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土耳其为什么打伊拉克

土耳其为什么打伊拉克

发布时间: 2022-04-24 07:13:15

A. F16炸毁边境大桥,防止逃入伊拉克,土耳其要围歼库尔德武装

土耳其就是希望对库尔德武装进行打压,以便进一步围歼库尔德武装。在叙利亚北部地区的土耳其军队非常多,并且这些军队并没有随着美国和俄罗斯军队撤出而撤出,而是一直停留在当地。土耳其对于叙利亚问题的目标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不仅仅要库尔德武装,更要围歼库尔德武装,这样才能达到最终占领叙利亚的目的。

对于土耳其来说,打败库尔德武装有益无害,但需要一些时间。土耳其之前曾经与美国共同建立叙利亚东北部安全区,但这个安全区进展缓慢,并不能满足土耳其的需要。这一次土耳其军队的行动目的更加明确,不再像以前一样建立一个安全区,而是彻底赶走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武装,以此来作为占领叙利亚的突破口,此前有消息称,土耳其想做的是把现在在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武装赶到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地区,从而占据叙利亚,这种想法或许可以解释土耳其的做法,但是土耳其军队这次的战术却并不是如此,从炸桥这一行为来看,土耳其更像是要打一场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

B. 为什么土耳其这边还没结束,中东又打起来了

土耳其这边的战争还没有结束中东又打起来了,之所以中东越来越混乱,首先是因为土耳其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国,其他的国家就应该对他高看一眼,但是因为美国换了总统,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僵持,导致现在关系越来越不好了,而土耳其又出兵攻打了美国的小弟,惹怒了美国,美国就出兵去攻打土耳其。中东的局势也越来越乱了。


土耳其要报复美国就直接派出军队去狠狠的收拾美国的小弟库尔德武装,因此双方就彻底的爆发了矛盾,在美国和土耳其两方没有任何缓和的时候,土耳其又再次瞄准了伊拉克出手,而美国现在正在收缩中东地区的防线,现在土耳其这样去攻打伊拉克,必然会惹怒了美国,美军然后出兵去攻打土耳其,中东的局势也越来越混乱。

C. 谁来就打谁,土耳其为何如此凶猛

首先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优越,将整个死海围的死死的,并且也控制了出口。其次呢,土耳其加了入了北约,在北约里,土耳其军队在人数上和装备数量上处在北约的前列,能为打仗做好充分的前提,天时地利都占有,打仗还怕什么呢?




为什么说土耳其谁来谁就打,这要我们联系到土耳其打叙利亚了。其实土耳其打的不是叙利亚政府军,打的而是库尔德人武装。库尔德人武装能在叙利亚境内能够强大起,完全是靠背后的美国,美国出钱出装备。让库尔德人强大起来。然后库尔德人渐渐有了独立组建国家的想法,但是土耳其也有一部分库尔德人,一旦要独立国家,土耳其的领域必定会被瓜分,必定会影响土耳其边境的安全,所以土耳其要反击

D. 伊朗土耳其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伊朗—土耳其战争指奥斯曼帝国与伊朗萨非王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阿拉伯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权以及欧亚两洲间最重要的战略和贸易交通线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自1514年起,断断续续进行到1746年,是打着伊斯兰教的两大流派——什叶派与逊尼派捍卫者之间的斗争的幌子进行的。

得到逊尼派封建贵族上层人物支持的土耳其占领者,遭到了15世纪末产生的以萨非王朝为首的伊朗国家的反抗,萨非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残酷地镇压了1513年安纳托利亚的什叶派教徒起义,杀死什叶派教徒4万人。从此,开始了对什叶派的伊朗的战争。

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拥有封建民军,还拥有常备军——土耳其近卫兵和强大的炮兵。

伊朗军队由骑兵弓箭手近卫军、负责保护本部族领导机构并时常携带家小驱赶牲畜远出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民军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军组成。库尔奇伊和民军战士的武器是马刀和长矛。在恰尔德兰平原双方首次大战,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的军队在军事上各方面都占优势,打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的萨非王朝军队并占领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于给养不足,加之近卫兵内部发生骚乱,谢里姆一世被迫放弃了阿塞拜疆。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在科奇希萨尔附近的交战中,伊恩迈尔一世的军队再次大败。土耳其炮兵在这次交战中又一次起了决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谢里姆一世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建立了自己的统治,1519年又统治了阿尔及利亚的一部分。

1533年,苏丹苏里曼一世与奥地利签订了和约。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后,于同年重新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1536年,土耳其侵占了格鲁吉亚西南部的一部分,该地区成为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由于伊朗军队也有了炮兵,所以战争进行到1555年时,双方已不分胜负。1555年5月29日,伊土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伊朗保有所占领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领土。奥斯曼帝国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划入自己的版图。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由两国瓜分。伊朗得到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卡尔特里和卡赫齐亚。土耳其获得了阿布哈兹、古里亚、伊美列丁以及拉济人的领土。两国承认卡尔斯城地区为中立区,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为废墟。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就这样以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而结束。

伊土战争的第二个时期,始于1578年,时断时续地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土耳其利用萨非王朝国内封建内讧的机会,再次进攻伊朗。

这期间,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拥有强大军队的克里木诸可汗。1578年,土军违反1555年和约,修复了卡尔斯城堡,继而进入外高加索境内,占领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军队在奇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后又侵入北阿塞拜疆并在这里占领了希尔凡。

自1579年起,土军和克里木汗的10万军队共同夺取了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伊朗恢复了昔日的强盛,不仅夺回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还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

然而,由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反封建的起义,阿拔斯一世不得不于1590年3月21日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对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按照这项和约,几乎整个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库尔德斯坦的颇大部分都划归奥斯曼帝国统治。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备部队,其中包括一个1.2万人的火枪兵军团和一个1万人的骑兵军团;还建立了火炮工厂和由炮手组成的炮兵部队。火枪兵和炮手只从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时,伊朗军队的兵力达12万人,计有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封建民军中有3万克济尔巴希人和由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卢尔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组成的4.5万民军。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很快增至30万人。伊朗为准备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进行战争,还与土耳其的敌对国——俄国和欧洲诸国建立了政治与外交关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对土耳其开战。

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伊朗国第一次成为进攻的一方,而军事组织未作根本改变的奥斯曼帝国却成为防御的一方。1603~1604年,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伊军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余万亚美尼亚人从被征服的亚美尼亚被赶往伊朗内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战争中,伊朗获得全胜。1613年11月20日,交战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战果的和约。

由于对1613年伊斯坦布尔和约的条款不满,土耳其于1616年开始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

在1616~1618年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新战争中,土耳其又遭失败,于1618年在谢拉布签订和约,条约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各项条款。在最后两次战争中,伊朗大大扩张了自己的领土范围,接着就开始了进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战争起因于沙赫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对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的起义之机,攻占了巴格达市,随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于17世纪的前25年里,对东格鲁吉亚的几次远征,破坏性特别大。外高加索人民对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格鲁吉亚,萨阿卡则领导的广泛的反伊朗起义,动摇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统治。

与此同时,土耳其在欧洲的战事中遭数次挫折后,在苏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间,便重新致力于征服东方。

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耳齐赫,夺取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将其变为土耳其的一个省。穆拉德四世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同时,他的部队还占领了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可是他未能占领巴格达,对该城长达9个月的围攻毫无成效。

1630年,土军转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毁掉了哈马丹城,屠杀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签订了卡斯列—席林条约。

按照这项条约,伊土两国间的疆界没有变动,但阿拉伯的伊拉克归属土耳其。

伊土战争的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罕默德三世对伊朗重起战端。

1723年春,土军乘萨非王朝国家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占领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与此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胜利直接威胁着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远征波斯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了1723年彼得堡条约。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

根据这项条约,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而外高加索的其余地区和包括克尔曼沙赫、哈马丹两市在内的伊朗西部则转归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条约的条款有利于土耳其,这是由于法国对它支持的结果,因为法国害怕俄国势力加强。土耳其不满足于已占领的大片领土,其军队又向伊朗东部推进并攻占了加兹温。对土耳其侵略者进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阿塞拜疆的人民群众。

18世纪30年代初,统帅纳迪尔成为伊朗的实际统治者。

1730年,他击败了土军并将其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和南阿塞拜疆。

然而,当纳迪尔忙于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尔部族的霍腊散起义时,唯恐纳迪尔的声望增高的塔赫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个人威望。塔赫马斯普二世的军队在哈马丹城下遭到失败。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和约使土耳其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领土合法化。

1732年底,纳迪尔推翻了塔赫马斯普二世,事先与俄国签订腊什特条约后,便亲自出征土耳其。

按该条约规定,吉兰省立即归还伊朗,而库拉河以北的领土待将土军从外高加索境内驱逐后归还。

1735年6月14日,纳迪尔的7万军队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苏丹的8万大军。

1736年,纳迪尔加冕为伊朗沙赫,着手改组军队,以期增加兵员和装备,尤其是炮兵。在这方面他得到英法两国军事专家的帮助。纳迪尔—沙赫在巩固了萨非王朝国家的统一之后,为了从土耳其手中夺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耳其重新开战。3年战争双方未分胜负而结束。

16至18世纪的伊士战争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战的任何一方都未获胜。战争阻碍了伊土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一些由许多民族和部落松散地拼凑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

伊土战争的非正义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间——特别是在17至18世纪——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运动,这些运动都为交战国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统治。伊土战争对外高加索人民来说是他们自古以来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在血腥的伊土战争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沦为在近东和中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装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军,武装力量的主要兵种是用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武装起来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伊朗的正规骑兵和土耳其的正规骑兵是军队中灵活机动的部队。常备步兵与骑兵相比则处于从属地位。

E. 土耳其不宣而战空袭叙利亚,土耳其主动开战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土耳其无法接受库尔德独立建国,其次也因为巴沙尔以及俄罗斯都对库尔德人有所偏见,而土耳其夹杂在其中也就会跟着俄罗斯来反击这位曾经的盟友。

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也是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其境人的军事基地都可以提供给美军使用。然而,当土耳其的总理埃尔多安看穿了美国支持政变要其下台,并且无视土耳其将库尔德武装定性为恐怖组织而装备并且训练之后,土耳其担心这些库尔德人坐大,让土耳其更加难处理。因此,土耳其迅速将视俄罗斯为敌人改为盟友,既然是盟友,而且这个盟友是叙利亚现政权为的最大支持者,所以土耳其也跟着俄罗斯跑。

F. 伊朗-土耳其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伊朗-土耳其战争指奥斯曼帝国与伊朗萨非王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阿拉伯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权以及欧亚两洲间最重要的战略和贸易交通线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自1514年起,断断续续进行到1746年,是打着伊斯兰教的两大流派--什叶派与逊尼派捍卫者之间的斗争的幌子进行的。

G. 为什么会发生伊拉克战争

美伊战争,又称第三次海湾战争。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茨尔港(Umm Qasr)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士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
沙漠之狐行动 是美、英两国,由当地时间1998年12月17日凌晨1时到1998年12月20日凌晨4时50分,针对伊拉克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空袭行动。

其发动空袭理由是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违法联合国安理会687号决议,不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合作,导致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向联合国报告核查无法进行。另外由于当时美国众议院在弹劾问题上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穷追猛打,克林顿为了转移国民的视线和惩罚萨达姆,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就由美英两国突然发动。空袭主要以美海军军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美英空军投掷的的精确制导武器为主。空袭行动由美国中央军区司令部的安东尼·津尼将军指挥,共出动包括美空军B-1B轰炸机;美海军EA-6B电子战机、F-14战斗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英国空军“狂风”战斗机在内的650架次飞机。4轮空袭共发射巡航导弹共425枚,投掷炸弹600枚。空袭目标除伊拉克导弹的研究与生产设施及与导弹研制有关的经济目标外,还包括共和国卫队的兵营、总统府,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油田等近100个目标。伊拉克政府事后声称一些住宅区及一所妇产医院也遭到轰炸,造成62名伊拉克士兵死亡,180人受伤,约500名平民伤亡。

这次空袭对伊拉克军事有生力量造成的打击是微不足道的。而伊拉克政府在空袭后,正式中止了联合国对其的武器核查计划,指责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不公正”和是“美帝国主义操纵的傀儡”,要求立即解除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空袭更激化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有激进的伊斯兰武装再次计划准备对美英的目标进行袭击。其他国家也纷纷指责美国为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就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攻击,开创了“危险的先例”。美国一时间在国际社会中上陷入被动。

伊拉克游击战是2003年美国和英国占领伊拉克之后,反抗军对美英发动的游击战, 反抗军取得的战果远远超过了当初美英的假想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精锐的共和卫队

H. 中东国家,如伊拉克、叙利亚,为什么冲突不断

除了土耳其的边界是由土耳其独立战争决定的,其余中东国家的边界其实都来自于曾经殖民者的划分。叙利亚和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的边境问题可以说都是殖民后才出现的。西方列强将不同的种族划分的一个国家,又将同一种族分割,类似德国二战前要求奥地利等德裔民族的场景自然会出现。

图为列强统治下的中东

除此之外,中东人口的迅速增长也使得经济问题突出,资源分配不均,比如也门,就根本不足以凭借如此贫瘠的土地支持起接近于加拿大的总人口,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势力疯狂的争夺石油资源,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口暴增才发生的。中东目前需要灭霸那样的平衡,而方式就是通过战争锐减人口。

最后,和一些朋友讨论,很多人的观点都认为,基本上战争都与美国有关,一是发战争财,二是你天天打互相损伤,美国好当世界大哥。还有人归结于宗教信仰,这些也是重要的因素,对于理解中东问题有所帮助。

I. ‘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俄国’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是以叙利亚为中心打的,开始是叙利亚民众大游行、暴乱,后出现了多个反政府派别,联合对巴沙尔政府开战,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后伊拉克的黎凡特伊斯兰国势力打进叙利亚本土,与巴沙尔政府抗衡,战争升级。美国为首的北约随即参战,帮助反对派打击巴沙尔政权,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理所应当卷入战争。俄罗斯也以打击恐怖组织的名义,协助巴沙尔政权,也介入叙利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扩大化。此外,世界各国的许多人们,包括百姓、退伍兵、逃犯等等,也都抱着不同的目标和宗旨,纷纷远赴叙利亚,亲临这场战争。开战以来,参战人数起伏不定至今无法统计,许多新式武器都在此搬上战场,战争异常激烈,这不仅仅是叙利亚各派的较量,更是各大国之间的博弈,叙利亚战争是近代历史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是当今世界的焦点。

J. 伊拉克战争是怎么回事 大侠帮忙呀!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已散去两年多了,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争论仍不时付诸报端。而伊拉克临时政府在对前总统萨达姆审判开庭后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使萨达姆的命运和伊拉克的未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衰退是现代战争的“导火索”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无疑是新世纪中最值得思索的事情之一。全球有史以来最广泛、最大规模的反战浪潮及世界各国政府在战前的种种努力,为何阻止不了小布什的一意孤行,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向伊开战的公开理由之一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消除后患就只有“先发制人”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并毁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就是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合法战争的逻辑,颇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可见美国不但垄断战争,而且垄断了发动战争的理由。小布什在2004年7月4日再次强调,萨达姆是美国“先下手策略”产生的最大效果。此话一出口,在现场听取布什演讲的共和党支持者立刻高喊“请你再干四年,再干四年”。尽管场面很热烈,但布什政府指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宣称萨达姆同“基地”组织来往很深的说法都查无实据。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二十万美军把伊拉克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显然就是这个令人质疑的理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证明是成立的。而据“纽约时报”报道,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已经得到萨达姆总统已经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情报,但“并未引起重视”。可见,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莫须有”的借口罢了。

如果仔细考察一个多世纪以来爆发的战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次较大的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之后必然爆发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此,海湾战争如此,伊拉克战争同样如此。这其中必由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建立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剩余产品很少。而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参加竞争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大量的商品堆积。但是,由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却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使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了,而商业和信用的发展反而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是情况,产生虚假的社会需求,最终导致商品“相对过剩”。因而,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过剩经济”。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相对过剩的结果和消除过剩的一种消极办法。衰退期间,社会矛盾突出,商品积压,生产下降,国家必须承担消除过剩、刺激生产的责任。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军事费用开支。军备及军事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消耗大量的“过剩”物资,另一方面则可以加速军事科技向民用企业的转移,顺应衰退期间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要求。国内矛盾的突出和军事力量的膨胀,这两大力量的相互作用必然使某些大国的“鹰派”产生靠战争走出衰退“泥潭”的动机。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使美苏争霸的天平暂时失衡,美国被迫采取守势。随后的“星球大战”计划之所以拖垮了苏联而没有拖垮美国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经济体制不同。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军备竞赛既可以加强军事力量,又可以消费过剩产品,降低衰退幅度,刺激经济复苏。而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也称为“短缺经济”,其特征是普遍地、长期地存在着短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存在着“投资饥渴”和“消费饥渴”。在这种体制下进行军备竞赛只能使短缺雪上加霜,导致经济崩溃。因此,经济体制不同,军事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截然不同。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能越打越富,而苏联越打越穷,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的起因和根源各不相同,在古代,一个美女,甚至一句话都可能引起战争,当然,也可以因其“化干戈为玉帛”。在近代,争夺势力范围和销售市场是战争的主导。在现代,经济衰退则成了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反而成了医治衰退的“药方”。

伊拉克和萨达姆成了美国振兴经济的牺牲品

经历了20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后,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经济繁荣,美国开始利用美元优势在浮动汇率制下“高息揽储”,即提高银行利率,发行高息国债,吸纳全世界各国的资金,这笔钱既可以用于减轻美国企业的税收,又可以通过增加军备开支来扩大内需。这就是所谓“里根经济学”,它同时采纳需求学派和供给学派的药方,既保持了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又提高了美元的强势地位,还增强了军事力量。唯一的缺点会产生大量的财政赤字。对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来说,大量赤字是有危险的,巨额赤字逐年递增更是匪夷所思。但是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具有“世界货币”的功能,美国可以多发行美元来购买全世界的商品。日本、欧洲包括中国虽然卖掉了货物,但赚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美元。这就意味着:日本、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在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都是在给美国打工。这样,表面上美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事实上由于美国欠的是美元,当美元贬值时,美国的债务负担也就减轻了,当美元恶性贬值时,美国所欠的债务便有可能一笔勾销。而这时谁敢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要钱呢?实际上,从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时起,美元就已经泛滥成灾,不断贬值了。

到了克林顿时代,美国1992年的赤字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就高达近2500亿美元。虽然根据高息揽储金字塔原理,继续借债仍然是可能的,而且它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要靠借债来保持八十年代的繁荣就不那么容易了。幸好这时候美股狂涨,自1991年以来,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从3000点一路飙升,最高时曾突破11000点。股票涨跌的机制是只要投入股市的钱比撤出股市的钱多,股票价格就会上涨;而股价上涨就会吸引大批的追涨者,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美国股市长期持续攀升的背后支撑力,是不断流入的国际资本。美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是国际资本的净接收国。由于美国军事上的强大,许多国家在政治上、军事上依附或依赖美国,美国霸权大行其道,成了世界政治军事的“平衡器”,客观上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也使美国成为“投资者的天堂”。上世纪末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中,欧洲一体化困难重重,东亚爆发金融危机,非洲战火连绵,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对美国极其有利,大量外资无处可去,纷纷涌入美国。据统计,在1995年—1997年间,从西欧、东亚和拉美净流入美国的资本额分别为3803亿美元、1952美元和76亿美元,合计高达5831亿美元。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后,曾一度形成国际资本涌入美国的狂潮,仅在1997年7月—1998年10月,从所谓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流入美国股市的资金就有7000亿美元之巨。正是这些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的资本,抬高了美国的股市及其资产价值,成为美国经济和股市异常繁荣的动力,助成了牛气冲天的股市和“新经济”。随着股市暴涨,美国家庭的名义财富大大增加。人们正是通过卖股票或者凭持有的股票借钱来花掉新增加的财富,抵押贷款和住房股本贷款因此成为90年代发展最快的消费贷款形式。

然而美国股市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美国单独开设的主要以高技术关连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仅在1999年就上升了86%。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公司利润增长率为10%,而股市年增值率为17%。许多盈利并不起眼的科技企业,股价却是每股收益的70倍。在2000年标准普尔500种综合指数中,表现最好的前10家公司占了该指数升幅的50%。也就是说,股市增长的一半是靠2%的企业来支持的,而外国投资者最集中购买的正是这类股票。但恶梦开了头,最好还是继续做下去,至少醒得越晚越好。很显然,要使美国经济泡沫不至于被刺破,就必须让国内的资金继续源源不断地注入股市,还要设法阻止国际资本回流,尤其是欧洲的资本不流出美国。1999年欧元诞生,许多人以为欧元可以向美元“叫板”,致使美国股市振动,外资蠢蠢欲动,而由美国主导的科索沃战争起到了阻止国际资本回流欧洲的效应,欧元一蹶不振。

美国经济目前的困境,与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投资率下降和公司会计丑闻有关,暴露了“新经济”虚假繁荣的一面,但引起美国经济衰退的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9•11”事件,它暴露了美国“安全体系”的脆弱性,预示着“投资天堂”受到挑战。据OECD报告,“9.11”事件使美国2001—2003年的实际GDP共计减少5000亿美元,相当一年GDP的5%。安全问题导致外国对美投资大减,2001年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2010亿美元减少到1240亿美元,降幅近4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经济衰退是霸权受到威胁所致,而不单纯是经济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依靠“美股经济学”的老药方振兴美国经济显然不行了,布什总统上台后,“战争经济学”终于撕下了以前遮遮掩掩的伪装,浮出了水面。

苏联的解体曾让一些人兴奋不已,认为冷战结束后战争危险减少。现在看来,一超世界比二强争霸更不安宁。世界就好比是一架天平,两边必须有相等重量的东西才能平衡,一方重量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平衡的丧失。苏联解体后,制约美国的力量削弱了,多级化尚在发展之中,美国一超独大,越来越喜欢用“战斧导弹”讲话。

有人认为,美国攻打伊拉克并除掉萨达姆是想在中东开创建立民主国家的先例,通过中东地区的民主化运动来确保该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这种看法既十分幼稚,也是大错特错的。试想世界上哪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会听任美国的摆布呢?美国不会傻到要扶植一个民主稳定的竞争对手出来。二战后,美国为何容忍日本头号战犯天皇的继续存在,为何不铲除日本大家族大官僚统治的根基?本来二战前中东是十分稳定和平的,为何美国要扶持以色列,就是要在有“世界心脏”之称的中东叉上一把刀,通过有意的制造不稳定因素来搅乱中东稳定的政局。如果美国真是为了中东的稳定来攻打伊拉克,当初又何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扶持以色列这个“中东的捣蛋鬼”呢?可见,美国不需要一个民主的中东,更不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东。因为美国政府深谙美国经济繁荣、本国安全与世界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精髓就是要维持美国经济繁荣,必须确保本国安全,恢复“投资天堂”的地位,同时给全球制造不大不小的麻烦,让世界其他地方“有控制”地不安全。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渔翁得利”。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恐怖活动逐步代替“无赖国家”成了美国的首要威胁,因而,“遏制战略”对美国维持霸权和经济繁荣远远不够了,“先发制人”战略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美国要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当前对本国威胁最大的“恐怖主义”;封锁不听话的所谓“邪恶轴心”;防范中、俄、欧等潜在竞争对手,重建“安全孤岛”。阿富汗战争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沉重打击了恐怖主义,同时使美国势力渗入到了靠近中、俄的地区。在这一政策的指导和反恐战争取胜的鼓舞下,美国不顾世界人民的强烈反战,攻打伊拉克。这一举动并不是布什总统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纯粹为了石油利益。自从上世纪70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美国经过多年的产业调整,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为减轻,相反欧俄中等国对中东石油产业的依赖却日益加深。在美国看来,战争是经济复苏的“强心针”,是医治经济衰退的偏方。攻打伊拉克,一方面可以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势力,分化瓦解欧佩克,维护其石油利益;另一方面则可以打击欧、俄的石油利益,制约其发展。这样看来,伊拉克和萨达姆成为美国霸权的牺牲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利用战争刺激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颇有历史,也是颇有经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由一个二流国家跃升为一流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海湾战争的胜利促成了美国“新经济”和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期。由于经济衰退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因而,美国的经济好坏就和世界安全挂起钩来。可以说,美国“新经济”不依赖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相反不稳定更有利于美国维持经济泡沫。当各国的安宁与美国经济的好坏开始挂钩,战争这一医治美国经济衰退的“偏方”成了“良方”。难怪伊拉克战争还没完全结束,美国的某些“专家”就开始计算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复苏作用有多大。

美国快速取胜的“第一功臣”是伊拉克线人

伊拉克战争让世人“欣赏”美军狂轰滥炸本领的同时,也让我们熟悉了一个名词——线人。令人咋舌的是,这个在以往战争中名不见经传的“地下工作者”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威力一点也不逊于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萨达姆在家乡提克里特的地道中被俘,其长子乌代和次子库赛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被美军成功“定点清除”以及众多伊拉克前政府高官被抓获,都是伊拉克线人的重大“杰作”。

线人当然不是美军的“义务劳动者”,他们提供情报也不是因感谢美军占领伊拉克而做出的报答行为。美军为培养线人是花了大力气的,尤其是不吝啬美元。因为美国人早就认准了一个理——重赏之下必有为美军卖命者。这次针对乌代和库赛的“斩草除根”行动再次验证了美军在伊拉克屡试不爽的“超级武器”——美元——的威力。

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以后,“功成身退”的美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坦言,美军特种部队在战争爆发前就深入伊境内,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用大把大把的美元收买伊拉克的军政高官,而这是美军能够长驱直入巴格达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军攻占巴格达后,萨氏父子及前政权的其他高官一齐“人间蒸发”,既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一大败笔,又是令美军提心吊胆的心腹大患。为了肃清萨氏政权的“余孽”,美军再次祭起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法宝,对55名被通缉的对象实行“明码标价”,效果也真是“立竿见影”。美军机械化步兵师军官雷蒙少校说,“自从我们悬赏后,伊拉克人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前来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每次我们展开新一轮行动,都会有很多伊拉克人向我们提供情报。” 一位驻伊美军高级军官也向美联社记者感叹:悬赏真是太有效了,在伊拉克,没有用美元办不到的事!

美军并不是只知道大把花钱的“富家少爷”,他们也懂得算经济账。一名美军高级官员曾说,“一枚巡航导弹要多少钱?在100万至250万美元之间!而行贿的威力不逊于精确制导武器,它既达到了目的,又避免了美军流血和伤及无辜。对美军来说,在伊拉克打仗行贿与战斗同样重要,甚至比战斗本身更重要。”为寻找乌代和库赛的行踪,美军曾为二人分别“标价”1500万美元,鼓励人们向美军告密。而美国只不过花费了20枚巡航导弹的价钱就斩杀了萨达姆三个子孙,还捎带着报销了三个保镖。看来,这个3000万美元的悬赏是值得的。要知道,美军仅仅为剿灭萨家“二少”等区区6人(好象还有一个是不满14岁的儿童)的行动,就动用了AC-130“空中舰炮”、“阿帕奇”武装直升机、OH-58D“奇诺瓦人”武装直升侦察机、坦克等重武器,近千名美军“精锐”,经过6小时苦战,损兵折将,仍然“久攻不下”。最后,使出惯用的“狂轰滥炸”绝招,先是2.75英寸火箭疯狂扫射,再追加13枚陶式导弹,直到把一栋数百平米的楼房炸成了废墟,才算解决了“问题”。

线人让伊拉克的未来更加灰暗

从传统意义上说,向美英联军告密的伊拉克人可被称为“伊奸”,告密行为也为广大穆斯林所不齿。但是,只要看看伊拉克的现实,也许就不难理解美元通神的奥秘了。有报道说,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为60美元月薪而报名参军;越来越多的伊拉克人为重新找到工作而签下“效忠令”,承诺“遵守法律和联军及临时权力机构颁布的各项命令”;很多伊拉克人为1美元的日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受雇于各类游行活动的组织者,为其摇旗呐喊,让喊什么就喊什么!从美军拯救女兵林奇,到缉拿萨氏兄弟,到处都闪现着伊拉克线人的“光辉业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不仅是萨达姆个人的不幸,更是伊拉克整个民族的不幸。

这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在新世纪的第三年又被来自大洋另一边的外来民族“征服”了。看看这么多的“伊奸”喷涌而出、前仆后继,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个以不屈服外来压迫而闻名的国度。有人说,这说明了萨达姆政权不得人心。但奇怪的是,告密者、变节者没有一个是当年萨氏政权下的“受害者”,反而是清一色的该政权“既得利益者”,他们是萨达姆的“亲信”或“座上宾”甚至是“恩宠高官”。这些人除了称其为“小人”外, 无论如何不是什么“弃暗投明”的义士。如果真是当年萨氏政权下的“受害者”做线人,那还情有可原,但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接近这些高官,甚至连库赛、乌代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的“受害者”即使想告密也没有情报来源。为了苟且偷生或金钱出卖灵魂和同胞的“线人”绵绵不绝的出现,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是伊拉克永远的伤痛。

那么,这些被美元俘虏的线人,从此是否就可以过上天堂一样的日子了呢?有人预言,怀揣数千万美元“横财”的他,今后过的将是仇人要命、绑匪要钱、良心受谴责、担惊受怕的日子。美军可以暂时保护他,却难保他与家人一世平安。确实,这些“民族奸细”无论是生前还是生后,永远不会抬头了。在美军攻陷巴格达前夕,就有美国重金收买的一批线人,因暴露身份而“殉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幸存的“地下鼹鼠”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而成“过街老鼠”。不管其生前如何,与那些鬼鬼祟祟的“线人”相比,躲躲藏藏的萨达姆的三个子孙最后“英勇战死”,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对伊拉克来说,萨达姆的生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一个物欲横流、小人得志、告密成风的社会环境下,伊拉克还有希望吗?一个被金钱打败的国家,我们不敢奢想她会有美好的未来。

萨达姆最终命运是世界走向的信号

伊拉克战争的残酷性、对人道的践踏和对文明的亵渎,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民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成为难民,更有甚者还要承受美英联军的所谓“误伤”“误炸”;数座大城市被战火摧毁,只留下大片瓦砾和残垣断壁;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也不能幸免,成千上万件珍贵文物被破坏和洗劫一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连随军的美国记者也为之动容,不堪回首。即便是在美国,也有人认为,伊拉克战争造成生灵涂炭、财产毁损、文明遭殃,是一场由进入21世纪的“文明人”发动的大规模的人道灾难和文明浩劫。但是战后为帮伊拉克重建美国只花费了十几亿美元,而且大多用于伊拉克社会安全保障,而在与伊拉克百姓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供水和污水处理以及道路和桥梁等建设工程方面则没有任何花费。另外,美国也没有在恢复治安和创造就业机会上投入巨资,这种情况造成伊拉克人生活同过去相比没有丝毫改善,在空洞民主口号掩盖下的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普通人对美国的不满情绪继续升温。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伊战争的合法性遭到国际社会也包括本国民众越来越多的质疑,布什政府为平息舆论的压力,竟然把美国“中情局”局长作为替罪羊抛出,全部承担了对伊战争情报的失误。萨达姆并没有发动对美国的战争,却平白无故地成了美国的“战俘”。当然,“享有”战俘的待遇还是好的,可以受到国际公约的保护。可是美国再三权衡后,把萨达姆“交给”了伊拉克临时政府,萨达姆连“战俘”的资格也没有了,改成了“普通犯人”。由于伊拉克临时过渡政府的“高官”们大多是长年流亡海外的反萨达姆人物,很明显,伊拉克临时过渡政府要置“老萨”于死地而后快。但伊拉克临时政府不过是美国的“傀儡”,萨达姆的生死最终决定权其实操纵在美国人手里。于是临时政府千方百计揣摩美国心思的“小丑剧”上演了。先是美国总统布什说,把这位伊拉克前领导人关押在监狱中将让美国更为安全。于是伊拉克临时政府立即表示,不赞成判处萨达姆死刑,更有“高官”信誓旦旦的说,“即使特别法庭判处萨达姆死刑,自己也不会签署命令。”然而余音未消,山姆大叔一番权衡后又改注意了,觉得还是“死萨达姆”更有用。临时政府见风使舵,立即表示,萨达姆不死天理难容。

伊拉克新政府在获得对前总统萨达姆的司法监押权,并宣布将恢复死刑的消息后,法国政府重申了其强硬的立场:反对在“任何情况下”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判处死刑。国际社会中也有2000多名律师自愿出面替萨达姆说话,其中1000名打算前往巴格达助阵,包括700名非阿拉伯律师(400名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律师和200名来自全世界的知名法律顾问)。“萨达姆辩护律师委员会”也收到了大量的捐赠辩护资金。在没有“国际保护”的情况下,这支由律师和自愿者组成的庞大队伍前往巴格达确实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有报道说,所有自愿前往巴格达的律师和“义士”都得跟萨达姆律师委员会签下“生死约”,因为谁也说不好他们在巴格达会遇到什么麻烦。即使抵达巴格达,为萨达姆辩护的律师团仍将遇到很多可能无法逾越的障碍,例如根据伊拉克现行法律,禁止外国人在伊法庭上为伊拉克人辩护。为此,萨达姆律师团与美国官员多次交涉,美方对此未予理睬。萨达姆的命运确实不妙。

在许多人看来,如何审判萨达姆似乎是国与国之间政治角力的结果,少有法律问题。实际上萨达姆的最终命运对未来国际法的走向意义重大,国际法是一种活的法律,处在不断发展之过程中,国际法中发展最快的要属国际刑法。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国际刑法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国家司法主权的侵害,是对传统国际法上主权原则的挑战。特别是国际刑事法院成立后,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组织,有着完整的规约条文,深受利益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萨达姆的最终命运就代表着国际刑法侵蚀国家主权的程度,也预示着国际法发展的方向。

21世纪的世界事务,是美国一国说了算,还是由世界各国平等地商量着办?世界是走向单极化还是走向多极化?这是世人关心的问题。美国屡次尝到军事强大的甜头,下决心保持军事的领先地位,布什总统一上台就宣称要建立一支“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美国2004年度的军事预算高达4013亿美元,比其他20个军事大国的总和还多。据预测,到2010年,美国军费可能达到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军费的总和。但是历史的进步和人民的意志已经不允许世界回到“拳头就是真理的石器时代”。迷信高科技武器只会给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需要,使用高科技武器的“不对称战争”是不可能改变世界多极化这一历史方向的。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2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7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132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27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9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70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01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94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4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