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巴图土耳其语什么意思

巴图土耳其语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5-14 01:17:02

① 涡巴锡(1771年初)发生了什么事件

1771年1月,渥巴锡率领本部17万人东迁,回到其祖先的家园。7月到达西部蒙古,干隆皇帝册封他为乌讷恩素诛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以其所部为旧土尔扈特部。

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土尔扈特人民武装起义,东返祖邦的计划,经过近4年的准备,到1770年已就绪。这一年秋天,渥巴锡从高加索前线回来后,随即与亲信王公越过伏尔加河左岸。

在维特梁卡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为了不再把计划泄漏出去,参加会议的除渥巴锡和策伯克多尔济外,仅有舍楞、巴木巴尔(渥巴锡族弟)、达什敦杜克和大喇嘛罗卜藏丹增等4人。

“没有通知其他任何一个贵族”。会上,经过庄严宣誓,“通过明确决议,离开俄国”,返归祖国,并“决定在1771年开始行动” 。以渥巴锡为首的参加这次秘密会议的6名上层贵族,形成了实际的领导核心,在以后领导起义与东返祖邦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



(1)巴图土耳其语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渥巴锡在与清军相遇第一天就派舍楞通知伊昌阿等,表示可以随时动身前往伊犁会见舒赫德,次日,即初六起程奔赴伊犁,十三日抵达伊犁会见舒赫德。

渥巴锡等一行于六月二十五日在舒赫德陪同下离开伊犁,取道乌鲁木齐、巴里坤,经兰州、凉州、大同、宣化、过怀安,进张家口直奔承德。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上旬,渥巴锡一行在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陪同下,如期抵达木兰围场的伊绵峪。

九月初八傍晚,渥巴锡在木兰围场伊绵峪觐见了干隆,干隆在行帷中亲自“以蒙古语垂询渥巴锡”。据干隆自撰的诗文和清政府档案记载。

他们除了向干隆进献“七宝刀”、“银鞘刀”外,还有弓箭、腰刀、手枪,钟表等物多件,表明他们投归清朝的诚意。渥巴锡等在承德的活动,到了九月三十日,已近尾声,遂先后启程离开承德。

② 狼图腾 巴图 人物介绍

狼的英姿(18张) 突厥与狼图腾
【古突厥语】böri
【土耳其语】kurtTotem
【罗马字】kurt
【阿拉伯语】الذئبالطوطم
【波斯语】گرگ توتم
狼是突厥系民族和蒙古人的图腾,阿尔泰民族的另一支东胡也敬畏狼。汉史载,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车认为他们是一个美丽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后代。而乌孙的祖先则传说是弃婴和母狼阿史那的后代。乌孙、高车,一为匈奴养子,一为匈奴之后,加之传为匈奴别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话,以此推之,匈奴亦当有狼祖神话,只是消失于久远的历史年代之中而已。突厥第一汗国的王族姓氏阿史那就是来自于突厥传说中的母狼阿史那。阿史那这个词在古突厥语中是指苍色的狼眼。

狼图腾的意义和传统:
狼图腾代表的是天----'腾格里',草原人在死后会把尸体运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死后才能到腾格里享福,才能回到腾格里的怀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下葬的,这是他们对腾格里·对天的崇拜。现在这种传统在内蒙和蒙古已很少见了.

③ 不丹这个国家是在哪个洲的谁能介绍一下

不丹王国(Kingdom of Bhutan)简称不丹,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内陆国,该国的国名当地语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 Yul,藏文:vBrug-yul,),意为雷、龙之地。不丹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Bhutan )在梵语中意为“西藏的边陲”别称:神龙之国(不丹人自称“竺域”,意为“龙”)、森林之国、花卉之国 、云中国度。据日经BP社,该国2010年人均GDP为1978.28美元,世界排名122位。
人口
695822人(2010年)。人口增长率约为12.5‰,不丹族约占总人口的50%,尼泊尔族约占35%。不丹语“宗卡”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尼泊尔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首都

首都廷布(16张)廷布(Thimphu)是全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旺河从城市穿过。城市海拔2500多米,42465人(2005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金黄色和桔红色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中间一条白色的飞龙,四个 不丹国旗
[1]爪子各抓一颗白而亮的宝珠。金黄色象征国王的权力和作用;桔红色是僧侣长袍的颜色,象征佛教的精神力量;龙象征国家权力,又指这个国家的名字,因为不丹可译为“神龙之国”。龙爪上握有白珠,象征威力和圣洁。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西藏)领土,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但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
国徽
不丹国徽
呈圆形。圆面上两条龙腾空而起,象征权力和尊严。龙的周围是燃烧的火焰,圆面中心是十字形图案,它是大自然雷电霹雳的象征。圆面外圈的白色圆环的上部,用藏文书写着“光荣的不丹是不可战胜的”。
政治
1998年,第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再兼任政府首脑,将政府管理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2001年,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启动制宪工作。2006年,第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让位于其子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2007年12月,举行首次国家委员会(上院)选举。2008年3月,举行首次国民议会(下院)选举,标志着不丹开始向君主立宪制转变。2008不丹颁布首部宪法。
议会
实行两院制,由国王、国家委员会(上院)、国民议会(下院)组成,拥有立法权。上院由25名议员组成,均为非党派人士,其中20名由各宗选举产生,其余5名由国王任命知名人士担任。下院由47名议员组成,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两院议员任期5年。2007年12月,产生首届国家委员会(上院)。2008年3月,产生首届国民议会(下院),组成为:繁荣进步党(Druk Phuensum Tshogpa)45席,人民民主党(People's Democratic Party)2席。现任国民议会议长吉格梅·楚提姆(Jigme Tshultim)。根据不丹宪法,经三分之二议员同意,议会有权对国王提出退位动议。如动议获议会四分之三投票通过,则应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国王是否退位。国王在位年限不得超过65岁。
政党
(1)不丹和平繁荣党(Bhutan Peace and Prosperity Party),不丹和平繁荣党2007年7月成立,8月15日正式注册,主张保守和忠于君主制度。领导人为吉格梅·廷里 (2)不丹人民民主党(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of Bhutan),2007年3月建立,9月1日注册,该政党主要关注民主和人权,属中左翼社会民主党类型政党,领导人为桑加伊·恩格杜普
军事
武装力量主要由皇家陆军(包括皇家卫队)和皇家警察组成实行义务兵役制,国王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皇家陆军于1963年由民兵武装组织改编组建,兵力约9000人(2007)。现任首席作战指挥官是巴图·泽林中将。皇家卫队正式组建于1961年,主要负责王室成员的安全保卫工作。皇家警察正式成立于1965年,隶属于不丹内政与文化部,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并担负边界警卫和消防任务。不丹的全部军费、大部分装备和给养由印度提供。
政府
根据不丹宪法,在国民议会选举中获多数议席的政党领导人将由国王任命担任首相,负责组阁。首相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各政府部门大臣人选通过首相推荐由国王任命。经三分之一以上议员同意,国民议会可对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如动议获国民议会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过,则国王有权解散政府。2008年3月,繁荣进步党在首次大选中赢得压倒性胜利。4月9日,该党主席吉格梅·廷里(Jigmi Thinley)就任首届民选政府首相。11日,新政府10位大臣就职,包括:工程与人员安置大臣益西·金巴(Yeshey Zimba)、经济大臣坎杜·旺楚克(Khan Wangchuk)、财政大臣旺迪·诺布(Wangdi Norbu)、外交大臣乌金·策林(Ugyen Tshering)、卫生大臣藏莱·杜克帕(Zangley Dukpa)、内政与文化大臣明朱尔·多尔吉(Minjur Dorji)、教育大臣塔库尔·鲍德耶尔(Thakur S Powdyel)、农业大臣佩玛·嘉措(Pema Gyamtsho)、信息与通讯大臣南达拉尔·拉伊(Nandalal Rai)及劳动与人力资源大臣多尔吉·旺迪(Dorji Wandi)。 政府还设有11个直属机构:皇家文官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环境委员会、国家劳动局、皇家货币局、国家技术培训局、皇家管理学院、法律事务局、不丹研究中心、地方发展委员会、国家文化事务委员会。
司法
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构,但国王拥有最高司法权力,包括受理最高上诉案件。高等法院于1968年在廷布设立,包括首席法官在内共有8名法官,其中2名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5年;其余由国王指派,任期由国王决定。各宗设有地方法院,由国王任命的宗长和地方法官负责处理地方诉讼案件。现任首席大法官为索南·多杰(Sonam Tobgye)。
寺院团
是宗教事务的唯一仲裁机构,由中央寺院团和地方寺院团组成。全国约有5000名僧人,享受政府提供的财政资助。坎布为最高宗教领袖,由寺院选举并经国王批准的一名高僧担任,享有穿着与国王同样颜色披肩的特殊权力。坎布下有4名大僧人辅助。
编辑本段经济
资源
有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石墨、石膏、煤、铅、铜、锌等矿藏。水力资源丰富。不丹水电资源蕴藏量约为2万兆瓦(MW),目前仅约2%得到开发利用。森林覆盖率约占国土面积的72%。1995年,不丹国民议会规定,不丹森林覆盖率至少应保留到60%。
农牧林业
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麦、大麦、荞麦、马铃薯和小豆蔻。畜牧养殖较普遍。主要树种有婆罗双树、橡树、松树、冷杉、云杉、桦树等,以丰富的名木花草闻名遐迩。盛产水果。苹果、柑桔等大量向印度和孟加拉国出口。 静谧的乡村
农业是不丹支柱产业。上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后,98%以上农民拥有土地、住房。粮食基本自给。目前,农业约占不丹GDP23%(2005/06财年),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63.3%。近年来,不丹第二、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2005/06财年分别约占GDP35%和42%。向印水电出口及相关建筑业成为不丹经济支柱之一。
民俗
垃圾桶
不丹全国只有一个机场,没有铁路,森林覆盖率达72%。不丹林木品种多,品位高,木材蓄积量约6.7亿立方米,但不丹没有滥伐现象,而是适度科学合理开发。山民砍一株树需要特别许可,国有林区伐木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在首都廷布附近的三界冈,我们碰到一名叫干金的中学生。他告诉我们,其父正在山里砍树。他们家有亲人亡故,政府准许砍一棵树做经幡竖杆,另外,还可以砍一些枯枝用于火葬。不丹政府还规定每年6月2日为全国植树日,要求所有公民都参加植树,绿化祖国。 不丹百姓的环保意识很强。小事最能说明问题,走在不丹西部重镇帕罗干净的街道上,笔者要扔废纸,在一家商店门前找到一个垃圾桶,从垃圾桶进口朝里看时发现非常干净,桶中竟然没什么垃圾,笔者在不丹的另外几处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垃圾桶的“容貌”也折射出该国公民的环保意识。
丹丁村
佛教是不丹的国教,75%的不丹人信奉佛教,25%的人信印度教。很多人家中都摆着佛龛。记者驱车来到首都廷布附近的多迪那村,采访了一个名叫丹丁的村民。他属于这个国家占人口比率3%―4%的穷人。他住在矮小的房子里,共约12平方米左右。笔者低头穿过房门进入里间,里面非常拥挤,一张床铺抵住两面墙壁。虽然房间小,但佛龛占据了屋子最显眼的位置,佛龛上铺着黄色的台布,金色的佛像置于其上,酥油灯长期点亮,这是房间里最神圣、气派的地方。丹丁早晚一天数次膜拜,非常虔诚。
服饰
身着不丹传统服饰的当地居民
走在不丹首都廷布的街头,能看到不丹女子身穿齐脚踝的“基拉”裙;男子都宽衣肥袖,上身穿着名为“果”的传统长袍,挽着雪白整齐的袖口,下着齐膝裙和长筒袜。据当地人说,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里面的东西就不会掉出来。男子的服装上既没有扣子,也没有兜,只靠一根宽腰带束紧衣服,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开阔的胸怀”,袖子里装不下的东西可以放在怀里。成年人将身上带的“零碎”都堆在怀里。学生上学不用背书包,所有文具和书本都揣在怀里,衣服鼓鼓囊囊的。 不丹人的服装体现了他们崇尚悠闲的生活态度。当地朋友对我说,由于长期受佛教教义的熏陶,宽厚待人、与世无争的思想早已渗入当地人的生活中。锁和钥匙在不丹几乎已无用武之地,这是因为不丹的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极低,人们外出很少锁门。与世无争的性格并不表明国民孱弱。不丹森林茂密,黑熊、雪豹等猛兽多,当地男子的怀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个个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级官员上班时甚至还随身佩带长剑。
五彩经幡
无论是山边路旁,还是房顶门前,不丹各地随处可见一片片迎风招展的五彩旗,场面蔚为大观,古朴中透出几分神秘和怪谲。当地人说,国民信奉藏传佛教,这些五彩旗其实是印着经文的经幡。以前,这种长三尺、宽1尺的经幡上都印有“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箴言和龙、虎等图案,旗子的边沿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土地,代表了宇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 松枝上五彩经幡随风飘动
据说,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统治者对那些战功卓着的勇士,除了赏赐大量牛羊和金银珠宝外,还要赐哈达。勇士把哈达挂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们都以挂哈达为美。佛教兴起后,一些僧侣聪明地借用这种盛行的方式在当地推广佛教。他们宣称,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经文,制成经幡悬挂起来,每当经幡被风吹动,就等于将经文向上天诵读了一遍,与口诵有同样积善修行的功效。于是,这种方式得到许多不识字的牧民的推崇,风行至今。 现在,人们为了方便,不丹当地的大部分经幡干脆做成五彩旗,不印图案和文字。每到喜庆生辰、逢年过节甚至乔迁新居时,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挂经幡,以祈求神灵的庇佑。有趣的是,不丹人经常把经文塞进木桶里,让其顺水飘流。在当地人看来,木桶因水流而动,也是自己向神诵经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深信神灵无处不在的国度,类似牛头马面、鹰嘴猴脸的面具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到了重大的宗教节日,不少不丹人载歌载舞时,都要身穿鹅黄色的丝缎裙,脚蹬绣花牛皮靴,头戴各式各样“面目狰狞”的面具。当地人称,这些面具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有的是表示对大自然的虔诚,有的是为了赶走妖魔鬼怪,有的则是祈求来年上天能赐予好收成。
辣椒为主菜
辣椒成为主菜
不丹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相似,他们也吃饺子。但是,不丹菜之辛辣比中国的川菜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丹人把辣椒当蔬菜,而不是调料。家家房顶上都晒满红辣椒。日常生活中,不丹人不仅吃任何菜都会加上大把干辣椒,而且还喜欢将不切碎的生辣椒凉拌,直接当沙拉吃。
自然地理
面积3.8万平方公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北部及东北、西北与中国为邻;南部与印度接壤。 不丹旧都-普那卡宗
境内多山,北高南低;南部山区属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年降水5000~6000毫米;中部河谷区 ,气候温和,年降水760~2000毫米;海拔180~7550米。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蓝绵羊、兰花、野罂粟和罕见的雪豹就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长,这里还有传说中的喜马拉雅雪人。茂密的高海拔橡树林,甚至有老虎爪的印痕。南亚虎通常出没于低海拔的森林地带,但在不丹,它的踪迹却可能出现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线之上。

④ 罗马尼亚属于什么民族 种族 他的历史有哪些特点

罗马尼亚属于罗马尼亚族。

历史

简史
罗马尼亚人的祖先是达契亚人,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罗马尼亚的土地上。公元前70年,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和独立的达契亚国,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以后达契亚人与罗马人混居并逐渐融合,形成了罗马尼亚民族。
14世纪先后组成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3个公国。16世纪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1859年,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多瓦公国合并,称罗马尼亚,仍隶属奥斯曼帝国。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宣布独立。1881年,改称罗马尼亚王国。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与罗马尼亚王国合并。至此,罗马尼亚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二战期间,安东尼斯库政权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44年8月23日,罗举行反法西斯武装起义。1945年3月6日,罗成立联合政府。1947年12月30日,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65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易国名为罗马尼亚,定国庆日为12月1日。

大事记
约公元前1世纪,布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达契亚奴隶制国家。
106年,达契亚国被罗马帝国征服后,达契亚人与罗马人共居融合,形成罗马尼亚民族,并先后组成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政治结构。
14世纪时建立了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封建公国。
15世纪中叶后,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从为来自亚洲西部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辖下的自治公国。特兰西瓦尼亚则长期处于匈牙利和奥地利统治之下。
16世纪后成为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
1848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国爆发了民族民主革命。
1856年,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败北,(《《巴黎和约》(1856)》)取消了沙俄对罗马尼亚的“保护”,代之以欧洲七强(法、英、奥、俄、土、普、撒丁)的共同“保护”,消除了俄国对两公国的长期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耳其的宗主国权力。允许两公国各自选举本国议会,由议会主持产生选民大会以选举未来的君主。
1859年春,A.I.库扎上校当选为摩尔多瓦大公和瓦拉几亚大公。从而,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合并为一个国家,称罗马尼亚,附属于奥斯曼帝国。(注:罗马尼亚统一指1859 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公国的统一和1918年特兰西瓦尼亚和罗马尼亚的统一。)
1859年4月13日及9月6日,参加巴黎和会的法、俄、英、普、撒丁和奥、土等国的代表分别正式承认库扎的当选。
1862年1月,实现了两公国宪法和行政管理的统一,国家定名为罗马尼亚,在承认土耳其宗主权的前提下,实行自治,首都布加勒斯特。
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宣布独立。
1878年独立,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南比萨拉比亚地区隶属俄罗斯。
1881年罗马尼亚改称罗马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等地的民族党联合为罗马尼亚民族党,领导特兰西瓦尼亚的民族解放斗争。
1892年,特兰西瓦尼亚向奥匈帝国内阁递交“备忘录”,揭露残酷的民族压迫并提出民族民主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协约国,战后获得来自俄罗斯,奥匈帝国等大片领土。
1918年1月摩尔多瓦(比萨拉比亚)宣布独立,同年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各地区的罗马尼亚人代表和群众10万多人在阿尔巴尤利亚举行民族大会,一致通过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联合的决议。12月24日,罗马尼亚国王颁布了关于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合并的敕令,罗马尼亚的统一最后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安东尼斯库政权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受纳粹德国的压力,被迫将罗马尼亚一部分领土割让给保加利亚,匈牙利 (但是后来被割让给匈牙利的领土又被归还给罗马尼亚)。
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同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权,罗马尼亚转而加入了反德国法西斯战争。
1945年3月6日成立联合政府。
1947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1955年加入华约组织。
罗马尼亚独立100周年纪念邮票(中国)
1965年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了国家一切权力,28日改国名为罗马尼亚。
1989 年12 月25日,东欧剧变后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易国名为罗马尼亚,国庆日为每年12月1日。
2004年3月29日,罗马尼亚加入北约。
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2009年12月,罗马尼亚举行总统大选,伯塞斯库总统获胜连任,任期5年。现任总理为蓬塔。
2014年11月16号约翰尼斯当选新总统。

⑤ 什么是北方战争

北方战争指俄国为收复17世纪初被瑞典占领的俄罗斯领土和打通进入波罗的海的出路而与瑞典进行的战争。

在北方战争的不同时期,先后加入俄国一方的有:丹麦、萨克森、波兰、普鲁士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英国则对俄国采取敌对立场,给予瑞典以外交上的支持和物质、军事援助。瑞典在把俄国逐出波罗的海后,与波兰、丹麦和德意志等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厄塞尔岛和果特兰岛、德意志北部的大片领土以及奥得河和易北河上的通航河口,到17世纪末将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的内湖”。俄国政府在18世纪前25年的对外政策是根据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制订的。贵族拥护收复俄罗斯领土,新兴资产阶级则寻求进入波罗的海的出路,因而,俄国的对外政策符合全民族的利益,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安全。

17世纪末,瑞典企图占领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奥洛涅茨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为此在军事和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加强陆军和海军;1698年与英国和荷兰结盟,随后又与法国结盟。这样,就能在战时得到这些国家为其提供的物质、军事和外交援助。瑞典称霸海上及其侵略行径引起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不满和恐惧,这为建立反瑞同盟创造了客观的前提,俄国外交则对这一点加以利用。在欧洲,引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对俄国是有利的。1699年11~12月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在莫斯科缔结了关于对瑞战争的条约,俄国答应在与土耳其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

北方战争爆发前夕,由“新制”团射击兵和领地制骑兵组成的俄军,已不符合战争的新要求。彼得一世军事改革,在军队改编方面,始于17世纪末,直到18世纪前10年才完成。俄国的参战部队在兵力和装备上远不及瑞典,但就其战斗素质而言却胜于被认为是西欧最优秀的瑞军。

第一阶段。战争初期,同盟国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和行动不协调而招致了惨败。当时,奥古斯都二世在尚未保证波兰国参战的情况下,就于1700年2月率领萨克森军队进入利夫兰,并徒劳无功地包围了里加,而丹麦人又于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国好斯顿霍尔斯坦的领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英荷联合舰队的积极支援下,派遣一支登陆队在哥本哈根登陆,迫使丹麦于1700年8月18日与其签订特拉温达尔和约。彼得一世直到同土耳其缔结和约之后,才于1700年8月30日对瑞宣战,将部队调往纳尔瓦。当查理十二世获悉奥古斯都二世的军队从里加撤向科夫诺后,遂率部队在佩尔诺夫登陆,并于11月30日在纳尔瓦战役中战败俄军。但彼得一世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重建了俄军。

查理十二世决定在入侵俄国之前使萨克森退出战争,并与波兰结盟。1701年夏,他在利夫兰战胜萨克森军队。与此同时,一支瑞典分舰队驶入白海,企图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但其冲击被俄军炮火击退。查理十二世在波罗的海沿岸留下总数约1.5万人的几个监视军后,未经宣战即以其主力侵入波兰。查理十二世先后占领了华沙、克拉科夫、托伦,并在克利绍夫附近再次战胜萨克森人,继而废黜了奥古斯都二世,宣布瑞典人的傀儡列琴斯基为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拥护者在卢布林召开的国会上通过决议:加入俄国军事同盟,并对瑞宣战。根据纳尔瓦盟约,俄国和波兰于8月30日互相保证不单独与瑞典缔结和约。于是,查理十二世在波兰的处境变得困难了:奥古斯都二世的拥护者仍拥有萨克森军队;瑞典残酷的镇压和苛刻的军税政策激起波兰人的积极反抗。

彼得一世正确地分析了敌人在波兰的严重处境后,采取了坚决的行动。1701年12月21日,舍列梅捷夫的几个龙骑兵团于埃雷斯特费尔第一次战胜什利片巴赫将军的1个瑞典军。1702年7月30日,舍列梅捷夫再次重创什利片巴赫于古梅利斯戈夫。瑞军残部躲进佩尔诺夫。同时,阿普拉克辛所部迫使瑞军退出俄国军事基地新拉多加,将其击溃于伊若拉河畔,并使其退向涅瓦河口的尼延尚茨要塞。特尔托夫指挥的帆桨船区舰队分别在拉多加湖、凯克斯霍尔姆附近击败瑞典战舰,迫其退向维堡。1702年10月22日,彼得一世夺占了诺特堡要塞。翌年春,他又占领尼延尚茨、扬堡和科波里耶。彼得一世为了切断瑞典舰队驶入涅瓦河的通道,在科特林岛附近的河口南面的通航支流上修筑了喀琅施洛特要塞。1704年夏,俄军攻占了强大的多尔帕特和纳尔瓦要塞及伊凡哥罗德。由于萨克森军队有被瑞典和列琴斯基两军的优势兵力歼灭的危险,彼得一世于1705年夏将主力部队调至涅曼河畔的格罗德诺,在此与奥古斯都二世的部队会合。此时,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粉碎了瑞典分舰队突入涅瓦河的企图。

彼得一世把总指挥权交给奥古斯都二世,把步兵和骑兵指挥权分别交给奥吉尔维元帅和缅希科夫后,于1705年12月离开格罗德诺返回莫斯科。

1706年1月,查理十二世率2万军队从华沙急速行军向格罗德诺推进。瑞军强行渡过涅曼河,迫使缅希科夫的骑兵部队退向明斯克,在一到就攻占格罗德诺设防工事的企图未能奏效后,将被封锁在工事里的同盟军包围了起来。奥吉尔维元帅无视俄军的建议,只顾奥古斯都二世的利益,力图把驻在格罗德诺的部队一直留到夏季,甚至要进军华沙与萨克森军队会合。

萨克森一个军于1706年2月在弗拉乌什塔特附近的战役中,被瑞军击溃后,3月23日,彼得一世下令将部队从格罗德诺调往基辅。彼得不信任奥吉尔维而将执行周密计划的任务交给缅希科夫。1706年3月底,在涅曼河即将解冻的情况下,俄军从预先架好的桥上渡河,并巧妙地利用流冰和春汛甩掉了敌人。5月初,俄军集中在基辅地区,那里的一些大型筑垒工事已经竣工。查理十二世由于未能追上俄军,也未能迫使俄军在与其不利的条件下交战,便率领瑞军自明斯克经卢茨克、卢布林向德累斯顿推进。彼得一世解除了奥吉尔维元帅及一部分与其有联系的军官和将军的职务,将陆军最高领导权交给舍列梅捷夫和缅希科夫,将海军最高领导权交给阿普拉克辛。1706年10月29日,缅希科夫部队在卡利什战役中重创梅伊耶尔费利德将军指挥的瑞军。但是,奥古斯都二世已于1706年9月24日与查理十二世在阿尔特兰施塔德单独签订和约,根据和约,他放弃了波兰王位,把它交给列琴斯基,这就使俄国失去了最后一个盟国。

第二阶段。查理十二世在入侵俄国之前,将其军队扩充到9.5~10万人。瑞典舰队依然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为它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舰船的武器装备上均比俄国海军占优势。瑞典把极大的希望首先寄予同乌克兰黑特曼马泽帕的秘密谈判上,后者在查理十二世远征前就已蓄谋倒向瑞典;其次寄予俄国内部政治局势的不稳:巴什基尔起义、阿斯特拉罕起义、布拉文起义、反动的封建贵族阶层和高级僧侣阶层对彼得一世的进步改革不满,等等。国际局势同样也有利于查理十二世的征服性计划。英国外交直接促使瑞典国王远征俄国。查理十二世的政治目的是:击溃俄军,迫使俄国接受“萨克森式”的和约,最后夺取俄国出海口。

军事行动开始前,俄国武装力量在兵力上略比瑞军占优势。俄国统帅部为了准备击退瑞典的入侵,制订了“必要时,将在本土进行交战”的作战计划,并用树干等构筑了筑垒地带和修建了军事工程野战工事,加固和修补了基辅—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一线的要塞,补给了新的火炮,建立了粮秣高尔夫“库”,以保障部队的供给;在组织上以步兵和骑兵编成的预备团队补充了正规军;还号召居民实现坚壁清野,武装防御敌人,抗击征服者。反对瑞典入侵的斗争已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

1707年秋,瑞军自萨克森出发,于1708年初进入格罗德诺,同年6月强渡别列津纳河,逼近俄国边界。俄军于1708年7月14日在戈洛夫钦战役中受挫而退到第聂伯河对岸,集中在戈尔基镇附近的筑垒兵营内。6月,列文霍普特将军的军队携带大批粮食和弹药从里加出发,前来与主力部队会合。查理十二世未等该军到达,就于8月自莫吉廖夫向斯摩棱斯克推进。但是,瑞军先头部队分别于9月10日、9月20~21日在多布罗耶村和拉耶夫卡村附近的战斗中遭到失败,约5000人被击毙。查理十二世希望得到马泽帕的援助,期待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对俄作战,因而放弃了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而转向乌克兰。9月底,瑞军沿通往斯塔罗杜布的道路前出到科斯捷尼奇,等候列文霍普特军。但是,彼得一世亲率游动队于1708年10月9日在列斯纳亚村附近的战役中击溃了1.6万人的列文霍普特军。此时,来自爱沙尼亚的什特罗姆别尔格所部2000人和来自维堡柳别克尔军的1.2万人对彼得堡的进攻也都遭到失败。俄军在涅瓦河畔的大捷为进一步增强波罗的海舰队的力量创造了条件,使鲍尔将军的军、防守彼得堡的阿普拉克辛部队的8个正规步兵团和骑兵团与主力部队会合。

舍列梅捷夫抢赶在瑞军前卫队之前到达波切普、斯塔罗杜布和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等城,从而使这些城市没有被敌占领。各城居民都参加了守城。黑特曼马泽帕的叛变使军事行动的进程复杂化了,但并未引起彼得一世和俄军将领的恐慌。缅希科夫果敢地袭击了巴图林城,毁掉了那里为敌人储备的粮食、武器和弹药,运出全部火炮。戈利岑占领了马泽帕的另一个大型据点白采尔科维,因而使自波兰增援查理十二世的部队难于到达。乌克兰农民和市民到处反抗侵略者,居民严惩“马泽帕部下”,乌克兰军队绝大多数人忠于同俄国的结盟,米尔哥罗德团团长阿波斯托尔和奇吉林团团长加拉甘等人都很快率部逃离马泽帕,加入乌克兰军队,这一切暴露了马泽帕和查理十二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不得人心。

因马泽帕叛变而重建的乌克兰军队,在新黑特曼斯科罗帕茨基和从流放中回来的白采尔科维团团长帕利的率领下,已于1708年底在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地区打击瑞军。为了切断查理十二世军队与波兰的联系,彼得一世于1707年12月将戈利茨将军的几个团调往第聂伯河对岸,接近波兰边境;将7个龙骑兵团调往立陶宛以加强奥古斯都二世追随者的部队和俄国盟友黑特曼西尼亚夫斯基的部队。由于俄军和斯科罗帕茨基各团巧妙地实施机动而形成的乌克兰军事和政治形势,以及彼得一世所采取的以亚述海舰队军事示威为后盾的外交行动,迫使土耳其和克里木汗中断了与查理十二世特使的秘密谈判,放弃了加入瑞典一方参战的企图。

1708~1709年之间的冬季,瑞军驻扎在普里卢基、加佳奇、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域。1708年11月,由于当地居民在俄军正规部队协助下进行积极的抵抗,瑞军扩大这一进攻基地的企图被粉碎。乌克兰居民拒绝执行马泽帕向瑞军提供粮秣的命令,而与俄军士兵一起守卫江河的徒涉场和渡口,在路旁和森林里伏击敌人。查理十二世和马泽帕没有预料到事件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于是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的镇压,但其结果却激起了居民对侵略者的更大规模和更加坚决的抵抗。

俄军主力封锁了瑞军从哈尔科夫至别尔戈罗德的道路后,集结在博戈杜霍夫、阿赫特尔卡、列别金和苏梅地域。瑞军的秣严重匮乏,迫使查理十二世于1709年春转向南方,即尚未遭受战争蹂躏的波尔塔瓦地区。1709年4月,瑞军集中在波尔塔瓦地域。他们从行进中夺取波尔塔瓦的企图,以及随后几次同样的突击均因遭到要塞驻防军和居民的英勇抵抗而未获成功。1709年7月8日,在波尔塔瓦战役中,俄军在彼得一世指挥下击溃了瑞军。6月30日,查理十二世的残部在佩列沃洛奇纳被缅希科夫的几个团追上,不战而降,而国王和马泽帕则带少数随从逃往土耳其。波尔塔瓦的胜利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它预先注定了战争的结局将有利于俄国。

第三阶段。俄军在乌克兰击溃查理十二世的精锐部队后,于1710年占领里加、雷瓦尔、凯克斯霍尔姆、维堡和厄塞尔岛。奥古斯都二世重新获得了波兰王位,他的军队在缅希科夫军团的协助下将克拉索夫团和列琴斯基团逐到了波美拉尼亚。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强国,首先是英国,所采取的敌对的外交行动,使北方战争的进程复杂化了。英国不仅企图分裂“北方同盟”,而且于1710年春在海牙与奥地利和荷兰签订了保持“中立”的协定。同时,查理十二世还在英国和奥地利的外交援助下,成功地使土耳其也加入了北方战争。1710年,土耳其对俄宣战。彼得一世虽然在普鲁特河进军中受挫,但他以割让亚速城的代价与土耳其达成停战协定。然而,在缔结亚得利亚那堡和约之前,俄国还不得不在乌克兰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1713年,彼得一世以1个独立英格曼兰军的兵力,在大桡战船分舰队和帆船队的协同下,对芬兰境内的瑞军展开了坚决的进攻。1713年夏,先后占领赫尔辛福斯和亚波,并于同年10月17日在波尔基纳村附近的战役中重创瑞军。1714年3月,戈利岑在拉波拉村附近击溃瑞军,继而占领瓦扎城。由于俄国桡桨战船队在汉科角海战中获胜,瑞军被彻底逐出芬兰。

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结束后,列强对北方战争进程的干涉加强了。俄国在外交上巧妙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对抗他们的敌对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彼得一世保留了从瑞典手中夺取的一些城市的贸易和其他特权;俄国于1713年与汉堡、卢卑克和但泽当局签订了协定,使他们在波罗的海享有与俄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以及俄法普三国缔结了同盟和友好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彼得一世外交方针的大胆改变,使瑞典的外交形势急剧恶化,迫使查理十二世向俄国求和。尽管受到英国和汉诺威的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但俄瑞间的和约条款仍于1718~1719年在阿兰会议上达成协议。可是,查理十二世的突然死去为埃列奥波拉女王取得瑞典政权,带来了重重困难。

结束阶段。英国为了不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脚跟,于1719年8月同瑞典签订条约。根据条约,英国承担下述义务,即一旦俄国拒绝英国强行提出的由英国“调停”俄瑞两国关系的建议时,就给予瑞典军事援助。此后,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和丹麦也在英国外交压力之下,与瑞典缔结了和约。英国虽未对俄宣战,但却把俄国大使逐出伦敦,并3次将诺里斯海军上将的分舰队派往波罗的海,企图挑起与俄国舰队的冲突并予歼灭。但彼得一世采取了外交措施,得以防止同英国发生战争,粉碎了英国将其他国家拖入对俄战争的企图。诺里斯未能歼灭在海岸炮兵防卫下隐蔽在港湾和岩岛群的俄国舰队。同时,俄国舰队在厄塞尔海战和格连加姆岛附近的交战中取得辉煌胜利,表明了俄国海军较之瑞典海军已占极大优势。瑞典海军在遭到重大损失后,已无力保卫本土,阻止俄国强大的登陆兵登陆。1720年,瑞典同俄国恢复和谈,缔结了尼什塔特和约。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圆满地结束了它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而进行的长期斗争;这些胜利与彼得一世实行重大的内部改革一起使俄国成为一个强国。

由于彼得一世军事改革而建立的俄国正规陆军和海军在战争过程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战斗素质。俄军战略的特点是达到目的的决心坚定、斗争样式灵活。彼得一世力求在野战中歼灭敌有生力量,而不是攻占要塞。他反对在敌交通线上实施徒劳无功的机动,反对采用警戒线体系作战。俄军准确地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根据武装斗争机动方式的改进发展战略。正规军的行动与居民的游击活动相结合。广泛地使用游动队和实施独立支队袭击,以及经常派遣骑兵骚扰敌后和歼灭部署孤立之敌。圆满完成组织陆海军同时在数个方向上协同行动的任务,探索并采用海军同海上劲敌作战的方法。在北方战争中,线式战术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同时,出现了淘汰这一战术的趋势——在战斗队形的两翼集中兵力。更有效地利用多面堡垒和筑垒兵营内的各种火器。预备队的作用大大提高,掷弹兵被作为步兵的一个新兵种划分出来,骑兵形成为一个兵种。炮兵第一次出现团的编制,工程兵也首次有了固定的分队编制。在步兵和骑兵中出现了兵团的编制。装备有60~80门火炮的战列舰成为舰队的基本战斗单位,而总队成为桡桨战船队的高级兵团。陆海军的中央指挥机关在组织上固定下来了。军事委员会在制订战争计划和指挥战争上的作用得到了提高。

⑥ 巴图汗·卡拉德尼兹的个人资料

巴图罕-卡拉德尼兹效力过贝西克塔斯、特拉布宗等土超球队,2016年初与锡瓦斯体育终止了合同,成为一名自由球员。
2008年,当时年仅17岁的巴图罕-卡拉德尼兹就入选了土耳其国家队,累计为土耳其国家队出场2次,没有取得进球。
德国足球数据网络媒体《转会市场》给巴图罕-卡拉德尼兹标出的评估身价为75万欧元,2009年评估身价曾达到325万欧元。

⑦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有那些

1、柏举之战。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名,亲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在逼迫楚军退出蔡国回国之后,舍弃擅长的水军,改由陆路奇袭。最后在柏举,20万楚军主力被吴军击败,吴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楚都郢城,楚国几近灭亡。

5、官渡之战。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直取许昌,曹操则领兵二万以主力在官渡一带守住要塞迎战,此后两军相峙于官渡,袁军兵力仍占优,而曹操缺兵少粮,只可速战不可久峙。曹操亲自率军奇袭乌巢,将袁军粮草烧尽,袁军无粮,军心涣散,曹军以少胜多,击溃袁军。

⑧ 世界上已经小有名气的90后足球明星有哪些

萨科(Mamadou Sakho )法国
1990.02.13 巴黎圣日耳曼 后卫

雷蒙-曼科 (Reimond Manco) 秘鲁
1990.08.23 利马联队 中场/前锋

克里斯蒂安-纳扎利斯 (Cristian Nazarith) 哥伦比亚
1990.07.13 卡利美洲 前锋

亨利-塞维特 (Henri Saivet) 法国
1990.10.26 波尔多 中场

米拉莱姆-皮亚尼奇 (Miralem Pjanic) 波黑
1990.04.02 梅兹 中场

巴图汉(Batuhan)土耳其
1991.4.24 贝西克塔斯 前锋

易卜拉欣-拉彪 (Ibrahim Rabiu) 尼日尔爾利亚
1991.03.15 里斯本竞技 中场/前锋

卢利尼亚 (Lulinha) 巴西
1990.04.10 科林西安 中场

泽费克 (Genero Zeefulk)荷兰
1990.4.5 埃因霍温 前锋

索替里斯-尼尼斯 (Sotiris Ninis) 希腊
1990.04.03 帕纳辛纳科斯 中场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02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35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366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957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99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65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57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15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62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