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土耳其宰相叫什么
㈠ 土耳其国王差点统一过欧洲的是谁
奥斯曼土耳其历史上最大的两次对欧作战,估计你说的是维也纳之战。1529.苏莱曼一世第一次包围维也纳,没成功。第二次1683年7月14日开始围困维也纳,军队大约有138,000人。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率领的波兰-奥地利-德意志军队获得胜利,他们打败了大维齐尔(奥斯曼土耳其的官位,类似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当时的土耳其苏丹(国王)是穆罕默德四世(Muhammad IV,1642~1693)
㈡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为什么叫“苏丹”,而不是突厥语的“可汗”
苏丹是伊斯兰教中的头衔,最初是指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权力”或“统治权”。公元1055年塞尔柱突厥可汗被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赐予“苏丹”称号,封他为“东方与西方之王”,“苏丹”从此成为伊斯兰国家最高世俗统治者的称号。两百多年后建立的奥斯曼突厥(土耳其)帝国统治者也沿用了这一称号。
㈢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为什么叫“苏丹”,而不是突厥语的
苏丹,本是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最后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本来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叫“苏丹”很正常。而且土耳其人虽然算是西突厥在欧洲的后裔,但是年代久远,混合了安纳托利亚人、希腊人、高加索民族、库尔德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后来巴尔干半岛的居民的血统,差别已经很大了。
㈣ 古代奥斯曼土尔其和阿拉伯的最高统治者分别叫什么
古代阿拉伯君主被称作: 哈里发(意为穆圣的继任者,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最高精神领袖)
古代奥斯曼土耳其君主被称为: 素丹(意为掌权者;行使哈里发的职权,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者绝大部分阿拉伯土地)
现代阿拉伯国家的最高领袖有很多种称呼,比如:国王(沙特)、埃米尔(科威特)、苏丹(阿曼)、总统(巴勒斯坦、埃及等)、人民领袖(利比亚),不一而同。
现代土耳其最高领袖被称作总统。土耳其在近代革命时期将最后一任哈里发废黜,从此伊斯兰世界没有了统一的精神领袖。
㈤ 解释一下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1次。俄国四败七胜。虽然夺取的领土不大,只有摩尔多瓦和高加索两个山地基督教小国,但打击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权威,动摇了其统治。
㈥ 哈里发、埃米尔、苏丹和维齐尔在伊斯兰中有何区别
在古代,不同的文明区域对于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比如我国的最高统治者便经历了“后”、“王”、“帝”、“天子”、“皇帝”的转变,皇帝,集三皇五帝于一身,是至高无上的称谓,是“王中之王”。
在伊斯兰世界,同样存在着对统治者的不同称谓:
1、哈里发
哈里发,字面意思就是继承人,“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穆罕默德去世之后,其重要政治助手和军事幕僚艾布·伯克尔成为第一任正统哈里发,从此以后,哈里发成为了伊斯兰世界对最高领袖的称呼,与我国的皇帝相似,但又并不完全相同。
我国一直是世俗社会,而阿拉伯帝国从一开始便是政教合一。哈里发,不仅是帝国的“皇帝”,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最高领袖。
2、埃米尔
埃米尔,在阿拉伯语中是“受命的人”、“掌权者”的意思。
从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开始,哈里发又被称为“众信士长官” (Amir al-Mu'minin),也就是埃米尔,军事统帅的意思。
阿拉伯帝国在四大哈里发时期之后又分为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两个阶段,而从倭马亚王朝开始,帝国派往各行省的最高长官均被称为埃米尔,即地方“总督”。
之后,奥斯曼苏丹不仅是苏丹,还身兼阿拉伯人的“哈里发”,罗马的皇帝,而苏丹这一称号也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强大而名扬天下。
4、维齐尔
维齐尔,这个词语其实出自波斯语,本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官职。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是在波斯人的支持下建立的,其行政制度其实就是是波斯帝国的翻版,“维齐尔”这一官职便是集中体现。
维齐尔,是帝国哈里发的首席大臣,秉承哈里发的意志,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处理国务和宗教事务。一言而蔽之,就是帝国宰相。
公元1922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制被废除,奥斯曼帝国灭亡;
公元1923年,凯末尔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公元1924年,凯末尔废除了哈里发制度。
从此,伊斯兰世界的“古代”彻底结束了,当然连同一起消失的还有中世纪时期的辉煌。
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后,其余震便是今日中东乱局的源头。
㈦ 欧洲是在哪一场大决战之后成功地避免伊斯兰化的
从13世纪末开始,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在百余年时间里,便灭亡立国超过千余年时间的东罗马帝国(1453年),并在欧亚非三大陆肆意扩张版图。到1683年维也纳之战前,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已经囊括巴尔干半岛、黑海、中东、高加索及北非等大部分地区,面积达550万平方公里,在当时是可与明朝相媲美的世界大国。
对于欧洲各国来讲,维也纳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奥斯曼帝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成功地保卫了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地区,使其免于被全盘伊斯兰化,意义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而作为解救维也纳之围的英雄,约翰三世也获得了“波兰之狮”的称号,成为欧洲各国顶礼膜拜的伟人。时至今日,维也纳依旧矗立着约翰三世的雕像,向世人标明它的丰功伟绩。
㈧ 为何苏莱曼大帝选择酒鬼塞利姆继承皇位而不是穆斯塔法皇子
首先说明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初期,皇位不是根据继承法得来的,而是各位皇子通过大规模争斗抢来的。
然后再说明,穆斯塔法不是许蕾姆苏丹(这人是苏莱曼大帝的皇后)所亲生的孩子,他的上台定然对许蕾姆苏丹的地位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当时奥斯曼帝国还未建立起正式的皇位继承制度,新苏丹继位后往往会将兄弟们全部处死以防止他们为争夺皇位而发动叛乱。许蕾姆苏丹有三个亲生的儿子,其中塞利姆二世便是其中一个,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她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在这场皇位继承权的争斗中做了很多幕后工作。
在许蕾姆苏丹的煽动下,苏莱曼大帝谋杀了大维齐尔(宰相)易卜拉欣帕夏(这人是穆斯塔法皇子的主要支持者),让女婿吕斯泰姆帕夏(娶苏莱曼大帝与许蕾姆苏丹之女米赫丽玛赫苏丹)取而代之。从1552年吕斯泰姆帕夏被任命为远征波斯的总司令开始,扳倒穆斯塔法皇子的阴谋拉开了序幕。吕斯泰姆帕夏派一个苏丹最为信任的人向苏丹报告,他称因为苏丹已经不是军队的首领,士兵们认为是时候让一位更年轻的皇子上台了;同时他散布谣言,证实穆斯塔法皇子已经接受了这个建议。苏莱曼被谣言激怒,他开始相信穆斯塔法皇子确实想抢班夺权,结果第二年夏天,远征军从波斯回国途中,苏莱曼把穆斯塔法皇子召到自己在埃雷利河谷(今属科尼亚省)的大帐中,说“如果他(穆斯塔法皇子)内心无愧地赶来了”,他将“能把自己的被指控罪行洗刷干净”。
穆斯塔法皇子面临一个选择:如果真的去他父皇那里,他得冒着被处死的生命危险;如果他不去,则会被指控叛君叛国。最后,穆斯塔法皇子以为有军队的支持,自己不会有事,还是选择了去父皇的大帐。奥地利驻伊斯坦布尔大使比斯贝克自称是穆斯塔法皇子生命最后时光的见证人,他描绘了穆斯塔法皇子的结局:当穆斯塔法皇子进入苏莱曼大帐的时候,苏莱曼的宦官们攻击了他,年轻的皇子勇敢地自卫。苏莱曼靠着大帐的亚麻布吊帘才将打斗的双方分开,然后他凝视着大帐,“用凶恶和危险的目光瞥向沉默的宦官,并用威胁性的言语严厉地指责他们的犹豫不决。于是,惧怕苏莱曼的宦官们壮了壮胆,把穆斯塔法皇子推倒在地,把绞索套在他的脖子上,绞死了他”。
之后塞利姆二世又经过一系列争斗,干掉了另一位皇子巴耶济德及其四个儿子后,成为帝国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在先皇归真后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皇位。
穆斯塔法皇子
穆斯塔法皇子是苏莱曼大帝的长子,由居尔巴哈尔苏丹(Gülbahar Sultan,“居尔巴哈尔”意为春天的玫瑰)所生,由于他比许蕾姆苏丹的三个儿子年长,从而拥有皇位优先继承权。穆斯塔法皇子被认为是所有皇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位,而且他得到了大维齐尔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的支持。奥地利驻伊斯坦布尔大使比斯贝克就曾提到:“苏莱曼的诸皇子中有一位叫穆斯塔法,他的教养出奇的好,深谋远虑,二十四五岁左右,作为一位君王正当年;希望上帝不要让和他一样充满力量的野蛮人靠近我们。”接着他还谈到了穆斯塔法“卓越的天赋”。后死于皇位继承权的争斗之中。
㈨ 奥斯曼帝国全盛时版图有多大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之苏丹与也门。
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辽阔的疆土(约450万平方公里)和1400万人口,而这时的西班牙仅有500万人,英格兰仅有250万居民。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全盛时期拥有50万以上的人口(1600年),比任何欧洲城市都大。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全国共分为31个省,250个县,而土地全归以苏丹为首的帝国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为条件授予军事地主阶层使用。
(9)奥斯曼土耳其宰相叫什么扩展阅读: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战败对有关各方都有重大影响。这次战败之后,奥斯曼帝国连续四年遭遇挫折,接二连三的军事失败使帝国陷入更加迅速的衰落。
1683年的维也纳之围。
1683年9月12日,奥斯曼帝国军队围困维也纳的两个月后。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率领的波兰-奥地利-德意志军队打败了大维齐尔(相当于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军队。这场战役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维也纳之战加速奥斯曼帝国衰落:
当卡拉索别斯基和洛林公爵查理当做拯救者。数天后,皇帝利奥波德来到维也纳,人们对他就没那么热情了。庆祝活动结束时,索别斯基说:“我来了,我看见了,上帝征服了。”联军现在准备推进他们的优势。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战败对有关各方都有重大影响。这次战败之后,奥斯曼帝国连续四年遭遇挫折,接二连三的军事失败使帝国陷入更加迅速的衰落。奥斯曼人的宿敌威尼斯人觉察到奥斯曼帝国的虚弱,于1684年加入神圣同盟。
他们进攻土耳其人在摩里亚半岛的要塞,并沿达尔马提亚海岸进行军事征讨。威尼斯在那里的成功使它敢于尝试获取更大的战果——雅典。威尼斯人一直梦想着将希腊南部并入他们的商业帝国。为保住雅典,奥斯曼帝国军队投入了巨大兵力参加战斗,但一个事件使有利战局转向威尼斯人一方。
奥斯曼军队决定将古老的帕特农神庙(Parthenon)作为火药库,但一枚打偏的威尼斯炮弹击中该建筑,引爆了火药库,导致神庙的顶部和侧边被炸毁。由于缺少火药,奥斯曼军队不得不暂时撤退,这使得威尼斯人得以在一段时间内占领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