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城市为什么都建在山上
❶ 土耳其为什么都是山区
因为它在山区啊,阿尔卑斯山脉、亚拉腊山等都在那,哦,对了挪亚方舟就停在亚拉腊山上!
❷ 令人惊奇的土耳其地下城市是什么样的
世界上有许多神奇而又古老的地方,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这一地貌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形成的。真正使卡帕多基亚闻名世界的是这里地下城市的发现。
迄今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约36座地下城市。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马克彻或代林库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称得上是城市。现在人们已经描绘出了这些城市的俯视图。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地下城市的数量肯定比这要多。现在所发现的地下城市相互间都相通,以一系列地道连接在一起。连接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地道,足有10千米长。
地下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可谁是它的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众说纷纭。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以考证。史实之一是,据记载在基督教诞生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为了寻找避难之地来到了此地。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至此,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攻打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然而考古学家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因为在他们到来之前地下城市就已存在。
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是火山群。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十分容易被凿空,而火山在这一地区十分常见。就这样,也许花了不过一代人的时间,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在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
问题是人们修建这些地下城市有什么用途?他们为什么要躲避在地下?一个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畏惧。那么谁又是敌人呢?
首先,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没有人烟的房屋。而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很容易被敌人发觉。要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憋死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研究者推测,人们恐惧的不是地面上的敌人,而是能飞行的敌人。这个猜测是否有道理呢?
当然有。根据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的记载,我们知道所罗门大帝曾经利用一只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服从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过所罗门的飞行器,并大致介绍了他的部族。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器现象产生恐惧,这是很有可能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纷纷逃进地下城市。当然这种说法也仅仅是一种推测。人们至今仍不知道土耳其地下城市的真正用途,但神秘的地下城市却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❸ 土耳其地理位置究竟好在哪里为何它能被称为全球地理位置最好的国家之一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好在它横跨欧洲和亚洲。加上自己国家的地理优势,再加上邻居们的优势自然就成为了了地理位置最好的国家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土耳其是在亚洲和欧洲的边界上,它横跨亚洲和欧洲。在这一点土耳其就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这个位置不论对于亚洲还是欧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土耳其作为中间人可以沾亚洲和欧洲的好处,两边通吃。
旁边的叙利亚、伊拉克、阿塞拜疆、伊朗等,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都非常强的,他们都是非常富有的,土耳其作为中间人,好处也是不断的,它能够很轻松的从任何一个国家里得到自己想要东西。
自己能够链接欧洲和亚洲,国家发展又是最快速的那一个,周围环境优美,又有那么好的邻居,怎么能不好呢?
❹ 土耳其的地下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提到城市二字,我们可能想到的是霓虹闪烁,道路宽广,可是,你能想到建造于幽暗的地下城是吗?其实不仅有地下城,而且还不止一座,他们藏匿于土耳其的山区中,
这些巨大的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那它们的建造者是谁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对错,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也没有权威的定论,
❺ 国土多是山区的土耳其,为什么他们的农业却很发达
国土多是山区的土耳其,农业其实比较发达。耕地比例还是蛮高的,在国土面积为78.36平方公里公里中,算下来耕地差不多有24万平方公里。小亚细亚真是中东很好的农业耕作区。首先来看一下土耳其在亚洲的位置。
在中东诸国中相对充裕的水资源,让小亚细亚半岛的繁荣延续到今天。粮食、蔬菜、水果和棉花在正常收获年份可以自给自足。它们还出口到国外,成为世界第五大果蔬出口国和西亚仅有的两个食品出口国之一。总而言之,土耳其农业的发达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也得益于制度、水利、科技社会人文环境的发展。
❻ 土耳其为什么要从伊斯坦布尔迁都安卡拉
1、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海峡的两侧,地跨欧亚两洲,是连接巴尔干和西亚的咽喉要道,也是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正是这种重要的战略位置,使得伊斯坦布尔非常容易遭到攻击。
一战中,伊斯坦布尔遭到了协约国的猛烈攻击,英法海军轻松的就抵达了伊斯坦布尔附近的海面。在强大的现代海军面前,伊斯坦布尔是非常危险的。一战后,土耳其帝国土崩瓦解,土耳其丢掉了大部分土地,特别是巴尔干地区,只剩下了周边零星的土地。
伊斯坦布尔距离国境线非常近又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已经变得非常不安全。同时,周边的希腊和保加利亚等国家一直虎视眈眈,特别是希腊,和土耳其一直打到1922年,所以土耳其不得不迁都更安全的内陆。
2、虽然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条件最好的城市,但安卡拉也不差。安卡拉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第二大城市,而且安卡拉位于土耳其内陆,既能够辐射全国,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又远离边境,非常安全,所以土耳其从伊斯坦布尔迁都的时候选择了安卡拉。
3、伊斯坦布尔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奥斯曼帝国残余势力非常强大。一战后,奥斯曼帝国崩溃,凯末尔废黜了土耳其苏丹,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凯末尔为巩固自己的实力,防止奥斯曼帝国残余势力的反扑,所以决定迁都。安卡拉是凯末尔的大本营,凯末尔在当地的统治非常稳固,所以凯末尔把首都迁到了安卡拉。
(6)土耳其的城市为什么都建在山上扩展阅读: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前,安卡拉不过是个小城,而到2009年已发展为约有500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仅次于经济中心、古都伊斯坦布尔。
安卡拉市区分新旧两部分,老城以修建在一座小山丘上的古城堡为中心;新城环绕在老城东、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区最为整齐,这里均是欧式建筑,大国民议会和政府主要部门都集中在该区,再往南是使馆区和总统府所在地——羌卡亚。
贯穿南北的主要街道是以共和国奠基人凯末尔的尊称命名的,叫阿塔图尔克大道。这条大街上的民族广场、胜利广场和红新月广场上都建有凯末尔的塑像,他或高踞马背,或昂首挺立,形象逼真。
安卡拉以行政中心和商业城市闻名,工业不很发达,经济上的重要性远不如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阿达纳等城市。这里只有一些中小规模的工厂。
安卡拉地势起伏不平,气候属半大陆性气候。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豆类、水果、蔬菜、葡萄等。牲畜主要有绵羊、安哥拉山羊、黄牛。
这里有着名的安卡拉大学、中东技术大学等高等学府。在老城区的一个山坡上,建有一座赫蒂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许多浮雕、青铜器等。这些属于公元前六、七世纪的历史文物,充分显示出古代赫蒂人的高度文明。安卡拉建有许多清真寺。这些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❼ 土耳其多是山区,为什么农业还那么发达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这首歌的大火,让无数情侣都憧憬土耳其的浪漫美景。实际上,近些年土耳其国内的旅游业的确很火爆,作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土耳其内部多是山区。
传统农业的身影越来越少,由此削减的市场份额,使得农业人口不断流失。不管怎么说,科技化的时代,传统农业注定会越来越没落。即便这会让土耳其处于尴尬境地,也是早晚都要面对的,晚痛不如早痛,麻溜地寻找新目标,才是正道。
❽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安卡拉(Ankara) 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安卡拉省的省会。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海拔850米,临萨卡里亚河支流安卡拉河。是土耳其第二大城,仅次于伊斯坦布尔。古城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年,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到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都是重要的政治、军事或商业中心,安卡拉成为土耳其的首都还是近代的事情。
在显赫一时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的首都是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伊斯坦布尔,横跨两个大陆、而位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及金角湾横贯其中。做为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首都的伊斯坦布尔,当然,在奥斯曼之前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和俄、英、法等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土耳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首都伊斯坦布尔也经常处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威胁之下,1920年还被英军占领过伊斯坦布尔市。被尊为“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凯末尔便到小亚细亚半岛组织对外反抗外国侵略、对内推翻苏丹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
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渐成了斗争的中心。同时也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革命胜利以后,安卡拉便被定为共和国首都。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定都安卡拉,国父凯末尔否定了保留伊斯坦布尔首都计划,可能也是因为这座世界最着名的城市无论是历史还是宗教方面的沉淀太重了。
❾ 介绍一下土耳其的沿海城市伊兹密尔
伊兹密尔(Izmir)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端的爱琴海边,系土重要的工业、商业、外贸、海运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军事要塞。市区主要部分沿伊兹密尔湾向克孜勒古卢河三角洲平原和东南两端的山脉和丘陵地带伸展。市区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不含周边卫星城),市区人口约255万(2000年10月人口普查)。气候类型属“地中海型”,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因副高热带高压南移而被西风带扫过,热带海洋气团频繁渗入,与温带冷气团交汇,构成多锋面气旋雨季节,故冬季气温宜人,约在10℃-15℃之间。城市平均海拔高度25米,平均湿度65%,年降水量700mm。
伊兹密尔古称士麦那(Smyrna),为爱琴海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因风光秀美,“士麦那”在古希腊文学家卢西奥诺斯(Lucionus)和古罗马雄辩家普林尼(Plinius)的眼中成为美丽和光明的代名词。考古发掘表明,该城的最早定居者是希腊人,由伊奥尼亚人建立,后被爱奥尼亚人夺取。公元前1500年,伊兹密尔被赫梯帝国统治。公元前1000年,城市发展进入第一个鼎盛期,据信古希腊着名诗人荷马定居于此。公元前600年,小亚细亚强大帝国吕底亚征服伊兹密尔。吕底亚国王阿利亚特下令消灭希腊人的文化痕迹,伊兹密尔进入长达300年的衰歇期。此间,吕底亚帝国被波斯大帝居鲁士所灭,伊兹密尔依旧破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人,占领伊兹密尔,下令在帕哥斯山(今伊兹密尔市卡迪菲卡莱区)附近地区重建新城,伊兹密尔进入第二个全盛期。全城以财富、美景、图书馆、商贸市场、医学研究等闻名,引得亚历山大大帝数次来该城巡视。公元4世纪,拜占庭帝国统治伊兹密尔,城区继续扩大。11世纪,在塞尔柱突厥人的强大攻势面前,拜占庭帝国放弃伊兹密尔。塞尔柱帝国亲王查卡贝伊受封镇守伊兹密尔。从11世纪至15世纪初,伊兹密尔饱经战争蹂躏,包括拜占庭帝国的反扑,十字军劫掠,威尼斯军队入侵,帖木尔蒙古骑兵进攻等。1415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迈赫麦特·切莱比率军夺取伊兹密尔,该城被置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直至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覆灭。
在土耳其现代史上,伊兹密尔是一座英雄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协约国诸强间达成的交易,决定伊兹密尔由希腊军队实施占领,英国海军提供支援。该市知识分子和市民,在爱国激情驱使下,成立“保卫祖国委员会”,决心以血肉之躯来保卫城市。1919年5月15日,希腊军队占领了伊兹密尔。青年记者哈桑·塔赫辛勇敢地向占领军开了第一枪,他的雕像如今矗立在“九月九日广场”。1922年9月9日,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穆斯塔法·凯末尔指挥的军队解放伊兹密尔,该市回到土耳其共和国的怀抱。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77年的建设,伊兹密尔已被扩建为一座街道整洁、布局合理、文教与科研机构较为完备、经贸与金融运作活跃、旅游业繁盛、生活方便、景色宜人的现代化城市。工业门类及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主要产业有:纺织、食品、建材、造船、造纸、洗涤剂、服装、电子、冶金、化工、通讯设备、石油加工、建筑等。近年来,为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兴建了阿塔图尔克工业园区和免税贸易区。与此同时,为改善投资环境,近年来市政府启动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市区主干道及通往安卡拉、伊斯坦布尔、切什麦和地中海旅游景点的郊外联络线基本形成高速立交体系。港口经过扩建,外贸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伊斯坦布尔。城市南郊的国际机场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郊外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和畜牧业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豆类、水稻、棉花、椰枣、葡萄、甜橙、柑橘、柚子、无花果、瓜类、烟草、花卉等,还有工厂化的奶牛场。市政府重视教育和科研事业。九月九日大学和爱琴大学医学院已具相当规模。伊兹密尔高新技术研究所和爱琴海植物研究所在土国内享有一定名气。为使城市更加整洁美丽,市政府对市郊一些工业企业提出新的环保标准,特别是对建材、化工等行业加大约束,限期整改。
伊兹密尔是土耳其重要的旅游城市,市区和郊外古迹众多,举世闻名的有:埃菲斯希腊古城遗址、圣母玛利亚最后的隐居地等。此外,塞尔柱古城遗址近年来已引起突厥史专家们的关注。伊兹密尔的绮丽风光每年吸引数百万外国游客到此观光度假。青山碧水映衬着棕榈树下宽阔的海滨大道,爱琴海泛起微澜,拍打着长长的海堤,凤尾、银箭等鱼类频频跃出水面,一群群海鸥飞掠于浪花之间,水天相接,景色美不胜收。伊兹密尔半岛西端的切什麦海滨和市区以南60公里处的鸟岛,均系地中海“蓝色之旅”的着名景点。依托独特旅游资源,市政府每年都举办大型国际艺术节和国际商贸博览会,使这两项活动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