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音乐家创作了西班牙狂想曲
Ⅰ 西班牙狂想曲的夏布里埃
夏布里埃最着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夏布里埃(Emmanuel·Chabrier,1841-1894),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他最着名的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夏布里埃和当时的许多法国人一样,都醉心于西班牙。他访问西班牙时,曾悉心研究过那里的音乐、舞蹈和舞蹈家,而且详细地做了笔记,并经常在给友人的信中生动地谈论起这些问题。
1882年11月,他从格拉纳达写信给友人。信中提到:“每天晚上,我们到咖啡馆听音乐,那里演唱马拉圭那、索立达、萨帕台阿多和佩台涅拉,还有那里的舞蹈,说实话,那是纯而又纯的阿拉伯舞蹈。你若是能看到她们的臀部像脱了臼似地扭来扭去,我敢说你再也不想离开。在马拉加,那舞蹈越跳越狂热,我不得不带了我的妻子离场;不用说,你也知道我记录了有关这些音乐的不少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中听到的那种色彩与激情。
这部作品是为钢琴而谱写的,后由作者配器。整个乐曲主要包括两种西班牙舞曲:马拉圭那(一种狂热而放荡的舞蹈)和霍塔(一种火热、冲动的快速圆舞曲,边唱边跳)。
乐曲的第一主题为霍塔主题,由大管和小号奏出,其间有三角铁进行点缀。这一具有跳跃性的主题,带有狂放的西班牙民间风格;经过整个乐队对第一主题的反复,乐曲进入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为圆舞曲式,依然奔放的性格中不乏抒情色彩,其后又产生各种多姿多彩的派生主题,生动地描绘出节日般的欢庆气氛。
Ⅱ 哪里有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生平的详细介绍,包括他的作品,知道的的兄弟解答一下,或者给个地址。要详
莫里斯·拉威尔
全名 Joseph-Maurice Ravel
出生 1875年3月7日
西布勒
逝世 1937年12月28日
巴黎
所属时期 / 乐派 浪漫主义,20世纪印象乐派
擅长类型 芭蕾,管弦乐,钢琴独奏曲,室内乐,艺术歌曲
代表作 芭蕾《达夫尼与克罗埃》《波莱罗》,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圆舞曲》,两部钢琴协奏曲,钢琴《悼念公主帕凡舞曲》《镜》《库普兰之墓》《鹅妈妈》(四手联弹)《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均有管弦乐版本),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声乐套曲《马达加斯加歌曲》,《自然史》
师从 福莱
影响 沃恩-威廉斯
约瑟夫-莫里斯·拉威尔(法语: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与克劳德·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乐以纤细、丰富的情感和尖锐着称,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乐曲、室内乐以及管弦乐在音乐史上不容忽视。钢琴曲诸如《Miroirs》和《加斯巴之夜》是经典的作品;管弦乐例如《达夫尼与克罗埃》,还有替穆索斯基编曲的《展览会之画》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乐表现光影色彩的技巧。对于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应是他的《波莱罗》,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并一度把它描述为“没有音乐的管弦乐曲”。
根据SACEM的统计,拉威尔比其他法国作曲家拥有许多忠实的支持者,使他成为至今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目录 [隐藏]
1 职业生涯
2 作品风格
3 影响来源
4 参见
5 资料来源
6 外部链接
[编辑] 职业生涯
1882年开始学习钢琴。
188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创作《悼念公主帕凡舞曲》(一译孔雀舞曲)
1901年创作钢琴曲《水的嬉戏》
1901年-1903年三次参加罗马大奖比赛,全部无功而返。创作《F大调弦乐四重奏》
1905年其第四次参赛申请遭拒绝。引起巴黎的艺术界和出版界极大不满,当时的艺术家甚至平民爱乐人士站出来声援,行动导致音乐学院的改组,作曲家福莱出任院长。
1907年创作《西班牙狂想曲》
1908年创作钢琴四手联弹《鹅妈妈》(后改编为管弦乐版本)
1911年创作《达夫尼与克罗埃》和《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1917年创作《库普兰之墓》
1922年完成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配器
1924年创作《茨冈》
1928年创作《波莱罗舞曲》
1932年在一次车祸中头部受到猛烈撞击,患上失语症并失去作曲能力。
1937年同意进行开颅手术。手术后昏迷,于12月28日在巴黎逝世,终年62岁。
[编辑] 作品风格
早年的拉威尔,追求着别具一格的音乐表现,标新立异的音乐。拉威尔和德彪西有着密切的交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尔初期的创作中。到了后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拉威尔更倾向于明确的音乐语言,与那种晦暗的乐句划清界限。他还从西班牙的民族音乐中取材,借以丰富自己音乐的表现力。
虽然和德彪西一样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尔的音乐整体来说与前者迥然不同。德彪西的音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诗意的想象。而拉威尔的作品节奏鲜明。他的作品恪守着古典主义传统,但乐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丽露舞曲》,全曲14分钟,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通过在不同的乐器中过渡,由弱渐强,最后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达到高潮。乐曲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让人毫不感到单调沉闷,反而有一种乐曲分秒不断在变化的感觉。
拉威尔自评:‘严格的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我只是一场“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屏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不是一个擅长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评价拉威尔是“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编辑] 影响来源
表面上,拉威尔受到众多乐派的影响:德彪西的印象派、来自俄国和西班牙的国民乐派、以及来自美国的爵士乐——他有一名为Blues(蓝调)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而他自己曾说,他没有一首乐曲不受到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影响。
拉威尔在1928年写道:作曲者必须同时注意个人意识和国家意识的两个层面。那一年,拉威尔到了美国及加拿大,以火车巡回的方式在25个城市举办钢琴独奏会。在不情愿地把爵士乐当作一种国家主义音乐的情况下,拉威尔促进了美国作曲家的觉醒:“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发现自己被神秘的力量催促,他们发现必须要停止自己学院教条式的欺瞒自我意识。因此这些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作曲家开始以欧洲式的风格写作自己的音乐”。当乔治·盖希文遇见拉威尔时,他希望可以追随拉威尔学习。这位法国人说了:“为什么要当个二流的拉威尔,却不当一个一流的盖希文?”。
拉威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在许多方面表现了盖希文的风格。在G大调的那一首中,拉威尔说莫扎特和圣桑是他材料的来源。
他先前尝试要写作一首协奏曲:Zazpiak Bat,但从未完成。这首乐曲的标题反映他的巴斯克血统(他母亲是西班牙巴斯克族人),意义是“The Seven Are One”,七表示七个巴斯克省,而此也常被用作巴斯克民族的象征。现今仍留下的残篇显示他受巴斯克音乐的影响很大。然而拉威尔放弃了这个作品,而把里面的旋律和节奏使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拉威尔认为他的对位法教授安得烈·佘达惹,在他作为作曲家的技巧上有很大帮助。而作为管弦编曲者,他学习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为了要使作曲时能够使用不同的效果。这对于他的管弦技法的帮助可以从自己的钢琴作品和替其他作曲家编曲的作品,例如穆索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
Ⅲ 法国的着名作曲家都有谁以及其作品
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着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着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 主要作品:
鹅妈妈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波莱罗 (1928) Bolero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夜之幽灵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
水之游戏 (1901) Jux d’eau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舍赫拉乍得 (1903) Shrerazade
茨冈 (1924) Tzigane
圆舞曲 (1920) La valse
高贵而动情的圆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
肖松 (Ernest Chausson ) 1855-1899
----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
---- 《音诗 op.25 (1896) Poeme 》: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
福莱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
----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生在法国南部帕米耶,担任过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院长,是法国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曾把法国艺术歌曲《帕凡》以及由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改编的同名组曲.他的创作风格精微细致而自然,高雅纯正而流丽.
---- 主要作品:
梦后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摇篮曲 Op.16 (1880) Berceuse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奈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着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马斯内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
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马斯奈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奈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黛依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马斯内除了勤奋的创作活动外,还长时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课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法国着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诺、夏庞蒂埃、施米特、凯什兰(C.Koechlin,1867-1950)和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等.马斯奈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逝世于巴黎.
---- 主要作品列表:
沉思 Meditation
悲歌 Op.10 Elegie
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
---- 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
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他最着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 主要作品: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快乐进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格温多琳 Gwendoline
比才 (Georges Bizet ) 1838-1875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美丽的伯斯姑娘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小组曲 (1871) Petite suite
卡门第一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卡门 Carmen
德谢米雷 Djamileh
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
吉普赛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德立勃 (Leo Delibes ) 1836-1891
----法国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日尔曼-迪瓦尔(St.-Germain--Val).11岁随母亲移居巴黎.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曾随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学习.1852年开始在巴黎的莱瑞克剧院(Théâtre-Lyrique)任职.1856年创作了第一部小歌剧.1862-1871年担任圣吉恩圣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风琴师.1865年担任巴黎剧院的合唱指挥.1866年创作了第一部芭蕾剧《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187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于巴黎.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 主要作品:
葛佩莉亚组曲 Suite “Coppelai”
希尔薇亚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纳伊拉圆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拉克美 Lakme
国王如是说 The king has said it
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写过五部交响曲,但由于作者自己过早地否定早期的两部作品,把它们从作品目录中一笔勾销,因此,现今的这部《第三交响曲》,实际是他在1886年写成的最后一部.圣-桑的作品拥有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等特点,都同法国的古典传统有联系,但是,圣-桑的作品还有其可贵之处,首先是他敢于创新和不畏避表达感情,因此,他使法国器乐音乐得以从第二帝国时期以来崇尚典雅与精致之中解脱出来,而汇入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主流—浪漫主义中去.我们可以看出,圣-桑为他的这部作品写上“纪念李斯特”的辞句不是偶然的.因为十九世纪末叶法国音乐生活的复苏和在二十世纪前法国得以成为国际音乐潮流的先锋,显然同李斯特这位浪漫主义的播火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 主要作品:
动物狂欢节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 (1863) intro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
埃及协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
亨利八世 HenryⅧ
海格立斯的青年时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
管风琴交响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奥姆法尔的纺车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
参孙与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
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1819-1880
----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 主要作品:
天堂与地狱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地狱中的奥菲欧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古诺从小热爱音乐,并受到母亲的关怀和引导.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雷哈和勒叙厄尔(Lesueur)学习音乐理论,后又随阿莱维(Halévy)和帕埃尔(Paer)学习对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尔南德》(Fernand)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公费在罗马学习三年,此间他接触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艺术,他也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开意大利后,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写下了一些宗教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在圣查尔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后,被任命为外国传教团(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挥,还组织过“古诺合唱团”.此后,由于宗教的责任感,他在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神学院参加了两个学习的神学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神职,1848年结束学习后继续担任合唱指挥.而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写下了《萨福》(Sapho)、《突变的医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剧.1852年起,他担任了俄耳菲昂联合合唱协会的指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伦敦住了几年.1875年返回法国后,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剧《救赎》(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优秀歌剧《生与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St. Cloud).
古诺是法国知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写了12部歌剧,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歌曲,其中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而创作的《圣母颂》,至今传唱不衰.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主要作品列表:
微风圆舞曲 (1859) Valse “Faust”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浮士德 Faust
罗米欧与朱丽叶 Romro and Juliet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着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 主要作品:
- 罗马狂欢节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
-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
- 精灵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
- 浮士德的沉沦Op.24(1845/6)The damnation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 拉科奇进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 李尔王Op.4(1831)King Lear
Ⅳ 贝多芬是_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_,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_、_、_是他创作的。
德国“乐圣” 《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Ⅳ 着名音乐家创作作品的故事
海 顿
-----约瑟夫.海顿 (1732一1809)奥地利着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着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舒柏特
----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中等市民家庭。童年时代,他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十一岁起,他进免费的神学院读书。在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学生乐队,有时还担任指挥,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作品。与此同时,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1813年,十六岁的舒柏特离开神学院后,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这时他虽然忙于教课,但仍然创作出许多焕发着活力的作品。1818年舒柏特毅然辞去教学职务,全心投入音乐创作。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穷困潦倒,三十一岁十就英年早逝。人们根据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贝多芬的墓旁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巴赫
----巴赫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但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着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淮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但由于当时种种社会原因,巴赫的创作才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经门德尔松等人的大力推荐,他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奏。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李斯特
----弗伦兹.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848年起他常住维马,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Ⅵ 有哪些音乐家,及音乐家的作品
世界着名的音乐家:
音乐之父——巴赫(德国);
代表作:《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
音乐神童——莫扎特(德国);
代表作:《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
古今乐圣——贝多芬(德国);
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
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国);
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
音乐神灵——亨德尔(德国);
代表作:《里纳尔多》,《弥赛亚》等。
指挥之王——卡拉扬(德国);
代表作:
歌剧之王——威尔第(意大利);
代表作:《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赛罗》等。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意大利);
代表作: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代表作:
进行曲之王——苏萨(美国);
代表作: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英国);
代表作:《噢·苏珊娜》。
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代表作: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皇帝》;波尔卡《闲聊》,《拨弦》等。
交响曲之王——海顿(奥地利);
代表作:《创世纪》,《四季》。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法国);
代表作:交响曲《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特洛伊人》等。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法国);
代表作:管弦乐曲《春》,歌剧《配利亚斯与美丽桑德》等。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法国);
代表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巴黎人的生活》等。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法国);
代表作:《西班牙狂想曲》,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等。
钢琴诗人——肖邦(波兰);
代表作:《葬礼进行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
钢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
代表作: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交响乐《浮士德》。
舞剧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俄国);
代表作:《第六交响曲》即《悲怆》,《天鹅湖》。
Ⅶ 大家推荐一下着名音乐家创作演奏的钢琴曲
给你推荐一些肖邦的曲子吧!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萧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舞曲(Mazurkas)
马祖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祖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萧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还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CD%C1%B6%FA%C6%E4%BD%F8%D0%D0%C7%FA&lm=-1
Ⅷ 音乐家的主要作品
世界着名的音乐家:
音乐之父——巴赫(德国);
代表作:《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
音乐神童——莫扎特(德国);
代表作:《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
古今乐圣——贝多芬(德国);
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
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国);
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
音乐神灵——亨德尔(德国);
代表作:《里纳尔多》,《弥赛亚》等。
指挥之王——卡拉扬(德国);
代表作:
歌剧之王——威尔第(意大利);
代表作:《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赛罗》等。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意大利);
代表作: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代表作:
进行曲之王——苏萨(美国);
代表作: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英国);
代表作:《噢·苏珊娜》。
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代表作: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皇帝》;波尔卡《闲聊》,《拨弦》等。
交响曲之王——海顿(奥地利);
代表作:《创世纪》,《四季》。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法国);
代表作:交响曲《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特洛伊人》等。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法国);
代表作:管弦乐曲《春》,歌剧《配利亚斯与美丽桑德》等。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法国);
代表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巴黎人的生活》等。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法国);
代表作:《西班牙狂想曲》,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等。
钢琴诗人——肖邦(波兰);
代表作:《葬礼进行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
钢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
代表作: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交响乐《浮士德》。
舞剧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俄国);
代表作:《第六交响曲》即《悲怆》,《天鹅湖》。参考资料:网络
Ⅸ havanaise op.83的作曲家是谁
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着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着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 主要作品:
鹅妈妈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波莱罗 (1928) Bolero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夜之幽灵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
水之游戏 (1901) Jux d’eau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舍赫拉乍得 (1903) Shrerazade
茨冈 (1924) Tzigane
圆舞曲 (1920) La valse
高贵而动情的圆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
肖松 (Ernest Chausson ) 1855-1899
----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
---- 《音诗 op.25 (1896) Poeme 》: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
福莱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
----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生在法国南部帕米耶,担任过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院长,是法国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曾把法国艺术歌曲《帕凡》以及由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改编的同名组曲.他的创作风格精微细致而自然,高雅纯正而流丽.
---- 主要作品:
梦后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摇篮曲 Op.16 (1880) Berceuse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奈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着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马斯内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
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马斯奈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奈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黛依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马斯内除了勤奋的创作活动外,还长时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课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法国着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诺、夏庞蒂埃、施米特、凯什兰(C.Koechlin,1867-1950)和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等.马斯奈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逝世于巴黎.
---- 主要作品列表:
沉思 Meditation
悲歌 Op.10 Elegie
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
---- 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
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他最着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 主要作品: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快乐进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格温多琳 Gwendoline
比才 (Georges Bizet ) 1838-1875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美丽的伯斯姑娘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小组曲 (1871) Petite suite
卡门第一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卡门 Carmen
德谢米雷 Djamileh
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
吉普赛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德立勃 (Leo Delibes ) 1836-1891
----法国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日尔曼-迪瓦尔(St.-Germain--Val).11岁随母亲移居巴黎.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曾随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学习.1852年开始在巴黎的莱瑞克剧院(Théatre-Lyrique)任职.1856年创作了第一部小歌剧.1862-1871年担任圣吉恩圣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风琴师.1865年担任巴黎剧院的合唱指挥.1866年创作了第一部芭蕾剧《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187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于巴黎.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 主要作品:
葛佩莉亚组曲 Suite “Coppelai”
希尔薇亚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纳伊拉圆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拉克美 Lakme
国王如是说 The king has said it
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写过五部交响曲,但由于作者自己过早地否定早期的两部作品,把它们从作品目录中一笔勾销,因此,现今的这部《第三交响曲》,实际是他在1886年写成的最后一部.圣-桑的作品拥有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等特点,都同法国的古典传统有联系,但是,圣-桑的作品还有其可贵之处,首先是他敢于创新和不畏避表达感情,因此,他使法国器乐音乐得以从第二帝国时期以来崇尚典雅与精致之中解脱出来,而汇入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主流—浪漫主义中去.我们可以看出,圣-桑为他的这部作品写上“纪念李斯特”的辞句不是偶然的.因为十九世纪末叶法国音乐生活的复苏和在二十世纪前法国得以成为国际音乐潮流的先锋,显然同李斯特这位浪漫主义的播火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 主要作品:
动物狂欢节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 (1863) intro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
埃及协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
亨利八世 HenryⅧ
海格立斯的青年时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
管风琴交响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奥姆法尔的纺车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
参孙与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
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1819-1880
----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 主要作品:
天堂与地狱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地狱中的奥菲欧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古诺从小热爱音乐,并受到母亲的关怀和引导.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雷哈和勒叙厄尔(Lesueur)学习音乐理论,后又随阿莱维(Halévy)和帕埃尔(Paer)学习对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尔南德》(Fernand)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公费在罗马学习三年,此间他接触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艺术,他也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开意大利后,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写下了一些宗教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在圣查尔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后,被任命为外国传教团(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挥,还组织过“古诺合唱团”.此后,由于宗教的责任感,他在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神学院参加了两个学习的神学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神职,1848年结束学习后继续担任合唱指挥.而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写下了《萨福》(Sapho)、《突变的医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剧.1852年起,他担任了俄耳菲昂联合合唱协会的指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伦敦住了几年.1875年返回法国后,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剧《救赎》(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优秀歌剧《生与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St. Cloud).
古诺是法国知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写了12部歌剧,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歌曲,其中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而创作的《圣母颂》,至今传唱不衰.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主要作品列表:
微风圆舞曲 (1859) Valse “Faust”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浮士德 Faust
罗米欧与朱丽叶 Romro and Juliet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着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 主要作品:
- 罗马狂欢节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
-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
- 精灵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
- 浮士德的沉沦Op.24(1845/6)The damnation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 拉科奇进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 李尔王Op.4(1831)King Lear
Ⅹ 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中带有宗教色彩吗
《西班牙狂想曲》是匈牙利着名作曲家、钢琴大师李斯特于1867年创作的钢琴曲,附标题是“为了西班牙福利亚舞曲与亚拉冈的霍塔舞曲”。这是一个多段组合的曲子,附标题直接告诉了我们,其中包括福利亚舞曲。
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这是一首试图表达西班牙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曲,福利亚舞曲和霍塔舞曲均是最具西班牙风情的题材之一,是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品。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是因为这首作品纷繁的技巧和色彩的缤纷。
全曲在短暂的一分钟左右前奏后,即进入福利亚主题和它的五个变奏。1:24开始,沉闷的低音小声开始;2:06时第一次变奏,和声开始出现,低音与上声部同时进行。到了第二变奏,多了几份典型的浪漫时期音乐的特征。变奏三进一步将低音庄严化,变奏四的顽固低音短暂的收敛起来,为变奏带来了片刻舒缓和宁静。到了变奏五,气氛再次庄严果断起来,波兰舞曲作为间奏,将乐句带到轻快活泼的霍塔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