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赔款后来不用西班牙银元
Ⅰ 为什么南京条约以后赔款不用银元了
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外(主要胜中英间)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每年从国外获得大量贸易利润。英国当时防止货币外流,禁止本国银币出口流通,所以中国赚取的外贸利润并非英镑,而是英国商人从世界贸易中获得的西班牙本洋。这种银元原产于墨西哥。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开始铸造银币,它的币面花纹有西班牙带王肖像。这种银元被称为西班牙本洋,在广东一带被称为“佛头”,它具有成色统一、规格整齐、便于计算携带等优点,在世界殖民地间广泛流通,英国商人在与中国正常贸易中也大量使用这种银元。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种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广东地区。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偿给英国2100万银元,就是指这种西班牙本洋。这实际上反映了尽管中国当时闭关锁国,但并非没有中外贸易,而且中国从中获得大量外汇的历史现象。
Ⅱ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什么清朝向英国赔偿西班牙银元
1840年6月,举世闻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两年后的1842年8月29日,清朝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来到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军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影响深远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除了割让香港岛之外,清朝还必须支付鸦片烟价、商业欠款、英军军费共2100万银元。
这是因为,《南京条约》之后,清朝的对外贸易,从贸易顺差转换成贸易逆差了。西班牙银元极少流进中国来,反而是中国的白银,哗啦啦地流到国外去。这时,清朝就算想拿西班牙白银作为赔偿货币,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Ⅲ 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侵略者要的是西班牙银元
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而后来中外条约中规定的中国赔款都是“若干两白银”。计算的名称和单位为何发生变化?原来,这和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对外贸易的不同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外(主要是中英间)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每年从国外获得大量贸易利润。英国当时防止货币外流,禁止本国银币出口流通,所以中国赚取的外贸利润并非英镑,而是英国商人从世界贸易中获得的西班牙银元。这种银元原产于墨西哥。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开始铸造银币,它的币面花纹有西班牙国王肖像。它具有成色统一、规格整齐、便于计算携带等优点,在世界殖民地间广泛流通,英国商人在与中国正常贸易中也大量使用这种银元。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种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广东地区。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偿给英国2100万银元,就是指这种西班牙银元。这实际上反映了尽管中国当时闭关锁国,但并非没有中外贸易,而且中国从中获得大量外汇的历史现象。
那么《南京条约》后的对外赔款为何改为以银两为支付单位呢?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丧失了中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只好用中国传统的银锭来支付数目巨大的赔款了。
Ⅳ 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赔款2100w银元、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赔款为800w两白银、为什么一个白银一个银
南京条约是第一部不平等条约,英国人还不了解中国国情,于是是以当时的国际贸易主流结算货币——西班牙银元计价的。
之后,外国人逐步了解中国,知道中国是以银两为本位的。从实际含银量来算,1西班牙银元=0.72两白银。但是由于银元在中国有10%以上的升水,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国内兑换的银两在0.8-1两白银,这时显然直接向中国政府要银两运回国更划算,否则中间10%-15%的差价白白被商人赚取,外国政府不是傻瓜。
Ⅳ 为什么只有《南京条约》的赔款单位使用“银元”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不平条约,获取一系列侵略权益,其中,包括战争赔款。在主要的不平等条约中,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只有《南京条约》的赔款单位使用“银元”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问题分层处理,首先分析为什么中英《南京条约》中赔款单位使用“银元”而不是中国白银“两”?原因1:鸦片战争前长期的出超地位使清政府外汇储备中存有大量西班牙银元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外贸易(主要是中英贸易)中,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顽强地抵制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而中国传统的民族产品,则在英国市场畅销。(剩余886字)
Ⅵ 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问题
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自己铸造银币,所以赔款的2100万实际都是外国银币。2100万银元指的是西班牙本洋,2100万银元=1470万两白银。 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而后中国当时清朝自己的本身货币是银两 ,所以就用银两来赔偿了
Ⅶ (速度)简述:什么是银元 为什么《南京条约》用银元
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外贸易,中国处于入超,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西班牙银元,质量好,人们爱使用,故《南京条约》赔款用它作为货币单位。后来,白银外流,没外国银元了,只能用银两赔款,银两成色、重量不一致,还要加换算,费些事。
Ⅷ 西班牙银圆的赔款
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外贸易,中国处于入超,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西班牙银元,质量好,人们爱使用,故《南京条约》赔款用它作为货币单位。后来,白银外流,没外国银元了,只能用银两赔款,银两成色、重量不一致,还要加换算,费些事。
[2] 新浪
Ⅸ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这么多银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与选定的参照物关系很大。
如果以粮食价格作为参照,按目前米价每斤2.5元作类比计算,约等于现在的46.5亿元。
如果把这些银元拿到如今收藏市场来看,即使按当时比较通用的外贸银元鹰洋来算,目前普通鹰洋在收藏市场上在600元左右,那么600×21,000,000=12,600,000,000,就是126亿。
这两种参考方式相差竟有70多亿了,我们且不考虑通货膨胀对物价的影响,只以如今的现实和过去的现实来衡量。
01 银两与银元的折算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无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赔款2100万银元。
注意这里的货币单位是“元”,其实这是用西班牙银元来计算的,这种银元产自墨西哥,由于成色统一,使用便利,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中会经常看到这种银元的身影。
《南京条约》签订时正值清代道光年间,道光初年的时候,白银与制钱的兑换,一两约是1000文,然而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基本可以兑换到1600文左右。
我们可以通过粮食的价格来衡量当时1两白银的购买力,每石上等米大约需要1两银子。
03 以如今的米价换算1石相当于现代的125斤,就是说1两银子能买125斤。现在我们购买1斤普通大米需要2.5元,这样换算的话,1两银子相当于312.5元。
那么1491万两白银就是现在的312.5×1491=465,937.5(万元),也就是46.5亿之多。
Ⅹ 南京条约中,赔款为什么是赔西班牙银元
西班牙银元,质量好,人们爱使用,《南京条约》赔款用它作为货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