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为什么不进攻土耳其
1. 罗斯福为什么不同意进攻巴尔干半岛
一、巴尔干半岛地区,山高沟深,易守难攻。不利于盟军进攻。
二、巴尔干半岛地处欧洲南面,开辟这一战场,不能形成对德国快速有效的攻击,也大大削弱对苏联的策应。
三、美国想快速击败德国,尽快从欧洲抽身,以应对日本在太平洋咄咄逼人的态势。绝不能进攻巴尔干半岛,舍近求远。
英国希望攻击巴尔干半岛,借以恢复他的传统势力范围。但对于美国来说,这毫无意义。
2. 什么鼓舞了巴尔干各国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斗争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也加入该同盟。
这时,奥斯曼帝国兵力不足,不能与同盟诸国作战。土耳其人在匈牙利东部、德涅斯特河、摩里亚、达尔马提亚以及顿河河口遭到一系列失败。奥波联军的节节胜利又鼓舞了巴尔干各国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斗争。
3. 古代特洛伊是土耳其的城邦,但为何希腊攻打他时土耳其不帮忙
特洛伊也是希腊城邦。古希腊城邦并不仅仅在现代的希腊本土,古希腊文明分部包括今天土耳其西部的的地区。如下如所示,紫色的地区是古希腊城邦的分部,青色部分为古希腊向外殖民的城邦,特洛伊也是古希腊的一部分,是古希腊城邦之一。古代的文明或者国家是不能赢现代的国界来划分的,这一点请一定要注意。
土耳其这个国家当时是不存在的,在小亚细亚半岛东部是安那托利亚人,他们建立了强大的赫梯帝国,不过赫梯人和希腊人接触并不多,也与特洛伊没任何关系。安那托利亚人在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化时代以后彻底消失了,逐渐融入希腊人,此后一千年里,土耳其境内基本都是希腊人在活动。
今天的土耳其形成于今天11世纪以后,塞尔柱人占据波斯后接受了波斯的文化,但是很多游牧民不愿意接受波斯文化,所以塞尔柱帝国政府为了防止这些人作乱,就把把那些不接受波斯文化的游牧部族迁往小亚细亚半岛,这些塞尔柱人大量移居小亚细亚半岛,他们取代了当地的希腊人,才形成今天的土耳其人(直到20世纪土耳其还遗留少量希腊人,奥斯曼帝国后期大搞种族灭绝政策,所以希土两组关系十分恶劣,希腊独立后土耳其境内的希腊人纷纷移居希腊,最后土耳其境内的希腊人全部迁走)。
首先我们不能确定荷马史诗的记载是否一定正确,所以也很难说特洛伊战争发生的真正原因。不过希腊城邦当时是以迈锡尼为首的一个联盟,所以虽然他们不统一,但是迈锡尼是有一定号召力的。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是因为特洛伊王子拐骗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提出要攻打特洛伊,而迈锡尼的支持很大程度是处于对于自己盟主地位得保持。这就好像一个小弟出了事,那么大哥要出面主持公道,这样其他的小弟才会继续跟随大哥。
4.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统治巴尔干半岛时期,对斯拉夫人有那些影响为何当地的民族冲突比较激烈
最大的影响,就是在原本集体信仰基督教的巴尔干斯拉夫民族中,产生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这在正统基督徒看来是一种难以容忍的“背叛”行为。在不属于斯拉夫人的阿尔巴尼亚族当中也拥有了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另外,同属于基督教民族的其他斯拉夫人又因为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的对立而常常相互敌视,因此,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一点小小的摩擦就会引起一场大的冲突。
5. 为啥土耳其会在1912年控制巴尔干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起源于土耳其内陆地区、后向土耳其迁徙并兴起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西北部土耳其入侵巴尔干半岛;19世纪中期,奥地利(1867~1918)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罗斯(1547~1917)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
起因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兴起于欧洲东南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土耳其军事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来自欧洲的土耳其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外国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外国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黑山)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各国出于自己的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罗斯(1547~1917)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1867~1918)为了对付俄罗斯(1547~1917),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地利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1913年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欧洲大国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6. 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中,希腊为什么最先独立
当时有沙俄背后支持希腊独立。
希腊独立战争,是希腊反抗奥斯曼帝国的一场独立战争。19世纪初,希腊人民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专制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9月起义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什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
这场战争结束了土耳其对希腊近400年的军事专制统治,是希腊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希腊独立战争不仅为希腊赢得了独立,而且促进巴尔干其他地区民族解放斗争,加速土耳其的瓦解和崩溃。
7. 分析一下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欧洲战争的 “火药桶”
楼上贴那么多废话。。。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个地方本身民族矛盾比较多,又有大国在里面插手。凡是成为火药桶的地方都是这样,矛盾多、对峙多、背后有人,比如说朝鲜半岛就是东亚的火药桶,不就是因为朝韩有矛盾,背后有中俄美在角力么。
8. “西亚病夫”土耳其:为何实力严重衰落,仍能和西方列强硬杠
9. 奥斯曼为什么要先吞并巴尔干,再回来打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帝1299年—1922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因而得名。其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掌握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
10.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有攻击土耳其
熟悉二战的朋友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国的战力可谓是十分强大,依靠强大的空军作为后勤支援,配合以“闪电战”的思想,在地面机械化部队的牵引下,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攻陷了大半个欧洲,将战车一直开到了英国附近,有包括法国和波兰在内的欧洲大国被德国征服,此时的德国战力可谓是十分强大。而土耳其位于亚洲西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东部地区,地跨欧亚两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峡(黑海海峡),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是各国战争时期的纷争之地。而在整个欧洲都陷入一团战火的状况下,身为欧洲边境的土耳其却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态度,而德国也貌似没有对土耳其动手的行为,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因为拿下土耳其德国军队既可以直接进军中东,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对苏联的战略包围,那么为何一直到二战结束都始终未见德国对土耳其动手呢。
最后也是德国自身的的原因,我们知道在一战之后德国的军工体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后默默的悄然建设军队力量,这其中效果最为显着的就是空军,其次是陆军,但是海军却一直是德国的弱项,由于海军舰艇建设动静太大,德国一直无法有效将其隐蔽,因此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力量在欧洲来说是战力比较弱的。而德国想要攻击土耳其就必须要经过地中海,虽然英国战力有损,但是海军是其强项,而地中海也一直处在英国的保护之中,因此德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在海上去与英国抗衡,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个主观原因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