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泰国曼谷有什么关系
① 郑成功造船史
郑成功在造船业的发展上居于领先地位。郑成功自起兵后,把发展造船业,壮大海上武装力量,发展海上贸易,运洋裕国作为立身之本。在清廷控制了大陆的广大地区后,郑成功不遗余力地通过闽东沿海,采购闽北山区的木材供造船之用。例如:闽江上游的永安等处,就是郑氏的主要木材供应地。郑氏部下购买木材后,装成木排,顺闽江而下,抵闽江口沿海,然后或就地打造船只、或运输到异地。此外,郑氏部下还从浙江的台州、温岭等地购买木材,甚至也从泰国进口。至于油、麻、铁等造船材料,则多向日本购买。郑成功的舰队,规模究竟如何?各种史料记载不一。对郑氏舰船 研究颇有成果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授陈延抗提供了一组数字:郑成功初起兵时,从其父辈处收容,接济和归并的船只有500余艘,两年后,船只千余,多是民船 。1657年兴师北伐时,已拥有战船数千。当出兵收复台湾时,动用大型舰船二万余号。由于年代久远,显赫一时的郑氏水师扬威闽海之雄姿,我们已经无从领略了。但是,近日东山县传出在海湾发现郑氏战船,并将进行考古发掘的消息,人们可以拭目以待,以一斑窥全豹。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组织一批在国内素有造诣的船模专家,通过锲而不懈的努力,参考种种历史资料,制作出了郑氏水师的各种舰船模型,陈列在该馆展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泉州海交馆细细浏览品味。
② 泰国历代国王为何都姓“郑”
泰国位于东南亚,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现在泰国国王拉玛十世,他的泰国名字是玛哈安德鲁哇集拉隆功,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郑棉。其实不只是拉玛X,历史上所有拉玛王朝的国王都有一个中文名。比如拉玛一号叫郑华,拉玛五号叫正龙。
泰国,原名暹罗,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公元1238年,泰国人民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相对统一的国家。它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成王朝、屯吴立王朝和曼谷王朝。
吞武里王朝
即使不能假定历史,我们也要为泰国的鼻祖郑新感到遗憾。作为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他在某些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不够格的。他的野心不仅没有看透,还死在了下属的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皇权的斗争中,无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重蹈覆辙,走入深渊。只有自觉为人民谋利益,才是一个国家保持长期稳定的根本途径。
③ 华人在东南亚为什么没有独立建国这7个华人国家是如何消亡的
与西欧人向亚、非、拉广大区域殖民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了下南洋的活动。明朝中后期,汉人开始大规模向东南亚地区移民,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下南洋”。
(大航海时代的中式帆船)
华人移民东南亚,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华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在蛮荒之地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今天的东南亚国家中,华人绝对人数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印尼约有880万华人,占当地人口的3.5%左右;相对人数最多的国家是新加坡,新加坡约有370万华人,占当地人口的74.2%。(当然这是一个大致的数字,统计会有出入。)
(在东帝汶的客家人)
很多人在学历史的时候都会发出一个疑问?为什么除了新加坡,华人在东南亚没有建立独立的国家?
其实新加坡一开始也不是准备要独立建国的,新加坡积极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后来因为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与马来西亚联邦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产生了矛盾,加上新加坡又发生了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骚乱,马来民族统一机构领导人东古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把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开除了出去。新加坡被开除出马来西亚联邦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马来西亚地图)
华人之所以在东南亚没有建立独立的国家,这不得不从明清政府的海洋战略说起。
明朝政府自郑和下西洋以后,就不怎么关心海洋事业了,但是呢,明朝好就好有“海上集团”的存在,当时中国沿海和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贸易被中国的“海上集团”控制,“海上集团”也被称为“武装海商集团”,中国的“武装海商集团”历时约2个世纪,其中最着名的就是王直、李旦、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
(荷兰人眼中的郑芝龙,穿绿衣服的是郑芝龙)
明朝对活跃于海上的武装集团原则上是予以严厉打击的,但是明朝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他们的存在,或者因为地方官吏徇私舞弊,或者因为明政府海禁政策法令无常,总之到了明末清初,这些海上集团依然很活跃。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由于当时最大的海上武装集团——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参与了反清的活动,并且郑成功一直领导军队在东南沿海从事反清斗争,所以在清朝看来,这些海上武装集团是潜在的威胁。清朝水师对海上武装集团进行了清剿,最终在18世纪彻底肃清了这些“海盗”。
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以后,准备进一步去菲律宾开拓,此时,郑成功不幸逝世,进攻菲律宾的计划就搁浅了。
郑成功的逝世以及清朝在18世纪彻底剿灭海上武装集团,表明中国人的武装集团彻底从东南沿海退出,相当于把中国沿海和东南亚地区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西方人。
(西方人绘制的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图)
一方面明朝、清朝的中央政府不关心海洋事业,另一方面海上武装集团又被消灭。所以从18世纪开始,华人基本上失去了来自中国本土的武力支持。
建立国家需要武装,没有武装,哪里有国家?
十六、十七、十八世纪之时,中国人在东南亚建立了7个国家(其中有1个是南宋末年建立的),这些国家后来都消亡了。既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又面临着强大的西方列强,华人又是作为客居者的身份居住在当地。这些国家是无法生存的。
兰芳共和国
这7个国家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1770年,广东嘉应(今梅州市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成立了“兰芳公司”,兰芳公司成立以后,当地的一些酋长要求获得兰芳公司的保护,于是在1777年,罗芳伯正式建立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位置)
兰芳共和国成立以后,面临着荷兰人的威胁,罗芳伯知道当时洋人还是害怕清朝的,对清朝皇帝有所忌惮,于是向清朝政府纳贡称臣,清朝皇帝对中国人在海外称王称霸向来都是不赞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来有一天是不是要回国抢我的位置?罗芳伯因为是华人,很清楚中国皇帝心里想的那些事儿,所以不是以“共和国”的名义,而是以“公司”的名义,向清朝皇帝进贡。
(兰芳共和国其实当时是清朝的藩属国)
但是,荷兰人看不明白,以为清政府真的认可兰芳共和国作了清帝国的藩属国了,所以一直不敢把兰芳共和国怎么样。到了1884年,清政府已经彻底衰落了,荷兰人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覆灭。因为兰芳共和国是以公司的名义向清朝进贡的,而不是以“藩属国”的名义进贡的,所以兰芳共和国被荷兰人消灭之时,清政府什么话都没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连个正式的条约都没有签,琉球、朝鲜、越南等藩属国至少是有条约的。
戴燕王国
坤甸河北部(与兰芳共和国非常的近)有个戴燕王国,其国王非常的残暴,当地人民对他非常的不满,广东省梅县人吴元盛杀了戴燕王国的国王,当地民众拥戴吴元盛为戴燕王国国王。戴燕王国存在的时间共70余年,历四任国王。
(坤甸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
19世纪中后期,戴燕王国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清政府当然也是什么话都没说,清朝皇帝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有个戴燕王国。
安波纳岛王国
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南明灭亡后于安波纳岛(纳土纳群岛)自任国王。纳土纳群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群岛,位于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岛之间的海域,由272个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现在的人口约9万余人。
(纳土纳群岛的位置)
张杰绪为什么会在这个群岛上建国?因为南明灭亡以后,广东沿海的一部分残兵败将不满清朝的统治,联合一部分渔民来到纳土纳群岛生活。可惜,张杰绪死后,王国内部出现权力斗争,张氏王国渐渐衰败,后来纳土纳群岛也成为荷兰的殖民地。
马来吴氏王国
福建人吴阳在1775年于马来半岛的宋卡建立王国,该国无国号,后称臣于暹逻。
(宋卡的位置)
(现在的宋卡)
暹罗吞武里王朝
泰国的吞武里王朝可以认为是华人建立的,因为暹罗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郑信(1734—1782年)是个中泰混血儿,郑信的父亲来自中国广东澄海,名郑镛,广东潮汕人,郑信的母亲诺央是暹罗人。
1782年,吞武里王朝发生宫廷政变,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国的却克里将军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曼谷王朝。却克里是曼谷王朝的第一代国王,史称拉玛一世,却克里的父亲名叫通滴,是孟族人,他的母亲名字叫做 Daoreung,她具有部分华人血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人。因此曼谷王朝与华人的关系不是很大。
(郑信)
东南亚还有两个华人王国是在元、明时期建立的。
爪哇顺塔国
南宋末年,崖山一战,张世杰惨败,陆秀夫背负幼帝蹈海自杀,但是陆秀夫的儿子并没有死,也没有投降元朝,他率领部分南宋遗民乘船到了爪哇岛,建立了顺塔国。
(爪哇岛的位置)
顺塔国在明朝永乐年间还向明朝进贡了,《明史》记载了顺塔国进贡的事情并追述了顺塔国建国始末。今天的我们才知道关于爪哇顺塔国一些历史。
顺塔国后来怎么样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飞龙国
广东省饶平乌石村人张琏在嘉靖年间起义,反抗明朝的统治,转战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后来义军被明廷剿灭,张琏出海南下,在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王,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人移民和商人均依附于他。
(苏门答腊岛)
飞龙国后来怎么样了,史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西方列强来到东南亚以后,清朝皇帝一般不怎么关心海外的事情,这些华人国家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当然无法抵抗西方列强。
二战胜利以后,东南亚各个国家相继独立,以华人为主体的区域呈零星状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很难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华人在当地本身就是后来者,人都是讲究“先来后到”的,华人在方方面面都要谨慎行事,只专心于商业和教育,对政治却不怎么关心。新加坡是因为被马来西亚联邦开除了,才成为一个华人国家。
(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区域)
与西欧人在亚、非、拉等广大区域殖民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了下南洋的活动,但是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西欧人的殖民活动背后有强大的国家支持,而中国人开拓南洋的活动没有得到明、清中央政府的支持。这就是西欧人在亚、非、拉等地建立了很多独立的国家,而华人移民海外却没有建立独立的国家最根本的原因。
④ 关于郑成功的事迹
郑成功 (1624~1662) 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一百一十余名官兵。郑成功挥师围攻赤嵌城,用断水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进而炮攻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荷兰殖民总督揆一利用城高炮烈顽抗,攻城未下。郑成功遂一面指挥军队围困台湾城,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长官和总评议会,得知郑成功率军在台登陆消息后,派遣一支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的援军,有十二艘战船和七百二十五名士兵,于九月驶靠台湾城,与该城荷军联合进攻台湾街和附近的中国战船。在郑军坚决反击下,荷军进攻失败,考乌借口配合清军打击大陆上郑成功军队,擅自折经暹罗(今泰国)逃回巴达维亚。郑成功在围困台湾城八个多月后,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台湾城东的乌特利支堡,占领该堡后,逼攻台湾城。十三日,揆一献城投降,荷兰殖民者终于签订有十八条款的投降书,不久即率残部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近四十年的台湾岛。 郑成功到台湾后,按大陆政制,改赤嵌地方为东都,设立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分管南北路,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后又在澎湖设立安抚司。他在经济上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耕技术。由于军队和移民的开垦活动,不久后台湾西部出现了新建的村镇,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病逝。他在台湾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中,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
⑤ 关于郑成功的资料
事件简介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褐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康熙元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简介
提起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以武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郑 郑成功
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福建南安人,明朝平国公郑芝龙长子。因受南明隆武皇帝倚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 清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曾苦苦劝阻,未能阻止,遂率部至南澳(今属广东),起 收复赤嵌城
兵抗清。郑成功感到,收复台湾已不容踌躇,于是召集文武官员,讨论进军台湾问题。他认为,形势紧迫,“附近无可措足,惟台湾一地离此不远,暂取之,并可以连金、厦而抚诸岛”。然后,“广通外国,训练士卒,进则可战而复中原之地,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于是,郑成功作出“亲征”台湾的重大决策。这是郑成功战略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也是一个十分英明而大胆的决策。这对结束祖国的分裂局面,维护祖国的神圣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郑成功在酝酿、讨论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储备粮饷,练兵造船,侦察敌情,在物资上、精神上作了周密充分的准备。其作战方针是:首先收复澎湖,作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于台江实施登陆作战,并切断台湾城与赤嵌城两地荷军的联系,分别予以围歼,再收复台湾全岛。
编辑本段收复经过
横渡台湾海峡,占领澎湖群岛
1661年阴历二月,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一切准备就绪,船舰将士集结于料罗湾,候风进发。二十三日,郑成功亲自率领第一梯队自金门料罗湾放洋,向东挺进。 金门
二十四日晨,部队横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次日。郑成功到各岛巡视,认为澎湖在军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将领留守,自己率军继续东征。澎湖到台湾虽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风,就十分困难。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东吉屿、西吉屿)海面时,突然刮起暴风,只好返回澎湖。因大风不止,郑军携带的粮食已所剩无几。如果无限期停驻澎湖候风,不仅会影响军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预定日期开进鹿耳门港。 根据郑成功事先的调查,要顺利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错过时机,就要向后推迟半个月。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强渡。一些将领鉴于风大浪险,力劝郑成功不要贸然从事,要求暂缓开航。郑成功果断地说:“冰坚可渡,天意有在。……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斯岛受饿也。”于是,他下令立即起碇开船。 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他们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晓航行到鹿耳门港外。郑成功先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看地形,并派出精良的潜水健儿进入台江内海,侦察荷军情况。
巧渡鹿耳门,登陆禾寮港
荷军的据点台湾城、赤嵌城位于台南市。这里海岸曲折,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台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屿相连,叫做七鲲(鱼+身)。每座山屿相距1里多,彼此“毗连环护”。一鲲(鱼+身)北面隔 台江
海有北线尾小岛,其间海面叫大员港(又称安平港)。北线尾北侧为鹿耳门港。荷兰人修筑的城堡台湾城在台江西侧的一鲲(鱼+身),赤嵌城在台江的东侧,互为犄角。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大员港,叫南航道,在北线尾与一鲲(鱼+身)之间;一条是北航道,在北线尾与鹿耳门屿之间,即“鹿耳门航道”。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须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 1627年荷军曾在北线尾岛北端建有热堡,1656年在一次台风中倒塌后便不再派军防守。荷军认为,凭此“天险”,只要用舰船封锁南航道海口,与台湾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郑军登陆。 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在鹿耳门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该地的潮汛规律,即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时,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驶入。郑成功从澎湖冒风浪而进,正是为了在初一大潮时渡鹿耳门,二是郑成功早已探测了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郑成功实施登陆作战的路线、地点的确都是正确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果然大涨,郑成功命令众将士按图迂回而进。郑军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准备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陆。 台湾城上的荷军原以为中国船队必从南航道驶入,忙于用大炮拦截,未料到郑成功却躲开了火力,船队从鹿耳门驶入台江,在大炮射程之外。荷兰侵略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郑军船队,“骇为兵自天降”,顿时束手无策。郑军船队沿着预先测度好的港路鱼贯而人,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荷军的联系,迅速于禾寮港登陆,并立即在台江沿岸建立起滩头阵地,准备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在北线尾登陆的一支郑军,驻扎于鹿耳门,以牵制荷兰侵略军兵船,兼防北线尾。 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祖国的大军到达,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他们,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 根据荷兰方面记载,郑成功的登陆行动得到中国居民中2.5万名壮士的帮助。南北路土社高山族群众闻讯接踵而至,表现了台湾人民热烈欢迎祖国军队收复台湾的爱国热情。正是由于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援,郑军不但顺利登陆,而且为分隔包围盘踞台湾的荷军创造了条件。
水陆战台江,迫降赤嵌城
郑成功军队胜登陆,包围了赤嵌城荷军,并割断了赤嵌城与台湾城之间的联系。当时,坐镇赤嵌城的荷军司令官描难实叮属下兵力约400人,龟缩在台湾城中的荷兰侵略军长官揆一属下兵力约有1100人,战舰和小船各两只。荷军兵力虽弱,但气焰嚣张侵略者狂妄叫嚣“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比不上一个荷兰兵”,“只要放一阵排枪,打中其中几个人,他们便会吓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 揆一妄图凭借其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分三路向郑军实施反扑:一路分战舰向停泊在台江的中国船只进攻,一路由贝德尔上尉(又名拔鬼子)率兵240人抵抗从北线尾登陆的郑军,一路由阿尔多普上尉率兵力200名乘船增援赤嵌城。 郑军从禾寮港登陆扎营后,即遭到赤嵌城荷军的炮击。同时,荷军又放火焚烧马厩、粟仓。郑成功“恐被焚烧粮粟”,派杨英等率军前往看守堵御。接着,郑成功调整了部署:命令左虎卫王大雄、右虎卫陈蟒率领统船控制鹿耳门海口,以便接应第二梯队登陆;令宣教前镇陈泽率兵防守北线尾一带,以保障主力侧后安全,并置台湾城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另派兵一部监视台江江面,切断赤嵌城与台湾城的联系,为从海、陆两面打败荷兰侵略军的反扑作好了准备。 四月初三,在北路发生了北线尾陆战。北线尾是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沙洲,南端与台湾城相对,北端临鹿耳门航道。荷军贝德尔上尉趁郑军刚刚登陆,率领240名士兵,乘船沿台江岸边急驶北线尾,上岸后即分两路向郑军反扑。 贝德尔指挥荷军以12人为一排,疏开战斗队形放排枪,逼近郑军。陈泽率大部兵力从正面迎击,另派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敌军侧后,夹击荷军。荷兰文献记载:郑军“箭如骤雨,连天空似乎都昏黑起来”。 贝德尔发现自己腹背受敌,手足无措。他所指挥的荷军士兵的勇气,这时则完全为恐惧所代替,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开火便把枪丢掉了。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郑军乘胜猛攻,将荷军“一鼓而歼”,“夷将拔鬼子战死阵中,余夷被杀殆尽”。 南路增援赤嵌城的荷军,也被郑军战败。这支200人组成的援军由阿尔多普上尉率领,乘船沿台江南岸驶往赤嵌城,企图为描难实叮解围。郑成功发现后,立即出动“铁人”军还击。他们双手挥舞大刀(荷兰人称为“豆腐刀”),奋勇向荷军砍去。200名荷军士兵只有60名爬上岸,当即被“铁人”军消灭。阿尔多普率残部逃回台湾城。 阿尔多普出援失败,赤嵌城守敌越发着急。描难实叮派人前往台湾城,要求揆一再派百余人救援赤嵌城。评议会研究,台湾城的处境危险,兵力不足,“如果再派出一支援军,则用以保卫热兰遮城堡及其周围地区的全部后备军将不足500名。而这支队伍又是战斗力最弱、最缺乏作战经验的士兵所组成的,所以决定拒绝普罗文查要塞司令的请求”。 荷兰海军以仅有的两艘战舰和两艘小艇阻击郑军。荷军战舰船体很大,设备先进。郑成功以60艘大型帆船包围荷兰战舰,荷舰“赫克托”号首先开炮,其他战舰也跟着开火,郑军水师在镇将陈广和陈冲的指挥下,个个奋勇争先。经过激烈战斗,“赫克托”号被击沉。其他战舰企图逃跑,又被郑军舰船紧紧包围。郑军用五六只大帆船尾追“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展开接舷战、肉搏战。英勇的郑军士兵冒着敌人的炮火爬上“格拉弗兰”号,砍断船靠,又用铁链扣住敌舰船头斜桅,放火焚烧。“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受重创挣脱逃跑,通信船“伯玛丽亚”号战败后逃往巴达维亚。 荷兰海、陆作战均告失败,赤嵌城和台湾城已成为两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间的联系完全割断。荷方承认,当时赤嵌城守军“力量单薄,处境危急”,“热兰遮城堡也由于地势关系,难以坚守,热兰遮市区更是完全处于敌军的包围和控制之下”。 郑成功随即加紧对赤嵌城的包围。该城周围45丈,高3丈6尺,城墙上有4座炮楼。四月三日,郑军的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了描难实叮的弟弟和弟媳。郑成功对他们讲明利害,令其回城,劝说描难实叮投降。接着,又派部将杨朝栋和翻译吴迈、李仲前往劝降,表示绝对不会加害他们,并允许荷兰人带走自己的财产。四月四日,赤嵌城的水源被台湾人民切断。描难实叮见援兵无望,孤城难守,不得不挂白旗投降。这样,郑成功在登陆后第四天,就收复了赤嵌城。 描难实叮投降后,奉郑成功之命前往台湾城劝揆一无条件投降,遭到揆一拒绝。郑成功与诸将分析形势,认为不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敌人是不肯投降的,于是命令军队从鲲(鱼+身)南端登陆,“移扎鲲(鱼+身)山即一鲲(鱼+身),候令进攻台湾城”。
围困海上堡垒,荷军献城投降
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城周长200多丈,高3丈多,分3层,下层深入地下1丈多,“城垣用糖水调灰垒砖,坚于石”。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数十尊。荷军炮火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每条通道。城内荷军尚有870人,凭借城堡继续顽抗。但是赤嵌城被郑军占领之后,台湾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内缺粮、缺水,荷军处境十分困难;加之当时南信风季节刚刚开始,要等待6个月进入北信风季节后,才能将台湾的有关情况告知巴达维亚,然后再等6个月才能利用下一次南信风季节取得巴达维亚的援助,防守更加困难。 郑成功迫降赤嵌城后,为了牵制台湾城荷军,即派兵前往七鲲(鱼+身)设伏。荷军行至七鲲(鱼+身)时,还没来得及列阵对垒,即被郑军埋伏的藤牌军冲垮,死伤过半,其余士卒狼狈退回台湾城。郑成功命令士兵立栅栏、设炮台,加强对七鲲(鱼+身)的防守,同时令杨英、何廷斌以粟6000石、糖3000石补给军队。 自四月初以来,双方一直进行着零星战斗。郑成功一方面积极准备攻城,一方面于四月十二日和二十二日,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又调集28门大炮,于二十四日凌晨摧毁了台湾城大部分胸墙。荷军于城上集中枪炮还击,并出城抢夺郑军大炮,被郑军弓箭手击退。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得手,为了减少伤亡,进一步做好准备,决定采既“围困俟其自降”的方针。他一方面派遣提督马信率兵扎营台湾街围困荷军,一方面把各镇兵力分驻各地屯垦。同时,郑成功还到高山族人民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湾.肖垅、麻豆,均在今台南县)进行巡视,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五月二日,郑军第二梯队6000人在黄安等将领的率领下,乘船20艘抵达台湾。郑军的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后,从五月五日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上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郑成功又三次写信劝揆一投降。揆一仍幻想巴达维亚会派兵增援,拒绝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荷兰殖民当局得到荷军在赤嵌城战败和台湾城被围的消息后,匆忙拼凑了700名士兵、10艘军舰,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经过38天航行,于七月十八日到达台湾海面。他们见郑军战船阵容雄壮,踌躇不前,加之风浪很大,在海上停留了将近一个月之后,才有5艘战船在台湾城附近海面碇泊。其中“厄克”号触礁沉没,船上士兵被郑军俘虏。郑成功从俘虏口中得知荷兰援军兵力情况后,加紧进行围城和打援部署。 七月二十一日,驻台湾荷军当局决定:用增援的舰船和士兵,把郑军逐出台湾城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嵌城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以摆脱被围困境。荷军分水、陆两路向郑军发起进攻。海上,荷舰企图迂回郑军侧后,焚烧船只,反被郑军包围。郑水军隐蔽岸边,当敌舰闯入埋伏圈后,立即万炮齐发。经过一小时激战,击毁荷舰两艘,俘获小艇三艘,使荷兰援军损失了一个艇长,一个尉官,一个护旗军曹和128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负伤。荷军其余舰船逃往巴达维亚。陆上,荷军的进攻同样遭到失败。此后,荷军再也不敢轻易与郑军交战。 台湾城的荷军被围数月,军粮得不到补给,因而士气低落,不愿再战。十月,揆一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命运,企图与清军勾结,夹击郑成功军。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后,清军要求荷兰人先派战舰帮助他们攻打厦门,然后再解荷军之围,揆一无可奈何,只好派雅科布·考乌率领漂泊在海上的3艘战舰、2只小艇前去攻袭厦门。考乌心存畏惧,中途转舵驶往暹罗(今泰国),以后又逃回巴达维亚。于是,荷军勾结清军夹击郑军的企图完全落空了,士气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陆续向郑军投降。 郑成功从俘虏中了解到荷军的上述情况后,决定把对荷军的封锁战术转为进攻,在对方从巴达维亚和中国大陆获得救兵之前,向热兰遮城堡的荷军发起猛烈攻击。为此,郑军增建了三座炮台,挖了许多壕沟,以遏制荷军的炮台。 1662年农历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圆堡。在两个小时内,郑军发射炮弹2500发,在该堡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即占领了该堡。郑军居高临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团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劝降。李仲对揆一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形势及对策。台湾城被围已近9个月,荷军死伤1600余人,能参加战斗的士兵仅剩600百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疾疫流行,形势已完全绝望。评议会认为:“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揆一走投无路,只得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1662年农历二月一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历史意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⑥ 郑成功能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有什么
第一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符合台湾与大陆人民的利益,在民族压迫下,台湾人民非常渴望郑成功能收复台湾,有很多福建人的亲属都在台湾。
无论是从民族大义还是个人的亲情上,福建人民也都渴望收复台湾,而福建是郑成功的根据地,他手下的军兵也大都是福建人。
所以郑成功能得到后方的强有力的支持,将士的士气也很高,同时也得到了台湾岛内人民各种形式的支援。有了两岸人民的支持,郑成功首先就占了人和。
第二是虽然台湾海峡风大浪大,且有很多暗礁,但当时一个为荷兰人做通事(即翻译)的一个台湾人把台湾海峡的地图和荷兰人的布防图给了郑成功,并献计让郑成功在台湾海峡涨潮时从荷兰人疏于防范的暗礁很多的鹿儿门奇袭。
第三是荷兰毕竟是个小国,虽然当时在亚洲其它殖民地也有驻军,但兵力有限,还要留下控制当地的局势,增援部队不多,而且离台湾还远,郑成功已经成功登陆有了据点,从福建运兵,很显示比荷兰从现在的印尼运兵到台湾要容易多了。
第四是当时明军也装备有大量的火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火器的质量上和荷兰不相上下。
(6)郑成功与泰国曼谷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结果:
台湾城的荷军被围数月,军粮得不到补给,因而士气低落,不愿再战。十月,揆一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命运,企图与清军勾结,夹击郑成功军。
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后,清军要求荷兰人先派战舰帮助他们攻打厦门,然后再解荷军之围,揆一无可奈何,只好派雅科布·考乌率领漂泊在海上的3艘战舰、2只小艇前去攻袭厦门。
考乌心存畏惧,中途转舵驶往暹罗(今泰国),以后又逃回巴达维亚。于是,荷军勾结清军夹击郑军的企图完全落空了,士气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陆续向郑军投降。
郑成功从俘虏中了解到荷军的上述情况后,决定把对荷军的封锁战术转为进攻,在对方从巴达维亚和中国大陆获得救兵之前,向热兰遮城堡的荷军发起猛烈攻击。为此,郑军增建了三座炮台,挖了许多壕沟,以遏制荷军的炮台。
1662年农历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圆堡。在两个小时内,郑军发射炮弹2500发,在该堡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即占领了该堡。
郑军居高临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团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劝降。
李仲对揆一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形势及对策。台湾城被围已近9个月,荷军死伤1600余人,能参加战斗的士兵仅剩600百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疾疫流行,形势已完全绝望。
评议会认为:“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揆一走投无路,只得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1662年2月6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南明永历十五年),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⑦ 急求中国与东盟十国自汉代后的交往历史!
那时候有东盟十国吗?
首先,排除新加坡
其他的,
越南见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51403289.html
柬埔寨
http://iask.sina.com.cn/b/3524690.html?from=related
缅甸
(1)中缅交往史比较长,唐以前与云南是一个国度,为南诏疆域;唐开始便与缅甸有了深厚交往,在交往上与越南等是相同的,但在血肉联系上就有所不同了。(2)元朝以后,在无明清代缅甸实际上成为历代附属领土,保留蕃王。而越南等属于中国附属国,这就产生了差别。(3)缅甸与越南相对于中国来说作用不相同。缅甸临近印度洋,是中国未来走向印度洋的出海口;而缅甸由于邻近印度,也希望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越南等不同,他们与中国在海洋和海岛主权上有争议。(4)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持后方供应和国际通道,与缅甸就关系很好。国民党失败后,其军队大量撤退入缅,成为缅甸的势力;而新中国也不希望这些人返回,与缅甸达成协议,在原地居住。(5)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外交上孤立,在划定版图边界中非常照顾缅甸,把一块领土(你可以看到中国地图在这里拐了个大弯)给了缅甸,使缅甸非常高兴。
泰国
http://..com/question/22676961.html
菲律宾(医学)
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历史悠久。两国间从7世纪的唐代起就有交往,自10世纪的宋代起,中菲即有商业贸易关系,菲律宾的药物如真珠、玳瑁、槟榔等流入中国,中国输入菲律宾的各种商品中包括有药材和医疗器具(瓷药壶)。另外,菲律宾遣使进贡的药物有丁香、丁香目、白龙脑、玳瑁等。
15世纪,中菲两国的友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洪武、永乐年间,吕宋(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猫里雾(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明多罗岛)均派使臣前来访问中国,明朝政府也派遣使节出访菲律宾群岛。1408年到1410年间,郑和也访问了马尼拉和民都洛岛。苏禄(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苏禄群岛)与中国在货物方面的交流,主要是用黄蜡、珍珠、玳瑁等换取中国的赤金、八都刺布、青珠、铁条等。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刺率领西王、胡王、眷属、臣僚等共340多人,组成庞大使团访问明朝,并献上珍珠、黄蜡、宝石、玳瑁等礼物,明朝永乐皇帝也以袭衣、冠带、鞍马、仪仗等回赠。苏禄王不幸未回国,在途中病死于山东德州。干隆年间,苏禄国贡使来华,其副使阿石丹患咳嗽久久不愈,请苏州名医薛生白为其诊治,留下了一则方案:蜜炙枇杷叶、麦门冬、明天冬、南沙参、川贝母、经霜桑叶、甜杏仁、薏苡仁、合欢皮。
明代后期,中国商船运去胡椒、肉桂、丁香等药材。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吕宋商人郎安敦、牛黎美亚等带领商船来到厦门,运来苏木、胡椒、槟榔等与中国贸易,带回中国的土茯苓等药材。
马来西亚
去看《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
印尼猴子
文莱
http://tieba..com/f?kz=17366120
老挝
⑧ 郑成功下西洋到过印度吗
不是郑成功下西洋,是郑和下西洋,主要到过这些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孟加拉、伊朗、也门、北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等17个国家。其中包括了印度
⑨ 郑成功的简介
(1624~1662) 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石井乡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父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一作翁氏)为妻。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在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出生;七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崇祯十七年(1644),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南明弘光覆亡前夕,郑成功回到福建。时南明唐王朱聿键建都福州,建元隆武。郑芝龙领郑成功晋见隆武帝,隆武帝见其少年英俊,便赐姓朱,封忠孝伯,人称“国姓爷”。又令挂招讨大将军印,镇守仙霞关等军事重地。
郑成功于顺治五年(1648)四月率军攻克同安县。七年,计杀盘踞厦门的郑联,遂以厦门为抗清基地。八年,郑成功率兵南下广东,清兵乘虚偷袭厦门。郑成功星夜赶回,处死留守厦门失职的堂叔郑鹏,复踞厦门。十年五月,清军攻海澄,郑成功率军死守,击退清军。十一年二月,清廷遣使携“海澄公”印招抚郑成功;八月,又遣使者及其弟郑渡、郑荫前来劝降;郑成功均坚决拒绝。十四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招讨大将军。
十五年七月,郑成功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八月间,船队在舟山以北的羊山海面遇风,回舟山修整。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洲、镇江,进逼南京。张煌言和杨朝栋率领的水师前镇,还上溯芜湖。长江下游的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纷纷归附,江南、皖南地区再次燃起抗清烽火。驻南京的清朝总督郎廷佐见势危,便利用郑成功屡胜后滋长麻痹轻敌思想,写信要求暂缓攻城,待一个月后自动开城投降。郑成功轻信答应,清军却暗中部署。七月下旬,清将梁化凤率精兵突然袭击,郑军大败,甘辉等将领阵亡。郑成功见大势已去,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十七年,清廷派达素为大将军,调集三省兵力,进攻厦门。郑成功奋起反击,守住厦门。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形成统一局面,清廷可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面对这种局势,郑决定收复台湾,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
台湾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三月,率领两万五千名官兵,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到达台湾西南沿海。在赤嵌(今台湾台南)附近的禾寮港登陆。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一百一十余名官兵。郑成功挥师围攻赤嵌城,用断水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进而炮攻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荷兰殖民总督揆一利用城高炮烈顽抗,攻城未下。郑成功遂一面指挥军队围困台湾城,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长官和总评议会,得知郑成功率军在台登陆消息后,派遣一支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的援军,有十二艘战船和七百二十五名士兵,于九月驶靠台湾城,与该城荷军联合进攻台湾街和附近的中国战船。在郑军坚决反击下,荷军进攻失败,考乌借口配合清军打击大陆上郑成功军队,擅自折经暹罗(今泰国)逃回巴达维亚。郑成功在围困台湾城八个多月后,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台湾城东的乌特利支堡,占领该堡后,逼攻台湾城。十三日,揆一献城投降,荷兰殖民者终于签订有十八条款的投降书,不久即率残部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近四十年的台湾岛。
郑成功到台湾后,按大陆政制,改赤嵌地方为东都,设立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分管南北路,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后又在澎湖设立安抚司。他在经济上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耕技术。由于军队和移民的开垦活动,不久后台湾西部出现了新建的村镇,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病逝。他在台湾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中,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
⑩ 曼谷重击电影问题!里面有个在中国学功夫的那男的,用的中国功夫叫什么名(功夫叫什...
洪拳
洪拳,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其中第二种说法广为接受。南方洪拳以五形拳闻名,北方洪拳以十(二)形拳(心意六合拳)传出。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