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怎么向奥地利发动战争
A. 奥土战争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
奥土战争指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发动的各次战争。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征服欧洲,进而于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捷匈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站稳了脚跟,就有了进一步向西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则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
B. 奥土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奥土战争指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发动的各次战争。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征服欧洲,进而于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捷匈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站稳了脚跟,就有了进一步向西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则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
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1529年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
但是,土军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能达成协议。1532年夏,战事再次发生。查理五世统率的奥军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
根据这项条约,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但奥地利每年必须向土耳其苏丹进贡3万杜卡特,并保证不进攻匈牙利东部受土耳其操纵的扬·查波尔斯基的军队。
1540~1547年战争是土耳其联合法国进行的。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动了进攻,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根据1547年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
1551~1562年的奥土战争,是为了争夺特兰西瓦尼亚。土军取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1553年攻占埃格尔。
但是,根据1562年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尽管1566年土军攻占奥地利的锡格特瓦尔要塞,但1566~1568年战争中土耳其仍一无所获。
1592~1606年战争是由土军的进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奥匈军队在克烈斯特什附近惨遭败北。尔后双方互有胜负。
根据1606年的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权利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再向土耳其苏丹缴纳年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
1660~1664年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而爆发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哥特哈德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到蒙特库科里元帅统率的奥军迎头痛击。
根据1664年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特兰西瓦尼亚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在1683~1699年战争中,土耳其企图利用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1683年7月,土军围困了维也纳。
但是,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2万余人战死,丢失300门火炮和全部战旗。维也纳一战失败后,奥斯曼帝国被迫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了反土耳其“神圣同盟”,1686年起俄国也加入了这一联盟。1686年,奥军攻占布达,1687~1688年期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和巴纳特,攻占贝尔格莱德。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维丁城附近战败。
但是,就在这一年,土耳其扭转战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俄国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态势。尔后,双方互有胜负。
1697年9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统率的奥军在蒂萨河畔的泽特附近获得胜利。土军3万余人阵亡,损失了全部火炮和辎重。
根据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神圣同盟”的其他参加国也得到不少土地。
1716~1718年战争中,奥地利同威尼斯结盟。1716年10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率领奥军攻取特梅什瓦尔要塞,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
根据1718年签订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奥地利又获得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波斯尼亚北部等地领土。
1737~1739年战争是奥地利根据1726年奥俄共同防御条约发动的。
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许多地区,但1739年7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惨败。
同年,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媾和,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不仅将1737年所占领的全部领土,而且将以前占领的巴纳特、塞尔维亚北部等部分领土归还土耳其。
1788~1790年战争也是奥地利发动的。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但于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为土军所击溃。俄军在苏沃洛夫和波将金统率下一再取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3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法国大革命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根据单独议和的1791年锡斯托夫和约,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战争中奥地利所侵占的所有省份。
其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上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
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于在两国占领地区内镇压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国对抗在19世纪初叶军事实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强了的俄国的共同要求。
整个说来,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
C. 奥土战争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
16~18世纪的奥土战争。16~18世纪间的奥土战争,是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日趋衰落,多民族的奥匈帝国开始形成。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奥斯曼突厥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伊朗的战斗,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苏里曼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夏,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里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1540~1547年,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与法作战的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1547年,奥土双方签订《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匈中部地区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大部地区的统治。1551~1562年,奥土双方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争斗。土耳其军队获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的双方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双方呈胶着状态。在1566~1568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仍无建树。
1592~1606年的战争是由土耳其挑起的,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双方缔结的《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1660~1664年的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而爆发的。双方于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特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奥军迎头痛击失利。根据1664年双方缔结的《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该地区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双方经过16~17世纪的角逐,奥斯曼帝国已经渡过它的强盛时代。从16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17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企图联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进行对奥的战争。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损失惨重:死亡2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奥斯曼帝国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此后,战局发生变化。1686年,奥军攻占被土耳其占领的布达,1687~1688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的维丁城附近败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转败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由于俄国的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的态势。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泽特一战获胜,土军亡3万余人,损失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以及次年俄国、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俄国获得亚速夫要塞。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分割。
进入18世纪,土耳其利用俄国与瑞典战争的机会,伺机报复俄国,土耳其取得了胜利。1716年,土耳其乘胜向奥地利开战,但告失败。1716年10月,奥军攻占特梅什瓦尔;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根据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1735~1739年期间,奥斯曼帝国连战失利,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等地。1788~1790年期间,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军击溃。俄军在俄土战争中的获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三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欧洲形势,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1790年之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
奥土战争持续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这一切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土战争之后的奥斯曼帝国日趋衰落,给欧洲各国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创造了契机,也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
D. 俄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后期对土耳其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扩张战争。这次战争与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一脉相承,都是俄国传统南下政策的继续。
1787年,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米亚,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的属地,并对出入海峡的俄商船进行检查。俄国拒绝土耳其的要求,土耳其遂出动军队对俄开战。
1787年9月2日,土耳其舰队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俄军舰队和要塞炮兵还击,战争首先从海上打响。9月25日夜,小股土耳其部队在舰队支援下,企图在金布恩登陆,被俄军击溃,登陆未遂。
10月12日,土军从奥恰科夫获得增援后,再次攻击金布恩。经多次争夺,土军遭到俄军苏沃洛夫军团重创,几乎遭全歼。金布恩之战的失利,打乱了土耳其的战略计划,为俄军集结主力发动进攻争取了时间。
1788年1月,奥地利正式对土耳其宣战。同年5月,俄军主力编组完成,黑海舰队力量加强。俄军计划攻占奥恰科夫。6月下旬,俄波将金元帅率领5万人渡过布格河,从陆上包围奥恰科夫,同时以舰队海上袭扰,对其长围久困。
奥恰科夫攻防战以海战开始。6月中、下旬先后发生3次海战,土军损失各型舰艇共32艘,其余舰艇或逃往黑海西岸,或避入奥恰科夫。土耳其统帅部为挽回败局,调兵增援。俄土两舰队海上遭遇。7月14日,双方舰队在费多尼亚岛交战。俄军乌沙科夫率舰全速出击,抢占上风位置,从而使土舰队处于俄舰队夹击之中。俄军击毁土舰1艘,其余土舰先后撤回黑海西部沿海。
在奥恰科夫陆战场上,俄军继续围困要塞。直到1788年12月17日,俄军兵分6路强攻奥恰科夫,经数小时战斗,俄军夺占奥恰科夫,毙俘土军1.35万人,缴获火炮310门。
1788年夏,正值俄军围困奥恰科夫之时,土耳其盟国瑞典参战,俄国遭土耳其和瑞典南北夹击。俄力图避免两线作战,但无济于事。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俄以次要兵力在北线实施防御,把主力放在南线,以对付土耳其。7月上旬,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一部,奉令出海寻歼瑞典舰队。7月16日,俄瑞双方在霍格兰岛附近遭遇,各自俘获对方战舰1艘,打成平手。海上交战的同时,瑞典地面部队分两路向彼得堡方向进军,由于瑞军内部芬兰籍官兵发生“骚动”,拒绝越境作战,瑞军进攻计划破产,撤回本土。
1789年春,俄军对土耳其作战的部队合编为南方集团军,由波将金指挥。波将金1789年作战计划是:主力集团首先攻占比萨拉比亚,尔后聚歼土军于宾杰拉地区;牵制集团配合主力行动,并与奥地利军队保持联系。为配合俄军作战,奥军主要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行动。
1789年的土耳其作战计划规定:在多瑙河下游集结15万大军,北上歼灭俄军主力于宾杰拉地区。为免除后顾之忧,保证主力机动自由,土军统帅部派出牵制部队于福克沙尼方向,以切断俄奥两军的联系。
1789年6月下旬,集中于多瑙河下游一带的土军主力大举北上,进抵福克沙尼。7月下旬,俄、奥两军在阿茹得会师,随时准备攻击进驻福克沙尼的土军。俄军指挥为苏沃洛夫。
俄军作战方案是:俄奥联军从行进间强渡普特纳河,对福克沙尼实施进攻。8月1日,联军与土军在福克沙尼发生激战。经10小时激战,土军阵亡1500人,联军伤亡300—400人。战斗结束后,俄军撤回原驻地。与此同时,波将金指挥的南方集团军主力正向德涅斯特河推进,企图迂回宾杰拉,但行动迟缓。土军趁机加紧准备发动进攻,计划主攻方向指向联军结合部,歼灭苏沃洛夫部队,尔后回头攻击俄军主力。另一支牵制部队进驻伊兹梅尔。
1789年9月中旬,土军主力进逼福克沙尼。9月21日,苏沃洛夫部隐蔽进至福克沙尼,与奥军会合。当日夜10时,联军在距土军7—8公里处乘夜偷渡雷姆纳河。22日晨,雷姆尼克会战打响,双方激战达12小时。土军遭重创,放弃阵地溃逃,伤亡、溺毙者达1万余人。
雷姆尼克一战打乱了土耳其的整个作战计划。俄军在此役之后,攻克宾杰拉,并且不战而夺取阿克尔曼,控制整个摩尔多瓦。
俄军为迫使土耳其停战议和,计划在多瑙河左岸展开积极的军事行动,并做好打到右岸的准备。土军依托沿岸一系列坚固设防的要塞进行战略防御。伊兹梅尔在诸要塞中,战略地位最为重要。伊兹梅尔控制着多瑙河下游,直接威胁俄军翼侧和后方,不拔除伊兹梅尔,俄军难以在多瑙河左岸行动;该地集中土军精锐部队,一旦被歼,土军战斗力锐减。攻克伊兹梅尔不仅震撼土耳其,也有助于提高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因此,伊兹梅尔势在必克。
1790年3月,乌沙科夫就任黑海舰队司令,先后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腾得拉岛海域海战中连续突击,击败土耳其舰队,牵制土海军力量。然而,波将金指挥的地面部队行动迟缓,贻误了战机。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从而增加了俄军的困难。1790年10月中旬,俄军向伊兹梅尔开进。12月上旬,两次围攻伊兹梅尔,均未奏效。波将金指派苏沃洛夫指挥伊兹梅尔地区的俄军(地面部队3.1万人、火炮600门,多瑙河区舰队小型舰艇200余艘、舰炮约400门)。
苏沃洛夫的作战计划是:地面部队编成三个集团,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猛攻。从作战部署看,主攻方向指向防御较薄弱的南面,俄军在该方向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和四分之三的火炮。
1790年12月22日凌晨3时,俄军在夜幕和浓雾掩护下秘密接近城墙。5时30分,按统一号令,兵分三路同时发起攻击,多瑙河区舰队输送地面部队上陆,并以舰炮支援。8时,外城被攻破,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16时战斗结束。土耳其守军阵亡2.6万人,被俘9000人。俄军伤亡约1万人。伊兹梅尔一战基本上决定了俄土战争的结局。
1791年夏,苏沃洛夫部将库图佐夫两次打败土军地面部队,6月15日,在巴格达附近击溃土军2.3万人。同时,乌沙科夫两次打败土耳其舰队。8月11日,在卡拉克里亚海角,趁土舰队官兵多数在岸上度伊斯兰教节日之际,发动突然袭击,重创土舰队。双方军事行动至此基本结束。
1792年1月,俄土签订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米亚,宣布放弃格鲁吉亚。至此,整个黑海北岸广大地区划归俄国版图。
1787—1791年俄土战争的结束,沙俄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为进一步向巴尔干、地中海和中亚方向侵略扩张创造了有利态势。俄军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在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善于把外交和军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战前进行充分的外交准备,拼凑军事同盟,孤立敌人,避免两线作战。俄国面对土耳其和瑞典两个对手,始终把主力用在南线对付土耳其,而在次要方向的北线,只用少量兵力进行防御。
这次俄土战争也充分展示了俄国统治集团内部军事思想上的斗争。在较长时期,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一直不断。从总体上说,保守派占优势,18世纪后半期,以苏沃洛夫和乌沙科夫为代表的革新势力已崭露头角。他们两人在作战中相互配合,进一步发展了地面和海上作战的基本原则。苏沃洛夫的进攻思想充分反映了沙皇政府的扩张政策对军事的要求。这种思想,较之西欧盛行一时的避免决战、依靠“机动”取胜的消极作战思想略胜一筹。然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决定了革新派在对外战争中虽然打胜仗较多,但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却往往败北,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者。
E. 1683~1699年的奥土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1683~1699年的奥土战争中,土耳其企图利用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1683年7月,土军围困了维也纳。但是,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2万余人战死,丢失300门火炮和全部战旗。维也纳一战失败后,奥斯曼帝国被迫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了反土耳其“神圣同盟”,1686年起俄国也加入了这一联盟。1686年,奥军攻占布达,1687~1688年期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和巴纳特,攻占贝尔格莱德。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维丁城附近战败。但是,就在这一年,土耳其扭转战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俄国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态势。尔后,双方互有胜负。
1697年9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统率的奥军在蒂萨河畔的泽特附近获得胜利。土军3万余人阵亡,损失了全部火炮和辎重。
根据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神圣同盟”的其他参加国也得到不少土地。
F. 奥土战争的战争历程
17~18世纪,奥地利与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而进行的多次战争。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向欧洲扩张。在1521年夺占贝尔格莱德、1526年莫哈奇之战中大败捷匈联军、1529年攻占布达佩斯之后,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与统治中欧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多次发生战争,先后夺取匈牙利东部和中部,并将特兰西瓦尼亚变为其属地。进入17世纪后,双方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1683~1699年战争1683年7月,土耳其宰相卡拉·穆斯塔法率兵15万围攻维也纳。8月,波兰国王约翰·索别斯基率由波兰、巴伐利亚、萨克森组成的基督教联合战斗部队约3万余人驰援奥军,9月在奥军配合下将土军击败,歼敌2万余人,至年底将其逐出匈牙利西北地区。次年3月,奥地利与波兰、威尼斯结成神圣同盟(沙皇俄国于1686年加入)。奥军及其盟军乘胜进军,至1688年先后攻占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大部及塞尔维亚北部。1690年,土军乘奥地利受到法国进攻之机发起反攻,重新夺回塞尔维亚,但次年8月在斯托兰凯门遭惨败,损失3万人。此后,战争出现僵局。1697年9月,土军在蒂萨河畔再遭惨败,3万余人丧生。1699年1月,双方签订《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除巴纳特之外的整个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广大地区。
1716~1718年战争1716年1月,奥地利与威尼斯结盟。8月,欧根亲王率奥军6万人在多瑙河畔彼得瓦尔丁(今南斯拉夫彼得罗瓦拉丁)大败土军,10月攻占泰梅什瓦尔(今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次年8月攻克贝尔格莱德。土耳其被迫求和。1718年7月,双方签订《帕萨罗维茨和约》。奥地利取得巴纳特、塞尔维亚北部、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部分地区。
1737~1739年战争1737年1月,奥地利根据1726年奥俄秘约对土耳其宣战。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1739年7月,奥军在格罗茨卡遭惨败,继而贝尔格莱德失守,被迫议和。9月,双方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奥地利割让其占有的塞尔维亚北部以及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部分地区。
1788~1790年战争1781年,奥、俄再次结盟。1787年俄土战争爆发。翌年初,奥地利依约对土宣战。9月,奥军在洛多什附近地区被土军击溃。因俄军攻势凌厉,奥军得以调整部署恢复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20余天围困攻占贝尔格莱德。由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际形势变化,加之面临普鲁士入侵威胁和担心沙皇俄国在巴尔干扩张,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议和。1791年8月,双方签订《锡斯托夫条约》。土耳其以波斯尼亚部分地区换取贝尔格莱德。
此后,因沙皇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和各自占领区内斯拉夫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两国调整了国家战略,关系趋于缓和。奥土战争加速了土耳其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奥匈帝国的形成。
G. 奥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到18世纪间,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18世纪土耳其军队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奥斯曼突厥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伊朗的战争,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苏里曼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夏,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里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1540—1547年,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与法作战的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1547年,奥土双方签订《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匈中部地区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大部地区的统治。1551—1562年,奥土双方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争斗。土耳其军队获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的双方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双方呈胶着状态。在1566—1568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仍无建树。
1592—1606年的战争是由土耳其挑起的,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双方缔结的《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1660—1664年的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而爆发的。双方于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特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奥军迎头痛击失利。根据1664年双方缔结的《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该地区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双方经过16—17世纪的角逐,奥斯曼帝国已经渡过它的强盛时代。从16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17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企图联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进行对奥的战争。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损失惨重:亡2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奥斯曼帝国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此后,战局发生变化。1686年,奥军攻占被土耳其占领的布达,1687—1688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的维丁城附近败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转败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由于俄国的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的态势。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泽特一战获胜,土军亡3万余人,损失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以及次年俄国、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俄国获得亚速夫要塞。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分割。
进入18世纪,土耳其利用俄国与瑞典战争的机会,伺机报复俄国,土耳其取得了胜利。1716年,土耳其乘胜向奥地利开战,但告失败。1716年10月,奥军攻占特梅什瓦尔;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根据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1735—1739年期间,奥斯曼帝国连战失利,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等地。军事失败加深了奥斯曼帝国的危机。1788—1790年期间。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军击溃。俄军在俄土战争中的获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三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欧洲形势,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1790年之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总之,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
奥土战争持续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曾盛行一时,在其鼎盛时期,幅员跨欧、亚、非三大洲。早在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就开始远征欧洲,之后,土耳其与东南欧和中欧各邻国之间一直存在领土纠纷,各国统治者经常进行武力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愤懑情绪增长。1730年9月,伊斯坦布尔爆发人民起义。到18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也掀起争取独立的斗争。这一切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斯曼帝国的日趋衰落,给欧洲各国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创造了契机,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已无往日的威风。
H. 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的复仇计划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的属地,允许土耳其检查出入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便对俄开战,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俄军统帅部展开了2个集团军:叶卡捷琳娜集团军和乌克兰集团军,以及克里木军团和库班军团。同时,还调动了黑海舰队。
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舰队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陆队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团的急速突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战争初期,奥地利加入俄国一方参战,并派出科布尔格斯基亲王的军团2.6万人在摩尔达维亚作战。
战争过程中,俄军围攻并夺取了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在攻打奥恰科夫要塞时,舰队起了重要作用。
在1789年的战争中,乌克兰集团军在比萨拉比亚对宾杰里以及其他要塞展开了争夺战。1789年8月1日,一支俄国部队和奥地利的一个军团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帕夏的军队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在雷姆尼克河畔粉碎了尤素甫•帕夏宰相的土军10万人。但波将金没有利用这些胜利向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只是限于攻占宾杰里、哈吉别伊和阿克尔曼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国各捕敌私船队活动在土耳其舰队的交通线上。
在1790年的战争中,波将金仍是集中主力围攻敌要塞,而不是在野战中歼灭土军。土耳其指挥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将巴塔尔•帕夏的部队4万人调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打库班,并且做好了在克里木登陆的准备。
俄黑海舰队在乌沙科夫海军少将的指挥下,先后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连续突击,击败了土耳其舰队。在9月8~9日坚德拉岛海战中俄舰队巩固了这一胜利。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土耳恰和伊萨克恰诸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巴塔尔•帕夏军团也被击溃。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从而使俄国处于困难境地。尽管如此,俄国仍向多瑙河展开进攻。
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猛攻夺取了土耳其防御工事坚固的伊兹梅尔要塞。
俄军在1791年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的部队强渡多瑙河后,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军2.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在默钦战役中击败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的部队在西高加索以猛攻夺取了阿纳帕。俄军在陆上和海上的胜利,以及乌沙科夫8月11日在卡列阿克里亚角击溃土耳其舰队的胜利加速了雅西和约的签订。
I. 俄土战争是怎么样发生的
俄土战争指俄国与土耳其为争夺黑海及其毗连地区的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战争,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13世纪被蒙古鞑靼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夺取黑海出海口。这是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18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关于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以及俄国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为此而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蓬勃发展的反对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对重新合并。
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以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黑特曼多罗申科,企图将整个右岸乌克兰地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黑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黑特曼。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于1676年占领了黑特曼首都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
为阻止这一企图,俄国—乌克兰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率领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夺取该城,俘虏了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期间,俄国—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
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托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侵袭。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的一致行动,对在战争中战胜土耳其鞑靼军起了重要作用。
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斗争的继续。战争是在俄国加入反土“神圣同盟”之后爆发的。
战争过程中俄军进行了克里木远征和亚速远征。由于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同盟的其他成员国与土耳其缔结了和约,俄国政府也同土耳其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
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转归俄国。战争证明俄军必须进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战争是在北方战争期间进行的,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述,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是1733~1735年俄波战争后由于俄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以猛攻夺占彼列科普,尔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后来由于发生了流行疾病和缺乏粮秣及饮水,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拉西将军指挥的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以猛攻夺取了奥恰科夫。
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遭失败。为了与活动在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协同作战,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从而使战争产生了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中击溃了土军。
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被接收加入俄国版图。俄国由于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且同盟国奥地利及退出战争,不得已与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中,强渡地形复杂的水障碍的经验丰富了军事学术。
1768~1774年俄土战争是由奥斯曼帝国对俄国的侵略行动和反对俄国在波兰扩大影响而引起的,是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10月6日,得到法奥两国支持的土耳其对俄宣战。
为此,俄国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区作战。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兰·格来的军队入侵乌克兰领土。俄第2集团军在击退敌人对乌克兰的进攻后,前出至亚速海,封锁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战区,戈利岑与20万敌军作战。
在对霍京的两次猛攻失利后,他被迫于1769年6月率部撤过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驻防军由于缺少食物,放弃了霍京。第1集团军在新任指挥官鲁缅采夫的指挥下向雅西展开进攻,于10月7日占领该城;第2集团军沿南布格河作战。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
在1770年的战争中,第1集团军在坑田墓地附近及拉尔加河和卡古尔河河畔击溃了敌军。俄国分舰队在爱琴海的出现,促进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
在切斯梅海战中,俄国分舰队击溃了土耳其舰队,从而保障了自己在爱琴海的制海权,并完成了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9月,俄军以猛攻夺取了宾杰里要塞,7~11月,先后攻占了伊兹梅尔、基利亚、布赖洛夫和阿克尔曼。
1771年,第1集团军展开军事行动,在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于2月占领了茹尔扎,3月封锁了土耳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多尔戈鲁科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在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于6月25日以猛攻夺取了彼列科普,并占领了克里木。
奥军推进到俄国边境之后,俄第1集团军转入积极防御。
该集团军分3个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作战,于6月和10月多次击退企图以优势兵力冲入多瑙河左岸地区的土军。俄国舰队在地中海成功的行动,促进了埃及和叙利亚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义的爆发。俄国在陆海战场的胜利迫使土耳其于1772年5月30日在茹尔扎同俄国签订停战协定。11月12日,俄国又同克里木汗萨希布·格来缔结条约。
根据条约,克里木脱离土耳其,处在俄国的庇护之下。
1773年的军事行动是在巴尔干战区进行的。6月,鲁缅采夫集团军渡过多瑙河,包围了锡利斯特里亚要塞。5~6月,苏沃洛夫将军的部队多次成功地袭击了图尔图卡伊。
但由于兵力不足,鲁缅采夫集团军被迫撤过多瑙河。9~10月,俄军企图攻打瓦尔纳和叙姆拉,均未果。
1774年6月,鲁缅采夫率俄军5.2万人强渡多瑙河。6月20日,俄军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4万人。萨尔特科夫的部队在图尔图卡伊附近击溃土军1.5万人。鲁缅采夫所部封锁了叙姆拉、鲁叙克和锡利斯特里亚诸要塞,其先头部队越过了巴尔干。
在这种形势下,俄土双方于7月24日签订了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和约确认了俄国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保障了俄国自由进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协同动作、强渡大的水障碍、山地进攻、争夺要塞等方面的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鲁缅采夫在战争中创建了协同陆军完成战斗任务的利曼桨船区舰队。
战争中,广泛采用新式疏开战斗队形——师、团方阵,采用与射击兵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队取代线式战斗队形。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制定的教令和守则反映了部队的战斗经验。
1789~1791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的复仇计划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的属地,允许土耳其检查出入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便对俄开战,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俄军统帅部展开了2个集团军:叶卡捷琳娜集团军和乌克兰集团军,以及克里木军团和库班军团。
同时,还调动了黑海舰队。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舰队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陆队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团的急速突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战争初期,奥地利加入俄国一方参战,并派出科布尔格斯基亲王的军团2.6万人在摩尔达维亚作战。
战争过程中,俄军围攻并夺取了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在攻打奥恰科夫要塞时,舰队起了重要作用。
在1789年的战争中,乌克兰集团军在比萨拉比亚对宾杰里以及其他要塞展开了争夺战。1789年8月1日,一支俄国部队和奥地利的一个军团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帕夏的军队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在雷姆尼克河畔粉碎了尤素甫·帕夏宰相的土军10万人。
但波将金没有利用这些胜利向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只是限于攻占宾杰里、哈吉别伊和阿克尔曼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国各捕敌私船队活动在土耳其舰队的交通线上。
在1790年的战争中,波将金仍是集中主力围攻敌要塞,而不是在野战中歼灭土军。土耳其指挥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将巴塔尔·帕夏的部队4万人调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打库班,并且做好了在克里木登陆的准备。
俄黑海舰队在乌沙科夫海军少将的指挥下,先后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连续突击,击败了土耳其舰队。在9月8~9日坚德拉岛海战中俄舰队巩固了这一胜利。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土耳恰和伊萨克恰诸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巴塔尔·帕夏军团也被击溃。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从而使俄国处于困难境地。尽管如此,俄国仍向多瑙河展开进攻。
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猛攻夺取了土耳其防御工事坚固的伊兹梅尔要塞。
俄军在1791年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的部队强渡多瑙河后,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军2.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在默钦战役中击败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的部队在西高加索以猛攻夺取了阿纳帕。俄军在陆上和海上的胜利,以及乌沙科夫8月11日在卡列阿克里亚角击溃土耳其舰队的胜利加速了雅西和约的签订。
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在战略和战术上协同的新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纵队与散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和围攻要塞的战法得到了发展。苏沃洛夫在《制胜的科学》条令中总结了俄军的先进经验。
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是土耳其在拿破仑一世的支持下发动的。土耳其企图在战争中进行报复,因为当时俄国正与法国、伊朗进行着激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国船只自由通过海峡的条约遭到破坏。
对此,俄国政府于1806年11~12月将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调到了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投靠了俄国。12月30日,站在俄国一边的大不列颠开始行动,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的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辛亚文海军中将的俄国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从1807年2月起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在达达尼尔海战和阿索斯海战中战胜了土耳其舰队。
在巴尔干战区和高加索战区,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崩溃之后,俄国于1807年8月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1809年春战火重燃。俄军与阿塞拜疆民团和格鲁吉亚民团在高加索战区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和苏胡姆—卡列,同时还占领了阿哈尔卡拉基要塞。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了多瑙河,夺取了伊萨克恰、土耳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赖洛夫等要塞。
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的指挥下,占领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里亚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巴蒂纳战役中,土军败北。9月,鲁舒克要塞和茹尔扎要塞的土耳其驻防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了洛佛奇,但很快又将其放弃;1811年2月10日以猛攻的方式再次攻克该城。
1811年初,俄国由于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被迫将多瑙河集团军一部调往西部边境。兵力几乎减少一半的俄军开始由库图佐夫指挥。他在7月4日鲁舒克战役和12月5日斯洛博德泽亚地区的交战中迫使土军投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由于库图佐夫具备高超的外交艺术,土耳其才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和约规定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并入俄国的版图。拿破仑在1812年卫国战争前夕失去了土耳其这一盟友。
在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中,陆海军在战略上协同作战的新经验,以及夺取要塞、包围敌人的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
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领地而引起的。
当时,奥斯曼帝国严重的国内危机由于希腊民族解放革命战争而进一步加深。
当联合舰队出动保卫希腊自治权而在纳瓦里诺海战中击败土—埃联合舰队之后,土耳其苏丹得知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便撕毁了俄土两国以前缔结的所有协定,并于1827年12月宣布对俄进行“神圣战争”。
1828年4月26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为对付侯赛因·帕夏的15万军队,俄国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9.5万人调到多瑙河战区;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团2.5万人调到高加索战区,以对付5万人的土耳其军。
维特根施泰因集团军于5月7日越过国境,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占领了多瑙河各公国,强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军从陆上和海上发起联合攻击,占领了瓦尔纳。帕斯克维奇军团越过国境之后,于7月5日以猛攻夺占了卡尔斯要塞。7~8月间,高加索军团各部队在地方民团的支援下占领了阿尔达甘、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济特诸要塞。
在1829年战争中,双方战斗非常激烈。6月11日,季比奇将军指挥的俄军在序列夫恰附近的战役中击溃了兵力比自己多1倍的敌军,并于6月30日占领锡利斯特里亚。7月,季比奇率部1.7万人越过巴尔干地区,向亚得利亚那堡挺进。8月20日,该城守军投降。
俄军向南发展进攻,使伊斯坦布尔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军于7月9日控制了埃尔祖鲁姆,前出到特拉帕作斯。俄军在两战区取得胜利,主力前出到伊斯坦布尔,舰队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以及舰船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带游曳,这些行动都迫使土耳其政府于9月14日签订了亚得利亚那堡和约。
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对于改进军队的指挥,组织陆海协同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积累了争夺要塞和进行野战的经验,使战役诸要素得到了发展。
俄土战争的结果,是俄国保留了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巩固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J. 什么是奥土战争
16~18世纪的奥土战争16~18世纪间的奥土战争,是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日趋衰落,多民族的奥匈帝国开始形成。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奥斯曼突厥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伊朗的战斗,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苏里曼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夏,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里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1540~1547年,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与法作战的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1547年,奥土双方签订《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匈中部地区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大部地区的统治。1551~1562年,奥土双方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争斗。土耳其军队获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的双方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双方呈胶着状态。在1566~1568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仍无建树。
1592~1606年的战争是由土耳其挑起的,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双方缔结的《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1660~1664年的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而爆发的。双方于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特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奥军迎头痛击失利。根据1664年双方缔结的《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该地区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双方经过16~17世纪的角逐,奥斯曼帝国已经渡过它的强盛时代。从16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17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企图联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进行对奥的战争。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损失惨重:死亡2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奥斯曼帝国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此后,战局发生变化。1686年,奥军攻占被土耳其占领的布达,1687~1688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的维丁城附近败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转败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由于俄国的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的态势。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泽特一战获胜,土军亡3万余人,损失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以及次年俄国、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俄国获得亚速夫要塞。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分割。
进入18世纪,土耳其利用俄国与瑞典战争的机会,伺机报复俄国,土耳其取得了胜利。1716年,土耳其乘胜向奥地利开战,但告失败。1716年10月,奥军攻占特梅什瓦尔;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根据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1735~1739年期间,奥斯曼帝国连战失利,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等地。1788~1790年期间,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军击溃。俄军在俄土战争中的获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三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欧洲形势,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1790年之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
奥土战争持续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这一切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土战争之后的奥斯曼帝国日趋衰落,给欧洲各国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创造了契机,也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