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和银矿哪个好
Ⅰ 加拿大 纽芬兰岛 谁去过 我马上要去读书了 那边有什么好玩的吗
纽芬兰岛目录[隐藏]
概述
地势
自然气候
历史
社会经济
旅游观光
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岛
英语:Newfoundland,法语:Terre-Neuve,意指“新寻获之地”。
[编辑本段]概述
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大西洋岛屿。西控圣劳伦斯湾口,北隔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望,西南与布雷顿角岛隔以卡伯特海峡,南有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略呈三角形,西北、东南各有一半岛伸入海中。面积11.1万平方千米,人口466,172人(2001年统计)。主体为海拔300米左右的低高原,岩石裸露,湖泊、沼泽星罗棋布。长岭山脉呈东北-西南纽芬兰岛地图走向沿西海岸延伸,海拔600米上下,最高点为西南部海拔814米的刘易斯希尔斯山。除西部狭长的沿海平原外,高原地势向东北倾斜,主要河流亦从东北流注入大西洋。地势较低的东部为主要耕作区。海岸十分曲折,多60米以上悬崖和海湾、岛屿。
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拉布拉多寒流沿东岸南下,冬冷夏凉。冬季受大陆气团影响,1月平均气温-4~-9℃,天气多变;夏季受大西洋气团影响,7月平均气温10~15℃,东部沿海多雾。较湿润,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四季均匀。约1/3地区水源充足,发育灰化土,覆盖杉、松为主的针叶林;高原土壤贫瘠,植被稀疏。野生动物多为麋、驯鹿、黑熊等。东南沿岸长800千米、宽320千米、平均深100米的纽芬兰浅滩,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为世界最优良的大渔场之一。盛产鳕、鲽、鲱、鲑等鱼类。
纽芬兰的英文原意为新发现的陆地。自航海家卡伯特于1497年发现这个由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岛屿后,英、法两国为其主权长期争夺,1824年成为英殖民地;1949年加入加拿大联邦,与拉布拉多半岛东北部组成纽芬兰省。
[编辑本段]地势
原系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高地的延续,因下沉成岛。主体为海拔300米左右的低高原,受第四纪冰川侵蚀而纽芬兰大浅滩岩石裸露,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由前寒武纪岩层组成的长岭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沿西海岸延伸,海拔600米上下,最高点为西南部海拔814米的刘易斯希尔斯山。除西部狭长的沿海平原外,高原地势向东北倾斜,主要河流亦从东北流注入大西洋。地势较低且近代沉积深厚的东部为主要耕作区。海岸十分曲折,多60米以上悬崖和海湾、岛屿。
[编辑本段]自然气候
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拉布拉多寒流沿东岸南下,冬冷夏凉。冬季受大陆气团影响,1月平均气温-4~-9℃,天气多变;夏季受大西洋气团影响,7月平均气温10~15℃,东部沿海多雾。较湿润,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四季均匀。约1/3地区水源充足,发育灰化土,覆盖杉、松为主的针叶林;高原土壤贫瘠,植被稀疏。野生动物多为麋、驯鹿、黑熊等。东南沿岸长800千纽芬兰岛美丽的冰山正在消融米、宽320千米、平均深100米的纽芬兰浅滩,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为世界最优良的大渔场之一。盛产鳕、鲽、鲱、鲑等鱼类。
地处北纬46°37′~51°38′,紧靠大陆,拉布拉多寒流沿东海岸南下。冬季受大陆气团影响,1月平均气温-4~-9℃,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夏季受大西洋气团影响,7月平均气温10~15℃,东部沿海多雾。年降水量约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夏季稍多;北部降雪量很大。全岛约1/3地区覆盖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排水良好、发育灰化土的西部及河流谷地,优势树种有树胶冷杉、白云杉、黑云杉等。中央高原土壤贫瘠、排水不畅,植被稀疏。野生动物以麋、驯鹿、黑熊等为主。东南岸外的纽芬兰浅滩,当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为世界大渔场之一,盛产鳕、鲽、鲱、鲑等鱼类。
[编辑本段]历史
原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居住地。10世纪末期,维京人自格陵兰航行至此,他们试图在岛上建立定居点,但是在1006年遭到了岛民的反抗,被迫撤退。西北欧国家自然妒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这些生利的帝国。然而,它们长久地忍住不去侵犯这些帝国的活动范围,这不是出于对教皇训令的尊重,而是因为害怕伊比利亚的势力。因此,英国人和法国人转向超出伊比利亚活动范围的北大西洋。1496年,也就是哥伦布第二次西航返回的那一年,英国亨利七世派遣约翰·卡伯特朝北大西洋方向航行,到1497年,该岛被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再次发现并命名。1583年,英国宣布纽芬兰为其殖民地,但是一直未能对其建立有效统治,法国一度控制了该岛的南岸和西岸。根据1763年巴黎条约,确认为英国第一个海外殖民地,法国撤出纽芬兰,仅保留了在圣劳伦斯河河口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两个小岛,英国确立了对该岛的统治。1917年成为自治领。1927年拉布拉多划归其管辖。1949年3月,纽芬兰与拉布拉多半岛东北部组成加拿大第10个省。
一战中,纽芬兰军队在法国遭受了惨重损失,据估计,在战斗中该岛失去了四分之一的青壮年男子。这使得该岛的经济在战后频临崩溃。纽芬兰在一战后一度成为独立的国家,直到1949年方才放弃独立地位,加入加拿大。作为加拿大最年轻的省,纽芬兰在文化上显示出颇为不同的特色。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文化艺术风格独特,素有民间艺术活档案馆之称。东南部阿瓦朗半岛人口最为稠密;半岛东北端的纽芬兰省首府圣约翰斯,建于1888年,为全省最大城市,又是天然良港和渔业、制造业中心。
经济素以渔业着称,20世纪以来,经济趋于多样化。全岛约1/3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同渔业生产有关。年捕鱼量50余万吨,建有上百个加工企业,生产日益现代化。木材加工业居首要地位,科纳布鲁克和大瀑布城为纸浆和造纸工业中心。采矿业以中西部巴肯斯地区的锌、铅、银、铜和北岸拜韦尔特附近的石棉矿为主,也是重要经济部门。纽芬兰浅滩已发现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主要依靠水力发电,电站邻近木材加工业和矿业中心。全岛约有9600公里高速公路和 840公里铁路。有定期轮渡通过卡伯特海峡和贝尔岛海峡与大陆联系。东北部的甘德国际机场,为西北大西洋航空中心。首府圣约翰斯位于阿瓦朗半岛东北端,人口8.4万,大市区15.5万(1981),为纽芬兰最大城市、天然良港和渔业、制造业中心。
纽芬兰浅滩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扼北美洲与欧洲交通要冲,运输发达。岛上有西端巴斯克港至东端圣约翰斯的840千米铁路 ,有沟通全岛主要城镇的9600千米高速公路,有往返于南、北两海峡联系大陆的定期轮渡,有以东北部甘德为西北大西洋航空中心的国内国际航线。
[编辑本段]旅游观光
与12亿年形成的大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是纽芬兰近五千年的人文景观。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纽芬兰就已经是欧洲人探索新大陆的门户。纽芬兰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1949年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加入加拿大联邦。这一决定使它成为加拿大最年轻的一个省份,同时也给加拿大带来了北美新大陆最悠久的历史。
位于纽芬兰岛西海岸的格罗斯莫国家公园集纽芬兰大自然的壮美于一体。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有力地证实了地球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国际地质学界提供了难得的科学依据和教材,也为人们展示了瑰丽的地球奇观。它是地质、考古和生物学家、野外旅行者、大自然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的理想目的地。
纽芬兰岛面积40万平方公里,仅有居民50万人,加之该岛为世界四大着名渔场之一,数千公里长的海岸线布满星罗棋布的渔村。由于远离现代工业的污染及破坏,纽芬兰岛迷人的自然美景令无数人心旷神怡。纽芬兰省政府更是在过去十五年里不断投资,大力发展该省旅游业,兴建了不少基础设施。
纽芬兰西部景色尤为秀美。香柏河谷就位于加拿大纽芬兰省西部,此谷一片原野景色,野生动物栖息其间,空气清新怡人,河水干净清澈。香柏河流经其间,河水注入一个二十公里长的淡水湖泊----美丽的鹿湖,然后流入大西洋。
为了吸引和方便前来观光的游客,经纽芬兰省政府批准,在香柏河谷鹿湖沿岸大约三百二十公顷原始森林土地上,将兴建起一个二十一世纪森林式渡假村。该渡假村由一批豪华瑞士式渡假别墅、一个十八洞的高尔夫球场、登山径、滑雪道、湖边沙滩区、游艇停泊中心、泳池、网球场等康乐设施组成。每栋渡假别墅占地约一英亩(4050平方米),房屋面积约170平方米,均由云杉木建造,或隔板式建筑,充分体现了加拿大式的幽静舒适生活。
纽芬兰岛的冰川有些已是15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些冰川有20层楼高,可能超过1000万吨重。
[编辑本段]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1496年,也就是哥伦布第二次西航返回的那一年,英国亨利七世派遣约翰·卡伯特朝北大西洋方向航行,纽芬兰的鳕鱼卡伯特发现了一种最终证明甚至比西班牙人的银矿更有价值的资源:他发现了鱼。纽芬兰岛周围的海洋里盛产鱼——鱼,大概是15、16世纪欧洲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人们冬季里的主要依靠及全年斋戒日中规定的食物。它同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秘鲁渔场齐名。
形成原因: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海水 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从而形成。
但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渔场立刻遭遇灭顶之灾。它们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难以逃脱罗网。这一次他们不需要再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出海的宽大渔轮可以现场作业,船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就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这样,举世闻名的纽芬兰渔场就被永远抹掉了。这是人类的贪欲一手酿成的灾难,作为鳕鱼资源最丰富的该渔场恍然间已变成了历史。
关于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就在纽芬兰岛附近。
具体经纬度为42° 37' 4.05" N 48° 23' 1.64" W
Ⅱ 小孩子为什么墨西哥废弃银矿非常多,如何回答
西班牙人不仅仅在美洲掠夺了惊人数量的黄金,在开采黄金的同时他们同样也没有放过美洲的令人眼馋的白银数量。虽然白银的价值远远低于黄金而且没有祖国的稳定性可是白银依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贵金属之一,而西班牙人对白银的狂热也丝毫不逊于黄金。
自从1534年戏班野人在现在的墨西哥塔斯科地区发现了一个银矿之后,他们就开始准备将黄金和白银全部纳入囊中。在后来的日子西班牙人又陆续发现了位于萨卡塔卡斯和瓜纳华托以及圣路易斯波托西的银矿,其中关于这些银矿最着名的就是波托西的银矿了。在历史记载中1545年一个印第安人在夜晚中为了追捕一批逃跑的马匹不得不得在波托西的山上过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奇迹。当他点燃了夜晚的篝火之时他惊讶的发现这一整座山都是银白色的矿脉,这座真正的银山就这样被发现了。而西班牙人也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白银掠夺开采计划。
西班牙人奴役了所有的印第安人去开采这座银山,他们在这座山上一共打了五千个矿井昼夜不停地生产白银。而波托西这座矿山到底有多大呢?西班牙人从1545年发现开采这座矿山到1825年这座银山被挖空总共出产了两万五千吨的白银,在现在总共价值超过了一百三十六亿五千三百五十万美元。然而这么多的白银和财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开采就能换来的,这是建立在印第安人尸骨上的财富。
由于开采银矿的技术较为落后所以西班牙人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汞齐化”的开采办法,就是将开采的矿石与水银一起研磨它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叫做“贡齐”的化合物,只要这个贡的含量足够多它们就会是液态的,就可以将真正的银提取出来。可是大家都知道水银是有剧毒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并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几乎就是一种慢性自杀。因此在这开采的几百年间几乎有着几百万的印第安人死在了这片矿山之上,到了后期甚至没有了印第安人不得已又加入了更多的自由劳工。
就是这样的丧尽天良的白银开采让西班牙拥有了泼天的财富同时也造成了印第安人的成千上百万无辜的生命死去。从古至今侵略和殖民带来的都是不忍直视的惨案和结果,他们的尸骨之上造就的银白色帝国也随着时间而消亡了。
Ⅲ 玻利维亚圣克里斯托巴尔银锌铅矿床
1.地质背景
圣克里斯托巴尔(San Cristobal)浸染状银锌铅矿床属低硫化低温热液型,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乌运尼(Uyuni)镇西南90km。该矿床产在着名的中至晚中新世多金属矿区。
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银锌铅矿化,与成群的晚中新世安山岩和英安斑岩体有关。这些岩体侵入到大致为同一时代的平伏的凝灰质火山碎屑岩中。火山碎屑岩不整合于老第三纪岩层之上。斑岩被解释为穹丘杂岩。L.J.布坎南(2000)在火山碎屑岩系中发现了玻璃质碎屑角砾岩,并认为它与斑岩侵入到湖相环境有关。
图10-13 玻利维亚西南部圣克里斯托巴尔区地质图
(引自D.H.Richter等,1992)
图中表示出低温热液浸染银锌铅矿床相对于其他老银矿山的位置
雅各布森等人(1969)认为,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银锌铅矿化有3种形式:斑岩中的矿脉(例如托尔多斯矿山),热液角砾岩(例如阿尼马斯矿山)和斑岩及与其相邻的火山碎屑岩中的浸染状矿石(例如埃迪翁达矿山)(见图10-13)。网状细脉与斑岩中的矿脉相连,尤其是在托尔多斯矿山。
大型低品位圣克里斯托巴尔矿床具有几种矿化形式,其中包括上面说的:由硫化物胶结的热液和玻璃质碎屑角砾岩,斑岩中的细脉浸染矿石和被认为是同生的硫化物沉积物。布坎南(2000)认为,矿化是在斑岩侵入时期在湖相环境形成的,在某些方面与浅部非海相火山成因硫化物(VMS)成矿环境相似。
该矿床呈碗状,厚10~250m,长1900m。矿化伴有广泛的冰长石和绢云母蚀变。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是主要硫化物,银呈自然状态产出,也呈硫化物和硫盐产出,包括呈螺硫银矿和含银黝铜矿产出,重晶石是主要脉石矿物。表生氧化只见于低品位矿体浅部,表生氧化矿石总共有1300万t。
圣克里斯托巴尔矿床的证实储量加概略储量为2.4亿t,平均品位是:Ag 62.0×10-6,Zn 1.67%,Pb 0.58%;此外,还有推定储量4650万t,平均品位是:Ag 91.3×10-6,Zn 1.04%,Pb 0.58%。
各类储量合计共含有银19125t,锌449万t和铅166万t。
2.勘查与发现
圣克里斯托巴尔矿区的银矿是两个西班牙人在1625年前后发现的,但埃迪翁达矿山(图10-13)的地下开采,因有二氧化碳瓦斯存在而搁置起来。但是,该区其他矿山的银矿曾在17和18世纪由殖民的西班牙人开采过,断断续续直到19和20世纪。托尔多斯矿山是该区最大的矿山,其中的矿脉从1870年到1921年由圣克里斯托巴尔矿业公司开采,矿石含Ag 0.2%~0.5%。埃迪翁达矿山据知在1896~1901年和1927~1936年又重新开采过,当时开采的银铅矿石含Ag 0.25%~1.5%。20世纪60年代前,采矿工作又不景气,这是由于利佩斯(Lipez)矿业公司和利托拉尔合作矿产公司吞并了该区的大部分矿山。当时,F.阿费尔德和A.施奈德-谢尔宾(1964)预测大部分高品位矿石已经采完,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采矿,最近主要由亚纳马尔库矿产公司进行,这是玻利维亚一家很大的家族公司。银矿石品位平均约120×10-6,多是托尔多斯老矿山附近以前开采过的高品位矿脉周围的硫化物网状脉。用的是矿块崩落法和露天开采法。托尔多斯矿山在1989年前后被迫停工,因为用现有设备很难开采未风化的斑岩。
1966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玻利维亚地质局联合组队调查过圣克里斯托巴尔区。他们根据地质图和取样(包括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在野外测定可用柠檬酸提取的铜、铅和锌)结果得出结论说,为了寻找斑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可大吨位露采的银矿,要做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和化探工作。1966年,利佩斯矿业公司经理根据对埃迪翁达矿山巷道的观测和刻槽取样结果,将这一想法告诉了H.S.雅各布森及其同事。几家矿业公司,包括阿马克斯勘探公司在1981年,阿萨科公司在1990年和1993年,根据H.S.雅各布森等人的建议,对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一些地方进行了检查和岩屑取样。虽然根据这些工作的评价结果,可能还有其他工作的评价结果,得出了正面的地质建议,但有关公司的领导层并未抓住时机做进一步工作。
1994年,安第斯银矿LDC公司开始对玻利维亚的银矿潜力感兴趣,并找到一家当地公司即矿业技术咨询公司(MINTEC公司)盘点它感兴趣的矿地。该公司称,圣克里斯托巴尔区具有极大的潜力。结果安第斯银矿公司的地质顾问和熟悉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地质人员,在1995年初对圣克里斯托巴尔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在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第一天,检查并否定了废弃的托尔多斯矿山的潜力。第二天,从希甘特斯山顶往圣克里斯托巴尔村北进行了观察。希甘特斯山是一大片白色岩带。通过仔细查看发现了裂缝和细脉,尽管矿业技术咨询公司的地质人员说这是泥化岩,含低品位铅矿,而且1981年亚纳马尔库矿产公司在埃迪翁达矿山附近打的2个岩心钻孔也证实了这点。据说这些钻孔打到了含Ag(60~90)×10-6和含Zn1.5%的岩层,但没进一步做工作。以后几天进行了岩屑取样,在1.5×1km2的地表和埃迪翁达和特拉皮切矿山的巷道内共采集了大约200个样品(图10-13)。样品平均含Ag120×10-6左右,有若干样品采自热液和玻璃质碎屑角砾岩,含Ag高达300×10-6的岩层有5m多厚。斑岩及其接触带的低品位银矿也有远景,但后来一直未对火山碎屑岩系进行评价。
安第斯银矿公司的顾问们建议立即买下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矿地。收买由矿业技术咨询公司操办,前后花了18个月才完成。1996年中期,第一个垂直反循环钻孔开钻,地点在特拉皮切矿山西北约200m处(图10-13)。在火山碎屑岩中打到了180m(从20m到终孔)厚的“储量级”矿石。后来又继续打钻,间距为100m;到1996年晚期共打了295个钻孔,总进尺为69300m,但对矿化情况仍没搞清,虽然在埃迪翁达矿山和其他地方见到了浸染状闪锌矿,但锌的平均品位均>1%却令人吃惊,因为地表和地下巷道的氧化物的锌含量很低,一般<250×10-6。
第Ⅱ期钻探(用2台岩心钻机和3台反循环钻机)从1996年晚期持续到1999年早期,打了400个钻孔,总进尺165700m。从19%的钻孔中提取了岩心。第Ⅱ期钻探的间距加密到75m以下,并打了双眼孔和隔离孔,以检查矿化的连续性。1997年进行的预可行性研究表明,2个矿体中的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为1.23亿t;到1999年早期,一个矿体中的储量就扩大到2.42亿t,但3个侧面和深部尚未搞清。
1999年中期完成可行性研究,证明用露采浮选法可处理40000~60000t/d矿石。2000年底,选址准备工作,包括把圣克里斯托巴尔村搬迁到新址的工作已经完成,矿山和选矿厂建设尚待时日。
3.小结
圣克里斯托巴尔矿床是着名的银铅矿区的一部分。该矿区自17世纪早期起就断断续续地开采过,产量相对小。38年前人们发现该矿区具有巨大的银矿潜力,但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小规模的露采/堆浸。可大吨位露采的大矿床,是由钻探验证地质目标,并得到地表和地下岩屑取样结果而发现的。没有进行按网格布置的化探和物探工作。
其他几个因素对发现过程也很重要:第一,该区可能有低品位银矿在地质出版物上屡有报道;第二,参加安第斯银矿公司举办的第一次野外考察的一位地质学家非常了解圣克里斯托巴尔的地质情况;第三,安第斯银矿公司聘请的顾问是银矿专家;第四,该公司一改以前研究过该区的大公司的做法,在地质上虚心听取意见并付诸行动;第五,安第斯银矿公司专门找银矿,它不承担找金矿的任务。
1966年以来,对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的银矿进行了几次初步勘探,但按安第斯银矿公司的计划,还不到2年就发现了低品位银锌铅矿床。圣克里斯托巴尔矿床的发现用了5年的时间,最后决定建厂把第一批精矿运出去至少等了两年。
Ⅳ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最牛的两个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怎么走向衰落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他们只有掠夺财富的能力,并没有守住财富和赚取财富的能力。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作为地理大发现时期最早的开拓者。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古代只有资本主义萌芽,而这个萌芽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英国在打败荷兰和法国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大量的财富是涌入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手工工场。在资产阶级手中,他们会用这笔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等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时候,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发达的制造业,才是英国能够成为当时世界霸主的最主要的条件。
Ⅳ 哪种银是最好的银
最珍贵的银应该是真银
真银是稀有矿
刷得少
很多高级工程造的东西需要真银
瑟银矿 太多
市场供大于求
很多人只能用来造子弹
挖富瑟银矿的 都是冲 奥术水晶和各种宝石去的
银矿分为
秘银矿 真银矿 瑟银矿 富瑟银矿
顺便补充下
需要采矿200+才能挖的矿 还有黑铁矿 是做火炕装备和冲兄弟会声望的
市场需求 也不错 主要在燃烧平原地图和 黑石深渊副本刷
其他高级地图也有 但刷得很少
Ⅵ 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遍及中国的白银是哪里来的
(图)丝绸之路
中国的生丝、瓷器等商品,经由澳门、菲律宾的马尼拉等中转港,运往欧洲,而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到的大量白银,由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地运到马尼拉,陆续流入中国。由今天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中国的澳门,构成了16、17世纪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太平洋丝绸之路,给中国输入了大量的白银。然而,在进入中国后,白银便在这里沉淀下来。1621 年一位葡萄牙商人谈道:“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入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说法的一种解释是,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中国,需要大量的货币;另一种解释是,中国人把白银用于置田买地,或者储藏起来。美国学者弗兰克在其《白银资本》一书中认为,17、18 世纪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国。大量的白银流转的数字表明,15—18 世纪的中国,依然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让16世纪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亚洲、欧洲、美洲之间,开始实现密切的往来:交往的主要通道是海洋,而交流的主要媒介则是白银。16世纪始,世界各地的商人们,都在使用源自美洲的西班牙银币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奥斯曼帝国、明代中国和印度,都用大量白银来支撑他们各自的通货体系。从此,原本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然而,在同时期的非洲,仍然是以贝壳作为货币,而俄国一直到彼得大帝时代,仍然以毛皮作为货币。但是,富庶不代表先进。着名经济史家吴承明先生评价彭慕兰《大分流》时说:“18世纪,中国与西方比,无论在国富或民富上都胜一筹,至少旗鼓相当。但是,富的不一定先进,往往更保守。中国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与经济制度改革上,已落后于西方了。”
▌摘自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授权合作稿
Ⅶ 西班牙早期曾称霸世界吗
是的。西班牙在1500年大航海时代后,曾经是世界霸主,曾经殖民南美和亚洲,依赖南美的银矿和垄断国际海洋贸易而发家,成为世界霸主。
后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出征英国,被英国人击败,之后逐渐丧失了霸权。
Ⅷ 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
从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以“发现新大陆”引以为傲,虽然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终其一生都将自己在1942年所踏上的美洲误为是印度,
把当地人取名为印地安人,但这个错误并未损及哥伦布对于欧洲和美洲的影响.
恩格斯曾说过:“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
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
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注一)而美洲正符合了这样的条件,美洲蕴含
丰富的金矿,银矿,吸引了大量的欧洲人前往掏金,一艘艘满载征服者的船只开
进了美洲,拿着枪炮的征服者,无情地大肆搜刮.有没有人想过 当时的美洲也
是有人居住的,虽然他们的科技还不如欧洲进步,但大量的欧洲人入侵美洲,奴
役印地安人,破坏文化资产,同时也带来传染病.首先,入侵加上传染病让当时
的美洲人口锐减.再者,西班牙人在美洲实行殖民政策,把印地安人当奴隶来进
行买卖,又强迫当地人信奉天主教,如此的殖民政策导致许多的欧洲人大量移民
美洲,在当地有许多欧洲人和美洲人通婚,改变了美洲的种族结构,所以才会造
成现在美洲的多元文化,可是当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想,假如当初没有地理大发
现,美洲的文化资产是否得以保留至今 是否可以成我们学习的对象 也许我们
就可以向他们学习,现代的科技也许会更进一步.因此本文拟以地理大发现后欧
洲人对美洲人的影响作为探讨的主轴.
贰●正文
由于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让哥伦布成为世人传颂的传奇人物,地理大发现
更被西班牙视为伟大的光荣,但发现美洲真的是件好事吗 地理大发现为欧洲人
带来大量财富和资源的同时,却对美洲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可以分析为四个
方面:
一,宗教的改变
许多印地安人在非自愿的情况之下,被迫皈依了天主教.欧洲来的传教士为了瓦
解土着宗教,还把魔鬼与印地安人的偶像崇拜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宗教宣传信仰
土着宗教就是魔鬼.实际上,把土着诸神与基督教的魔鬼相混同是16世纪西班
牙人中一种必然的和自然的现象,同时僧侣与首批征服者也具有同样的认识并且
协调行动,以对付印地安人及宗教.例如:印地安人举行起义后神父就散布天使
的叛逆路锡福出现了,于是西班牙征服者就可以出来镇压“魔鬼”.1616-1618
年特佩旺人起义,在此次起义中印地安人火烧了阿卡波内塔,杀死了绝大部分的
耶稣徒,因此,后来西班牙人就指控起义首领是“魔鬼”的代理人和亲信,随之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对美洲人的影响
3/5
派兵加以镇压,最后传教士还是极力宣扬耶稣,十字架和圣礼名称能威慑和制服
魔鬼,从而威逼墨西哥的印地安人皈依天主教.(注二)
二,文化的破坏
现代的拉丁美洲文化的基本要素大部分形成于殖民地时期.在西班牙,葡萄牙等
国家的三百年统治之下,西欧各种文化成分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手段被移植到拉丁
美洲,而拉丁美洲内的印地安文化,来自非洲黑人文化以及少量的东方文化融合
为今日的美洲文化.(注三)地理大发现后,西欧殖民者和传教士以剑与十字架
征服并占领了美洲广大的地区.在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无情地杀戮或奴役印地安
人,掠夺或摧残其文化遗产,殖民过程中带来西属王家和罗马教皇大学都遵循类
似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的规章,在葡萄牙统治的巴西,耶稣会创办的的学校,经
由教育来同化当地的住民而使印地安人的语言渐渐的消失.举例来说,在欧洲人
还未入侵前,印地安人就在中美洲和中部安第斯山区创造灿烂的文化,如为人所
熟知的印加文明.而自从欧洲人入侵后,带来严重的冲击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带
来异宗教让原本的宗教信仰遭受毁灭的地步,神庙被捣毁,金字塔被夷平,文化
遗产被洗劫一空或被付之一炬,使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就此被拦腰斩断.(注四)
此外,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壮丽辉煌的特诺奇地特籣大部分被摧毁,而残存
的建筑也随着即被拆卸下来建造西班牙的新首都.(注五)
三,人口的损失
美洲印地安人的人口数在欧洲人进入美洲之后快速下降.首先是欧洲殖民者的屠
杀,根据研究,在1492-1550年间,西欧殖民者在美洲的征服活动消灭了两种文
化最早接触点的印地安居民;加勒比亚各岛屿的印地安人.西欧的殖民者还大量
的屠杀了中部墨西哥的印地安居民.在这地区1525年约有2500万人降至1605
年下降了为100多万人.在南美洲中部安第斯山区,1525年时约350万-600万
人,1561年降至150万人,而到1754年更降为60万人.16世纪的文化冲突,
16,17世纪采矿业中的奴隶制或“米塔”繇役制,以及17世纪大庄园里的舍卖
商店,都构成了美洲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注六)
再者是传染病的影响,在长期与外界隔绝下,印地安人对曾遍及欧洲大陆的许多
疾病都无免疫力.结果造成对西班牙来说微不足道的小病,比如麻疹,流行性感
冒等,对印地安人却都是致命的疾病.由于这些流行以及天花的传染,造成墨西
哥在西元一五一九年一千一百万的人口,到了西元一六五0年剩下不到一百五十
万人.(注七)
最后是奴隶政策,在秘鲁也跟古巴一样虐待土人,因为秘鲁的征服者并不愿意开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对美洲人的影响
4/5
垦农地,他们只选择出产金银的山地居住,因此就把大批的秘鲁人赶上山间,终
日为他们做苦工,开采金银矿.这些秘鲁人本来都是住在热带的盆地,现在突然
被强迫迁到寒冷的高山,由于过度的劳力与营养不足,而相继病死.又据Velasco
的统计,一五七四年秘鲁的人口约有一百五十万,可是到了一七九六年就只剩下
六十万.
四,人口结构
大量的印地安人死亡,美洲的空缺则是由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移民潮,由此产生的
居留地有三种类型.一种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组成;在这些殖民地中,伊
比利亚移民组成一个永久居留的贵族阶层,统治高地被征服的印第安人和低地从
非洲输入的黑人奴隶.第二种居留地发展于西印度群岛;在那里,欧洲人—英国
人,法国人及西班牙人也组成一个居留的贵族阶层,不过,所统治的仅仅是从外
面输入的黑人劳动力.最初,种植园主雇用来自欧洲的契约雇工为他们经营烟
草,靛蓝和棉花种植园.但是,由于17世纪中叶他们转向蔗糖生产,需要的劳
动力便要多得多,遂从非洲运进奴隶.第三种居留地见于大西洋沿海一带.那些
方的土着印第安人或者人数 太少,或者非常难驾御,无法作为充足的劳动力
来源,而且,除了南部的殖民地外,那一带的作物也不成为输入黑人劳动力的根
据.这个转变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的属性,形成了现今美洲文化的雏
形.(注九)
参●结论
现代拉丁美洲文化的基本要素大部分形成于殖民地时期,在欧洲等国家的三百多
年的殖民统治之下,欧洲的各种文化透过不同的路径殖民到拉丁美洲,而当时的
殖民时期所形成的文化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才会造成今日拉丁美洲的独特文化,
但是当初殖民时期欧洲人对拉丁美洲文化资产的破坏是无庸置疑的,迫害当地居
民不管他们的死活,再加上传染病的流行,所以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逼迫当地
人信奉基督教,而且许多的神庙就为了盖基督教教堂而被捣毁,再者把神庙拆掉
把建材运回欧洲盖基督教教堂,许多的文化资产在当时被无情的摧毁,这段时间
以来被破坏的文物已经永远不能恢复了,导致现代的文化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