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黎族人口多少人
㈠ 关于黎族的历史和发展,你了解多少
黎族来源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扎岭南的中原人。始皇帝吸引岭南各部落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扎岭南的中原人打开了结合之途。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创建“南越国”,对邻近内地的海南岛开展开发设计,定居在岭南的骆越人与中原人在南越国的核心下走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生息繁衍,慢慢结合产生今日之黎族华夏民族。
黎族是中国岭南中华民族之一。依据第五次全国各地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分析,黎族人口总数为1,247,814。以农牧业为主导,女性专注于纺织品,“黎锦”,“黎单”闻名世界。黎族没有产生统一的民族宗教,全国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导,也是有当然钦佩,某些地方还残存着宗族图腾崇拜的印痕。黎族信鬼,尤其是先祖鬼,拜祖起先黎族的关键宗教信仰主题活动,而求先祖保亲人安全。黎族大家为追念黎母繁殖黎人的伟绩,并劝诫后代,女人绣面,刺青是先祖定出来的规定,女性若不绣面,刺青,去世后祖先不重逢--祖先钦佩。
㈡ 五十六个民族人口排名是怎么样的
五十六个民族人口排名:
1、汉族:1220844520人
2、壮族:16926381人
3、回族:10586087人
4、满族:10387958人
5、维吾尔族:10069346人
6、苗族:9426007人
7、彝族:8714393人
8、土家族:8353912人
9、藏族:6282187人
10、蒙古族:5981840人
11、侗族:2879974人
汉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中国人口的92%。是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以勤劳智慧着称于世,受儒、道、佛学思想影响,崇尚仁义忠孝。重要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吉、辽、黑、新、甘、青、宁、冀、豫等省区。历史上,蒙古族曾出现过军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数学家、天文学家明安图等代表性人物。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善畜牧、骑射,住蒙古包。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每年夏秋之际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日。
㈢ 黎族的介绍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㈣ 黎族的分布地域,人数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主要分布在海南和周边的省!
㈤ 现在中国苗族人数有多少
苗族的人口:942.6万(2010年)
全国各省市区苗族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数)如下:
贵州3968400人 、湖南2060426 人 、云南1202705人 、重庆482714人 、广西475492人 、浙江309064人 、广东251970 人 、湖北177490人 、四川164642 人 、福建88017 人 、海南74482人 、上海31351人 、安徽13856人 、北京12957 人 、河北9703人 、江西9125人 、山东8414 人 、新疆7626 人 、河南4321人 、辽宁3952 人 、天津3751人 、内蒙古3349人 、陕西2787人 、黑龙江2575人 、山西2205人 、吉林1446人 、甘肃1212 人 、宁夏1113人 、青海911人 、西藏416人,合计9426007 人 。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894万人(2000年),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分布苗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数万苗族人成为难民,部分移居到美国和法国。
㈥ 黎族和汉族有什么区别
汉族和黎族的主要区别如下:
1、汉族有本民族文字汉语;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着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2、词曲风格不同。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
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3、舞蹈风格和内容意义不同。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着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4、汉文化涉猎广,而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着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着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着名。
5、婚姻、恋爱风俗不同。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6、日常装扮不同。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7、节日习俗不同。黎族有三月三爱情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 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8、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㈦ 黎族的信息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人口111.08万(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1952年7月1日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建为7个自治县,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日常食俗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粥即稀饭,是黎族同胞常用的主食。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往往是一天煮一次供全天食用。“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摋”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制法是用螃蟹、田蛙、鱼虾或飞禽走兽等洗净、剖膛、剁成碎块,加盐拌匀,放入葫芦状的坛子里,加盖并用芭蕉叶封好捆紧,放置阴湿处或埋于地下,经一月或数月便可取出食用。但“南摋”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造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越嚼越香,并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节庆、礼仪食俗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吃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尝新)。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黎族竹竿舞庆祝三月三
典型食品 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节日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三月三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轻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㈧ 少数民族人口排名是怎么样的
壮族16926381、回族10586087、满族10387958、维吾尔族10069346等。
截止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壮族16926381、回族10586087、满族10387958、维吾尔族10069346、苗族9426007、彝族8714393、土家族8353912、藏族6282187、蒙古族5981840、侗族2879974。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8)泰国黎族人口多少人扩展阅读:
少数民族的相关情况:
1、中国成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民族识别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调查研究,并确定一批民族成分。
2、经过这一阶段的民族调查识别,除已经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满、黎、高山等民族外,经过识别和归并。
3、又确认了壮、布衣、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傈僳、佤、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共计38个少数民族。
㈨ 黎族有什么历史渊源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黎”属他称,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有“哈”、“赛”、“杞”、“美孚”、“润”等自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黎语属东亚语系的分支,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等。“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来。元、明、清时期,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
㈩ 海南有多少少数民族 各有多少人口
根据2017年海南省统计年鉴,海南少数民族主要为黎族、苗族、壮族和回族。黎族人口为1490013人;苗族人口为79004人;壮族人口为38866人;回族人口为12795人;其余少数民族共有21079人。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10)泰国黎族人口多少人扩展阅读:
海南世居民族:
1、海南黎族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岛上独有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以前,古百越中的“骆越”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这时海南黎族的发端。
2、海南苗族
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后裔发展而成,。生活在海南中部山区和黎族居住地的周边。
3、海南回族
海南岛上的回族大多数居住在三亚的羊栏镇,人口一万左右。海南回族中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多数是越南人。羊栏回族人的语言与越南语及马来西亚语非常接近。
羊栏回族人多数经商。海南岛回族居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沿“海上丝路”乘船来华贸易的波斯(今伊朗)、大食国(今阿拉伯)穆斯林在海南休整、补给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风避难滞留,或遭海盗掠劫上岸,形成海南的回族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