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塔尔为什么那么多土耳其国旗
⑴ 莫斯塔尔城为什么出名
南斯拉夫西南部有座古城叫莫斯塔尔。“莫斯塔尔”的意思 是“护桥人”。这座古城最着名的古迹是土耳其人建造的一座高大的石板拱桥———奈雷特瓦河桥。莫斯塔尔城就是因这座桥出了名。桥是在很多年以前建造的,现在桥面的石板已经磨光,留下一道一道很深的车轱轳印。
⑵ 莫斯塔尔城为什么出名
南斯拉夫西南部有座古城叫莫斯塔尔。“莫斯塔尔”的意思是“护桥人”。这座古城最着名的古迹是土耳其人建造的一座高大的石板拱桥———奈雷特瓦河桥。莫斯塔尔城就是因这座桥出了名。桥是在很多年以前建造的,现在桥面的石板已经磨光,留下一道一道很深的车轱轳印。传说建造这座拱桥时,在桥中心留下一个小洞,小洞里藏有一把神奇的钥匙,如果把这把钥匙拿走了,整个石桥就要倒塌,因此人们在桥的两头修了岗楼、火药库、值班室和监狱等,防止有人盗走钥匙。桥附近有卖肉条的菜馆、做伞的商店,还有一座被叫作“迷宫”的地下餐厅。这里虽然经过多次战争,但是这座古桥照样保护得很完好,这表明莫斯塔尔人一直忠于“护桥人”的职守。
⑶ 波黑是哪个国家啊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位目录
【概况】
【国旗】
【国徽】
【人口】
【地理】
【历史】
〖简史〗
【政治】
【行政区划】
【主要城市】
【经济】
【交通】
【教育】
【对外关系】
〖与中国的关系〗
【行政区划】
【主要城市】
【经济】
【交通】
【教育】
【对外关系】
〖与中国的关系〗
英语: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Bosna i Hercegovina
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版):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
汉语简称:波黑
[编辑本段]【概况】
【国名释义】“波斯尼亚”得名于“波斯尼亚河”,塞尔维亚语意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维那”源自古高地德语,意为“公爵”。
【首都】萨拉热窝(Sarajevo)
【面积】51129平方公里
【人口】383万人
【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民族】穆斯林族40%、塞尔维亚族30%、克罗地亚族17%、阿尔巴尼亚族、匈牙利族等
【宗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
【货币】波黑第纳尔
【国 庆 节】10月15日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气候】南部属地中海型气候、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名胜】萨拉热窝普林西普桥
【工业】木材、钢铁、卷烟、制糖、制革等
【农业】谷物、蔬菜、甜菜、亚麻、烟草等
【矿产】煤、铁、铜、锰、铅、汞、银等
[编辑本段]【国旗】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旗是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2:1。蓝色旗面,图案为金黄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条边还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条边象征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三个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金色即太阳之光辉,象征着希望。蓝底色和白色星星象征着欧洲,标志着波黑是欧洲的一部分。
[编辑本段]【国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徽为蓝盾。一道白色的宽条斜贯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黄色百合花点缀盾面。黄色三角形代表组成国家的三个地区,也代表太阳,象征对和平的渴望; 蓝色和星星象征这个国家与欧洲、欧洲联盟以及欧洲议会的关系。
[编辑本段]【人口】
3644606人(1996年),其中波黑联邦(即穆克联邦)2253606人,塞族共和国139100人。主要民族为波斯尼亚族,占48%(简称波族,即波黑穆斯林人),约180万人,克罗地亚族占14.3%,约45万人,塞尔维亚族占37.1%,约135万人。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其中绝大多数波族人信伊斯兰教,绝大多数塞族人信东正教,绝大多数克族人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编辑本段]【地理】
波黑共和国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面积51129平方公里。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海岸线长约25千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纳拉山脉(也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最高山峰为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内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乌纳河和伐尔巴斯河。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
⑷ 战争狂人进来下
1卢旺达
1994年4月6日凌晨,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在邻国坦桑尼亚参加完和平谈判后,其座机在返国途中被不明飞弹击落,机毁人亡,胡图族激进分子迅速掌控卢旺达政府。4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开始。胡图族激进分子因为不满哈比亚利马纳准备与图西族政党签订权力共享协议而制造了这起暗杀。随后,他们依照计划开始杀害胡图族温和派政治人物和图西族领袖,然后他们试图消灭整个图西族。 据估计,在接下来的100天内,将近100万人被屠杀,这堪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大屠杀。直到图西人领导的军队赢得了这场内战并开始掌权时,大屠杀才被制止。
造成卢旺达内战和部族大屠杀的原因十分复杂。卢旺达部族矛盾由来已久。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原本和睦相处的两部族反目成仇。这次内战便是部族矛盾长期蓄积的恶果。
另一方面,这次卢旺达部族仇杀也是一场争夺土地的战争。卢旺达独立时人口仅有300万,到内战前夕已增至800万,而国土面积仅有2.6万平方公里。作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卢旺达许多农民无地可种,难以谋生。在此情势下,流亡国外的难民要回国,而国内居民又担心危及自身生存而反对,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但卢旺达内战悲剧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则在于西方鼓吹的“多党民主”浪潮的冲击。1990年10月,卢旺达内战初起之际,西方以停止援助相要挟,迫使当时的总统宣布实行多党制和西方式的民主,并于1992年4月吸收反对党组成多党联合政府。没想到,勉强移植的西方多党制民主模式,非但没有带来稳定繁荣,反而使党派斗争进入政府决策机构,政府的施政能力被大大削弱,各类矛盾加剧,全国局势早已近于失控状态。
卢旺达大屠杀留下了深刻教训,引发了人们对安理会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效性以及国际社会在预防此类屠杀事件中的责任等问题的沉重反思。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
2 刚果金
刚果(金)
简史:约从公元10世纪起,刚果河流域陆续形成一些王国,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是刚果王国的一部分。15世纪至16世纪卢巴、隆达、姆西里帝国在东南部地区先后建立。15世纪至18世纪葡、荷、英、法、比等国殖民者相继入侵。1878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诱迫扎伊尔流域的部落首领接受一系列奴役性条约。1884年至1885年英、法、德等15国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将扎划为国王的“私人采地”,称“刚果自由国”。1908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改称“比属刚果”。1958年10月卢蒙巴建立刚果民族运动党,并提出立即独立的口号。1960年2月比利时被迫同意扎伊尔独立。同年6月24日成立以卢蒙巴为总理的第一届政府,30日宣告独立,定名为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同年7月8日比利时出兵入侵,15日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进入扎。9月14日陆军参谋长蒙博托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府全部权力,1961年1月17日美国假手冲伯集团将卢蒙巴杀害。1964年7月冲伯任总理,8月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1965年11月,国民军总司令蒙博托发动政变,推翻卡萨武布总统,行使总统权力。1966年5月首都利奥波德维尔改名为金沙萨,同年6月30日,民主共和国改为刚果(金)。1971年10月27日改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Zaire)。 1990年4月24日,蒙博托总统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取消人民革命运动的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1997年5月16日反政府武装攻占金沙萨,蒙博托宣布放弃权力,并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开始流亡生活。1997年5月17日,朗·卡比拉领导的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装部队攻占首都金沙萨,宣布就任总统,并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1998年8月,刚果政府在遣返卢旺达军队一事上引发了一场武装冲突,并迅速演化为区域性战争,刚果再次陷入政治混乱、经济恶化和社会动荡之中。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各方代表签定了卢萨卡和平协议和停火协议。2001年1月,卡比拉遇刺身亡,其子约瑟夫·卡比拉继承总统职位。约瑟夫·卡比拉上任后,执行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内矛盾,刚果(金)局势趋于稳定。2006年1月,刚果(金)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
3前南斯拉夫
科索沃,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南斯拉
夫联邦共和国(即塞尔维亚)
附:前南斯拉夫解体的原由
1992年独立前,波黑是南斯拉夫最大也是最穷的一个共和国。1991年
4月,波黑塞族人议会宣布“塞尔维亚共和国”独立,点燃了内战的导火线。战火
起点就在我入住的“假日酒店”(也是萨城最大的涉外旅店)。塞族狙击手从旅馆
内向和平示威的平民百姓射击。塞族人倚仗前南斯拉夫驻波黑的五万军队的支持,
开始大举占领土地,驱赶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人。从此开始了种族清洗和大屠
杀。他们包围了克族城镇,对平民目标开炮。内战打了四年,直到1995年,波
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三国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达成并草签了结束波黑战争和实
现全面停火的和平协议(所谓“代顿协议”)。
说起来,塞族,克族,和波黑穆斯林都是斯拉夫人,何以来种族矛盾?又为何相煎太急?
巴尔干半岛连接欧亚两大洲,又是黑海,地中海的咽喉,历史上历来是兵家必
争之地。近百年爆发过好几次大的战争,说它是火药桶,一点不过分。战争冲突的
主要缘由是土地之争和宗教纷争。因为历史上领土的一次次变迁和随之而来的人口
迁移,巴尔干半岛的每一个国家都居住着不同宗教的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在
另一个国家又是多数民族。譬如克族在克罗地亚是主要民族,在波黑却成了少数民
族;塞族在塞尔维亚是多数民族,在波黑却是少数民族。地域,疆界的划分又因为
政权的更替不停地变化,使得巴尔干半岛的十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
重。
复杂的宗教关系为这个魔方更增加一层魔力。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将巴尔干
半岛一分为二,斯洛文尼亚归属罗马帝国;塞尔维亚,马其顿隶属拜占庭帝国,正
好以波黑作为分界线。14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把伊斯兰教带到东欧,从
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这期间,波黑完全融入东方的文化
和宗教,成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交汇点。土耳其占领后,百分之四十的斯拉夫人
信奉了穆斯林。可以说土耳其入侵给巴尔干半岛的宗教分离种下了祸根。波黑从此
变成了欧洲最东方化的国家。十五世纪起随着奥匈帝国的统治,又带来了东正教,
给本来就复杂的宗教关系更添了一层矛盾。从波黑联想到当今世界北爱尔兰、科索
沃、巴以、印巴、印尼各地的冲突,无不与宗教有关。但这些矛盾在铁托的无产阶
级专政下,暂时掩盖起来。
巴尔干的大势,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八十年代苏联解体后,随着科索沃
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等其它共和国纷纷宣
布独立。1992年,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共和国与黑山共和国组成南斯拉
夫联邦共和国,即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从此解体。波黑共和国
宣布独立后,民族矛盾激发,引发了内战。战争三方分别是代表伊斯兰教的波斯维
亚族,代表天主教的克族,和代表东正基督教的塞族。敌对三方本是同根生,可是
穆斯林族却变成了塞族和克族的共同敌人。而塞族和克族之间相互也不团结,分别
由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在幕后撑腰,目的很清楚,为的是进一步划分波黑土地,成
立所谓大塞尔维亚和大克罗地亚。这场战争三方交火,使得二十多万人在战火中丧
生。伤亡最惨重的当然是穆斯林族,加上大批难民背井离乡,波黑人口从战前的五
百万降到现在的三百五十万。
战后八年的今天,波黑仍是塞,克,穆斯林三“族”鼎立。行政上是一个联邦
,两个共和国。穆斯林族和克族共同控制51%疆土,其中穆斯林集中在首都萨拉
热窝;克族主要居住在第二大城市莫斯塔尔(Mostar)。塞族控制着另外4
9%的土地。国家有两套行政,法律,和金融系统。总统每八个月由三族之间轮流
坐庄。有识之士认为美国不该在波黑战争刚结束时,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搞民主
选举,提醒美国刚打完伊拉克,不要在伊拉克犯同样的错误。
也许正是不成熟的民主制度,使得波黑的战后重建变得那么艰难。波黑至今仍
驻扎着国际维和部队。三族之间表面上相安无事,但私下与波黑朋友聊天,知道他
们不是没有怨恨的。战争中的敌人现在生活在同一国家,同一城市。虽然人种和外
貌上看不出谁是塞族,谁是克族,谁是穆斯林族,但从姓名上大多能分辨。同时人
们也深深感受到战争的创伤,大都企盼长久和平,希望从历史恩怨,相互仇视中走
出来,化干戈为玉帛。
⑸ 波黑是哪个国家
波黑是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一个独立国家。
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国土总面积51129平方公里,首都萨拉热窝。12世纪末建立波斯尼亚公国,15世纪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9世纪沦为奥匈帝国属地。 1918年并入塞尔维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国,1992年宣布独立。
波黑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纳拉山脉(也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最高山峰为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波黑境内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乌纳河和伐尔巴斯河。
(5)莫斯塔尔为什么那么多土耳其国旗扩展阅读:
波黑国名释义
“波斯尼亚”得名于“波斯尼亚河”,塞尔维亚语意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维那”源自古高地德语,意为“公爵”。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旗是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2:1。蓝色旗面,图案为金黄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条边还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条边象征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三个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金色即太阳之光辉,象征着波黑人民心中充满希望。蓝底色和白色五角星象征着欧洲,标志着波黑是欧洲的一部分。这面国旗采用于1998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