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为什么那么多英国人
① 为什么同是白人,西班牙人似乎总被视为异类
西班牙在中世纪被阿拉伯人统治了7个世纪,所以他们的文化有大量的伊斯兰因素.在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世界里,西班牙自然成为了异端.
② 英国人凭什么敢驰骋西班牙
军事上,英国海军大败当时首屈一指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挫败了西班牙人的锐气,在欧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不仅如此,在思想上,当时欧洲都受罗马教皇的宗教统治,而在英国产生了“新教”,受到了罗马教皇的排斥,罗马教皇将矛头直指英国,打着上帝的旗号,派“无敌舰队”进攻英国,但英国人胜利了,这事实上否定了罗马教皇,让传统宗教思想受到冲击,人心溃散。
推荐你看经典电影《伊丽莎白》,里面讲得很清楚。
③ 为什么在美国把西班牙裔与白人黑人区分开来西班牙人不也是白人吗难道西班牙人长得和其他欧洲人不一样
没想到这么多年了居然这个问题还是这么多白痴来回答......一些人没去过美国,不认识美国人,对美国没有了解就来胡说八道......
首先,美国所谓的“西班牙裔”和现代欧洲伊比利亚的那个西班牙王国及西班牙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美国所谓的“西班牙裔”就是指的墨西哥人,因为美国建国的时候,墨西哥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当时那里叫“新西班牙总督区”,而当时的墨西哥人组成和现代差不多,高层和中高层是西班牙人后代,中下层是西班牙人和墨西哥土着印第安人混血后代,底层是墨西哥的印第安土着(阿兹台克等族)但是他们都说西班牙语 后来西班牙殖民总督和军队撤了,墨西哥独立建国,但是美国人当时还是习惯把这里称为“新西班牙”,而墨西哥人也被惯性的称为“西班牙人”.....到后来,美国因为侵吞墨西哥土地以及大量墨西哥移民涌入美国,美国按照之前的惯例,把这些人统称为“西班牙裔”,这里面以印欧混血后代和印第安人居多,真正的西班牙后代反而在墨西哥国内作威作福 所以,当时的“西班牙裔”就是“美国境内墨西哥人”的代称
时间久了,不仅墨西哥,拉美其他国家的移民也开始涌入美国,美国就把所有说西班牙语的拉美移民统称为“西班牙裔” 再往后,就是把包括非西语地区来美国的拉美移民也称为“西班牙裔”,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美国“西班牙裔”和西班牙人无关,和美洲西班牙人纯种后代关系也不大,相反,是一些拉美的印欧、印非、欧非、纯印、纯非这些有色人种的统称
④ 为何西班牙殖民地印欧混血人口占大多数而英国的殖民地却奉行种族隔离制度,基本上白人占大多数
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控制开始于1492年,以哥伦布初次在新世界登陆为起点,接着是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和丹麦在17、18世纪对本地区的瓜分。美国对大安地列斯群岛的侵入开始于19世纪初期,并在1898年占领古巴和并吞波多黎各,以及1917年收买丹麦属维尔京群岛时达到最高峰。随着卡斯楚1959年的革命,苏联开始与古巴合作,造成大国长期卷入西印度群岛的历史。然而,在西印度群岛殖民化之前,那里的前哥伦布时期的民族已经创造出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文明。
前哥伦布时期
据估计,在1492年西印度群岛的美洲印第安人总数为600万,大致是今天人口的1/5.有3群不同的印第安人占据着群岛∶1.西沃内人(Ciboney),集中在现在属古巴和海地的岛上;2.阿拉瓦克人(Arawak),住在大安地列斯群岛和千里达岛上;3.加勒比人(Carib),大部分住在千里达岛北部和小安地列斯群岛上。前哥伦布时期的人口,由于欧洲人带来的文化冲击、奴隶苦役和疾病,而大为减少。
考古学家把前哥伦布时期的西印度群岛人口按年代顺序分成3批∶1.古印第安人(5000~2000BC),是古巴、伊斯帕尼奥拉和千里达沿海地区的狩猎者兼采集者,大概源于中美洲;2.中印第安人(1000~500BC),也是狩猎者兼采集者,但有比较进步的物质文明,从南美洲分布到千里达和大安地列斯群岛,他们在那里的遗族被归入西沃内人;3.新印第安人∶首先是阿拉瓦克人,他们大约在西元前300年从南美洲进入千里达,并迅速分布到小安地列斯群岛和大安地列斯群岛,但在西元1000年之后被委内瑞拉迁来的侵略成性的加勒比人从小安地列斯群岛上排挤掉。
大安地列斯群岛上的阿拉瓦克人各群体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他们的社会结构以称作酋长的世袭统治者为首,而萨满师则主持他们的宗教活动。阿拉瓦克人居住在林中开辟地上的村庄里,各村都有自己的首领,也称酋长。有原本墙壁和棕榈苫顶的圆形屋环形排列。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村庄特别大,人口往往在1,000和2,000之间。阿拉瓦克人各群体还在求生存的技术和技艺上显示出一致的发展情况。西班牙人当时曾对他们的农业技术和物质文明有深刻印象。
小安地列斯群岛上的加勒比人村庄往往位于迎风的海岸上,有免遭突然袭击的防护设施。他们的社会关系可能比阿拉瓦克人更具有伸缩性,而且他们没有世袭酋长。不过,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的物质文明之间却存在着许多相似点,特别是在他们的轮耕制度方面。他们的房屋是由立柱架子苫着棕榈房顶建造的,呈椭圆形或长方形。
欧洲人探险和殖民主义阶段(1492~1800)
发现
随着1492年哥伦布的发现之旅,西班牙的殖民定居点集中在大安地列斯群岛上,尤其是人烟稠密的伊斯帕尼奥拉岛(现为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共和国)上,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就建立在那里的圣多明哥。在科尔特斯(Hernan Cortes)率领下赴墨西哥和在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率领下赴秘鲁的两次重大探险都从圣多明哥出发。他们的成功在1520年代把西班牙的注意力转到了大陆上,圣多明哥在商业的重要性上很快就被哈瓦那(古巴)和圣胡安(波多黎各)超过了,那时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队就在那两处下水,把金条银块从“西属本土”(加勒比海边缘的大陆)运到伊比利半岛。
殖民主义
在欧洲西北部的强权中,就属英格兰对西班牙领地的掠夺最为成功。英国人于1623年占领圣克里斯多福(圣基斯),又于1625年占领巴贝多。到1655年,当牙买加被攻占时,英国已在尼维斯、安地瓜和蒙塞拉特建立了殖民地。法国在1635年取得对瓜德罗普和马提尼克的控制,又在1697年正式并吞圣多曼格(Saint-Domingue,今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1/3的地区。在1630年代,离现今委内瑞拉海岸不远的库拉索(Curacao)、阿鲁巴和博奈尔(Bonaire)以及小安地列斯群岛北支的圣尤斯特歇斯(Sint Eustatius)、萨巴和圣马丁等岛都变成了荷兰属地。整个18世纪,英、法两国继续争夺小安地列斯群岛,到19世纪初期,多米尼加国、圣露西亚、圣文森、托巴哥及格瑞纳达均已落入英国手中,而千里达则在1802年由西班牙正式割让给英国。
种植园奴隶制
17世纪后半叶,殖民主义同(以建立金、银储备和贸易顺差为基础的)重商主义和使用从西非输入奴隶劳动的甘蔗种植园相结合。这些帝国体系中的各个体系,目标都在从蔗糖、奴隶和工业制品的贸易体系中榨取利润。重商主义在18世纪达到了顶峰。
西印度群岛白人殖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殖民者都想带着他们挣得的财产返回欧洲。18世纪初期,当许多成功的种植园主退休回到英国,留下代理人管事时,不在地主经济制就完全建立起来了。这些不在地主是西印度群岛利益集团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该集团是一种结合了来自主要港口的商人、种植园主和国会议员的强大的院外游说团体。西印度群岛利益集团在18世纪前半叶操纵了《糖浆条例》和《食糖法》,这些法保护了英国市场上英属西印度群岛的蔗糖。
这种种植园制度创造出一种以种族区别和法律为依据的社会等级制度。在17世纪期间,西印度群岛的主要社会阶层是自由的白人和黑人奴隶,到18世纪中期,已经出现一个中间的黑白混血人阶层。地位和权势同人群的规模大小成反比,牙买加在19世纪初期,由25,000白人统治着一个有40,000黑白混血人和340,000黑人的殖民地。
19世纪以来的西印度群岛
奴隶解放
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人社会在1790年代因圣多曼格奴隶起义成功而发生动摇,这次起义的结果是海地于1804年独立,创立了美洲第一个黑人共和国。1807年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也于1833年在英属西印度群岛被废除。法国于1848年颁布了《奴隶解放法》,荷兰也于1863年颁布了这种法律。但当英属、法属、荷属的西印度群岛都在发生这些变化时,西班牙属的古巴却在演变成为奴隶种植园的蔗糖生产者。尽管有英国的海军封锁,输入古巴的奴隶仍然在19世纪后半叶前把该岛转变成为一个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人的社会。直到1886年,古巴才制订了完全的奴隶解放法,而波多黎各比它早13年就完成了这一解放——在波多黎各,烟草比蔗糖更重要,而且奴隶不到人口总数的5%。随后移来古巴的自由白人,主要是20世纪初期前来从事种植园工作者,再一次将古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西班牙文化色彩的白人社会。
奴隶解放之后,以殖民主义为基础的种植园制度和白人优越感仍顽固存在,在西印度群岛支撑着极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在民主被蓄意否定的情况下,有色阶级和文化阶级的并置对比都持续存在着,只有19世纪晚期后的法属西印度群岛是例外。在某些岛上,随着其他一些种族集团的到来,形成了白人、棕色人和黑人的复杂的社会等级结构。
非殖民化
非白人在社会地位上的根本改变是靠了非殖民化,而不是靠奴隶解放。海地人于1804年解放了自己,在1820年代初期就侵入了圣多明哥,把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前西属殖民地合并成一个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海地。1844年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人拒绝了海地的霸权并宣布了自己的主权。他们暂时复辟了西班牙的君权,而于1865年完成了最终的独立。西印度群岛中第三个摆脱欧洲强国而获得独立的是古巴,时间在1898年,这一事件不仅包括和西班牙的两次独立战争,还包含了美国的干涉。古巴于1902年完成了脱离美国的正式独立。
西印度群岛各社会,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帝国同意而实现非殖民化的,有的是通过取得完全独立的许可,如大多数英国属地的情况;有的是通过归并到母国版图内,如法属安地列斯群岛的情况;还有的是通过与其母国的联合,如荷属安地列斯群岛和某些英国属地的情况。英国仍然保留几个小的西印度群岛附属国,其中大多对独立不表兴趣,如∶蒙塞拉特、安圭拉、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以及土克斯和开卡斯群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共和国和古巴是独立的,而且全部已是或即将成为独裁国家。当英、法、荷三国开始进行非殖民化时,为了促进民主,英国企图建立一种岛际联邦,这种联邦可以比在单一国家有更多的抑制和平衡,并可为小岛的非殖民化提供一种方式。这项政策的失败以及西印度群岛联邦(1958~1962)的崩溃,引起了第一阶段的独立(1962~1966),随后是与巴哈马和英国各联合邦有关的第二阶段的独立(1973~1983),以及英国最终对继续残存的一种属地类型的承认。
⑤ 均为殖民,怎么英国不和印第安人混血,西班牙却乐此不疲
先来论证一下征服者的不同。
西班牙人本来就是混血,以伊比利亚人、克尔特人为主体,吸收了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的成分,肤色较深,以黑发为主。
英国人主体是盎格鲁撒克森人,混血成分不高,肤色较白,多为金发。
由于国家太多,个体太小,各国经济发展也不太均衡,不过至少产生了一个天大的好处——就像我文中所有的图片展示的那样——美女经济。
⑥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民族性格各有什么特色
1盎格鲁-撒克逊族。特点:温!上榜理由:当年大英帝国殖民地那么多,遍布全世界,日不落帝国确实温暖了全世界,不是吹的。该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最终获得胜利。考虑到该族人口之少,所以不得不佩服它当年统治印度等地时以柔克刚、以夷制夷的能力。该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其语言又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语言,考虑到该族善于以推销莎士比亚等温和手段赢得人心,所以该族当选第六是毫无愧色的。惟一不足的是,该族的宗主国日渐没落,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失去独立性。现在如同夕阳的余辉,只有一点暖意。真是其勃亦慢也,其亡亦温也。 2德意志族。特点:紊!上榜理由:创造了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德国,该族统治的奥地利也曾经建立过奥匈帝国。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虽然都失败了。但是,有能力挑起世界级的战事就说明它有过人之处。另外,该族复活的能力特别强,屡战屡败,人口却还是不减少。如今的世界第三大势力——欧盟又是以该国和法国为发动机。所以,理应进入前十。但是,该族虽然与出产哲学家、思想家着称,却是屡屡被狂人愚弄,全民思维紊乱,屠杀外族。所以也只能居在第九。 3法兰西民族对没有进入前十会有很大的意见。不过,法兰西民族一直这么不温不火的,历史上也没大红过,现在也混得很一般,好多方面都不错,但都不是最好,二战时还当了奴才国家,对不起,最多也只能屈居第十一了。 4西班牙民族虽然自身成分复杂,却征服了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还有几个别国的小殖民地),征服地域的人口也不算少,却都是欠发达地区,当着美国的后院。另外,各个方面的指标都比较一般,虽然传播了玉米、红薯,但那都是人家印地安人的,也谈不上有原创性的贡献.5西班牙民族虽然自身成分复杂,却征服了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还有几个别国的小殖民地),征服地域的人口也不算少,却都是欠发达地区,当着美国的后院。另外,各个方面的指标都比较一般,虽然传播了玉米、红薯,但那都是人家印地安人的,也谈不上有原创性的贡献.6意大利人的性格
意大利国土狭长,象一只长靴。北面与奥地利、瑞士、法国、克罗地亚相接壤,南面跨海遥望非洲大陆。在历史上,意大利北部曾被奥地利、瑞士、法国等多次占领,而意大利南部则深受西班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历史背景迥然不同。1861年意大利实现了全土统一。在此之前,各地分裂为大小不一的独立都市国家。
短短的100多年无法改变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不仅南北之间差异悬殊,各个地区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习惯、传统、历史、饮食文化、语言、及风土人情。因此当地人的性格与气质也是五花八门。
同处一国之内,地方风情如此千差万别,这样的国家是很罕见的。而意大利人又特别以自己家乡为荣。有一句话说∶“每一条街上的教会钟声都值得珍爱。”这句话里透出了对自己家乡的深情,也表现了与他乡之间展开的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从每次足球场上发出的喝倒彩,以及闹出人命的斗殴中也能看出来。
“没有爱情,生活则不可想象”——开朗的南方人
正像上面说的那样,初次与一个意大利人见面,了解他是哪里人,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是这样,意大利人之间也认为知道对方是哪里人,是交往时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从外表上来看,一般来讲,身材高大、皮肤略呈金色、棕色头发、蓝眼睛的人大多是意大利北方人。越往南去人们的个子就越发矮小,肌肤、头发、眼睛的颜色却越来越深。我们心目中的豪爽、典型的意大利人其实是意大利南方人。--论坛上哪位能考证一下 托蒂
他们性格开朗、快乐乃至于喋喋不休;他们总是把工作放在其次,最热衷于喝酒、聚餐、歌舞与恋爱……质朴而热忱地欢度着人生。对这些南方人来说,如果没有爱情,生活简直就不可想象。
这些男人能说会道,常常洋洋自得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过反过来说,他们内心浪漫、一往情深。正因为如此,一旦他们移情别恋,结局令人难以预料,这一点可要多加注意。他们重视传统风俗,如果你当了他的新娘,他们会在街心广场邀上两、三百人摆上两天两夜的婚宴。真是一个“教父”的国度。结婚竟然能成为盛大的节日。
南方意大利人表面上嘻嘻哈哈、不拘小节、令人容易坠入情网,可事实上他们也有深沉和细腻的一面。他们重视与家族之间的感情,即使双方同是意大利人,也会因此感到困难重重。只谈恋爱还没有关系,如果想结良缘,没有家族之间的充分交流与默契,结婚是难于上青天的。
与此相反,不少北方的意大利人追求上进、野心勃勃,工作勤奋而努力向上。他们不像南方人那样尽情玩乐、没有节制,待人也有分寸,比较城市化。北方的职业女性多数抱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米兰与上海一样,象一个大熔炉,容纳着为了工作而来自各地的意大利人。来自南方的移民到了第二代就变得“北方化”。在米兰常常还能遇到一些父母亲分别出生于南方和北方的“混血儿”。
同是意大利人,却由于出生地区的不同而导致外表、气质大相径庭。这一点实在是既不可思议,又令人趣味盎然。
⑦ 西班牙和英国德国的人种区别是什么
1、国籍不同:德国人是德国国籍,英国人是英国国籍。西班牙人是西班牙的主体民族。
2、语言不同:德国人讲的是德语,英国人讲的是英语。西班牙人使用西班牙语。
3、使用的货币不同:德国人用的是欧元,英国人用的英镑。西班牙使用欧元。
4、对于言行的要求不同:英国人在乎说话做事的时候要讲规矩、有礼貌,而德国人对于形式和规矩都不太在意,他们只在乎能够准确地完成这件事情。
5、日常的见面礼仪不同:德国见面礼仪通常是在脸颊左侧亲吻一下,而英国则没有这么亲密,通常握手就可以了。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和吻礼。与熟人相见时,可以紧紧地拥抱或者亲吻两侧脸颊。
⑧ 英国人做了什么让西班牙人认为是他们入侵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玛丽的死刑。
女王伊丽莎白已经酝酿了西班牙的愤怒很长一段时间,菲利普已经对伊丽莎白下了最后通牒,但他没有明确的公开理由入侵英格兰,伊丽莎白只是把一个银盘子递给了他。
都铎王朝试图与西班牙结盟以对抗法国的势力以及与苏格兰的结盟,所以在伊丽莎白一世之前的一个世纪,英格兰试图平衡与法国和西班牙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缺口是当亨利决定他想要一个新妻子的时候整个联盟在两方面都破裂了:因为他放弃了天主教,因为他要离婚的女人碰巧是一位西班牙公主。
凯瑟琳在审判中恳求亨利
这一切都随着玛丽的登基而得到修正,但原因却截然相反:她是天主教徒,是凯瑟琳的女儿。因此,西班牙试图通过将她嫁给西班牙菲利普亲王来重新启动联盟。玛丽的第一选择也一直是菲利普,因为她与西班牙的关系和英国的天主教事业。由于她决定嫁给菲利普,她面临着来自新教派系的起义。国王查理一世五世在他们结婚时把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给了他的儿子,以示尊敬,这样她就可以嫁给国王而不是王子。
玛丽在姐姐伊丽莎白的陪伴下大步走了进来
但这段婚姻没有成功,菲利普才20多岁,年龄只有玛丽的一半,而且他不喜欢她……
"上帝和王子都知道这场婚姻不是为了肉体而是为了国家"
英国议会要求削减他作为配偶国王的权力(任命他为国王,但保留他作为配偶的权力),而且菲利普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他只能和玛丽说西班牙语,这是她从和母亲交谈中学会的,后来她又和丈夫交谈。除了整天跟玛丽说话之外,他所能做的就是希望一些朝臣能跟他说法语或西班牙语。菲利普在英国感到不舒服。除此之外,玛丽真的很喜欢菲利普……
圣昆汀的西班牙人
这为菲利普与法国瓦卢瓦的伊莎贝尔公主结婚开辟了道路,也为菲利普与苏格兰女王玛丽(在法国长大)的亲密接触开辟了道路,她从英格兰搬到了苏格兰,又从伊丽莎白搬到了玛丽。
菲利普和玛丽谈了很多关于和儿子卡洛斯结婚的事以此来建立与苏格兰的联盟。这段时间,英格兰,伊丽莎白,对西班牙采取了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态度菲利普试图忽视与苏格兰之间的政治关系。那些说英格兰是西班牙在美洲的竞争对手的人生活在一个平行的世界里,英格兰在美洲没有存在过,除了零星的零星到达美国东海岸的人,西班牙已经有了一个帝国,对英格兰航行的土地几乎没有兴趣。
伊莉莎白对西班牙的不满来自于她对西班牙的间谍和海盗行为,而不是来自于任何敌对,西班牙和英格兰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联盟,唯一的对手是法国。
⑨ 西班牙人为什么当时没有比英国强
因为英国更重视商业贸易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只在乎从殖民地掠夺来的黄金和原材料,而不重视发展工商业,我们今天常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政治体制上的,当时英国已经经过光荣革命,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上就比西班牙的封建君主制政体要先进,再加上西班牙国内本就不重视商业的发展,所以自然在发现新大陆的几百年后被英国人所赶超。
⑩ 西班牙人与英国人、美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
近年来,美国种族歧视丑闻迭起。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罗德尼?金引发了洛杉矶大规模的种族冲突;1995年美国百万黑人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大游行,提出了增进黑人团结,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1999年黑人迪亚洛在纽约被4名白人警察枪杀再次引发了抗议浪潮。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
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3%,但在各级经选举的公职里黑人只占5%。国家规定警察中有色人种必须占相当比例,但实际上各地的警察中黑人很少,而高级警官中黑人更少。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没有黑人当首席执行管和总裁,华尔街上的大投资公司中黑人高级职员也凤毛麟角。黑人和白人之间,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异和黑人的贫困化则是人人皆知。
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的囚犯为黑人,16%的囚犯为拉美裔。1977年至1998年,黑人仅占美国全国人口的10%至12%,但在5709名被判死刑的人当中,有41%是黑人。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