这里有热情好客的人民,灿烂的文化,迷人的景色和神秘的传说。当你来到土耳其西、南海岸时,举目所见尽是散布着古希腊、罗马文明,甚至基督教文明的遗迹,值得探访的城市实在不少。其中安卡拉、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是土耳其第一、二、三大城市。
旅游业:近年来,土耳其已成为欧洲的主要观光地。夏季/冬季疗养地的开发在急速地进展,从世界各地来探求土耳其历史、文化、美丽自然的人们每年都在增加。从地中海的海水浴到乌鲁塔山的滑雪。土耳其人拥有可以提供给任何游客的各式各样的东西。
农业:在土耳其的经济中,农业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米、棉花、烟草、榛子、果子。羊是主要的家畜、土耳其是世界少数棉及羊毛制品的产地。
天然资源∶主要的矿物是煤炭、铬(主要的出口货)、铁、铜、铝矾土、大理石、硫黄。
工业:工业在急速地发展,主要以农业制品、冶金、纤维、汽车和农场机器的生产为目标。
在土耳其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身体的清洁,因此,从中世纪起就有了被称为“哈曼”(haman)的公共洗澡堂。这种公共洗澡堂分为男性用和女性用,但如果市镇里只有一个公共洗澡堂,即按照不同的日和时间分别使用。
进入洗澡堂后,将衣服放在脱衣场,用浴巾将身体包上,睡在中央已被加热的大石台上。一边发汗一边请人擦去身上的污垢。如果觉得太热了的话,也可到凉快的屋子里休息。在“哈曼”洗澡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因为能体验到传统的公共洗澡堂与众不同之处。
我特别喜欢这个叫土耳其旅游局的网站
你可以看一下
http://www.78929.com/turkey/link1.html
㈦ 土耳其作家奥而罕●帕慕克的《父亲的手提箱》的文章主旨是什么
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
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
“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
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
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
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
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
“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
“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
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
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三、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
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
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2. 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
㈧ 想了解土耳其近代现代历史发展的书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新土耳其》柳克述 1926
《土耳其现代简明史》【苏联】安·菲 米列尔 1973
《现代土耳其的兴起》【英】伯纳德·刘易斯 1982
《土耳其现代史》杨兆钧 1990
亲,够你看了吧。呵呵
㈨ 介绍一些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书...还有一些关于着名苏丹的自传体书籍
帝国史译丛系列----《奥斯曼帝国》,作者:(美)斯坦福·肖,翻译:许序雅、张忠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㈩ 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是谁我知道其中一个是写《我的名字叫红》的土耳其人帕慕克,求另外两个,谢谢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安伯托·艾柯。注意是“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这里的当代应该是以上三人无疑,而普鲁斯特(法国)、托马斯曼(德国),不能被定义为当代,而应该说这二位是欧洲现代或近代的世界级的大作家,当然要论现有的作家影响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显然要大于另外三位,因为他们都已作古其作品已经被世界公认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去读一读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名着《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诺奖大作《魔山》和《布登勃洛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