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有多少平方
❶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谁修建的
奥古斯都广场的北面与赛车竞技场相对的是高大庄严的大教堂,它就是由特拉勒斯的安特米乌斯和米耶的伊西多尔在532年到537年主持修建而成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基督教采用罗马长方刑堂结构修建教堂,世俗建筑物用来团结民众,而教会在教堂则用来汇聚信徒。但教会想在教堂增建穹顶,它代表在教徒头顶上的天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认为是最完美、最庄严的有穹顶的长方形大教堂。
皇帝不过是个人罢菲亚教堂的一幅镶嵌画,利奥六世跪在基督面前,接受“神圣智慧”的授权。圣索菲亚教堂主大厅内景圣索非亚大教堂剖面图君士坦丁堡索菲亚教堂外景(6世纪遗址,现为土耳其伊斯坦尔博物馆)。圣索菲亚教堂剖面图大教堂在长方形平面上修建了高达60米的半球状屋顶,用1米的厚度顶住粗柱、墙垛、拱扶垛、拱顶等,保持平衡。当信徒离开奥古斯都广场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穿过柱廊来到中庭时,众多的建筑物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当跨过门廊进入殿堂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朝装饰着耶稣圣像的穹顶望去,只要朝光束照耀下的天顶看上一眼,就会沉浸在被神圣威严的气派压服和灵魂升华的情感中。出于对这种象征的敏感,君士坦丁堡人每个周六和周日都自觉来到教堂,接受神灵的洗礼。
这个钢印被用在面包上盖印从奥古斯都广场到金门是君士坦丁堡的通道之一,延伸着一条有纪念性意义的街道——梅泽大道。两边都是柱廊,柱廊尽头开设有商店。这条街道分别由圆形和长方形的广场交替组成——君士坦丁广场、提奥兹多广场、公牛广场、阿卡狄乌斯广场等等。其他东西走向的重要街道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与之相反,次要街道却很狭窄,曲曲弯弯,根据罗马分区的传统,从北到南的街道倾斜,有时甚至是一段阶梯。相对通行方便的交通主要干道,这儿的交通状况也一直是让君士坦丁堡人感到头痛的一大问题。大厦、民房和商店交相混杂
君士坦丁堡的贵族拥有雄伟壮观的大厦,这些大厦大都与外界隔绝,面向内部园子或面向两旁有柱廊、由走廊连接而成的庭院。楼层延伸到街道上并设有露台,窗户通常采用凸肚窗。在大厦内,大厅可以豪华隆重地迎接数量众多的客人,住宿房间大小十分适宜。与民房不同的是,大厦配有多种舒适设备,包括舒适的沐浴设施。
与之不同的是民房矮小、阴暗,不舒服,经常坐落在手工作坊占据了底层的房屋楼上。对于人口众多的君士坦丁堡来说,尽管有可通到色雷斯的引水渠网供水的大型蓄水池,水的供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运水者的踪迹,君士坦丁堡一角运水者就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人。人口众多给城市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如下水道不能完全解决废物排出问题,为此专修的街道也根本是无济于事。此外,在人口增长时期,围绕着都城大量民宅在空地上迅速落成。因此,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贫困郊区和富裕城市中心城区并存的城市。
圣索菲亚教堂主大厅内景
❷ 圣所亚非大教堂
教堂通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是亚洲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花团锦簇的哈尔滨市圣·索菲亚广场,鸽群飞掠,游人如织。
广场中心耸入云端的圣·索菲亚教堂,那墨绿色、洋葱头形的顶端,神秘幽深的窗棂,赭红色的砖墙和厚重的大门引发了我对这座教堂,这个城市的种种联想。我想知道那些逝去的历史场景,这需要采访那些过来人。我在广场上徘徊,听到欧美各国游客交口称赞中国政府竟然把这段特殊的历史遗迹保护得如此完善。心中不禁增添几分骄傲和自豪——让世界由此看到中国正大步迈向文明与法治吧!
一个星期日上午, 我和几位垂暮老人见了面。他们的回忆,为我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场景。
“白俄”跑反逃往东北
1917年,“阿芙乐尔”号军舰一声炮响,摧垮了俄国政府,昔日的王公贵族纷纷出逃。
年过九旬的王君老先生告诉我:当年他12岁时和父亲跑崴子(海参崴)倒腾皮货,遇到过俄国人“跑反”的情景。他们用金条和首饰雇中国民工推车、扛箱子。每天,都有几十伙、上百人从大路和小道上不分昼夜地往中国跑。资本家尼古拉耶夫关掉工厂,收拾起黄金、珍珠,用两块金条雇了一辆不起眼的马车,连夜举家出逃。庄园主安德烈及其家眷骑上自家的骏马,分散逃生。逃亡者的行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神职人员,一些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因家道中落,已沦为平民、乞丐甚至妓女、小偷的人也裹入了流亡者队伍。流亡者们或昼伏夜出、或日夜兼程,以从未表现出来的体力和勇气穿越西伯利亚野兽出没的莽林,涉过人烟罕至的荒原、沼泽,朝着心目中能够得以生存的地方逃去。
中国东北是大多数俄国流亡者首选的逃生之地。它毗邻俄国远东地区。1896年,以强凌弱的沙皇政府在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俄国人就此踏入中国东北地区。1898年7月6日,俄国人开始修建中东铁路支线,招募了10万中国筑路工人把这条横贯远东,联接中俄两国的干线从哈尔滨往南延伸到俄国租借的海军基地——大连旅顺口。中东铁路的开发,把成千上万的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商人、警察带进中国东北。俄国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失败后,它的势力范围退缩到黑龙江的哈尔滨一带。由于这种历史原因,使得俄国人对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俄国流亡者把哈尔滨做为首选的落脚之地。中国人把俄国流亡者称之为“白俄”。他们当中不少人由于仓皇出逃,两手空空,成为赤贫的难民。而另一些带有黄金、珠宝、珍贵物品的人,落脚之后继续经商置业,仍然过着富豪的日子。白俄大逃亡的前两年,常住哈尔滨的俄国居民已达3·6万人之多。1920年以后,哈尔滨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看见逃难而来的俄国人了。据192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哈尔滨48万城市人口中竟有12万灰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国人,已占到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当时的东北军阀张作霖没有对亡命“白俄”采取制止和遣返措施。
构筑殴式之都
在20世纪头的几年里,哈尔滨就像一个繁忙的大工地。满眼是砖瓦沙石,到处是密密麻麻的脚手架。楼群拔地而起,街道伸展延续,与城郊的帆影炊烟、乡间集市及茅舍田园形成鲜明的对照。伴随着20世纪而诞生的哈尔滨,赋与俄国人以生存、创造的空间。他们开始大兴土木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参与中东铁路建设的沙俄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斯嘉科夫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四年以后,人们又在木墙外部砌上一层砖墙,形成了一座砖木结构的教堂。到1923年,圣·索菲亚教堂进行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落成。重建后的圣·索菲亚教堂以肃穆凝重、宏伟壮观、典雅脱俗的拜占庭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教堂通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是亚洲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俄国人在哈尔滨的几个城区里先后修建了十余座名称各异颇具规模的教堂,这些教堂,有的张扬拜占庭的建筑风格,有的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那时,每当礼拜日的清晨,日落时分,教堂骤然响起祈祷的钟声,使得东方古国的塞北名城哈尔滨笼罩着浓重的欧洲宗教气氛。这在信奉佛道的旧中国,真是别具特色的一道景观。
位于道里区的中央大街则是一条颇具欧洲城市风格的街道。这段约1400米长、30米宽,用花岗岩条石铺砌的马路,是30年代哈尔滨最繁华的一条大街。俄国犹太富商在这儿建造的马迭尔宾馆,也和中央大街一样,现今已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历史文物。埃德加·斯诺、宋庆龄曾在此下榻……
东方小“巴黎”
上个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之夜,扑朔迷离的霓虹灯使得城市充满了诱人的梦幻。年逾90从事了一辈子文化事业的学者张老先生这样描述着当年的情景:当年,中央大街两侧,商厦、酒楼的霓虹橱窗彻夜闪烁。俄文广告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显示着在故国已被禁止的资本主义商业却在这儿继续生存。
在“阿尔卡萨”餐厅希腊式圆柱支撑在包厢里,食客们在喷泉间凭栏观赏着旋转舞台上表演的歌舞;在“凡塔西雅”餐厅,吉卜赛情调的旋律奏出了靠变卖家财过活,不知归宿何在的歌手们的忧伤;而在情歌缠绵的夜总会里,俄国妓女们忙着接客。
白天的时候,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在街道上往复穿梭;挂着“老巴夺”香烟广告的公共汽车招摇过市;马蹄“得得”的四轮马车载着俄国贵妇人在街上来来往往。冬天的街道上,马车夫则坐着俄式马拉雪橇招揽生意;俄国小孩在空地上玩“拉卜达”(俄式棒球)游戏,或紧紧地围住中国小贩的摊床,盯着山楂糕、糖葫芦久久不肯离去。在中央大街上漫步的还有推着童车的俄国少妇、夹着圣经,留着一把大胡须的神父、寻找生意的商人和百无聊赖的酒鬼。
白俄倾心于法兰西情调。竭力地以巴黎为偶像,营造欧洲文化氛围。1922年,哈尔滨的俄侨模仿法国,举办了首次选美大赛。而模特表演,则经常性地在马迭尔宾馆大厅里频频举办。那时,俄国艺人经常顶着漫天飘洒的鹅毛大雪,在中央大街上卖艺。这种传播艺术同时获取些许施舍的表演形式,至今在俄国本土上还能看到。最具影响的当属服饰文化。中国商人脱下了长袍马褂,扔掉了瓜皮小帽、穿上了西服、扎上了领带、登上崭亮的皮鞋、夹着皮包,到生意场上与俄商周旋。而在冬季,他们不忘披上俄国的纯呢大衣,领着缠有俄国银狐围脖的夫人,去参加上流社会举办的“派对”。一般的中青年妇女则比较普遍看好并大胆地接受“布拉吉”(俄语:裙子)。这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是相当先锋、前卫的。
“我爱俄罗斯,更爱中国”
在采访中,从事了一辈子民政工作的吴老告诉我:20世纪初,哈尔滨趋向于朝国际化都市方向发展。除大量的俄国人之外,还有一部分波兰人、捷克人和为数不少的俄籍犹太人。他们能够在哈尔滨和中国东北各城市中站住脚,因此逃脱了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
在几十年的共同相处之中,俄国侨民们加深了对中国人的了解,感受到中国人富于同情心和特有的善良天性。许多俄国人在与中国人共事过程中,开始接受中国文化。他们掌握了难学的汉语,学会做中国饭菜,过中国的节日。在春节期间,走访宴请自己的中国朋友。俄国人和中国人通婚的情况也不罕见。60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一部分持有苏联护照的俄侨回到祖国,而相当一部分俄侨迁居第三国。
在采访过程中,适逢一位澳籍俄裔哈尔滨人尼古拉·沙依克从澳大利亚回到哈尔滨牡丹江地区寻根访友。沙依克的祖父是在十九世纪末沙俄政府修建中东铁路时,赶着马车和大批俄国人一起来中国的,并在哈尔滨安了家。沙依克的祖父先是在哈尔滨远郊放蜂收蜜,生活日趋富足。沙依克1939年出生在哈尔滨,他以流利的汉语回忆着那时的田园生活:“俄国人和中国老百姓友好相处,相互信任。俄国人不擅长种菜。如果一时没有钱买薯仔、洋葱、西红柿,只要说一声“记账”,就可以把自己需要的蔬菜、水果拿回家。而中国人从俄国人的面包店赊面包,也是言语一声就行。“沙依克的祖父收蜜时,总是不忘给周围的中国邻居送点上好的蜂蜜尝尝。而中国农民们则常把不同时节收获的蔬菜、水果给他们送来尝鲜。这种同一环境下的友好相处,使得各自民族的感情表达、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得以交融,并被对方有选择地接受、吸收。
沙依克说:“15年来,我20多次返回哈尔滨。除了对这里有太深的感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化遗迹情有独钟。”看到修缮一新的圣·索菲亚教堂流光溢彩,他激动地说:“要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
今年初春,在哈尔滨出生的俄罗斯人萨沙从圣彼得堡远道而来看望分别了30多年的姑姑伊万诺娃。年已86岁高龄的伊万诺娃,幼年随父母流亡哈尔滨。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医药商店工作。1978年退休。前些年丈夫去世,儿女均定居国外,她却执意留在哈尔滨,她说:“自己更适合在这儿生活。”因为20余年来,每个月都是商店经理和主任亲自上门给她送退休金。逢年过节,商店同事和退休的老姐妹们都走马灯似的前来看望她。
萨沙听了姑妈的诉说,激动地对中国朋友说:“这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因为我知道中国人好,哈尔滨人好,我也是哈尔滨人。中国,我的妈妈。俄罗斯,我的妈妈。我爱俄罗斯,更爱中国!”在哈尔滨老一代人和俄侨的往事回忆中,有着无数类似的故事。
1997年11月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在黑龙江省省长田凤山陪同下,拜谒了苏军解放东北纪念碑,游览了中央大街。在松花江畔抗洪纪念塔广场上,田凤山指着纪念塔上的群雕告诉叶利钦说:“1959年百万军官抗洪抢险,保住了北方名城哈尔滨市。当时仍有10多万侨居哈尔滨的俄罗斯人,他们也参加了抗洪。在这座纪念塔的群雕上有俄罗斯人的塑像”。叶利钦总统听了介绍,激动不已地说:“让我们共同向自己的同胞致敬吧!”说完,与田凤山省长一起向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军民抗洪纪念塔深深地致了三鞠躬。
钟声与鸽子
结束了对俄国流亡者当年进入哈尔滨的那些历史轶事的采访后,一个节日的下午,我又回到圣·索菲亚教堂广场。广场工作人员告诉我:正在扩建一个巨大的“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多么贴切的名字!它广义地把教堂、中央大街和能够反映20世纪初及以后若干年间哈尔滨的历史发展、建筑遗址与人文景观都包容在一起,真实地展现给人们。我国政府已经把这些历史遗迹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因为这些文物经历了20世纪复杂多变的历史风云,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素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我国政府及时而严格地对其依法保护,这不仅圆了历史学家求真务实的梦,也雄辩地告诉世界:伟大的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走向法治与文明。
夕阳斜照。应友人之邀,我乘电梯登上毗邻圣·索菲亚广场的一座大厦顶楼,眺望市区。在鳞次栉比的大厦之间,高低错落的哥特、拜占庭式楼阁,使人联想起20世纪初, 西方文化开始大量涌进的情景。新思潮与旧传统在这座城市里激烈碰撞、冲击,而当年的哈尔滨恰是接纳西方文化经俄罗斯输入中国的驿站。这就是哈尔滨这座北方名城的历史意义和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圣·索菲亚教堂响起了节日的钟声。这悠扬、悦耳的钟声,飞出城堡,弥散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我看见在回荡着钟声的天空上,掠过一群群鸽子,放飞着人们的心情……
❸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指的是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分裂之后,继承罗马帝国正统政权,且据有东半部领土的帝国。而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拜占庭(Byzantine)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由一位希腊人Byzas依循神喻,在欧洲与亚洲交界处、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而来。而拜占庭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契机,一方面由于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了黑海与地中海间海陆交通要道的枢纽,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提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慧眼独具,于公元312年夺权成功之后,为了向东拓展罗马帝国的影响力,而选定拜占庭做为新罗马的基督城,并于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一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华丽与最富有的都市。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为了夸耀罗马帝国的声势,同时吸引各国来归,于是他使用了各种华丽的装饰方式来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装饰喷泉和廊柱,又将来自丝路的丝绸、非洲的珠宝、欧洲的雕刻与工艺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过来,此外,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还盖了一座大教堂,这座美丽的大教堂的身世与君士坦丁堡的历史紧紧相系,她就是圣索非亚大教堂(St. Sophia Church)。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借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教堂内壁画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公元七世纪之后,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的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并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圣索非亚大教堂做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古迹,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而她的美丽庄严,依然撼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
❹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规模有多大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整个布局围绕中央穹顶展开。中央穹顶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两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大厅内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壁面铺砌而成。中央大穹顶,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根24.3米高的柱子上。
❺ 世界7大建筑奇迹是哪些
1、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意大利语:Colosseo),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建于公元72-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Σοφία)。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τῆςἉγίαςτοῦΘεοῦ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
❻ 各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是
美国有自由女神像,法国有埃菲尔铁塔,中国有故宫,英国有伊丽莎白塔,俄罗斯有克里姆林宫等。
1、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发的日期);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
1984年,美国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内涵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
2、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英语: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纳河南岸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于1889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着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全部由施耐德铁器(现施耐德电气)建造。
埃菲尔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铁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钢铁构件组成的——看起来就像一堆模型的组件。
钢铁构件有18038个,重达10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1.2万个金属部件,用铆钉250万个。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共用去熟铁7300吨。
塔分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着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 。
3、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Elizabeth Tower),旧称大本钟(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世界上着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伦敦的标志性建筑。
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Clock Tower)的大报时钟,2012年6月,英国宣布把伦敦着名地标“大本钟”的钟楼改名为“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是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钟楼,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高95米,钟直径7米,重13.5吨。
每15分钟响一次,敲响威斯敏斯特钟声。自从兴建地铁Jubilee线之后,伊丽莎白塔受到影响,测量显示伊丽莎白塔朝西北方向倾斜约半米。
伊丽莎白塔于1858年4月10日建成,是英国最大的钟。塔有320英尺高(约合97.5米),分针有14英尺长(约合4.27米),伊丽莎白塔用人工发条,国会开会期间,钟面会发出光芒,每隔一小时报时一次。每年的夏季与冬季时间转换时会把钟停止,进行零件的修补、交换、钟的调音等。
2017年8月14日,英国国会下议院决定对伊丽莎白塔进行维修,维修时间长达4年,预计到2021年伊丽莎白塔才能再度“发声”。 2017年11月10日早上9点整,伊丽莎白塔准时敲响,为停战纪念日活动做调试准备。
5、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是一组建筑群,位于莫斯科心脏地带,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总统府所在地。
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蒙古语中,是“堡垒”的含义。位于俄罗斯首都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
保持至今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其中最壮观、最着名的要属带有鸣钟的救世主塔楼。
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克里姆林宫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埃菲尔铁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自由女神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伊丽莎白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克里姆林宫
❼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风格和规模是怎样的
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Sophia)建于公元532年至537年。这是查士丁尼皇帝在6世纪为他的首都而建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象征”(西里尔•曼戈语)。这座教堂的设计没有先例,它是将当时各种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集合体。它有纵向的轴线,中庭两侧有排柱。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7米,构成一个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一个高55米的中心圆顶,因此被称之为一种圆顶的巴西利卡。它完全可以与罗马万神庙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相媲美。这个巨大的圆顶稳定地搁在四个拱形门上,圆顶的两侧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半圆顶,这两个半圆顶又各有3个附属圆顶来做支撑。这座大教堂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当15世纪拜占庭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只在教堂外的四个角上添了四条尖顶圆柱,就很自然地改造为清真寺了。
❽ .简述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特点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教堂内部空间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装饰地板、墙壁、廊柱是五颜六色的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等处以雕花装饰,圆顶的边缘时40具吊灯,教坛上镶有象牙、银和玉石,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与金银混织的窗帘,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
(8)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有多少平方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指的是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分裂之后,继承罗马帝国正统政权,且据有东半部领土的帝国。而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Byzantine)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由一位希腊人Byzas依循神喻,在欧洲与亚洲交界处、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而来。
❾ 土耳其古都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里图文并茂:
http://www.williamlong.info/google/archives/93.html
❿ 谁知道索菲亚教堂,详细介绍下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37年,是拜占庭造的一座罗马纪念馆。“圣索菲亚”在基督教里是上帝智慧的意思。从君士坦丁王朝的兴起,到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占领为止,圣索菲亚大教堂历经沧桑900多年,她亲眼目睹了君士坦丁王朝的兴衰。索菲亚教堂当年,奥斯曼国王穆罕默德率领20万大军包围君士坦丁堡时,他在地中海的战舰上望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巨大拱顶时,对臣下说,一定要血战君士坦丁堡,要将教堂变成世界伊斯兰圣殿的中心。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终于走进了朝思暮想的大教堂。他下令将豪华的罗马宫殿艺术珍品化为灰烬,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并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清真寺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教堂的面貌。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建筑特点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型建筑,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它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厅600多平方米。大教堂内墙上有天使杰布拉欣的巨幅油面,它向教徒们描绘了天国幸福、安详而和平的景象。尽管大厅四周有许多带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户,但由于大厅极其宏伟,自然采光的亮度与大厅面积不成比例,因此显得大厅阴暗,加之上千年浓郁的宗教氛围,让人有种莫明的压力和恐怖感。当你仰头向大厅顶部望去时,的确使人头晕目眩,叫人不敢多待。你面对这一切,会惊叹1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何以能设计这么宏大的建筑,其结构之高超、艺术之精美、气氛之神秘,充分反映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堂的神往,但也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幸福天堂和苦难现实的巨大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