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土耳其党为什么要亲的
A. 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历程
1911~1912年,发生了意土战争。
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黑山)等4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2月16日土耳其与4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4月22日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与4国签订《伦敦条约》。 1918年10月30日签订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标志着青年土耳其党人政权的终结。同年11月4日统一进步党举行非常大会,决定自行解散,党魁恩维尔帕夏等人逃亡国外。
B. 奥斯曼帝国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了解中世纪西方历史的人都应该对奥斯曼帝国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曾经它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到了十九世纪就慢慢衰落了,这么强大的帝国为何衰落?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是1300到1500年年间奥斯曼突厥人在西亚和东欧建立起来的。他们在宗教上是穆斯林,相信去征服和统治所有的非穆斯林是一种宗教的责任。他们以血腥战争震惊了整个欧洲,并把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
此外,在阿拉伯也发生了若干次起义。所以并不奇怪,青年土耳其党愈来愈转而求助于欧洲最强的军事强国德国,以便改组土耳其帝国。德国军官被聘来帮助改革土耳其军队。最强硬的青年土耳其党领袖们变得日益亲德了。到1914年,土耳其由于德国的帮助,正在准备恢复它的军事威望。在德国一方面,则希望从土耳其的友谊中得到好处。
C. 土耳其曾在条约签订后“劝告”中国,为何清政府没理会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和哈里发。据说,这个国家是由突厥人建立的。提起突厥这个名字,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在隋唐时期,突厥势力逐步做大,开始觊觎中原。不过,很不巧的是,他们面临的对手,是唐太宗,是李靖,是苏定方,交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随着西突厥的覆灭,突厥人开启了西迁之路,最初是目的地是中亚。后来,逐水草而居的他们,又来到了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在此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在一百五十年后,灭掉了拜占庭帝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不过,正所谓月满则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中国一样,在近代社会中逐渐落伍,成为了任人宰割的对象。当时的西方国家,还送给了这个国家一个绰号——“西亚病夫”。
慈禧太后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并没有因此死心,在《辛丑条约》签订不久,他又派遣了一个代表团来华,还是以哈里发的名义,“命令”中国的穆斯林团结起来,为他效力。此次,清政府接待了他们,不过,对代表团提出的要求,并没有理睬。代表团成员一看,这样回去肯定交不了差,干脆在北京住了下来,1908年,他们还在北京开了一所学校,据说,其楼目前还在北京牛街清真寺院内。
再说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他的暴君式的统治让一个名叫青年土耳其党的革命团体迅速成长。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人领导的武装革命爆发,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宣布恢复1876年宪法,再次召开议会。1909年4月27日,青年土耳其党人废黜了这位逆流而动的君主。
D. 一战时,为什么土耳其仅仅为了两艘战舰,便和德国结盟
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再衰落也不至于那么不开眼,只能后来德国把被英国地中海舰队追逐的躲到当时还是中立国的土耳其的两艘战舰送给土耳其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毕竟当时土耳其的政局控制在本来就很亲德的青年土耳其党的手里。就算没有那2艘军舰,在青年土耳其党的忽悠下,土耳其早晚也会倒向德国的。
E. 青年土耳其党的简介
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并没有被屠杀、迫害所吓倒。马其顿农民组织游击队,在山区展开了争取土地和民族自由的斗争。1889年5月,在首都四名医科学校的学生,建立了一个反专制统治的团体,取名奥斯曼同盟,后改名为同盟进步委员会,欧洲人称它为青年土耳其党。很快,许多青年学生、军官、知识分子和国外流亡者参加了该党。它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主张保持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反对专制制度,要求恢复1876年宪法。
188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艾哈迈德·里扎(1859~1930年)获准到巴黎参加巴黎博览会。他一到巴黎就成了在国外的青年土耳其党的领袖。里扎曾留学法国,任布尔萨教育局局长。他在1895年创办《协商》半月刊,宣传青年土耳其党的政治纲领,并秘密运往国内。
1897年发动军事政变的密谋,因事机泄漏而失败。青年土耳其党在首都的组织被破坏,许多人被捕,13人被判处死刑,68人被流放。这次事变使依靠上层政变来实现其政治主张的策略遭到了挫折。在国外的组织也分裂了。以萨巴赫丁为首的一派人,反对里扎的政治主张。1902年由萨巴赫丁主持,在巴黎召开了青年土耳其党大会,大会讨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仅靠宣传和出版不能完成革命,因此有必要设法使军队也能参加革命运动;二是关于列强的干涉问题,大会在这个问题上公开分裂了。以萨巴赫丁为首的多数派希望得到欧洲列强的干涉,以此作为在奥斯曼帝国实行有效改革的保证。以里扎为首的少数派,坚决反对外国干涉,他们发表声明说:所有外国都是以它们本身的利益为其行动指南的,而这种利益又不总是符合我国利益的。会后,萨巴赫丁建立了一个新组织,名叫个人主动与地方分权联盟。
国内外高涨的革命形势,使青年土耳其党受到了鼓舞。他们把中央委员会从巴黎迁往马其顿的重镇萨洛尼卡,并在军队中成立革命组织。1906年由穆斯塔法·基马尔等人,在大马士革成立了祖国与自由协会,并在驻雅法和耶路撒冷的第五军团的军官中成立了支部。同年9月,驻萨洛尼卡的第三军团也建立了革命组织。
为了加强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1907年青年土耳其党的两派和马其顿、亚美尼亚、阿拉伯各民族主义组织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其主要内容是:废黜素丹哈米德二世,恢复1876年宪法,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各民族不分宗教信仰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实现这些要求的方法是拒绝纳税,鼓动军队发动武装起义。
1908年该党控制了马其顿地区的部分军队。1909年初领导和发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4月该党执掌政权,随后推行大“奥斯曼主义”,镇压帝国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对外奉行亲德政策。
从1909年到1911年,青年土耳其党一直控制奥斯曼帝国政权。期间两次被反对党以专制违宪的名义倒阁。1913年6月,总理大臣马哈茂德.谢夫凯特被暗杀后,土耳其建立了以陆军大臣思维尔,内务大臣塔拉特和海军大臣杰马尔“三雄”组成的军事独裁政府。
F. 恩维尔帕夏的民族的英雄
1909-1911年任驻德武官三年,对德国人的效率和组织性留下深刻印象,并从此亲德。他说:“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但要有德国帮助”。恩维尔把土耳其的命运同德国拴在一起。 1911年秋意大利为夺取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今利比亚)而对土耳其开战(意土战争)。恩维尔自告奋勇前往奔赴利比亚前线指挥北非战事,在昔兰尼加城外组织防御直至停战。在这里,恩维尔同他的部下青年军官凯末尔发生摩擦,两人关系很紧张。一位熟悉恩维尔和凯末尔的法国记者把他们两人作了对比。记者写道:“恩维尔很容易沉醉于大的计划、大的理想,而忽略细节。穆斯塔法·凯末尔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追求的目的有限,在作出决定之前总要仔细掂量和反复思考,从不满足于‘大概一差不多’、‘一般’的说法,而要求可靠的材料和数据。”法国记者的观察相当深刻。两人后来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沉醉于大计划而忽略细节的恩维尔终于走上了投机冒险的道路。 恩维尔一直到1912年10月土意签订和约、土耳其割让利比亚以后才离开班加西回国。在此之前,土军因装备陈旧和人数(仅7000人)处于劣势而接连吃败仗。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威望也随之动摇。亲英的自由和睦党人于1912年7月趁机推翻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权。但在同年10月开始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他们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得不割地求和。恩维尔返回京城后,声讨军中弥漫的保守和失败情绪,参与领导政变,1913年1月率领三、四十人冲进大臣们开会的议事厅,当场打死军事大臣纳齐姆帕夏,迫使卡米勒帕夏政府辞职,恢复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权。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任土军参谋总长,7月22日在德国将军奥托·利曼·冯·桑德斯的帮助下收复故都亚德里亚堡(今埃迪尔内),赢得民族英雄声誉。在首相马赫穆德·谢夫凯特帕夏被暗杀以后,恩维尔接任军事大臣,兼总参谋长,军衔从上校晋升为将军(帕夏)。
G. 凯未儿实行了两党制吗
摘要 1. 凯末尔革命是土耳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者凯末尔领导的一次十分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使一个半殖民地的古老封建神权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共和国,给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榜样并产生深远影响。
H. 青年土耳其党的介绍
又称“统一进步党”或“统一与进步委员会”。1894年成立于伊斯坦布尔。最初领导人是阿麦德·李萨。1889年5月,在首都四名医科学校的学生,建立了一个反专制统治的团体,取名奥斯曼同盟,后改名为同盟进步委员会,欧洲人称它为青年土耳其党。很快,许多青年学生、军官、知识分子和国外流亡者参加了该党。它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主张保持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反对专制制度,要求恢复1876年宪法。
I. 将匈奴奉为先祖!土耳其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现代土耳其的英文版历史教科书开篇写道:“我们伟大的先祖迫使伟大的中国人建造了伟大的城墙(长城)”(OUR GREAT ANCESTORS
FORCED THE GREAT CHINESE BUILD THE GREAT WALL),开宗明义地把匈奴人(而不是突厥)列为自己的祖先。
以往土耳其作为突厥的后裔,是得到普遍认可的。
土耳其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系,追溯其祖先是西突厥的乌古斯部。
现在土耳其又明确认匈奴为祖先,是否有史书依据支撑呢?
匈奴和突厥历史中间存在断层,五胡乱华中匈奴刘氏曾问鼎中原,不过也仅昙花一现,刘渊匈奴王朝以及后来的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被彻底灭掉的时候,突厥这个民族还没有出现在中国史书里。
所以,从匈奴胡夏灭亡到突厥在北魏末期崛起的时间有一个100年左右的断层。
在西方,匈奴人攻破了西罗马,突厥人灭亡了东罗马;在东方,匈奴刘氏灭亡了强大的西晋。现代土耳其人更是有资本津津乐道祖先的强盛了,这无疑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心。
三是给土耳其提供一些别有用心的历史依据
既然匈奴曾经统治从葱岭到大兴安岭的广大领土,现代中国北方的草原、朔漠都曾经是匈奴人的控制范围,土耳其也可以说这些是它的“历史固有领土”,一旦中国发生点什么,它还可以浑水摸鱼。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土耳其这个国家的野心程度,它也曾经是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只是近代以来式微了。
J. 一战中土耳其,保加利亚为什么要
土耳其是因为之前就依靠德国贷款,同时一战爆发后,英国单方面扣押并使用原本应该买给土耳其的两艘军舰(土耳其当时已经付过钱了,而且是全国捐款付的),土耳其苏丹认为英国在羞辱自己,本来苏丹亲英,并依赖自己的权利和亲德的青年土耳其党抗衡,这件事之后苏丹彻底偏向青年土耳其党,不就土耳其收留德国军舰,不久之后,土耳其参战。
保加利亚比较复杂,简单的说就是想夺回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时失去的土地,建立大保加利亚,同时,保加利亚沙皇出身德意志地区,比较亲德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