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尔干战争土耳其会失败
‘壹’ 俄国土耳其历史上有什么恩怨,为什么发生那么多次战争呢
如果问起,这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最恨俄罗斯,抛开苏联解体后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那就非土耳其莫属了。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三百多年间,两国之间的大型战争,多达12次。
即使是今天,两国在叙利亚战场的暗中较量,也是持续不断。
那么,俄土两国间究竟有什么历史恩怨,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种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让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历史上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后,俄军名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大败土军,攻入克里木汗国和巴尔干,爱琴海的俄海军也大获全胜。
土耳其不得不休战求和,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地区和刻赤海峡,成功打通了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叶卡捷琳娜并不满足。1783年,克里木半岛、塔曼岛和库班地区也被俄国强行占有。至此,俄国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内的大片海岸线,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国势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间接承认了俄罗斯的吞并。
俄国在黑海区域的扩张,和英国的庞大殖民利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英国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两个海峡,遏制俄国与其争霸。
第十次俄土战争时,俄军一直挺进到离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点实现彼得大帝的夙愿。这次战争,不仅土耳其在整个巴尔干地区的领土被肢解独立,卡尔斯、阿尔达汉等也落入了俄国手中。
和俄国打了数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沦落到墙倒众人推的境地。1911年发生意土战争,1912年发生巴尔干联盟战争。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广博领地,仅剩下伊斯坦布尔所在的一小块东色雷斯。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土耳其的凯末尔运动一拍即合。两个世仇国家出现了少有的亲密。但二战后两国关系再次走入冰点。在冷战时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抗苏俄的最前沿阵地。
直到今天,俄罗斯还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梦想,让土耳其如芒在背。这对十世之仇的冤家,围绕各自的政治利益,在叙利亚局势中,暗地里仍然摩擦不断。
‘贰’ 哪位能介绍下巴尔干战争
1912年和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注定了处于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奥斯曼的衰落始于16世纪末的勒斑陀战役,萨伏伊王室尤金王子率领的基督教部队将土耳其击败。战争的背景是土耳其与俄国这两个宿敌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于1878年结束,沙皇军队进入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柏林协约结束了这一战争,同时这个协约也是一个地理政治催化剂,与1991年苏联解体时使欧洲遭到损害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从奥斯曼王国前巴尔干地区的废墟中产生了新的国家: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黑山)、波斯尼亚
-黑塞哥维那(波黑),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它们都深受俄国的影响。巴尔干半岛上,土耳其人手中只剩下马其顿、萨洛尼卡周围的北希腊,以及塞尔维亚南部地区。
1908年巴尔干已经历了一次动乱。当时奥地利-匈牙利受塞尔维亚扩张主义的影响,已经采取政治及军事行动瓜分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其结果是加剧了塞尔维亚对俄国的依赖性。因此,1911年意大利进攻土耳其,战舰驶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了佐泽卡尼索斯群岛。这最后的侵犯对土耳其国内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它迫使年轻的土耳其政党采取高度民族主义的立场—这个政党由思维尔· 帕夏领导并刚刚执政,而且穆斯塔法·基马尔,即未来的“土耳其之父”已经出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土耳其政府政治气候的变化使俄国感到惊慌,它害怕土耳其会因1878年的失败而采取报复行动。于是通过俄国外交使臣哈维希在贝尔格莱德进行协调,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之间建立联盟,目的是彻底将土耳其逐出巴尔干,并削弱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权力。此后,这一联盟又增加了门的内哥罗和希腊。1912年10月8日,土耳其正同意大利作战期间,苏丹王梅尔梅特五世受到巴尔干四国的挑战。这场战役对土耳其军队来说是瞬间的灾难。希腊围攻萨洛尼卡,迫使哈桑·帕夏投降。与此同时,在亚历山大王子的率领下,塞尔维亚迫使泽基·帕夏退往莫纳斯提尔北部。在接下来的3天战斗中,土耳其人以死伤1.7万人、1万人被俘而告失败。但这场战争中最出色的胜利是保加利亚人取得的胜利,他们在克尔克—基利斯的瓦达河和卢利伯格兹(Luleburgaz),征服了土耳其部队。1912年5月30日,“伦敦和平协约”结束了这场战争。土耳其失去了萨洛尼卡、尤斯卡布、约阿尼纳、斯库台和阿德里安堡,并被迫彻底放弃了对巴尔干半岛领土的控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没有使参战各方获得满意的结果。塞尔维亚想得到亚得里亚海的出口,却因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极力反对而未得到;希腊抗议意大利瓜分了佐泽卡尼索斯;尤其是保加利亚,参与了大部分的军事行动后,感到伦敦协约所做出的领土分割条款使之输掉了塞尔维亚,因而向贝尔格莱德的宿敌维也纳寻求帮助与支持。
因此,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停火不到一个月,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发起了进攻。罗马尼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立刻支持塞尔维亚,向保加利亚宣战,而保加利亚此时发现自己完全处于孤立地位。另一方面奥匈帝国对此持谨慎态度,不予参战。
保加利亚被击败,并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加勒斯特协约(1913年8月10日)。协约规定,南部多布罗加和锡利斯特拉由罗马尼亚接管,马其顿几乎全部让给塞尔维亚,土耳其重新获得阿德里安堡,克里特和萨洛尼卡让给希腊,最后,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它的三个主要城市斯库台、都拉斯和发罗拉得到承认,维德威谦王子成为阿尔巴尼亚第一任国王。
即使经过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也未能解决这一地区的争端。仍不满意的塞尔维亚继续发出威胁,主要面向其邻国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花就从这里燃起。
‘叁’ 在历史进程中,为什么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欧洲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这个地区为什么被称为“欧洲火药桶”呢?这是由于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和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造成的。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汇合处,控制着黑海和地中海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的殖民统治下,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等,经过长期斗争,到19世纪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尚在土耳其控制下。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巴尔干半岛就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重点目标。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的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但此时已经成立的两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积极插手,从而使巴尔干半岛地区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巴尔千人民同土耳其统治者的矛盾,又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还有巴尔干各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仅是一次争夺领土的战争,交战双方的背后是德奥和英俄法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集团。战争的结果,巴尔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促使矛盾激化,保加利亚不甘心失败,投靠德奥集团,伺机“复仇”;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罗马尼亚则站到协约国一边。这样,两大军事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巴尔干地区笼罩着浓厚的战争气息,成了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桶”,只要有火星,这个火药桶就会爆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果然首先在这里点燃。
‘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战争原因
巴尔干半岛民族繁多,自从土耳其人在科索沃战役中击败巴尔干联军,以武力征服整个巴尔干半岛后,南斯拉夫民族便长期受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统治。
19世纪,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力图摆脱土耳其帝国独立。
1830年希腊独立大大鼓舞了南斯拉夫各民族,至于俄国也一直为了夺取地中海出海口,而发动第八次俄土战争,土耳其战败求和,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当中获准塞尔维亚,黑山独立,罗马尼亚则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合并,另外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波斯尼亚获得‘自治’(实际上由奥匈帝国托管)。
‘伍’ 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
巴尔干战争先后爆发了两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4国组成的巴尔干联盟所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上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对土采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的兵力为95万人,展开的兵力为60.3万人,拥有火炮1511门。希腊海军拥有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
土耳其动员了85万人的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拥有火炮1126门。土军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来加强力量。土耳其海军较希腊海军为弱,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敌军。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应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击溃敌军。土军指挥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对付它而展开主要集团。
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
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3集团军,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军,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保军指挥部未能组织对敌坚决追击。土军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军于11月17~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这里的战线开始稳定下来。
在马其顿,土军于10月23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第2集团军向西南方向实施突击,构成对土军集团右翼的威胁。第1集团军向库马诺沃发起进攻,于10月24日占领该地。第3集团军对斯科普里实施翼侧突击,于26日将其攻克。塞尔维亚军队迅速向南推进,11月18日与希腊部队协同下攻克比托拉。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
塞军各兵团进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带,与门的内哥罗军共同包围了斯库台。希军扫荡了伊皮鲁斯境内的土军,包围亚尼纳。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进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3月,土耳其丢失了亚尔纳和埃迪尔内。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土耳其才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门的内哥罗不同意这项协定,继续围困斯库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尽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为了维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等国王朝的利益,是出于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要求,但它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帝国主义列强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的影响,从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4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罗一个军占领多布罗加,罗军基本兵力向索非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
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巴尔干战争中,作战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作战技术装备的发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击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于机枪数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与飞机、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的使用。
所有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但显而易见,交战双方均力图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尔干战争证明了机动作战和向心方向实施突击,以及进行迂回和包围的优越性。军队火力的提高使防御一方得到加强,因此,建立对敌巨大火力优势就成了冲击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同时,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明显。战争清楚地表明,为了取得联合作战的胜利,必须组织好盟军的战略协同。
‘陆’ 巴尔干战争的战争结果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即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盟国由于向土耳其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罗斯帝国(1547~1917)支持下于1912年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盟军为民族解放而战,士气旺盛。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耳其军队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由于盟国得到俄罗斯(1547~1917)支持,土耳其得到德国(1871~1918)和奥地利(1867~1918)支持,在大国影响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条约》,战争宣告结束。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长期统治,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各国重新分化,罗马尼亚与英、法、俄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国。战争中,由于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军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巴尔干战争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柒’ 巴尔干战争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
巴尔干战争先后爆发了两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4国组成的巴尔干联盟所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上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对土采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的兵力为95万人,展开的兵力为60.3万人,拥有火炮1511门。希腊海军拥有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
土耳其动员了85万人的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拥有火炮1126门。土军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来加强力量。土耳其海军较希腊海军为弱,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敌军。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应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击溃敌军。土军指挥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对付它而展开主要集团。
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
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3集团军,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军,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保军指挥部未能组织对敌坚决追击。土军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军于11月17~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这里的战线开始稳定下来。
在马其顿,土军于10月23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第2集团军向西南方向实施突击,构成对土军集团右翼的威胁。第1集团军向库马诺沃发起进攻,于10月24日占领该地。第3集团军对斯科普里实施翼侧突击,于26日将其攻克。塞尔维亚军队迅速向南推进,11月18日与希腊部队协同下攻克比托拉。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
塞军各兵团进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带,与门的内哥罗军共同包围了斯库台。希军扫荡了伊皮鲁斯境内的土军,包围亚尼纳。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进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3月,土耳其丢失了亚尔纳和埃迪尔内。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土耳其才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门的内哥罗不同意这项协定,继续围困斯库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尽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为了维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等国王朝的利益,是出于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要求,但它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帝国主义列强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的影响,从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4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罗一个军占领多布罗加,罗军基本兵力向索非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
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巴尔干战争中,作战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作战技术装备的发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击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于机枪数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与飞机、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的使用。
所有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但显而易见,交战双方均力图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尔干战争证明了机动作战和向心方向实施突击,以及进行迂回和包围的优越性。军队火力的提高使防御一方得到加强,因此,建立对敌巨大火力优势就成了冲击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同时,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明显。战争清楚地表明,为了取得联合作战的胜利,必须组织好盟军的战略协同。
‘捌’ 巴尔干半岛成为一战火药桶的根本原因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玖’ 介绍一下二战巴尔干战役
巴尔干战役
巴尔干战役的目的在于建立进攻苏联的南方战略基地和保障地中海区域的战役实施。德国军政当局早在1940年底,即意大利军队在希腊作战失利之后就已制定了夺取希腊的计划。在准备这次进攻时德军最初指望南斯拉夫会俯首听命,并企图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拉入法西斯联盟。 巴尔干战役 时间:1941年4月6—29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联盟(德、意、匈)的国家为夺取南斯拉夫和希腊而采取的作战行动。 1941年3月23日在南斯拉夫发生的国家政变使他们改变了这些计划。新政府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拒绝与德国结盟,而在1941年4月5日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于是德国军政当局向其武装力量下达摧毁南斯拉夫的任务。现在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军事行动计划已作为一个战役计划拟定出来了。为了实施这一战役,动用了第12(司令为李斯特元帅)、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和第1坦克群(共32个师,其中有10个坦克师),1500多架飞机(第4航空队和空军第8军)。意、匈军队在辅助方向作战。为了侵略巴尔干国家,德国及其盟国动用80多个师、2000多架飞机、近2000辆坦克。德军处于包围南斯拉夫和希腊军队的有利态势。德军的任务是: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奥地利境内实施多路向心突击,侵入南斯拉夫,分割并消灭南斯拉夫武装力量;同时,开始入侵希腊,夺取萨洛尼卡并向拉里萨方向进攻。航空兵应对贝尔格莱德实施突击,摧毁南斯拉夫的机场,破坏铁路交通,从而打破其战争动员计划。南斯拉夫和希腊对抗击这一侵略没有准备。南斯拉夫的军事计划不适应新的战略形势。它的军队仅开始战略展开。这支军队共有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32个独立团(动员不充分、技术装备很差),以及110辆坦克和416架陈旧的飞机。希腊军队的基本兵力(15个步兵师)当时正在意希战场(阿尔巴尼亚)作战。为了反击法西斯德国的进犯,希军指挥部只能抽调6个师。1941年3月,6万多不列颠远征军(1个坦克旅、1个澳大利亚师和1个新西兰师)和为数不多的英国航空兵(9个中队)的到来,没能从根本上改善希腊军队的态势。南斯拉夫军队同希英联军协同作战的协议也未能达成。 德军对南斯拉夫的入侵是1941年4月5日夜开始的。德意航空兵对南斯拉夫各机场、贝尔格莱德和其它城市实施突击。德军第12集团军各师在3个地段越过保、南边境。德军坦克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进攻的第一天就推进30—50公里。4月7日南斯拉夫军队在马尔顿被击溃,德军占领斯科普里、什季普、韦列斯。4月8—10日德军继续南进。同时,在4月8日,德军第1坦克群的各师从索非亚西部地区向尼什实施突击。德军坦克部队3天内向前推进几乎200公里,并从南威胁贝尔格莱德。4月10日南斯拉夫发生的政治事件(民族主义集团领导人的叛变分裂活动)使克罗里亚和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抵抗停止了。4月11日意匈军队发起进攻。4月13日德军在贝尔格莱德地区汇师,并攻占该城。4月15日南军停止抵抗。4月17日签订南军无条件投降书。 在与南斯拉夫作战的同时,德国第12集团军左翼(6个师,其中包括1个坦克师)于4月6日向希腊军队发起进攻。4月9日,德军占领萨洛尼卡,希腊“东马其顿”集团军投降。德军继续南进,对英希联军中央集群造成包围的威胁,并对意希战场上希军后方造成威胁。4月12日希军指挥部开始从阿尔巴尼亚向国内撤军。意军(22个师)跟踪追击。军事上的失利在希腊统治集团和希军领导人员内部引起危机。4月23日签订希军投降书。4月27日德军进占雅典。4月29日日终前进抵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损失近1.2万人的不列颠远征军,毁掉重武器和运输工具,经海路撤往克里特岛。巴尔干战役的最后阶段是克里特岛空降战。
克里特岛空降战
1941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尔干战役中,德军为夺取克里特岛而实施战役代号“水星”的作战计划。
德军统帅部在占领希腊后决定攻占克里特岛,因该岛对夺取地中海东部和爱琴海的制海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战役企图规定,使用先遣空降兵首先夺取岛上的3个机场,以利主力在该岛顺利实施机降。同时计划派出登陆兵实施登陆并从海上运送重型武器装备。
参战军队计有:空降兵第7师、山地步兵第5师和若干独立部队(共约2.2万人),第4航空队第8和第11军(轰炸机433架、战斗机233架、运输机500架、侦察机50架、运输滑翔机72架);登陆兵(约7,000人)和各种舰船70艘。由第4航空队司令勒尔上将负责统一指挥。攻击开始时克里特岛守军有英军3万人(主要是由希腊撤至该岛的远征军士兵)和希腊军队1.4万人。守岛军队装备低劣,火炮不足,完全没有飞机,坦克仅有6辆。任卫戍司令官的新西兰弗赖伯格将军将兵力分散配给该岛4个防区。
英军统帅部估计德军会首先派登陆兵登陆,因此,特别重视海军的抗登陆防御。英军地中海舰队所属各编队(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9艘、舰队驱逐舰20余艘)负责遂行此一任务。法西斯德军在大陆和各岛屿上的空军基地距克里特岛不远(120—140公里),因而可以保障在战役中广泛使用空降兵。
5月20日晨,德军伞兵在航空兵对英军克里特岛阵地实施密集突击之后在马莱迈、雷西姆农、伊拉克利翁等机场地域和哈尼亚市进行伞降,遭到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德军付出重大损失的高昂代价才得以在马莱迈和哈尼亚地域站稳脚跟。5月21日,德军统帅部乘胜用飞机和滑翔机将山地步兵第5师空运到此。该师所属部队和残存的伞兵分队在航空兵积极支援下向该岛内地发起进攻。 同时,德军统帅部还企图从海上实施登陆,但由于遭到英国海军抗击登陆未能成功。英国舰队在敌人掌握制空权的条件下,未能给予遭受重大伤亡的守岛部队以重大援助。5月23日,部分英舰遭德军航空兵突击受重创,遂停止在克里特海域巡逻,撤向亚历山大。5月28日夜间,英军开始由该岛向埃及撤退。5月29—31日,共撤出官兵1.8万名。
克里特空降战役中,德军被击毙和失踪约4000人,受伤2100余人,损失飞机220架,其中运输机119架,以及大量舰船。英军损失1.5万余人,其中被击毙1742名。英舰队损失很大:3艘巡洋舰和6艘雷击舰被击沉,许多舰只被击伤,其中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6艘、雷击舰7艘。希腊损失装甲舰1艘、舰队驱逐舰12艘、鱼雷艇10艘和75%的商船,伤亡和被俘1.5万人。希腊守岛军队亦遭重大损失。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规模空降战役之一。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后,其东南欧陆上交通线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航线,并使英国丧失了一个地中海内最重要的据点。战役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德国空军起了决定性作用,使英国地中海舰队遭受重大损失。
克里特岛抗登陆战役之所以失败,尚有下列因素:英军统帅部不相信德军借助空降兵能攻占如此巨大的海岛;守岛部队没有飞机,也缺少必要数量的坦克、火炮和其他武器装备。夺占克里特岛之战显示了空降兵作战能力的增长。同时事实证明,实施这样的战役,如不与其他军种协同,势必遭到重大损失。因此,夺占该岛之后,德军统帅部再未敢实施类似的大规模空降战役。
‘拾’ 高三历史 概括两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
巴尔干半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土耳其战败求和,签订《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